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脑内梗康复的治疗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方法:选取我院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常规基础治疗和西医康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加用中药藤洗剂每天熨烫,再进行针刺治疗。两组均以4周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效果。
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NIHSS均下降,但治疗组下降得较明显,两组ADL均上升,治疗组改善情况较对照组佳,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早期对脑卒中患者加以中医理疗的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和ADL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早期脑卒中 中医理疗 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9-0187-01
近几年,随着诊断和治疗技术的发展,脑卒中的死亡率已经明显降低,但是仍存在较高的致残率。有研究表明,脑卒中早期进行康复治疗,可以较好降低致残率。特别是结合祖国医学的针刺和艾灸手法,有较明显效果[1]。笔者对脑卒中早期患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和中药熨烫,加上针灸、艾灸等理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我院脑卒中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脑卒中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2],经CT证实,全为首次发病。年龄为45至78岁,平均年龄为(66.23±4.56)岁,其中男36例,女24例,损伤基底节区20例,其他脑区40例;偏瘫为左侧27例,偏瘫为右侧33例,平均病程为(9.7±3.6)天,文化程度均在小学以上。所有患者排除脑肿瘤、无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疾病及关节肌肉性疾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一般资料、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内科常规基础治疗,并给予常规西医康复治疗,4周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效果。
1.2.2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医康复治疗。早期给以用藤洗剂每天熨烫,方药组成如下:透骨草40g,千年健30g,伸筋草25g,独活25g,红花25g,乳香25g,没药30g,两面针30g,鸡血藤30,炮制后用纱布包好,再加白酒50g,然后放在蒸锅中,蒸开后,冷却至50°后拿出药包,按揉热敷偏瘫肢体,反复30min,每天1-2次。并配合电针刺、按摩推拿、艾灸治疗以活血理气、温经通络,针刺取两侧的合谷,太冲,百会,足三里,太溪,根据偏瘫的情况,再取患侧的曲池,内关,手三里,环跳,阳陵泉,风市,肩髎,肩贞等穴位,以上穴位均给予平补平泻。严重者可用三棱针点刺井穴放血。4周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效果。
1.3 疗效观察。在治疗前一天、治疗后8周末进行评定,观察以下指标。①临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中计分法[3];②生活能力(ADL)运用简式Fugl—Meye运动功能评价法[4]进行评价;③认知功能障碍水平[3],采用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测定;④运动能力分级,采用Brunnstrom脑卒中恢复分级法。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5.0处理,以(X±S)表示,组间进行t检验,以P
2 结果
两组在治疗前NIHSS、ADL、MMSE的比较P>0.05,差异性不明显。治疗后,两组NIHSS均下降,但治疗组下降得较明显,两组ADL均上升,治疗组改善情况较对照组佳,P0.05。
3 讨论
脑卒中患者其损伤的中枢神经是不可逆转的,故不能单靠药物进行治疗,应该积极的采取一系列手段,综合康复治疗,如训练、中频脉冲,中药熨烫,针灸、艾灸、按摩推拿等,改善脑供血,大大减少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增大关节活动度,提高偏瘫肢体功能,促进康复。
艾灸及中药藤洗剂有祛风湿,活血通络,消肿生肌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透骨草、两面针有镇静、镇痛的作用,赤芍、独活、红花有抗凝和抗血栓形成的作用,乳香、独活有抗感染的作用。此外,利用烫熨热敷,直接作用在患肢,能够刺激皮肤,让皮肤黏膜充血扩张,使药物有效成分渗透入经络组织内,加速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吸收,直达病灶,起到祛风除湿的功效[5]。电针刺及按摩推拿作为一种外周刺激,能够调节神经反射中神经元的兴奋性,重组大脑皮质的部分功能,加速脑缺血区的血流量,减少脑梗体积;还可以刺激皮内感受器,产生冲动投射到大脑,再传出支配相应的肌肉,配合康复训练,使运动更加协调,从整体上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6]。
综上所述,在早期对脑卒中患者加以中医理疗的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和ADL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九五.攻关课题组.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的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1,16(5):266-272
[2] 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
[3] 燕铁斌.现代康复治疗技术[M].广州:广东科学技出版社,2004:84-87
[4] 郭京伟.谢欲晓.孙启良,等.针刺疗法在脑卒中早期康复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1):40-42
【关键词】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护理
【中图分类号】 R54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555[2007]02-1 14-02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缺血坏死,属于冠心病的严重并发症,我科自2005年3月~2006年10月收治了38例心肌梗死患者,经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临床资料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男20例,女18例,平均年龄在40~72(54.3±12.4)岁:发病时间2~12(3.2+7.6)h。38例中22例合并下壁心肌梗死,9例为合并下壁、后壁的心肌梗死,7例为后壁并右心室梗死;疼痛性心梗26例,其中12例表现为持续性胸前区痛,5例上腹部痛,5例背部痛,4例左肩痛;无痛性心梗12例,其中5例突发气促,3例反复呕吐,2例晕厥,2例心悸。根据Killip心功能分级,I级有12例,Ⅱ级有9例,Ⅲ级有13例,Ⅳ级有4例。
1.2治疗方法(1)绝对卧床休息,进流质易消化饮食,保持大便畅通,吸氧镇痛,应用极化液及能量合剂。(2)进行溶栓治疗,入院距发病
2结果
经治疗护理,27例好转出院,11例死亡,其中死于Ⅱ级的有2例f22.2%),死于m级的有5例(38.4%1,死于Ⅳ级的有4例(100%)。
3护理
3.1溶栓前准备尽早持续开通梗死相关的冠状动脉,最大可能挽救缺血濒死的心肌,及时处理并发症,预防缺血或梗死的复发,降低住院死亡率,改善远期预后。患者进入急诊内科抢救室后,嘱绝对卧床休息,给予氧气吸入(2-4L/min),以利于心肌供氧,并可减轻胸痛和心律失常[1]。绝对卧床休息,减少心肌耗氧对再灌注后心肌顿抑的恢复也至关重要[2],进行心电监护,详细记录来院就诊时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建立2条静脉通道,抽血急查血清心肌酶谱、肌钙蛋白、血常规、血糖、血脂、电解质等:掌握溶栓治疗的禁忌证和适应证、配合医生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溶栓治疗的必要性、疗效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常规备好除颤器、心电图机、血压计及肾上腺素、阿托品、胺碘酮、利多卡因、多巴胺等抢救用药。
3.2溶栓时监护熟练掌握临床评价再通的标准,溶栓期间进行心电图监护,溶栓前记录心电图为基础值,溶栓后第10~15分钟记录心电图,30分钟打印全导心电图,次日打印全导心电图4次,第三天3次,以后每日1次,详细记录心电图的确切日期、时间、ST段抬高值,特别注意观察ST-T演变,以判断溶栓效果和及时发现再灌注心律失常;耐心听取患者主诉,溶栓时每15分钟记录胸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以及有无伴随症状等,溶栓后2小时内评估胸痛是否迅速缓解和消失是判断冠脉再通的有效指标;随时和医生联系,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监测血压、心率、脉搏,以防止并发症,及时采取抢救措施。
3.3溶栓后观察了解溶栓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密切观察病情以防治并发症的发生。①出血:轻者为局部出血,重者可全身出血甚至中枢神经系统出血而危及生命。溶栓过程应做到:严格床头和书面交接班、多巡视患者,严密观察神志、瞳孔、全身皮肤粘膜、大小便和痰的颜色变化,溶栓时避免进行动脉穿刺及肌内注射。②再灌注心律失常:急性心梗患者溶栓治疗时临床症状好转、胸痛症状减轻、ST段恢复期或正常后突然出现心律失常,是判断溶栓治疗的有效指征之一,如抢救不及时可导致猝死,心律失常亦是溶栓并发症。溶栓患者必须进行严密心电监护、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及早进行治疗。③低血压:低血压可由大面积心肌梗塞后心肌收缩力下降,心输出量减少所致,也可能与血容量不足、再灌注性损伤、血管扩张药及合并出血有关。故需严密监测血压的变化。在溶栓的30分钟内,每10分钟内测一次血压。溶栓后3小时内,每30分钟测一次,1-2 d后改为每2小时测1次,血压平稳后根据病情延长测量间隔时间,病情稳定后5~7d可转出CCU病房[1]。④凝血功能:检测凝血时间(ACT)、部分凝血活酶活性时间(APTT),使其ACT及APTT在25分钟、80秒之内。
对于无痛性心梗患者更要提高警惕,无痛性心梗的并发症大多发生在24小时内,以最初4小时室颤和猝死的威胁最大,因此,发病72小时的细致观察至关重要[3]。老年病人占无痛性心梗的比例更高,其原因是老人常伴有脑动脉硬化、合并有糖尿病及心脏植物神经的衰变等都会降低对疼痛的敏感性,部分病人起病就晕厥、心衰、休克、合并肺炎、消化道出血等为主要表现[4],常易掩盖疼痛症状造成误诊或漏诊。所以,对老年病人不能只注意症状,要把心电图、心肌酶等生化检查作为常规,以免误诊或漏诊。
3.4心理护理
3.4.1合理安排饮食以清淡、低热、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为宜,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避免食盐过多,因食盐中的钠离子会加重心脏负担。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6例,男30例,女6例,年龄14个月~67岁平均年龄45岁,致伤原因:交通伤18例,坠落伤11例,跌伤4例,打击伤3例,闭合性颅脑损伤31列,开放性颅脑损伤5例。
1.2 临床观察 动态的病情观察是医护人员掌握第一手资料抓住治疗时机的重要环节之一。无论伤情轻重,均应建立观察记录单,15分钟到1小时观察及记录一次,患者可不同程度的表现为头疼,呕吐,偏瘫,语言障碍和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格拉斯哥评(GCS)3-12分,其中头疼,呕吐者14例,伤后有原发昏迷者9例,其余患者伤后1-2d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包括偏瘫23例,偏盲3例, 偏身体感觉障碍4例,语言障碍11例,出现颅神经障碍8例,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19例。
1.3 影像学检查 所有患者在24h内CT检查均未见脑梗死的影像表现,之后1周内病情逐渐加重,复查头颅CT均发现新的圆形或扇形低密度影,CT值在12~28Hu,MRT弥散成像(DWI)提示脑缺血,病灶直径在0.5-3.0cm者22例,3.0-5.5cm者5例,5.5cm以上者9例。边缘清楚28例,边缘模糊8例,梗死灶位于基底节区22例(61%),额叶5例(14%),颞叶3例(8%),枕叶4例(11%),顶叶2例(6%)。合并颅骨骨折11例,合并脑挫裂伤及蛛网膜下腔出血19例,颅内血肿7例。
1.4 治疗方法 保守治疗30例,手术治疗6例(开颅血肿清除或去骨瓣减压术)。确诊后早期给予钙离子拮抗剂,神经营养药物及脑血管扩张剂等,并同时给予脱水治疗.若病人意识障碍加重,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应用20%甘露醇125-250ml,快速静滴,每日2-4次,连用7-10日,大面积梗死时,治疗时间可适当延长并使用小剂量激素,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每天行蛛网膜下腔穿刺,置换出脑脊液20ml,共5d。康复期辅以高压氧,针灸,理疗及功能锻炼等。
2 结果
综合治疗及随访半年以上,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SC)评价为V级良好19例,IV级中级生活能自理8例,III级重残,需他人照顾4例,I级(死亡)5例。
3 护理
3.1 对于具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其护理应注意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其他血污.深昏迷病人应抬起下颌或放置口咽通气道,短期不能清醒者,实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必要时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定期做血气分析,给予雾化,一日三次。每日病房消毒,湿拖地面保持病房的温度和湿度,翻身叩背每2小时一次,促使痰液排出。使用抗生素可预防呼吸道感染。
3.2 保持正确 抬高床头15-30度,以利脑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深昏迷的病人取侧卧位或侧俯卧位以利于口腔内分泌物排出,保持头与脊柱在同一直线上,头部过伸或过屈均会影响呼吸道通畅以及颈静脉回流,不利于降低颅内压。
3.3 营养支持 创伤后的应激反应可产生严重的分解代谢,使血糖增高,乳酸堆积,后者可加重脑水肿,因此,必须及时,有效补充能量和蛋白质以减轻机体损耗,早期采用肠外营养支持,待肠蠕动恢复后,逐步过渡至肠内营养支持,制定饮食计划,定期评估病人营养状况,及时调整营养素供给量和配方。
3.4 预防并发症
3.4.1 压疮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每2小时翻身一次,肥胖及消瘦者可给予使用防褥疮气垫床,可很好的预防褥疮的发生。
3.4.2 泌尿系感染 留置导尿管的病人每天清洗会并消毒尿道口,每日两次.膀胱冲洗,每日2-3次,每2小时以训练膀胱储尿功能。为了避免长期留置导尿管引起感染,一周后拔除尿管,采取保鲜袋集取尿液,及时更换,使用抗生素,至今没有发现泌尿系感染的病例。
3.4.3 肺部感染 每2小时翻身叩背,如痰液较多者,则一小时叩背一次,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处理病人呕吐物,防止误吸窒息及呼吸道感染。
3.4.4 暴露性角膜炎 眼睑闭合不全者,每日涂以红霉素眼膏,并用纱布盖上眼睑,可很好的防止角膜炎的发生。
3.4.5 关节挛缩,肌萎缩 每日给病人做2-3次四肢关节被动活动及肌肉按摩,每次不少于15分钟,可有效地防止肢体孪缩和畸形。
3.5 对抗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在降低颅内压治疗期间,应每小时观察和记录病人意识,瞳孔和生命体征的变化,出现异常变化,应及时报告医师,以便掌握病情发展的动向,准确及时给药,使患者病情得到良好的控制。
3.6 躁动的护理 应尽快寻找并解除躁动的原因,以免导致颅内压增高。严密细致地观察病人,若病人出现由躁动变静或由安静变躁动,常提示有病情异常变化,及时报告医师,呼吸道不通畅导致缺氧,尿潴流,尿管不通畅导致膀胱过度充盈,便秘,冷热,饥饿等不舒适也均可引起躁动,应及时给予排除,并加以床档保护。
3.7 心理指导 无论损伤轻重,病人及家属均对外伤性脑梗的恢复存在一定忧虑,应耐心给病人或家属讲解其病情转归的过程,并告知病人家属梗死的部位及神经系统恢复需要的时间较长,家属要有耐心和心里准备。对于清醒患者,鼓励其尽早生活自理。对恢复过程中出现的头痛,耳鸣,记忆力减退等症状的患者,应给予适当的解释和安慰,使其树立信心。
3.8 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应在病情稳定后早期开始,包括肢体的被动与主动训练.语言能力,记忆力恢复,视力的训练等。根据不同病人的症状制定不同的训练计划.教会病人及家属自我护理的方法,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耐心而持久的逐步实现康复计划,尽早和最大程度的恢复功能,恢复自理及工作能力,使其尽早回归社会。
4 讨论
外伤性脑梗死比原发性脑损伤更具有危险性,因为多数继发梗死是由于损伤造成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等引起局部脑血流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损害及神经功能障碍。随着对外伤性脑梗死诊断率的提高,并了解一些其发病机制,概括如下:一血管痉挛:脑外伤后蛛网膜下腔出血,细胞内钙超载均可导致脑血管痉挛,有报道称脑外伤可致血管痉挛约占70%~90%。二机械性血管损伤:如颈椎钝性损伤,颈部挥鞭样损伤等引起动脉夹层分离[1];脑外伤后脑水肿和脑疝形成,压迫血管,如小脑幕切迹疝致大脑后动脉脑梗死[2];三血栓形成:血管损伤后释放组织凝血活酶,使血浆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血小板黏着,聚集,从而导致血栓形成;四外伤后颅内低灌注:脑挫裂伤,颅内血肿,脑水肿等致颅内压增高,失血性休克致血压降低,导致颅内低灌注,脑血流量减少和血流缓慢,进而形成脑梗死。总之,脑外伤后脑梗死的形成不是单个因素所致,而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才导致其发生和患者病情加重或死亡。由于受伤至脑梗死症状出现常有明显时间间隔,伤后首次CT检查往往未发现梗死灶。因此,当伤后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甚至昏迷,应考虑有外伤性脑梗死的可能,及时复查CT或MRI。本组患者主要采用综合治疗;包括脱水降颅压,适当应用激素及促进脑细胞代谢等药物,康复期行高压氧治疗和康复训练等。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缓慢置换脑脊液以减少血液对脑血管的刺激,缓解脑血管痉挛。必要时可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并行血管内溶栓或支架置入术。外伤性脑梗死的预后与患者的年龄,受伤程度,梗死部位和范围以及梗死发现时间的早晚有关。所以,提高对外伤性脑梗死的认识,做到严密观察,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助于降低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生率,降低其死亡率,改善患者的预后并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脑血管疾病是目前人类三大死因之一,全球每年有460万人死于脑中风(又称脑卒中)。脑中风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社会问题。夏季是脑中风的高发季节,如何预防脑中风的发生?一旦发生脑中风,又该如何治疗?我们采访了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付于主任,请他来为我们答疑解惑。
食品与健康:脑中风和我们常说的脑出血、脑梗塞有什么区别?
付于:其实,脑中风包括缺血性脑中风和出血性脑中风两种,其中最常见的是缺血性脑中风,即人们常说的脑梗塞,占所有脑中风的85%。随着社会的老龄化,脑梗塞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多数脑梗塞并不是颅内血管的问题,而是脑血管以外其他血管里的血栓脱落,进入颅内血管所引起的,其中以颈内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脱落,从而栓塞颅内血管的最多。人的脑组织所需血液占到全身供血量的15%~20%,大脑血液供应的主要渠道是颈动脉系统和椎动脉系统,其中两侧颈动脉供血达80%以上。这些动脉在颅内又分成很多分支,供应脑组织的各个重要结构。一旦这些血管发生狭窄,破裂、脱落后的斑块和血栓会随着血液运动到脑部的一些血管,引起相关神经组织缺血乃至坏死,造成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如昏迷、肢体瘫痪、语言障碍、感觉障碍、偏盲、智能障碍等,脑干的梗塞甚至可以造成死亡。
食品与健康:为什么说夏季是脑梗塞的多发季节?
付于:气候变化是脑中风的一大诱因。夏天随着气温的不断攀升,尤其是在高温闷热的“桑拿天”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就会急剧增多。这是因为夏季气温高热,人体的皮肤血管扩张,势必造成大脑血流减少,引起血压波动,尤其是心血管调节功能不好以及患有高血压、脑动脉粥样硬化等慢性病的中老年人,很容易诱发脑梗塞。有的人把空调的温度调得太低,频繁出入房间,忽冷忽热,也会诱发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其次,人体在夏季体温的调节主要靠汗液蒸发来散热,每天大约排出1000毫升的汗液,这虽然对防暑降低体温有益,但这时的血流量比平时高5倍,就大大增加了血液循环的负担。如果水分补充不足,就会因血容量不足和血液黏稠度过高而诱发缺血性脑中风。再次,在高温环境下,人们容易感到烦躁,体内应激反应增强,易诱发血管疾病;再加上气温高,夜晚睡眠不好,人体处在疲劳应激状态下,体内激素释放水平改变,刺激血管收缩,也会诱发血管病变。
食品与健康:哪些人易患脑梗塞?
付于:首先,脑梗塞的高发人群是老年人,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壁难免发生退行性改变,特别是动脉粥样硬化,是发生中风的危险因素。其次,具有下列慢性疾病之一者: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血脂症、慢性支气管炎、颈椎病,这些都是脑梗塞的诱因。另外,直系上代有中风病史的人、肥胖的人、脾气急躁的人、生育4胎以上的女性、喜欢吃肥肉的人、大量吸烟的人、过量饮酒者尤其是饮烈性酒的人、饮食偏咸的人,有这些特征的人需要提早预防脑梗塞。
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的中风危险性是正常人的3.1倍,高血脂尤其是高胆固醇者的中风危险性比正常人高1.3到2.9倍,糖尿病使中风危险性增加2~3倍,吸烟者的中风危险性比不吸烟者高1.5倍。不少人同时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且又吸烟,中风的危险性就更大了。
还有一些人总是想睡觉,整天昏昏沉沉的,有可能是脑供血不足的表现,而不是过度疲劳。脾气突然发生了改变,有可能是大脑双侧额叶精神和智力功能区供血不足的反映,与脑缺血有关。舌痛舌麻、听力下降都有可能是脑梗的先兆。
食品与健康:如果患上了脑梗塞,该如何治疗呢?
付于:脑梗塞的治疗方法很多,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都认为,超早期溶栓治疗是治疗的关键。溶栓治疗必须在缺血中风发生的6小时内进行,这是治疗的时间窗。但是,溶栓治疗有严格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例如以前有颅内出血病史,近3个月内有头颅外伤史,有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等等,都不可以实施溶栓治疗。
《黄帝内经》认为中风的病因与体虚、饮食、情志等有关。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创中风病名,认为正气先虚、外风入中是发病的根本原因,中成药人参再造丸、消栓再造丸、华佗再造丸、复方丹参等用起来方便,效果也不错。最好的治疗办法还是提前预防。对于已经患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心脑血管慢性病症的患者,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通过适当的药物干预,可以控制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对预防脑中风有较好效果。因为脑梗塞的病因是脑动脉粥样硬化,所以必须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特别是出现了短暂脑缺血发作时,更应提高警惕,严防发展为脑血栓。
如果在发病后6小时内进行溶栓治疗,那么瘫痪的肢体就可能完全恢复正常。短暂的头晕、头皮发麻、周身无力可能大家都曾经历过,但当上述情况发生在中老年朋友特别是有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等脑卒中危险因素的人身上,就要引起高度重视了,这可能是小中风,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尤其是当头晕合并看东西模糊、双影、恶心呕吐、偏身无力、言语含糊、失语、一过性眼前发黑等情况时,发生小中风的可能性更大。有时这些症状会在几十分钟到一小时之内缓解,很多人就会掉以轻心,认为没事了,或找个理由解释过去了。殊不知,这时已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很多研究发现,小中风被认为是脑卒中的前兆,罹患小中风的患者在2天内发展为中风的危险为2.1%,7天内的危险高达4%~10%。
如果确定颈动脉狭窄超过70% 或有内膜斑块和溃疡,单纯的生活方式和药物干预已经很难达到预防中风发生的目的,应选择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
除了以上方法,针灸治疗中风的效果也非常不错。
针灸治疗中风病急性期有良好的调节治疗作用;在提高康复率、减少致残率、降低死亡率等方面效果显著,同时在稳定血压、降低颅压、改善大脑供氧需求等方面也有良好的作用。中风病急性期在溶栓的同时完全可以接受针灸治疗,而且针刺治疗进行的越早,疗效会越好。脑血管病早期接受针灸治疗可以明显降低致残率,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部做过统计,结果显示基本达到生活自理,甚至可以恢复部分工作的患者,占治疗总人数的74.14%。
对于脑梗塞半身不遂的患者治疗原则是调和经脉、疏通气血。以大肠、胃经俞穴为主,辅以膀胱、胆经穴位;对于初病半身不遂,属中风中经者,可用手足十二针;对于中风后遗症的半身不遂,可用手足十二透穴,即取手足十二穴,用2~3寸长针透穴强刺。中风不语的治疗原则是祛风豁痰,宣通窍络,取穴内关、通里、廉泉、三阴交等。
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这与中风非常吻合。中风的康复是缓慢而需要耐心与毅力的。由于神经功能损害后的恢复有其自然规律,肌肉力量、感觉、语言等功能障碍的恢复快慢依脑损害的严重程度不同而异,大多数在病后两周至半年内逐渐恢复。上述训练均可与针刺治疗同时进行,并可配合推拿治疗。推拿可促进气血运行,有利于患肢功能的恢复,适用于中风急性期或恢复期的半身不遂,尤其是半身不遂的重证。这些措施主要在于预防褥疮,避免或减少后期痉挛的发生,消除废用性综合征的出现,为全面的功能康复打下良好的基础。住院治疗只是中风整个治疗计划的一部分,身体情况的恢复和病人出院后的康复和护理,以及长期地预防密切相关,患者和亲属应该树立信心和决心去克服出院后疾病带给您的不便,积极地参与到整个疾病的康复中。
食品与健康:怎样预防脑中风的发生呢?
付于:不良生活方式是脑中风的重要诱因。因此,预防脑中风必须从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开始,要从年轻就开始注意以下5点。
1)戒烟限酒:抽烟会加重血管硬化,使脑中风的风险增加一倍;少量饮酒对心脑有一定好处,过度饮酒可引起脑中风。饮白酒一次不超过25毫升,啤酒不超过300毫升,红酒不超过100毫升。
2 )饮食低脂少盐:通过减少饮食里的盐和脂肪,可以降低血压和脑中风的风险。每日食用钠盐量不超过6克,少吃肥肉、动物内脏,多吃蔬菜、水果、谷类和适量的蛋白,增加膳食纤维。
3 )适量运动:减轻体重可以改善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降低中风的风险。减重的方法除减少总热量的摄入外,还应增加体育锻炼。运动要从年轻时开始,贵在持之以恒。中老年人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强度、频度和持续运动时间,以有氧运动为主,如散步、打太极拳等。有车族和长期坐办公室的白领要尽可能找机会多动一动,并积极参加有益身心的体育锻炼。
4 )主动补水:缺血性脑中风与出汗过多、血液黏稠度增高有关,要养成爱喝水的习惯,以稀释血液。尤其是夏天,天气热,出汗多,即使不渴也要主动喝水。但是不要猛喝冰凉饮料,以防诱发急性心梗;不要长期喝纯净水,因为纯净水滤掉了钙、镁等微量元素,而这些微量元素是血脂代谢的重要助推剂,最好喝白开水,夏天可多喝一些绿茶、茶、绿豆汤等。
5 )心态平和:脾气急躁、爱激动的人容易发生心脑血管意外,长期精神紧张和心情抑郁是引起高血压和其他一些慢性病的重要原因。好心态胜过百剂良药。要保持平和心态,凡事宽容,乐观豁达,少生气,不要过度激动。
关键词:脑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
中图分类号:R743.3 R255.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349(2012)01-0116-02
急性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急性脑梗死病灶由中心坏死区及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组成,坏死区由于完全性缺血等导致脑细胞死亡,但缺血半暗带仍存在侧支循环,可获得部分血液供应,尚有大量可存活的神经元,如果血流迅速恢复使脑代谢改善,损伤仍然可逆,神经细胞仍可存活并恢复功能。因此,保护这些可逆性损伤神经元是急性脑梗死治疗的关键。抢救缺血半暗带的关键是超早期溶栓治疗,尿激酶是国内常用的容栓剂之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病例选自2005年―2010年于本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病例选择标准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检查确诊。发病6 h内,头颅CT均未见脑梗病灶,并已排除颅内出血。符合目前国内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适应证及无溶栓禁忌证。治疗组40例,男24例,女16例,最大年龄80岁,最小年龄40岁,平均62岁;合并高血压病20例,2型糖尿病3例,同时合并高血压病和2型糖尿病2例,无并发症15例。对照组40例,男26例,女14例,最大年龄85岁,最小年龄42岁,平均66岁。两组年龄、症状、体征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溶栓方法 溶栓药物均使用辽宁卫星制药厂生产的尿激酶。溶栓治疗前做头颅CT检查,监测血常规(血小板计数)、血糖、血凝四项、心电图等检查,并予奥美拉唑1支静脉输注。病例进入观察后,立即用尿激酶10×105~15×105U加入生理盐水100 mL~200 mL中持续静脉输注30 min~60 min。在病例被选择前,一般应建立静脉通道,静脉滴注20%甘露醇,亦可予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以提高脑灌注压)维持静脉通道。溶栓后复查血常规(血小板计数)、血凝四项、尿常规,溶栓后24 h复查头颅CT。
1.3 合并用药 溶栓治疗24 h内不给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聚集药,24 h后头颅CT显示无出血,并开始口服或鼻饲肠溶阿司匹林300 mg,每日1次,共10 d,以后改为每天100 mg。溶栓治疗当天给予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每日1次,共10 d,并静脉滴注奥扎格雷钠80 mg,每日1次,共14 d。血压过高者给予降压药,但血压较平时稍高者一般不使用降压药。其他内科治疗均按常规进行,予降颅压、抑酸、抗感染等。
1.4 疗效判定标准 按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结合患者总的生活能力状态判定疗效。基本治愈: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减少90%以上,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减少46%~89% 以上,病残程度1级~3级;进步: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减少18%~45%以上;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增加或减少不足18%;恶化: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增加18%以上 ;死亡。对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24 h,1周,2周进行评定,并同时进行康复治疗。
1.5 不良反应 观察皮肤黏膜出血、消化道出血、脑出血等。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卡方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2周后疗效比较(见表1)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出血并发症,牙龈出血1例(2.50%),上消化道出血3例(7.50%),脑出血3例(7.50%),用药过程中无过敏反应。对照组出血并发症,牙龈出血1例(2.50%),上消化道出血2例(5.00%),脑出血1例(2.50%)。两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3.1 溶栓疗效 本结果显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能显著提高早期脑梗死患者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促进神经功能尽快恢复,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具有肯定的疗效,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3.2 溶栓的理论依据 脑梗死的治疗关键在于早期再通闭塞血管,恢复脑组织血流供应。“缺血半暗带”即脑动脉阻塞后缺血中心区血供严重不足,可在数分钟内出现不可逆的损害,但半暗带内的脑组织虽然失去正常的突触传递功能,仍可持续数小时,如能及时恢复血流灌注,可挽救梗死边缘的“缺血半暗带”。本次结果表明,溶栓再通阻止了梗死范围的进一步扩大,挽救了“缺血半暗带”。
3.3 溶栓并发症 溶栓治疗的严重不良反应为脑出血,出血发病机制可能为:缺血后血管壁损伤;继发性纤溶亢进及止血,凝血机制障碍;血流再通后灌注压增高等,据报道溶栓后颅内出血发生率为4%~26%[2]。本研究中治疗组发生脑出血3例(7.50%),其中2例出血并未引起临床症状恶化。1例致命性脑出血,与患者年龄偏高及平素血压较高,且溶栓后24 h复查头颅CT证实为大面积脑梗死有关。因此治疗中应严格控制血压,并且严格掌握好溶栓的适应症及禁忌证。治疗组牙龈出血及上消化道出血症状较轻,经对症处理后效果好。
3.4 溶栓途径 溶栓治疗分静脉和动脉两种,动脉溶栓时间窗控制较严格,涉及介入及其他大型诊疗技术,费用昂贵,难度较大,不容易在基层医院开展。而静脉溶栓简便易行,时间窗稍宽且有个体化,只要严格把握适应症,容易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为我国的部分不发达农村普及治疗提供了可能。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分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2] 田有勇,张苏明.超早期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8,6: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