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计监督职能的一般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它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会计监督呈弱化态势,为此本文提出强化会计监督的对策;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国家和社会监督;加强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关键词:会计;监督
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它是指依照国家法律和各种财经政策、规章制度对会计工作实行监督,并利用正确的会计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地协调、控制、监督、督促,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市场经济的有序运作离不开会计监督。目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更需要强有力的会计监督。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会计监督呈弱化态势,致使经济领域中不规范的经济行为与违法犯罪层出不穷,强化会计监督日益重要。
一、会计监督不力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律约束机制的局限。我国会计监督法律约束机制不全,使得会计不能有效的行使其监督职能,导致企业会计监督不力。比如,新的《会计法》虽已颁布,但是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却没有跟上。有的企业在新的财务制度运行之后,仍用传统的做法来看待新制度,没有按新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使得出现“新制度、老观念、老办法”,会计管理混乱。
(二)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是导致会计监督职能弱化的内部原因。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委托经营者对企业财产进行监督,为维护企业财产的安全与完整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很必要的。我国企业内部管理和控制制度不全,主要体现在有的单位是根本就缺乏内部监督和控制制度,有的则单位虽建立了相应的制度,但这些制度形同虚设,没有得到有效执行,以致会计秩序混乱,现象经常发生。在一些单位中企业管理者为了追求自身短期利益最大化,指使、授权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做假账,伪造会计凭证,办理违法会计事项,从而使得会计工作受制于管理当局,不能独立行使其监督职能,破坏了正常的会计工作。随着计算机在会计领域的广泛运用,作业人员技术要求较高,操作单一化,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难以落实,违纪违规行为呈现出智能化特征,会计监督难上加难。
(三)会计素质的局限。在现代企业中,会计人员既是参与者,又是监督者,因此会计人员、会计工作的自我监督、自我约束就变得尤为重要。但目前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职业道德观念有待加强,一般来说,企业虚假的会计信息也是出自于会计之手,因此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职业道德观念在会计监督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再者,会计人员的监督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职业风险意识,职业判断能力弱,自我管制能力差,惟命是从,在权大于法的思想支配下,有意造假,使得会计信息质量不高。
二、完善会计监督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法制建设。加大宣传学习《会计法》的力度,建立和完善统一的会计制度,明确会计监督、审计监督的执法职责和权限,以实施清晰明了的监督职能;加大法律法规的处罚和执行力度,对违规违纪的企业及其连带负责人予以曝光并给予处罚;同时强化相关配套法律及相关法规的实施,并加快会计法律体系的建设步伐,使会计监督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从思想上重视企业制度建设的意义。除了健全《会计法》之外,还应修订相关的刑法、公司法等其他的法律法规来配合《会计法》实施,真正树立起《会计法》在会计工作中的权威。
(二)加强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加强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实质上就是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是一个单位内部,为保护财产安全和完整,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保证经营方针和目标的实现而对经济活动进行组织、制约、考核和调节的总称加强内部审计在工作中的作用,转化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要加强审计的作用,先要提高审计的地位,才能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否则,只能是形同虚设。内部审计的主要目标是对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单位内部的各项规定的落实和执行情况,了解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促进单位领导及时改进工作,完善制度。
(三)明确政府监督职责,加强合理分工。财政部门作为管理会计工作的职能部门,应当承担起管理和监督的职责。在监督的方式上,财政部门一方面对各单位会计报表质量和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质量进行再监督,另一方面财政部门向部分国有单位委派会计负责人,通过会计负责人对国有单位的财务会计活动实行有效的控制和监督;税务监督的对象是纳税人依法纳税情况,财务会计资料是其监督的基本内容之一;审计监督主要是实施对税务、财政部门行政执法监督的再监督。在具体操作上,审计监督还应当与财政税务部门要有明确的分工,避免重复。
相对于社会机构的组成部分来说,事业单位作为一种社会服务组织体系,对于深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和功能。随着当前国家经济投入的政策导向,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总量逐渐增加,经济活动呈现频繁趋向,会计是经济活动管理的重要职能,构建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是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措施。本文立足于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现状,分析了新时期事业单位会计管理的内部控制措施。
1.事业单位及内部会计控制的内涵特征
事业单位,是指为保障社会公益目的而通过利用国有资产创办的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活动服务组织。内部会计控制是为保障相关会计信息的客观真实性,维护单位财务资产的安全稳定性,保障财务会计活动的合法有效性,为规范相关会计行为,依法提高单位运营效果而制定实施的控制方法或程序组合。
内部会计控制是单位内控管理的重要构成,是为保证单位经济业务的贯彻执行, 保证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 实现单位工作或经营目标.借助相关会计处理程序及其他会计控制标准制度措施来实施落实的管理行为。内部会计控制主要是针对单位能够用货币价值形式计量的经济活动所采取的管理控制行为,具有目标性、过程性、复杂性和针对性等综合性特征。
通常情况下,内部会计控制属于为保护资产安全、财务账目信息报告真实完整性的方法程序与组织规划。一般来说包括批准授权控制、会计职能分工、资产实物控制与内部预算审计、财产保全和风险防范控制,内部财务信息报告控制等方法手段。良好的财务运行环境,科学的风险评估防范措施,畅通的会计信息体系以及良好的控制监督,是保障内部会计控制效果的关键要素。相对来说,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相对简单,重点在于货币资金、采购业务和资产管理等方面。2.当前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的弊端
2.1 内部会计控制意识滞后 科学的内控意识是事业单位实行内部会计控制的前提,受客观因素制约,很多事业单位主管领导或财务会计人员对于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忽视财务会计的控制监督职能,岗位责任不明确。2.2 财会人员综合素质偏失人才资源是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相对简单,很多单位对于财务会计管理职能重视不足,致使内部会计控制人员的综合专业素质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制定与落实不到位。
2.3 会计预算控制相对弱化会计预算控制是财务活动管理的重要环节,当前事业单位的编制特点造成部分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岗位职能安排不协调,有关会计出纳、资产管理等不相容岗位兼职现象严重,事业单位的会计预算及资金使用规划科学性不强。
2.4 内部会计控制监督不足
受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多元性影响,很多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在落实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机制为依托。很多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及监督职能,弱化,未能形成综合监督的合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不够完善。
3.构建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原则
科学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不仅可以规范单位经济管理,保护各类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对防止财务风险、提高管理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功能。加强内部会计控制需要遵循如下原则:
3.1 科学远瞻性原则
随着当前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呈现了新的特点。事业单位的财务运行环境、管理制度、人力资源、文化环境以及知识结构等因素对其内部会计控制影响很大,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应体现科学实效性和前瞻性特征。
3.2 成本效益性原则
成本效益是财务会计管理的重要原则,事业单位在加强实施内部会计控制过程中必定会有不同程度的资源损耗,为实现相关资源的高效利用,必须在内部会计控制中科学完善有效管理方法及程序,节约成本消耗,提高控制效率。
可操作性原则
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需要合理的方法程序及完善的制度体系来保障,应以会计控制为核心,加强经济活动过程的规范程序和控制约束,特别是相关会计信息的质量控制与监督评价指标的选取应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特征。
4.关于加强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策略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进一步加强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成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任务,根据本人工作实际,探究其实践策略如下:
强化内部会计控制职能效益
根据事业单位的经济发展需求,深化财务会计管理改革,完善内部会计控制的制度体系及责任职能,拓展人才资源开发培训途径,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综合素质能力,进一步优化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环境,提高职能管理效率。
加强财务会计预算规范管理
相关事业单位要充分发挥会计预算在财务会计管理中的重要功能,加强对预算的合理性审核,尽量实现预算编制与落实的职权分离,基于综合性财政预算前提下进行预算细化,严格规范会计预算的程序行为,优化内部会计控制成果。
优化内部会计控制方法程序
内部会计控制需要科学合理的制度措施及方法程序来实施。立足于当前经济管理的科学高效性理念,探究落实经济财务活动的会计预算政策方案程序的实践途径,加强单位经济活动原始资料会计信息和操作系统的安全管理与控制。
科学内部会计控制监督评价
业务流程控制是内部会计控制的核心环节,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应继续加强和完善单位会计的内部审计措施,科学评价措施,强化外部监督综合管理,促进事业单位经济财务活动的正常运行,促进会计控制目标的实现。
结束语:
总之,相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内部会计控制,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随着我国经济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呈现出新特征,研究和落实完善科学的内部会计控制策略,有利于促进事业单位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事后监督;风险预警;机制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392(2009)增-0149-02
一、事后监督防范风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事后监督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影响风险监督效能的发挥。首先表现在事后监督管理层面上,事后监督风险防范导向不强,缺乏科学有效的风险分级管理办法。其次,目前的事后监督方法及监督系统落后于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需要,难以做到对高风险的有效控制,监督的效果和效率有待进一步改善。
二是事后监督业务发展滞后导致监督重点不突出。目前,监督业务发展远远落后于业务部门,事后监督主要是依赖手工审核、翻阅、查对账表和凭证,监督效率低,只能停留在对会计凭证的规范性、完整性和账务核对的准确性等方面的全面复审。“全面复核”的工作量大,程序多,监督人员已无精力对核算业务的风险环节实施有针对性的重点监督,监督方式、监督方法、监督手段与现代化的支付清算体系不相适应,监督工作处于对某一时点的静态检查,监督手段和资金风险防范手段滞后,监督内容缺乏“针对性”,导致事后监督层次不分明、重点不突出。
三是事后监督部门对风险识别、预警、风险分级管理缺乏针对性。监督部门依据相关制度规定对会计核算业务进行全面复审、检验,延续会计核算过程,装订、整理会计资料。而对防范资金风险的途径和方法普遍欠缺,特别是没有将涉及资金流出的关键岗位、关键业务环节作为事后监督的切入点进行重点的、有针对性的核查。对于事后监督中发现的问题没有进行识别、监测、风险评级,确定风险程度层面,向业务部门提示风险。监督结果对被监督部门没有起到风险防范提示、预警的作用。
二、建立事后监督风险预警机制的必要性
一是建立会计核算风险事后监督预警机制是人民银行会计核算风险控制的需要。事后监督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内控体系中的重要部门,随着会计核算体制和支付清算体系不断变革,对人民银行资金风险防控提出了挑战,多元化的资金清算体系使资金的风险点更多,防范风险的难度和资金差错造成的损失更大,事后监督中心是央行会计核算改革的产物,在央行会计数据集中速度加快的形势下,事后监督做为央行内控体系的重要环节,必须赋予监督部门风险管理的职能并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监督手段,防止人民银行资金损失,发挥事后监督防控资金风险的屏障作用。建立会计核算事后监督风险预警机制显得日益重要。
二是建立会计核算风险事后监督预警机制是转变监督职能的需要。会计核算业务风险防范作为事后监督工作的首要目标,已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事后监督工作重心从合规性监督向风险性监督转变已成为必然趋势,事后监督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资金的安全。只有深刻分析排查会计核算业务风险隐患,行之有效的监督防控措施,才能充分发挥事后监督有效防范资金风险的作用。事后监督应改变监督工作的表面化模式,对资金核算过程和核算系统运行中潜在的风险和违规行为进行全过程、全方位、深层次的重点监督和反映,找出存在的制度性缺陷和执行性缺陷。事后监督部门通过转变监督职能、创新监督模式,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形成有效的反馈沟通机制,发挥在会计核算风险监督方面的预警提示作用。
三是建立会计核算风险事后监督预警机制是完善制度、强化制度执行的需要。事后监督可通过全面、连续、及时的监督审核,对前台会计核算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动态分析。针对会计核算业务的重要风险点及风险环节,以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进行约束。在基本制度上保证核算业务安全性的同时,从中发现并反映制度缺失及漏洞,提出有效控制资金风险,完善制度的意见和建议。
四是建立会计核算风险事后监督预警机制有利于提示各部门增强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事后监督部门通过风险分级预警,分析被监督部门会计核算业务风险程度,对风险度较高的会计核算业务向相关部门及时发出预警,有利于提高被监督部门的警惕性和风险防范意识,实现事后监督与前台事前控制防范的有机结合。便于业务部门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置和管理,从而达到有效防范资金风险。
三、事后监督风险预警机制的具体方法
一是划分会计核算过程中的风险点。包括:一般性风险:指会计核算人员因工作疏忽造成一般性差错,对会计核算规范或质量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如错填、漏填凭证信息、借贷方向错误、凭证及账表漏盖公章或个人名章等。严重性风险:指会计核算人员因操作不规范造成较大差错,对会计核算质量产生较大影响,存在一定的资金安全隐患。如会计科目及账户的设置、使用错误;重大性风险:指会计核算人员因重大失误、操作不规范、或违反会计核算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业务操作及制度缺失,造成严重差错,存在重大资金安全和风险隐患。如发出、接收业务清单与实际发出、接收业务内容不符。
二是对事后监督发现的会计核算风险问题进行评价。会计核算风险事后监督评价管理,指事后监督部门依据对被监督部门实施核算业务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业务差错,对直接或间接存在风险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进行分类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被监督部门会计核算风险进行识别、监测、评价。会计核算风险事后监督评价应遵循规范性、全面性和时效性原则,即依据会计核算与管理的各项制度,对出现的一般性风险、严重性风险、重大性风险进行综合识别判断,评价其风险程度,为及时、准确的确定会计核算风险等级,防范和控制资金风险提供判断依据。
三是对评价期内的会计核算风险确定风险等级。对评价期内的会计核算风险确定风险等级,根据会计核算风险特征以及对会计核算工作的影响程度,确立监测指标,按资金损失可能性、大小和风险程度,确定风险级别。
四是向被监督部门反馈评价结果。会计核算风险事后监督评价反馈是事后监督部门对一定会计核算期间的监督结果,通过识别监测、分级评价、划分风险等级,预测风险可能带来的潜在后果,通报被监督部门并提示风险程度,督促相关部门消除风险隐患。
课题主持人:李江
课题组成员:李年有范谷岚
娜丽罗晓英
关键词:内部审计 会计监督 联系 区别
随着我国市场的经济发展,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和会计监督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内部审计和会计监督有着重要的关系,内部审计有助于企业节省会计监督成本,并扩大企业的会计监督收益。内部审计和会计监督在企业的管理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对企业的管理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很多企业的会计监督职能没有得到较好的发挥,没有内部审计企业发展也较为缓慢。因此,加强企业内部审计以及会计监督就非常的重要。
一、内部审计的相关内容
内部审计是独立的经济监督,主要是指通过审计、督促和监察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在规定的范围运行。审计的工作主要表现为审计监察,通过审计来了解被审查单位的经济活动,然后给出一定的标准来判断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是否合法。
内部审计的目的主要是促进单位或者部门的经济效益和经营管理的提高,因此,内部审计是单位或者部门经营的监督者,同时也是单位或者部门管理的咨询者。内部审计的服务主要特征为内向性。内部审计的进行是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来进行的,是只向本单位的领导负责的。
内部审计的工作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内部审计必须具备相对的独立性。在审计的过程中要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来独立的进行,要独立的评价部门和单位以及单位和部门的财务信息和经营活动,来维护国家的利益。另外,内部审计部门是单位的机构,内部审计的工作人员是单位的员工,这样会让内部审计的工作独立性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特别是国家利益和单位利益出现冲突的时候,都可能让内部审计的独立受到影响。
二、会计监督的相关内容
会计监督主要是会计机构和人员凭借授权的职权,依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特定经济活动的主体来进行全方面的、持续的、综合的监督,来保证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合法合理的运作,提高单位的经济效益。会计监督主要表现为对单位经济活动的监督,另外是对会计本身的监督。
会计监督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合理性。合理性主要是指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单位中违背经济发展规律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现象,会计监督要能及时的制止和监督。同时会计人员要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真实、及时和完整,对于不符合规定的有权拒绝。及时性。会计人员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监控、预算和决策。单位有效的会计监督要做到及时的发现问题并进行制止。这是其他的经济监督做不到的,会计监督可以较早的发现问题,并利用问题的解决来避免损失。综合性。会计监督是贯穿在整个经济活动中的,从经济活动的计划到实施,从资金使用到利益的分配都需要到会计监督。会计监督是全面的,例如国家的经济发展、税收、物价等都是反映在会计工作中的。相对于其他的监督活动,会计监督涉及面更加综合和全面。双重性。会计工作作为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人员是作为参与者的身份进入到经济活动中的,并进行核算、管理和监督。因此会计人员既是参与者又是监督者,具有双重性。
三、内部审计与会计监督的关系
(一)内部审计与会计监督的联系
首先,两者都具有监督职能。内部审计和会计监督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经济监督体系的组成部分,也是经济监督的工具。内部审计和会计监督两者在功能上各有侧重,但是目标基本是一致的,主要为通过监督和执行国家的经济制度和法规,来维护法律和保护财务安全,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
其次,内部审计和会计监督两者在内容上有相似性。两者都是经济活动的资金运动。内部审计是按照制度和法规来进行的,一般为定期的和不定期的,通过查账以及检查会计的工作来进行的。会计监督的内容同样是按照会计核算的相关程序,在日常工作中来进行的,因此,两者都是经济活动的资金运动。
再者,内部审计和会计监督是互为基础的。内部审计职能为监督,监督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效益性和合法性,监督的范围是包括财务会计活动的。内部审计能否正常的发挥作用是依据会计核算及时和准确的。另外,财会部门要想做好财务管理,做好会计监督,也是依赖内部审计来进行的。因此,内部审计和会计监督两者是互为基础,都不能缺少的,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内部审计与会计监督的区别
首先表现为业务内容和地位的不同。内部审计是我国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单位内部独立的机构,在负责人的领导下依照法律法规对单位的财务状况以及经济效益来进行的。内部审计不参与核算,也不管理财务,是相对公正和独立的部门。会计监督是和单位资金运作密切相关的,内容主要表现为会计分析、监察和核算。内部审计和会计监督是审计和被审计的关系。其次,监督对象不同。会计监督的对象主要是结合日常的工作来进行,主要是单位的经济活动和行为。而内部审计的对象范围更加广泛,是独立于单位经济活动之外的部门,是高层次的监督,也是对会计监督的再一次监督。最后,监督方法不同。会计监督的方法主要是根据日常的会计工作来进行,对不合法、不真实的收支拒绝,对不完善的凭据不报销等来进行的监督,是更为直接的监督,而且没有相应的系统程序。而审计监督是相对间接的监督,也是比较完整和独立的审计工作:根据上级的要求和本单位的具体情况来制定长期的审计计划,在过程中一般是先听取单位负责人的介绍,然后集中资料来进行监督,并向单位提出相关的改进建议,最后出具相关的审计报告,在由单位的负责人批准后下达决定,被审计单位是必须要执行的。
四、结束语
内部审计与会计监督作为经济管理的工具,是经济监督体系中不能缺少的两个组成部分。内部审计与会计监督两者之间各有特点,同时在经济监督中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同的。我们要正确对待两者,要重视经济监督对企业单位的作用,让两者较好的结合来为单位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会计监督现代企业制度 完善治理结构
长期以来人们对会计监督在企业中的作用寄于厚望,但在实践中,会计监督作用一直不尽人意。随着会计制度的不断改革,客观上要求进一步强化会计监督,而事实上会计监督却呈现出低效率、弱化势态。在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实施和深化的今天,现就关于会计监督在企业中的作用谈一下自已的观点。
一、会计监督是保证现代企业制度运行的一项重要机制,强化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必须强化会计监督
1.现代企业制度下“会计监督”体系的发展
会计监督的对象是经济活动,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深化和公司制企业改造发展,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使得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由经营者直接管理,再加上法制建设不完善,社会监督体系不健全,从而导致部分企业财务状况不透明,会计信息失真,出现了很多经济方面的违法乱纪、、资产损失等问题,扰乱了整个国家的经济秩序,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新《会计法》的修订和实施,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对会计监督问题进行了新的修订,主要是在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立足于健全会计监督体系。这一体系包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会计控制)、注册会计师监督(社会监督)和财政部门监督(国家监督)“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
2.强化会计监督是衡量现代企业制度下责权利关系的重要手段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会计在现代企业制度中的作用就是通过预测、计划、审核、核算、检查、分析等手段,对公司治理结构中各有关方面的责权利进行反映与监督。其内容大体上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
(1)对公司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在反映基础上进行监督。公司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而利润的多寡是由公司经营管理活动各方面情况所决定的。
(2)对经营者的业绩进行考核与评价。公司的经营管理层是否尽到责任,这是公司治理结构中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如果不对经营者的经营业绩进行考核与评价,我们所说的对经营者的监督就只表现在形式上。
(3)对物质利益分配的执行进行监督。公司制企业所产生的问题、信息的不对称问题、合约的不完善问题等等,最终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到物质利益分配的问题上来。因此,正确地处理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物质利益关系显得十分复杂、十分必要。以
由此可见,企业作为一个契约的结合体,它在包括签约、履约、计量和评价、再签约这一系列过程中,计量、评价与监督工作均由会计来完成。会计作为一个控制信息系统,它在减少信息不对称,以使所有者、债权人掌握更多信息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企业作为一个合约结构得以有效运行的一环。完全可以这样认为,没有现代会计,也就不可能有现代企业制度。同时,现代企业制度,也为我们研究会计的职能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广阔空间。
二、内部会计监督是现代企业制度下会计监督的基础
会计监督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会计监督职责的加强,是保证我们初步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良好运行的一项重要机制,有助于改善所有者缺位和“内部人控制”现象造成的弊端。 那么如何搞好内部会计监督呢?
首先,必须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这是做好内部会计监督的前提。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在会计监督的力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一般来说,会计制度比较健全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会计监督开展的相对顺利;而一些小型企业,尤其是一些小型乡镇企业,会计监督几乎不存在。但是通过近几年大中型企业的经济大案、要案的不断发生,都多多少少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利有关,进一步说明了我国的大中型企业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上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漏洞和问题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健全。所以只有不断健全和完善我国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才能使企业中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作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才能从制度上杜绝违法乱纪事件的发生。
其次,实行内部会计监督责任制,发挥内部会计监督的有效性。 一是必须落实企业内部会计监督责任制,企业的经理(厂长)作为《会计法》的第一责任人,也应是落实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的第一责任人。二是不断改进企业内部会计机构及其会计人员的组织形式和地位,实行公司会计委派制。三是应将内部会计监督寓于会计核算中,在内部监督的有效性上下功夫。将内部会计监督与会计管理、预算管理、财务处理等业务结合起来,寓监督于管理之中,就能够保证会计工作规范有序进行,进而提高内部会计监督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