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骨折的康复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全髋置换;术后并发症;康复指导
随着老年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预期寿命的延长,以及全髋关节置换术在我国的广泛应用,其术后并发症日渐增多,术后康复训练也引起更多的重视。合理的康复训练可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增强机体的抵抗力,预防和减少各种近远期并发症的发生。防止髋关节周围软组织粘连、挛缩、功能受限,减少住院时间,大大提高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1]。2002年8月至2007年8月我科对12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并追踪随防,取得了一定的护理经验,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0例手术患者中,男54例,女66例,左髋68例,右髋52例,年龄60~91岁,平均65.4岁,新鲜股骨颈骨折头下型86例, 陈旧性股骨颈骨折不愈合34例,120例均有功能障碍, 且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本组均采用国内假体。82例采用骨水泥型固定,30例采用非骨水泥型固定。8例采用混合型固定,住院14~20 d,平均17 d。经系统的康复训练至出院,出院后定期门诊复查和康复训练。本组术后2周拆线,切口均甲级愈合。2例出现关节周围粘连致髋关节活动度小,功能受限,4例因患者锻炼不当致脱位。1例术后1个月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时处理得以康复。5例骨折前活动能力差且有严重并发症,但能耐受手术,出现皮肤压疮。术后第5月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估,优(≥90分)68例,良(80~90分)40例,尚可(70~79分)10例,差(
1.2 手术方法 本组手术均在全身麻醉下进行,采用改良后外侧切口,由同一组医师负责进行手术,术中证实假体稳定,术后X线摄片显示假置良好。
2 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2.1 皮肤压疮、肺部、泌尿系感染 本组为老年患者,骨折前常合并有心、脑、肾等方面并发症,手术耐受力较差,术后卧床时间相对延长,术后早期行功能训练较困难,而老年男性患者往往又合并有前列腺肥大,止痛泵的应用和导尿管的刺激等影响使留置导尿管的时间延长,易发生皮肤压疮、坠积性肺炎及沁尿系感染。预防措施:①术后1周内以平卧为主,经常检查后凸部位皮肤情况,特别是背部和尾骶部皮肤,做到定时翻身,翻身时避免拖、拉、推的动作;②深呼吸及有效咳嗽;③扩胸运动:患者平卧位,双上肢握拳相对上举,然后向两边尽量分开,10 min/次,2~3次/d,进行上肢拉伸锻炼;④对患有前列腺肥大的老年男性,给予口服克拉唑嗪2 mg,1次/d,晚上服,并嘱多饮水,保证尿量在2 500 ml/d,以对尿路起自净作用。术后第2天起定时夹闭尿管,即2 h开放1次,训练膀胱功能,5 d后拔除导尿管。
2.2 切口感染及关节腔内感染 由于手术创面相对较大,剥离较深。且有金属植入物,易有死腔形成,加上老年人各系统器官功能较差,全身和局部抗感染能力低,易合并切口感染,诱发关节腔感染,造成化脓性髋关节炎,致手术失败。预防措施:①注意观察切口敷料包扎是否完好,清洁干燥,如有渗湿,及时更换;②及时排除切口内的渗血、渗液、消灭死腔、减少感染的机会,同时缓解组织张力,利于消肿;③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高能量、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并指导其适时、合理的康复训练;④L-S多功能激光照射切口,2次/d,20 min/次,促进渗出液吸收,保持创面干燥,加速水肿消退,抑制细菌生长,控制感染。本组切口均为甲级愈合。
2.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髋部损伤后重要的并发症之一,因其可引起下肢深静脉机能不全致手术失败,并可引发致命的肺栓塞,应予以高度重视[2,3]。预防措施:①麻醉清醒后,督促患者早期开始股四头肌静止性等长收缩及趾踝关节的主动屈伸活动,并辅以向心性按摩,以消除静脉血的淤滞;②患肢予以适当抬高,并避免小腿后方的肌肉受压,以促进下肢静脉血回流;③遵医嘱适量应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④加强巡视,注意倾听患者主诉,观察患肢皮色、皮温、浅静脉充盈情况,有无肿胀、肌肉疼痛及压痛,以便及早发现,及早治疗;⑤鼓励患者多饮水,适量补液,改善血液高凝状态,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忌食辛辣、油腻的饮食,避免高胆固醇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腹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3 康复训练与指导
本组均按统一训练计划,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分别于术后1~3 d开始康复训练,术后第1、5个月进行临床疗效评价。
第一阶段(术后2周内,住院期间)
重点是患肢的肌力训练和关节活动训练,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增强股四头肌和绳肌的肌力,改善关节的活动范围。由护士帮助实施相关的锻炼项目,包括:①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②踝关节主动背伸背屈运动;③主动臀收缩运动;④被动髌骨推移运动;⑤仰卧位直腿抬高运动,抬高
第二阶段(术后2周~3个月,即出院指导)
重点在改善患者步态,加强患肢的负重能力,提高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延长髋关节的使用寿命。此阶段主要是指导家属协助患者进行锻炼,包括:①侧卧位外展运动,运动时两腿间夹1个枕头,禁止内收、内旋;②卧位到坐位运动,利用健腿和双手的力量将患腿移至小腿能自然垂于床边;③坐位到站立位点地训练,扶双拐站立,患肢不负重;④站位到行走训练,从脚尖点地至部分负重,再至完全负重,负重力量逐渐递增,从开始20~30 kg(≤自身体质量的20%)直到完全负重。术后第1个月内建议使用步行器或双拐,第2个月使用单拐,第3个月可弃拐或用手杖行走;⑤在扶助器下练习下蹲训练,扶拐上下楼梯行走训练;⑥借辅助设备完成日常穿脱衣裤、鞋袜等动作,直至功能恢复。此阶段以口头、书面、电话等方式落实并指导其出院前后的康复锻炼,嘱其出院后应坚持锻炼,并与主治医师保持联系,定期来院检查髋关节的功能,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和运动方式,并加强营养、增强抵抗力。
4 小结
随着老年人群数量的快速增长,材料、医疗技术和配套设备的成熟与发展,以及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日益普及,手术指征较以前有所放宽[4],由此而带来的术后并发症也明显增加。因此,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已成为影响手术成败的关键之一。在护理上,由患者密切配合,医护患三者及时交流和沟通,把重点放在背部及尾骶部皮肤、肺部及防止切口与深部感染和髋关节的脱位上。要充分利用床上的提手装置,鼓励患者早期进行上肢拉伸锻炼以增加肺活量,促进血液循环,减少坠积性肺炎和褥疮的发生率。在康复训练方面,提倡术后早期适当的训练,对促进患肢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减少周围组织粘连,增加周围肌力群的力量,增强关节稳定性与骨的负重能力,缩短康复时间,提高肢体功能状态及生活质量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5]。总结康复训练方法,主要体现在指导患者合理进行肌力训练,关节活动范围训练,负重与行走和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四个方面,其中肌力训练是该手术后康复中最重要的部分。
参考文献
1 陈银波.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现代康复,2001,5(5):12-13.
2 吕厚山.人工关节外科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84-543.
3 沈素红,陈柯,张江涛.髋部损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中医下骨,2004,16(1):7-8.
4 李伟宝,盛璞义,韩士英.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中华骨科杂志,1999,19(3):152.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运动康复
[中图分类号] R49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5-081-01
胫骨平台骨折是骨伤科常见的关节内骨折,严重者常合并半月板、韧带、排总神经损伤,导致关节失稳、疼痛和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虽经手术复位和固定,但在康复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处理不当,都可影响疗效,早期正确的功能锻炼是直接影响膝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选自2005年8月~2010年8月随访185例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康复治疗疗效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85例,男122例,女63例;年龄13~68岁,平均43岁。入选标准:根据Hohl分类法,均为移位骨折,且平台压缩在2mm以上,劈裂骨折分离在5mm以上。根据Schatzker分类I型12例,Ⅱ型34例,Ⅲ型30例,Ⅳ型41例,Ⅴ型25例,Ⅵ型43例。其中右侧79例,左侧106例;排除标准:合并其他膝关节周围损伤:其中侧副韧带损伤7例,前交叉韧带损伤7例,半月板损伤8例,血管损伤2例。均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在年龄、性别、病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组基数一致,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1周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前经X线片、CT三维重建检查,对关节面塌陷的形状和程度进行充分评估。根据胫骨内、外侧塌陷分别采取内外侧弧形切口,充分暴露骨折部位,注意避免关节软骨及其下的骨质分离。对压缩明显的骨折取同侧髂骨行)期植骨,将关节面连同其下的骨质撬起,使关节面平整,将髂骨板填充在撬起的骨质下缺损处。胫骨双髁骨折,或粉碎性骨折应尽量恢复关节面的平整,复位满意后外侧采用高尔夫钢板,内侧加用“T”型或“L”型支持板行坚强内固定,避免骨折的松动。活动关节检查固定可靠后,关闭切口。
1.3 康复方法 对照组:患者术后卧床休息,常规给予抗感染、消肿止痛、促进骨折愈合等药物治疗。2~4周后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进行适当膝关节屈伸活动及股四头肌肌力训练等常规功能训练。术后第4个月开始逐渐负重步行练习。
实验组:首先制定个体化方案,根据患者骨折情况,固定方式,以及软组织情况综合评估患者康复运动安全性评定得分,以此为依据制定出个性化的康复处方。对内固定牢固的骨折,总分100分。71~100分运动较为安全;41~70分运动康复应慎重;0~40分以肌肉等长收缩为主,不宜早期等张收缩。
1.3.1 71~100分之间者术后 即进行股四头肌、踝泵练习,绳肌等长收缩训练,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做。>500~1000次/d。术后1~7d:如疼痛不明显可开始直腿抬高练习以避免腿部肌肉过快萎缩,疼痛明显则可推迟数天。(1)直抬腿练习;(2)侧抬腿练习:10次/组,10~15s/次,每次间隔5s,4~6组/日;(3)后抬腿练习:30次/组,组间休息5s,4~6组1d。术后24h在牢固内固定基础上及术后保留硬膜外镇痛泵持续止痛的情况下进行,术后1~3d终止角度不超过40°,术后3d停止使用止痛剂,术后4d应平均每1~2d增加10°,2~3次/d,60min/次,一直锻炼到膝关节屈曲达120°后停止CPM机锻炼。术后4~6周:根据具体情况开始膝关节的伸展练习。术后6~12周开始负重练习,必须经过X线检查,在骨折愈合允许的前提下,术后6周由1/4体重1/3体重负重,术后8周1/3体重10周1/2体重2/3体重,12周4/5体重100%体重逐渐过渡。可在踩秤上进行量化,逐步增加负重量,5min/次,2~3次/d。
1.3.2 41~70分之间者骨折欠稳定,骨折固定欠可靠,或软组织损伤较重者,术后即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5s/次,15min/组,3组/d。术后1周开始直腿抬高训练,CPM机辅助锻炼,具体方法同前。于术后2周开始肌肉等张收缩;术后10~12周开始负重练习。
1.3.3 0~40分之间者骨折极不稳定,固定可靠性差或软组织严重损伤。术后亦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但须慎重。术后2~4周,待软组织恢复较好后开始等张训练,同时注意心理康复:了解患者的思想情况,减轻患者思想顾虑,让患者明白功能锻炼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化被动为主动。此类患者负重练习须适时推后,因有发生再骨折及内固定断裂可能。大都在3个月开始负重练习。
1.4 疗效分析分别于术后6、12个月进行随防。 采用HSS膝关节功能评分系统(the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rating score):总分100分,优:≥85,良:70~84,可:60~69,差:≤59。分别统计两组HSS得分及根据得分,70计算优良率(%)。
2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2.0软件,对两组HSS得分采用单因素ANOVA分析,优良率采用x检验,P
3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骨折愈合时间平均5个月,术后6、12个月康复组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及优良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6个月膝关节功能比较,实验组81例,HSS77.3±13.5,优61例,良15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77%;对照组80例,HSS69.6±11.4,优45例,良24例,可9例,差2例,优良率56%,(P
4 讨论
胫骨平台骨折是临床骨科的常见病与多发病。临床上因缺乏合理、规范、系统的功能康复训练程序和方法,导致术后膝关节僵直而致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的患者并不少见,对于塌陷骨折,因康复训练不合理而造成再塌陷者,临床时有发生,文献亦有报道。本实验中两组病例均出现内固定断裂,其中对照组2例:1例为骨折不愈合造成,另外1例为患者过早负重造成。康复组中有3例内固定断裂:1例为内固定安放位置不当,另外2例为骨折不愈合所造成。所有患者均采取内固定取出,同时植骨加长钢板内固定。另外,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不论是何损伤类型,康复训练时均应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急于求成。骨折的治疗一方面要恢复受累骨骼的解剖关系,并在正确的解剖关系上得到愈合,即复位、固定。然而,骨骼正确解剖关系的恢复和骨折的愈合并不是骨折治疗的全部。临床常见骨折复位很满意,骨折也愈合良好,但病人术后关节功能并不好。有研究表明胫骨平台骨折的预后与骨折类型、皮肤条件、随访时间、使用不同内固定器械有一定关系。因此如何进行安全而又积极的康复训练是困惑医生和患者的一个难题。为此,作者针对以上亟待解决的问题,开展多中心随机、单盲等先进研究手段,克服临床研究干扰因素多等实际困难,探索出一套以骨折的稳定性、固定的可靠性、软组织的完整性3个方面来综合考虑早期运动康复安全性,设计“骨折病人早期运动康复安全性评定量表”(表),制定出因人、因病、因时的康复运动处方,并在多中心推广应用,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2]。并于2008年11月出版《骨科运动康复》,用以指导骨科安全运动康复。
本实验在术后6、12个月按照HSS评分,发现康复组膝关节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根据“骨折病人早期运动康复安全性评定量表”,制定出因人、因病、因时的康复运动处方进行积极康复是安全而又有效的。因此,作者认为100分制运动疗法评定是合理可行的,可以作为运动康复的安全性评定参考。
表 骨折病人运动康复安全性评定大纲(总分100分)
骨科其他疾病参照此表评定。本表为体内承重长骨手术后的评定参考值,脊柱骨盆等参照评定。71~100分运动康复较安全;41~70分运动康复应慎重;0~40分以肌肉等长收缩为主,不宜等张收缩。
参考文献
[1] 戴闽.骨科运动康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46.
【关键词】 老年患者;科雷氏骨折;临床治疗;体会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19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301-01
桡骨下端科雷氏骨折,临床上比较常见,尤以成年及老年患者为多,儿童和青少年也有发生这类骨折[1]。骨折常发生在桡骨下端2-3厘米范围内[1]。2008年4月一2011年12月收治的160例,分别采用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先就其临床治疗方法论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4月――2011年12月,我院共收治老年科雷氏骨折患者160例,其中男80例,女80例,年龄55-75岁,平均年龄65岁;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疼痛、肿胀、典型畸形姿势,即正面看“枪刺样”畸形,侧面看“银叉样”畸形。压痛明显,腕关节活动障碍。检查局部压痛明显,腕关节因疼痛而活动受限。
1.2 临床检查 X线平片可见桡骨远端骨折,骨折断面距离腕关节面约3厘米,骨折远端向背侧移位并轻度成角,尺骨茎突游离。
1.3 治疗方法
1.3.1 自制夹板治疗方法 ①整复,无移位者,无需整复。对有移位者,两组患者均由同一组医生采用牵抖复位或提按复位法进行整复,待掌背侧移位和桡尺侧移位均纠正,畸形消失后,术者用一手拇指在骨折处的桡背侧由近端向远端理顺经络,确认整复成功;②夹板制备(在整复前进行)根据患者体型,选用厚度适宜的杉树皮制作长短、宽窄适度的掌背、桡尺侧夹板各一块,掌背侧夹板呈长梯形,背、桡侧夹板分别比掌、尺侧夹板长约2cm,整复成功后,骨折处外敷复方黄连液(同上),于骨折远端桡背侧置一长约5cm,宽约2cm,厚度适中的条形垫,骨折近端掌侧置一方形垫,按背、掌、桡、尺侧顺序放置夹板,外固定。
1.3.2 手术治疗 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仰卧位,患侧肢体置于手术台旁的侧台上。手术切口可采用桡掌侧或桡背侧切口,切口起于桡骨茎突近侧约6-8cm处,向桡骨茎突做桡侧直切口,于桡骨茎突水平向掌侧做弧形切开,切断旋前方肌远端1/2,充分显露桡骨远端骨折部分。直视下对于干骺端及关节面的骨折进行复位。将“T”型钢板折弯成与骨面相一致的角度固定之,骨折线近端钢板的长度应以置入3枚螺钉为宜[2]。
2 结 果
非手术组随访76例,手术组随访64例,疗效满意,无一例并发创伤性关节炎,腕关节活动良好。
3 讨 论
3.1 老年科雷氏骨折的特点 桡骨远端骨折约占前臂骨折的75%,女性为男性的6-7倍。由于患者多伴有骨质疏松,所以在同样的外力下常为粉碎性骨折,并损伤关节面。频繁的手法复位易造成断端的进一步粉碎,丧失稳定性,这是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非手术治疗导致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正常桡骨远端关节面的掌倾角为10-15度,尺偏角为20-25度,桡骨茎突长于尺骨茎突12mm,这些结构与腕关节的功能密切相关,在骨折复位时要尽可能恢复上述结构的解剖位置。对于一般的关节外骨折,整复后采取小夹板外固定可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但对于涉及关节面的骨折和不稳定的粉碎性骨折,外固定难以维持良好的复位,从而导致桡骨远端短缩,掌倾角及尺偏角减小,关节面不平,引发创伤性关节炎[3]。
3.2 科雷氏骨折固定时前臂的问题 笔者早时未加考虑,石膏固定后常随意将前臂中立位悬吊胸前,发现复诊时病人往往自动转至旋前位,自觉比较舒服,然而容易引起骨折远端向前移位,愈合后前臂旋后受限。后从解剖学分析,前臂中立或旋前位时,远端附于挠骨下端桡侧面上的肱桡肌,其收缩力可致骨折远端有向前移位之趋势。故置前臂于旋后位,符合肌肉生物力学,把断端移位倾向控制在最小,使畸形显著减少,且能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前臂旋转功能。
3.3 治疗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手法复位一定要充分拔伸,配合折顶、端提、抖动等手法,使骨折端能达到或接近解剖复位;②复位后一定要复查x片,即使获得了良好对位,亦应向患者说明仍有再移位的可能,故石膏一旦松动,需及时调整松紧度,避免骨折再移位;③对一些错位严重的粉碎骨折,如患者要求保守治疗,最后在初诊时即向患者说明轻度畸形愈合,只要积极进行锻炼,一般功能影响不会很大,使病人能对一些无法避免的畸形愈合有一个正确的看待,取得病人的信任。在今后的康复过程中容易做到医患合作,更有利于功能康复,并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医疗纠纷;④功能锻炼应尽早开始,一般可从复位后第二天疼痛减轻后进行,先从握拳松拳动作开始,活动手指关节,握拳松拳动作要认真有力,次数逐渐增多,继而进行肩肘关节屈伸抬举活动,决不能长期将肢悬吊不动,消极等待骨折愈合[4]。
参考文献
[1] 凌长敦.手法复位小夹板掌屈尺偏位外固定配合早期功能训练治疗成人柯雷氏骨折[J].中外医疗,2008,(19):19.
[2] 胡思进,陈永向.分期熏洗治疗柯雷氏骨折后遗症82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7,23(4)242.
[关键词] 半月板损伤;胫骨平台;胫骨平台骨折;骨折;半月板
[中图分类号] R68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28-0076-03
胫骨平台骨折是常见的膝关节内骨折之一,约占各种骨折的1.86%,占成人胫腓骨骨折的10.87%[1]。临床医生在治疗中往往只看重胫骨平台骨折本身,常忽视其相关的并发损伤。据Abdel-Hamid等[2]回顾性分析98例胫骨平台骨折,发现合并半月板损伤达56例。而Gardner MJ等[3]分析103例胫骨平台骨折,其中伴有半月板损伤的病例达83%(85例),由此可见胫骨平台伴有半月板损伤的发生率较高,需要在治疗时加以重视,才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我院骨科从2009年5月~2014年9月30例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者常规行半月板探查,共发现22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伴半月板损伤,同时在处理骨折的同时对半月板损伤进行修复,取得较好的治疗结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选自2009年5月~2014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胫骨平台骨折,有明确手术适应证,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病例共30例,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19~73岁,平均(45.2±1.0)岁。车祸伤20例,其他外伤10例,所有骨折均为闭合性骨折。住院后均行骨牵引或石膏固定制动,初步了解患者的损伤程度。常规检查膝关节CT,分析骨折类型及治疗方法,不常规行磁共振检查(部分病例根据受伤情况检查磁共振),同时应用消肿等治疗,待软组织肿胀消退后行手术治疗(平均11±1d)。
1.2治疗方法
根据术前计划选择合适的和手术入路。常规高位放置大腿充气止血带。对Schatzker Ⅰ~Ⅱ型胫骨外侧平台骨折做前外侧入路,钢板固定于胫骨前外侧;Schatzker Ⅳ骨折采用后内侧入路,内侧钢板固定。Schatzker Ⅴ~Ⅵ型骨折采用内外侧联合入路,钢板固定于内外侧,根据主要骨折情况决定内侧为主或外侧为主。合并后内或后外侧骨折者采用漂浮,先固定后侧在固定内侧或外侧。骨折缺损处用人工骨或同种异体骨植骨支撑。所有病例在术中均通过掀开半月板下缘来观察胫骨平台关节面复位状况,并同时探查半月板损伤状况,如合并有半月板损伤,根据损伤的不同区域及损伤的类型予以相应治疗。破裂在红区或红白交界区的用5个0不可吸收线垂直缝合,破裂在白区的横斜破裂型给予成形术,即使半月板损伤严重,也尽可能保留撕裂半月板的边缘。术后切口内放置引流管,48 h拔除。术后应用切口和全身镇痛方案止痛。术后1周开始行膝关节CPM功能锻炼,术后1、2、3、6个月复查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一般术后2个月未出现其他并发症时开始逐渐负重活动。功能锻炼的方法同普通胫骨平台骨折一样。膝关节功能评分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4]膝关节评分方案进行评分,满分为100分,根据分值进行功能评估。术后X线片检查分别记录股骨胫骨角、胫骨近端内侧角和后倾角[5]。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描述,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P
2 结果
2.1治疗情况
30例患者在术中利用骨折手术切口进行探查,发现半月板损伤22例,未合并半月板损伤8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半月板损伤占73.3%。半月板损伤在红区和红白交界区19例,白区3例,其中2例半月板损伤位于半月板后角,在开放手术中因器械操作困难未修复,余均获得一期修复。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12~18个月,平均14个月。1例患者术后出现皮肤坏死,经换药后形成瘢痕愈合,余病例伤口愈合良好。
2.2治疗结果分析
按照HSS评分,所有病例中合并半月板损伤22例,优15例,良3例,可4例;未合并半月板损伤共8例,优5例,良2例,可1例,合并半月板损伤优良率为81.8%,未合并半月板损伤优良率为87.5%,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线评估各项指标FTA、TPA和PA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3 讨论
3.1 胫骨平台伴半月板损伤同时修复的必要性
胫骨平台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关节内骨折,随着骨折内固定材料的发展,骨折治疗的效果越来越好,即使非常复杂的骨折也能够得到较满意的固定。但膝关节是较复杂的关节,除了骨性结构,还有韧带、半月板等辅助稳定结构,受伤时往往会合并这些结构的损伤。过去的观点是创伤科的医生治疗骨折,骨折愈合后根据患者的功能情况,合并韧带损伤或半月板损伤者交给运动损伤的医生二期处理[6]。这种模式会给后期的处理造成困难,而且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有些还会造成关节功能障碍。在一些基层医院没有专门的运动损伤科医生,创伤科医生需要在早期治疗骨折时要兼顾这些损伤[7]。处理胫骨平台骨折同时治疗半月板、侧副韧带等软组织损伤成为临床骨科医生研究的热点话题。丁坚等[8]通过动物实验观察骨折引起的膝关节改变对半月板修复产生的影响,发现胫骨平台骨折同时合并半月板损伤时,未见骨折阻碍半月板愈合的证据。其又通过临床研究发现,在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时同时对合并的半月板损伤进行相应的修复,合并半月板损伤的胫骨平台不影响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康复,且骨折也不会影响半月板的愈合[8]。其研究为临床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时同时兼顾治疗半月板损伤提供了实验及理论基础,国内外许多医生在此方面做了一些实践工作并进行了报道[11,13,15]。
3.2单纯半月板损伤和伴有骨折的半月板损伤的不同
首先两者的损伤机制可能不同。单纯的半月板损伤是股骨髁和完整的胫骨平台软骨负重区反复挤压,扭转以及剪切造成,通常是低能量损伤[9];而伴有胫骨平台骨折的半月板损伤通常是高能量损伤,是瞬间发生的垂直剪切暴力造成[10],发生损伤的位置在股骨髁和胫骨平台边缘的骨折线,平台骨折会有一个塌陷较深的关节面,同时有一个相对完整壁[11]。
其次半月板损伤的位置也不一样。单纯半月板损伤发生在半月板体部、边缘,撕裂线经过纤维软骨内[12],而伴有平台骨折的半月板损伤在半月板的边缘,撕裂线位于纤维软骨与滑膜交界处[13];这也使行胫骨平台手术时修复半月板损伤更容易显露和操作。
再者两者修复方法不同。单纯半月板损伤通常是在关节镜下微创手术修复,要根据损伤后的时间选择不同的修复方法[14]。伴有胫骨平台骨折的半月板损伤在直视下修复,因为处理的早通常可以早期缝合,不做成形。相对于关节镜下操作显露清晰,直视下缝合,操作方便。可以用可吸收线直接p合,同时可以去除关节内残留的碎屑[15]。还有一个优点就是价格较低廉,不需要另外的手术费用,可以在一次手术中完成。
综上,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半月板损伤患者早期在进行胫骨平台骨折手术同时修复损伤的半月板,可望获得半月板一期愈合,可以尽可能避免将来骨折愈合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田野,王娟,陈伟,等. 2003年至2012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成人胫骨平台骨折的流行病学分析[J].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5,17(3):424-427.
[2] Abdel-Hamid MZ,Chang CH,Chan YS,et al. Arthroscopicevaluation of soft tissue injufies in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98 cases[J]. Arthroscopy,2006,22:669-675.
[3] Gardner MJ,Yacoubian S,Geller D,et al. The incidence of soft tissue injury in operative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A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alysis of 103 patients[J]. Journal of Orthopaedic Trauma,2005,19(2):79-84.
[4] Insall JN,Dorr LD,Scott RD,et al. Rational of the knee society clinical rating system[J]. Clin Ortho Relat Res,1989,(248):13-14.
[5] 丁坚,罗从风,曾炳芳. 合并半月板损伤的胫骨平台骨折的预后分析[J].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9,11(2):116-119.
[6] 潘恒,李公,韩聚川. 关节镜辅助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半月板损伤的临床研究[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 (24):82-83.
[7] 葛东. 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半月板损伤的镜下治疗[J]. 社区医学杂志,2006,4(23):29-30.
[8] 丁坚,罗从风,曾炳芳. 胫骨平台骨折对半月板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8,16(6):447-449.
[9] 兰颖. 简析体育运动中膝关节半月板的损伤及其康复[J].运动,2013,(7):111-112.
[10] 帅志刚,耿进战. 训练致半月板损伤91例原因分析[J]. 局解手术学杂志,2014,(6):659-660.
[11] 张鹏程. 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半月板损伤治疗体会[J]. 黑龙江医学,2012,36(1):35-36.
[12] 付建军. 关节镜下分区治疗半月板损伤的临床疗效[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19):124-125.
[13] 蔡鑫,王晓东,李宏斌,等. 关节镜下Schatzker Ⅲ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半月板损伤的一期处理[J]. 江苏医药,2016,42(7):849-850.
[14] 赵森,杨自权,卫小春. 关节镜在胫骨平台骨折诊治中的应用[J].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4(7):551-555.
[关键词] 髌骨骨折;临床护理;措施分析
[中图分类号] R683.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10(c)-0128-02
众所周知,髌骨是人体非常重要的关节,它的位置在膝关节前端,与髌旁腱膜、骨四头肌肌腱组合而成人体的伸膝设备。髌骨对于人体的行走以及跳跃起非常关键的作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能保护膝关节[1]。实际上髌骨骨折在当今是一类非常普遍的骨折,手术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早已被人们所熟悉[2]。治疗髌骨骨折的内固定方法非常多,不过传统治疗髌骨骨折只是强调手术方法该怎样不断提升,并未关注临床护理,所以诸多髌骨骨折患者由于关节粘连、关节囊挛缩以及骨四头肌挛缩使关节僵直,最终影响生活质量[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髌骨骨折患者100例,其中男性有64例,女性有36例,年龄14~68岁,平均为45岁。新鲜骨折患者有86例,陈旧骨折患者有14例。按症状来分,粉碎性骨折患者15例,横骨折患者85例。所有患者中骨折治疗愈合时间最长是56 d,最短是30 d,平均为36 d。
1.2 护理方式
1.2.1 普通护理
1.2.1.1 术后的护理 手术结束后,医务人员必须以热情、可亲的态度安慰和鼓励患者接受术后护理[4]。告知患者手术非常顺利,术后
1.2.1.2 患肢的护理 当手术结束后,医务人员不但要对患者实施一些常规护理与观察,同时还应该予以提升患肢,观察患肢活动度、痛触觉、伤口敷料及温度、远端血液循环状态,特别是对于一些石膏外固定患者,一定要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
1.2.1.3 生活的护理 此护理不但针对髌骨骨折患者,对于很多病症的患者都适用。作为患者在手术后一定要加强营养,而髌骨骨折患者则要适度的补钙,多食用高蛋白以及多维生素类食物,提升患者的抵抗力[5]。多喝水,实施粗纤维饮食,以促进肠蠕动,最终使患者在术后的观察期内能够保持大小便畅通,以防止尿路感染和便秘[6]。作为患者,在骨折早期一定要自觉的卧床休息,这样能有效预防局部感染。同时,患者的肢体一定要有节奏性的锻炼与活动[7]。
1.2.1.4 术后肿痛的护理 有经验的医务人员都知道,髌骨骨折患者在实施手术后,一般均出现膝关节疼痛以及肿胀等现象,出现此类情况不但应该给予抬高患肢,同时作为医务人员必须明确患者的疼痛是出自于切口,还是敷料包扎得太紧而出现的疼痛;若因为敷料包扎得太紧而出现疼痛,那么患者一定要及时向相关医务人员报告。
1.2.2 术后的临床护理
1.2.2.1 早期锻炼 首先,手术结束后当天,医务人员应在4 h后给患者实施推挤按摩2~3次,该过程能有效地防止患者出现簇骨粘连现象,同时还能降低患者的疼痛度;其次,接受手术后的第1天,其簇骨推挤按摩可以由患者自己实施,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般情况下每2~3小时实施1次;另外,不但有实施簇骨按摩的被动锻炼,同时还要实施股四头肌的主动锻炼,该锻炼正常情况下每3小时进行1次,每次按摩时间控制在1~2 min;最后,手术结束后的第3天,医务人员可以将患者身上的负压引流管拔除,同时可开始实施有规律的功能锻炼。医务人员应告知患者两类方法可同时实施,一般情况下3~5次/d,每次按摩时间应>3 min,特殊情况除外[8]。若患者疼痛难忍,医务人员可在患者肌肉内注射一定的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或者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能有效地止住患者的疼痛。
1.2.2.2 负重锻炼 所谓的负重锻炼就是在肢体或者身体上施加一定压力或者重量,使患者能以最大限度或最快速度恢复肢体功能。该锻炼方法能有效促进患者骨折部位血液的循环以及骨力学性能的不断恢复,对于骨组织的重建非常有帮助。另外,功能锻炼还能使骨断后获得一定的生理应力,使骨折断裂处出现压电,该类电信号点效应对于骨头的重建有显著的作用[9]。
2 结果
随访100例髌骨骨折患者,随访时间是6个月~1年。
3 讨论
髌骨骨折本质上是关节内骨折,医务人员一般建议早期手术治疗能使患者的关节面区域平整,降低髌骨出现关节炎的概率[10]。膝关节供血较为丰富,其创伤和术后容易出现疼痛以及肿胀等现象,一些患者有石膏外固定,关节功能锻炼没有很好地按照医务人员的安排实施,容易出现关节僵硬等现象,所以,髌骨骨折手术后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术护理后,能有效消除患者肢体肿痛,早期指导患者股四头肌实施舒缩锻炼,能有效促进患者下肢血液循环,对于消退肿胀而言非常有利,同时还能有效防止下肢出现深静脉血栓,避免肌肉萎缩现象出现,膝关节屈伸功能也能有效得到锻炼,依据内固定的不同和有无外固定能够实施具体指导。
髌骨一旦出现骨折可能会引发一些不良后果,若可以成功得到治疗和科学护理,则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同时恢复患者髌骨的正常功能,但是不管治疗方法如何,其术后康复护理对患者的恢复非常有帮助。
本文从护理角度分析髌骨骨折患者的康复,护理过程并非特别复杂,但是最终护理效果非常好。髌骨骨折患者属于一般患病人群,所以治疗过程以及护理方法并不需要采取特殊手段,但是在治疗与护理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尤其是护理的过程,对于患者的康复而言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 陈珍红,王跃军.预见性护理在老年骨折患者术后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9):22-23.
[2] 李金翠,张静,王恩华.大血管断裂吻合术后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12例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4):3476-3477.
[3] 丁素英.胫腓骨中下段骨折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的治疗和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4):226-227.
[4] 林立国,王家辉,叶剑刚,等.中药熏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创伤性膝关节僵硬50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2,47(11):814.
[5] 邓志刚,方凯,王庚夫,等.改良克氏针张力带钢丝手术治疗髌骨骨折的改进[J].创伤外科杂志,2008,10(6):554.
[6] 刘宇林,曾参军,颜晓峰.不同髌骨骨折内固定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比较[J].实用预防医学,2008,15(3):861-862.
[7] 彭育志,林小容,黄玉良.Pyrford式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J].医药世界,2006,3(9):70-71.
[8] 万兴达,邓吉长,刘小菊,等.五种内固定方式治疗髌骨横行骨折的临床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8,17(14):522-523.
[9] 刘西,张文.髌骨骨折的临床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10,19(14):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