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本科计算机就业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作者简介:李晓翠(1986-),女,湖南衡阳人,湖南工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助教;陈敏(1978-),男,湖南衡阳人,湖南工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副教授。(湖南 衡阳 421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语言类课程‘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批准号:湘教通〔2013〕223号)、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大中专学生就业创业研究专项课题“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XJK012BJC03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052-02
一、研究背景
目前,许多高等院校普遍形成了分层次进行人才培养的理念,开始对自己学校的办学层次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其中,为数不多的“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研究型人才,而绝大多数普通院校则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在确定了办学层次后,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绝大多数高等院校普遍将压缩理论教学课时、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作为重点,对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计划进行了相应调整,形成了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的教学计划。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和行业对计算机类专业(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专业、网络工程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等)人才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长期对毕业生就业情况和实际工作能力的跟踪,及社会业界对毕业生需要的持续调查了解,发现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项目开发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同时也是很多学生进一步深造的基础。但是目前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很多本科学生在完成了语言类课程的学习后,写一些小程序没有问题,但对于实际项目的开发却感到很茫然。这种情况在完成毕业设计以及学生找工作时表现的尤为突出。
对此,针对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以及社会和行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要求,在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来组织和开展教学显得迫在眉睫。
二、项目驱动教学模式
1.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定义
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是一种结合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实用主义教学理论的教学法,是一种系统化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真实、完整的项目中自主建构专业知识和技能,旨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各种能力的综合能力,促使其成长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项目驱动教学模式要求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置身于探索知识的情境之中。
2.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特点
(1)行动导向性。在课程教学中运用项目驱动教学法体现了“为了行动而教学,在行动中教学”的行动导向性特点。通过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即在工作中能够反映教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代表性的知识和技能来进行实践,开发出符合用户需求的、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以强化学生的职业认知、职业技能和工作经验,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了知识、技能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
(2)企业级管理性及职业化显著性。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以项目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这也使得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需要企业级的管理,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接受企业化的管理和职业化的训练,熟悉实际工作的性质、内容、意义和工作方式,培养职业技能、职业用语、职业习惯等职业素养,对自己所学的知识、专业和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形成更清晰的认识,从而强化了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促使其向职业角色转化。
(3)自主学习及创新性。项目驱动教学法真正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来开展教学活动。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下,始终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因材施教。教师必须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和活动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及自主能力,同时在项目开发过程中,要注意及时给予学生启发、因势利导,通过项目训练激发学生的求助欲和创造力,促使其自我提升和自我实现。
(4)跨学科性及社会关联性。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是一种综合的教学方法,并且不同的项目开发会用到不同的专业及领域知识,这使得仅靠计算机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不足以顺利完成项目驱动教学任务。例如项目的执行需考虑到成本效益的经济性、人员物资调配的合理性、产品材料应用的环保性等,那么就必须要用到经济学、物流管理、材料科学等学科方面的知识。同时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将教学情境与工作情境相融合,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工作角色、认识到工作的社会意义及创造的产品丰富价值,从而形成自己独立的社会人格、基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关键能力。其中,关键能力主要是指存在于基本职业能力以外的,能够迁移到各种职业工作岗位中使用的能力。
三、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人才培养;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02-0078-03
我国高等教育自1995年开始,相继实施了“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项目,进入工程的这些高校是国家扶持发展的重点,主要由研究型大学和一部分教学研究型大学组成,是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主攻方向。国家的另一发展重点是高职高专学校,它们承担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任务,培养社会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紧缺的技能型人才。在这两头中间的是一大批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的本科高校。这类高校的计算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方案与途径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课题。西安文理学院是一所由多个专科学校合并且经教育部批准升格的新建本科院校,定位为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我校计算机系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对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和环节进行整体优化,努力形成多元的、以学生为本的、注重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过程,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人才培养质量有了显著提高。
1精心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人才培养的纲领。计算机的学科变化与发展相当快,计算机的课程体系必须根据计算机的学科变化而进行动态的修订与完善。为此,我们提出了计算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要具有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有较强的科技运用、推广、转换能力的特点。课程体系强调基础知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在以下三个原则。
(1)开放性原则
以保证将最新信息融进课程里。增加像Linux分析和Windows分析及流媒体等这样的课程,使课程内容更贴近现实。
(2)整合性原则
对相同或相近学科课程进行大类整合,避免课程划分过细或重复。例如,运算器结构在数字逻辑中要介绍,在计算机组成原理中也要介绍;虚拟存储器在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和计算机体系结构中都要介绍,从而造成计算机组成原理与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中存在许多内容的重叠。因此,将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和体系结构中的部分内容整合成一门计算机系统原理课程。这样,―方面强调了系统的整体结构,另―方面减少了内容的重叠。
(3)比例倾斜原则
加大实践环节,强化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从复合型应用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出发,注重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的改革与优化。
在“厚基础、多方向、重应用”上下工夫,精心设计“平台+柔性模块”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把通识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及相对稳定的核心必修课程构成平台,其中公共课基础课占总学时40%,专业基础课占35%,而把专业方向课程,根据社会需求、学生就业意愿的不同、专业依托的行业内在结构等划分为柔性模块,该模块可以随着企业与市场的需求变化而进行动态调整,从而使人才的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变化,专业课比例占25%左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时比约为6.5∶4,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课程、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达到了42周,从而构建了“少而精、新而实、博而通”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注意个性培养的教育思想。
2学制采用“2+2”式的两阶段培养模式
“两阶段”培养模式为前两年是基础教育阶段,该阶段中大专业的教学注重不同专业的融合与沟通,实施统一课程、材、学要求,使同一大专业基础教学具有统一性、普适性、扎实性,努力搭建“高素质”人才培养平台;后两年为专门化教育,根据人才需求预测和学生兴趣、就业意愿按专业方向分流培养,灵活设置专业方向。例如,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下,分为软件方向、网络方向、多媒体等若干柔性方向。实行导师制,每个班派一位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确定自己的目标,选择合适的方向。针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按学生素质和兴趣爱好为其量身定做培养计划。
一方面,根据学生基础和特点,制订阶段目标培养计划,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制订符合自身实际的阶段学习目标阶梯。一年级高等数学达标、二年级四级英语统考达标、三年级专业基础学习达标、四年级专业或研究生统考达标等等。当学生实现某阶段的目标时,适时调整培养计划,使学生向更高目标迈进。另一方面,根据学生不同毕业去向,将学生分为“考研流”和“就业流”实行分流培养。针对拟考研的学生,在保证整体教学质量的同时,设置了政治理论课综合训练、英语综合训练、数学综合训练、专业基础综合训练等选修课程以帮助学生提高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知识,为考研作好准备。针对拟毕业后就业的学生,设置专业方向和专业对口课程,使这部分学生在保证宽口径、厚基础的同时,在某一领域或专业方向有特长,学生可根据就业需要进一步加强专业对口课程及业务操作方面课程的学习,并可选择就业实习,为参加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些专业方向的设置,既保证了本科教育的宽口径,又满足了提高学生研究能力的需求,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奠定了基础。
3重新构建新的实习教学体系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1)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按学生专业方向不同,结合具体专业知识在IT企业产品开发与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实际运用,归纳出各种类型的“关键知识点”和技能要求,安排成系统的实习内容供学生具体实践。实习由针对各项“关键知识点”的讲座、案例分析和项目实践等内容构成,在时间安排上主要以项目实践为主。案例分析采用的内容全部来自IT企业多年来承担完成的实际应用软件开发与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项目,学生有机会体验真实IT项目的开发要求与各种规范。
(2)以现有机房、电脑、网络设备为基本的硬件保证,配以具有丰富企业信息化经验的教师队伍,模拟信息化环境,让学生能在类似企业信息中心的环境下完成实习任务。在校内实习过程中,支持和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实习,在已有的试验平台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形成开拓创新的优良学风,对于取得了重大进展的实行奖励措施。
(3)部分实习可以采用自行开发的实习平台,一方面自行开发的平台更经济,也能达到实习的要求;另一方面学生自行设计实习设备,培养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4)实行实习指导教师负责制,实习内容、方式、手段、课程比例由相关实习指导教师根据教学计划确定。这样可以极大地增强教师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同时也有利于实习计划的制定。
(5)实习由学生在实习中心配备的计算机上完成,允许学生借用必要的装置或仪器、仪表,但必须有严格的手续。
(6)在建立计算机校内实习基地的同时,大力发展和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并扎扎实实地落到实处,充分发挥生产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争取实现产学合作,校企双赢。目前我系已在“三帝电脑公司”、“长岭―圣方电脑公司”、“西安软件园”等建立了实习基地,这种合作方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习的场所,而且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技术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学生的就业搭建了平台。通过实习,学生反映“在学校期间,我们每天都在学习专业的理论知识,可是面临毕业,我却不知道自己所学的专业究竟能做什么,也不知道该找什么样的工作。通过实习和专家的辅导,使我明白了专业的理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得到检验,只有实践了才知道自己能为企业做什么,也就明确了自己的就业目标。”
(7)在抓好实践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节等活动,使各个年级的学生都能参加适合自己的科研和创新活动,让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能力。我们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基础学科知识竞赛及其他课外科技活动,如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瑞林杯”课外科技作品大赛等,并制定了相应的鼓励政策,对于在大学生科技活动中获奖的学生及指导教师给予表彰奖励。近几年来,已累计有300多人次参加了各种科技竞赛活动,有30多人获得了奖励。
4努力打造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是深化计算机学科教学改革的关键。教师自身必须具有一定的深度,给学生授课时才能做到思路清晰,层次性、条理性比较强,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我们把努力打造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放到一个突出的位置上,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实现稳定队伍、优化结构、改善条件、提高质量的队伍建设目标,对教师通过各种措施不断加强教育培训,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增强应用能力,同时对教学实施综合测评。由学生、教研室教师对全系各门课程进行打分测评,再由系教学督导组成员在认真听课与考察教学各环节的基础上结合科研能力,对全系各门课程的教学进行综合测评。对测评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师,以便在教学中改正。对前三名进行表扬和奖励,对后三名提出批评并进行必要的调整。
5结束语
几年来,我们对计算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模式与途径,从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教学手段,实践环节与师资建设质量监控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促进了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提高。从招生情况看,第一志愿的录取比例大大提高,一举扭转了过去招不满的尴尬局面,毕业分配达到了90%以上,人才培养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杨继昌.提升内涵凝练特色力促本科教学上新台阶[J].中国高等教育,2006,(11):43-47.
[2]陈英.计算机学科本科教学规划的重构与发展[J].计算机教育,2004,(8):61-64.
[3]郭霄朋.整体优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J]. 中国高等教育,2006,(11):68-71.
投稿日期:2005-08-08
关键词: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13-3448-02
近些年来独立学院迅速发展,它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模式的一项探索与创新,也是今后高等教育发展形势的需要。学校超常规的飞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相关的问题,其中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人才的培养方案问题。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为何定位在应用型,如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计算机专业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目前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这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
1 独立学院应用型计算机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依据
1.1 独立学院应用型计算机人才定位是对学生因材施教的需要
独立学院虽然明确定位为普通本科教育,但是独立学院的招生属于第三批本科,招收的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弱,学习习惯性较差,主动性和自觉性不够,培养研究型人才缺乏生源基础。他们选择计算机作为专业大多出自于平时使用计算机的兴趣爱好,然而计算机专业实际学习起来远不是他们当初认为的那样简单有趣。计算机专业设置的课程也要比其他专业的课程更难掌握一些。以我校来说,计算机学院学生拿学位证书的比例要远低于其他学院。目前独立学院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还是遵照普通高校的规定,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在接受按照这种标准进行的教学时,感觉比较困难,学习的信心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导致学习兴趣逐渐减弱。所以,独立学院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注意扬长避短,形成实际的,符合本身实际特点的培养目标。
1.2 独立学院应用型计算机人才定位是社会市场的需要
据介绍,目前我国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就我国软件业来说,随着规模不断扩大,软件人才结构性矛盾日益显得突出。人才结构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结构,不仅缺乏高层次的系统分析员、项目总设计师,也缺少大量的从事基础性软件开发人员,面向工程实践的应用型人才需求量很大。所以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计算机人才大有可为。
再者,独立学院的人才其知识水平、科研创新能力等方面多不及母体高校,实践动手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在某种程度上不如某些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特色及品牌专业培养出的高技能性毕业生,出校后他们不能马上适应企、事业工作的实际需要。独立学院的毕业生要摆脱这种两难的困境,瞄准市场需求,培养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在掌握一定理论基础上增强应用能力,那么在市场竞争中应该是更具竞争力的。
1.3 独立学院应用型计算机人才定位是独立学院自身发展的需要
独立学院由于办学历史短,经验积累少,招收的学生是三本学生,独立学院的师资和教学条件都比不上重点高校。独立学院是受教育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而产生,必然要为市场经济服务,作为一个以民营机制运作的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方面就更应该适应市场的需求,具有市场意识,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独立学院学生就业竞争力是独立学院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如果培养出来的人才没有特色,缺乏就业竞争力,就会逐渐被市场淘汰。独立学院办得好不好,就看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情况。因此,要想独立学院能健康、稳定的向前发展,在办学思路和办学定位上就要呈现出自己的优势和特色,科学合理地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创造品牌,突出特色,提高知名度,构建市场竞争力。以此形成良性互动,从而推动着独立学院持续、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2 独立学院应用型计算机人才培养方案的几个要点
2.1 根据市场需求确定专业培养方案
通过到就业市场以及网络信息资源了解到,关于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已经出现了一种互相矛盾的奇怪现象:一方面,计算机类人才需求很大,但是另一方面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却有很多找不到工作。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满意度都明显偏低,原因在于计算机类本科毕业生在学校学的知识大多偏向理论,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的问题。正是因为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能满足用人单位需求,才会出现用人单位缺人才但毕业生就不了业的矛盾现象。
独立学院跟公立高校相比最大的优势是有更多的办学自,可以灵活地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调整专业方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既有本科人才培养的一般要求,又有强化岗位能力的内涵,它是在本科基础之上的以“工程师”层次培养为主的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吸取一般本科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长处,兼蓄并顾。对计算机专业来说,重点高校培养的是系统分析员,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一般程序员,而独立学院应该培养介于二者之间的软件工程师。
所以,独立学院应明确就业方向、精简专业课程、删减可学可不学的普适性课程,使得每个方向开设的课程更具有针对性,避免学生所学的知识杂而不精。
2.2 建设适合于独立学院的教材
目前市面上计算机本科和高职高专的教材都不少,但是计算机本科经典教材对于独立学院学生来说偏难,高职高专教材又偏向操作技术,没有适合独立学院教学的教材。目前独立学院大多采用普通本科的教材,这对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需要在全国独立学院教材编写委员会的组织下,在理论教材的基础上结合社会需求和独立学院学生实际情况,尽快编写出适合于独立学院的教材。教材内容要能突出应用性、技能性、实践性。再者,实践性教学配套教材也是关键。目前学生计算机上机内容基本上都是教师零时制定,没有实验指导教材学生不知道做什么,实验指导书、配套习题、案例教材等多样化的实验教材也成为独立学院应用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
2.3 在教学中加大实验力度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最能体现人才培养的应用性特色,理应受到重视。独立学院的教学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去掉理论性太强的东西,在教学中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比例,尽可能创造实践教学条件,培养学生的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只有这样,所培养的学生才会受社会、受用人单位欢迎,才会相应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并以此形成独立学院发展的良性循环。
2.4 引入职业技能培训
将职业技能培养引入大学课程的教育理念已成为现在流行的趋势,毕业生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能在就业前受到正规的职业技术应用能力锻炼。这样学生一出去就能适应社会需求,这将大大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本校计算机科学学院也已与武汉软帝培训公司建立了多年的联系,学生可以在培训公司学到目前最流行、市场需求较多的Java、.Net编程等课程,方便毕业生找到工作。但是去职业培训公司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学生需要缴纳一笔不小的费用,而且在校外路途又远,这无疑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本校的各种资源,引进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建设校内就业指导培训实践基地,或者将职业技能培养引入大学课程,突出层次性、先进性和综合性,由校内教师担当部分职业技能培训任务。这样使学生能在大学期间就受到正规的职业技能培训,缩短了学生适应工作要求的时间,促进就业。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负担,方便了学生。教师在教学上也能联系就业实际,使学生在学校能有针对性地学习。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独立学院的生源特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应用型上比较合适。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岗位技能和全面素质为主要特色,加强综合性的教学,把基础理论知识同生产实践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 陈汉英,冯建力.强化建设凝练特色倾心培养高素质应用性人才[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46-47.
[2] 李惠.教育质量的提升与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前景[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4(4):35-37.
[3] 张志刚.关于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探讨[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10(5):86-88
[4] 周敏.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定位研究[J].引进与咨询,2006(7):94-97.
[5] 胡智喜,唐学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产学研结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3(26):1751-1752.
【关键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探索
应用型大学是相对于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而言的,它是按照中国大学培养的特点,在中国经济建设现代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推动下产生的一种新类型的本科教育。应用型大学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它具有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培养方式和评价标准。
1.我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背景
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于2009年开始招生,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随着社会上对人才需求的不断改变而相应的进行修订,截至目前我们已经修订过了三次,前两次都是一些细枝末节的修改,比如,将一些理论性太强、学生不易掌握且毕业后不太实用的课程,用当前比较流行、适用面广且毕业后需求量大的课程替换;增加部分课程的实践学时,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实践证明,这些小的修改,仍然无法让毕业生非常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从2014年初开始,我们对该专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彻底改变传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模式,实行了适合应用型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2.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思路
(1)确定指导思想,即:以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改变以追求学科体系完整为导向的办学思路,实施以社会需求、就业岗位需要和学生自我发展需要为导向的办学思路。
(2)确定基本原则,即: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以素质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提升专业核心能力。
(3)确定培养模式,即基于地方性、应用型、重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改革传统的学术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与地方经济产业匹配对接的专业群,实现人才供给与需求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的无缝对接。
3.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过程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设计阶段,是关系教学过程的组织和教学资源的配置,也是关系着将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因此,对人才方案的改革,绝对不能纸上谈兵,要积极听取其他高校的意见,同时吸收社会、企业人士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使制定的方案更符合实际。
(1)听取其他兄弟院校的意见和建议,确定专业核心课程。从2014年初到2014年7月份,半年时间中,我们先后多次去陕西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去进行调研,听取专家、教授的意见和建议,确定保留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操作系统等几门专业核心课程,以体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个专业的专业特色,同时,听取他们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分析以及当前计算机专业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为我们下一步制定专业方向课积累数据。
(2)深入企业,听取企业主管、技术人员、市场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应用型本科院校就是要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因此,什么样的人才是当今社会最需要的,企业是最有资格说话的。从2014年初到2014年7月份,半年时间中,我们也先后3次去北邮3G人才外包培训基地、西安康博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等单位进行调研。同企业的老总、技术总监、市场总监的领导进行会谈,获取他们从IT技术发展、IT就业市场等方面带来的信息,了解他们对未来IT行业发展方向以及就业形势的预测。
经过信息汇总,我们认为基于Android的软件开发方向和网络系统管理方向发展前景和就业前景都比较好。同时,根据专业方向,确定了支持该专业方向的课程。
(3)对已毕业且就业形势比较好的学生进行回访。动员辅导员和教师与已经毕业的学生进行联系,了解他们的就业方向以及就业情况,目前已联系到计应1001班王正、任琴等和计科B0901班郑丹、孙婷等18名同学。在这些同学中,有10名同学从事软件开发方面的工作,其中,王正同学在上海工作,月收入上万元;有2名同学从事嵌入式开发方面的工作,月工资3、4千以上;另外有6名同学从事网络系统管理方面的工作,月工资在3、4千左右。通过了解,学生普遍认为,网络系统管理比嵌入式知识简单些,更容易学懂。
(4)组织即将毕业且已经找的工作的大四学生座谈。
5月中旬,我院将在校做毕业设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四毕业生组织在一起,先针对我们已经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讲解,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就“我心目中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设置那些课程及方向”进行了讨论,同学们普遍认为,经过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基础课及专业核心课基本上已经够用。我们将拟定好的软件开发(基于Android方向)、嵌入式开发、网络系统管理这三个方向让学生讨论并排序,学生讨论的最终顺序为第一:软件开发(基于Android方向),第二:网络系统管理,第三:嵌入式开发。
(5)网上资料搜集。
我们在网上也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方向设置及就业情况进行了信息搜集,最后确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方向设置为软件开发(基于Android方向)和网络系统管理。
4.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创新处
本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从开始调研收集数据,到最后的定稿,历经7、8个月,相比较以往的人才培养方案,有不少创新之处。
(1)改变了以往3.5+0.5的教学模式,改为3+1的教学模式,即3年的理论教学和课内实践教学,1年的企业项目集中实践。让学生在校期间就与企业进行了大量的沟通,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减少了大量传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关于硬件方面的理论课,转而增加了当前比较热门且社会需求量大的软件方面的课程,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学生毕业后顺利的找的工作打下基础。
(3)提高了实践学时在整个培养方案中所占的比例。由原来的30%左右,提升为40%以上,给学生以充足的课时去亲自动手上机实践,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我创新能力。
(4)确定了两个当前就业前景非常好的专业发展方向。经过大量的调研和数据分析后,将软件开发(基于Android方向)和网络系统管理作为本专业的专业方向,学生从大三开始就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既顺应了学生的兴趣,也为学生毕业后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
5.总结
培养大批应用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责,这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时代社会背景密不可分。而传统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探索、创新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建立促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机制,以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和应对来自国际竞争的挑战,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关键词】计算机;高职教育;改革与创新;实践教学
1.计算机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设计与市场需求脱节
我国高职教育的基本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具有实践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技术人才,但是从现在的计算机高职教育来看,这一目标的贯彻实现不容乐观。现在计算机高职教育由于受到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影响,其也产生了众多分支学科和方向,但是在很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育中虽然随大流的开设了教育方向,但是在教学中却没有重点,每个方向所学的课程大同小异,没有真正的做到与市场需要相结合,因此严重影响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
1.2 计算机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
现代很多高职院校在计算机课程体系的设计上没有自己的意见,常常照搬本科学校,但是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在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上是有较大差别的,盲目搬用本科院校课程设计就很容易忽视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忽视实践,偏重理论。模仿本科院校的课程设计比较导致高职教育的失败,高职院校目的在于培养实践能力强的人才,实践能力在第一位,本科院校虽然也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但是更加偏重于理论,对于实践能力的要求不是很高。
1.3 计算机高职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不受重视
计算机专业本身是一个迅速发展进步的专业,在实践应用中不停的发生变化,尤其进入21世纪以来,计算机发展速度更加快速,要想跟上计算机发展进步的步伐,需要人们付出巨大的努力。再看现代计算机高职教育,首先,不管教师以前学的什么专业,学校可能都会将其安排到计算机教学岗位;其次,在岗计算机教师缺乏培训,有的教师讲授的课程内容仍然是很多年以前的计算机知识,没有创新和突破;最后,教师安排随意,学校会将计算机教师在所有与计算机相关的课程设置上随意安排,教师在两个学期内教授的课程可能就会不同,对每门课的研究深度都不够。
2.计算机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通过以上对我国计算机高职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可知,现代的计算机高职教育主要是对自己的定位不明确,盲目学习本课,忽视自身特点;课程与教师安排欠妥当,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并且教学内容无重点,缺乏内涵。为了解决计算机高职教育中的这些问题,现代的计算机高职教育必须进行改革与创新,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为了适应市场而教学。
2.1 发展适合计算机高职教育的教材,与实验课程有机结合
现代计算机高职教育不仅在课程设计上向本课教学借鉴的较多,在教材选取上也不例外,很多计算机高职教育采用的教材都是从本科教科书中借鉴而来,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就需要敢于突破计算机高职教育长期以来的惯例,发展适合计算机高职教育的教材,更加注重实践性和实用性。
进行计算机高职教育教材编写的同时也要注重计算机教育的实验课程设计。计算机教学最好的教学方式就是上课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一台电脑,但是从现在计算机高职教育现状来看,由于很多学校资金缺乏不能有那么好的硬件配置,因此计算机课后的实验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计算机实验课程的设计是进行计算机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在高职教育中应该得到推广。在实验课程内容设计上也要注意,如果给所有同学布置的练习内容都相同,那么就会出现同学之间的抄袭拷贝现象,所以教师应该提前设置好题库,确保每个学生的练习内容都不一样,让学生逼着自己提高。
2.2 改进课时安排计划,紧凑的课时安排有利于知识的连贯性
现在计算机高职教育方面的很多教师和学生都会对计算机课程的课时安排感到不满,同一门课上课周期较长,一般都要在两天以上,并且这种现象在计算机高职教育十分普遍。高职教育中的计算机专业不同于本科,高职计算机要求更强的实践能力,需要更紧的课时,让学生能够掌握课堂上老师讲授的计算机技术,如果将下一次课安排在两天以后,学生掌握的技能可能已经忘记了,教学效果很差,学生的掌握情况也不好。所以,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指出,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一门技术,可以将计算机技术分为几项,然后集中课时在某一段很长的时间内对某一技术进行学习,比如对VC编程技术,学校可以在很长的时间内专门安排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学习,直到真正掌握为止。目前这种教学方式在计算机高职教育 中还未出现,希望能在以后的教学中得到使用。
2.3 面向就业,服务企业,培养真正的实用性人才
我国早期对高职教育的目的进行了确定,明确指出高职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本位。这是所说的能力即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技术能力、就业能力、服务企业的能力等。但是,从现代计算机高职教育现状来看,由于其严重偏离教学目的,造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的脱节,计算机高职教育需要在这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
首先,高职院校应该明确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和定位,多和社会企业沟通交流。比如我国现在沿海地区计算机厂商产业经济发展迅速,那么高职院校就可以抓住这个机会与这些企业签订一些定向用工培养合同。并且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具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计算机技能。
其次,现代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学生素质问题,培养的学生及时能力再强,如果个人素质存在问题,其毕业去向也会令人担忧。因此,学校在进行学生技能培养的同时,也要开设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3.结语
目前我国计算机高职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其问题的改善和解决时一个长期的、艰辛的道路,但是,我们要敢于改革,敢于创新,争取走出一条能够促进学生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计算机高职教育道路。计算机高职教育要面向就业,服务企业,为社会培养真正的实用性人才。本文通过对现在计算机高职教育中问题的研究,提出了走改革与创新道路的方式方法,希望能够对我国高职院校有一定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商惠华.计算机高职教育改革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吗[J].科技资讯,2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