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天然气公司盈利模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尽管新奥燃气2009年天然气销售量仅26.32亿m3,与国内消费量874.5亿m3相比,占比不足5%,但丝毫不妨碍这家燃气民营巨头继续渗透各个城市。自1992年输送廊东油田的石油伴生气至廊坊开发区伊始,新奥就进入燃气分销领域。2010年中报显示,新奥燃气上半年营业额50.44亿元,同比上升25.6%;纯利润同比增长42.5%至5.33亿元。
同属新奥集团的除新奥燃气外,还包括太阳能源、能源化工、能源服务、能源资本、新奥置业等相关多元业务,共同构成集开发、储运、分销于一体的清洁能源服务体系。截至2009年底,新奥集团总资产超过340亿元,销售额达190亿元,其中86%的收入来自于能源业务。
“随着西气东输二线、川气东送长输管线投产运营,对保障下游气源有极大帮助;同时,为达到2020年天然气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率10%的既定目标,国家将在多方面给予绿色政策。”新奥集团CFO于建潮对未来几年充满信心,“包括新奥在内的城市燃气供应商,将迎来一轮高速发展时期。”不过更令新奥集团兴奋的是今后科技决定能源的趋势,日前其潜心研发的“泛能网”在上海世博会上全新亮相,标志着新奥集团智能能源构想迈出标志性的一步。
转型智能能源
今年7月15日,“光电之星科技港・新奥智城”项目揭牌仪式在上海浦东新区举行。其目的在于希望利用新奥的系统能效技术、IT智能技术,将南汇工业园区建成智能低碳现代企业社区的标杆。这是新奥集团战略转型后的首次实践。
自1989年新奥集团创立以来,已历经三次转型。1992年到1996年,新奥以廊坊为原点,集中开拓能源分销业务,铺设万庄至廊坊的管线。从1996年开始,新奥集团开始第一次转型,逐步进行多元化业务探索,涉足太阳能源、房地产等行业。2001年新奥燃气登陆港交所,获得了充足的资金,进入高速发展期。据资料显示,在2001年新奥燃气上市前,新奥集团一直发展比较缓慢。城市燃气项目仅仅四个,接驳率不到50%。而今燃气项目已达88个,覆盖了上海、泉州、长沙、青岛等地。今年上半年,新奥签署了第一个海外管道天然气下游项目,占43.8%权益。
2009年,为给客户提供更高效、更智能、更低碳的服务,新奥确定了新的战略发展方向,定位为“清洁能源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
“未来新奥集团的收入主要来自三部分,一部分是传统收入,接驳费、燃气费;一部分来自天然气汽车加气站;另一部分主要将来自能源管理,也就是整个智能能源系统管理服务。”已在新奥工作14年的于建潮对未来的营收来源十分清晰。
据介绍,新奥集团不仅仅局限天然气的分销,还尝试将太阳能、生物能、二甲醚、甲醇等能源融合,为家庭、社区、工业区提供发电制热能源系统。在能源的传输、应用过程中,各个点的能量流通过传感器直接反应出来,再经中央处理器计算,描绘出整个社区的能量消费量、用量高峰与低谷,以及年度趋势图。最后通过计算公式,将各种能源不同时间节点的组合成本计算出来,最终达到低成本、低能耗、高能效。此外,通过联网,用户也能随时掌握能源消耗量,从而节约成本。
智能能源网是将现有的电、热、燃气、水务等单项运转且浪费巨大的能源网络改造为高效互动的创新网络。“从实践而言,别墅、写字楼、小工厂的用电、用能、用热需求都不一样。如果能根据不同的需求安排储存和配送,随时自动调节能量供应,需将云计算、物联网计算揉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实时动态,完成自动平衡的系统。”于建潮简要道出智能能源系统的本质。
具体而言,即将工厂、社区等各个能量点集中起来,形成网状结构,进行数据采集、信息传输、数据分析、调度管理、运行优化等统一起来,形成智能能源解决系统。
“这个系统非常方便,什么时候用天然气发电,什么时候用太阳能发电,可以对成本综合评估。通过能量流、信息流、物质流的耦合,达到能效利用的最佳效果。”于建潮补充道。据介绍,智能能源系统在理论上、技术上皆已成型,对支撑系统的软硬件及系统新奥正在进行后期测试。
目前,除上海浦东智城项目在实施外,新奥“智能能源生态城”前期规划设计已完成,预计2012年竣工。“智能能源生态城”不但将太阳能发电、生物燃气发电、微藻生物吸碳技术、垃圾发电等技术进行整合利用,实现能源的清洁生产与循环利用,更通过泛能网的智能化管理与控制,实现能源的智能化应用,提高能效。生态城建成后,与传统的城市能源相比,碳排放将减少35%,能效提高20%,自给能源实现40%~45%。
稳定收益
2010年中报显示,新奥集团的主营业务收入――总管道燃气的销售量达19.9亿m3,同比增长了49%,其中对工商业用户的售气量同比增速高达57%;新增持驳天然气住宅用户42.62万户,工业用户增625个至1821个。
据中金公司分析,我国城市平均天然气渗透率只有17%,而燃气上市公司所在地的渗透率在20%~30%之间,上升空间大。预计未来三年,各城市燃气公司的接驳业务都讲保持在30%以上的增速。而于建潮对新奥未来的发展也充满信心。
不过这同时也意味着,伴随新奥的高速扩张,大量资金需要投入。众所周知,城市燃气管网的建设周期长、投资大、回报慢,对于新奥而言,将如何应对?
于建潮坦陈,在系统的建设中,由于资金约束,很可能导致项目失败,因此必须结合节能减排政策、银行信贷、VC/PE等资源,推动项目的发展。于建潮强调,必须通过资源整合,同时解决当前资金流和未来收益平衡问题。他表示,可以采用交易结构,或引入基金投资,或者采取金融租赁,以分期付款的形式进行。实战经验丰富的于建潮显然对各路资金的调配和利用已经驾轻就熟。“一旦建成后事情就顺利多了,或卖掉或独立运营,都可以收回投资。”
同时于建潮表示,燃气行业项目的收益因阶段而异。项目初期,燃气公司按照城市的规划,铺设主要的管道,建配气站、压气站、储气站等。按惯例,天然气从上游输送过来后,需要在城市边建站接气,再通过调压,将高压调到中压,并进行工艺处理,加入臭味,保障用户使用安全。同时,建储气罐保障城市一定时间内天然气消费量也很重要。于建潮表示这些基础性项目前期投资很大,用户都是免费接入,因此前期收益率低甚至微亏,都属于正常现象。但他强调一般4年以后,项目就开始盈利,而且随着接驳基数在不断扩大,盈利也越来越多。“在一个项目运营10年后,管网的维护、更新压力很大。一般老管需要维护,一些细管就要更新了。总体而言,按30年作为一个运营周期,总资产收益率不超过8%。”于建潮对燃气行业的盈利模式分析道。
“现在城市管网基本成型了,用天然气成为了一种趋势。之前居民接入天然气,都是咬着牙接的。现在生活富裕了,天然气成为生活的必需品,接气的人自然就多了。因此,近年来新奥的发展也越来越快。”
在新奥提供的整体能源解决方案中,不仅包括为城镇集中供能供热,收集用能数据、管理能耗,还包括资金解决方案。这套资金解决方案包括新绿能源投资平台、基金管理、委托经营、专业咨询四部分。涉及政府政策、区域、开放商、建筑商、供应商等多个主体。
剔除城市燃气业务,新奥还投资70多亿元构建大型甲醇、二甲醚生产基地。目前,新奥集团鄂尔多斯60万吨甲醇、枣庄36万吨甲醇和张家港20万吨二甲醚生产基地均已建成投产,公路、铁路、水路三位一体的分销物流网络也已建成。
三级财务管控
目前,新奥集团主要采取三级运营管理模式。第一级是集团财务部,作为战略投资管控的中心,既负责财务管理政策、制度、体系建设,也承担着资本运作、价值管理、风险防控。第二级为战略业务单元,分为能源分销、太阳能源、能源化工、能源服务、新奥置业等多个分部。第三级是直接产生利润的一线企业。
“对于总部来说,重心在于政策的把控、资本运作,运用多种投融资渠道将企业的价值最大化。其次,新奥强调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由于不同业务单元的管理架构、客户、市场、运营模式均不相同,因此需要分别管理,这个支撑需要通过信息化来实现。将企业会计核算、交易处理、财务报告都纳入到系统中,用共享的形式,实现低成本和标准化。同时,在资金管理上,通过结算中心,实现融资管理和现金管理的一致;通过网上银行建立资金池,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另外,在把握政策、风险的基础上,财务部门的核心工作就是去支持经营。包括透过预算管理控制运营、做好成本测算和成本控制、在商务谈判中保证有利于公司的合同条款。”于建潮对三级财务管控的经验侃侃而谈。
除通过建立资金池,实时掌握资金流向以外,新奥集团还引入平衡记分卡绩效管理模式,将集团战略规划成功落实到运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并与员工的个人战略绑定,实现战略的有效执行,同时也建立起聚焦于战略管理的企业运营时间表与权责体系。财务对此制定了四个衡量标准,分别是新的收入来源、增加客户价值、改善成本结构、提高资产利用率。
据了解,早在2008年以前新奥集团就涉足直投和产业基金,主要管理非主业投资。2009年新奥向科瑞集团投资2000万元发展电力驱动车,预计回报率将超过15%。于建潮表示,“做投资管理,是一个探索。我们希望基于对能源行业的管理经验,发现新的机会,去培育比较好的产业。如果投资本公司的项目,也会通过规范的基金管理方式进行项目调研、评审、决策、项目管理。”
伴随着新奥集团的急速发展,对于于建潮来说,财务管理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就是人才的匮乏。
目前,新奥集团太阳能能源产品不仅在北京等国内城市建立了广泛的市场网络,触角也已延伸至硅谷、慕尼黑等国外的城市。此外,天然气业务也在周边国家陆续开展。因此,对国际性财务人才需求很旺盛。
一者说:石家庄的楼市没什么泡沫,购房者多为刚需;相比于一线城市动辄3万~4万/平米的均价、收入比超过25:1、租售比接近600:1的市场情况而言,本地的家庭收入不吃不喝10~15年能购买一套7000元/平米计价的两居室,从此来看,价格泡沫相对少些,而包括石家庄在内的多个城市即将由于供给过剩而崩盘的说法更是危言耸听。
二者说:上个月发改委顾问国世平教授说:赶紧卖房,一套都不剩,股票创富的时代再次轮回!由此分析可见,房地产市场的下行拐点不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来及迟来与早到的问题;而当我们即使发现房价拐点来临、市场财富重新“洗礼”时,一切俨然都已经发生,我们的任何补救和反省都会是马后炮——有点迟!到时候,“没有那么多泡沫”的石家庄也好,“有泡沫”的北京也罢,都难逃房产财富折损的厄运。时间和市场会让那些贪婪的“裸泳者们”一个一个地浮出水面。有一点可以肯定:与其浪费时间和精力去猜市场何时崩盘,不如比别人早一步为自己的资产建立第二个离岸资产避风港湾更为实际。“未雨绸缪”这句老话所凝炼出来的中国古代智慧才是我们作为成熟的地产投资人必须掌握的核心思维。
第三者紧跟着说:对!华人首富李嘉诚就是这样计划的哦!大规模撤资中国内地,转战欧洲,其计划出售的约410亿港币的项目,全部都是我们国人还在热炒的商业地产。这是做高位套现为了来日抄底的准备?还是战略转移,弃亚入欧呢?对于凭借1960年代抄底香港房地产市场而名声鹊起、成为亚洲首富的李嘉诚先生而言,其回应的理由朴实、简单却又透露着智慧的信号:
原因一,公司担忧风险,出于稳健投资考虑,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原因二,“今天卖出去,明天价格合适还可能再买回来。国内外的投资机会同样都在关注,只是目前到欧洲投资的机会更多些”。
“低买高卖”即为商业盈利的最根本原则,对游戏规则游刃有余、驾轻就熟的李嘉诚先生怎么可能不明白这个道理。今天用从中国楼市赚得盘满钵满的资本去抄欧洲资本市场的底;明天中国楼市回落至低位时,又会从欧洲凯旋,怀揣雪中送炭的爱国热情来获得国人已经掉到底儿的优质资产,我们那个时候还会感激涕零,握着他老人家的手不忘要说声谢谢呢!抄中国资本市场的底——正如“超人”所说,他不会撤资,因为他一定还会回来。李嘉诚先生艺术性极强地用这样的方式在两个资产市场中实现了资产对冲、规避了潜在风险,同时又获得了潜在的双边获利机会,一石二鸟、一箭双雕。
从我多年投身于海外房产投资的职业投资人视角来看,虽然普通投资者没办法像亚洲首富那样瞬间变现410亿港币,转战欧洲“兴风作浪”,但我们却可以从中提炼出最精髓的投资思维,即:单一资本市场的、仅仅依靠上涨周期获利的市场盈利模式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式。换句时髦的话来讲:投资思路更需要与时俱进,要与所创造和拥有的财富规模相匹配!没有准备进行离岸资产配置的富有中国阶层,他们的投资思路已经显得“Out Of Date过时了”。结合当下投资海外的大趋势,国人该如何选择理想的离岸资产避风港呢?如何借助这个避风港实现和创造更加稳健、可控风险、创新的资本盈利模式呢?
首先,判断优质资产避风港的依据和条件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资本能够在两个货币市场、两个利率市场、两个汇率市场中进行自由转移、抵押和套现;
金融市场环境完善和成熟,可以正确地评估风险,创造风险可控的“零”风险投资环境;
投资区域的法律要健全和完善,保证交易下财产安全;
有经历涨跌周期历史数据可以参考,确保资产可以获得比较长期稳定的增值;
能够提供本地银行融资和贷款,投资获得稳定的现金流,且有100%公平的交易平台获得融资和变现。
其次,在国内仅仅依靠单一房价、股价等价格上涨周期获利的市场盈利模式之外,还需要建立货币盈利模式、利率盈利模式、汇率盈利模式、对冲市场的盈利模式。
对于货币盈利模式,举例而言,当美国向全球输出通胀压力越来越明显的同时,我也越来越能够体会出陈志武教授所提倡的“唯有借出钱来才是赢家”这句话中简单而实惠的道理。自2010年至今,李嘉诚父子依靠股票融资借到的资本买进“英国”资源类资产;先后控制了英国近三成的天然气市场,约四分之一的电力分销市场,以及5%的供水市场。离岸资产我们虽然可以选择投资海外股票、国债、基金等,但无论哪一种都是我们把资本借给了金融机构或者上市公司;唯有投资房地产的时候,有机会从银行寻求融资,做到把钱“借出来”;从而可以实现货币的盈利机制,即:即使真实房价没有获得增长,但通过货币的超发与贬值、推迟债务的偿还等手段,可以获得真正“跑赢”通胀的价值。
对于利率盈利模式而言,同样规避了单一依靠价格上涨的财富增长模式;把资本配置在不同币种计价的金融市场中,必然在两个不同央行主导的金融体系内产生两个利率,从而发生利率差。以我自身投资举例而言,我把澳洲的房地产作抵押获得西太银行5年4.79%的贷款,再把这笔融资投资到国内年收益为15%的信托产品中,从而获得无风险的10%的利率套利,而这种得盈利模式完全脱离了房价的涨跌对我的影响。
对于汇率盈利模式而言,很多人立刻联想到应该买入美元,因为其国际货币结算地位未来20年很难动摇;而我希望更加引伸一步,买入美元,不如借入美元;借入美元,不如借入更加活跃的货币类别,如加元和澳元;原因很简单,我们是希望通过货币的汇率变化在两个资本市场进行“乾坤大挪移”实现外汇的投资收益,而目前人民币、港币紧盯美元的货币政策,让彼此的汇率变化起伏比较小,从而外汇套利机会降低了,因此才会选择更加活跃的货币类型。
对于对冲市场的盈利机制而言,最好的案例就是李嘉诚先生了。在两个或者多个资本市场同样进行资产布局的投资者而言,市场的上涨、下跌都是盈利的机会;上涨周期的盈利是资产价格;下跌周期的盈利是低价收购的优质资产本身和现金流;而身处单一资本市场的国内房产财富的拥有者们却只能祈祷房价上涨,趋势一旦下行,就会遭受资产价格和现金流枯竭的双重打击。对于50%/30%/20%配置人民币、澳元和港币资产的我本人而言,国内房价上涨、下跌都是我的获利机会;因此房产价格的波动对于职业的地产投资者而言,心态变得更加从容,态度更加坚定。
最后,我把刚刚听到的房产投资轶事分享给大家,希望获得更多启迪和深思:昨天去理发,理发店老板满脸得意地和我讲他刚买到的“便宜”商铺;起因是原来业主嫌房子租不出去,压力大而急着脱手,价格很“合适”,于是他买了下来。老板觉得捡了个大便宜。我问他:“这房子都租不出去,买来何用?”老板说:“不用出租,买了就能升值。”我又问:“这房子租都租不出去,你又凭什么觉得会有人来买呢?”老板沉思了一下,说:“你不懂房地产,买的便宜就一定能赚钱!”这就是国人单凭想象和涨价预期就期望未来一定赚钱的典型房产投机思维。
我在内心不断告诫自己,中国房产靠货币超发创富奇迹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是时候转换思维来重新认知未来的房产创富盈利模式的时候了。潘石屹在微电影《拆弹专家》中更是把三四线城市的商业地产判定为风险最大的“炸弹”。当中国房子的抵押价值随时间一点一点流逝散尽的时候,国人也许才能明白:永久产权的、带来正向受益的资源类资产才是我们倾尽所有而值得拥有的恒产。
特约作者简介:
在相对垄断的油气行业里生存发展绝非易事,“生存恐惧”始终让这家民营企业保存着敏锐的商业嗅觉。“作为传统产业,当你寻寻觅觅,突然找到互联网这样一根救命稻草的时候,你对它的理解,很可能要比手里始终拿着的还要深”,在王玉锁看来,互联网的冲击并没有颠覆谁,用好了能获得更好的发展,“但如果拒绝改变,那就只能让历史的车轮给碾碎了。”
投资运营了139个城市燃气项目和近500座天然气加气站;铺设管道逾1.7万公里,覆盖6100余万城区人口――新奥早已在城市燃气领域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但王玉锁告诉《英才》记者,前15年切入城市燃气行业并不断做大,新奥打造了一个“点”;从单一的燃气分销商向多品类清洁能源制造与分销商升级,并以贯通清洁能源产业链为主要目标,逐渐构建了一个“链”;其后,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奥开始搭建平台,着力于编织“网”。
一如过去25年每次战略升级,实现突破并不容易。如今要让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与互联网充分融合,衍生出全新的商业和社会价值,这又是一场比拼耐力与实力的长跑。而具体到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的生根发芽,将成熟的示范项目散播到千家万户,此过程可能更充满挑战。
聚焦互联网能源
“这毕竟是个相对垄断的行业,新奥在创业初期就提出让客户满意是新奥永远的追求,但很遗憾,我们孜孜不倦地追求了这么多年,还是没有真正做到这一点。”时过境迁,在互联网浪潮汹涌来袭之时,“你再不从客户角度考虑就死定了。”
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相伴,是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体系的加速转型,具体而言,集中与分布式协同、多能源融合、供需互动、高效配置的现代能源体系正在形成。在王玉锁看来,美国提出的智能电网、欧洲提出的能联网等仍是从企业或者行业的角度出发,开发出能源的互联网;而“互联网能源”则是从客户的需求出发,去构建新的能源生产消费模式,“这是一种去垄断、去中心化的网络,它将带来更低的成本、更优的服务及更自主的权利。”
如何形成“人人既是消费者,又可成为生产者”的新格局?王玉锁举了个例子:“比如你家建了家庭光伏电站,没有太阳时你需要买电;太阳好发电多了用不完,你又需要卖电。成千上万个分布式能源生产者出现,就会出现成千上万个交易需求,这个时候就需要泛能网这样一个平台了。”
不过,知易行难。要在互联网能源的蓝海里实现技术和商业模式的突破,首先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和大量的示范项目的积淀。为了在技术上支撑集团的战略升级,新奥近年年均研发费用占比远高于同行。同时,新奥在全球范围内广招顶尖的研发和管理人才,必要的时候,王玉锁会亲自面试应聘者,“我主要和他们谈新奥的发展理念和未来,我很看中双方在这一点上是否契合。”
新奥智能能源是新奥旗下专注于为城区/园区、大型公共建筑、工业企业等提供清洁能源整体解决方案的专业集团。其总裁刘敏于2011年6月加盟新奥。刘敏曾在国家电网、三峡集团、中广核等央企有近30年的工作和管理经验。进入新奥后,刘敏开始带领智能能源团队在分布式能源和泛能微网领域不断开拓,推动清洁能源在国内各地的落地和应用。
从2013年开始,智能能源集团的业务进一步聚焦,以系统能效为核心,重点围绕泛能规划、泛能站、泛能能效平台、泛能微网解决方案等领域进行技术创新与产业实践。
新奥认为,从古至今人们对能源的生产、利用方式都是一种相互割裂的“竖井式”思维,各种能源各自垂直使用而未相互打通和相互转换,形成大量重复建设和浪费。在刘敏看来,不管是区域、建筑、工业,还是家庭,过往的能源供需体系中,气、电、热等能源系统都是“各自为战”的,而供暖、热水器等终端用能设备,功能也很单一,这就导致了整个能源系统的效率十分低下。
怎样才能打通能源“竖井”,形成最高效的利用?新奥在2010年正式提出了“泛能网”技术。这是一种基于能源网、物质网和互联网耦合的创新技术。2012年,泛能网技术确立了基础能源网、传感控制网、智慧互联网三层次系统架构,以及以泛能机、泛能站、泛能能效平台、泛能云等为核心的产品体系,并依托青岛中德生态园项目开始全面展示区域泛能网,其后,更多的示范项目陆续落地。
刘敏告诉《英才》记者,泛能网的商业化推广,需要做好顶层设计(泛能规划)、抓好单体建设(泛能站)、推动网络构建(区域泛能微网)三个层面和维度的协同支撑,充分释放资源、设施、交易的价值,才能实现能源结构、利用方式、供应模式的自我、协同与总体平衡,带动区域能源体系优化升级。
王玉锁给《英才》记者举了个例子。在河北廊坊,相互毗邻的中石油管道局的员工宿舍、华北航天大学、两个大型商场都有供暖或制冷的需求。管道局宿舍的三台燃气锅炉一年只用4个月,其他时间闲着,还得养护。华北航天大学的三个燃煤锅炉和两个大商场的锅炉除了供暖,还要制冷。根据国家新的减排标准,大学和商场的燃煤锅炉都需要砍掉重建。如果按自己的能源供需单独重建,这两家都需要投入数千万元的费用。
新奥将三方召集起来,做了一个区域微网的用能规划。商场的屋顶建起了光热功能系统、管道局宿舍的锅炉除了供暖还发电,大学校园的三个锅炉只重建一个,“我们把这几家的用能因时、因需地规划协调,互联互通起来,最终总体投资减少了30%。”而且管道局的用能效率由原来的40%提升到了80%以上。投资减少、能效提高,“大家都很高兴把这个事办了,没有太大的阻力。”
泛能网的推进会否过分倚重地方政府?对此,王玉锁并不担心,“因为我们可以为地方政府节能减排、提升可再生能源消费比例。基于此,新奥目前的示范项目都力求达到三个基本诉求:大幅提高整个能源系统的运营效率;降低整个系统的投资成本;最大程度满足能量应用端对能量品位的要求。
与里夫金所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分布式里单一新能源和电力供应不同,新奥打造的泛能网是“泛入”+“泛出”,其可将天然气、风、光、地源热、水源热等多类能源,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匹配与调度。同时,利用泛能站集成,形成多个泛能站之间的能源调配,在智能化控制和云计算技术方面形成供需互动、有序配置、节约高效的智能用能方式,实现能效最大化。
截至目前,新奥智能能源已在上海、长沙、石家庄、青岛、洛阳、株洲、泉州、肇庆等多个城市开展了清洁能源整体解决方案项目。刘敏告诉《英才》记者,示范项目主要是在用能比较集中区域,比如在园区、公建、大型数据中心、城市综合体和交通枢纽等业态上进行实践。
最值钱的是什么?
智能能源目前是只有少量企业涉足的蓝海市场,但作为第一批摸着石头过河的企业之一,新奥无疑也面临新的投资风险。
“我们做事非常务实,不会因为是示范项目就盲目投入,更不会虚张声势,而且我们是要保证经济效益的”,刘敏告诉《英才》记者,“泛能网”业务里的一些项目已经实现了初步的收益。未来,新奥需要落地更多的项目才能让产品更具市场和品牌价值。道理很简单,工业化的一个标志就是标准化的产品大量被复制,从而形成规模效应。虽然目前新奥初期的项目几乎全是高度定制化的产品,但个性化到了一定程度就会标准化。
“未来最值钱的是什么?是标准。”王玉锁说,“我们前三四年都是在做示范工程,等大的公建示范都做完了,都产生了良好的效益,我们再开始做整体推广。”现在,让王玉锁感到压力的是,东莞等不少城市已找到新奥做规划,华润集团等企业也在同新奥进行能源规划项目的洽谈,但目前新奥需要尽快培育更多人员、夯实能力,去满足大量的需求。“新奥将来绝对不是只做自己燃气业务覆盖的城市,可以给全国的城市都做,我提供服务和标准,做完了以后他们自己去运营就行了。”
在岁末年初的一次聚会中,一位互联网大佬的观点与王玉锁不谋而合:新奥集团燃气业务覆盖的客户端蕴含巨大潜力。除了公建等能源集中的业态,王玉锁的终极目标就是将能源互联网技术推广到千家万户。要将业务覆盖到6000多万用户,但这意味着巨大的投入,“我们会有计划的去推动”。
为了加速“泛能网”的产业化进程,牵手有协同互补效应的合作伙伴也成为新奥的必然选择。历经一年的接触谈判,2014年6月,新奥集团与全球能效管理专家施耐德电气共同组建了合资公司――新智能源系统控制有限责任公司。其中,新奥占股60%,为控股股东。
合资公司定位以技术为核心的系统集成商,为客户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将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来围绕“互联网能源”落地模式、供用能一体化能效管控技术及产品、区域新型多能源管控集成方案等三方面进行创新。
王玉锁告诉《英才》记者,双方的合作源自于两家企业对能源体系变革趋势、能效产品及解决方案市场具有深度共识,以及在技术、资源、能力上的高度互补,“新奥在城市天然气分销市场有优势,施耐德电气在智慧电网等领域耕耘多年,有成熟的商业运用案例。”
轻资产模式
王玉锁的互联网能源设想不仅仅针对未来,也对新奥旧有商业模式进行重新设计。
在油气领域,上游资源始终是民企的软肋和瓶颈。过去的20多年里,新奥集团一方面加强与石油央企等资源供应方的合作,尽可能多的巩固、开辟资源采购渠道;另一方面开始谋划如何实现资源瓶颈的突围。
2004年的时候,新奥的燃气业务如日中天,其业务已发展到全国14个省60多个城市。然而,王玉锁却忧虑徒增,难有丝毫放松:虽然燃气行业稳定,但民企自身没有气源,而且项目发展空间也愈发逼仄。
特别是从2005年开始,中石油、华润等大型央企、地方国企也纷纷加入下游战团,这让民营燃气企业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其后数年时间里,城市燃气管网铺设一日千里,各路资本继续加速大中城市的布局争夺,并逐渐向三线城市、中小县城、镇区或工业园区推进,竞争日趋白热化。源自2002年的特许经营权争夺,经过数年的攻城略地,竞争主体们已占据各自相对稳固的地盘。
王玉锁认为是必须要有所改变的时候了。取法新的商业运作模式,进行精耕细作将是不二选择。几经探讨论证,新奥下决心由单一的城市燃气分销商向多品类清洁能源制造与分销商升级。
但新的压力和拷问接踵而至,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对王玉锁震动颇大,“我们开始反思和检讨,传统能源企业‘高投入、低效益’的重资产模式能否为继?比如,2004年新奥的年销售收入是25个亿,而当时上煤化工项目需投入21.6亿,对民营企业而言,这样的投入力度显然是很难持续的”。问题在于,尽管构建了煤化工、太阳能清洁能源的完整产业链,但其仍是传统能源企业的运营模式,如果与国有的、老牌的能源企业相比,企业辛苦赢得的竞争优势可能只是暂时的,甚至在资本等实力方面还是处于劣势。那么,如何将新奥打造成一个具有持续的、差异化核心竞争优势的企业?
“从2008年开始我们就转换了思路,定位未来的新奥是一个智慧型、轻资产的企业。我们很清楚自己的优势在于机制和技术,大笔的资金投入、多基地的建设模式不适合新奥。”王玉锁说。
“轻资产”不等于“没资产”,新奥在内蒙古、山东都建设了大型甲醇项目,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但王玉锁表示,“我们利用这些新能源生产基地实现技术产业化,积累了丰富的项目建设及运营经验和能力,新奥未来不大可能再投资建设大型的生产型项目”。
2009年,新奥形成了煤基能源清洁循环生产技术体系,主要包括煤催化气化、煤地下气化、煤超临界气化、煤加氢气化四大煤炭清洁利用技术,被称为“新奥四化”。与传统的气化工艺相比,不仅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还减少了污染物排放。与此同时,还配套研发了微藻生物固碳技术,用来吸收煤气化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2013年,新奥煤气化关键技术难点获得突破。
然而,从煤化工产业发展的整体环境来看,似乎并不乐观。相关研报分析,目前煤化工的整体产能过剩已经超过30%。从2014年初至今,国电电力、大唐集团、中海油等央企巨头陆续撤离煤化工产业,这被媒体解读为煤化工面临央企的“逃离潮”。紧接着,国家能源局在7月通知,明确提出:“禁止建设年产20亿立方米及以下规模的煤制天然气项目和年产100万吨及以下规模的煤制油项目。”这被看成是主管部门对煤化工踩下了刹车。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曾经被多方争抢、大干快上的煤化工项目,似乎转瞬之间就由“香饽饽”变成了“烫手的山芋”。对此,王玉锁分析,煤化工其实并不是整体的产能过剩,而是低端产品泛滥的结构性过剩。现代煤化工的高端产品依然有巨大的市场空间,“我们的煤化工项目投产至今,一直都是挣钱的。”
王玉锁判断,未来的煤化工建设和运营也会体现出更多的互联网思维,可以有更细致、更专业的分工,“做技术的、做空分的、做环保的等等,大家配合起来各负责熟悉的一块,项目建成后再交给运营方。”而一旦项目投产后,新奥可以依托自己的下游优势,购买项目的气源。
民企进口LNG第一单
除了煤气化之外,LNG产业链建设也成为新奥国内外业务布局中的重要发展方向。2008年后,新奥集团决策层开始谋划在沿海建立LNG接收站,以便运用国际市场,化解制约公司长远发展的瓶颈。
但LNG进口资质不但要跨越国内的重重审批,还需要得到资源出口国的许可。如此背景下,新奥在舟山的加气站项目备受关注。2013年6月,项目获国家能源局批复。而根据相关规定,在获得能源局批文之前,新奥必须与外方签署LNG长期采购框架合同,并将这份合同提交国家能源局备案。
新奥找到了加拿大的一家公司,这家公司已获得加拿大政府每年200万吨LNG出口配额,而此前新奥集团已获得这家公司很大比重的股权,并拥有这家公司200万吨LNG配额100%的销售权,这是新奥集团入股的前提条件。入股加拿大公司后,新奥集团迅速与舟山市政府接洽,谋划如何在舟山尽早启动LNG接收站项目。2011年11月,新奥与舟山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启动新奥舟山国际船舶LNG加注站项目。
新奥舟山国际船舶LNG加注站项目,是国家能源局批准的首个国际船舶加注站项目,也开创了民营企业首次获准进入LNG进口领域的先例,对于集团LNG业务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项目一期投入达58亿元,LNG接收规模300万吨/年,2016年投产,年销售额达到160亿元,;二期LNG接收规模500万吨/年,预计2022年投产;最终舟山LNG项目接收能力将达到1000万吨/年。
观察人士认为,项目投产后,不仅将贯通接-转-储-销全流程产业链,建立低成本竞争优势,还能借助舟山良好的区位优势,搭建新奥全球LNG贸易平台,也可为国内车船用LNG业务提供充足的气源保障,发挥强大的调峰储备功能。
在舟山项目的投资中,新奥某种程度上还是遵循了“轻资产”理念。王玉锁告诉《英才》记者,除了项目一期的投资,余下阶段将引入更多的投资者。
此外,自2010年起,依托在LNG生产、储运和分销领域的卓越能力和网络优势,以及在CNG、LNG加气站规划、设计、建设与运营方面的丰富经验,新奥率先进入交通能源领域,全力推进CNG、LNG在车船领域的应用。
受益于LNG相对柴油的经济性和节能环保,LNG交通业务正迎来快速发展。招商证券研报显示,截至2013年底,中国LNG汽车保有量超过8万辆;到2015年,运行于全国城际客运、货运和公交领域LNG汽车将超过25万辆。
关键词:MATLAB BP神经网络 天然气成本 损益预测
国内股权投资行业经过十多年发展,逐渐步入“资产荒”。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整体发展速度有所下降,这是需求多样化,消费升级等倒逼供给侧改革,迫使传统产值大户转型乃至淘汰,资产重新洗牌。以“互联网”或“互联网+”为主要特征的新型服务或制造业同期突飞猛进,变化速度远远超过了渐进式发展。在股权投资推动下,前期优质企业无论是经营者还是投资者均得到双赢局面。当下,有资产又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越来越难找,而资产轻盈、理念或技术先进、或模仿运用互联网的企业越来越多。这种变化正在对经济发展发生着深刻影响,迫使股权投资也越来越面向早期企I。在经济换档时期,如何在风口浪尖上把握初创企业投资的真正价值,既要积极介入,又要审慎应对,防止落入陷阱。
一、当前股权投资面临的主要陷阱
(一)行业陷阱
宏观投资方向选择国家或地方支持的行业理想正确,但国家鼓励的行业很快遍地开花,形成大面积的同质竞争,或有占得先机的企业能发展起来,慢一拍就会困难重重。行业分析总会提及以国内为主的大市场基础与增长潜力,这种纯理论分析从逻辑上没有错误,也非常诱人,且可以找到很多现成的资讯材料支撑其观点。但投资毕竟是投标的企业,不是行业,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是真正价值所在,要想挤进行业并拥有地位,代价巨大。俗语说“只有倒灶的企业,没有倒灶的行业”,有它一定的说服力。如果项目70%描绘行业而20%分析企业,基本可认定不值得投资。企业自身信息最为根本,一些个案“偷梁换柱”,掩人耳目,说明尽调不充分,了解不到位。若以理论销售额或注册用户数估值的个案,会产生错觉,似乎这样好的行业和市场,企业占1%的份额应该没有问题,而现实并非如此简单。在消费市场,那些已上市的公司,如建材、家具、服饰等要做到市场的5%并不容易,整体市场虽大,因供给充足,消费多样化,谁也当不了老大。在电商领域,有“阿里”示范效应,类同企业以所谓的细分市场纷纷进入,如果产品同质较多,就很难超越,且“阿里”还有许多配套服务,新电商难以做到。但农村电商平台,由于货源的独特性、差异性、地域性明显,仍有潜力,“阿里”也早有布局。当传统电商已较为成熟时,因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兴起,不仅带动了电商新的增长,更带动了另一些新业态的发展,如社交、互联网金融、游戏娱乐、机器人等。所以行业好并非企业好。
(二)技术陷阱
技术性企业,会详细描述技术的先进性,工艺的先进性,应用的广泛性等。初创期技术性企业,先进性一般真实存在,所谓的“陷阱”不一定指技术本身,而是技术转化为市场份额的能力。不能转化为服务能力与市场占有能力,就发挥不了价值。技术人员创业,往往过于专注、迷恋技术本身,忽视技术市场化。还有把手段、工具理解成技术,在互联网领域尤其明显。互联网谁都可以用,技术是背后的硬件与软件,叫“信息技术”可能更加确切。一些打着互联网技术的初创企业,同样面临市场适用、适应性问题。互联网企业以标杆企业为参照,以市场基数为吸引,以非常手段吸引用户为增长常态,殊不知互联网太发达而用户忠诚度非常差,难以持续增长,极可能产生新一轮的泡沫,P2P倒闭潮就是教训。还有,技术占产品的比重过小,常规技术仍占产品大部分,技术的通用性差,夸大新技术的预期贡献等也会影响估值。技术的替代与竞争格局同样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内容。
(三)退出陷阱
股权投资以增值退出为目标,与被投资企业是阶段性合作。资金引入方正是掌握了投资人的这个特点,会把退出的预期设定得非常漂亮,通常以当前PE倍数为投资估值,以首次上市退出时的PE倍数来比较阐述预期收益。这种方法预测收益在1倍以上,年化20%以上。目前市场首次上市PE在22倍左右,成为重要的退出参照指标。如果股权不能公开上市流通,不能如期上市,价值得不到体现,新三板就是一个例证,普遍有价无市。投资以上市退出为最佳、最优、最理想化的选择,而非最实际、合适、灵活的选择,前期设计理想目标可为上市,退出路径要多重设计,理性、客观地分析各种可能性与保障措施而不是盲从。从投资到退出少则三年,多则五年以上。能预计三年已是不易,测算五年以上更难,如果前期利润水平设得很好,当真正上市要体现的时候业绩平平,对投资人退出并不有利,对企业再融资也不利。期待在风口上很快飞起来,如果不可持续,会跌得很惨。如果退出预期仅仅是数据模型技术的支持而非企业内部资源性的支持和外部政策环境的保障,多数会落空。特别是当利润还没有产生,不以利润的倍数来估值的企业,退出预期更具不确定性。
(四)业绩陷阱
投资企业也是投资经营者,民营企业往往一个人决定企业的成败,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企业的成败,管理者贡献度不一样,行业选择好,站在风口上,不想赚钱都难。如果选择了成熟行业成熟期的企业,业绩掩盖主角的真正能力,企业免不了要走下坡路。一个人可以有很强的能力,很高的觉悟,很优的品德,但企业就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没有共同的利益机制与风险管控,限入困境是早晚的事。好比说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队人可以走得很远。限入困境的企业特征相同:盲目扩张,无效资产太多而灵活有效资产太少。对于初创团队,像那些智慧性创意企业,仅是创意和蓝图,许多条件并不具备,尚无业绩可言,估值非常困难,完全是天使或风险投资,要避免团队和个人以过往的业绩、他人的成果、同业的表现来推断当前和今后的状态。平台不同,技术不同,竞争不同,都有可能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要注重团队具备的上下游资源及自身投入的程度,避免完全玩投资人的钱。某企业,当时利润已是1亿元以上,领导信心暴涨,预期三年内上市,引进资金用于简单扩大再生产和非生产性配套,并按生产能力购置原材料,没想到一年后风云突变,原材料价格大幅下降,产成品需求大幅萎缩,银行贷款已高居不下,三重压力之下,很快陷入亏损,谈什么上市呢?!更为可怕的是主要领导对此认为全是宏观政策的事,与他正常的经营没有关系,仿佛微观企业是个独立王国。显然看错了真正业绩,投错了人。
(五)交易陷阱
交易围绕投前估值和投后估值。例:一家企业投前估值4亿,引进1亿,投后估值就是5亿,投资占投后的20%股比,逻辑上没问题。陷阱在于交易估值基础与架构设计。某例:一家企业旗下只有一个控股51%的子企业,尚未投产,仍需投资3000万左右年内可能投产,正常情况下年利润1500万。该企业还准备收购两家同类企业,预计收购价8000万,这两家正常年利润合计1500万,由于该行业带有一定的准入门槛,投前估值为PE的15倍,即33750万,准备引进1.1亿(其中1000万元由原股东投入),投后估值44750万,新投资人1亿占比22.35%。尽管标的企业可能具备同业并购与运营能力,但当下其实没有利润,按预计未实现的利润估值缺乏基础。即便预期能够实现,前提是1.1亿元新的资金投入。换言之,没有新投入,利润子虚乌有。也可理解为拿投资人的钱产生的利润再以一定的倍数卖给投资人,完全忽视了资金的先后关系与作用。若企业已经完成并购再引入新的投资,估值还有一定道理。如果企业前期借了1亿完成并购,新的投资资金用于置换1亿贷款,从估值角度,新资金可以减少原负债资金的利息支出,相应增加的利润是新增资金的作用,理论上这块“利润”也不应作为估值基础。因此,在考虑投后估值时,交易的方式也十分重要,要考虑资金作用新增的利润,在以利润作为估值测算PE倍数的时候予以剔除。有些个案资金的直接作用并不明显,剔除资金平均成本以上的收益才视作估值利润比较合理。
那些由专业机构制作的投资项目推荐书,理论体系、技术手段比较成熟,个个精彩纷呈,普遍存在乐观预期,但信息不对称,要斗智斗勇地博弈,为避免掉入陷阱,重现青天白云,仍是有道可循的。
二、应对陷阱的基本策略
(一)回归商业本质
很多人讲情怀,但投资就是生意,是更为直截了当的生意。项目讲得天花乱坠,最终应回到商业实质加以辨别。简单讲,就是“要多少钱,办多少事,得多少效果,讲投入与产出”。细分起来就是为什么在这个阶段投这些钱,不多也不少,够不够办这些事,这些事的轻重缓急如何,是否有利于价值提升,能否起到预期效果,这些效果可能是多纬度的,也可能是单一的,但最终都为提升商业价值服务。衡量这些财务模型层层细化可以起很大作用,其内部的商业逻辑性、合理性,要素之间的匹配性基本能反映出投入与产出的真正效果。从中可以发现:一些企业重研发但市场推广少,一些企业重收入的乐观增长,但增长的支撑却未能找到落脚点和人、财、物的相应投入与增长,一些企业可能收购的是无效资产或低效资产或是重资产,反而摊薄利润,一些企业老股转让,并无新增资金,缺乏新增长点的依据等。投入与产出一定有着内在的逻辑,是政策的产物,不是模型本身的技巧产物。
(二)以市场开拓为核心
任何企业的成就都离不开用户的需求,一个市场定位精准,能够持续加强市场拓展与维护的企业,一般不会只是f说故事的企业,市场团队及其资源配置高低,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企业的市场价值。某企业家说,他们企业300人的营销团队就是最大的核心竞争力,其他企业难以企及,只有被模仿,难以被超越。做生意虽讲共赢,许多时候推销是求人的事,做好了,当然是能力强。对一些新型企业,不息代价开拓市场,完全颠覆了传统盈利模式,衡量它的生存能力即为第一要务,如果烧钱很快把自己烧死或错失最佳融资期,显然不是好企业。至少在每一阶段要有相应的资源匹配,能够使其生存到下一轮融资,不然前期成无效投入,完全变成沉没成本,一旦无人接盘,满盘皆输。“不让别人活,也很快烧死自己”的竞争不应受到正当市场的推崇。
(三)共同的价值观
前期讨价还价在所难免,毕竟有各自的利益归属,但真正合在一起就是利益共同体,有共同的价值观非常重要。表现在:共同都朝上市的目标迈进,,大局为重;不以眼前的利益得失为重,共同打造最佳二级市场的市值来实现价值;引资更是引智,共同发挥各自的资源与智慧,共促企业价值提升;能保持正常的信息披露,增进了解与互信。共赢的局面是共同价值观带来的,经营团队处在核心环节,能够认同并践行共同价值观就有可能成为好企业乃至伟大的企业。人是最活跃也是最复杂的生产力,松散而没有锁定的团队一般不具有共同价值观,若以打工的心态而非老板和主人的心态与机制,成员中急功近利,损企利己的可能性很大。
(四)可靠稳定的机制
共同的价值观并非空中楼阁,需要稳定的机制作保障。利益机制是核心内容,利益与作用大小挂钩,与风险匹配。团队的稳定与锁定很大程度也是利益与风险的安排问题。目前对团队多偏重正向激励,这种激励应基于持续服务企业与个人共同的投入更为合理。看待一个团队的好坏,不仅是主要领导个人的权威问题,也是整体利益机制设置的合理问题。如“华为”映入大众视野的不仅是它的行业地位,更是合理的内部分配机制、利益共享机制,这种机制对于目前阶段“华为”的成功具有根本性的作用。
三、结语
通过非公开方式、向少数特定的投资者募集的基金,它是相对公募基金而言的。由于它的募集对象很有限,因此在监管机构登记、报告,信息披露等方面的要求不像公募基金一样严格。
提及“私募”,大多数人的反应是
――神秘。
他们是地下的、隐匿的、非法融资、地下钱庄,
种种莫衷一是的形容词加诸其身,
更专业一些的误读来自于业内,
私募基金必然是某次股价飙升的幕后庄股。
但当我们深入这个群体,会发现许多的不可思议。
他们中大多数居然崇尚价值投资。
他们有清晰的组织架构。
他们投资委员会的人数不比公募基金的少。
他们的客户更加忠诚。
甚至,他们也是普通人。
《钱经》此次将会带着大家游历他们的世界,
细述你所不知道的私募基金。
对不起,市面无货
张曦元
私募基金并非人人都可以投资,它只对能够承受风险的一小部分人,从这个角度,“私募”不属于寻常百姓家。在中国,私募基金因为没有相关法律正名,并没有规定硬性的投资金额,以致于有些并不适合投资私募基金的人也涉足其中,德隆牵扯出来的投资受害者仍历历在目。
“私募基金并非人人都可以投资,它只对能够承受风险的一小部分人”,一位海外资产管理公司的资深人士如此向记者解释,在他所管理的数支私募基金中,一支投资于印尼某油气公司的股权基金因为投资标的的如期上市而获得160%的投资收益。对于”私募基金和客户的关系”,他深有感触:”我们可以这么理解,私募基金的唯一的不同之处仅仅在于――发行方式。它是由私募基金自己的特点决定的,而非监管层或者别的什么人。你很难去大街上随便找一些客户让他们买私募基金,我们只找合适的人去推荐,当然,这种推荐也是建立在深入的沟通上,成熟市场上的私募基金推广只有一条准则,那就是,别把产品卖给不适当的客户。”
私募基金在国外的标准定义是:指通过非公开方式、向少数特定的投资者募集的基金,它是相对公募基金而言的。由于它的募集对象很有限,因此在监管机构登记、报告,信息披露等方面的要求不像公募基金一样严格。
但在中国,私募基金一度被误认为是券商委托理财的又一个名字。的确如此,05年德隆系的轰塌也让这偏隅一角的存在昭然于世,内部的操作混乱不堪、风险超乎想象,而至此牵连的众多散户更是损失惨重。根据中央财大金融学院的李建军教授估计,截至04年底,中国私募基金规模可能是7000亿,其中40%到50%是券商的委托理财。曾深入这个群体调查的李教授对此深有感触:里面大部分都是散户的钱,由着券商投资部的几个人操作,谁都不知道里面到底怎样。
但是,尚未得到“名份”的私募基金却并没有因“正规军”的急速发展而萧条,反而是在公募基金普遍业绩的衬托之下,以其独有的市场竞争力为自己赢得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私募基金奇闻秘事
具有历史意义的2006年
“嘿,真的没有只跌不涨的股市!”2006上半年,沪深股市大涨,让股市投资者扬眉吐气。对于私募基金部落来讲,这轮令人难忘的久旱逢甘霖的行情,其意义不亚于苏联在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斯大宁格勒保卫战。
2005年底,就有私募基金的精英人物认为:当时中国经济领域中最大的,也是十分难得的机遇就是投资于股市。不过,此时绝大多数熟悉中国股市前几年状况的人们已经无法相信这个判断,因为人们已经被前几年的大熊市跌怕了,甚至连一些券商的高级管理人员都在怀疑中国股市的前途,“红旗到底还能打多久?”论调可不是少数人观点。
股市是一个只有少数人才能看见大机会的市场。事实印证了私募精英的敏锐看法。短短的半年时间,沪市指数由1000点涨到1700点,抓住机遇的英杰们赚的盆满钵溢。在这轮行情中,精英私募基金的收益率普遍达到了200%以上,部分精英人物在这半年中的个人收入更是比此前的一辈子还要多上了许多。
2006年的股市给予了耐心的坚韧者以丰厚的回报,也再次证明了华尔街的经典说法:”你如果能在股市熬十年,你应能不断赚到钱;你如果熬二十年,你的经验将极有借鉴的价值;如果熬了三十年,那么你定然是极其富有的人。”
在这次丰厚的回报来临前,中国的私募基金已处于崩溃的边缘。在2001年时全国有影响有规模的私募基金,也就是规模在五亿元以上的私募基金超过百支,经过此后四年的大浪淘沙,2005年底,全国剩下的能够正常运营的精英级私募基金已经不到那时的十分之一了。但就是这十分之一的精英终于笑到了最后。
私募基金的顽强生命史
相对于公募基金而言,“私募基金”或“地下基金”是一种非公开宣传的、
私下向特定投资人募集的一种集合投资。
国内主要私募基金的发展历程主要有下面四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1993-1995年
1993年之前,沪深交易所的投资者主要是个人投资者,该时期政策法规禁止法人机构购买二级市场上的股票。这造成了全国的投资高手以个人投资者为主,此前这些个人投资高手在原始股的认购上已经完成了原始积累,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实力。1993年,政策法规开始允许证券公司与信托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可以买卖二级市场股票,为了解决自营技术与自营责任的问题,一些负责自营的证券公司与信托公司之与部分职业大户形成了二级市场的联盟,最为典型的是部分民营机构在一些大券商的扶持下高速发展壮大。战场上形成的友谊最珍贵,久而久之大家形成了互惠互利的信任关系,而部分大券商和信托公司的角色亦转换成人,把部分大客户的资金中介交与私募基金进行投资。此时,市场上的最活跃股票基本上由私募基金创造,比如说1994年逆势暴涨的牛股苏常柴与界龙实业。
在这个阶段中,海南的信托公司,沪深两地的股评家,辽宁、河南、浙江、广东地区的券商,以及当时异常红火的武汉交易中心对中国私募基金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第二阶段:1996-1998年
此时爆发了中国股市第一次参与群体比较广泛的大牛市,证券公司的职业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时新股扩容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阶段,一级市场也非常活跃,新上市公司有大量的闲置募集资金。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许多证券公司开始了资产管理业务,其主要客户群体是其作为主成销商的上市公司。部分有大资金关系的民营机构也开始了以认购新股获利为主的证券业务,这种风险收益也吸引了大量的银行资金。
相对来讲,这个阶段是机构投资者获利最为容易的时间段,但是由于证券公司自营盘的逐渐独立以及大户透资已经成为不可能。缺乏融资渠道的许多私募基金想出了新的办法,高息揽储,也就是用较高的利息吸引民间资金储蓄。由于资金成本较高,因而在这个时间段,二级市场出现了许多长线大黑马,比如说德隆系的合金投资,以及港澳系的深科技。
这个时间段是中国私募基金发展最快的时间段,认购新股与资产重组已经成为了某些精英私募基金的盈利模式。中国的最大规模的私募基金群体,比如说德隆国际等就是在这个时间段发展起来的。同时一些香港形式的私募基金也开始较大规模的进入内地运营。
北京股民王庆至今还很怀念那一段时光。他说,那时不管什么股,只要有庄就肯定能涨。当时小盘股很活跃,每年都有大牛股出现,他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一则”上海本地股有强庄入驻”的消息让他那年的资金翻了两番。
第三阶段:1999年中-2000年
这个时候的中国的证券业已经由人们认识模糊的灰色行业发展到大家向往的金色行业。由于在此前的新股大扩容中,国家是最大的受益者,政策也因此发生巨大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放开此严格限制的三类企业入市限制,制造了2000年的行情;另一方面对银行所属的非金融机构以及混乱的信托、租赁进行坚决的清理。
对于非金融机构的清理导致了一股金融人才的创业热,投资管理公司与证券工作室在全国大量的出现,大量证券公司从业人员跳槽出来自己做业务,凭着已有专业知识和客户营销背景,形成了一呼百应的局面。这个时候,有些著名的股评家在全国的证券营业部开设的工作室甚至接近了百家的数量;中科系的资金规模甚至达到了数百亿。
市场的大牛股也从另一个方面印证了私募基金的资本控制力达到了顶峰。沪深两市股本拆细前唯一的一只从低价涨到100元以上的亿安科技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浪漫诗诗人出身的私募基金经理吕梁甚至有把中科创业炒到1000元以上的想法。
第四阶段:2001年至今
在这个阶段,随着我国证券市场开始进入逐步规范、调整阶段,中国股市二级市场的第一次大股灾爆发期。
这是一次通杀性质的系统风险,就连有着强大地方政府支持的著名大券商都无法抵御,二级市场上券商自营盘的旗帜南方证券与华夏证券也因此倒下。中小投资者的处境更是惨烈,一位退休老工人在营业部看到自己的股票连续跌停后,心里异常难受的回到家,在躺在床上休息之后就再也没有醒来。股市下跌最惨烈的时候,股民戏称如果《同一首歌》走进沪深股市,开场的第一支歌应该是《套你一万年》。
这次股灾对中国的私募基金业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几乎90%的私募基金处于树倒猢狲散的状况,只有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仅存少量有着独立的不可复制的盈利模式和综合资源强大的私募基金在继续运营。不过,股市就是这样:在欢乐中死亡,在绝望中新生。2006年的大行情又使得许多已经离开私募行业的人又重抄旧业,一些咨询机构的骨干人员也开始小规模的私募运作,更有少数的公募基金人员也开始了私募生涯。
精英私募基金的生存运作方式
与金庸小说中的武林人物一样,江湖中人物很多,最高手也就那么几个。在全国,号称私募,或者类似私募的人很多,但是全国真正的能够称为精英私募基金的高手也就是那么十个左右。所谓精英私募基金,有三个明显的标志:
■普遍有一个有号召力的有经典成功案例的操盘手,该操盘手在国内资金圈内已经有良好的信誉口碑以及有很好的实战能力;
■在国内证券圈内有强大的人脉资源和信息渠道,其盈利模式是一般的操盘手难以复制的;
■有足够的互相信任的合作伙伴,一旦有良好的市场套利机会或者成熟的实战方案,就能立刻投入数以亿计的资金规模,精英私募基金的关键点是盈利方案的制定,而不是资金的寻找。判别私募基金的强弱,并不只是用台前的露脸频率来衡量,而是用到底是基金求资金抑或是资金求基金来衡量。
项目运作
与公募基金的公司运作制不同,最优秀的的私募基金都是以项目的形式聚集资金的。一个精英操盘手发现了一个好项目,把这个项目做成运作计划,然后开始募集资金。该项目募集的资金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核心资金,这部分有最低的规模要求,盈利提成根据项目的质量来确定;另一部分是更风资金,这部分资金多多益善,少了也没有关系,1000万以下的规模利润提成一般是30%左右。
精英私募基金对于项目的要求是很高,通常建立在盲点套利与最优套利的基础上,那些合作客户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可不是大家熟悉的那些价值投资就能糊弄的。今年上半年,京城私募基金最成功的几个项目都是无风险套利项目。
比如说,在2006年7月份丝绸股份的股价一度跌到了3.22元,而丝绸股份的股改承偌有两个关键条款,第一是股改一年时的股价如果低于3.5元,大股东承偌以3.5元的价格收购,第二是股改一年时的股价如果高于3.5元,大股东承偌追加送股。同时丝绸转债的强制回购条款是丝绸股份的市价连续保持在3.9元上方连续30个交易日。
私募精英认为当时价格的丝绸股份存在必然性机会,就把该股做成了一份无风险高效率的完美套利计划。在募集私募资金的时候,一些山西的煤老板和国企的总裁问该项计划基金存在什么风险?私募精英回答说:该项计划利润实施时间为半年以内,最大的风险有两个:第一个是我们资金投入市场后,大盘便出现了无法想象的大跌,在别人亏的一塌糊涂的时候咱们基金只赚了10%;第二项风险是咱们的资金还没准备好,项目中的股票就涨停了,以至咱们错过这次机会。
该项目基金的最后存续时间为一个月,在大盘背景相对不理想的情况下的无风险短线受益为38%。而此前该私募基金已经在农产品与大冶特钢这两只股票上获得了更丰厚的无风险收益。对于精英私募精英和他们的合作伙伴来讲,正是由于这一个个内涵深厚的私募战斗方案把他们联结在一起已经有许多年了。
以盈利模式共存
另一种精英私募基金是以盈利模式的方式的存在着,这种私募基金的发起源不是针对某一只股票的具体方案,而是一种盈利模式。只要这种盈利模式有效,基金就继续存续下去,一旦盈利模式失效就解散基金或者把基金转向一种新的基金投资人能够认可的盈利模式。今年上半年,精英私募基金主要的盈利模式是:针对上市公司股改而出现的股价短线连续暴涨机会。其关键点有二:一是针对股改方案公布时的连续涨停方案,比如说宏源证券因此出现了连续的7个涨停;二是针对股改公司对价后的第一天复牌的重新股价定位,这一天股价不受涨跌停板的限制,股价可以一天实现暴涨,比如说锌业股份复牌第一天的涨幅达到了90%左右。事实证明这种盈利模式吸引了大量的跟风盘,因而效率是比较高的,短线利润也是超额的。
理财俱乐部
还有一种精英私募基金是以理财俱乐部的形势存在,这种私募基金主要存在于南方的上海,深圳和云南等地。这种私募基金的运营方式与人们熟悉的方式比较类似,及基金发起人设计了自己一贯熟悉的中线套利方案,自己首先投入一部分核心资金,然后再用这部分资金抵押融资。然后再以俱乐部的形式吸收大户锁仓盘。私募基金一方面可以通过锁仓盘获得利润提成,另一方面可以获得跟风盘的锁定股价与推升股价的额外动力。最近几年,中国龙俱乐部重点投资的长安汽车与天威保变也获得了不小的成功。
私募圈内八卦
花荣
“正邪两立”
与中国公募基金相似于垄断的国企运营相比,精英私募基金有着非常大的差异。具体的例子可能更能说明问题:
公募基金多数是学院派。
他们的投资思维是大众教材思维的,他们更认可股市中的白马,习惯于跟风被动思维,公募积金永远是重仓持股;精英私募基金多数是从投机队伍中杀出来的,他们在学习一切可以学习的证券知识的前提下,更认可自己独树一帜的盲点套利与最优套利理论,他们习惯于找寻股市中的黑马股,操作习惯于提前半拍与主动性投资,空仓的时间也比较多。
公募基金经理多数有着比较高的学历。
大多数年纪比较轻,二、三十岁的帅哥比较多,知识比较渊博,注重行业排名。精英私募基金操盘手学历不高,基本上都是高中学历,即使有些人的学历比较高,那也是买的。老狐狸们普遍四、五十岁,阅历非常复杂,走过千山万水,注重标新立异。多次参与两者的研讨会,笔者感触最深的是:在公募圈内笔者是学历最低的,在私募圈内学历最高的。
公募基金经理在生活中还是打工思维。
一次笔者与一位基金经理一起吃饭,在吃饭时他听说公司领导马上要坐飞机来京,吓的饭都不敢吃了,立刻跑到机场去接。但是公募基金经理输钱了可以换个岗位继续干。而私募精英常年有亿万富翁轮番的巴结着,享受着合法的各种高级礼品贿赂,还包括当红的歌星或影星的美人计。但是私募精英输钱了就只有改行了。
在公募基金公司,销售能力重于实战能力。
在困难时期公司所有原工都有销售基金的压力,公募基金公司的主要客户群体是四大银行,保险公司,再融资的上市公司以及社区里的老头子和老太太。在精英私募基金看来,其生存的核心就是多赚钱,只要多赚钱创造了奇迹就不愁吸引不了更多的忠诚客户。精英私募基金的主要客户群体是房地产商,山西煤商,浙江民企,外贸国企,台资企业,IT网络企业,券商和咨询机构的客户,官僚民企以及体育娱乐明星。
公募基金经理经常参加的研讨会通常是由券商召集。
与会的记者非常的多,会上主要是领导讲话,研讨后市大盘涨跌的具体目标,读研究报告讲故事。会议一般选择在名胜风景区,大家在一起吃会议餐,除了观光之外没有其他的娱乐项目。精英私募基金通常是自己圈内举办的,谢绝记者参加,没有担保人一般生人也难以参加。会上主要是交流新盈利模式,寻求合作发动行情的可能,介绍新的资金客户。
私募的不可思议
张曦元 李江南
很难白描这个行业,它实在复杂多变。诚如上文言,
这个市场是无数英雄的智慧与血浇灌出来的。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
它与你的想象不太一样,比如,私募基金只以赢利为己任,
优于比较标准对他们来说没有任何意义,这也是不少投资者弃公募
而择私募的理由之一。
风险多高算高?
9月22日,全球对冲基金大鳄Amaranth(在希腊文中,Amaranth意味着“永不凋谢的花朵”)宣布由于一个明星交易员的错误决定,导致60亿美元的巨亏,而60亿的蒸发只发生在短短数天。巨亏的原因非常简单,一个对天然气走势过于自信的交易员――固执让他在05年赢得了明星头衔,当年,美国南部遭受的多场飓风使得天然气价格一路飙升。
私募基金的投资风险有多大?谁都没法回答。最惨烈的莫过于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在1998年9月投资失败,财务杠杆比率高达56.8倍,而计算在此基础上建立的1.5万亿美元的衍生交易仓,总杠杆比率高达568倍。
如果把问题转换成“私募基金经理怎么样才算成功”,那就简单得多。
熟悉公募基金的投资者会对每一支基金的比照标准非常有兴趣――这是评价一个公募基金经理好坏的标准,这个标准可能是某个市场的指数,也可能是不同指数的配比(比如,30%×上证指数+70%×债券指数)。如果看到基金的表现压在基准红线的上方,投资者都会暗自欣喜,这说明基金运作不错。
但在任何一位私募基金眼中,他的比照标准是亏损线。也就是说,公募基金只要战胜大盘――无论赚钱或者赔钱,而私募基金却要力争绝对正收益。正因为”绝对正收益”的目标,私募基金必须另辟蹊径来寻找超额回报的机会。
国内很多私募基金都会承诺保本保收益。在利益分配上,私募基金大多会按产品实际收益来划分。比较有代表性的分配方式是:如果收益在10%以上,则全部是客户的收益;如果收益在20%以上,则基金与客户三七开;如果收益在50%以上,则基金七成客户占三成;收益在100%以上的部分,全部归基金。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现在规模超过1个亿的私募基金比比皆是,不少今年收益都在100%以上了,做得比较好拿到上千万收入的私募基金操盘手大有人在。
被逼出国境的对冲基金
孙先生的理想是做中国第一支对冲基金,但他面临的选择是:要做对冲只能走出去。
前文提到,成熟市场中私募基金绝大多数都以对冲的形式存在。在美国,较为著名的对冲基金及经理有:索罗斯、朱利安・罗伯逊、Tudor Jones、Steinhardt、Gabelli and Kouner。在欧洲方面有Arrall Buchanan及Odey等。其中最著名的量子基金投资于商品、外汇、股票和债券,并大量运用金融衍生产品和杠杆融资,从事全方位的国际性金融操作。这些基金可能只有几十亿美元的资产,但由于其在需要时可通过杠杆融资等手段取得相当于几百亿甚至上干亿资金的投资效应,因而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中一个举足轻重的力量。
而我们熟知的曾经最著名的对冲基金,量子基金、老虎基金、长期资本公司都已经”香消玉殒”,投机对冲基金的高风险性勿庸置疑。
记者有幸采访到一位正在筹划注册对冲基金的私募基金经理孙先生,孙先生在日本也设有一家分公司,在当地募集资金进行投资,主要投资于外汇、期货和股票市场。
《钱经》:为什么会选择在国外设立对冲基金?
孙:最关键的是,国内法律不允许、也没有足够的工具实现对冲。而对冲作为一个成熟的投资理念能够给投资人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而且风险能降到最低。我很难因为手中的工具不全而舍弃这么好的投资方式。首先,任何一个单一市场,无论是股票、期货还是商品,都具有系统风险,如果我能把资金分散在不同的市场,就可以规避掉很多风险。其二,我选择外汇市场作为我的主战场是因为外汇市场是国际市场,它不可操作,实力再大的财团都不可能左右货币的价格。我个人觉得外汇是所有投资里最复杂的,索罗斯就自己管理旗下基金的外汇投资部。
《钱经》:对冲在我们看来都复杂无比,是否能解释一下对冲基金的基本运作。
孙: 在一个最基本的对冲操作中,在购入一种股票后,同时购入这种股票的一定价位和时效的看跌期权(Put Option)。看跌期权的效用在于当股票价位跌破期权限定的价格时,卖方期权的持有者可将手中持有的股票以期权限定的价格卖出,从而使股票跌价的风险得到对冲。在另一类对冲操作中,基金管理人首先选定某类行情看涨的行业,买进该行业中看好的几只优质股,同时以一定比率卖出该行业中较差的几只劣质股。如此组合的结果是,如该行业预期表现良好,优质股涨幅必超过其他同行业的股票,买入优质股的收益将大于卖空劣质股而产生的损失;如果预期错误,此行业股票不涨反跌,那么较差公司的股票跌幅必大于优质股。则卖空盘口所获利润必高于买入优质股下跌造成的损失。正因为如此的操作手段,早期的对冲基金可以说是一种基于避险保值的保守投资策略的基金管理形式。 而我们也会有专门的部门来为一些民营机构提供外汇的避险。当然,这算是基金之外的业务。
《钱经》:您最近的一些操作是怎么样的?
孙:首先要知道这个概念,对冲就是买进一个强势的东西,卖出一个弱势的东西。比如现在市场上的铜和大豆,理论上说,铜这类硬商品的保值性要比大豆这种软商品好,因为硬商品的储存比软商品强,一般来说,硬商品的涨幅会比软商品的大。那我对冲的过程可以是买入硬商品抛出软商品。再比如,黄金和铜,一个是贵金属一个是贱金属,在这一波有色金属的行情里,铜是领涨商品,超过镍和黄金这类贵金属的代表商品。那么,在操作上就可以买进贱金属,卖出贵金属。
《钱经》:您的资金安排是怎么样的?
孙:我会将30%的资金投资于外汇市场,70%的资金投资于国内商品期货市场。外汇和期货市场的盈利再投资于证券市场。我的投资理念是把风险降低到最下,投资分成3-5个组合,按照潜水艇的隔水仓设计,哪怕几个舱进水,整个潜艇还能正常运作。我始终相信“小胜”的细水长流,所以我一般是拿盈利去搏,把亏损降低到最小。
《钱经》:日本的投资者和国内的投资者有什么区别?
孙:因为我们主要做外汇操作,我会非常明显的感受到,中国人完全没有外汇风险意识,上下几个点对他们来说并不意味着自己的钱多了或者少了,我们毕竟还是个货币不能自由兑换的国家,而在日本,当地投资者对此非常敏感,也会有很强的避险需求,我们在日本的客户基础非常好,他们的投资观念更成熟一些。
《钱经》:他们为什么要信任一家国外公司呢?
孙:业绩。当然是业绩,过往的业绩表现是我们最好的市场推广。
人本私募
难道说私募基金更有人情味?的确,因为它的核心都与人有关。一支优秀的私募基金必定有优秀的基金经理以及情投意合的客户。
一家投资咨询公司总经理陈先生和一些朋友经营着一支规模不大的私募基金。这支千万量级的基金成立于2004年底,在市场并不太好的2004年,陈先生三个月赚到了19%,而之后的2005年底到今年年中收益率为40.5%,陈先生坦言:”业绩算是很一般的了。因为主要是我和另外一个朋友一起运作基金,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磨合期。明年肯定会更好。”陈先生一直强调”志同道合”,如果换一种理解方式,就是私募基金的精髓所在――人。
陈先生坦言:私募基金备受诟病的原因可能有几点:钱来路不明,或者就是盈利模式不阳光。很显然,现在的私募基金正在逐步变成熟。我认为私募基金的魅力所在就是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为共同的一件事努力,这里有其他工作难以给予的成就感。
记得2001年初,一个有背景的老板拿出几个亿来做私募基金,当时招募了很多业内的高手,但基金却一直赔钱,至到2005年12月,已经亏掉2个亿,股东们实在受不了了就在黎明的前夜收手,谁知错过了扳回的机会。像这种惨烈的故事股市上比比皆是。原因很简单,不是高手不高,而是股东不懂股票指手画脚,不甘听从的分析师操盘手纷纷走避,我们大多有这么个信条――不因为钱而改变投资理念。
对于客户发掘,陈先生自有一套想法:谁都想做大规模。但是我们切切不能乱找客户,如果和客户的理念不一致,很难有长久的合作。有的朋友找我说有一笔钱三个月不用,让我帮着操作。我回绝的理由是,我做的是一项长期投资,你只有三个月的时间能投资,我劝你去买点货币市场基金吧。
价值投资的另类拥趸
“最好的私募基金都是做价值投资的,炒新股的做法已经不能代表私募基金的主流了。”一位私募基金经理平静的陈述这个事实。
大部分人都已经承认了这样一个事实:中国股市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时期是市场转折期,赚到钱的投资者获得的是制度变革带来的超额收益,而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市场稳定发展阶段。制度变革对市场的影响已经日益减弱,这也是”价值投资”备受追捧的原因。现在很少能钻在政策的”空子”,靠消息打天下。事实上,获利正变得困难,而无论是公募还是私募都比拼的是价值挖掘的实力。
在一家私募基金的办公所在地,记者看到墙上贴满了小贴画,一条时间轴贯穿其中,贴画的内容各式各样,有奥运福娃,有金字塔,他们解释说:“这是将来的会发生的大事件,比如2008奥运、2010年人口红利减少,这些小贴画会提示我们对投资的长期方向把握。”
另一家私募基金操盘手A先生认为,市场的墨菲定律――永远有80%投资者亏损的法则说明,成功的投资者永远不要和人群站在一起,这类私募基金开始信奉企业的内在价值,他们相信,从长期衡量,企业的股价一定会反映企业的内在价值,因此要寻找在不同行业里能在未来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中存活下来,并且有比较高的成功确定性的企业。
G中金是这家私募基金较为出色的一次操作。A先生说:”中金岭南拥有亚洲产能最大的凡口铅锌矿,铅锌精矿开采能力居全国第一,拥有的凡口铅锌矿的铅锌储量在国内排名仅次于云南兰坪,而品位则位居国内铅锌矿之首,是国内综合质量最优的铅锌矿。我们注意到,2005年国际原材料市场开始上涨,公司主产品铅、锌、银的市场价格不断上升,但这并没有同步反映在股价上。”从2006年初开始,A先生开始买入G中金,当时价格仅为6元左右,”我们资金量并不大,当时只有几千万,因此冲击成本不高。”到现在,G中金在10送2转增2后,价格在18元多,复权24元,上涨了300%!
A先生把自己的理念称为沙里淘金,”我从不去预测大盘,点数如何对我是没有意义的,市场有的是机会,我只关心上市公司的真实价值是否发生变化,是否有还没被市场发现的投资机会。”
在业内极具知名度的赤子之心基金经理赵丹阳曾经向媒体表示,该基金关注并投资张裕B股,已经有三年了,他本人不但曾经到该公司实地调研,还对具体产品的销售进行过调查。”张裕在中国有百年品牌,这是一种稀缺资源,质地相当好;而作为消费品行业,在国际上的估值相当高,消费升级和价格的提升,都会提高这类公司的价值。从三年前的5元多到现在的21元,张裕B股上涨了近三倍,而赤字之心基金三年的收益率在280%左右。
于是有人总结,经过四年熊市还能活下来的私募基金都深深体会到了价值投资的好处。
这里也有公司治理
私募基金缺的不是赚钱能力,而是治理结构。你相信吗?
在以往的印象中,私募基金无非是几位武林高手、几台电脑、一间小屋。但一些私募基金严密的组织结构与记者构想中的”作坊运作”大相径庭。一位来自上海的私募基金经理向记者解释分析师和操盘手的区别:分析师确定大方向,好比去吃饭,分析师说今天去全聚德吃烤鸭,并且是王府井分店。操盘手按图索骥到了这家店,他能决定的是选择坐哪个位置,在晚餐时间买哪种价格的鸭子。这位私募基金经理下面有二十多位操盘手,几位被他称为”很有悟性”的分析师,他负责整个投资方向的把控。在一次七个月的示范账户中,这支基金取得了450%的收益。
看上去,这更像是公募基金的缩小版。唯一让他头疼的是:赚钱很容易,才发现组织结构才是最重要的。原来他所管理的这支基金刚成立不久,业绩不错吸引来了一批投资人,但麻烦在于――核算,因为没有具有公信力的核算机构,投资人的疑问不少,大多数人反复强调的问题是:我投五百万,他才投一百万,你怎么保证投资收益是按照五比一分配的。一般规模比较小的私募基金因为找不到银行、会计师事务所或者信托公司(成本比较高)代为托管都是自己核算。“有时候也会出错,上个月我正在看投资报告,突然接到他们的电话说计算上出了问题”,投资人王女士表示理解:“因为我的钱也不多,是和很多投资人的钱混在一起操作的,而且又投资A股又投资H股,计算肯定很麻烦,主要不出大的纰漏,我觉得都可以接受,反正大家都是朋友。”
专户理财实战手册
侯积良
汪小姐一直理财的个中高手――基金、信托产品都让她赚了不少。“我不知道这次是不是个投资机会”,汪小姐突然觉得自己要好好补上私募基金这堂课。
汪小姐相熟的一位操盘手小张决定自立门户,承诺给汪小姐10%的收益率,让汪拿50万出来给他操作。小张说没必要担心钱的安全,“你在证券公司开个户,只是把交易密码告诉我,我只负责帮你操作,你每天都可以看到对账单,我买了哪些股票卖了哪些股票你都一目了然。”汪小姐是出版社的金牌编辑,50万对她来说算是家庭资产中的十分之一,而汪小姐和小张也认识了七八年,小张的实在可信也是汪小姐欣赏他的原因之一。汪小姐现在考虑的是:一边是10%的保底收益和熟人理财一边是自己不知道的风险,万一……
当然,谁都想找个专家专门打理自己的财产――这也是私募基金中最普遍的一种形式:专户理财。
专户投资从其私下交托给专业人进行投资的角度来讲具有私募基金的性质。考虑到中国的国情,专户投资将会担当起私募基金的角色而长期存在,由于专户投资还具有许多不可替代的特点,所以即使私募基金阳光化并普遍存在时,这种投资方式仍然会继续长久存在。
但要找到可以依托的专家也并非易事。下文将为读者指点迷津。
专家理财方式
专家理财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基金,此外还有券商集合理财、个人或公司的专户理财。
目前,最规范的专家理财方式是公募共同基金,但由于基金规模较大,普通投资者只是基金投资者中的极少部分,无法接触到投资经理,因而很难真正了解到某只基金的操作情况。一些机制方面的问题也是公募基金的一个劣势。
另外,基金的数量也越来越多,甚至出现基金的基金(FOF),选择一家基金的难度并不亚于选择一支好的股票。虽然目前也有第三方理财专家(理财师)为你出谋划策,但理财师要从基金销售中收取佣金,其利益与基金管理公司相一致,而不是在投资者一边,所以其可信度显而易见。即使职业道德较高的理财师其主要工作是开发市场,主要精力是交往客户,其推荐的专业性又如何能有保障呢?在此,我无意贬低理财师的作用,只是国内的理财师行业正处于“初级阶段”,职业道德高、专业能力强的理财师的确是凤毛麟角,可遇不可求。此外理财师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客户合理配置资产,而不是帮助客户在具体的方式上选择专业、称职的投资咨询或机构。
私募理财的优势
私募基金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使其以各种形式始终存在。其中越来越被大众普遍认可的私募性质的投资方式就是专户投资,人们通常称之为“专户理财”。相较于前文中按项目制运作的上十亿的私募基金,专户理财的起点比较低,门槛一般为几十万。
券商集合理财与公募共同基金有许多相似之处。作为一种新产品,其优势和劣势还有待观察。投资者在选择时应以谨慎为主。
在国外的证券市场,作为机构投资者的私募基金数量繁多,信用相对较好,投资风格独特,收费标准各异,为投资者提供了较为可靠的投资保障。许多私募基金几十年都保持非常稳定的平均年收益,也吸引了十分稳定的客户群。不少的客户一生都追随一个基金公司并且获得了较为客观的、令人满意的投资回报。
私募基金所以有出众的表现主要原因在于基金经理的利益与基金的业绩长期相关,而基金的利益又与投资者的利益密不可分。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因素所致:一是私募基金的基金管理人多数是基金发起人,因而基金管理人不会像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那样有被领导“炒鱿鱼”的压力。二是许多私募基金的收益主要来自投资收益的分成,而不像多数公募基金那样无论盈亏都要按日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用,如果挣不到钱,基金管理人不仅没有任何收益,而且其信用也会受到投资者的怀疑,所以基金公司的利益与客户的收益是密切相关的。当然相对健全的管理的监督机制以及完善的证券市场也是国外私募基金发展较快、投资收益较好的原因之一。
相比而言,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国内私募基金尚没有合法化和阳光化,但私募基金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使其以各种形式始终存在。其中越来越被大众普遍认可的私募性质的投资方式就是专户投资(人们通常称之为“专户理财”)。
专户打理
在文章开头的故事中,操盘手小张向汪小姐提出的建议就是典型的专户理财的操作。投资人以自己的名义开户,将交易密码给专业投资人,让其代为操作。
专户理财是指投资者以自己的名义向深沪证券交易所申请登记,获取股东卡,并持股东卡、身份证、银行卡等相关资料或证件,以自己的名义在证券经纪公司开立独立的进行股票交易的账户,然后把交易账号和交易密码交给专业的投资人(机构或个人)进行投资操作的投资方式。其中专业人的收益主要来自客户的投资收益分成。
专户投资有两个显而易见的特点:
资金安全有保障。
投资者的投资资金的存入过程是首先把钱存入自己的银行账户,然后再把资金转入自己的股票账户进行投资。资金的取出则需要通过相反的操作过程,即首先把资金转入自己的银行账户,然后再通过银行卡或存折把资金取出。银行账户和密码都有投资者自己保存,而人只有股票账户的用户名和密码,只有买卖股票的权利而没有存取资金的权利,所以,采用这种投资方式,人不可能把资金转走或挪用,投资本金和收益的安全性是绝对有保障的,投资者无需担心资金的安全信用。
独立账户,结算简单。
由于采用自己的独立账户,不与任何其它资金混淆,所有的操作纪录又均可在证券公司备查,所以不易发生结算纠纷。开始合作时,投资者只要告知账户名和密码;终止合作时,在完成结算后,投资者只要更改密码即可保证账户的安全,操作简便易行。
关键在于如何善用专户理财
专户投资虽然优势明显,但同样存在不少问题,投资者必须提前考虑周全方可保证投资的成功。
签订合作协议。
首先要记住的是,投资作为一种借助专业人士进行投资的方式是受到法律的保护的,所以投资者和人之间签订一份周全的合作合同或协议,把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界定清楚是十分重要的。没有合约,空口无凭,以后出现纠纷时,投资者的权益往往受到损害,这种事例已经是比比界是,屡见不鲜了。投资者对此决不可只凭信任行事,“先小人,后君子”是投资安全的保障。合同或协议的最主要方面是内容要周全、清晰。过于简单、不公平或条款不清的协议等于没有协议。
风险由谁承担?
证券投资的高收益伴随着高风险,所以对风险责任和收益分配的界定肯定是协议的一项主要内容。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主要具有三种合作方式:人不承担投资风险,利润收取15%-30%;人承担部分风险比如50%,同时也享有相应部分的收益;人承担全部风险,利润收取50%以上。
在人不承担风险的情况下,由于风险完全由投资者承担,而到底会产生多大的风险投资者又无法加于判断,所以投资者可以事先确定一个最大风险额,当资金亏损到达高限时,投资者有权随时终止协议。有时,资金亏损虽没有达到最大亏损额,但长时间没有盈利时,也应当有提前终止的权利。总之,投资者在自己承担风险的情况下,应当有权提出终止协议。另外,投资者人不能更改操作密码,以便投资者随时监控账户盈亏情况。
在人承担风险的情况下,也要注意明确两个问题:一是合作的期限问题。由于人承担了部分或全部的风险,所以当账户出现亏损但合作期限尚未到期时,投资者不能单方面终止协议,也就是说,投资的期限是相对固定不变的,除非投资者自己原意承担此时的投资风险。所以,在投资之前,投资者应事先想好在投资期限内不动用资金,否则可能造成本金的损失。当然在处于盈利的状态时,如果投资者要求提前终止协议时,可以进行利润分割后终止。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是,人承诺承担部分或全部风险时,要弄清楚是信用承诺还是资金担保。有不少人口头或书面承诺承担风险,但是协议到期出现亏损时,投资者不能或长期不能得到补偿,这是投资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多数纠纷也是由此而起,投资者不可不查。相比而言,现金担保的方式要安全的多,主要方式是人也在投资者开户的券商处开立一个账户,并用其中的资金作为担保,同时投资者、人和券商签订一份三方监管协议,但此种方式已被国家有关部门禁止,所以已不再受法律保护。现在适用较多的仍然是类似的并列账户的方式,由券商或中间人负责监管或执行。总之,关于投资人承担风险的信用问题必须提前加以认真考虑。
清算方式要明确。
何时可以终止或提前终止协议,协议到期或中途结算时在多长时间结清资金等问题也要在协议中表明。再有,结算或到期结算后,若继续合作,一定要重新签订协议,且不可嫌麻烦或认为已经合作一段时间了,有了信任度而不再签订协议。
如何找到真正的投资专家?
1.名人不一定是专家。2.不要被高回报陷阱所迷惑。3.交割单不能证明一切。
4.把握正确的操作理念。5.合作方式要厘清。6.有比较才有鉴别。
如前所述,让投资专家为自己投资比自己亲自操刀取胜的把握无疑要大的多。与投资专家合作才是真正的投资之道,除非你自己改变职业,通过长期的学习、投资,让自己成为投资专家。但是,许多投资者如同有病乱投医一样,不知谁是专家。一位投资者曾5次把账户交给所谓的专家,但5次亏损,结果令其伤心至极,再也不敢轻信他人。可以说,绝大数愿意与投资专家合作的投资者都不吝啬把投资收益的一部分支付给人,但问题是他们都抱怨难于找到理想的人。
其实,要找寻觅像巴菲特、索罗斯那样的投资专家的确很难,但要找到能为自己挣钱的投资专家还是有可能的,关键是自己要评判的能力。有相当一部分投资者开始并没有专家理财的观念,认为自己就能做投资,所以他们往往把精力和时间花在研究投资上,等投资失败后才想起借助专家的力量,于时盲目找人并轻率地把账户交给他人操作,结果投资同样蒙受损失。正确的做法是,作为投资者要花精力思考怎样寻找和判断真正的专家。
以下是几个比较重要的有关判断投资专家能力的问题,提出来供投资者参考。
名人不一定是专家
电视、报纸或网站等媒体上的名人最容易被投资者奉为专家,但名人的确不一定是专家。其中的道理不言自明。
不要被高回报陷阱所迷惑
高回报、高风险,其结果是高不确定性。真正的投资人寻求的是长期、稳定的回报而不是高回报。如果你把证券投资看成是一项专业的投资,并期望获得合理的回报,你会发现它是一项很好的投资;但如果你期待30%以上的回报,你最好赶快远离他。
交割单不能证明一切
人常常拿出诱人的交割单来证明自己的能力,这一点无可厚非,但作为投资者要特别注意几点:一是交割单的期限是否足够长。掐头去尾的、只反映某一时期或大盘处于上升阶段时的交割单有什么参考价值呢?二是是否有许多不同账户但同时操作内容或操作风格相同的操作记录单,单一的、好看的交割并不难找,当然也不说明任何问题。三是别忘了考证交割单的真伪。
把握正确的操作理念
如果把证券投资看作是一项专业的投资并期望获得合理的回报,其投资的原理与实业投资并无二致。所以在选择和判断“专家”的水平时,不要看其过去的业绩,更要知道他们是如何实现的,要通过认真的沟通,仔细了解和考虑“专家”们的投资思路。有实业投资经验的人更容易判断出其投资理念是否合理。不合常理、前后矛盾以及夸大其辞的投资思路肯定是有问题的。
合作方式要厘清
有些投资人以操作方便、券商信用好、下单软件稳定等种种理由为借口,要求与之合作的投资者把账户转至人指定的营业部进行操作。这种情况多数属于人在指定的券商处收取交易佣金。也就是说,无论投资者是否盈利,人都会通过交易获取一定的收益,从而为人炒单提供了可能。换言之,人和投资者的利益表面上是一致的,便实际上存在着一定的冲突,或者说两者的利益是不一致的。投资者对此一定要有所觉察,对这样的专家更要提高警惕。
有比较才有鉴别
虽然说真正的专家是可遇不可求,但只要有心并非难不可及。多跑几家证券公司、多找一些人去问、多找一些“专家”去谈,必定能有所收获。其实,判断一个人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与自己的综合能力、证券或其他方面的投资经验以及社会能力等诸多因素相关联,也就是说做出正确的判断有相当的难度。但如同久病成医的道理一样,只有多与各种“专家”沟通,通过各个方面的比较最终一定找到理想的合作人。
综上所述,找投资专家投资肯定是明智之举,也可以获得理念的投资回报,但投资者要做的是,除了要有专业投资的观念外,更要花时间和精力用于思考和研究与专家合作的方式,以及如何选择真正的专业人士。
一位母亲的渴望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撰稿人钱眼太太(Mrs Moneypenny) 译者/张征
这或许是个新的商业创意,是个把“成本中心”们转变成“利润中心”的法子:抚养举止得体、讨人喜欢的孩子,然后把他们租给没有儿女,但需要有人作为子女在社交场合陪同的人。是不是?
人不同,渴望也不同。
本月晚些时候,我会和“成本中心1号”一起去苏格兰,进行我们一年一度的“爱丁堡边缘艺术节”朝圣之旅。去年,与我们一同前往的是“成本中心1号”的一位同校好友。带上他与其说是负担,还不如说是荣幸。作为家长,我渴望拥有像这个孩子一样的子女――所有科目全优,15人制橄榄球赛头号队员,11人制板球赛头号队员。最令人叫绝的是,他对时事有兴趣也十分了解,并且极有礼貌,是个家务活的好帮手。再加上用钱不大手大脚,每天准时起床,而且换洗的衣服扔到洗衣篮里而不是地板上。我几乎都想付钱给他父母让他和我们一起去了。
这或许是个新的商业创意,是个把“成本中心”们转变成“利润中心”的法子:抚养举止得体、讨人喜欢的孩子,然后把他们租给没有儿女,但需要有人作为子女在社交场合陪同的人。是不是?
鉴于“成本中心1号”的朋友是他父母的第二个如此优秀的孩子(他有一个同样多才多艺、讨人喜欢的姐姐,马上就要进牛津了),我们应当叫他“利润中心2号”。今年“利润中心2号”和我们一起去了圣托佩,那里我们有几个来自美国的留宿客人,他们对英国的教育体系不熟悉。“成本中心1号”试图向我和他们解释,为什么他认为他认识的一个女孩比他的智商要低一点。“妈,”他说,“她只选了一门自然科学课程。”
解释一下。很早以前我们上学时,16岁时要参加被称为“O-levels”(中等教育普通证书GCSE的前称)的考试。为了这次考试,我们大部分人要学习三门自然科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并且分别通过各科测验。现在,即便是“成本中心1号”上的那种学费贵得出奇的教育机构,大多数学生(包括他)也只要完成每个学科三分之二的课程大纲,参加3个打了折扣的考试,然后得到3x2/3――也就是两个考试学分:双理科学分。作为一名超级明星,“利润中心2号”用功修读了额外课程,完成了所有3门自然学科的全部内容。我最近才认识到,学完三分之一的课程大纲,并参加三门大打折扣的考试,并非没有可能――比如上面所说的选单科自然科学课程的女生。
我的美国客人专心致志地听着。“我是这样理解的,”客人中的丈夫说道,“‘利润中心2号’学的是自然科学,‘成本中心1号’学的是‘低盐自然科学’,而这位女生学的是‘低盐脱咖啡因自然科学’。”他说得真对。
“成本中心1号”又放假了,现正在葡萄牙度假,跟三个校友合租了一套公寓,租期一周。我们让他在没有大人看管的情况下独自去度假,许多人都感到震惊。我的最新女友(简称NG)是澳大利亚人,在基金管理业工作。她对房东只要了300英镑押金感到更加震惊。“大概是房间里没有平板电视或玻璃器具,”她如是评论道。
NG的同事中既有传统的做多型基金经理,也有一些对冲基金经理。在人们的想象中,后者现在更风光一些。我问她,如果做多型基金经理立志转做对冲基金,她怎么办?显然,她会让他们做一年虚拟对冲基金,然后看看表现如何。如果做得好,那他们就有机会。NG同样也把这项志向测验应用在家里。她家最近为小女儿买了一条小狗作为宠物。女儿一年前就向她要一只宠物。她回答说可以,但条件是她要先养一年“虚拟”宠物,读一些关于照顾宠物的书,并为母亲写一个关于养狗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