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伤急救技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1样本来源
样本选取的原则是:(1)证监会公布的农林牧副渔板块以及部分和农业有直接关系的农产品加工上市公司;(2)2011年12月31日前上市;(3)剔除数据异常及数据不全的公司,即要求样本公司披露的数据能够满足本文研究需求。本文最终选取了45家具有代表性的农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
1.2农业上市公司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考虑到最终评价结果会受到指标设计的主观性程度影响,本文尽量减少主观评分的指标并秉承有目的、系统性、科学性以及可操作性的原则,将技术创新能力设计为技术创新要素投入能力、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和技术创新环境支持能力三大维度,各维度下由不同的具体指标组成,设计出一套相对全面的且适合农业上市公司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4](见表1)。指标体系数据来源于巨潮资讯网披露的样本企业的2009-2011年度财务报告以及各上市公司官方网站上公布的相关信息。基于指标体系的设计,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农业上市公司技术创新能力进行量化评估。首先,构造判断矩阵,利用专家打分法对各判断矩阵进行打分,得到农业上市公司指标体系中的各个层次的指标权重以及评价指标总权重(见表2-表5);其次,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最后,结合对应权重,用标准化的数据计算出农业上市公司技术创新能力的各一级指标的评价值以及总评价值(见表6)。
1.3农业上市公司企业价值评价
在比较了企业价值的各评估法后,认为1995年由美国学者Ohlson提出的剩余收益模型更加适合本文研究,剩余收益模型虽然出现的比较晚,但是其更注重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更多地关注企业的发展潜力,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阐述了会计数据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切实地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另一方面剩余收益模型利用会计数据进行价值评估,除了需要满足净剩余关系外,对会计原则和处理方法并无严格的要求,具有广泛的适用性[5]。由公式(1),计算每股企业价值时需要定义一个预测区间,预测期的长短对每股企业价值的计算有着质的影响,一般来说,预测期长,每股企业价值评估值的误差就越大,除非能保证预测各期的每股净资产、净资产收益率的预测非常准确,但是在现实中,企业经营受到外界各种不稳定因素的影响,很难保证每一期的经营效益都是平稳且是按照固定比率增长或下降的,因此预测期一般不超过5年为最佳。
2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价值相关性研究
2.1农业创新技术能力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分析
将TIC与EVPS数据导入SPSS数据集,做相关性分析,得到相关系数矩阵如表7所示。由表7可见,R=0.377,技术创新能力与每股企业价值存在着正相关。
2.2农业技术创新具体子能力与企业价值总体关系分析
由前文可知,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价值是正相关的。基于此,本文进一步地提出以下3个假设:H1:技术创新要素投入能力与每股企业价值呈正相关;H2:技术创新产出能力与每股企业价值呈正相关;H3:技术创新环境支持能力与每股企业价值呈正相关;基于以上研究假设构建回归模型1:Evps=ε+β1*INPUT+β2*OUTPUT+β3*IES其中,INPUT、OUTPUT和IES分别为上述得出的农业上市公司技术创新3个子能力的评价值,具体评价值如表6所示。利用SPSS17.0的回归结果如表8,接着利用SPSS17.0对模型1做显著性检验,得到结果见表9(第二行)。由模型1的显著性检验结果可知,就模型整体而言,模型可决系数只有0.199,调整后的也只有0.14。究其原因可能为模型中解释变量选择的不够,模型外还存在着其他因变量的影响因素,所以导致了整个模型对因变量的解释度不够。由于本文主要是研究因变量与自变量是否存在正相关关系,对于模型外影响因变量的其他因素本文不作考虑,故对于模型的拟合优度不深入追究。但是模型1整体通过了显著性检验(Sig.<0.05),说明自变量确实为因变量的影响因素之一。表8是模型1的具体回归系数检验,从中可知,3个解释变量的膨胀因子VIF值均小于10,说明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共线性关系。进一步地,创新要素投入(INPUT)自变量和创新产出能力(OUTPUT)自变量的t的检验的P值都通过了检验(P<0.05),说明这两个解释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显著,而通过系数符号也可知它们对因变量的影响力是正的。
2.3农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价值关系的实证结果评价
以上计量结果表明,技术创新能力虽然不是企业价值的唯一解释变量,但是它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力却是显著的,说明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来增加提升企业经营绩效,从而提升企业价值的路径是可行的也是必行的。技术创新能力虽然可以显著影响企业价值,但是其3个子能力指标并不是全部能够对企业价值产生显著影响的,创新环境支持能力指标不对企业价值产生显著性影响,因此就计量的结果来看,目前农业上市公司应主要通过增加技术创新要素的投入和产出能力,从而增强技术创新综合能力,以实现提升企业内在价值的目的。
3研究结论
【关键词】电子商务创业;创业绩效;创业学习;动态能力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9 -0088-02
近年来,网络的普及、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一种新兴的创业模式――电子商务创业。它不仅能带来等同传统创业的商业价值,更是具有独特的优势:其一,电子商务创业区别于传统创业最基本的优势就是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将传统商务流程电子化、数字化,以信息流代替实物流,从而大大减少了人力、物力,降低了创业成本;其二、网络世界独特的开放新和全球性特点也为新创企业创造了更为宽广的贸易机会;其三、网络时空的无限性,可以使交易双方在世界各地的任何时间或任何地点进行网络交易,更大程度的提高了交易效率;其四、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不仅能迅速和无偿获取,也使创业者能第一时间把握市场动态,增强环境应对能力,这就提高了创业成功的可能性。综上,电子商务创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方式,不仅减少了中间环节,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直接交易;同时网络世界为社会经济要素的重新组合提供了更多可能,为创业企业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但是我国互联网产业整体发展还不够稳定,电子商务市场把握和从业经验普遍不足,网络创业的成功率还十分低下。因此,以电子商务创业企业为主体,厘清重要变量与电子商务创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探索提升电子商务创业绩效的路径,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概念界定
(一)创业学习
Reuber&Fischer(1993)认为创业学习是把一些有价值的经验应用在创业背景中的学习;Suman(2000)指出创业学习是从不断试误中取得经验并得到提高的学习动力;Richard(2004)说创业学习是对过去所发生的事情或案例及已有的知识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归纳和反思的学习;Vangelis(2007)认为创业学习是通过所积累的经验有效处理信息的学习。基于认知视角的学者认为,创业学习是一种习得、存储创业知识,并把这种创业知识作为一种专家知识,并积极利用这种创业知识的过程(Yonung&Sexton,1997);创业学习就是学习以创业的方式工作。在创业者学习的过程中,知、行、意是相互联系的,创业学习是创业过程各阶段都使用的知识结构,认知和决策的过程(Rae,2000);创业学习是一种对创业结果中所犯的错误进行反思的学习过程(Petoka,2008)。基于动态演化的创业学习视角,Mimiiti&Bygrave(2001)认为创业学习是“加工信息――尝试错误――更新决策模式――提高绩效”过程;Politis(2005)指出创业学习是“创业者职业经验――探索和利用转化过程――创业知识――机会认识――对新奇试误的适应”的系统过程;徐进(2008)依照不同的知识源将创业学习分为三种模式:嵌入在社会网络中的创业者学习模式,基于企业内部经验的创业者学习模式,基于学校,教育系统的创业者学习模式,知识来源不同,学习的途径就不同,结合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描述创业学习的动态过程。
基于以上研究,本文结合电子商务的特殊背景,把创业学习定义为:在新创企业创建和发展过程中,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积累知识,增强创业机会的识别,实现资源共享,从而提高企业决策与实施质量,以至于有效的保持竞争优势,提升企业应对环境的能力,促进创业绩效的一系列学习行为都可看成是创业学习。
(二)动态能力
Teece等(1997)认为,动态能力是企业整合、建立和在配置内外部资源和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环境的能力。“动态”是指对企业能力的更新,以使企业经营和环境变化保持一致;而“能力”则强调了整合和配置内外部资源的能力。动态能力本质上存在于组织流程中,是由企业的资产地位和发展路径形成。因此,组织和管理流程、资产地位和发展路径构成了动态能力的三维分析框架。其中,组织和管理流程主要承担了三个角色:内部和外部整合、学习、企业资产结构重构。Kathkeen(2000)认为,动态能力是由各种常规构成,学习机制将引导动态能力的进化,动态能力在执行上存在着序列步骤。根据常规的作用,可以将动态能力化为整合资源的能力、重新配置资源的能力、获取和让渡资源的能力等三个维度。Subba(2001)借鉴生物学的基本原理,提出动态能力是产生多样化业务的知识特性。知识具有跨越时空转移的特性,产生多样化的能力与知识是一致的。因此,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动态能力的二维分析框架,即技术知识产出多样化的能力和营销动态能力。“多样化能力”是指环境动荡性需要知识具有宽度和深度;“营销动态能力”是指组织对市场认知的敏锐度和对市场的理解力。Wang和Ahmed(2004)认为企业动态能力是企业为了适应环境和保持竞争优势,不断地整合、重构自身资源和能力的能力,它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能力:吸收能力、整合能力、创新能力。贺小刚等(2006)把动态能力界定为企业学习以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具有动态性、系统性和结构性特征,进而提出了用企业市场潜力、组织学习、组织变革、组织柔性、战略隔绝维度来测量中国背景下的企业动态能力的观点。焦豪,魏江(2007)总结得出动态能力是使组织内部资源能力与外部环境之间相匹配的一种能力,它由环境洞察能力、变革更新能力、技术柔性能力、组织柔性能力四个要素构成。所以说,动态能力理论秉承了熊彼特创造性毁灭的观点,强调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动态环境中,企业不仅要关注能力的突出性、特殊性,还应注重能力的动态性和适应性。
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把对动态能力的内涵理解整体归纳为:其一、企业动态能力的形成是基于组织内部的集体学习,因为只有坚持不断的学习才能适应外部动荡环境的变化;其二、动态能力外在表现为企业对其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合理整合、协调和重构;其三、动态能力的主要功能就是使企业快速的适应变化莫测的外部环境。
(三)电子商务创业绩效
绩效是企业经营者合理配置企业内外部资源,有效达成企业目标的程度或表现。Ruekert,Walker和Roering(1985)指出绩效包含3个层次的意义,即:效果,与竞争者的产品和服务做比较,绩效衡量通常以销售成长率和市场占有率表示;效率,投入的资源和产出的比率,常以税前纯益率或投资回报率表示;适应性,企业面对环境的威胁与机会选择时的应变能力,以某一时期上市成功的产品数量或销售率表示。因而,创业绩效简单的理解可归为:创业效果、创业效率和创业适应性,它是创业活动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用以衡量创业行为的有效性。
二、创业学习、动态能力与电子商务创业绩效关系
(一)创业学习与创业绩效
创业学习不仅仅体现在知识提取和能力开发的过程学习,还是企业应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学习。学者Minniti和Bygrave等从经验学习的角度出发,通过实证研究论证了创业者或企业家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更新自身知识,并矫正决策战略,进而提升企业绩效。一方面,新创企业属于新生事物,在很多方面都还未发展成熟,为了实现资源与机会的创业匹配,其需要不断的捕获市场机会,而这一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就依赖于企业自身获取、转化知识和信息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高度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要求企业必须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以便迅速掌握市场需求,进而获得竞争优势。考虑到新创企业应对能力的有限性,因此只有哪些学习积极、吸收能力强,行动效率高的企业才能提升其创新能力,最终促进创业绩效的增长。Datf和Weick(1994)认为,创业学习是有关组织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知识,它能帮助组织更好的理解和适应环境。通过学习,企业可以增加知识和技术基础,并提高吸收、利用新信息的能力,从而不断调整组织行为与策略,实现高绩效增长。Ravasietal(2004)把创业学习看做是基于创业革新的过程。他认为创业中的学习有创造的成分,其胜过了重复和增量优化;它发生在模糊的背景中,常常包括完全的新方法的发展或彻底的创新产品。丁岳枫(2006)也认为企业学习可以提高组织中信息分享、沟通、理解以及决策的质量;同时,创业学习把新知识整合到现有的知识体系,增强了企业内部的知识储存量,进而改进企业常规能力和提高经营效率,保证了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因此,本文认为,在新创企业中,创业学习有助于提升创业绩效。
(二)动态能力与创业绩效
动态能力理论的最初起源来自于克服核心刚性,它强调的是具备很强动态能力的企业能够使它们的资源和能力随时间、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并且利用新的市场机会来创造竞争优势的新源泉。随着企业间竞争的加剧和全球化的强劲趋势,企业必须要培养和提升整合、构建和重组内外部胜任资源以适应快速变化环境的能力,即动态能力,并通过其作用于企业的运营操作能力来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Teece等,1997)。另外,企业面对环境变迁的敏感度与提前反应速度的能力,决定了组织的成功与失败(Eiserihard&Martin,2000)。因此,企业的适应能力越强,企业便能够对外部环境做出比竞争对手更加迅速的反应,以此满足市场和客户的需求。Zahra和Georg(2002)认为动态能力在本质上是一种能使企业通过重新配置和整合自己的资源来应对不断发展的顾客需求和竞争对手的变革导向型能力,通过企业的组织变革与创新,企业加强了对外部环境的解读。然而,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里,要取得成功,仅凭良好的管理和技术是不够的;今天,企业成功的关键是动员企业的员工和外部联盟,培养共同目标和职责,建立信任和认同,以快速有力地行动来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所以,本文认为:动态能力对创业绩效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三)创业学习与动态能力
Zollo和Winter(2002)从组织学习的视角,把动态能力定义为集体学习活动中的一种稳定模式。通过该模式,组织能够系统的改造和创造操作程序,进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他们强调了动态能力的构建应该具有学习性和连续性,并指出动态能力的来源是学习,学习是改进组织常规运作的重要依据。董俊武等(2004)也是从知识对动态能力的作用角度研究了动态能力的形成,其基本观点认为企业改变能力的过程就是企业追寻新知识的过程。同时,企业在追求新知识的过程中,产生了独特的学习性惯例和经营性惯例,从而促成了动态能力的提升。可见,企业动态能力演化的过程其本质就是企业不断学习的过程。其作用原理就是企业在进行组织学习时,显性知识和外部知识被转换为非正式的特定组织学习,即学习的新知识增量与先前的知识存量相结合,转变成具有针对性的意会知识,从而推动着动态能力的进化;这样组织学习就可以把相关联的和正式的知识以解决某一问题的最佳方式固定下来,形成一种程序惯例在新创企业中得到延续和推广。
关键词:自主创新;外商直接投资;税收政策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并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外资的进入既能够对我国经济增长、结构升级、竞争力的提升做出巨大贡献,也会产生一些问题。比如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带来环境污染、形成国内企业的技术依赖等,这些问题如不能很好地解决,将会给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带来严重危害。如何调整我国现行的外资税收政策,使之更好地促进外资的技术溢出,增强内资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对外商投资所产生的技术外溢和技术转移,国内外学者得出了多项结论。李蕊(2004)的研究表明,技术外溢是外资研发影响东道国技术水平的重要渠道。根据Archanun Kohpaiboon(2006)的研究,贸易政策的自由化程度越高,技术溢出的效应就越大;而Yih-Chyi huang(2004)在对1995年我国第三产业的数据分析后发现,内外资企业之间的技术水平差异大小是决定技术溢出程度的主要因素,差异越小则技术溢出程度越大。同时,国内学者顾保国等(2005)还证明,东道国的人力资本存量是影响跨国公司转移技术的重要因素。以上是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跨国公司所产生的技术溢出,以及东道国企业的吸收能力的研究,即从企业的角度分析了技术溢出存在的状态以及影响技术溢出的各种因素;而从政府角度出发,东道国政策对跨国公司技术溢出的影响,进而对国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方面的研究较少,具体到税收政策则更少,本文将从税收政策角度,探讨如何通过外商直接投资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
2 外商直接投资对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作用机理
毫无疑问,开展自主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并且必须具有较高的风险承受能力,这对一国国民经济来说是一个挑战。而不进行自主创新,不仅要处处受制于人,而且自身的国际竞争力也会逐渐减弱,影响未来的发展乃至生存。面对这一难题,我们通过大力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一方面,可以促进国民经济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从而为自主创新积累资金(这是因为,当经济增长速度较快时,不仅会增加储蓄供给,而且也会强化投资需求,储蓄―投资转化机制也会得到完善,这3个方面大大刺激资本的形成),并且可以增强风险承受能力(资本雄厚,自然风险承受能力就增强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技术外溢效应,提升我国的技术研发水平,调整我国的技术研发方向,使我国的技术研发立足于国际前列。
2.1 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实证分析
为了考察外商直接投资(FDI)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影响,我们选择我国1986-2004年期间的FDI与GDP作为一个时间序列来分析,以FDI作为解释变量(单位按汇率换算为亿元人民币),GDP作为被解释变量(单位为亿元人民币)。以1978年作为基期,作出散点图,发现二者呈指数关系。同时取对数,变成半对数模型。使用eviews5.0软件进行分析,得出半对数模型估计结果,结果显示,FDI与GDP的拟合度较高(见表1)。
根据表1,得出下式:
Ln(Y)=7.930 2+0.001 1x
该式表明,每增加1亿元FDI,引致GDP在上年基础上增长0.11%。即FDI对GDP的促进效应十分明显。
2.2 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外溢的探讨
从宏观上看,一个国家若想实现本国经济发展的自立自强,就必须拥有独立的研究开发体系,这一研究开发体系是产业自立发展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但独立的开发体系并不排除与跨国公司的合作,相反还要加强这种合作,达到互惠互利,求得共同发展。当今世界上的跨国公司控制着全球80%以上的新技术和新工艺的专利权,控制着全球80%左右的尖端技术和大约30%的国际技术贸易,是世界上产业技术的主要创新者、垄断者。同时据调查,跨国公司转让给其控股或独资子公司的技术平均差距年龄分别不到6―10年,而转让给外部的技术平均差距年龄为14年。作为现阶段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我国要抓住跨国公司大举对华投资的历史性机遇,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2.2.1 外商投资能够给国内企业带来先进的技术文话。
虽然发展中的经济体可以通过自身积累和国际贸易的方式来接受先进生产力的带动和辐射,但是创新体系建设速度太慢,不能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同样,更不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因而通过吸引外商投资缩小技术差距是非常必要的。
文化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对技术的发展影响巨大。先进的文化,对技术的发展能够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反之,就会阻碍技术的发展。我们不仅缺乏先进技术,更缺乏先进的文化。随着外商投资企业的大量建立,许多没有受到工业化文明洗礼的地区和投资者,凭借着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学习和模仿,成功地建立了新的内资企业。同时,这些内资企业也会引进新的产权制度、市场运行机制,以及形成先进技术的社会心理和行为方式等,为先进文化的孕育创造了条件。
2.2.2 外商直接投资能够增强我国整体技术研发能力
外商直接投资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中心是对我国R&D建设的有力补充。我国由于财力和人力的限制因素,在R&D活动的投入上总是有限的。而国外的企业为了其整体的利益最大化,或是为了在东道国市场上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在东道国进行R&D活动,投入了一定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结果使东道国R&D占全国GDP的比重及从事R&D人员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有所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整体的R&D能力。
同时,国外相对先进的R&D管理技术对提高东道国的管理水平也有一定的帮助。国外R&D中心的进入,使东道国R&D中心的数量和竞争强度增加,而通过竞争效应,也可促进东道国R&D中心的发展。另外,在R&D中心之间的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联系及科研人员就新思想技术的交流中,常常会有新的灵感出现。更何况,如今有越来越多的技术具有交叉学科特点。因此,通过吸引国外R&D中心的进入,了解外国某方面的先进技术,对提高东道国的R&D整体水平具有较大的帮助。对此,冼国明等利用1998-2003年省级层面的
相关数据,对外资在中国创新能力方面的溢出效应进行了初步分析。检验结果表明,外资对中国的专利申请数量有明显的正面溢出效应,并且,外资在东部地区产生的溢出效应相对较强。
2.2.3 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我国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为我国自主创新提供了更高的起点
在改革开放初期,外商对我国投资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不高,但随着大型跨国公司的进入和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外资企业的技术水平已经有了明显提高,按照联合国贸易发展委员会根据技术水平划分的行业标准,截止到2003年底,在统计的1204家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中,属于低技术行业的有217家,中等技术行业的有684家,高技术行业的有303家,中高技术行业占到了全行业的82%(见图1)。
同时,随着我国经济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经济基础由弱变强,市场竞争加剧,跨国公司还纷纷增加了在我国的研发投入。根据统计数据显示,1999年到2001年,跨国公司在我国投资的企业中,研发企业的比例不断上升,从1999年的30.33%到2000年的33.77%,再到2001年的38.71%。从发展趋势来看,未来几年跨国公司对我国的研发投入仍将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与此同时跨国公司中使用母国最先进技术企业的比例也在扩大,2000年该比例仅为26.3%,2001年达到42%,2002年的前三个季度在跨国公司新投资的项目中该比例已超过80%。在外商投资企业带动的对外出口中,产品也多以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为主,2004年外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占到我国总出口额的57%,通过外商投资企业引进的技术占到我国引进技术总量的50%。
据此我们发现,跨国公司对我国的投资中,技术投资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且投资技术的等级越来越高,不仅所采用的技术大部分在我国处于领先地位,有些在世界范围内也属于一流技术,如摩托罗拉在我国的手机制造,使用的就是目前世界上最尖端的技术。在与跨国公司的接触中,通过前向、后向联系,人员的流动,市场竞争,实现了我国各项产业对先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与世界最先进技术的拥有者展开技术交流的目的,这无形中促进了我国产业技术水平的普遍提高,使我国自主创新站到了更高的起点。跨国投资对我国各项产业尽快实现技术跨越乃至追赶世界领先技术水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 完善外商直接投资税收政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实行对外开放以来,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方面成效很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外资税收优惠政策发挥了作用。虽然,现在人们对外资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着争议,认为税收优惠政策不是外商投资区位选择的主要考虑因素,内外资企业税负悬殊、不利于二者的公平竞争等等。但是应当看到,这一政策确实起到了弥补我国投资环境不足、健全市场经济体制的积极作用,起到了鼓励外商投资、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积极作用。今后,仍有必要不断完善外资税收优惠政策,使其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发挥作用。
3.1 在逐步统一内外资企业税率的同时,应对研发、技术扩散等环节的外资实行低税率
遵循市场经济运行的公平准则,统一内外资企业税率是大势所趋。但目前需要的是降低内资企业的税率,而不是提高外资企业的税率。据《福布斯》的报告称,2005年在全球52个国家及地区中,中国内地税负痛苦指数位居第二,表明中国内地税负水平已经很高。降低内资企业的税率,既有利于吸引外资,也有利于我国内资企业的健康成长,随着内资企业实力的强大,它与外资企业之间的竞争也随之加剧,这会促进外资企业对我国的技术转移。此外,还应对研发、技术扩散等环节的外资实行低税率。否则,不利于利用外资增强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保留一些方面的外资税收优惠,有利于降低外资在我国开展技术创新的成本,有利于外资向研发、技术扩散等环节转移,从而进一步增强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3.2 外资税收优惠应体现对外资投向高技术等产业的引导和向中西部地区倾斜的原则
税收优惠应当有明确的目的和突出的重点,在产业优惠方面,税收优惠要突出对外资投向高技术等产业的引导。在对高技术企业的界定上,应当制定更加明确统一的标准,对高技术产业进一步细分,以免各地方在划归高技术企业上出现偏差。再者,制定对具体研发活动过程及项目的优惠,把对研发活动的激励落在实处,提高税收优惠的效率。我国现行科技税收优惠大多是以企业作为优惠的受益人,这种做法的缺陷是无法确定企业收入中真正属于创新收入的比重。在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条件下,其对科技发展的刺激作用得不到完全发挥并且容易使某些具有资格的企业享受过多的税收优惠。因此,外资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应根据科研开发的特点通过项目优惠、研究环节优惠,刺激真正意义上的科技创新行为。
同时,在区域优惠方面,税收优惠应该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扶持。随着东部地区投资环境的日益改善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成熟,税收优惠政策对于外商投资东部的影响正在逐步弱化,产业集群、高素质的劳动力、巨大的市场潜力、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高效的政府办事效率等已构成东部地区对外资的强大吸引力,原来为弥补投资环境欠缺和市场体制不完善而采取的税收优惠政策应该取消。同时,理论研究表明,技术溢出同技术差距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即技术差距越大,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效应越明显(Findlay,1978),一直到当厂商无法在现有的经验、教育水平及技术知识基础上对跨国公司的技术加以吸收时,溢出效应才逐步减弱(sjoholm,1999)。所以,面对中西部地区与跨国公司技术差距巨大的现实,应当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税收优惠,这样不仅可以凸显中西部地区的引资优势,而且有利于发挥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效应,使外商投资在我国的分布更加均匀。
3.3 加强对高技术人才的税收优惠
科技以人为本,人才是技术创新的源泉。我们鼓励外资企业、科研机构进行研发活动,就要重视对人才的税收激励,提高他们对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目前,我国对外资高技术人才的税收激励,仅仅停留在营业税上,规定“对单位和个人(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设立的研究开发中心、外国企业和外籍个人)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几乎没有其他针对外资高技术人才的税收优惠。众所周知,我国采用的是所得税和增值税为主体的双重税制,区别于企业,所得税往往是个人缴税的主体,如果不能增加对高技术人员个人所得税的优惠,便不能把对人才的激励落在实处。在这方面,韩国已经走在了我们前面,韩国规定对于企业支付的技术和人才开发费可以一定的比例从法人税和所得税中扣除;对在韩国国内企业工作或在特定研究机
构(含政府)从事科研的外国人给予5年的所得税减免。人力资本是研发活动的灵魂,我国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研发中心的建立,就不能忽视对人才的税收优惠。我国可仿效韩国的做法,对外商投资高技术人才的税收优惠方面,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放宽计税工资的扣除额,提高高技术人才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二是对高技术人才在技术成果和技术服务方面的收入,可比照稿酬所得,按应纳所得税额减征30%;三是对高技术人才从事研发取得特殊成绩获得的各类奖励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四是对高技术人才以技术入股而获得的股权收益,包括红利和转让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
3.4 大力吸引外商创业投资,支持高技术企业发展
创业投资,又称风险投资,是指专业性或非专业性的投资人员为新创立的具有一定增长潜力的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见表2),提供一定期限的股权性资金支持,并通过经营管理服务对所投资企业进行全方位培育和辅导的投资行为。拥有高新技术并不等同于经济的增长,只有将技术与资本结合起来,实现技术的产业化,才能为经济的繁荣注入强大的推动力。创业投资,就是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实现经济繁荣的“发动机”。根据Kortum和Lerner(1998)对美国20个产业30年来的数据研究表明,在某一产业中,创业资本增加会带来专利发明数量的增加,当投向研究与开发的创业资本比例不足3%时,却带来了创业投资对产业创新15%左右的贡献率。
关键词:EB―ERP模式 大学生 创新实践 培养
将电子商务与 ERP系统予以整合并引入企业,不仅能节省企业运营总成本,还可以大大提高企业融入电子商务环境后的市场竞争力。为此,电子商务与ERP系统集成视阈下,如何更有效地培养高校经贸专业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已成为一个高校经贸类专业创新教育面临的一个新机遇与挑战。
一、电子商务与ERP系统集成的必要性及其价值分析
美国GarmerGroup公司率先提出的ERP即企业资源计划,是经物料需求计划(MRP)与制造资源计划(MRPII)逐步演变,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而发展起来的一个系统平台(关系见图1)。作为一种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它致力于在企业管理的各个层面搭建起一个相对完备的信息网络系统。旨在将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涉及的有关工作流、信息流、资金流及物流等加以集成与综合,从而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企业对市场的反应灵敏度与速度,有力提升企业管理效率、管理水平。
由于国内外商务大环境的显著变化以及ERP系统自身所具有的局限性,促使电子商务和 ERP系统自然整合。
(一)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
以电子商务、大数据等新元素为特征的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不仅深刻地影响、改变着人类社会的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已经开始左右着各类企业未来发展方向。
尽管ERP在企业运营管理方面为各级管理者提供了许多实用、可靠的功能与工具。然而,因现代商业环境可谓瞬息万变和日趋复杂,市场风险又变幻莫测,这样,企业亟需一套相对更全面、更先进的管理系统,为其提供高效管理平台,及时捕捉商机,提高市场竞争力,以尽可能少的成本投入,换取尽可能多的市场价值,为现实或潜在客户提供尽善尽美的优质服务,不断巩固现有市场,努力创造新的市场等等。显然,这些都是传统意义上的ERP难以满足的,亟待与电子商务联姻,增设新的功能、工具,这就使得 ERP与电子商务进行整合成为必要。
(二)现有ERP系统自身的局限性日渐凸现
尽管ERP的核心理念体现在供应链管理,但是当前多数 ERP系统依然主要活跃于企业内部,集中体现在如何让企业自身运营更加有效。然而,企业获益其实不仅仅归于企业内部流程运转的高效,还与相关供应商、分销商及其客户沟通、交流的量与质有关。显然,当前企业之间的 ERP系统已经逐渐演变成集成度相对较高的供应链系统,能较好地与供应商、客户形成关系牢靠的战略联盟或虚拟组织,容易实现各组织之间的协调运作,高效运转。
然而,当前ERP系统尚达不到理想目标,其局限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ERP虽面向企业供应链管理,但其重心仍局限于企业内部;伴随电子商务的全面兴起,信息流越发彰显价值。同时,由于当前ERP软件系统尚不完善,其对电子商务的支持远未成熟;这样,电子商务环境下的 ERP系统势必要求具备支持企业和战略伙伴的信息交流并实现协同商务的功能。所以,亟待将电子商务同 ERP的整合系统引入企业,并以最先进的技术为其提供保障,从而实现电子商务与 ERP的整合。
(三)企业ERP系统集成范围的扩大
电子商务环境下,ERP系统除了具有传统意义上的ERP的制造供销、财务管理等一般功能外,它更是一个面向制造企业供应链管理 (SCM )的信息化集成系统(集成范围大致如图)。集成后的ERP系统能较好地支持 Internet与电子商务。也就是说,该集成系统可以24小时接受互联网定单输入、可供量在线查询、定单追踪服务等,便于企业更为准确、更为及时地处理相关业务,大大提升管理效率。
二、电子商务与ERP系统整合方案设计
整合电子商务与 ERP系统,原则上需要重组有关业务流程,同时,所涉及的应用软件相关模块的合理布局、有机集成,也是其必要条件之一 。归纳起来,当前可供考究的整合思路大致分为以下两种:即ERP―EB方案(加载了ERP核心内容的电子商务系统 )和EB―ERP方案(加裁了电子商务主要功能的ERP系统)。
由于ERP―EB方案更多适用于那些尚未真正实施ERP系统的中小型企业 ,显然它并非是相对科学合理的整合方案,为此,本文着重就EB―ERP解决方案给予具体分析。
EB―ERP解决方案,即加载了电子商务主要模块的 ERP系统整合方案,其设计理念基于ERP被视为一种先进、现代和相对成熟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而电子商务更多地被认为是一种新兴、快捷、便利的企业运营新模式。这样,把电子商务整合到 ERP系统中,能较好地实现二者内在的有机结合。同时,在现有成熟的ERP软件上集成电子商务并向外推介整合后的这种“EB―ERP”方案,不仅在现实操作中方便、可行,而且由此产生的相关费用,相较而言也要经济不少 。
下文试图依托浙江某纺织机械制造企业,结合 EB―ERP模式,简略剖析电子商务与 ERP的集成实施方案的基本设计思路。
如图所示(见图2),业界一直沿用的U8―ERP系统依然是企业的核心系统,不过,其显著特点集中体现在“系统设计的‘对外环节’已引入了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倚靠该平台同外界广泛接触,进行有效信息传递。其中,“采购平台”主要功能在于与各经销商沟通、交流、联系。通过线上平台,企业可以及时向外近期用料需求信息,让供货商合理确定拟供货的时间节点,也为采购部门寻找、选择更合适的供应商,并为其及时提供更多具有较大参考价值的信息。对外销售平台,主要通过线上窗口向外、传递企业近期销售信息,及时受理各经销商的大小订单,同时将前一阶段的销售数据及时反馈至本单位规划部门,促使其为后续生产加紧做好准备。CRM(客户关系管理 )平台,可以较好地挖掘、分析销售及采购数据,并对客户给予分级管理,能更好地协调二者的关系。对外财务平台,主要用于定期和不定期向外企业重要财务信息。一来可以加大企业财务信息透明度,提高投资者的持股信心;二来可为广大客户、供货商查询了解企业历史财务信息提供便捷通道。
三、EB― ERP集成视阈下的经贸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一)地方高校经济贸易类(管理类)学生应具备的主要专业能力
我国地方普通高校(含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多以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定位。其人才培养的能力结构大致可分为:基本能力、专业能力与综合能力。
其中,“基本能力”主要包括计算机操作与运用、语言表达(包括外语听说读写)及人际沟通等方面的能力;“专业能力”主要包括公司财务管理、现代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生产运作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即企业核心业务管理能力;“综合能力”主要指团队协作能力、组织及协调能力、人际沟通交往能力、学习及创新创业能力等。
(二)EB―ERP平台及其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EB―ERP系统平台是当前高校经贸类专业实训教学的重要环境之一 。该平台主要组成部分涉及“一站、两网、两库”、ERP模拟沙盘实训、ERP创业经营、企业运营仿真与ERP应用软件。各子模块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均具有较独特的意义与作用。
1、“一站、两网、两库”
基于为学生创新实践提供信息与知识支持,不妨采用“一站、两网、两库”模式,即以“一站、两网、两库”为基本内容的大学生创新实践信息管理系统。其中,“一站”指面向大学生开展创新实践的门户网站;“两网”指高校为本校大学生进行创新实践而专门建立的内部局域网、同一地区(或片区)为本区域大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搭建的系统网;“两库”是指大学生创新实践基本信息库、大学生创新实践典型案例库,努力构建一个互动的信息共享平台。
2、ERP模拟沙盘
ERP模拟沙盘是中小企业运营业务相对全面、技术相对先进的系统平台。该平台运行原理是通过将若干学员分组,并分别担任企业某一要职,主要包括总经理、财务主管(或财务总监)、营销主管(嵊销总监)、生产主管、采购主管等相关角色,在虚拟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依靠团队分工协作模拟完成企业整体运营过程。在整个仿真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最大程度地获得本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创新实践能力的锻炼与提升。相关实践能力如下表所示:
当前,模拟沙盘技术正在向细化方向与深化方向发展,业已形成三大类型沙盘:第一类是单一专业综合型,比如战略营销管理模拟沙盘、人力资源管理模拟沙盘、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模拟沙盘等,分别适用于经贸类相关专业的综合实验实训教学;第二类是跨专业综合型,包括ERP生产制造模拟沙盘、“商道” 企业模拟经营、商业沙盘等;第三类是弹性沙盘,该类型沙盘能按照使用者不同需求进行结构调整的“活沙盘”,旨在根据大学生的创业计划实际情况,灵活开展业务实战演练。
3、ERP创业经营
从设计原理上讲,ERP沙盘模拟主要是训练学生“如何守业”。相对而言,创业计划设计理念则是“手把手”教学生“如何创业”。这样,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更有效的实践教学,已经正在主导今后经贸类专业实训实验教学模式和发展趋势。而ERP创业实践正是这样一个综合型、开放性实验平台,它主要包括两个板块内容:一是利用创业实训实验室和“一站、两网、两库”训练创业者如何制定符合实际的创业计划;二是利用ERP沙盘模拟平台,对拟定的创业计划开展实战演练 。
因受一些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与制约,目前很多高校尚不具备为学生开辟设备设施相对完善、管理机制相对健全的创业实践园区的条件。即便一些高校已经开办,但入园对象也仅局限于部分精英学生,而更多的学生可能还难以享受到创业园区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 。
正因为如此,ERP创业经营模拟平台不仅能用来对大学生创业项目、创业计划实施的可行性予以检验,还可以较好地训练、提升大学生的企业运营管理与创新实践能力。
4、企业行为仿真
该平台主要是利用ERP综合实验(实训)平台模拟与本企业外部相关主管部门(如工商局、税务局、海关等)、服务组织 (如物流公司、会计事务所等)之间的业务往来与处理。
从创办公司到企业运行以至破产清算整个过程中,要求学生独立模拟完成公司注册、融资担保、报关报检、报税退税、托运投保以及破产清算等各个环节的业务处理。
在模拟过程中,将学生划分为两方或两派:一方扮演竞争环境下的中小企业角色;另一方则扮演相关组织部门。整个模拟环境交由学生独立创设.促使学生在“接地气”的仿真环境下锻炼、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四、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导向的经贸类专业EB― ERP教学体系设计
构建科学合理的EB―ERP实训教学体系,应该以企业 ERP系统供应链管理理念为指导思想,依托高校计算机软硬件等基本条件,结合实际制订 EB―ERP (实验、实训、实习、实践)教学计划与实施方案,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搭建仿真环境,建设“一站、两网、两库”,从而构建相对完备的ERP实践教学体系。
本文基于实践教学体系培养目标,依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将其依次划分为基础训练、综合训练、创新训练、流程设计训练、经营培养等五个层级。
为此,笔者就EB-ERP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所必需的基本要素,从具体教学目标、 开课时间、 主要教学内容、相关课时分配、主要教学模式及其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设计,具体方案见表1 。
总之,基于电子商务与ERP集成视阈(EB―ERP模式),将以ERP沙盘实践为核心的课程群纳入高校经贸专业大学生创新实践教育体系,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创业经营的仿真环境与模拟平台,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刘伯莹,周玉清,刘伯钧.MRPⅡ/ERP原理与实施 (第2版)[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2]刘钟理.从重叠性与互补性看电子商务与 ERP的系统集成[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
[3]董盈盈.关于我国大学生实践能力及其培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6―42
[4]劳本信.ERP实验教学平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4):309―3l1
[5]严晓兰,徐冬蓉. 基于ERP视角的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6)
宁夏青铝股份职工医院外科 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 751603
【摘 要】目的:探讨儿童多发伤的急救护理要点,以提高儿童多发伤的急救护理水平。方法:对我院2008 年1 月至2014 年5 月急诊接诊的多种外伤至儿童多发创伤患者45 例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治愈39 例(86.67%),死亡6 例,其中2 例为严重创伤性休克,在急诊科抢救无效死亡4 例,1 例术中死亡,1 例术后死亡,死亡率13.33%。结论:科学、有序、规范化的护理干预措施能使儿童多发性创伤患者得到及时、准确、有效的急救处理,为争取进一步抢救时间、降低死亡率、提高救治成功率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多发伤;急诊救治;护理要点
多发伤是指机体在单一机械致伤因素的作用下,同时或相继造成2 个或2 个以上解剖部位的损伤,至少1 处损伤可危及到生命的创伤[1,5]。多发伤的儿童大多病情严重,病情发展迅速,死亡率高,这对创伤急救技术的要求也提出了更高要求[2]。
做为急诊科的护士,对病人实施快速、准确的分诊,科学、有序、规范化的紧急处理是从事急危重病护理的护士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为探讨儿童多发伤的急救护理要点,提高儿童多发伤的急救护理水平,现将我院2008 年1 月-2014 年5 月急诊接诊的45 例多发伤的儿童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5 例,男性31 例,女性14 例。年龄3-14 岁,平均年龄7.2 岁。致伤类型:交通事故57 例,高空坠落伤16 例,生产安全事故8 例,其他6 例;受伤部位:腹部损伤中2 个以上脏器损伤24 例,合并颅脑损伤9 例,胸部损伤、肋骨骨折11 例,四肢、骨盆骨折及胸腰椎骨折或脊髓损伤10 例。受伤至入院时间在0.5-3 小时。
1.2 急救护理
1.2.1 快速准确进行伤情评估
护士简要向相关人员了解有关患儿致伤工具、致伤方式、受伤着力点等情况,并迅速监测生命体征和意识进展程度,记录准确时间,协助医师检查等。
1.2.2 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有效呼吸创伤患儿大多伴有呼吸道梗阻,尤其是有头面部及胸部损伤的患者,常因舌后坠血液、痰液、呕吐物阻塞气道导致呼吸困难层至窒息[3]。因此,需要吸出呼吸道内分泌物或放置口咽通气道,防止舌根后坠,保持呼吸道通畅,充分给氧,必要时予气管插管正压通气。
1.2.3 稳定循环,控制外在出血
快速评估并记录患者的脉搏、血压、有无创口及严重出血。对于有严重外伤出血的患者应及时予加压包扎止血,准确记录出血量,立即建立两路以上的静脉通路,穿刺困难者需进行深静脉置管或静脉切开。遵医嘱抽取血标本检验血常规、血生化、出凝血时间、备血或配血等。
1.2.4 密切观察神经系统
包括意识状态和瞳孔的变化。通过瞳孔的改变可以快速判断创伤后是否有颅内压增高和脑病形成意识状态的改变也可以判断脑损伤的严重程度。本组有9 例患儿出现意识障碍,予紧急行头颅CT,并请外科医师会诊后有6 例紧急转诊至有条件急诊开颅手术的医院治疗。
1.2.5 心肺脑复苏
依据美国心脏协会2010 版心肺复苏指南,进行心肺复苏。对患儿立即进行心脏按压,位置两连线的中点,下压深度胸廓前后径的1/3,频率至少100 次/ 分。
迅速清理气道,使用儿童简易呼吸器支持呼吸,吹气量以胸廓起伏为准,胸外按压比例30:2,氧流量10 升/ 分,同时进行气管内插管。迅速建立2 条静脉通路,按每公斤体重20ml 生理盐水30-60 滴/ 分钟输入[4],并给予肾上腺素按每公斤体重0.01mg静脉间断推入。
1.2.6 详细记录患儿的病情、各种辅助检查结果、治疗及护理措施
按时间顺序进行动态、客观、详细记录以上情况。本组45 例患者的病情变化、治疗和护理措施都详细记录在急诊抢救患者护理记录单上,住院或手术患儿接受继续治疗和护理,急诊抢救患者记录单也一同送往相应科室,归入病历保存。
2 结果
本组治愈39 例(86.67%),死亡6 例,其中4 例为严重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在急诊科抢救无效死亡,1 例术中死亡,1 例术后死亡,死亡率13.33%。36 例创伤患儿经急诊积极救治后送手术室或住院前生命体征平稳。
3 讨论
多发伤的患者抢救关键在于伤后10mni 内(白金时间)给予救命性治疗伤后lh 内(黄金时间)给予准确诊断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救治措施。尤其在多发伤患儿大多病情严重,发展迅速,死亡率高,这对急诊科护士要求熟练掌握创伤急救技术的技能。
3.1 急诊科护士要熟练掌握多发伤患儿的评估方法
创伤患儿的急救评估按4 步进行:
(1)快速初次评估;主要是判断意识、呼吸、大动脉搏动。如如患儿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2)稳定生命体征(急救处理、紧急复苏)。
(3)再次详细评估: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补充血容量,维持血压在一定水平,做交叉配血,完善B 超、CT、化验等相关检查,做好术前准备。
(4)初步治疗及确定治疗[5]。
3.2 急诊科护士要熟练掌握创伤急救流程及急救专科技能
对于重症多发创伤的患儿,护士要掌握抢救流程,如迅速评估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路,包扎、止血、液体复苏等,做到与医生分工明确,密切配合。同时要熟练掌握婴幼儿的CPR 技术、静脉穿刺技术、简易呼吸器的使用、导尿、胃管置管术及配合医生气管插管等技术应熟练掌握,以提高抢救成功率。平时科室应加强科学、有序、规范化的急救技能训练,如科室组织培训新版心肺复苏模拟训练、学习“低血容量休克复苏指南”,练习儿科穿刺技术训练等。
3.3 急诊科护士要熟知常用药物药理学知识
在抢救严重创伤患儿时,常用到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急救药品,护士要对急救药品的规格、用法、用量、副作用,疗效观察等熟知。科室利用早交班时间进行提问,提问用药常识,并定期进行考试,使护士能牢固掌握急诊科抢救常用药品的药理学知识。
3.4 做好物品管理, 使抢救物品完好率100%
如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等,保证电量充足,性能完好;除成人用品外,还应备好儿童用的抢救器械,如各种型号的气管插管、胃管、导尿管、吸痰管,简易呼吸器等,保证依据不同年龄患儿选择不同的器械;急救护士每班检查仪器设备的性能,护士长、仪器管理员每周检查仪器设备性能的完好性,使之处于备用状态。
急诊科是医院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场所,任何突发状况均可能出现,面对的不同的就诊人群。因此,在一体化急救过程中,急诊专科护士发挥应有的护理角色功能,实施及时有效的护理配合,对危重患者救治成功至关重要[5]。通过总结对儿童严重创伤的救治经验,制定科学、有序、规范化的护理干预措施,能使儿童多发性创伤患者得到及时、准确、有效的急救处理,为争取进一步抢救时间、降低死亡率、提高救治成功率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正国. 多发伤的救治[J]. 中华创伤杂志,2004,20(1),1-3.
[2] 许峰. 儿童多发性创伤的急救思维和处理原则[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24(12):897-899.
[3] 林小玲. 严重创伤的急救进展[J]. 全科护理,2009,7(10):2602-2603.
[4]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低血容量休克复苏指南(2007)[J].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8,8(8),129-134.
[5] 牟宝华, 叶志弘, 马卫星等. 严重多发伤160 例整体化急救策略的护理配合[J]. 护理与健康,2013,12(9):848-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