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合伙人盈利模式

合伙人盈利模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合伙人盈利模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合伙人盈利模式

合伙人盈利模式范文第1篇

创业企业身上有着太多的硬伤。其中常见的硬伤有3类:伪需求、先做大用户规模,暂不考虑盈利模式和股权结构缺陷。

伪需求

中国早期创业投资活动市场其实存在大量伪需求而非真实需求。什么是伪需求?有需要但是没有付费意愿或付费能力的所谓“需求”。

以早期创业投资市场为例,伪需求的3个经典场景:

1.很多创业者开始创业前,往往喜欢通过问卷、SNS、百度等进行市场需求调研,并且通过调研通常会发现“需求”很大,但是等真正把产品或服务做出来后,却尴尬地发现少有人来付费消费。

2.不少创业者喜欢把自己和周边人群的需求进行同步推理。例如,“周末我经常喜欢去北京周边旅游,很难找到干净的地方住,因此农家乐对改善住宿条件有很大的需求”。但是旅游行业的供应商往往还只是“满足最低可忍受标准而非最高标准”。

3.更为典型的是,把自己和周边人群的典型需求直接放大。这些创业者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有这个需求,我相信其他很多人也有这个需求”。问题是,其他人可能还真没这个需求。

一些有品牌、有支付能力的企业喜欢以潜在的合作机会为诱饵,要求创业企业先为其做些事情来“证明”自己跟其合作的资格,但是一旦你把这些事情给他们做完了,也就没你什么事了:他们在这个过程当中往往利用自己品牌上的优势又开始寻找新的“合作伙伴”。

这类非常隐蔽的伪需求值得引起广大创业者的足够注意。

做大用户规模,忽略盈利模式

互联网理论家说:“用户需要免费和便宜,免费才是互联网的真正模式甚至是唯一模式。”于是总是出现有些创业者自以为找到了“理论依据”,一谈起盈利就很反感,总觉得“互联网就是前期不能盈利也不需要盈利的东西”。

具体的表现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创业者往往很喜欢先做大用户规模,再考虑盈利模式。最近几年,随着创业服务业在中国的兴起,这股“先做大用户规模,再考虑盈利模式”的风气也吹进了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创业者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创业服务行业。这实际上是一个严重的误区。

从供给者的角度来看,免费从来都是一个美丽的谎言!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必然有成本。如果商家免费,只有3种可能:1.产品和服务没价值。 2.商家没本事卖只好白送。3.很有可能这个环节免费,其他环节赚大钱,比如百度,比如360。

从需求者的角度来看,我们什么时候真正追求过免费和便宜?从门缝里塞进来的各式各样的小广告是免费的,你还不是把它们当垃圾一样扫出去了?你实际要求的是需求的各个方面得到真正、切实、可靠的满足。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要么你是商品销售的对象,要么你本身被当作商品给卖了。

也许你又会说,“我们只是暂时不考虑盈利模式,先做大用户规模,用免费的应用吸引大批用户再找VC,用VC的钱先输血然后再形成自身造血功能”。如果你是刘强东或者有一个好干爹、好干妈的话,那我没什么话好说。如果没有,那这话最好别说!

首先,对初创企业来说,融资成功从来都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尤其是眼下中国的早期投资人都变得越来越“现实”。其次,在中国由于付费意愿和意识的欠缺,从免费到付费真是一次惊险的跳跃,我见过无数高收入的人,一到收费环节就走了,哪怕只是10块钱。

以数量庞大的新浪微博正在进行的商业化进程为例,如果从开始就去探索盈利模式,哪怕盈利规模很小,但是依靠循序渐进,到现在自身的盈利模式也差不多应该清晰了,至少不至于去“病急乱投医”。

更多采用“先做大用户规模、暂不考虑盈利模式”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创业者已经没机会考虑盈利模式:很多人都死在了半道上。

股权结构缺陷

股权结构不合理是中国早期创业企业里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

造成股权结构不合理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早期投资人的介入。

首先,由于股权分配的常见根据主要是创始团队成员各自对企业未来成功的贡献程度,这本身就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其次,可能带来更大危害的是,创始团队某些成员为了要求更多的股份,很有可能会夸大自己可能的贡献程度。2010年,一个清华和伯克利毕业的博士回国创业时,觉得自己长时间待在美国,在市场资源和渠道方面有所欠缺,于是找了两个号称拥有相关资源的人做合伙人,并给两人以较多的股份。在获得徐小平等天使投资的两轮投资之后,这位博士创业者自己的股份已经不到30%,而那两位合伙人怎么也不肯退出,结果机构投资人没一个愿意进来。最后,这位博士创业者只好另起炉灶。

合伙人盈利模式范文第2篇

这位负责人口中所称的“他们”就是开发移动医疗软件“春雨掌上医生”的春雨天下软件有限公司(下称“春雨天下”)。而想不明白这一行业盈利模式的岂止君联资本,几乎整个行业和PE圈都对此问题深感困惑。

然而,网民们对移动医疗的热情接纳极大地鼓舞了PE的热忱。“好大夫在线”、“春雨掌上医生”、“全科医生”、“康康在线”,这些移动医疗软件的背后,都有一家或数家PE机构的身影。在这些PE眼里,移动医疗仿如一个未开垦的金矿。

据记者了解,目前有包括君联资本、蓝驰创投等十多家PE机构要么已经出手移动医疗行业,要么有了明确的投资意向。但对另一些PE而言,他们也愿意关注移动医疗这一新兴市场,但他们对投资很谨慎,目前只是“只看不投”的忠实观众。

不在乎盈利的PE

“我正跟投资机构谈话呢。”这是春雨天下CEO张锐接通记者电话后说的一句话。

作为去年11月22日才上线的一款软件,春雨掌上医生在运营之初便获得了蓝驰创投300万美元的A轮融资。到近期第二轮融资时,虽然企业还没找到清晰的盈利模式,主动上门的投资机构却已纷至沓来。

张锐说,近日来他总是疲于应付这些投资人,每天的大部分工作都是跟投资人打交道。

究竟投资人看中了春雨掌上医生的什么呢?是团队还是行业前景?

在创立春雨天下之前,张锐曾就任网易副总裁一职,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的职业转变,这正符合许多PE的期望,但这并不是PE感兴趣的主要原因。

“在我们看来,医疗行业潜力巨大,每个人都渴望健康,而手机是最方便的随身工具,如果有一个公司能在手机上提供自诊或者挂号等服务,自然就会受到很多人的欢迎,解决大众就医难的问题。”某意向投资春雨掌上医生的投资人告诉《投资者报》记者,他们并不太在意春雨掌上医生能否很快盈利,而是他们能否迅速占领市场。

美国市场调查公司BCC Research的预测数据显示,全球远程医疗市场发展势头强劲,市场规模将从2010年的98亿美元提升到2015年的230亿美元,未来几年的年复合增长率(CAGR)有望高达18.6%。

为盈利各想奇招

但是,PE要想在移动医疗领域有所作为并不容易,一不留神儿,PE的钱就可能打了水漂——如果企业不盈利,资本市场低迷,IPO前景黯淡,PE将向何处寻求退出机会?

作为2006年成立的移动医疗公司,好大夫在线网站已经在如何将移动与医疗相结合的道路上摸索了6年,但同样没找到中意的盈利模式。

如今,好大夫在线形成了以点评为主的经营模式,发展了几十万用户,收录了29万名医生,但在盈利模式上,好大夫在线依然没找到现实路径。

“如果说我们有什么核心竞争力,那就是我们的价值观。”好大夫在线的创始人王航说,好大夫在线的产品主要有三种:第一是信息查询服务;第二是专家咨询服务;第三是预约挂号服务和电话咨询服务。其中只有电话咨询服务是收费的,网站据此和医生分成,其他的都只是看个热闹。

好大夫在线副总裁张熙曾用“很纠结、很痛苦”来形容公司对盈利模式的探索。

“我们从前至今犹豫的正是发展和盈利模式问题。”君联资本某投资人告诉本报记者,“如果未来做远程诊断与看病,面向患者收费,网站与医生分成,就会涉及到网络行医执照的问题,这是否合法,法律是否允许是个问题;如果面向医院收费,那么在医院之间能否实现公平,也将引发争议。所以,目前还很难找到突破口,移动医疗行业一时要想盈利恐怕还很难。”

盈利难,成为了困扰移动医疗整个行业的难题。

推出移动医疗软件“全科医生”的珠海市奥美软件科技有限公司CEO何方平说:“盈利模式总结下来有3种,一是广告模式;二是收费模式,由用户选择是带广告不付费,还是付费去掉广告;三是基础服务免费和增值服务收费。”但是,该公司迄今尚未实现盈利。

推出“康康在线”的移动医疗公司迈康信息也同样感到迷茫。其CEO李殿召曾公开表示说,公司经过分析认为,可能有4个途径可以挣钱:一是向医疗机构卖软件或通过出租网络平台来收费;二是同手机厂家合作,把移动医疗软件和手机捆绑,打造一种健康管理手机;三是和在手机应用的推广上是最有影响力的移动运营商合作,并向其收费;四是向普通百姓收费,但可操作性不高。

遗憾的是,虽然各企业都为取得现金流绞尽了脑汁,但至今也没见谁实现了盈利,这无疑将PE拉入了移动医疗发展的“瓶颈”当中。

冰火两重天

相比很多机构对看上去热闹的移动医疗的投资热情,也有机构非常谨慎,

“我们目前只关注移动互联领域里的游戏类公司。而且看的时候多,要投的时候就谨慎一点。”启明创司某合伙人曾私下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相比去年的火热,他们对移动互联行业已经冷静了很多。

合伙人盈利模式范文第3篇

悟空单车创始人雷厚义是怎么被卷入进这个风口的?有哪些心路历程?又有哪些血淋淋的教训?

我喜欢赌,而且只赌大的

一年前,我有了做共享单车的想法。

彼时,我是受到了两点启发:一是之前的项目资金链断裂,没钱打车,于是经常步行跑业务,但效率很低,浪费时间;二是在网上看到ofo的报道,觉得这是刚需,正好解决了三千米内出行的需求。

之前,我做过消费金融领域的小额现金贷。这个项目后来无疾而终,问题出在资金上,没找到放款资金,也没融到资。我找了几家投资机构,他们的评价很简单:消费金融领域没问题,但这个事情不是你们能做的,因为你们专业能力不强。

后来,我们转型做贷款流量分发。这个转型总算让我们重新活过来,口袋里有了点钱。但流量分发也存在问题,拿不到用户数据,无黏性,基本盘不稳定,顶多做一两年时间。

于是,我们启动了共享单车项目。启动前,有人劝我说,摩拜和ofo的风头正劲,你做成的概率很小。还有人建议我做垂直领域,比如山地自行车或者景区单车。

但我喜欢赌,而且只赌大的。我自认为,既然能让一个公司起死回生,就有能力做好共享单车。

1 000v车不见了

2016年下半年,共享单车行业的融资极疯狂,摩拜和ofo的架势真是不让后来者活。不过,我在战场上没时间去考虑这些,能想到的就是尽快投产,拿到一张“门票”。

12月9日,我们开始做App,并用20天时间完成了开发。我们第一站选在了重庆,为什么在重庆?

一来大家都认为重庆是山城,不可能做共享单车。如果我们做的话,就很具传播点。

二来重庆是我们的大本营,战略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总不至于连大本营都不投放车辆。

我们的单车投放分两批。第一批是试探市场,第二批是让市场知道悟空单车,占领用户的心智,拿到门票。

第一批是在今年1月5日,投放了两三百辆,每辆车加运费大约250元,总计花费5万元左右。第二批是在2月底,我们投放了1 000辆单车。我们向天津的一个厂家下了10 000辆订单,交了30%的定金。这批车成本高很多,每辆约750元,再加上锁和物流成本,总计800万元左右。后来因为没有拿到投资,实际上只拿到1 000辆单车,定金也打了水漂。

单车主要投放在重庆大学城和白领聚集的写字楼,但这不是封闭环境,投放不久后就分散了。因为我们用的是机械锁,到后来车也不见了踪迹。

我们也开车去找,把车调配到人流量大的地方,但没用,第二天又散开了。这样反复几次,人工搬运维持了两周时间,发现效率太低,干脆放弃,打算下一批单车全部换上智能锁。

计划赶不上变化。我们的核心问题是供应链和融资,如果这些解决不了,就没资格去考虑运营问题。4月中旬,我判断这件事情做不成,一是融资没成功,二是合伙人模式也垮了。而后智能锁的研发,以及单车的投放就再无推进。当时担心引起动荡,投下去的单车还一直在运营,直到把合伙人的钱还完。

6月,处理完各项事情后,我们了一个停止运营的通告。

悟空单车前后运营的4个月里,累积1万多用户,收了100万元押金。最高的时候,每天日活两三千。最初用户也付费,收了4、5万元,后来就免费骑了。截至项目关闭,我们总计亏损300万元左右。

我们投放了1 000多辆单车,最后只找回几十辆。我们也没有再去找,项目都停了,找回来干吗,就当做公益了。

你自己验证不了的东西,别人也会退缩

对于小公司而言,共享单车行业很残酷,头部集中效应太严重,资金集中,资源集中,比如供应链资源、媒体资源。摩拜和ofo等形成了巨大黑洞,后起的单车品牌成长空间并不大,只能做一些小城市。然而,如果做不大,你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

想打这场仗,首先得有钱。我当时在网上给真格基金等投资机构都发了BP,基本上无下文。有好几家也回了,但都觉得我们做成的希望渺茫。

当时,我们想到了一个解决方法,借鉴修高速公路的套路。过去,没钱修路就把路分成一段一段,让私人出钱修,然后让其收10年的过路费。

于是,我们计划通过合伙人的方式来撬动市场,合伙人投入资金获得单车所有权。这也是我们和其他公司不一样的地方。当时,我还很乐观,目标几十亿元,甚至也想过上百亿元。但最终,意向投资金额只有3 000万元,真正投进来的资金不到60万元。

合伙人模式之所以失败,关键问题在于,共享单车是个新事物,这相当于合伙人加盟,他们没信心。他们挣的都是辛苦钱,安全意识非常浓。你自己验证不了的东西,他们肯定也在观望。而没有资金,我们也无法验证这个模式。

除了资金链,供应链也存在问题。共享单车到后期拼的是运营和产品,拿不到顶级的供应链资源,就意味着产品体验很难做好。摩拜和ofo都在与顶级的供应链资源合作。我们拿不到,所以产品与摩拜的差距越来越大。

摩拜和ofo抢占了大部分的单车供应链。我们去找过飞鸽,他们合作的准入条件是10万辆起。我们只能在天津找一家小厂。智能锁供应链也是个坑。重庆大多时候是阴雨天,智能锁电池最多能撑二十天。我们计划去研发智能锁,找了个研发团队,还开了场产品会。

然而,还没等到换锁,项目就停了。

不要去追风口,小公司追不到

这次创业经历给了我几个血淋淋的教训。

第一,不要去追风口,追了也没用,小公司追不到。风口是等出来的。

第二,项目一定要能盈利。共享单车短时间内一定亏损,但你做一个项目,无论是拿投资也好,还是自己出钱,从模型上一定要跑得通,这很重要。

第三,你要有相应基因。比如做共享单车,你要有供应链的人加入,否则自己去搞,问题非常大。

第四,小公司还是适合小切口,形成独特价值。就像我们做共享单车,搞到最后连被收购的价值都没有。我们也去找过ofo,希望被并购,但他们没意向。

你建了个碉堡,人家打不下来,才可能花钱并购你。人家如果打得下来,还并购你干吗?或者,这个行业发展迅速,老大老二势均力敌,你的选择成了决定性力量,这才有被收购的价值。但现在看来,两者都不沾。

合伙人盈利模式范文第4篇

面临第二轮融资的互联网公司目前应该有哪些调整?

什么样的互联网公司仍有希望融到资?

主持人: 杨永翔 《投资与合作》副主编

特邀嘉宾: 陈友忠 智基创投总经理及合伙人

陆景锴 德丰杰龙脉资深合伙人

符绩勋 GGV合伙人

前两天,一家媒体了一条很有意思的新闻,标题是“猫扑不上市就没空调?”其实想想两年前猫扑是多么风光:4800万美元,成为2005年最大一笔融资;大张旗鼓,俨然一鼓作气就冲到纳斯达克门口了。没想到,两年过去了,如今上市还有多远?也不得而知。其实偃旗息鼓的又岂止是猫扑一家?目前整个投资环境正在发生改变,有些投资项目正在经历阵痛,尤其是互联网公司首当其冲,有人预言:互联网公司冬天就要来了。作为这个领域的投资人,你们如何看?

陈友忠:这个话题可以先从大环境说起,目前这一波股市的,让人看到在境内上市是有利可图的,在这样一种外在环境影响之下,不管是内资基金,还是外资基金,根据变化都会做出调整。原来是海外上市造就数字英雄,未来许多数字英雄会来自于深圳中小企业板。

中国境内原则上有两种公司,一种在中国境内设立一个外商独资企业(WFOE),这个独资企业不经营任何实质业务,只用来对A公司直接或间接控股的其他外商投资企业进行财务和运营管理。如果新创项目经营的是互联网、无线增值业务,由于增值服务是不允许外资参与,因此就需要成立一个特殊目的公司,就是人头公司,用这个人头公司去签广告等。这个公司有两个目的:一是拿执照,一是计入收入。这样就涉及到两家公司。如果在国内上市,第一家公司是没问题的,因为它是一个实体公司。在国内中小企业板上市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要连续三年获利,累计超过3000万元,这个指标就把很多新创项目排除在外了。如果这个WFOE连续三年获利,那么用这个WFOE去上市是可以的,只是需要注意如何把国外的股东转成国内的股东。但是如果一个互联网公司以前的收入都是从底下的人头公司来的,由于人头公司没有实质业务,因此没办法上市。所以说,如果是一个互联网公司,那么可能就没有机会转回来,这是一个挑战。第二个问题就是,就国内的状况来看,人民币的投资还是比较适合那些实体运营的公司,就是那些经营传统投资业务的公司,有工厂、有产品、有平台、有服务。而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找到投资者比较难。

在这样的大变动之下,创业者要认识并掌握变动趋势,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创业者要认识到,目前融资会比较困难,所以要做到开源和节流,这种新经济的创业要更加保守。

符绩勋:互联网会是一个持续性的机会,因为应用互联网的人只可能越来越多,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如果说互联网公司的冬天,那就要看从什么角度来说,从投资的角度来说,现在互联网公司想要融资是比较难的,但是我认为互联网公司还是有巨大的潜力的,只是这个潜力怎么挖掘还需要时间考证。

陆景锴:互联网是一个新的媒体,有很多优势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同时互联网的市场普及率跟欧美国家相比,还是比较低的,因此市场前景应该是很好的,但是一定要找出盈利模式,在早期找到盈利模式是很重要的。如果真的有严冬要来,这是大洗盘的好机会。讲现实一点,现在有很多互联网公司在台面上,但是很少能够看到有几家好的、独特的盈利模式来赚钱。大家都是在广告上做文章,这其实很危险,因为竞争太激烈。

对于一个互联网公司来说,什么样的盈利模式才算是好的盈利模式?

陆景锴:好的盈利模式就是让人能不断地回来,所以重点是如何抓住人,让人能够常规性地回来,从而创造价值。

在目前的这样一个环境下,什么样的互联网公司才会被VC选中,才能融到资?

陈友忠:太虚的模式很难融到资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与传统行业结合,进行线上线下互动产生的垂直应用,比如说线上视频,如果一直是线上虚拟的,一方面有政策风险,有可能赚不到钱,另一方面广告商也不愿意投钱。但是如果线上视频跟线下的某个特定行业结合,形成一个群聚的效应,就可能走出一条路。

符绩勋:第一,要看团队;第二,它能给用户提供怎样的一个平台和服务,而这个平台和服务要能够有足够的吸引力在以后发展为一个另类的业务;第三,能否稳扎稳打地把事情做好,能否多方面考虑用户的体验。现在很多公司在说流量,但是它的用户体验只有短暂的创新,不是一个持续性的改进,不能够加强对用户的吸引力。互联网公司的核心价值应该体现在它的平台、内容、所提供的功能,以及给用户提供的产品上。

你们现在会关注一些什么样的互联网公司?

符绩勋:互联网公司现在的一些媒体社区、网上交易平台还是有很多潜在的机会,包括后端的一些互联网平台对我来说还是有一定吸引力的。就是说,一定要建立一个平台,并且在这个平台上可以延伸一些服务的公司。如何留住用户、吸引用户才是最关键的。我们不会过多地考虑商业模式,因为这个是可以探讨的。

陆景锴:我们主要看网上网下结合的项目。如果说是一个单纯的网上项目,我个人认为门槛会很低。在国外,电子商务的成功都是源于网上网下的结合。现在说的社区、博客等,我觉得更像是一种潮流,互联网上的“5分钟热度”体现得特别明显。就比如现在的MySpace,它能维持多久,我不敢说。如果一个互联网公司说可以让网民在十年后继续回来,我就会很感兴趣。

互联网是一种潮流,但是这种潮流却成就了很多VC的投资业绩。

陆景锴:成就是一个天时地利的结合,在互联网中更加重视的是天时。互联网造就了很多风险投资公司,正是因为它的时机对了,中国现在的时机,我觉得也很好。但是我觉的这是很虚的,不是实实在在的,有点投机性的做法。

我觉得应该投资一些实实在在的,比如说土壤修复,因为中国过去多年来的改革开放,有很多污染物排到土壤里,造成土壤的污染,那么解决这个问题的项目我就特别感兴趣,因为我觉得这是在做实事,而且又可以赚大钱。这种土壤可能无法降解或者要十几二十年才能降解,如果有个土壤修复的项目,这是为人类造福。如果在我的投资生涯中,有一个互联网公司和一个土壤修复公司,我会投资后者,因为这样更有意义,即使互联网的投资会获利更大。

陈总与符总以前都投过一些早期的互联网公司,这些公司目前都会面临着B或C轮融资,有些公司可能还没有盈利,在目前这个大环境下,你们是否还会追加投资,如果这些公司融不到资或融不到所需要的资金,其命运会怎样?

陈友忠:回头看,当时过热的投资,比如多媒体杂志、无线音乐、Web2.0等,很多项目造成了资金的堵塞,钱赌进去之后,有些项目的业务模式、收费模式并不清晰,财务表现差强人意。目前来看要靠投资者再拿资金进来烧,不可能了。很多早期的投资者在过去的两年里,在虚拟经济中已经受伤了,所以很现实的一个问题就是早期的投资者现在会投资晚期,投资成熟期,尤其在目前这样的时间点,绝大多数投资者都会认为投早期不合算,所以就会有一些调整。

符绩勋:如果我们觉得这个公司的方向是对的、用户群是很好的、流量是在不断增加的,那么就算没有盈利,我们还是会再追加投资的。由于我们是公司的投资方,拥有公司的董事会席位,所以我会更了解公司的运作,更能够把握公司的风险。

就你们掌握的情况来看,第二轮融不到资的公司多不多?

符绩勋:目前来看还并不多,可是接下来的一两年内可能会多起来。

如果这些公司没有后续资金来源的话,是不是就只有死路一条呢?

陈友忠:倒也不是。在中国,全盘垮掉、当机立断结束整个运营的情况没有美国那么快速。对于中国创业者,节约一下成本,比如说不选高档的办公大楼、人员再减少一些,就不一定要清盘了,可以撑着继续找出路。同时对于投资者来说也是一个调整的时间点。如果这些项目摸索不到一个清晰的盈利模式,那么在这个时间点想要找钱是很难的。

很多VC可能很难赌一个五六年上市退出的项目,所以早期项目会很难融到资,智基创投原来主要是关注早期的项目,在目前这个时间点上,你们在战略和策略上有哪些调整呢?

陈友忠:当然还是在TMT早期继续关注。早期项目虽然是高风险,但回报也高,作为创投,本来就是要去赌的。国际上的创司还是会关注早期的,只是现在国内的这个环境下,投晚期和投Pre-IPO会有不错的回报,在几个月之后,好项目被挖掘完之后,大家还是会回到早期投资。在目前这个环境下,不能百分之百地赌在早期,所以我们也有30%的资金会参股到传统行业中的中后期项目,进行一个新的组合。

现在很多人关注中后期的投资,那么是否会使好的传统项目的价格走高?如何来控制这个投资风险呢?

陈友忠:这本来就是另外一波的过热,在这个过热的现状之下,找到一些没人注意到的地方,找到好的项目,然后参与。太热的时候应该保守一点,像以前互联网过热时,投了很多公司,现在回想起来是错的,如果那时不投,现在看来是对的。所以有时不作为就是最好控制风险的方法。

合伙人盈利模式范文第5篇

关键一:创新不是一切

一般而言,风险投资者特别偏爱那些创新性非常强的领域,比如软件、药品、通信技术领域,他们甚至乐于为一些空泛的“概念”型创业买单――只要这些创业项目真的具有丰厚的市场潜力。比如,分众传媒、占座网都是靠创意而融到风险投资的典型成功案例。因此很多的创业者认为只要拥有了好创意就一定能获得风险投资,其实不尽然。

在“风投”眼里好项目的标准是项目具有独特性,别人很难模仿,可以在短时间内复制,拥有庞大的客户群,未来有望占有超过30%的市场份额,甚至可能成为行业领头羊,项目至少可以拥有5年的盈利期。最好项目已经投入到市场,前景看好,只是资金不足等。

关键二:盈利模式最受“风投”们重视

现在很多创业者,有了项目却不敢找风险投资,因为他们觉得,风险投资投的都是IT、医药等高新技术领域。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毕竟“风投”最终目的就是要赚钱,不是扶植高新技术。一个项目有没有好的盈利模式才是他们最关心的事情。

北京人李小霞的创业项目是58特价商情网,从项目自身来看只能属于一个中等水平的项目。但她却受到了雅虎“风投”们的青睐,原因就是其盈利模式吸引了“风投”。

李小霞的盈利模式很简单,依靠网络广告获得投资回报。这个盈利模式在互联网中十分普遍,不属于新生事物。为什么它能够吸引“风投”呢?说穿了,就是因为这种陈旧的盈利模式十分成熟。在“风投”眼中,新兴项目运用成熟的盈利模式的赚钱几率要比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去赚钱的几率大很多。“风投”们预测58特价商情网大约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可以把知名度打开,一年以后就可以产生利润,所以就毫不犹豫地做了投资。

创业者应该时刻记住一条,盈利模式是可以让“风投”看得到、摸得到的一种赚钱方式,用现在行业中最成熟的盈利模式往往更能吸引“风投”。

关键三:团队比项目前景更重要

“风投”除了为创业者提供资金以外,还提供法律、财务、人力资源、政府关系、企业关系等一系列的服务。对于投资者来说,“风投”相当于合作伙伴。因此“风投”们更看重将要合作团队的实力和发展空间,他们甚至会将未来的合作伙伴的经历调查清楚。

对于“风投”来说,一个好团队必须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负责市场开发、营销的人员是团队的主体,技术人员是辅助;团队成员合作时间较长,不会轻易出现分歧;团队中有一个领导者,领导者具有绝对权威;团队成员中有超过50%以上的人有一定的从业经验;团队成员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团队成员没有不良的商业记录;团队成员都具备一定吃苦耐劳、开拓进取的精神;团队成员具有永不言败的精神等。

关键四:自身必须具备良好素质

创业者的创业素质对于融资有多大作用?“风投”们的回答是起决定性作用。“风投”们从感情上愿意将合作者(创业者)当作朋友,如果“风投”们不欣赏创业者的自身素质,即使创业者有了好项目、好团队也难以融到资。“风投”们判断这一切仅有几秒钟,因为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评价标准。

“风投”认为创业者必须具备以下素质才能让他们放心:具有坚持不懈的意志,丰富的人脉关系,一定的处世能力,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一定的大局观,有过创业经验,最好是成功经验,勇于冒险,具备一定的商业素养,对所处行业整体竞争情况十分熟悉,为人直率,具有一定的领导能力,具备成为行业领头羊的潜质等等。

关键五:执著追求让“风投”折服

软银赛富合伙人羊东说,所有的“风投”最愿意合作的一种人,是执著的人。如果一个创业者没有执著的性格很难成功。

执著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很难。在创业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问题,如果创业者没有执著的性格,面对困难就会打退堂鼓,这是“风投”们最害怕看到的情形。因此如果创业者在和“风投”们谈判时,展示出很强的执著性,肯定能获取“风投”的好感。

但是这种创业的执著信念并不是狂妄自大和固执己见,不能听取别人意见的人是不可能获得“风投”们的信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