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商业高层建筑定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暖通设计;高层建筑;存在问题
1、引言
随着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建筑市场出现了空前的繁荣,高楼大厦也如雨后春笋一般。暖通作为建筑的一部分,其设计方案对高层建筑的优劣关系重大。如何对高层建筑暖通空调设计方案进行科学的比较和优选,是暖通空调设计人员在实际设计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重要技术难题。本文分析了高层暖通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高层建筑的定义
高层建筑是近代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城市人口集中、用地紧张以及商业竞争的激励化,促使了近代高层建筑的出现和发展。
世界各国对高层建筑有不同的定义,有的是以层数划分,有的是以高度(米)划分。我国定义的高层建筑,分为两类,一类是居住建筑,基本以层数划分,即指10层及10层以上的居住建筑(包括首层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另一类工业厂房、库房和公共建筑,以高度划分,即建筑高度超过24米的两层及两层以上的厂房、库房和公共建筑(不包括单层主体建筑高度超过24米的体育馆、会堂、剧院等公共建筑以及高层建筑中的人民防空地下室)。当建筑高度超过100米时,我们习惯上称为超高层建筑。
3、高层建筑暖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1贯彻执行暖通设计规范、标准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暖通空调工程的设计中,对照《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以下简称《设计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以下简称《高规》)、《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制图标准》(以下简称《制图标准》)、《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规定》(以下简称《设计深度规定》)等有关规范、规定、标准,发现目前暖通空调设计人员在贯彻执行现行规范、规定、标准方面,在系统设计、设备选型、管网布置方面都存在着不少问题。
⑴供暖热负荷计算有漏项和错项《设计规范 》规定 ,冬季供暖系统的热负荷应包括加热由门窗缝隙渗入室内的冷空气的耗热量。 但有的工程在计算供暖热负荷时却未计算这部分耗热量, 致使供暖热负荷出入较大。
⑵供缓管道敷设坡度不符合规范要求《设计规范》规定,供暖管道的敷设应有一定的坡度 ,对于热水管坡度宜采用 0.003,不得小于 0.002。然而,有的工程供暖供回水管坡度只有 0.001-0.0015。 当然,如确因条件限制,热水管道甚至可无坡度敷设,但此时应保证管中的水
流速不得小于 0.25m/s。
⑶通风空调系统防火阀的设置不符合规范要求。《高规》中规定,风管不宜穿过防火墙或变形缝,如必须穿过时,应在穿过防火墙处设防火阀;穿过变形缝时,应在两侧设防火阀。然而,有的高层建筑,风管穿防火墙处未设防火阀,有的风管穿过变形缝时仅在一侧设有防火阀,而另一侧则未设。
⑷防烟楼梯间前室送风口风量的确定有问题根据《高规》规定,可以推算出各层前室送风口的风量应为L/2(20 层以下)或L/3(20 层以上,L 为前室总加压送风量)。然而,有的工程,其防烟楼梯间前室送风口的风量却标注为L/n(n 为建筑物层数),显然小了许多。误将防烟分区排风量的计算混同于排烟风机风量的计算。有的工程排烟风机水平方向担负面积大小不等的2~3 个防烟分区的排烟,设计上错误地将排烟风机风量按其所担负的2~3 个防烟分区总面积每m2 不小于60 m3/h 计算,而不是按其中最大防烟分区面积每m2 不小于120 m3/h 计算,致使排烟风机风量偏小,难以满足防火使用要求。 高层建筑排烟系统排烟口选型不当。《高规》规定,(通风空调)风管穿过防火分区的隔墙处应设防火阀。笔者认为,排烟风管不宜穿过防火墙,如必须穿过时,应在穿防火墙处设当烟气温度超过280 ℃时能自动关闭的防火阀,并与排烟风机联锁。然而,有的工程在设计时对此有疏忽。
3.2在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⑴冷冻水系统设计不合理
冷冻水系统设计存在不合理之处:①有的冷冻水系统由1 条主立(干)管引进,分几个环路,分环上不设阀门,给系统运行调节、维修管理造成不便;②有的空调系统为双侧连接,两侧热负荷及空调器数量相差悬殊,而供、回水支管管径却相同,两侧水力不平衡,难以按设计流量进行分配;③空调水系统同程、异程混用,给调试、维护带来一定的困难。
⑵供暖入口设置过多
设置供暖入口时,既要考虑室内供暖系统的合理性,又要考虑与室外管线衔接的合理性, 不能只图室内系统设计方便、省事,而不顾及室外管网系统。 然而,有的工程供暖入口设置过多。 如某 7 层综合楼,室内供暖系统分为 10 个环路 (1-2 层 4 个,3-7 层 6 个), 供暖入口设置亦达10 个之多,同外线衔接点过多,几个方向均有,不仅给外线施工造成麻烦,也给将来室内系统调节带来不便。
⑶空调系统的选择不合理
如某工程甲方要求部分房间要保持恒温恒湿,设计师简单地考虑从系统中分离单独地成为一个支路,增加了运行维护的难度,也加大了能源的消耗。这样的系统满足不了甲方所提的要求。又如某工程设有指挥大厅、会议厅、计算机房等,此类性质的用房,理想的空调系统应是低速风道系统,而设计却采用了风机盘管系统。
⑷排风系统设计不合理
如某工程地下室的暗厕(卫生间)等若干个生活用房和设备用房设一排风系统,水平风管长 60m,断面只有200mm×200mm,风阻较大;选用屋顶风机排风,却将风机安装在外墙上,显得很不协调。还有的工程的地下室设若干个包间(均为暗房),各包间均采用吊顶排气扇,排风经数十米长的水平风管排出室外, 风管断面仅有 150 mm×150 mm,
阻力大,排风效果差。
⑸平衡阀的设置存在问题
空调冷冻水系统宜设置平衡阀,一般应设在回水管上。而有的工程仅用普通的阀门代替平衡阀,有的在新风机组冷冻水供、回水管上均设置了口径与管径相同的平衡阀。
⑹风口的位置设置影响建筑美观
如高层建筑,厕所排风系统未设专用的风道,而是各自独立,在外墙设置风口,大大影响了建筑美观。还有的工程,新风口的位置布置不合理,也影响了建筑美观。
4、结束语
对照有关设计规范、规定、标准,本文列举了目前高层建筑暖通设计在设计规范、标准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工程设计中存在的一些典型问题,希望同行能在问题点上多加注意,善于改进。
参考文献:
[1] 陆耀庆.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韦洁,于海. 高层建筑暖通空调设计要点分析[J].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10,(05) .
关键词:高层建筑 规划控制 集约节约用地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xiangtan city high-rise buildings in recent years planning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and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xiangtan high-rise building, combining xiangtan city geological conditions,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and the public life habit,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igh-rise building types and planning control management measures, reasonable intensive economical use of l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high building function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reate a good livable city environment.
Keywords: high building planning control intensive economical use of land
中图分类号: TU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概念解析
1.1高层建筑定义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将10层及10层以上的住宅建筑和高度超过24m的公共建筑和综合性建筑划称为高层建筑,当建筑高度超过100m时,称为超高层建筑。
1.2高层建筑高度设置的特点
1.2.1高层建筑高度设置受到地质条件、城市功能及城市空间形态、社会经济、规划技术规定等方面制约,具有独特性。并不是城市所有区域范围内能建设高层及超高层建筑。
1.2.2高层建筑高度设计受到建筑本身的建安成本、消防、建筑结构、审批程序等因素限制,具有阶梯性。
(1)建筑高度增加,消防要求呈现阶梯性。《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高层建筑应根据其使用性质、火灾危险性、疏散和扑救难度等进行分类,一类和二类。居住建筑从十层至十八层划为二类高层,十九层及十九以上为一类。而公共建筑则超过50米和24米以上部分任一楼层的建筑面积超过1000以上的划为一类,其他公建为二类。这种阶梯式的规范控制,从而使建筑形成了阶梯式。
(2)建筑结构选择也导致建筑高度的阶梯性。随着高度的增加,建筑的结构形式选择也随着变化,由于不同建筑结构形式的最佳建设高度是恒定的,从而也形成建筑呈现阶梯性。如:砖混结构建筑高度在24米以下,框架剪力墙结构一般在24米-100米,钢结构等其他超高层建筑结构形式高度在100米以上。
(3)高层建筑的造价也具有梯段性。随着防火设施、建筑结构等方面具有阶梯性,从而导致高层及超高层建筑本身造价呈现阶梯性。
(4)超高层建筑需报省建设厅审批,建设部备案。程序相当繁琐,从而限制超高层建筑建设。
1.3高层建筑的建设条件
1.3.1满足市场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规模扩大,由于城市土地的稀缺性,导致土地价格不断上升,城市居民对建筑需求量不断增加,从而促使建筑物向高空发展,以提高建筑高度来满足市场需求。
1.3.2提高基础设施承载能力
满足场地内基础设施承载能力的同时,高层建筑建设必须建立在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的范围内,城市的给排水管网、电网、道路网等应该满足高层建筑建设。
1.3.3符合建筑功能需要
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需求设置建筑高度,例如中小学校、展览馆等一般性公共建筑主要采用多层;商业、宾馆、写字楼等公共建筑建议高度控制在50米以上150米以下;居住建筑功能是居住,以提高居住环境质量为宗旨,居住建筑建议在100米以下,中高低相互结合,高层居住建筑不宜过多。
1.3.4增强城市综合抗灾救灾能力
应根据城市综合抗灾救灾能力设置建筑高度,高层及超高层建筑不仅对消防设施要求提高,还随着高度增加所需的抗震、人防等配套设施要求越高。
2 湘潭市高层建筑现状
通过对2010年湘潭市建设项目统计,多层建筑项目仅占建设项目的20%,中高层及高层项目占80%,超高层建筑项目无。多层建筑项目为经济适应房、廉租房及农居点,中高层及高层建筑以地产开发的居住建筑为主,商业、宾馆、写字楼等公共性高层建筑项目相对较少。湘潭市2010年出具出让土地的规划条件中100%是中高层和高层为主居住建筑项目,其高度一般控制在50米-100米。对湘潭市现有土地项目调查,二级土地市场存量土地是以多层为主,容积率在1.8以下,一级土地市场的情况来看,规划容积率在3.0左右,高度控制在50米以上。
3 湘潭市高层建筑发展趋势及城市空间形态设想
经调查,高层居住建筑已经成为了湘潭高层建筑的主流,但是商业、宾馆、写字楼等高层公共建筑相对较少。目前湘潭市整个城市空间形态尚未形成,居住建筑高度控制无章可循,商业建筑等其他公共建筑也未形成地标性建筑或城市的制高点。为了合理引导高层建筑的建设,其高度控制应结合城市功能及城市空间形态进行布局。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的发展趋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1)商业、宾馆、写字楼等高层公共建筑应该突破100米,形成地标式建筑。
(2)居住建筑根据市场选择的要求,引导向多样化发展,城市中心以中高层为主,城市近郊以高中低三类相结合。
(3)高层建筑的布局方式、建筑设计、规划控制条件将呈现多样性、地域性。
随着土地的升值,房价的升高,国民收入的提高,为了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可以适当的提倡高层建筑建设,但不能无限制的增加建筑高度。高层建筑的建设必须根据该地块的城市基础承载能力、消防设施、建筑造价、结构选型、市场要求、房屋价格及抗震等要求来设计。在城乡规划区内科学合理划分建筑高度的分类及建筑高度控制要求,形成良好的城市整体空间形态。科学合理引导实施,提倡高层建筑建设同时,严格审查规划条件,预防高层建筑遍地开花。
4 高层建筑及超高层建筑的控制要求及管理措施
4.1高层建筑控制要求
4.1.1一级土地出让市场方面要求
依据《湘潭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功能要求及地块范围内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要求,在满足规划条件和城市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下,鼓励商业、宾馆、写字楼办公等高层公共建筑项目修建高层及超高层。超高层建筑高度控制在100-150米,在项目报建方面给予优惠。
4.1.2二级土地出让市场方面要求
依据国土使用权出让合同,在满足规划条件和城市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下,商业、宾馆、写字楼办公等高层公共建筑项目的建筑高度增长至100米-150米,若涉及到容积率提高,建议减免土地出让金。享受政府优惠政策的高层及超高层建筑,其主体建筑的建筑面积必须大于整个项目总建筑的50%。满足商业、宾馆、写字楼等高层公共建筑规划条件的项目,建筑高度不能低于50米。
4.2具体高层建筑管理措施
4.2.1规范高层建筑项目的规划设计
高层建筑规划应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布局形态,在城市中心区、次中心区宜集中成组群布置高层建筑,在局部地段、城市景观节点,可分散布置塔式高层建筑,分散布局的高层建筑应利于城市景观。在中心城区主要河流两岸、城市公园周边、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及协调区等重点地区建设高层建筑,应满足湘潭中心城区重点地区建筑高度控制导则的有关要求。应丰富群体高层建筑空间布局,进行与周边建筑空间关系的分析,群体高层建筑平面布局、竖向布局均应进退有序、富于变化,使得各种高层建筑错落有致。在同一开发地块内,高层建筑应按外低内高原则成组团布局;成排或成列布置建筑不宜超过3幢;处理好高层建筑、多层建筑和低层建筑的布局比例关系,建筑高度不宜差别过大。高层建筑沿城市主要道路和道路转角处布置,应加大建筑退让距离,以减少对城市道路的压迫感。建筑风格应与周边建筑相协调,建筑主体以简洁明快为主,注重对建筑顶部的处理,高层建筑应组成丰富的城市天际轮廓线。建筑色彩应体现亮丽、明快的原则,不宜采用纯色或深暗颜色处理。注重建筑外檐材质选用,高层公共建筑外檐材质一般不宜采用涂料和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山墙沿街布局的,应对山墙进行精心设计,丰富建筑体型,应避免同一山墙造型大量重复使用。高层居住建筑应采用封闭式阳台。高层建筑应以塔式建筑为主,不宜将两幢以上的塔式建筑拼接成板式建筑,形成庞大的建筑体量,影响城市景观与街道轮廓线。
4.2.2 完善相关技术管理规定
高层住宅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组合时,应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前后错位组合,错位距离原则上不少于3.0米。高层建筑的高度、宽度和厚度一般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1)建筑主体高度大于100米,小于或者等于150米的,高宽比一般不小于3.2:1,宽厚比一般不大于1.3:1。
(2)建筑主体高度大于80米,小于或者等于100米的,高宽比一般不小于2.7:1,宽厚比一般不大于1.3:1。
(3)建筑主体高度大于50米,小于或者等于80米的,高宽比一般不小于2.0:1,宽厚比一般不大于2.0:1。
(4)建筑主体高度大于32米,小于或者等于50米的,高宽比一般不小于1.3:1,宽厚比一般不大于3.2:1。
(5)建筑主体高度大于24米,小于或者等于32米的,高宽比一般不小于0.8:1,宽厚比一般不大于3.2:1。
参考文献
[1]《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
[2]《湘潭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
[3] 天津市规划局《关于进一步加强高层建筑规划管理的通知》
[4]张京祥 罗震东 何建颐著,体制转型与中国城市空间重构,东南大学出版社
别看世界各地都有高层建筑,但不同国家对于高层建筑界定的标准是不同的。在中国主要定义为建筑高度大于27米的住宅建筑和建筑高度大于24米的非单层厂房、仓库及其他民用建筑。接近20层的称为中高层,30层左右接近100米的称为高层,而50层左右200米以上的则称为超高层。
建筑高度的计算则是以建筑物室外设计地面到其屋面面层的高度为准,如果为坡屋顶建筑,则为建筑物室外设计地面到其檐口的高度。普通高层常会在建筑屋顶层放置设备,比如装置用于通风排气的设备、水池、高层电梯井等,但是这些部分是不计为建筑高度的。
发展历史和优势
现代高层建筑兴起于美国,芝加哥更是被誉为现代高层建筑的摇篮。并且由于电梯的发明和芝加哥战后城市新建的需求,芝加哥出现了一个主要从事高层商业建筑的建筑师和工程师群体,被称作“芝加哥学派”,这个学派是美国最早的建筑流派,是现代建筑在美国的奠基者。由于工业化对经济速度的追求,芝加哥学派突破了文艺复兴时期折中主义和浪漫主义建筑的束缚,开创了“芝加哥窗”,即整开间开大玻璃,以形成立面简洁的独特风格。在工程技术上的重要贡献是创造了高层金属框架结构和箱形基础,使用铁的全框架结构,使楼房层数超过10层甚至更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了世界范围的高层建筑繁荣时期。
顺应时展的高层建筑,最显著的优势在于它的社会经济效应相当高:首先是底层面积大幅度减少,容积率高,建筑容量高;其次是人口集中,主要通过内部竖向交通解决运输问题;再者是投资回报率高,建筑面积的增加使得相同占地面积的高层建筑相对一般建筑而言能卖出更多的空间,深受开发商青睐;最后一点是由于高层建筑的代表性,一般选址多位于黄金地段,高层建筑的裙楼和周边环境可以开发为商场或公共场地,一定程度上可以p少市政投资。
设计的关键:核心筒与电梯
高层建筑通常体型巨大,功能复杂,一般的框架架构无法满足它的结构需求,所以多采用筒中筒的结构,简单来说就是利用一枚或多枚巨大的混凝土核心筒作为支撑高层建筑的柱子。由于高层建筑的主塔楼平面小,层数多,核心筒布置的合理性会直接关系到建筑的品质及使用率。一般核心筒内会布置竖向电梯,逃生楼梯这类解决竖向交通的设施,同时也有设备管井及卫生间等公共设施,良好的核心筒设计有助于提高高层甚至超高层建筑的运行效率和使用效率,是设计的重中之重。
电梯设计也是高层建筑设计的重要一环,其性能与效率和建筑内人口密度,电梯数量和类型以及电梯的服务类型层数息息相关。举个例子,如果上班高峰期同时存在到达6层以下低层区和24层以上高层区的居民,电梯的每一层停靠就会花费大量时间,所以一般情况下高层建筑都会设置低速电梯和高速电梯以满足不同层数的交通需求。对办公大楼来说,早晨上班时刻出现上行高峰客流;中午午餐时间出现强度稍小的一个下行高峰及一个上行高峰;下班时刻出现一个最为强烈的下行高峰。由于办公楼的雇员大多具有严格且相同的上班时刻表,不同时段的高峰流都对电梯的荷载能力提出了考验。因此高层设计之处大多采用“五分钟运输能力”,作为衡量及测试高峰时段电梯运载能力的标准。
除此之外,高层建筑的设计还会关注到周边场地设计、地下车库布置、标准层、避难层、设备层等多方面布置设计。因此一个好的高层建筑往往非常复杂,需要多个单位和不同专业共同协调。
高层建筑中的先锋设计
除了传统的高层建筑,随着技术的发展进步,现在也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新形态及新类型。
过去一般认为木材本身具有脆性和不稳定性,不适合作为高层建筑材料的想法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年轻设计师开始将传统和现代技术结合到一起,产生了美妙的化学反应。日本新锐建筑师藤本壮介的超级空中花园,塔楼高50米,如果实施成功将会是世界最高的现代木结构塔楼。在这些塔楼中,遍布着大小不一的空中花园、阳台、菜园,室内外生活的界限就此被模糊。最让该项目与众不同的是附在建筑表面的诸多空中花园。居民在这些花园中不仅能饱览城市优美景观,还可以种植蔬菜瓜果,实现都市农业。
关键词:高层建筑;兴起背景;城市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市建筑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建造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使用空间的日趋紧张,越来越趋向于高密度化。城市建筑的总体高度比起100多年以前已普遍得到增高,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遍布世界各地,高层建筑的高度突破了400m,摩天大楼也成了现代化大都市的城市象征。而今天的高层建筑受环境和人类需求的影响,在使用功能、空间构成模式和在城市中所起的作用等方面,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设计观念上的变化。
中国现代高层建筑的定义和兴起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高层建筑成为了时代的新宠。近几年来,高层建筑纷纷建立,超高层建筑也开始逐渐兴起。中国大陆地区的超高层建筑是指建筑高度达到或超过100米的建筑物,这个指标来源于1995年颁布的《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该规范对高层建筑的上限认定为100米,因此中国建筑行业将100米作为超高层建筑的下限指标。
中国现代高层建筑的兴起有着社会历史和经济文化的背景。中华民族的先辈们富有征服高山大河,挑战自然规律的不懈追求,山西应县木塔就是当时的高层建筑雏形。从20世纪初开始,中国现代商业城市逐步涌现,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作为城市形象和商业发展的象征,迈上历史舞台,开始演绎了持续100年蓬勃发展的壮丽图景。
2、高层建筑与城市环境的关系
城市是人类聚居活动的产物,是由空间系统(建筑空间和开放空间)、交通系统、绿化系统和工程技术系统等组成的一个有机体。这个有机体在孕育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地区、历史、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影响,从而形成城市形态可见的物质形体环境和不可见的精神环境。这种城市独有的特征,不仅使得城市有形有体,而且还具有超越具象之外的意境之美,那就是城市的整体感,亦即城市的总体环境。城市环境一直是大家十分关心的问题,环境质量也越来越被公众所重视。环境设计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已经确立了重要的地位。环境设计的任务,就是要按照安全、方便、舒适和经济的原则,满足人们不同的使用要求、环境的允许限度和各环境因素本身的生态规律,将其妥善组织,有机构成,进而从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创造出一个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要求的多维的环境空间。其核心问题即协调人———建筑———环境这三者的关系。
城市总体环境中,高层建筑特别是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高层综合体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高层建筑的设计不仅要为人们创造能满足生理与心理需要的良好形象,也要使它能成为城市总体环境中的重要角色,成为城市景观中的组成部分,还要给人们创造满足精神需要的社会环境和惬意的心理环境,创造丰富多彩的形象及艺术景观,给人以美的享受。
城市、建筑、交通一体化成为当代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一种新趋向,高层建筑也随之蓬勃发展起来。这种新型建筑在城市中所占地位重要。作为时代的特征,它有着明确的社会意义,反映了一定的城市文化内涵,与城市的风土人情、传统特点、人文环境等关系相当密切。另外,高层建筑以其高大、丰富多彩的挺拔体型不仅成为吸引人们视线的中心,也可成为城市的象征和景观,因此它在城市总体环境中的作用及周围环境对它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如何处理好高层建筑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人工环境的关系也就变得相当重要。
3、高层建筑设计在城市设计范畴下的完善与发展
城市作为人类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和活动舞台,其物质形态和空间环境的感知与研究,已愈来愈受到重视。城市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已被逐渐地确立下来。不过,虽然有不少专家学者已经对城市设计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深入研究,但仅仅从理论和观念上认识到城市设计的意义并不全面,还必须解决城市建设中的实施可操作性问题。因此,对城市设计的深化、细化研究便成了必由之路。在总体思想指导下进行中观及微观层次的深入设计,将成为城市设计中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也是城市设计内容得以具体落实的必然步骤。高层建筑的规划和设计正逐渐与城市整体开发和城市设计相结合,朝着集群化、规模化、综合化;底部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一体化;交通(步行)空间的系统化、网络化和室内外环境的宜人化这几个方向发展。
3.1高层建筑的集群化、规模化、综合化
高层建筑作为一种新的建筑形态可谓生正逢时。在西方资主义飞速发展的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高层建筑作为权利和财富的象征和人们对物质和技术崇拜的图腾得到了日新月异
的发展。早期高层建筑占满基地,入口雨篷深入人行道上方,与相邻建筑间距很小,其外部空间往往就是城市道路,狭窄,单调。人们或从街道直接进入高层,或从高层周围的街道匆匆而过,无处可停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高层建筑发展了板式主楼与低层裙房相结合的体型,其外部空间随裙房而伸展,设计内容与手法逐渐丰富。
20世纪70年代以来,高层建筑发展更为迅速。随着环境科学的兴起,“创造为人使用的舒适的环境”已成为高层建筑外部空间设计刻意追求的目标。除了物质条件许可与精神功能要求外,其发展迅速的原因还有:逐步完善的“法”,使其得以实施;出现专门研究机构,使其不断提高设计水平。同时,高层公共建筑的兴起和高层建筑群的形成,使高层公共建筑外部空间设计已从单幢与周围的关系发展到高层建筑群形成宏伟的城市设计。美国亚特兰大桃树中心广场、底特律的复兴中心、法国巴黎的德方斯新区、日本东京新宿副都心等均是成功的实例。
3.2高层建筑底部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的一体化
高层建筑本身进行规模和功能扩展的同时,其与城市公共空间的互补与融合已经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环境意识普遍增强,对城市空间的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伴随着城市开发,广场、庭院、步行街、街角绿地等高质量的城市公共空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些公共空间的建设常常有高层建筑底部空间开发的参与,有高层建筑附属广场庭院、各种服务设施(如厕所)、商业设施以及室内外停车场的融入。高层建筑(特别是高层综合体)的底部空间为城市公共空间提供多种服务功能,同时提供资金的来源和更新发展的可能。而高层建筑本身也依靠城市公共空间便捷的交通和优美的环境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氛围和空间环境特色。高层建筑底部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这种一体化的趋势反映了城市功能的优化和重组,给高层建筑底部空间和城市公共空间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空间模式,形成了一种以公共社交和休闲活动为中心的强调综合利用的新型公共活动场所,在国外称为“mixedusedcenter”。它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多种物质需要,同时也提供了更加自由自在的休闲交往空间。
参考文献:
[1]崔刚.高层建筑与城市的关系[J].甘肃科技.2011(12)
[2]卡瑟利娜·鲍尔斯,黛娜·哈拉萨,李靳,汤岳.城市设计视野中的高层建筑[J].城市建筑.2008(10)
关键词:刚度突变;转换梁;位移比;周期比;刚度比
1工程概况
中山广场水晶宫为一商住楼,总建筑面积90640平方米,地下2层,地上31层。地下2层为停车库,1~3层为商业,4层为架空层,5~31层为住宅。采用框支-剪力墙结构,转换构件采用转换梁,转换层设在第4层,总高度为99.700米。抗震设防烈度为7(0.1g)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基本风压为Wo=0.77kN/m2。
2 结构选型
为满足建筑及业主对使用的要求,所有住宅剪力墙均在4层(五层楼面)转换,仅核心筒落地,采用框支-剪力墙体系。本工程转换剪力墙多,容易造成转换层上下刚度突变,且部分转换还需设框支主次梁。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 J3 一2002)第10.2.5条,本工程转换层设在第4层,框支柱及落地剪力墙(本工程指核心筒)抗震等级均需提高一级,框支柱及落地剪力墙均按特一级设计。
对于这种复杂结构,结构布置是相当重要的,应尽量对称,减小扭转。本工程仅核心筒落地,核心筒对控制转换层上、下侧向刚度比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 结构计算
本工采用PKPM—建筑结构分析与设计软件和广厦/GSSAP—建筑结构通用分析和设计软件进行弹性分析。
框支-剪力墙结构体系的计算是难点,因为对该结构体系规范要求比较严格,控制的参数也比较多。首先必须通过规范规定的参数,如位移比,周期比,转换层上、下结构侧向刚度比等,这些参数都是对结构整体刚度的控制,只有这些参数通过了,再进行构件调试才有意义。通过多次调整计算,本工程各参数控制比较理想,均能满足《高规》要求。(1)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之比,满足《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4.3.5条不应大于0.85的要求。(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4.6.3条要求: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的限值,框架-剪力墙结构为1/800,框支层为1/1000;计算最大层间位移均满足规范要求。(3)《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4.3.5条要求: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地震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计算最大值大于1.2小于1.4,属扭转不规则。(4)楼层侧向刚度与其上部楼层侧向刚度或其上相邻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之比值满足《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4.4.2条要求。(5)楼层层间抗侧力结构的受剪承载力与上层之比值满足《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4.4.3条要求。(6)转换层上部与下部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比(剪弯刚度)满足《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附录E.0.2条要求。(7)本工程计算振型数为30,振型参与有较质量系数X、Y方向均达96%以上,《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5.1.13条要求。
通过对该工程的计算分析,部分参数控制可按如下处理:(1)当位移比,周期比不能满足规范要求时,一般是结构扭转刚度太小,可以加大边梁,角墙柱,以提高结构刚度;当位移角满足规范要求时,也可以减小中间墙柱,削弱结构的平动刚度,相对结构的扭转刚度就变大了;(2)当转换层上、下结构侧向刚度比不能满足规范要求时,应加大转换层下面刚度,减小转换层上面刚度,如加大落地墙厚度或增加落地墙的数量等;本工程仅核心筒落地,加厚核心筒剪力墙厚度最有效果,通过计算,最终转换层以下核心筒外筒墙体厚度取550mm,转换层以上取250mm;(3)对于转换层,不宜过分增加转换梁和框支柱的截面尺寸,否则按刚度分配内力的结果会使转换梁和框支柱的内力加,上下共同工作的效果不明显,不利于抗震。同时过分加大转换梁和框支柱截面尺寸会使转换层质量加大,这对转换层的抗震也是不利的。
通过对该工程的计算分析,转换梁计算应注意如下:(1)转换梁与被转换的剪力墙偏心问题。SATWE分析是以轴线和节点传力,在模型输入时,转换梁的轴线需与被转换的剪力墙对齐。程序在计算时未考虑剪力墙与转换梁偏心引起的扭矩,对转换梁,一般梁的宽度都比较大,且受建筑限制,在建筑周边,剪力墙与梁的偏心有时很大,且高层建筑剪力墙的轴力又较大,因此梁的扭矩很大,转换梁设计时应加以考虑。(2)抗震设计时,转换层不宜设置在底盘屋面的上层塔楼内。因此转换层经常不分缝,转换层以上才用缝分成多个塔楼。在缝的位置就有一转换梁托两剪力墙的情况,模型输入时,可把一条转换梁分二条输入,梁高等于原梁高,两梁宽之和等于原梁宽。(3)柱位置须根据实际输入,有偏心时,须按偏心输入,柱的偏心控制转换梁上的墙入柱多少,对墙受力分析影响较大。(4)程序没有隐含定义转换梁,使用者必须自己定义其为转换梁,程序才能按规范进行地震作用计算内力的调整。
4 结语
框支-剪力墙体系对抗震不利,但近年来高层建筑发展迅速,建筑体型复杂,功能多样化。在建筑设计中,为满足建筑上下功能不同的要求,框支-剪力墙体系已广泛应用,设计中应通过多次计算,找出结构的薄弱部分,从计算和构造中进行加强。
参 考 文 献
1 JGJ3-2002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