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骨科与骨伤科区别

骨科与骨伤科区别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骨科与骨伤科区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骨科与骨伤科区别

骨科与骨伤科区别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213-01

从古至今,骨伤始终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毕竟,生活中难免存在磕磕碰碰导致受伤。在西医上,骨伤常分入骨科,骨科主要是研究骨骼肌肉的解剖、病理和生理,主要是采用手术、药物和物理方法来保持和发展骨骼肌系统的正常形态和功能。而这与中医的骨伤学并不一致,中医骨伤科学是要研究防治筋骨、脏腑、皮肉、气血、经络等各种损伤性疾患的学科,又称“伤科”或“正骨科”。中医治疗骨伤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它是中国医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一门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科学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经济的快速腾飞,城市生活越来越繁荣,骨折类疾病的发生率也是日趋严重,骨伤的治疗也是越来越急迫。中医护理是伴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不断完善技术操作和理论体系的规范,形成的中医特色浓郁的护理学科,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天,现代医学现代护理学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它充满活力,不可替代,并已逐渐被西方医学所理解重视并采纳研究,中医护理也逐渐应用于临床,得到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1 中医骨科的核心思想

整体观是中医护理的指导思想。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以脏腑为中心,以经络为联系的有机整体,功能完整、互相作用,结构不可分割。人与自然、社会不可分割,紧密相连,人体的生理顺应地势和天理而发生的相应的变化,人的疾病与气候、社会环境和地理环境的改变都有密切关系。中医护理主要是依据整体观从患者的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和地理环境进行诊断分析,并进行相关的护理研究,从而进行综合测评,并通过辩症施护、辨病施护和辩症施护,从而对患者提供系统的护理。

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中的基本原则。“辩证”是指采用中医学的基本治疗理论,通过对所采集的病史体征症状加以分析推断和研究,从而确定疾病的证候属性和特点,辩证是决定施护的前提和依据。“施护”则是在辩证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施护原则和方法,是减轻或解决患者痛苦的手段和方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辩证施护是中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表征,而三因制宜的施护原则是中医护理个性的体现。三因制宜是指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是指四季气候变化导致人体生理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人体异样,异常;气候是引发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医护理主要依据不同的气候特点而施以不同的护理和处理措施。因人制宜指每个患者的生理特点、生活环境、生活习惯、性别、年龄以及文化修养都有很大的区别,所以要依据这些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在用药上,大人的用量是大于小孩的,对于阴虚之体,则应该给予通风向阳,并给予清补养津滋阴的药物和补品,帮助患者康复。因地制宜是指不同的生活习惯与地理环境均可影响到人体的病理、生理变化,护理上应该给予关注,并施与相关的处理措施。如西北地高气寒,病多为风寒,避风寒、慎用寒凉之剂为护理重点,东南地区气候潮湿,病多温热、湿热,护理上以清凉与化湿、慎用温热助湿之剂为重点,北方气候干燥,多给予生津、温热剂,南方暑热夹湿,可食祛湿、利尿清淡之品等等。

2 中医临床护理在骨科中的地位至关重要

中医临床的护理技术简单方便、便于管理、适用范围广、疗效快、易接受、经济适用等特点,能够很好的创造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中医临床的护理技术包括按摩术、艾条艾柱、刮疹术、推拿法、屈曲伸舒法、拔堆术、熏洗、、耳穴压豆、贴药术、太极拳等方法。中医治疗骨伤有着丰富的内容、完善的理论体系、整套独特的诊疗技术和丰富的经验道理。中医在治疗骨伤上有着深刻的认知。现在主要是根据医生的手法已经X闲篇的检测结果来了解骨伤的具体情况,从而采用不同的处理措施,譬如旋转回旋、端挤提按、夹挤分骨、摇摆触碰、对扣捏合、按摩推拿等手法复位,以此取得良较好的疗效。放置分骨垫,小夹板固定,捆扎也是中医治疗骨折的重要手段。小夹板固定时,骨折部的上下关节都能活动,骨折远侧端关节面以下的肢体重力能被活动的关节所吸收,骨折部所受的移位倾向力就大大减少。而一般整复成功后,常用分骨垫来维持骨折的对位。采用小夹板固定,使用棉花作为分骨片,其具有骨折愈合快、治疗时间短、功能恢复好、病人痛苦小、医疗费用低等优点,同时考虑到了疗效与经济两方面的优点。活血化瘀,用具有消散作用、或能攻逐体内瘀血的药物治疗瘀血病证的方法。中医认为患者骨折后,由于骨断筋伤,脉络受损,恶血留内,气血凝滞,阻塞经络,常出现不同程度疼痛,脉络受伤筋骨折断,骨髓和周围软组织损伤,血管破裂出血,离经之血外泛肌肤,损伤后瘀血凝滞,络道阻塞不通而出现疼痛肿胀。因此,在骨折的治疗中,应当采用活血化瘀药进行治疗。

骨科与骨伤科区别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R683.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2)12-0067-02

踝关节既有负重功能,又是人体在运动时变化最复杂的合力中枢。踝部骨折也是最常见的关节内骨折之一。当踝关节发生骨折、脱位或韧带损伤时,如果治疗不符合踝关节功能解剖特点,会对关节功能造成严重影响。

1踝关节骨折的骨折分型

对于踝关节骨折脱位的分型,目前临床中公认和最常用分型有3种:Lauge-Hansen(L-H)分型、Danis-Weber分型、Ashurst-Bromer分型。在众多关于踝关节骨折保守治疗的报道中,以采用Lauge-Hansen(L-H)分型指导手法复位治疗的居多。Lauge-Hansen(L-H)分型是1950年丹麦的Lauge-Hansen[1~2]通过尸体实验研究了踝关节骨折的发生机制和创伤病理后提出的分型方法。该法按受伤时患足所处的位置、导致足损伤外力作用的方向以及骨和韧带损伤的程度分类,能较清晰的表达出受伤时足的姿势,外力的方向及韧带损伤和骨折间的关系,对临床中治疗方案的选择及治疗技巧的应用起指导作用。而Ashurst-Bromer分型是按照病因即受伤时外力的性质进行分类,此分类不能很好地反映踝关节损伤的情况及下胫腓联合的损伤程度,较难估计预后和指导治疗。Danis-Weber分类法则是从病理解剖方面,根据腓骨骨折的水平位置和下胫腓联合的相应关系,将踝关节骨折分为A、B、C 3型。此分类法比较适用于手术治疗,但完全忽略内侧结构损伤的生物力学重要性[3],不能根据生物力学原则对骨折进行区别。

2踝关节骨折的治疗

2.1对骨折解剖是否解剖对位问题的研究对于踝关节骨折的治疗,目的是恢复踝关节功能,不一定要骨折解剖学对位。Federiei等[4]曾对各种类型的踝关节骨折均采用闭合复位石膏制动的保守疗法,发现尽管只有32.4%的病例得到解剖复位,但优良率仍达到77%,该结果与手术治疗满意率相近。Bauer长期观察143例经手法复位的踝关节骨折患者,平均随访29 a,82%X线片上无骨性关节炎,83%亦无临床症状,故其认为不是所有踝关节骨折均要解剖学对位。但白建峰等[5]研究认为外踝的解剖复位不只是增强踝关节稳定性,亦是减轻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的重要因素;盛新君[6]、李庆和[7]以及陈建静[8]等通过保守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研究,均认为外踝的长度和对位是踝关节整复治疗中最重要的一环,维持距骨在踝穴中的正常解剖关系及稳定性是治疗的关键。胡觉[9]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53例研究中,按Baird等的主观和X线踝关节评分系统标准评定,优28例,并认为对于踝关节远期疗效而言,保证良好的闭合复位以及稳定的石膏固定是良好预后的关键。

2.2对于合并周围韧带损伤修复问题的研究对于踝关节骨折脱位合并合并三角韧带损伤的处理,郭礼跃等[10]认为踝关节骨折脱位合并三角韧带、下胫腓联合损伤者,只要将距骨与内外踝解剖复位并牢固固定,即可以使三角韧带获得愈合,下胫腓联合无需手术治疗。Maynou等[11]回顾性分析非手术和手术治疗踝关节三角韧带损伤2组患者,结果显示2组在随访过程中未发现功能有明显差异。Michelson[12~13]认为,只要内、外踝骨折解剖复位,固定牢靠并且三角韧带结构完整,则不需要固定下胫腓联合,指出固定下胫腓联合后会改变踝关节的生物力学,从而增加踝关节病的发生机率。Close[14]实验也证实了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与三角韧带有关,当完全切断联合韧带时并未出现下联合分离,只会使踝穴增宽2mm,同时切断下联合韧带和三角韧带时才出现下胫腓分离。但崔树森[15]通过研究认为:踝关节韧带对于踝关节的稳定性起重要作用,而治疗韧带损伤当与骨折并重。辜志昌[16]手法复位治疗踝部骨折研究中也同样强调踝关节骨折脱位并周围韧带修复的重要性,认为踝关节外侧结构是维持关节稳定的关键,内侧结构对踝关节稳定性起重要作用,下胫腓联合是踝关节重要的稳定因素,下胫腓联合损伤未复位,踝关节酸痛无力、行走失稳感明显等。刘钊、沈惠良等[17]影响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的相关因素分析中则认为三角韧带损伤后,断端卷入关节间隙,影响愈合,遗留踝关节不稳、疼痛等后遗症而主张积极手术修复。

2.3对踝关节功能预后因素的研究对于踝关节骨折脱位的治疗,不管是手术治疗还是保守治疗,其最终目的在于踝关节功能的恢复。部分学者已经进行了对影响踝关节功能恢复因素的研究。赵志等[18]随访的4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研究从年龄、性别、合并伤、受伤至治疗时间、骨折类型等因素分析,认为决定踝关节预后的主要因素是骨折类型。徐天伟[19]手法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235例,效优者206例,占88%,认为在整复踝关节损伤时凡是影响关节容量和影响关节稳定性的损伤都必须给予同样的重视,早期活动并不是模造关节,是为了促进骨折愈合和防止粘连。除此之外,部分学者也逐渐认识到,踝关节骨折脱位常合并周围韧带的损伤,如何恢复踝关节周围软组织平衡也成为了部分学者的关注焦点。曹玉净,沈云辉等[20]研究中就强调了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的平衡的重要性,认为加强踝关节周围肌肉训练特别是背伸、外翻训练有助于减轻疼痛、增强踝关节稳定、防止再次损伤。而对于踝关节骨折脱位继发创伤性关节炎相关因素的研究表明:维持踝关节的稳定及解剖复位对预防创伤性关节炎有重大意义[21]。王亦璁等[22]指出踝关节骨折脱位继发创伤性关节炎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原始损伤的严重程度。②距骨复位不良仍残存有半脱位或者倾斜。③骨折的复位不良。④踝关节关节软骨与距骨关节软骨损伤。Kellem等也指出:踝关节骨折关节面的解剖重建的精确度与关节炎的发生密切相关。

3结语

踝关节是人体最重要的负重关节之一,人们对踝关节损伤功能恢复要求越来越高,相关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也日益增多。随着研究的深入,对于踝关节的治疗方法、对于踝关节骨折脱位解剖复位问题,对合并周围韧带损伤修复问题,踝关节骨折脱位后期所带来的踝关节疼痛、不稳问题,踝关节周围软组织平衡问题以及对踝关节骨折脱位治疗后功能恢复影响因素等均存在争议。具体治疗方法、治疗理念还有待实践进一步检验。

参考文献:

[1]Lauge-hansen N.Fractures of the ankle. III. Geneticroentgenologic diagnosis of fractures of the ankle[J].Am J Roentgenol Radium Ther Nucl Med,1954,71(3):456~471.

[2]Lauge-hansen N.Fractures of the ankle.Ⅳ.Clinical use of genetic roentgen diagnosis and genetic reduction[J].AmA Arch Surg,1952,64(4):488~500.

[3]Gourineni PV,Knuth AE,Nuber GF.Radiographicevaluation of the position of implants in the medialmalleolus in relation to the ankle joint space:anteroposterior compard with mortise radiographs[J].JBone Joint Surg(Am),1999,81(3):364~369.

[4]FEDERICIA,SANGUINETIF,SANTOLINIF.The closed treatment of severe malleolar fractures[J].Acta Orthop Belg,1993,59(2):189~196.

[5]白建峰,陈丽,王根利,等.踝关节骨折脱位105例临床分析.现代医药卫生[J].2010,26(18):2770~2771.

[6]盛新君,骆晓韵,金登峰,等.闭合复位杉树皮夹板外固定治疗旋后一外旋型踝关节骨折[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8,16(8):62~63.

[7]李庆和,王俭萍.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闭合性骨折脱位[J].中医正骨,2007,19(1):52.

[8]陈建静,金海珍.手法复位石膏夹板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57例[J].中国骨伤,2009,22(12):952~953.

[9]胡觉.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J].中国骨伤,2009,12,22(12):940~951.

[10]郭礼跃,米健国.手法复位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47例报告[J].中医正骨,2006,18(7).37~38.

[11]Maynou C,Lesage P,Mestdgh H,eta1.Is surgical treatment of deltoid ligament rupture necessary in ankle fractures Rev Chir Orthop Reparatrice Appar Mot,1997,83:652~657.

[12]Michehson JD.Ankle fractures resulting from rotational injuries[J].AmAcad Orthop Surg,2003,11(6):403.

[13]Michelson JD,Waldman B.An axially loaded model of the ankle after pronation external rotation injury[J].Clin Orthop Relat Res,1996,6(3):285~293.

[14]Close JR,Some applications of the functional anatomy of the ankle joint[J].Bone Joint Surg,1956,38A(4):761~781.

[15]崔树森.Lauge—Hansen分类指导下闭合复位治疗踝关节骨折[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9,17(12):47~48.

[16]辜志昌.手法复位治疗踝部骨折[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5,13(2):54~56.

[17]刘钊,沈惠良,贾相成,等.影响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9,11(5):446~449.

[18]赵志,周新社,肖玉周,等.踝关节骨折的治疗与踝关节功能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解剖与临床.2010,15(1):39~40.

[19]徐天伟.中医手法治疗踝关节骨折及脱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1):165~166.

[20]曹玉净,沈云辉,艾进伟.手法复位结合中药熏洗对踝关节骨折患者等速肌力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1(9):65~66.

[21]姜尊平,孙仁光,梁彬彬,等.112例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分析[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2009,4(2):176~177.

骨科与骨伤科区别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刺骨法; 摩骨法; 刺筋法; 膝骨性关节炎

中图分类号 R6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25-0051-03

doi:10.14033/ki.cfmr.2015.25.023

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以软骨破坏、软骨下骨的形成、骨质增生为主要病理变化,以膝关节疼痛、肿胀、屈伸受限、步行时膝关节疼痛加重为临床表现[1]。是老年人常见疾病中的一种,在中医学中是属于“骨痹”、“痹症”范畴。关节疼痛和活动受限是此疾病的主要表现方式。余庆阳主任医师是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指导老师,系海峡南少林龙岩余氏骨伤的第三代传人,结合40余年的临床观察,认为“针刺骨”是膝骨性关节炎有效治疗方法,为了进一步了解其对此疾病的治疗疗效,本研究选取了90例患膝骨性关节炎的患者,分别使用刺骨法、摩骨法和刺筋法对其进行治疗,结果发现,其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4月-2015年4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三组,即刺骨组、摩骨组和刺筋组,每组30例。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1.2 诊断标准

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修订的膝骨性关节炎标准,临床诊断标准:(1)近1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2)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3)关节液(至少2次)清亮、黏稠,WBC

1.3 纳入病例标准

(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2)中老年患者年龄40~80岁;(3)受试者或家属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4)对研究意义有正确认识,对研究人员的观察和评价有良好的依从性。

1.4 排除标准

(1)全身多处关节游走性疼痛者;(2)局部膝关节红肿热痛、皮温升高伴发热者;(3)X线检查提示关节面侵蚀呈半脱位或脱位,或骨性强直,或关节面融合者;(4)合并骨折、脱位、半月板损伤等病变者;(5)实验室检查排除风湿性、类风湿性、痛风性关节炎等疾病;(6)长期需要服用激素者;(7)合并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精神病患者;(8)膝关节肿瘤、结核、化脓及发病影响到关节结构者;(9)重度膝骨性关节炎出现明显关节畸形者;(10)妇女妊娠期、哺乳期、月经期,过敏体质者。

1.5 方法

刺骨组:采取局麻下在膝关节痛点0.5 cm×0.5 cm骨面上呈等腰三角形,用骨髓穿刺针刺入,穿透骨皮质,深度为1 cm,每点3次,1次/周,2次为一疗程。

摩骨组:局麻下在膝关节痛点0.5 cm×0.5 cm骨面上呈等腰三角形,用一次性汉章小针刀直接刺入骨面,在骨面上作摩骨治疗,每点3次,1次/周,2次为一疗程。

刺筋组:局麻下在膝关节痛点0.5 cm×0.5 cm骨面上呈等腰三角形,用一次性汉章小针刀直接刺入,深度直达软组织(肌腱、腱鞘、筋膜、韧带、关节囊等)表面上,采用散刺法,每点3次,1次/周,2次为一疗程。

1.6 观察指标

在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采用WOMAC自评量表,其包括了3个维度,分别为膝关节疼痛、僵硬和关节功能,问题一共24个,疼痛评分则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方法进行,患者的分值越高则说明其病情越重。

并在治疗2周后观察其疗效,其疗效评判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施行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具体为治愈:症状消失,功能活动正常;显效:症状基本消失,关节功能基本正常,能参加正常活动或工作;有效:疼痛基本消失,关节屈伸活动基本正常,参加活动或工作的能力有所改善;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总有效=治愈+显效+有效。

1.7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F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等级资料的数据比较则用秩和检验进行。P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疗效比较分析

经过治疗后,刺骨组和摩骨组的总有效率均为93.33%,刺筋组的总有效率为90.00%,三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评分比较分析

在治疗前三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及治疗1、2周后三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疗2周后,三组患者均与治疗前的评分比较有了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膝骨性关节炎,又称老年性膝关节炎、增生性膝关节炎、退行性骨关节炎。我国现阶段有处于老年化阶段,有相关研究显示,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中大约有80%的人群患有膝骨性关节炎[2]。

膝骨性关节炎在中医古代医籍和文献中并没有该病的具体名称,只有关于其症状的描述,把它归属于“骨痹”、“筋痹”、“痹症”等范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中称之为“膝痹病”。骨痹和筋痹是属于五体痹。《素问・长刺节论》曰:“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痹在于骨则重,……,在于筋则屈不伸,……”。在治疗“骨痹”时,《内经》中多次提到“针刺骨”的治疗手段。经黄胜杰等[3]考证,认为《黄帝内经》中有45处提到“针刺骨”,其中《素问》13处,《灵枢》32处。如《内经・官针第七》云:“凡刺有十二节,……八曰短刺,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五曰输刺,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肾之应也”等。关于筋痹治疗,《内经・官针第七》云:“……三曰关刺,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说明刺骨、摩骨、刺筋方法都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治疗方法。

有研究显示,骨内压的增高是产出膝关节疼痛的一个主要原因,并可促进膝骨性关节炎的形成,而减压术则是治疗骨内压的一个有效治疗方法[4]。其作用的机制可能是因为改善了骨的静脉引流,在减压孔的位置形成了新的血管,从而增加了骨内外的血液循环通道,破坏了骨高压参与的恶性循环,即使减压孔闭合后仍能有效保持骨内压于正常水平[5]。本研究所使用的刺骨法则类似骨内减压,从结果可看出,使用刺骨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30例,93.33%的患者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其症状评分在治疗后也相应的降低。针刀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是目前中医外治的又一种方法[6]。有学者针对膝骨性关节炎骨质增生提出了“动态平衡”。其要点是增生并非人年老引起的,而是人体作为一个动态的整体,是对自身内外力学变化的自我调节和适应的过程,而骨质增生则是在力学状态发生异常作出的一种表现,从而硬化、钙化和骨质增生。因此,有学者通过研究认为针刀松解法可以通过改变关节周围力学平衡失调,从而是患者恢复组织结构,并且可以减轻疼痛[7]。在本研究中,摩骨法的原理则与针刀治疗原理一致,其结果显示,其治疗的有效率高达为93.33%。刺筋法则为目前针灸与小针刀方法相结合的治法,取到局部减压及疏通经脉气血的作用,其疗效也高达90.00%。

由此可见,对于膝骨性关节炎疾病,使用刺骨、摩骨、刺筋三种方法均能够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达到显著的治疗效果。但目前病例数较少,且病例中“筋痹”和“骨痹”并没有完全分开,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加大病例数及分型,来进一步比较此三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之间的区别,以寻找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最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胥少汀,葛印堪.实用骨科学[M].北京: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1201.

[2]熊时喜,桂诗琪.中医药综合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120例[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7):1013,1016.

[3]黄胜杰,王和鸣.考证内经“针刺骨”[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2,20(8):83-84.

[4]秦伟凯,赵勇,张宽,等.铍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疼痛疗效评价[J].中国针灸,2013,33(4):347-349.

[5]谢榆,魏刚,郭云柯,等.太极治疗膝骨关节炎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30(5):483-489.

[6]黄怡然,金英利,李娜,等.针刀、电针和圆利针对膝骨关节炎模型兔股直肌Bcl-2、Bax、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4,39(2):100-105,123.

骨科与骨伤科区别范文第4篇

80%的人一生中曾发生过腰痛。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腰痛成为继头痛和关节痛之后的第三大常见疼痛。

在全球范围内,腰痛患病率为5%~33%,其平均患病率为22%。

腰痛是种常见病。但是,人们对这种司空见惯的疾病还存在很多错误观念,导致不能正确处理和对待病情,从而使病情加重或迁延不愈。本刊对骨科、康复医学科专家的调查发现,有8个关于腰痛的错误观念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根据调查结果,我们特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对腰痛常见误区进行分析点评,帮助老百姓更科学地认识腰痛,克服错误观念,以便在腰痛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方面少走弯路。

专家简介

董健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主任、脊柱外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学组委员,上海医学会脊柱学组副组长,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协会骨质疏松全国副主任委员,上海骨伤科学会副主任委员。擅长脊柱常见病及疑难杂症的诊治。

在临床上,经常能够听到来就诊的患者抱怨:“腰本来好好的,一下子就痛了”“一不小心就闪了腰”“打了一个喷嚏就把腰打坏了”……表面上看,似乎腰痛总是毫无征兆地“突如其来”,让人防不胜防。事实真的如此吗?导致腰痛的真正原因有哪些呢?

4大原因可致腰痛

在骨科,常见的腰痛大多由脊柱(如腰椎间盘突出)及其周围软组织的疾患(如腰肌劳损)所引起。一些内脏器官疾病(如肾结石等),也能导致患者出现“腰痛”的感觉,精神因素也可导致患者出现腰痛的主诉。

腰痛常见原因一览表

脊柱疾患

脊柱周围软组织疾患

内脏器官疾病

精神因素

腰椎间盘突出、腰椎滑脱、腰椎管狭窄、骨质增生、严重的骨质疏松造成的压缩性骨折、脊柱外伤、脊柱感染、风湿免疫疾病以及脊柱肿瘤等

腰肌劳损、肌纤维组织炎,以及由挫伤、扭伤所引起的局部损伤、出血、水肿、粘连和肌肉痉挛等

肾炎、泌尿系感染或结石、胆囊炎、胆囊结石、胰腺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及子宫内膜炎、附件炎及盆腔炎等妇科病,以及妊娠状态等

一些癔病患者或者追求完美的偏执型患者

腰痛并非突如其来

一般地说,只有脊柱外伤,以及由于挫伤、扭伤所引起的局部损伤、出血、水肿、粘连和肌肉痉挛等可能会突然发生,而其他各种原因导致的腰痛都有一个逐渐发展变化的过程,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在病因出现到腰痛发作,再到患者难以忍受而到医院就诊的这一过程中,总会有一些蛛丝马迹可以被早期发现,并据此进行早期的预防和干预。例如腰肌劳损的患者,大多曾经有过腰部外伤,且没有完全治愈,留下了隐患,使得稍微不慎就诱发腰痛。患者经常在腰痛发作之前就已经出现腰背部的肌肉无力、酸痛、僵硬、难以直立等。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之前往往有剧烈运动史,或者体重过重,增加了腰部负担,或者身体单薄导致腰部肌肉薄弱,有特殊的职业史造成腰部慢性损害(如司机等)。

那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患者认为自己是“突然发生腰痛”或“由于打喷嚏”等看上去微不足道的小事引发腰痛的呢?一种情况是,慢性损伤日积月累,外界轻微刺激就引起原有症状加重,并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使腰痛达到患者本人疼痛阈值,造成“腰痛突如其来”的印象。还有一部分患者情况也有一点类似,例如脊柱结核、脊柱肿瘤及严重的骨质疏松患者。患这些病时,由于原有脊柱骨质已经被破坏得很严重,稍微受到一点刺激、增加一些外力负荷,比如咳嗽或者打喷嚏时,患处就难以承受压力,突然出现骨折而导致腰痛、下肢放射痛乃至瘫痪等严重后果。

防腰痛:把握4条原则

腰痛作为多种疾病均可导致的一种症状,在大多数时候不仅可以通过早期“预警信号”来发现,更可以通过多种手段预防,常见预防方法主要包括:

保持正确良好站姿、坐姿及行走姿势。发力搬重物时应采取靠近重物,蹲下身、靠下肢力量搬动的正确姿势。避免长期前倾坐姿、长期维持同一姿势、弯腰搬重物等易损害腰椎的不良习惯。

避免过度负重。进行体育锻炼要适度,力量训练需要量力而行。

加强腰背肌肉的锻炼。在腰痛的缓解期,应该积极参加游泳等体育活动,还可以通过锻炼增强腰背肌肉力量。

定期体检,发现问题及早就诊,特别是有结核、肿瘤、风湿免疫疾病等病史的患者及腰椎手术后患者,更应定期随访。

TIPS

通过有效的预防和早期的诊治,完全可以对腰痛做到有备无患,让腰痛不再“突如其来”。

错误观念:“骨刺”是腰痛的罪魁祸首

一句话解读:很多时候,骨刺只是一种生理改变,并不导致腰痛。

俗话说:“眼中钉,肉中刺。”很多腰痛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在看到“骨刺”一词的时候,总会习惯性地把“骨刺”当作腰痛的罪魁祸首,毕竟,不论是“一根刺扎进骨头里”还是“骨头上面长出刺”的联想,都会让人“感觉到疼痛”。电视里面各种治疗腰痛的药品广告也纷纷宣称可以“拔掉”或者“消融”骨刺,从而消除腰痛。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其实,要了解“骨刺”究竟是不是腰痛的罪魁祸首,应该从“骨刺”是什么,以及腰痛是如何形成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骨刺”有利于腰椎稳定

所谓“骨刺”,在医学上称为骨质增生,又称骨赘。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是骨膜受到过分刺激,或者骨骼的生长平衡受到破坏,令骨骼局部过度生长,即骨膜过度增生并经骨化后形成骨赘。这是骨性关节炎病理过程中的一种代偿反应。增生的骨赘通常在受累节段的周边出现,在平面的X线片或CT片上时,经常表现为粗刺形状,像根鱼刺或鸟嘴。“骨刺”(下文多用其更科学的名称“骨赘”)是一种常见的骨退行性病变。其产生原因与骨的力学环境改变、炎症诱发甚至遗传都有关系。

在脊柱老化退变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可造成软骨的磨损、破坏,由机体进行保护性骨质的修补、硬化与增生,从而形成脊柱部位的骨赘,这是一种自然的老化现象,有利于人体骨骼的稳定。比如,患者有腰椎不稳的话,身体就会在椎体四周产生保护性“骨刺”,来维护腰椎稳定。有骨赘就表示此人的脊椎进入老化阶段。但骨赘并非老年人的专利,在久坐、久站、姿势不正确的人群中,年纪轻轻脊椎就发生退化现象,使得骨赘发生。这样的例子也并不少见。研究认为,骨赘的本质是一种多成分的混合体,包括退变骨组织、血肿及韧带和退变的纤维环。

“消除骨刺”不科学

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所谓“骨刺”只是脊柱的软骨、骨和韧带受损并修复时过度增生而形成的混合物。由于骨赘是人体自我保护性的增生反应,所以一般而言骨赘对身体有好处,而没有害处。“骨刺”可以生长在脊椎的多个不同的位置。如果是长在椎体后方、压迫神经时,就可能会导致腰痛。“骨刺”生长在关节腔内甚至脱落下来,成为关节腔内游离体的时候,则会影响关节活动,导致关节痛。只有出现症状、疼痛的时候才需要治疗,其他大多数时候,所谓“骨刺”只是脊柱退行性病变(也就是老化的表现),而不是导致腰痛的原因。

由于构成“骨刺”的几种成分(如骨组织等)都是人体内正常的组织,因此,内服或者外用药物是无法“溶解”或者“拔除”骨刺的,否则人体其他正常部位的骨头也会被药物溶解。如果影像学检查证实患者的腰痛确实来源于增生骨赘对神经的压迫,或者骨赘干扰小关节的正常活动,轻者可用一些消炎药,以减轻受压神经的炎症反应;严重者(例如由于骨赘造成的腰椎管狭窄)可以通过手术方法对骨赘进行切除或者摘除。但是,即使通过手术方法去掉了骨赘,如果脊柱节段之间稳定性差,小关节之间过度摩擦、关节面互相碰撞等因素仍然存在的话,骨赘仍然有很高的风险会复发。如果去除骨赘过多,有时就需要内固定手术来稳定脊柱。

总之,导致腰痛的原因多种多样,从脊柱骨骼、周围软组织到内脏甚至精神因素,都可以导致患者出现“腰痛”,这些都是与“骨刺”不相干的疾病。试图通过药物进行“消融”或“拔出”骨赘是不现实的,同时也是不必要的。我们建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坐立行走的姿势,适当运动及负重,尽量延缓脊柱的退变老化和骨赘的增生;如果发生腰痛,最好尽早到医院就诊以明确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有效治疗。

错误观念:中医正骨、美式整脊治腰痛“快准狠”

一句话解读:要接受专业推拿治疗,事先体检,事后功能锻炼,且不宜长期为之。

专家简介

王拥军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副院长,教授、研究员、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退行性病变研究所所长,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骨退行病变)负责人,国家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长期致力于中医药防治“骨退行性病变”的研究。

几乎每个成年人都曾有过腰痛。当腰痛来袭,一定是希望尽快有效缓解它。如今,各种所谓能治疗腰痛的推拿、手法、理疗、正骨、整脊等治疗手段让人眼花缭乱。事实上,腰痛作为常见的、困扰生活质量的健康问题,其物理治疗逐渐被商业模式所“神化”,以往的“一针见效”现在被包装成了“一整见效”。那么中医的“正骨手法”、美式的“整脊疗法”以及其他相似的按摩理疗手段,是不是真的有宣传的所谓“快、准、狠”的效果呢?

正骨和整脊皆属于推拿手法

各型腰痛并不是单一原因引起,往往需要多种治疗方法同步进行,才可能消除症状。所以,所有的腰痛一率依靠“正骨”来治疗,显然很不科学。那么,对于局部劳损导致的腰痛,“正骨”“整脊”以及“理筋”等,效果到底如何呢?

在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脊柱疾病中,脊柱往往会因为长期劳损造成关节应力积累、软组织过于紧张、小关节紊乱或脊柱生理曲度变形等。这些原因引起椎间隙变窄、关节压力增大,继而造成椎间盘受压迫,导致其出现膨出、突出。膨出的椎间盘压迫神经根,导致局部麻木、疼痛(腰痛等)。针对不同阶段的病理改变,主要的治疗方法还是对症施治。常见的治疗方法中包括热敷、推拿、贴活血膏药等,目的是缓解肌肉的僵直状态和疼痛,减轻乃至解除神经根的物理性压迫或化学性刺激。

无论是“中医正骨”,还是“美式整脊”,都属于推拿手法的种类,即通过理筋的手法松解脊旁软组织及腰骶部肌肉,从而达到减轻关节压力的作用。然后,在松解软组织的基础上,通过正骨或整脊手法调整错位紊乱的关节,使关节间隙松解,减轻神经压迫。手法原理可靠、理论可循,但是一个有经验的且技术过硬的治疗师才是决定疗效的根本。随意找无资质的治疗师进行推拿,弄不好会适得其反。

另外,这类疗法虽可短暂缓解疼痛等症状,但难以持久巩固疗效,病情容易反复。所以,过分抬高其疗效显然有夸大之嫌。

了解病情:推拿前体检,推拿后功能锻炼

在脊柱疾病和关节紊乱的诊疗中,必须要有完善的检查和体检。这样根据临床诊断进行正骨手法治疗,就算有一定可能出现软组织损伤,也是在可控范围之内。目前,大部分因正骨或其他推拿手法而出现损伤的患者,都是因为在手法操作之前没有进行具体细致的体格检查,治疗师在尚未对患者基本情况充分了解的情况下贸然正骨。比如,如果不进行体检,有些老年腰痛患者可能患有骨质疏松等原发性骨病,那样很容易在手法治疗中出现筋骨损伤。同时,非专业的治疗师推拿正骨手法不规范,手法用力过重或角度过大,也会造成软组织损伤、局部炎症水肿,还可加重或诱发小关节错位。

需要注意的是,有部分患者正骨手法后,没有配合适当的功能锻炼,过于依赖手法治疗。事实上,正骨手法产生的椎体的经常性波动,可能会导致韧带松弛、关节稳定性下降等情况。所以,即使在正规治疗中心,也不宜长期进行正骨治疗――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正骨手法。如果目前在接受此类治疗,则需同时配合积极的运动锻炼。

”正骨“的3个注意点

1. 正骨之前应该对相关肌肉进行彻底放松,如直接就进行整脊治疗,会增加风险,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2. 正骨不应力度过大,无需刻意追求“弹响”。

3. 正骨后需要进行针对性锻炼,恢复肌肉状态,“锁紧”关节。

错误观念:活血补肾、强腰健骨,补酒大显神通

一句话解读:普通药酒并不能治疗腰痛,药酒治疗需要专业医生指导。

秋冬季节,很多人热衷于自制药酒,人参、枸杞、黄芪、海马、乌头……由于现代人普遍遭受腰痛困扰,广告介绍有药酒能治好腰痛,就按图索骥,如法炮制。

药酒,顾名思义就是由药物和酒勾兑在一起制作而成。制作药酒的原料种类繁多,有动物(包括其内脏)、植物的根、叶、基和各种中草药。泡药的酒主要以白酒、米酒、黄酒居多。药酒一般随所用药物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性能,进补者有补血、滋阴、壮阳、益气的不同,治疗者有理气、补肾、行血、化痰、燥湿、消积的区别,因而不可一概用之。

大部分入药酒的药物以补肾药为主,而酒本身乃活血之物,因“腰为肾之府”,所以一般认为补肾活血的药酒同样可以起到缓解腰痛的作用。其实,这样的做法并不科学,中药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十分复杂,药酒的泡制应有专业中医师指导,而且饮用药酒也要根据人的体质、季节、地域、年龄、性别等不同来辨证饮用。

认清功效:滋补和药用要分清

通常,药酒分为治疗和滋补两类。前者有特定的医疗作用,主要依据医生的处方或经验方来配制,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其服用方法严格。而市场上常见的多为滋补酒,多具有养生保健作用,也要根据个人情况酌量服用。而对于腰痛的治疗性药酒,就更加因人而异。临床治疗腰痛的中药经典方剂就有8种之多,针对各种患者多变的发病阶段以及不一的发病程度,需要在临床治疗中审时度势调整用药,以达到治疗效果最优化。而较之于煎药,药酒则显得“机动性”不足――千人一方,剂量固定,即使酒作为溶剂可一定程度加强活血效果,却也难以收获理想的效果。

而对于滋补型药酒,由于时下网络信息泛滥,各种补益药酒配方如同快餐搭配,补肾、健脾、强筋骨、健腰等应有尽有,大有一服见效的神奇。许多人道听途说,随意服用。殊不知,选用药酒也应因人而异,大处方未必适合每一个个体。比如,对于血热妄行的人,过度的活血就是一种伤害;而对于气滞血瘀的人,过度补气也会造成更严重的不适。

TIPS

勿在餐时喝药酒

很多人喜欢在聚餐时拿出精心泡制的药酒与亲友分享,心情可以理解,但做法有待商榷。尤其是止痹痛、祛风湿的药酒,在餐时饮用是不正确的,因为其中包含一些生物碱成分,除却口感不佳的因素外,还会随着药酒进入身体,对消化道产生刺激。通常情况下不能在吃饭时服药,药酒的服用同样应遵守这一规则。

适度:多饮、“过陈”都不宜

古代医家曾明确指出:“药酒补虚损,宜少服,取缓效。”所以,服用药酒要结合个人对酒的耐受力,一般每次服用15~30毫升,早晚各饮1次为宜。同时,药酒相较于普通的酒,并不是越陈越好。很多人误以为酒是陈的香,药酒应泡得越久越好。事实并非如此,饮药酒要注意时效,储存得当,一般优质酒以储藏4~5年为最佳。

特别提醒

由于药酒以酒泡制而成,对酒有禁忌的人同样不宜服用药酒,如肝病、高血压、冠心病、中风、骨折、皮肤病患者、酒精过敏者和孕妇、乳母等。

错误观点: 患腰痛,就不能离开腰围和硬板床

一句话解读:腰痛急性期可采取卧床休息和“一小时交替”方式佩戴腰围;注意腰部活动锻炼,以防废用减弱。

专家简介

白跃宏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医学博士。康复医学教研室主任,骨康复研究室主任。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理事、中国软组织疼痛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肢体残疾专业委员会骨科康复学组主任委员、上海市康复医学会骨科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擅长:骨科颈肩腰腿痛的诊断治疗与康复;尤其是慢性下腰痛的诊断、治疗与康复;膝关节骨性关节病的诊断、治疗与康复;周围神经损伤后的治疗与康复。

戴腰围和卧床休息(睡硬板床)是腰痛患者康复和治疗中经常用的手段,为广大患者所熟悉,但却存在颇多误区。比如,是否应该长期戴腰围,是不是一有疼痛就要卧床休息,休息时的床垫软硬度如何控制……那么,腰痛是否就离不开腰围和硬板床了呢?

人体必需的脊柱稳定系统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脊柱的稳定系统,它包括:①椎体、椎间小关节、椎间盘和韧带的被动骨骼肌肉系统;②由肌肉和肌腱组成的主动系统;③位于肌肉、肌腱和韧带中的各种张力传感器。这3个子系统的功能相辅相成,为脊柱完成复杂、准确的运动提供保障。尤其是主动的骨骼肌肉系统,在维持脊柱的稳定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三种稳定系统中的任何一个或几个部分损伤,尤其是主动骨骼肌系统损伤,造成腰椎稳定性减弱、局部形成无菌性炎症,就可进一步加重局部损伤,发生腰痛。

应该警惕的废用减弱

佩戴腰围和卧床休息可使腰部肌肉得到休息。腰椎适当制动后,可限制腰部过度活动,减少腰椎增生的骨刺、突出的椎间盘等压迫物对腰神经根的不良刺激,减少椎间关节的创伤性反应,缓解和改善椎间隙的压力状态,减少继续损伤及劳损,有利于组织水肿的消退及损伤的修复,还可以起到巩固疗效,防止复发的作用。但人体是个活体,任何组织或器官过度制动或休息,均可导致该组织或器官发生相应的废用减弱,肌肉发生废用性萎缩。而腰肌废用性萎缩可导致腰肌无力,使腰痛症状更重。所以佩戴腰围和卧床休息要适度,更多用于腰痛急性期。

佩戴腰围和卧床休息的科学法则

正确的佩戴腰围方法是在腰痛的急性发作期,采用“一个小时交替”的方式佩戴,即在非休息时戴一小时,取下一小时,然后再戴一小时,周而复始;而在卧硬板床休息时可以不戴。待腰痛大部缓解后,不必继续采用一小时交替的方法佩戴腰围,可在处于一个姿势时间较长时佩戴腰围,如看电视、与客人聊天等时。

卧硬板床休息也应在腰痛急性期时采用。在腰痛非急性期时,可在腰围保护下适当进行必要的日常活动,这样有利于加快病变部位血液循环,最大程度预防废用性肌萎缩的发生,促进腰痛症状的好转。另外,睡硬板床并不是直接睡在木板上,而是在木板上铺上2~3层褥子或者是睡在较硬的席梦思床垫上。

错误观念:小孩哪会腰痛,睡一夜就没事了

一句话解读:青少年腰痛并非都是单纯肌肉损伤,可以是较严重的脊柱疾病。

专家简介

史建刚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脊髓损伤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脊髓学会中国脊髓损伤学会委员。擅长颈椎病、腰椎病、脊柱畸形的诊断和治疗,尤其擅长脊柱侧弯、强制性脊柱炎重度后凸畸形、腰椎脊髓拴系综合征、脊柱创伤、结核导致的各种畸形等的诊疗。

当一些青少年向家人说“腰痛”时,常会得到这样的回答:“小孩哪会腰痛,睡一夜就没事了。”在习惯思维中,腰痛是大人才有的病。很多家长甚至认为孩子腰痛只是“生长痛”,不需要关注。的确,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不会有腰椎间盘突出等因为身体衰老而引起的退行性疾病;另外,青少年日常体育活动较多,出现腰痛时,都会简单地考虑为腰背部肌肉拉伤。那么,事实到底如何呢?

其实,很多时候,青少年腰痛并不简单,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比如,强直性脊柱炎就可发生在青少年,不仅会引起腰痛,严重的还可引起脊柱畸形。腰椎结核也可致青少年腰痛。这里特别强调一种引起青少年腰痛的常见原因――腰椎峡部裂。

孩子患腰痛,要排除峡部裂

什么是腰椎峡部裂呢?先要弄清楚什么是腰椎峡部。腰椎的峡部是指同一椎体上、下关节突之间最狭小的部分。如果影像学检查发现这部分(如图红色箭头所示部位)骨质缺损不连续,便是峡部裂。

医学研究发现,腰椎峡部裂多发生在青少年人群,是引起青少年下腰痛常见的原因之一。新生儿的峡部大多是完整的,峡部裂只有在儿童开始行走后才会发生。6岁左右的儿童峡部裂的发生率为4%~6%;随着年龄增加,峡部裂的发生率有增长的趋势。运动员发生峡部裂的概率比一般人群高,尤其是举重运动员和体操运动员的峡部裂发生率更高。

tips

引起腰椎峡部裂的原因主要包括:①先天性发育性峡部不融合,较少见。②后天反复损伤或应力不均造成的疲劳性骨折等,有观点认为青少年的课业重、书包重、姿势不正确等都可能是诱发因素。

大多数儿童和青少年峡部裂患者没有任何症状;而在有症状的患者中,常表现为腰部疼痛,有时也会伴有两侧小腿内侧、双足背侧和外侧以及双足底部皮肤的放射痛。一些严重的峡部裂患者会发生腰椎滑脱,而腰椎滑脱较重者可能会造成马尾神经损伤,表现为会阴区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烧灼感或坠胀感,或者下肢乏力或截瘫,严重者可以引起大小便失禁、大小便潴留(即无法排出大小便)或者障碍。

因此,儿童和青少年发生了腰痛,有经验的医生一定会注意对此疾病进行排除。诊断峡部裂时,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病史、疼痛特点(是否与运动有关,休息时是否缓解),另外患需要做体格检查。腰椎正侧位X线平片可确诊本病。也可以通过腰椎CT或磁共振检查来诊断,腰椎磁共振检查还可以看到脊髓神经根是否有压迫。

延伸阅读

腰椎峡部裂:让内马尔离开巴西世界杯赛场

2014年世界杯赛,在巴西与哥伦比亚队之间进行的1/4决赛中,巴西队的世界明星球员内马尔被对方一球员用膝部顶到腰部导致受伤,遗憾地离开了世界杯的比赛。从国内论坛上传播的内马尔伤后腰椎CT片来看,这个损伤正是腰椎峡部裂。应该属于反复损伤造成的峡部裂,即在平常训练中内马尔早已发生峡部裂,而在被顶撞后其腰痛症状加重,难以支撑下去比赛,所以只能抱憾离场。

锻炼腰背肌的5个方法

腰背肌的锻炼对预防各种类型的腰痛都有较好的效果。常用的方法有五点支撑法、三点支撑法、飞燕点水法、蹬空增力法、直腿抬高法等。锻炼要量力而行,可根据个人的承受能力适当增减运动强度。

五点支撑法:平躺后通过头、双肘、双足的支撑,将腰背部和臀部向上抬起悬空,坚持1分钟,每天练习3~5次,也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增加锻炼次数。

三点支撑法:在五点支撑法的基础上将双肘放于胸前,即以头和双脚为支撑点将身体撑起,同时腰背部尽量后伸。

飞燕点水法:俯卧床上,两臂平放于身体两侧,双腿伸直,头和上下肢同时伸直,用力向上挺起,形似飞燕点水。

蹬空增力法:平躺于床上,双腿伸直,两手自然放于身体两侧,屈髋屈膝的同时踝关节极度背伸,向斜上方进行蹬踏,并尽量将脚伸直,双下肢交替进行,每天坚持100~300次。

直腿抬高法:平躺在床上,两腿伸直,轮流抬起至不引起疼痛为止,动作稍快,连续8~10次。

错误观念:穿高跟鞋脚痛,太胖膝关节痛,与腰关系不大

一句话解读:重心前倾体姿可导致腰部劳损,造成腰痛等疾患。

专家简介

陈文鹤 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巅峰减肥科学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运动训练的生理学、生物化学基础,从事运动训练生物学监控和运动减肥工作。

腰痛与身体姿势长期不正确有密切的关系。医学研究已经证明,不良姿势通常是腰椎损伤的潜在因素,而腰椎损伤后又常常导致脊柱错误姿势的出现。如此恶性循环,导致腰痛且迁延不愈。

不良姿势加大腰部负荷

人体的脊柱是由一连串脊椎骨连接而成,根据部位不同分别称为脊柱的颈段、胸段、腰段和骶段。其中颈段和腰段是脊柱活动度最大的部分。人体的前俯后仰、左右扭转、左右伸展主要是脊柱的腰段活动的结果。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重心一般都落在脊柱的略前方。当人处于直立位置时,脊柱后方的肌肉处于紧张收缩状态,以维持人体的正常姿势和。如果因为各种原因,人体重心前移或上身前倾,脊柱后方的肌肉就必须加大收缩力度,才能维持人体直立位置。长期如此,会导致腰背部肌肉负荷增大,腰椎椎体面受力前缘明显大于后缘,易发生腰肌劳损或者腰椎间盘后突。

特别提醒

引起腰酸背痛的原因不仅仅是腰背肌和脊柱的问题,肾脏疾病如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泌尿系结石和肿瘤、妇科慢性炎症等等都可以产生腰酸背痛的症状,经久不愈的腰酸背痛必须去医院进行诊治。

长期穿高跟鞋可致腰痛

穿高跟鞋时,人体重心前移,脊柱后侧肌肉群张力必须加大,而且下肢的股四头肌群和小腿后肌肉群同样增加张力,才能维持人体的正常姿势,显示挺胸、收腹、翘臀的人体优美姿势。事实上,长时间穿高跟鞋,无论是站立还是步行,腰背肌和下肢肌肉群的张力明显比穿平跟鞋时增大许多,势必产生腰背肌和下肢部分肌肉的疲劳。长期穿高跟鞋站立或走路,在带来好看姿势、身材优美的同时,也会带来腰臀部和下肢肌肉的酸痛不适。

特别强调的是,处在青春发育期的女性,更要注意不适宜的高跟鞋带来身体形态结构的不良变化,如脊柱生理弯曲度的变化,而脊柱生理弯曲度的不良变化也会产生腰酸背痛等症状。

TIPS

脊柱理想姿势,是指在站立时,由侧面观察,颞骨、肩关节肩峰处、股骨大转子、膝关节、踝关节稍前方为一直线。该姿势被认为是理想的正确站姿,骨盆也处于中间位置,不过度向前或向后倾斜。若腰椎不是处于理想姿势,必然会增加腰椎的负担,继而引起腰痛的发生。

“肥胖体姿”给腰背增负

研究发现,中度以上肥胖症患者腹部脂肪大量堆积,使脊柱前体积明显增大,人体重心前移――腹部肥胖越严重,重心前移越明显,这极大地增加了脊柱后侧肌群的工作负荷。再加上肥胖症患者缺乏体力活动,脊柱后侧肌群的力量薄弱,因此容易发生上身前倾、驼背等现象,甚至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症等严重病症。重度以上肥胖症患者除了易发生腰肌受损、椎间盘突出等病症,下肢关节受损也经常容易发生。

唯一有效的治疗此类腰痛的方法是及早进行减肥。目前安全有效的减肥方法是我们一直推荐的小强度、长时间、全身性有氧运动结合适当的饮食控制。中度以上肥胖症患者首选的运动项目是游泳,因为人体在水中产生浮力,脊柱和下肢关节几乎不受重力的作用,因此对脊柱和下肢关节不会产生损伤性影响。当体重和肥胖程度明显下降后,可以进行快走和游泳两个项目的交替运动,即隔天分别进行快走和游泳不同的运动方法。在进行运动减肥的同时,还可以进行一些增加腰背肌力量的训练方法(如“俯卧两头起”等)练习。

重度肥胖导致人体重心前移,腰背肌负荷明显增大。(参考,要换图)

特别提醒

无论是穿高跟鞋、肥胖症还是怀孕后期,由于身体重心前移,腰背肌维持人体正常姿势的工作强度明显增大,容易发生腰酸背痛的症状。也由于脊柱前倾,腰椎椎体面受力不均,前缘受压增大,后缘压力明显降低,椎体间隙呈楔形,容易发生椎间盘髓核后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