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语文文学常识

大学语文文学常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语文文学常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语文文学常识

大学语文文学常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影视精品 课堂内容 主持艺术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新课程赋予这句话全新的意义,也为我们尴尬的语文教学指明了一个新方向。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如何实现大语文教学是我们语文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

影视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体,正处于空前繁荣时期,异彩纷呈的影视内容已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电视更以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吸引着诸多学生的眼球,每逢节假日,学生总把自己锁定在电视上,“两耳不闻父母声,一心只看电视剧”。作为语文教育者,应以教育的眼光去审视这种影视效应,去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加快,语文教育观点由单纯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向同时注重语文的工具性、传统性、人文性逐渐转变后,语文教学有了更为深广的内涵。因此,我在近几年来的语文教学中,努力实践着我的“大语文”教学理念。为此,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将影视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借鉴影视艺术,探求大语文教学。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借鉴影视精品,拓展课堂内容

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之一是让学生具有一定的综合技能,特别是读、写、听、说的能力。然而,以往因认识上的偏差和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语文教师抱住教材、教参不放,将学生固定在狭小的课堂和教条化的思维空间里。这种教学观、学习观窒息了人的思维,使学生成为一架毫无思想的学习机器,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弱化了教育的功能。

其实,语文课堂内容应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语文素养,均可大胆“拿来”。笔者认为,影视可以成为我们的第二或第三课堂。语文教材中一些优秀文学作品已改编成为电视剧,可根据课堂的教学需要,有目的的选择一些精品电视剧,组织学生观看并开展讨论,从而拓展语文学习的天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每节课的前五分钟固定节目为“答记者问”或“开心一刻”或“开心辞典”等。每周五的固定节目为“非常星期五”。这种与众不同的教学,让学生课课有期待,周周有盼望。

二、借鉴影视模式,激活教学方式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造各种条件和形式,开展学生之间的交流”,“在学生之间营造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气氛”,“激励学生合作学习,利用协作性小组形成开展探究活动”。电视节目在从筹划到拍摄到成品的过程中,离不开摄制组成员的分工、合作。这为语文教学带来很大的启示。

1、拍摄模式激活教学方式

影视节目是导演、演员及各种后台工作者精心分工、合作的结晶。笔者在讲授鲁迅的《阿Q正传》时,一反传统教法,替之以剧本改编。将全班学生分为剧本改编组、导演、演员(主、配角)、化妆师、道具组、舞台设计组等,没有分到任务的同学做群众演员及观众。准备时间为一周。一周过后,果然不出所料,学生表演投入,热情高涨,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尤其可贵的是在各个组内,都有学生的“创造点”,充分展现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把分工、合作、探究的现代学习方式落到实处。 转贴于

2、节目模式激活教学方式

时下,为吸引观众,提高收视率,各大电视台都在潜心打造精品栏目。深受学生欢迎的节目有中央电视台的“正大综艺”“幸运52”“实话实说”“梦想剧场”等;福建东南台的“银河之星大擂台”“开心100”等;湖南电视台的“快乐大本营”“玫瑰之约”等。相比之下,我们的教学方式确实太陈旧、太刻板,缺乏生气、新气息。语文教学更需“精品”意识,亟待推出“精品课堂”。笔者认为可大胆借鉴电视模式,把语文课堂变成电视现场。

如笔者在教授杜甫的《兵车行》时,就借用“实话实说”模式,巧设情境,精拟话题“好男儿,当兵去”。在一种师生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顺利完成了该课的教学目标,极大地增强了课堂教学活力,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三、借鉴主持艺术,提升业务水平

俗话说:“好马配好鞍”。再好的节目设计,如没有较高的主持艺术,也会黯然失色;再好的教学设计,如没有较高的讲授艺术,也是枯燥乏味。纵观各大电视台的精品栏目,都离不开著名的主持人。他们气质高雅,谈吐非凡,风格幽默。假如我们的语文老师也能像主持人那样语言幽默,话语精炼,态度自然,语文课堂定是另一番风景。

1、借鉴主持人的说话艺术

“说得比唱得还好听”或许夸大了主持人的说话艺术,但不容否认,著名主持人说话的节奏、停顿、语气等技巧掌握得很好,增添了语言的魅力。语文教师可利用一切机会借鉴学习主持人的说话艺术,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2、借鉴主持人的提问艺术

语文教师要善问,要巧问。但在语文课堂上,常有老师提问过难,学生哑口,师生尴尬;或过易,学生踊跃,却流于形式。著名主持人在主持访谈类节目时,却能循循善诱,步步逼近,有效地推动话题的展开。语文教师要学习主持人的问话艺术,从而激活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率。

3、学习主持人的调控艺术

大学语文文学常识范文第2篇

1)It is+形容词+that

It is conceivable that knowledg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our life.

可想而知,知识在我们的一生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

2)It is+形容词+to do/ doing

She had said what it was necessary to say.

她已经说了一切有必要说的话。

3)祈使句/名词+and/ or

Work hard, and you will finally be able to reach your destination.

努力工作,你就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4)as+many/ much+名词+as

It is said that visitors spend only half as much money in a day in Leeds as in Lon-don.

据说,游客每天在利兹的花销仅为在伦敦的一半。

5)倍数词+as+形容词+as

The reservoir is three times as big as it was ten years ago.

这个水库的面积是十年前三倍。

6) 倍数词+ more +名词/形容词十than

Smoking is so harmful to personal health that it kills seven times more people each year than automobile accidents.

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极大,每年死于吸烟的人比死于车祸的人多七倍。

7)(not)as/ so...as(和……(不)一样)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re not as serious as they suggested in their report.

环境问题没有他们在报告中说得那么严重。

8)no more...than(与……一样不)

She is no more fit to be a manager than a schoolgirl would be.

一个女学生固然不宜当经理,她也同样不宜。

9)Nothing is more...than(没有比……更……的;……是最……的)

Nothing is more important thanto receive education.

没有比接受教育更重要的事。

10)感官动词+of+名词

They hurriedly escaped into a cave that smelt of terror.

他们仓皇地逃人一个充满恐怖气氛的山洞。

11)without/ not so much as(甚至没有)

Disappointed with her husband,Mary left home without so much as looking back at him.

出于对丈夫的失望,玛丽离开了家,甚至都没有回头看他一眼。

12)may/ might as well(…as)(与其……还不如……)

One may as well not know a thing at all as know but imperfectly.

与其一知半解还不如彻底蒙在鼓里。

13)too...to(太……而不能……;极其地)

It was not too bright of them to settle in an area where earthquakes frequently occur.

他们选择在地震多发的地区定居,这可不是个明智的决定。

14)only to find/ see(结果却;没想到会)

He spent almost all his money to buy the hen which was said to be able to lay gold eggs, only to find it could not lay eggs at all.

为了买那只据说能下金蛋的母鸡,他几乎倾家荡产,没想到这只鸡根本不会下蛋。

15)It is undoubted that/ There is no doubt that(毫无疑问,……)

There is no doubt that war can be avoided if we get down to peace talk.

毫无疑问,如果我们肯认真和谈就能避免战争。

16)rather than(而不是……)

Rather than pursue money to achieve happiness,we should focus on the improvement of ourselves.

我们应该集中精力改善自我,而不是追求金钱的享乐。

17)It is/ was said that(据说)

It is said that man is the least biologically determined species of all because he possesses features absent in other natural species.

据说人类是生物学上最难归类的物种,因为人类拥有其他天然物种所缺乏的特性。

18)When it comes to...(提及,当提到……的时候)

When it comes to physics, I know nothing.

谈到物理学,我一无所知。

19)be not much of a...(是个不太好的……)

Mike is not much of a teacher for he often skips from one subject to another.

麦克不是个好老师,因为他总是从一个话题跳转到另一个话题。

20)(n) either...(n) or...(既不……也不……;或者……或者……)

Liking neither the story nor the background music, he fell asleep in the cinema.

他既不喜欢故事情节也不喜欢背景音乐, 所以在电影院里睡着了。

21)no sooner than/ hardly when/ scarcely when(刚……就……)

I had hardly opened the door when he rushed in.

我刚开门他就冲进来了。

22)the more…the more(越……越……)

The fastera country’s economy develops, the slower its population grows.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越快,它的人口增长就越慢。

26)As far as sb./sth. is concerned(就……而言,在……看来)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fashion belongs to women.

在我看来,时尚是属于女性的。

27)not only...but also(不但……而且……)

大学语文文学常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市场分割理论;知识失业

“知识失业”是指受过较高教育的知识劳动力处于不得其用的状态,知识资源没有得到有效与合理配置。“知识失业”的主体是具备一定的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劳动者。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逐渐变得严峻起来,2002~2004年,全国高校的平均就业率一直维持在70%左右。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338万人,比2004年增加58万人,再加上2004年约60万人的未就业毕业生,2005年,实际需要解决就业问题的毕业生人数就已达到400万人左右。[1]大学生就业压力空前增大,就连以往找工作十分容易的研究生也在找工作时遇到困难。可见,“知识失业”问题在我国越来越严重。

从表面来看,“知识失业”意味着我国出现了教育过剩,也似乎意味着我国从业人员的整体受教育水平提高了。然而,即使经过20世纪90年代教育的飞速发展,2000年我国从业人口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仅占18%,与国际平均水平的80%相差62个百分点。[2]这说明我国目前出现的“知识失业”问题并不是教育过剩引起的。大多数国内学者认为,当前我国大学生的“知识失业”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结构性失业,是劳动力供给的调整跟不上需求的变化,从而引发劳动力的供求结构调整存在较长时滞所形成的一种失业。

对于如何消除这种结构性失业,多数研究主张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入手来解决问题,主要措施包括适度控制高校扩招规模、依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降低大学生的就业预期值等。也有不少研究利用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颇有价值的成果主要是利用多元劳动力市场理论(重点是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从供求嫁接的角度对“知识失业”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解决二元劳动力市场上的失业问题,关键在于消除两类市场间的流动障碍。[3]但这些研究成果主要分析了城乡分割、区域分割、产业分割、职业分割等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影响,很少考虑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产生的内部市场与外部市场分割对大学生“知识失业”问题的影响。笔者试从内外市场分割的新角度对此问题进行分析。

大学毕业生面临内部市场与外部市场的分割

现代经济学认为,劳动力市场并非是一个完全统一的市场,而是被分成两个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市场,整个社会的劳动力市场可以划分为第一劳动力市场和第二劳动力市场。第一劳动力市场的工资较高,劳动条件较好,工作岗位较有保障,职业前景好;第二劳动力市场的工资较低,工作条件较差,工作具有不稳定性和暂时性。两种劳动力市场存在较强的分割性,求职者相互流动比较困难。一般来说,第一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不愿意光顾第二劳动力市场,而第二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根本无法进入第一劳动力市场。

本文分析的切入点是把劳动力市场划分成内部劳动力市场和和外部劳动力市场。这里所说的外部劳动力市场也就是新古典理论所描述的由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劳动力的雇佣量和均衡的工资水平的劳动力市场。在外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决定雇佣量和劳动力的均衡价格水平,雇佣双方交易的结果,是以一定的工资率将各种层次、不同工种的工人分配到不同的企业、行业、职业和地区实现就业安排。与之相对应的内部劳动力市场则是不同于外部劳动力市场的一种就业制度安排,它具有独特的运行机制和效应。它是在企业内部劳动雇佣双方形成的一种劳动就业关系,这种就业关系是根据内部的一系列规则和惯例来进行的而不直接受外部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劳动力一旦进入了企业,内部劳动力的配置机制就开始起作用,很少受外部市场的影响。[4]显然内部劳动力市场属于第一劳动力市场,而外部劳动力市场可认为是第二劳动力市场的一种。一般而言,内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的流动性和竞争性要远远低于外部劳动力市场,但其安全性和收益性却高于外部劳动力市场,并且内部劳动力市场和外部劳动力市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分割和流动性障碍。

笔者认为,劳动力市场上用人单位的内部市场是影响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如果把大学生当作是劳动力市场的新进入者,我们可以称之为“外部人”,他们首先要进入的是竞争激烈的外部市场。企事业单位已有员工,则可以被称为“内部人”。占据内部市场就业岗位的人一般有三种,第一种是旧体制下的“老人”,他们能进不能出,岗位配置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长期占据一级市场中的优等岗位;第二种是新体制下靠“走关系”等非竞争手段进来的“新人”,他们一般自身素质不高,却也占据了内部市场中的优等岗位;第三种人是新体制下靠竞争招聘的形式引进来的“新人”,他们一般在内部市场中占据专业性和技术性较强的岗位。以上三种人,只有第三种人是通过市场竞争的形式进入一级市场的,但这一部分所占的比重太小了,内部劳动力市场中充斥着大量的旧体制遗留下来的“老人”。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在就业时所面临的内外市场的分割在很大程度上是新旧体制转轨所遗留下来的问题。

内外市场分割并非是我国的特有现象,即使在西方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企业中,这种现象也普遍存在。近几十年来,西方国家的企业为了留住人才,适应竞争和发展的需要,在企业内部普遍建立了由主要部门劳动者构成的内部劳动力市场。主要部门的劳动者包括拥有技能的蓝领工人、管理和技术人员,在内部劳动力市场上,雇佣和工资并不直接受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影响,而是由企业按照内部的规定和惯例来决定,其特征为长期雇用、内部晋升和工资优厚。与内部劳动力市场相对应的外部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主要集中在非主要部门,这些部门的劳动力一般不需要多少技能,在这些领域,雇佣关系是短期的,工资也完全受外部劳动力市场的调节。与从属部门以及外部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相比,主要部门的劳动力明显具有内部人的特征。

内外市场分割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

内部市场和外部市场之间的分割主要表现在劳动力不能在两个市场之间自由流动,存在着流动性障碍。这种流动性障碍从市场角度来看,可能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也可能是体制和人为因素的结果。具体来看,市场本身选择所形成的市场分割,实际上是市场理性选择的结果,而由体制和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市场分割,具有理性和非理性的复杂性。不论是哪种因素所造成的市场分割,劳动力替换成本过高是其主要原因。由于劳动力转换成本的存在,使企业在用外部人替代内部人时要付出较为昂贵的代价,越是企业的重要人才,劳动力替换成本越高。在这种背景下,即使“外部人”愿意接受比“内部人”更低的工资,但在低工资不足以弥补劳动力转换成本时,企业宁可用高工资雇用内部人,也不愿意用低工资雇用外部人。这样一来,劳动力替换成本过高就成为内外部市场分割的主要原因。

劳动力替换成本较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必须为解聘员工而支付很高的解聘成本。解聘成本既包括经济成本,比如支付给被解聘员工一定的费用、被解聘员工所留下的岗位一时招不进合适人选时所导致的损失等,也包括非经济成本,比如社会压力和政治压力等。在我国,国有企业的解聘成本是很高的。它们若想解聘具有城镇户口的工人和干部(主要是大学毕业生),将面临着难于承受的高解聘成本,这其别是社会压力和政治压力巨大,前者比如被解聘员工的抵制和新闻媒介的报道等,后者比如上级主管部门对企业负责。二是聘用新员工所必须支付的各种聘用成本,包括工资成本、搜寻费用、城市增容费和其他支出等。用人单位在替换成本较高的情况下,宁可继续在内部市场雇佣低素质的劳动力,也不愿意从外部市场中雇佣高素质的劳动力。

摘要:我国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着严重的内外市场分割情况,劳动力替换成本过高是造成内外部市场分割的主要原因。市场分割理论为分析和解决“知识失业”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市场分割理论;知识失业

“知识失业”是指受过较高教育的知识劳动力处于不得其用的状态,知识资源没有得到有效与合理配置。“知识失业”的主体是具备一定的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劳动者。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逐渐变得严峻起来,2002~2004年,全国高校的平均就业率一直维持在70%左右。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338万人,比2004年增加58万人,再加上2004年约60万人的未就业毕业生,2005年,实际需要解决就业问题的毕业生人数就已达到400万人左右。[1]大学生就业压力空前增大,就连以往找工作十分容易的研究生也在找工作时遇到困难。可见,“知识失业”问题在我国越来越严重。

从表面来看,“知识失业”意味着我国出现了教育过剩,也似乎意味着我国从业人员的整体受教育水平提高了。然而,即使经过20世纪90年代教育的飞速发展,2000年我国从业人口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仅占18%,与国际平均水平的80%相差62个百分点。[2]这说明我国目前出现的“知识失业”问题并不是教育过剩引起的。大多数国内学者认为,当前我国大学生的“知识失业”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结构性失业,是劳动力供给的调整跟不上需求的变化,从而引发劳动力的供求结构调整存在较长时滞所形成的一种失业。

对于如何消除这种结构性失业,多数研究主张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入手来解决问题,主要措施包括适度控制高校扩招规模、依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降低大学生的就业预期值等。也有不少研究利用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颇有价值的成果主要是利用多元劳动力市场理论(重点是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从供求嫁接的角度对“知识失业”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解决二元劳动力市场上的失业问题,关键在于消除两类市场间的流动障碍。[3]但这些研究成果主要分析了城乡分割、区域分割、产业分割、职业分割等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影响,很少考虑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产生的内部市场与外部市场分割对大学生“知识失业”问题的影响。笔者试从内外市场分割的新角度对此问题进行分析。

大学毕业生面临内部市场与外部市场的分割

现代经济学认为,劳动力市场并非是一个完全统一的市场,而是被分成两个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市场,整个社会的劳动力市场可以划分为第一劳动力市场和第二劳动力市场。第一劳动力市场的工资较高,劳动条件较好,工作岗位较有保障,职业前景好;第二劳动力市场的工资较低,工作条件较差,工作具有不稳定性和暂时性。两种劳动力市场存在较强的分割性,求职者相互流动比较困难。一般来说,第一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不愿意光顾第二劳动力市场,而第二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根本无法进入第一劳动力市场。

本文分析的切入点是把劳动力市场划分成内部劳动力市场和和外部劳动力市场。这里所说的外部劳动力市场也就是新古典理论所描述的由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劳动力的雇佣量和均衡的工资水平的劳动力市场。在外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决定雇佣量和劳动力的均衡价格水平,雇佣双方交易的结果,是以一定的工资率将各种层次、不同工种的工人分配到不同的企业、行业、职业和地区实现就业安排。与之相对应的内部劳动力市场则是不同于外部劳动力市场的一种就业制度安排,它具有独特的运行机制和效应。它是在企业内部劳动雇佣双方形成的一种劳动就业关系,这种就业关系是根据内部的一系列规则和惯例来进行的而不直接受外部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劳动力一旦进入了企业,内部劳动力的配置机制就开始起作用,很少受外部市场的影响。[4]显然内部劳动力市场属于第一劳动力市场,而外部劳动力市场可认为是第二劳动力市场的一种。一般而言,内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的流动性和竞争性要远远低于外部劳动力市场,但其安全性和收益性却高于外部劳动力市场,并且内部劳动力市场和外部劳动力市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分割和流动性障碍。

笔者认为,劳动力市场上用人单位的内部市场是影响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如果把大学生当作是劳动力市场的新进入者,我们可以称之为“外部人”,他们首先要进入的是竞争激烈的外部市场。企事业单位已有员工,则可以被称为“内部人”。占据内部市场就业岗位的人一般有三种,第一种是旧体制下的“老人”,他们能进不能出,岗位配置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长期占据一级市场中的优等岗位;第二种是新体制下靠“走关系”等非竞争手段进来的“新人”,他们一般自身素质不高,却也占据了内部市场中的优等岗位;第三种人是新体制下靠竞争招聘的形式引进来的“新人”,他们一般在内部市场中占据专业性和技术性较强的岗位。以上三种人,只有第三种人是通过市场竞争的形式进入一级市场的,但这一部分所占的比重太小了,内部劳动力市场中充斥着大量的旧体制遗留下来的“老人”。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在就业时所面临的内外市场的分割在很大程度上是新旧体制转轨所遗留下来的问题。

内外市场分割并非是我国的特有现象,即使在西方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企业中,这种现象也普遍存在。近几十年来,西方国家的企业为了留住人才,适应竞争和发展的需要,在企业内部普遍建立了由主要部门劳动者构成的内部劳动力市场。主要部门的劳动者包括拥有技能的蓝领工人、管理和技术人员,在内部劳动力市场上,雇佣和工资并不直接受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影响,而是由企业按照内部的规定和惯例来决定,其特征为长期雇用、内部晋升和工资优厚。与内部劳动力市场相对应的外部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主要集中在非主要部门,这些部门的劳动力一般不需要多少技能,在这些领域,雇佣关系是短期的,工资也完全受外部劳动力市场的调节。与从属部门以及外部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相比,主要部门的劳动力明显具有内部人的特征。

内外市场分割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语文文学常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新生;心理问题;适应性教育

大学是不同于高中生活的另一种全新的生活,大学新生因缺乏对自身成长的科学认识和经验,容易产生情绪和心理问题。适时对新生进行适应性教育, 对于帮助学生尽快适应环境,对于他们积极的开展大学生活,更好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 大学新生适应性心理问题的表现

1.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导致心理上出现失落感

大一新生入学之前,往往把大学生活幻想的很美好,当他们跨进大学校门之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他们深感沮丧、迷茫。另外,大多数学生会发现周围很多同学的能力都强于自己, 多数学生从高中阶段的中心地位退居到边缘地带,有些学生会因自身优势的丧失而感到失望、痛苦,变得一蹶不振、灰心丧气,这就影响了他的大学生活。

2.缺乏明确目标而造成的空虚感。

在高中时代,大部分同学都是为了高考而努力学习,每天的生活很充实也很有干劲。而到了大学以后,那个一直压在身上的重担突然卸了下来,突如其来的轻松使得很多大学新生彻底的松懈下来,除了每天上课以外,都是在看电影、打游戏、上网聊天等无意义的消磨时间中度过,虽然不想如此,但又不知道应该干些什么,产生了极度的空虚感。

3.学习方式的转变产生了学习上的倦怠

大学课堂是个开放的课堂,由于大学的教学管理模式与高中完全不同,信息量大、进度快,导致学生学习要采用课堂教学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这对于那些高中时期都是靠老师讲解、死记硬背等方式学习的大学新生,短时期内无法适应大学的学习节奏。很多大一新生把大量时间、精力浪费在睡觉、打游戏、谈恋爱或者其他方面,学习逐出现倦怠心理,导致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4.人际交往出现问题而导致的孤独感

中学时代人际关系的好坏不是太重要,高中时候所有的重点和焦点都是高考,进入大学以后,学习已经不是生活的全部,来自全国各地的新生朝夕相处,共同生活在一个班级甚至是一个宿舍当中,由于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往往会发生一些冲突和矛盾,为了避免矛盾,有些同学选择了不与其他人交往,把自己关闭在狭小的世界里,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孤独感。

二、采取措施,开展适应性教育,积极解决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

1.加强新生入学教育的广度和力度,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适应性教育

(1)加强理想信念和爱校教育,使新生尽快转变角色,增强认同感。深入开展主题鲜明,形式新颖的教育活动,通过专题讲座、党课、团课等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新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使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入到学校的改革发展事业中。

(2)加强学习指导, 帮助新生转变学习方式,适应大学学习。根据大学学习和专业特点, 开展一些专业讲座,请任课教师和高年级的学生向新生介绍大学的学习模式和方法, 使新生认识到大学学习与高中学习之间存在的种种差异,使他们逐渐的适应大学的学习模式,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

(3)增强新生的人际适应能力。大一新生大部分都来自不同的地区和省份,他们的生活习惯以及个性特点都存在千差万别,如何使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愉快的度过大学生活?首先要让新生学会适应新的环境,懂得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学会与人相处,多开展一些活动,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其次,教育新生要转变思想观念,不能太以自我为中心,接受别人的生活方式。可以开设一些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选修课及专题讲座,帮助新生们正确的认识自己,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的技巧,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针对新生的出现的心理问题,积极开展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专题讲座,扩大新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积极开设一些如社会心理学、健康心理学、职业心理学等方面选修课程,系统地讲授心理发展与健康的知识。通过开展“大学学习方式转变”、“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自我突破”、“大学生恋爱心理”等专题讲座,提高大学生针对性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建立心理档案、进行危机干预、开展心理咨询等方式应对适应问题严重学生。新生入学之后, 通过心理普查等方式, 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建立心理档案。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要建立从班级到学院到学校的三级危机干预体系。广泛宣传心理咨询服务,引导新生在遭遇心理困扰时通过正规渠道寻求帮助。

3.结合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力量,帮助新生解决心理问题,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

(1)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强对新生的适应性教育。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专业化建设,提高解决学生思想和心理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等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或咨询。

(2)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搭建学校、家庭间的互动交流平台。应该通过某种方式搭建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交流平台。积极与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家庭状况等。对于新生的适应性教育不是仅仅通过学校教育就能解决的,它需要学校、家庭、学生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帮助大学新生克服各种适应性心理问题,使他们顺利地、充实地度过人生最美好、最关键的阶段。

参考文献

[1] 黄兆信,李远煦.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05).

[2] 樊富珉.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大学语文文学常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市场需求;大学生就业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和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加上2015年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将达到749万人,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不少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一些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不仅如此,目前的大学生就业状况还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即有些大学生可以从多个工作机会中挑选单位,而有些大学生却无业可就,找不到工作[1]。造成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在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失衡,具体表现为大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结构和水平远远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探讨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失衡问题的表现,探索基于市场需求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优化策略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一、基于市场需求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理论基础

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国内最早是由学者郑晓明提出,即“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2],而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实际就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维度和构成。目前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理论研究较丰富,有从二维、三维、四维甚至五维以上角度进行探讨。其中,学者王霆从用人单位需求角度提出的大学生“知识、技能、态度”模型较为具有代表性,“知识要素包括专业类知识和非专业类知识,技能要素包括操作应用技能、理解交流技能、管理技能、自我控制技能、科学思维技能,态度要素包括职业素养、意志品质和个性特征”[3],本文主要据此对市场需求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失衡问题的表现和成因进行实证分析。

二、基于市场需求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失衡问题的表现

本文主要是对重庆市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访谈,以了解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现状和不足。访谈问题主要包括“评价现在招聘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结构是否合理?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存在哪些不足?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完善有哪些建议?”调查问卷主要是在重庆地区发放,共发放了重庆地区78家公司人力资源部门经理、招聘专员或业务部门核心员工,共涉及了18个行业,有效问卷为76份,有效率为97.4%。通过问卷访谈发现,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存在明显的失衡问题,大学生知识、能力和态度的构成和水平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从知识维度来看,当前的大学生存在着读死书、不愿读书的现象,所学的专业知识基础不扎实,理论知识更新速度慢且存在和实践脱节问题,不仅如此,普遍缺乏工作必要的实用知识。

其次,从技能维度来看,现在的学生多数难以及时发现情绪变化,不善于调节个人情绪、自我激励和自我控制;不少大学生基本文字写作、沟通协调能力较为缺乏,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极差,执行能力比较弱,普遍缺乏主动工作或者主动学习的能力,还有一些学生固守书本知识,思维僵化。

另外,从态度维度来看,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着浮躁、眼高手低、功利心重、好高骛远等心态,自我认知和定位不清,对于自己的优势劣势缺乏深入了解,对未来没有明确的规划;不仅如此,很多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也非常缺乏奉献精神,不愿意多付出,目光端去去去,付出一点点没有看到回报就开始抱怨,开始不满意,然后就是频繁地原地踏步的跳槽;另外,不少应届大学生的责任心和团队意识都有待加强。

三、 基于市场需求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优化策略

优化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使之适应社会需求,是高校、社会和大学生共同的责任。本文主要是从高校、社会和大学生的角度探讨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优化策略。

首先,高校应以优化市场需求导向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为目标进行人才培养,在大学全阶段加强对大学生职业能力、专业知识、个人态度的引导和培养,将大学生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有机结合,多部门从课程教学环节、第二课堂环节、社会实践环节协同培养和优化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特别是要增强校企合作,为大学生搭建社会实习和求职的平台。

其次,对大学生个人来说,应准确地自我定位,学会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开发和自我能力提升,将个人发展和社会需求有机结合,主动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不断提升个人沟通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端正个人态度。

另外,社会用人单位也应积极参与大学生能力培养过程。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式合作等加强与高校的合作,社会用人单位还可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建设性的意见,选派企业优秀骨干及管理人员参与高校实践教学环节,积极参与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培养过程。(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军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及影响因素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1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