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学的心理过程

心理学的心理过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学的心理过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理学的心理过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声乐学习;心理调控

一、心理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性

声乐是一门综合艺术,同时也是一门综合的科学,它涉及到生理学、心理学、音响学等多门学科。声乐艺术通过人的声音以及表演等来表现人的情感,展示人的内心世界。因此,歌唱者的心理状态必然成为其声音状态的重要内在基础。在整个歌唱艺术活动过程中,心理活动都始终贯穿其中,并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马腊费奥迪曾说:“心理学是声乐艺术的真正灵魂。”可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声乐学习,能为声乐学习的实践提供新的理论参考,使声乐理论更加完善,更加科学,因而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声乐学习的重点在于逐步调整、协调人体各发声器官,使发声技能和习惯趋于科学和合理,进而提高人声的艺术表现力。然而,声乐学习并不只是单纯的声乐技巧的学习,同时也是学习者心理活动调控过程的训练。不管是声乐作品的思想内容还是演唱形式,都必须通过演唱者的思想感情来表达。如果没有演唱者充分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因素,再好的演唱技能也难以发挥。所以,歌唱的学习不能仅仅重视练习人体发声器官的机理作用,还必须重视心理因素的作用,重视心理调控能力的训练。

二、声乐初学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声乐是一门感觉的艺术。从心理学上讲,感觉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产生对这些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在声乐学习中,尤其是声乐初学者常常有这样的现象:本来先天条件不错、歌唱技巧也还可以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正规化训练之后,不仅声乐技巧上进步不大,反而丢失了本来的声音特点,变得好像不会唱歌了。其实这是因为声乐学习中需要“感觉”的方面没把握好,比如:气息、腔体打开、声音位置、歌曲的意境等等,学习者好像抓住了这样就丢了那样,面对老师的指导、提示也无所适从。从心理方面来分析,声乐学生一般会有认识不清楚、自信心不足、学习兴趣不浓、注意力不集中、意志力不强等几个问题。

1、对声乐认识不清楚

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是学习和研究这个事物的先决条件,学习声乐也是这样。许多学生对声乐的认识有这样的误区,比如:声乐就是简单的唱唱歌、就是唱几个高音、就是把声音唱大、颤音就是颤抖的声音等。这样一些对学习声乐不够重视或者存在严重误区的认识会对声乐的学习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有的声乐初学者喜欢唱高音,只要练声就尽量往高里拔,以牺牲嗓子的代价换来几个没有质量的高音还以为自己在进步。在没有良好气息基础的前提下,盲目喊唱高音是非常危险的,轻则导致声带充血、水肿,重则造成小结、息肉甚至丧失唱歌的能力。有的声乐初学者喜欢模仿一些歌唱家的声音,以为声音唱得越大越好,不顾自己的嗓音条件压着喉头把声音撑得很大,结果造成嗓子疼痛,上高音困难。

2、自信心不足

建立声乐学习的自信心,是声乐学习迈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对声乐学生而言,自信的歌唱尤其重要。一般说来,人的嗓音都比较正常,特别差的只是极个别。在正式学习声乐之前,一般人都不会感到发声的困难,而一旦开始接受正规的歌唱发声训练,就有了声乐老师的种种发声规范,于是许多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以前很好的嗓子仿佛一下子消失了,甚至以前能唱的高音现在唱不上去了,从而丧失了学习声乐的信心。

3、学习兴趣不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声乐的人应该说或多或少地对声乐有些兴趣。但是声乐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效果也时有反复,本来上一次已经掌握的东西下一次却怎么也找不回感觉是常有的事。有的学生一遇到学习困难或者在找不到“感觉”的时候就觉得学起来没什么意思,没有了学习的兴趣。还有一些学生学习目的和方向不明确,片面追求发声技巧,学了几年还是没有在歌唱修养上有多大提高,只是学成了一名“歌匠”,最后终于渐渐失去了兴趣。

4、注意力不集中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基本特征。注意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声乐学生往往急于求成,一开始学习就想注意到这里又注意到那里,既要注意气息又要注意声音位置,既要注意口腔打开又要注意下巴放松,结果却事与愿违,一点都没有注意到,一个方面都没有做好。从生理学的角度讲,声乐学习是一个生理机能不断训练和强化的过程。如果没有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将注意集中在某一个生理部位去训练,生理机能的增强就得不到巩固,即是声乐学习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5、意志力不强

意志就是人们为达到一定目的而自觉行动、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歌唱学习过程的意志则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克服歌唱困难,力争取得较好声乐学习效果的心理过程。声乐学生难免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比如:高音总是唱不上去,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进步甚至感觉到退步,或者声乐老师提出的要求总是体会不到或者做不到等等。倘若没有较好的意志力,声乐学习极有可能半道而终。

三、声乐学习中心理问题的调控方法

1、加强对声乐学习理论的认识

声乐是通过人的声音来表达情感的艺术。歌唱的最终目的决不是对歌唱技巧的片面追求,而是通过一定的歌唱技巧来表现音乐的内涵。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歌唱是情感的产物,而艺术是注重形式的,二者的对象完全不同。歌唱是简单的,本质上像是对话,它是实际生活的产物。”所以说学习歌唱应该注意感情的表达和技巧的学习并重,但最重要的是还是表达感情的能力,提高歌唱的修养。诚然,高超的技巧也可以为感情的表达带来一定程度的方便,但是永远不要成为一个只懂得一点歌唱技巧的“歌匠”。

2、因人而异,培养兴趣,建立自信心

虽然大部分人都有较好的歌唱条件,但并不是说每个人的嗓子都完全一样,相反有很大的差别。从生理上讲,每个人的声带长短、厚薄存在较大的差异,对声音的听觉敏感性也有很大的不同。同时,尽管人人都有一副好嗓子(所有婴儿都会大声地啼哭),但由于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差别,在后天的发育过程中逐渐养成了各自不同的发声习惯,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声音特点。比如:生长在大山的人习惯了大自然的广阔无垠、无拘无束,通常都有着高亢明亮的自然音色;相反地,在城市长大的人往往具有纤细、柔和的特点。所以学习声乐一定要因人而异,不能盲目跟着别人学习,别人唱什么自己就要唱什么,在选择练声曲和歌唱曲时要根据自己的声音特点和喜好,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急于求成。

声乐学习者要充分相信和开发自己的嗓音潜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嗓音特点的歌曲进行练唱,即使是我们所说的“小歌”(技巧难度较小的歌曲)也要一丝不苟地唱好,不断培养自己的兴趣。要充分认识自己在发声习惯上的优点和不足,尤其是要改正发不好的发声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演唱技巧,多把自己演唱得好的作品演唱给别人听,多上正式舞台演唱,以建立自己的演唱自信心。

3、集中学习的注意力

注意有指向性、集中性和选择性的特点。在同一时间内心理活动能指向和集中于少数对象,这些少数对象就能够被清楚地意识到,而其它同时作用的事物,则没有意识到或意识得比较模糊。因此,声乐学生不必也不能把声乐学习所要求的各个方面都做好,要在一定时间内加强对某一方面能力的训练并加以巩固。比如气息训练,初学时就要训练较长一段时间,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事倍功半。

学习声乐中的注意也要保持一个合适的度。教学实践中发现,当老师提出学生的某个发声器官不正确时,一些声乐学习者过分地注意这一器官,反而使用该器官因紧张而不能正常工作,影响歌唱的发声。

4、坚定信念,增强意志力

歌唱是肌肉、意志、生理与心理的协调运动,人的意志正是使口、唇、舌、齿、咽、腭、肺以及全身各个部位协调运动,于是产生美妙的声音。歌唱意志行动自始自终表现在歌唱与发声的全过程,只要有歌唱或发声,就会有意志伴随。意志是声乐学习者的心理动力,即是意识的能动性、积极性的表现。人的意志力是他不同于其它人的个性特征。

一个声乐学习者即使有多么好的声音条件,也会在成长的过程遇到很多的问题和困难。如果没有较强的意志力,那么一定会在学习声乐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所以,声乐学习者必须要坚定信念,克服学习过程的种种困难,才能用自己的声音表达情感,感动听众,成为一名优秀的歌唱人才。

参考文献

[1]曹日昌.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2]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3][美]JohnBohn.认知心理学[M].黄希庭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4]赵震民.声乐理论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心理学的心理过程范文第2篇

1.1 一般资料 本站2014年9月一12月无偿机采志愿者共938人次1665个治疗量中仅有0.7%的献血者出现轻微不良反应。

1.2 机器与材料 本站使用Trima Mcs+ Amicus 三种血细胞分离机 及其配套耗材 耗材均为美国原装进口 抗凝剂为 ACD-A 广州华南 。KX-21血细胞计数仪

2 心理护理方法

2.1献血前的心理护理

2.1.1 首先营造一个舒适温馨的献血环境,有献血流程图解,包括体检区、检验区、等候区、咨询区等等。

2.1.2 献血前工作人员先将献血相关知识向献血者讲解清楚,针对每位献血者的具体情况一一做好心理疏导工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有针对性的向献血者讲述成分献血的知识,及时解决献血者提出的各种问题,使献血者倍感亲切,消除对成分献血的恐惧紧张情绪,为成分采集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2.1.3 首次献血者对献血环境、采血器材以及机采注意事项不了解,因此,单采前熟悉单采环境及各种机器的使用要点,以及成分献血的大概流程,可消除献血者对成分采集的陌生感,使其消除紧张焦虑的心情和神秘感。工作人员以积极热情的态度接待每一位献血者,同时给予献血者精神上的鼓励和安慰。从而达到稳定的心理状态,愉快地接受成分献血采集工作。

2.1.4 多数献血者担心献血后能否对身体健康有影响,工作人员应耐心地向献血者讲解血液生理知识,如:简单介绍一下血小板的生理功能,让献血者了解血小板是止血因子,主要参与凝血,促进局部止血,人体中的血小板其存活期只有8-11天,即使不献血,正常情况,血小板也会衰老消耗和死亡,而血小板生成期短恢复快,我国规定健康献血者每六个月献全血一次,而机采血小板只需间隔14天,这就说明机采血小板并不影响身体健康,反而使血小板的再生能力增强。医护人员的心理护理及宣传解释,能够给献血者以安全感,对献血者的心理起到相对稳定的作用,使献血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赖感,同时配合献血工作顺利进行。

2.2 献血过程中的心理护理

2.2.1 献血过程中的心理护理 由于机采血小板采集时间较长,需要1h左右,保持整洁舒适的操作献血环境很重要,我站机采室时刻保持温湿度适宜,还配备两台立式空气净化器,随时产生负离子以净化采血室空气,保持清洁舒适的献血环境。采集过程中,由于个例献血者精神紧张,出现献血不良反应也是难免,因此医护人员首先要注意仪表端庄,操作动作准确轻巧,态度和蔼大方,给献血者以亲切、安全、舒适感,消除献血者紧张情绪,使其安心接受成分血液的采集。医务人员还要与献血者亲切交谈,了解他们的思想及对献血生理常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在献血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加强献血者之间的交流,让已经参加采集的献血者,向没有采集的献血者,介绍在采集过程中的感觉及体会,进行现身说法,缓解献血者的恐惧心理及他们的疑义。

2.2.2机采过程中,为缓解献血者紧张情绪,在每个献血者床前配备一台液晶电视,献血者可以自由选择电视节目。给献血者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献血环境。有的献血者仍存在恐惧心理,如对机器运行及机器报警声音的恐惧感,应告知血细胞分离机的基本功能和程序设计的合理性,告诉献血者如何配合,消除其张情绪,保证成分采集过程的顺利进行。还有的献血者担心成分献血,会不会感染上肝炎、艾滋病等传染病。因此,应和献血者讲清楚,所使用的耗材都是一次性合格产品,绝对安全,一人一套,坚决杜绝交叉感染的发生,确保献血者安全,更不会感染上肝炎、艾滋病等传染病。

2.2.3 采集过程中工作人员随时观察血细胞分离机的运行状态,及时观察和处理各种机器故障,以减少和消除献血者的恐惧和不安,并严密观察献血者有无不适,如橘盐酸钠反应的观察,无论使用那一种血细胞分离机,为防止在采集过程中出现血液凝固现象,在采集过程中会有一小部分抗凝剂进入体内,引起血钙降低,初次献血者常规给予10%的葡萄糖酸口服。以预防成分采集过程中出现低钙反应,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保证成分采集的顺利安全进行。

2.3 采集后的健康指导

2.3.1献血后嘱咐献血者保护好针眼,手指按压5-10分钟,或者用弹力绷带束缚10分钟即可,献血当日尽量避免针眼着水。

2.3.2 24小时内不要做剧烈运动及高空作业,采血手臂24小时内禁用力,注意手臂不要负重,以免造成皮下淤血,如发生血肿,应及时冷敷或24小时内冷敷,24小时后再热敷,之后血肿会逐渐消退,切记初期禁止热敷。

2.3.3告知献血者当天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献血后多饮水和牛奶类饮品,有利于血容量的恢复。

心理学的心理过程范文第3篇

每一部音乐作品的诞生都往往是生活和情感的一种体现、高度升华和凝结。把音乐作品只理解为是作曲家的劳动,这实际上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和狭义性。音乐是音响的流动,作曲家在谱纸上制定了许多符号之后并不标志创作的完结,还必须有表演者的演唱或演奏,而后才称得上是把音乐传递给听众。而音乐作品有很多是集体的创作,并不是某一个作曲家的作品。每一位演唱家或演奏家都是创作中的一个环节,所以,学习他们的演唱或演奏,特别要注重每个人的不同风格。这些风格可以从对乐曲的不同处理上表现出来,如速度上的快慢处理、力度上的强弱处理、演唱或演奏上的技术处理等。音乐教学过程中也并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有很大的能动性,有强烈的情感活动,在想象,在融化,在理解。音乐中的投入、想象、联想、思考的范围是广阔的,是不可造型的艺术,并在瞬间或长期都可以有着不同层次的情感。

音乐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是指音乐教育过程中,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师生双方共同进行并相互作用的一系列活动方式、步骤、手段和技术的总和。其内涵表现为音乐教师主导施教和学生的主体认识,即“教”与“学”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有序发展的整体性活动,其外延包括音乐课堂内外教学活动(含课外、教师备课、学生作业、音乐实践活动等),其教育空间包括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就师生互动方法的结构而言,它是由语言系统、实物系统、操作系统、情感系统所构成的师生双方面的活动系统(见图1)。语言在各种音乐教学过程中都是师生教学信息系统的载体,实物系统包括乐器实物和音响音像实物,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直接性、真实性的特征,是各种音乐教学获得直观效果所不可缺少的条件。操作系统主要功能在于形成技能技巧,养成行为习惯,发展学生实际应用音乐知识的能力。情感系统是指音乐教师与学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手段所造成的情感体验,疏通了教师与音乐、学生与音乐、教师与学生之间多方面的渠道,同时也使引导式教学与情感自然流露相配合,与音乐紧密相联,从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发师生在情感上变化的某种场景和气氛,有利于学生的感知、体验和认识。

音乐是最富于表情的艺术。认识也是音乐欣赏中的重要环节,它是欣赏者在感知、体验、联想以后对作品从形式到内容的认知和评介。作为一种高级的欣赏,在听完一部作品后应该能够对作品的概貌有初步的了解,比如,这部作品属于哪一种体裁?在旋律、节奏、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方面有什么独到之处?作品的内容和形式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诸如此类。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对作品加以审美的评介――认为它好,为什么?认为它不好,为什么?作曲家在创作一部作品时往往融会了自己丰富的情感内涵,那么,体验这种内涵便成为欣赏音乐时不可缺少的环节。产生的情感呼应有了音乐知识内容的积累,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会提高,从而寻找到适合于自己并与性格相吻合或有差异的音乐去聆听、感悟。英国音乐教育家布克曾说过:“除非你也重新抓住了激动过贝多芬写这一作品的同样情感,或是认为你也有这种情感,你才有权利说你欣赏它。”①所以,深刻而准确地领会和体验作曲家所赋予作品的情感内涵是欣赏音乐时的基本要求。作为民族音乐的欣赏者,必须对作品的风格、结构特征和表现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而且还要对作品产生的时代、社会、文化背景有一定的掌握,这样我们才能听到作品中所述说的真实内容。

在各种艺术欣赏中都存在着联想与想象,但是,音乐中的联想有着更特殊的地位。所谓联想,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的心理活动,是指在音乐的引导下把音响的流动联想成为活生生的具体形象和意境。这种联想一方面是对作品形象的联想,另一方面是在其引导下,对其他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形象的联想。法国雕塑家吕德根据音乐《马赛曲》创作了雕塑《马赛曲》,这就是音乐联想的结果。他把一种流动的、音响的、无形的艺术联想为静止的、无声的、有形的艺术,这样一来,心理学在音乐教学过程的重要作用就一目了然了。

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传统的音乐教学过程与互动式的音乐教学过程(见图2、图3)。

从图中我们不难看出,传统的音乐教学过程模式缺少一个反馈的机制,局限于课时的轮回和内容的重复。曾说过:“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②

总之,知识的掌握、知识的巩固和知识的应用过程中,了解学生心理活动对于教学的辅助作用非常重要。在音乐技能、音乐素质形成之后,学习的迁移就是学生掌握了独立学习的能力之后最为可观的效果。先前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必然影响着新的知识和技能,迁移过程中学习得以继续和巩固,这样一来,迁移就成为学习之后的、与先前的学习不可分割的心理,种种心理对于音乐教学过程的促进作用必然是积极的。教师要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运用有利于教学的一切手段、方法,并且不断地挖掘和提高,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这些情感体验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且延伸至学生今后对人生、对社会的体验、认识、理解。

注释:

①柏西・布克.音乐家心理学[M].金士铭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104.

心理学的心理过程范文第4篇

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我把着力点放在构建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上,让学生在自动积累、自主实践、自我感悟的过程中形成语文能力。

在实践中,我从读书兴趣、良好学习习惯抓起,着重培养学生爱读书、勤积累的意识。例如,针对教材(人教版)按“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板块组织单元、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特点,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悟课文。事实证明,诸如《在山的那一边》、《走一步,再走一步》、《山中访友》、《羚羊木雕》、《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许多文学性强、贴近学生生活的课文,学生学起来就觉得亲切,有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就容易调动起来:新教材安排的“感受自然”、“我爱我家”、“漫游语文世界”、“成长的烦恼”、“我也追星”等综合性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机会,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动手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主的学习行为:为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评价检测时,我有意识地出一些课外内容的问题,以引导学生自觉阅读课外书。

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学习语文,我根据教材内容,积极为学生创设合作性学习的环境。如,要办手抄报,就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长分工负责有关工作;要组织辩论赛,就让小组预先布置谁负责搜集材料,谁负责整理材料,谁担任辩手等:要表演课本剧,则让学生自由组合,由他们各自设计角色的台词,人物造型,动作表情等;作文教学,则让学生互相批改作文,互相推荐优秀作品;要进行知识能力的检测,则组织学生小组命题或进行小组交叉检测。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多以合作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必要时做一些引导,主要是为学生营造自主、合作学习的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与人沟通、与人合作的活动中经受锻炼,养成习惯,从而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根据新课标教材编排富有弹性,每课的练习都设计有拓展性、研究性学习内容的特点,充分利用教材的留白,大胆开展探究性学习。如教《羚羊木雕》时开展“谁怪谁”的辩论,以探究“如何处理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教《落难的王子》时,让学生探究“厄运使人坚强”的道理,并找出有关的例子;教《两小儿辨日》时,则让学生用现代科学的观点解释文中的现象并说说“孔子不能决”给自己的启示;在走进大自然“黄河、母亲河”的综合性学习中探究如何保护环境;在谈“成长的烦恼”中探究如何保持健康的心理;或者是布置学生根据某一路段或街道的变迁写一份调查报告……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探究,都“逼”得学生去广泛接触课外读物,去阅读资料,去搜集整理,去分析研究,这就大大拓宽了语文教育渠道,有效地发掘了语文教育资源,使语文教学达到“实”和“活”的目标。反思过去,我们认为学生不懂得研究,这是长期以来不相信学生所形成的思维习惯。其实,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绝不能低估学生的潜能,他们求知和表现自我的欲望,看问题的角度、思维的灵活性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常常超出我们的想象。实践证明,允许理解多向、答案多元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探究,在探究中学习,既可以增强学生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又可以培养其创造性思维,从而体现了语文教育的规律。

心理学的心理过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偏重双基;培养智能;关注建构;重要心理学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9-128-03

在教育学科学化的发展道路上,心理学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当代在教学上提出许多重要观点并发生重大影响的人有布鲁纳、赞可夫、奥苏贝尔、斯金纳、布卢姆、赫尔巴特等,他们本身就是心理学家,赫尔巴特就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的理论基础,赞可夫更是主张把心理学的研究与教育学的研究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当今要高效率地促成教学方式的改革,完成课程改革任务,如果没有心理学成果的支撑简直是不可想象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教育学研究的深入,与教育理念、教学过程关系密切的各种心理学成果层出不穷,如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加里贝林的“智力活动按阶段形成的理论”等。这些成果为我们顺利进行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对影响教学改革的重要心理学成果进行研究,对于丰富和完善我国的教育教学理论,加快我国学校课程和教学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学改革大致经历了偏重双基、培养智能、关注建构等三个有显著特征的阶段,形成这三个有显著特征的阶段与心理学的发展特别是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其支撑是息息相关的。当代心理学研究即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这三个阶段的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理论革新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与当代教学改革(20世纪80年代初至80年代末)

1978年国家颁布的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要加强“双基”即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能力的训练。为了追求“双基”的落实,教师的主导作用无疑得到了过分的渲染与强调,比如,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往往是将材料划分成一系列连续的小单元,且教学时一步一回头,不断强化学生正确的学习行为,修正其错误的理解和认识,直至最后完成学习目标。整个单元由浅到深、由简到繁。这样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征:教材分小步子进行、学生对所学内容反应积极、及时反馈、自定学习步调以及低的错误率。很显然,这种教学模式是受到了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的影响,与其提出的“程序教学法”的四个要素是相一致的。

斯金纳是当代美国心理学家,他主张心理学研究应以行为研究为主要任务。他把有机体的行为分为两类:一是应答,即由刺激引起的反应;二是操作,即有机体自发性的反应。与此相应,他认为条件反射也有两类:即刺激型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他从动物学习的实验研究中,总结出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是: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给予一个强化刺激,那么,这个操作活动的强度(概率)就增强。所增强的是反应发生的概率,而不是刺激反应的联结。他认为,操作的发生无需特定的激发性刺激,关键在于尔后的强化。在研究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中,他还概括出强化作用、泛化作用与消退作用等学习规律。认为通过对环境的“操作”和对行为的“积极强化”,任何行为都能被创造、塑造和改变。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积极的行为要给予表彰和鼓励,尽量少采取惩罚的消极强化手段,只有多强化正确的“反应”,消退错误的“反应”,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行为主义学习论把“强化”看做程序教学的核心,认为只有通过强化,才能形成最佳的学习环境,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斯金纳在其理论的基础上创造了“机器教学”,设计出“程序教学”的完整方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程序教学机编制直线式和分支式两种程序模式,把教学内容划分成基本独立的学习问题,学生借助于程序教学机和教材,以自学为主。这种程序教学虽然有刻板机械的一面,但它为计算机教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教学个别化提供了条件。

行为主义学习论在实际教学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程序教学。这种由易到难,积极反应,及时强化,低的错误率以及学习任务目标具体化、重视课程开发的思想至今在教学中还起着积极作用。

二、认知心理学与当代教学改革(20世纪90年代初至20世纪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