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抗震设计基本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建筑安全
引言
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现代化的工业生产和建筑工艺的不断完善与发展,许许多多的高层房屋建筑屹立而起。在这种条件背景下,居民对日常居住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升,包括建筑的功能性及耐用性等,同时社会及建筑行业领域对建筑安全性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而在影响建筑安全性能的各类因素中,建筑结构设计作为建筑施工的基础,对其安全性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设计师应当把保障建筑的安全性列为首位。特别针对是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要避免脱离实际胡乱参照和套用其他的设计成果,应采用科学先进的设计方法以及严格按规范标准进行设计。本文就针对建筑结构设计对建筑安全性的重要影响问题,做出了更进一步的探析。
1.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1.1建筑结构抗震度不足
在以往的建筑建设过程中,建筑施工对建筑的结构设计的抗震能力往往不够重视,导致许多的建筑物就只是做一个表面功夫,实际的安全性能到底有多高,在经过了大型的地震之后就成为一片废墟,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特别是在最近几年,各种自然灾害频发,而且破坏力度越来越强,前几年的汶川大地震及玉树地震导致大量的建筑物倒塌,造成大批的人员伤亡。其造成的损失足以说明我国一些地方的建筑抗震性很差,未达到我国规定的标准。从这样一个表现也可以看出,我国在建筑工作当中对安全建设的不上心。因此,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对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是十分必要的。而为了使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达到标准,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规定,颁布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这样在建筑抗震设计工作就有了具体的依据。但是仍然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有些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对抗震设计的认识不透,设计过程中个别忽略抗震性原则,造成了建筑物施工过程仅仅是一个表而工程。导致建筑结构设计中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因而,要想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提高抗震设计水平,一方面要提高建筑结构设计水平,另外还要提高建筑结构施工的水平。。
1.2建筑结构设计不合理
在建筑结构的设计过程中,建筑结构设计的不合理也是影响建筑安全性的主要因素之一。长期以来,由于建筑结构设计工作人员的知识和经验一直保持在传统建筑结构设计的阶段,对建筑结构设计理解不够全面,导致安全隐患时有发生,这是影响结构的安全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1.2.1建筑结构设计思想陈旧
由于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于建筑的观念还停留在一个比较古老的层面上,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总是经验主义至上。导致建筑结构设计标准难以到达现代建筑结构设计的水平,进而诱发一些潜在的结构设计问题。
1.2.2安全意识薄弱,注重外表不注重内在
在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往往存在有些设计者安全意识薄弱的问题,只顾建筑设计的美观而不顾建筑质量,只看到建筑物的外表有多么的华丽,却看不到内在是多么的脆弱。或者明知道公司要求的设计形式行不通,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而不提出异议,纵使悲剧上演。
1.2.3结构设计中偷工减料
在结构设计中,一些建筑公司为节省开支,获取高额利润,过度节约钢材等结构材料,不重视建筑物的质量及安全性,导致建筑物中钢材等材料的性能减弱,进一步导致建筑物的质量不过关,安全性下降。
2.提高建筑结构设计安全性的有效途径
2.1提高结构设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建筑结构设计是一项系统、全面的工作内容,需要设计人员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以及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创新型的思维模式,不能抱有只要能完成设计工作就事不关己的工作态度,要时时刻刻正确对待建筑结构设计,具有高度确保建筑安全的社会责任意识,为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负责。因而在建筑结构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该认识到工程事故所带来结果的严重性。严格遵守规范标准和利用工作经验,重视每一个基本构件的设计,并能够善于反思和总结工作经验以及教训,对好的方面加以发挥,坏的方面及时摒弃,做到知其所以然,努力做到精益求精。此外,建筑结构设计人员需要转变自身传统的思想,追求技术创新,应用自己的个人才智控制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性能水平,控制建筑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和可靠性,进而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2.2严格遵守国家技术规范
伴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因而国家对建筑结构设计这方面的重视程力度也越来越高,在此种背景条件下,为了有效地统一和协调建筑行业的发展形式,国家也相应出台了一些相应的规定,对建筑结构设计进行了相关的约束。然而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没有任何一项事物是永恒存在的,也没有任何一项事物是不会被淘汰的,因而国家的规定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与时俱进的。在这个过程中,新的规范不能够仅满足于过去的设计标准,为了提高建筑结构的质量,要不断修改,因而建筑设计的工作人员对国家颁布的相关条例要了解清楚,严格的按照相关的规程来执行,谨守本责,杜绝出现建筑过程中不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行为,以免出现任何的安全事故问题,造成重大的损失。
2.3 努力进行技术创新设计
由于建筑结构设计工作不是一个无序的分散的工作,而是一项具有运作体系的全面的工作,需要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术水平的人才配合现代的设计技术来实现。但是需要认识到的一点是,随着建筑事业的发展,特别是现今建筑行业的速发展,建筑结构设计的内容越来越复杂,难度越来越大。我国建筑结构设计对设计人员的要求已经从基本知识的掌握转变到需要对知识有效的扩展和拓宽的高度。然而尽管设计人员的素质普遍提升,但现有的结构设计程序却已不能满足设计人员的需求。例如有些力学模型不能适应比较复杂的结构和构件形式,对某些构件的承载力设计处理不准确,严重影响建筑结构的安全性的保证。因而在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单凭传统的结构设计软件已经难以胜任。鉴于此种情况,从建筑结构设计的创新角度来讲,开发出一款高精度软件对今后建筑结构的设计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这就需要结合计算行业的发展,利用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同计算机程序设计人员共同开发出一套精密的设计软件,提升建筑结构设计的技术水平进而使其能够更好的完成建筑结构设计工作,从而有效的提高建筑安全性。
3.结束语
随着我国进入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时期,因结构破坏所带来的风险损失已远非过去所能比拟,因而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性的意义对我国的建设发展至关重要。通过本文对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不难看出,现有结构的安全性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设计和施工中的人为错误或差错。因而针对此种情况,提高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对结构设计质量安全问题的辨别能力,积累结构设计中出现的问题作为经验是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的环节。换句话而言,建筑结构设计者要遵守相关规范下,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才能不断探索更新设计理念,开创新的技术
使建筑结构设计工作行业逐步步入正轨,做到建筑物的设计更安全、更合理。
参考文献
[1]李博.石国栋.试论如何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提高建筑的安全性[J].科技信息,2012(24).
二、指导思想与奋斗目标
1.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坚持防震减灾同经济建设一起抓,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切实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地震灾害管理机制。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全社会力量,不断提高综合防震减灾能力,为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提供可靠的保障。
2.奋斗目标
到年,我市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级左右、相当于本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的能力,防震减灾能力力争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到年,我市城区基本达到抗御6级地震的能力;农村新建民居普遍采取抗震设防措施;在“十五”建设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地震灾害管理机制,使我市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建设达到中西部地区的先进水平。
该目标是指:在遭遇6级地震时(相当于当地基本烈度)我市建筑物被破坏的比例很低,农村的新建建筑物没有严重倒塌,易燃易爆有毒设施不会遭受严重破坏而引起大规模次生灾害,生命线工程不会被严重破坏而导致功能失效;政府有序高效地实施应急反应,受灾居民自救互救,救援队伍和社区志愿者迅速展开救援,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较少,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比较小。
三、“十一五”期间防震减灾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体系建设
进一步完善监测体系,不断提高地震监测能力。经过“十五”建设,虽然我市地震监测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根据《省防震减灾条例》的规定,还应加强和促进社会地震监测台站的建设。
加强地震预报技术研究,提高我市地震分析预报水平。开展地震预报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研究,提高地震预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努力开展地震科学研究,逐步解决制约地震科技发展的瓶颈问题,不断提高理论技术水平。加快地震科技成果转化,促进防震减灾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震灾预防工作体系建设
1、高度重视城市建设的地震安全
做好城市地震安全基础工作。年前完成我市部分辖区地震小区划工作,为抗震设防提供基础资料。
强化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监督管理,认真贯彻执行《陕西省防震减灾条例》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坚决杜绝不按抗震设防要求设防的建设工程。要依法加强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建立完善配套制度,依法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城市规划和基本建设管理程序,明确把抗震设防要求作为项目可行性论证、工程设计、施工审批和竣工验收的必备内容,从源头上加大对抗震设防要求的监督管理力度,确保我市城镇新建、改建、扩建的一般建设工程全部按《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标准进行设防,提高城市整体抗震设防能力。
2、逐步实施农村居民地震安全工程
各级政府要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组织开展“市地震安全农居示范工程”。年前,市、县要结合移民、扶贫等搬迁项目,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建设地震安全农居新村,要通过试点,以点带面,初步建立村镇房屋抗震设防政府扶持引导体系和农村农居抗震设防管理制度。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市地震主管部门,编制“市地震安全农居工程”实施方案,开发研究适合我市实际的农村民居抗震技术。
市、县(相关区)建设、地震部门要采取各种方式,向农民群众宣传住宅建设抗震设防基本知识,积极推广地震安全农居示范工程技术,把农居防震抗震知识普及到乡村和农户;县(相关区)建设部门要组织开展农村建筑工匠抗震设防技术培训,使其掌握农村民居基本抗震技术措施,提高农居建设施工质量。
3、切实加强群测群防工作
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的思路,研究制定我市加强群测群防工作的政策和措施,使地震群测群防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继续推进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和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乡镇设置防震减灾助理员的三网一员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
4、大力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防震减灾
市地震主管部门会同宣传、教育、科技、科协等部门和单位,制定我市防震减灾宣传教育计划,力争年前建立我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区、县地震主管部门要会同宣传、教育、科技、科协等部门和单位,制定本地区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计划,完善宣传网络,加强基层宣传员培训,制作针对不同宣传对象的宣传作品;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活动。把防震减灾知识纳入中小学生课外读物和科普活动中,年前每个区、县至少要建立一所防震减灾宣传示范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
(三)紧急救援工作体系建设
1、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市规划管理部门要会同市地震、建设管理部门编制我市应急避难场所和紧急疏散通道规划方案,并纳入城市建设发展规划,要拓展城市广场、绿地、公园、学校、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的避难功能,设置必要的应急疏散通道和避险救生设施。
区、县政府要做好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加强居民和学校学生地震应急避难知识宣传,并结合实际,适时进行地震应急演练,以提高市民应急避难的意识和能力。
避难场所的建设由建设部门负责,地震部门给予技术指导。
2、地震紧急救援力量建设
通过推广雁塔区长延堡社区地震灾害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试点的经验,逐步形成以“公救”、“共救”、“互救”、“自救”相结合的多层次灾害救援、救助机制。
各区、县要做好社区地震灾害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工作,进行地震灾害应急救援知识培训,壮大地震灾害救援力量。
3、市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建设
地震应急指挥中心作为领导和专家共同迅速有效处置地震应急事件的工作平台,是市政府抗震救灾指挥的主要工作场所,其可以以最快的速度收集发震的各种参数和震害信息,了解与评估灾害损失,掌握灾情的发展状况,针对震害与灾情做出实时响应,并为市政府制定减灾措施、救灾命令、指挥抗震救灾提供各种资料和决策建议。
4、制定应急工作体系建设
进一步完善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地震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工作程序、管理职责和协调联动机制,落实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形成统一指挥、相互补充、协调一致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根据地震形势,适时组织地震应急演练,检验反应能力,使地震应急预案更科学、实用,增强可操作性。
建立和完善地震应急检查制度。定期开展地震应急检查,落实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地震紧急救援人力、物力及各项救援措施,做到有备无患。
5、地震灾害保险
积极推进地震保险工作,发挥保险业防灾减损的作用和参与社会管理的功能,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地震救灾、震后恢复与重建机制。
四、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1.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费投入保障体制
2.加强防震减灾法制建设
3.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大对外合作
4.防震减灾队伍建设
5.继续健全防震减灾组织工作体系,强化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五、“十一五”期间的重点项目
(一)建设项目
1.大型水库地震监测系统建设
2.城市地震小区划
3.防震减灾科普宣教基地建设
4.地震安全农居示范工程建设及推广
5.地震灾害紧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
6.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7.市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建设
(二)科研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