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世界经济体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l医护分工问题
分级护理由医生决定,通过医嘱再由护士实施。其优点是能统一患者的护理要求和诊疗计划。但是,实践证明其效果并不理想,原因是:医疗专业课程中无护理学的内容,绝大多数医学生不甚了解分级护理制度的适应症及具体要求,年轻临床医生,也对此缺乏深入的了解。因此确定护理级别不能严格掌握适应症。如一些病情不危重,但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本需一级护理,而医生则按二级或三级护理处理;有些不需要一级护理的病人,医生为了表示负责或人际关系而按一级护理处理。据1992年8月17日对我院10个科室448例住院病人统计,其中一级护理157人,最多科室34人,最少5人,平均巧.7人。而晚夜班仅1名护士,按一级护理的要求是无法付诸实施。医生也从不检查分级护理的实施情况。护士因力不能及,也就习以为常,结果是分级护理对部分病人只是一种形式,这种不合理的现象,应当改革。
2护理工作量和编制的问题
根据《护理管理学》对分级护理内容及所需时间的计算,1名病人实施一级护理需4.5小时/日,二级护理2.5小时/日,三级护理0.5小时/日。我院现有床位600张,实际收住病人800张,全院共有护士354人,按1992年8月17日调查的情况。见附表。从附表可见,8月17日一级护理病人157人,占当天住院病人总数的35%,按护理1名一级护理病人需4.5小时计算,共需706.5小时,按1名护士日工作8小时,仅此一项需88.3名护士,而当日值班护士总数仅77名,即使全部投入一级护理工作也无法完成。所以尚有二级护理病人180名,三级护理病人nl名,要完成448名病人的各级护理任务需要151.5名护士,显然现有131名护士很难适应分级护理制度的需要。护理人员缺编原因:①护士既要从事繁忙的临床护理工作,又要担负家务劳动,由于长期劳累,健康状况欠佳,影响出勤率。②随着医学的发展,临床科室越分越细,对护理人员需求也相对增加。③随着诊疗设备的更新和增加,如CT、高压氧仓等,都需配备一定数量的护士,无形中使临床护士更缺编。
3分级护理制和病人需求的问题
随着护理科学的发展,护理工作不仅限于执行医嘱,而且强调实施整体护理。要求护士详细了解每位病人现有的或潜在的健康间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而分级护理制则比较简单的把病人的护理要求固定在四级护理水平上,就很难完成病人的个体需求。
4分级护理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
当前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影响护理界的医德医风如:①不同级别的护理,收费标准不同。为了“创收”,有些医疗单位随意提高护理级别,增加病人经济负担.②由于护理人员缺编和其他原因,分级护理制度很难达到规范要求,许多病人未获得分级护理制所规定的服务内容,这是对病人的不忠诚、弄虚作假的坏作风。③护理工作不严谨,与伦理学中要求的“审慎”原则背道而弛。④部分医生不重视分级护理,新入院病人医嘱是一级护理,而痊愈出院时仍是一级护理,或入院时定三级护理,而病情加重后仍是三级护理,这是一种缺乏责任感的表现。
关键词:经皮肾镜取石术;体外冲击波碎石;肾结石
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是临床上治疗泌尿结石的常用方法,使患者免受开放手术的痛苦,但是体外冲击波碎石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因而导致疗效并不理想,本文就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治疗多次ESWL失败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并探讨其应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多次体外冲击波碎石失败的肾结石患者40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26~70岁,平均年龄41.8岁,多数患者具有数次ESWL史,其中10例(25.0%)患者行ESWL治疗>5次;左侧结石21例,右侧结12石,双侧结石7例;输尿管上段结石9例,中段结石10例,下段结石21例;4例(10.0%)患者合并输尿管狭窄,13例(32.5%)患者并发输尿管息肉。
1.2方法 对所有患者均行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所有患者均选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先取截石位,在输尿管镜直视下插入4~6 F的输尿管导管,行等渗盐水的持续灌注,并将导管固定。然后再取侧卧位,经输尿管导管加压将造影剂注入集合系统,在C臂X线机的透视下根据结石的位置选择合适的穿刺点,一般选择在11肋间或12肋骨下缘腋后线处行穿刺,进入肾集合系统后拔除针芯,见尿液回流或有碰到结石感即可。置入斑马导丝,使其前端进入尿管上段腔内,退出肾穿刺针,将筋膜扩张器套在斑马导丝上向肾作通道扩张,一般由6 F开始最后扩张至16 F,并将经皮肾镜外鞘沿斑马导丝置入肾镜[1]。在液体灌注泵加压下保持手术视野清晰,肾镜直视下寻找结石,并用气压弹道碎石机击碎结石,稍大的肾结石可用钳夹取出,较小的肾结石可在灌注泵压力作用下或借助生理盐水灌注排除,结石清除后留置F6 D-J管。术后待病情稳定后复查X片以了解术后结石残留情况,必要时可再行PCNL或ESWL治疗。
2结果
2.1手术情况 本组4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40例患者中,34例患者1次碎石成功,一次碎石成功率为85.0%,其余6例患者行2次碎石成功,二次碎石成功率为15.0%。所有患者的手术平均时间(87.67±15.6)min,术中平均出血量(83.7±13.6)ml;术后平均造瘘时间(3.31±1.6)d,平均住院时间(6.21±2.1)d。术后仅1例患者出现轻微的感染、发热症状,经对症治疗均痊愈,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5%。
2.2随访情况 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3~6个月的随访,经B超和CT检查提示结石消失,无明显结石残留,输尿管未见狭窄。
3讨论
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的原理就是利用冲击波从体外将人体内的结石击碎,变成细小的碎石,以利于排出体外。ESWL自上世纪80年代应用以来在肾结石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随着人们对该技术认识的加深,发现ESWL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且术后并发症较多,排石时间较长,对患者的肾脏和周围脏器也会造成一定的损害[2]。
经多次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未能将结石击碎或碎石不能排出的结石为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的手术适应症。PCNL术就是在腰部建立一条从皮肤到肾脏的通道,通过这个通道把肾镜插入肾脏,利用激光、超声等碎石工具将肾结石击碎取出[3]。PCNL作为一种微创术式的优势在于:①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一般PCNL术在腰部的切口通常
总之,应用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多次体外冲击波碎石失败的肾结石患者疗效确切,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且在实际的应用中应对患者进行个性化的治疗方式的选择以更好的提高疗效,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钟文,曾国华,袁坚,等.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多次体个冲击波碎石失败肾结石的临床分析[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13,34(05):333-336.
关键词:独立董事;独立性;监督;职权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
一、独立董事的概念及其职权
所谓独立董事,是指独立于公司股东且不在公司中内部任职,并与公司经营管理者没有重要的业务联系或专业联系,并对公司事务做出独立判断的董事。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股份公司的引入,首先是从赴境外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开始的。由于纽约证券交易所、香港联交所等境外证券交易市场都要求上市公司必须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因此,为达到境外证券交易所的上市标准,境外上市公司根据有关的要求聘请了独立董事。
二、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的问题
1.独立董事的合法性存在问题。我国在独立董事制度方面相关法律还不健全,独立董事在有关法律中并没有专门的规定。使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在推行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一定的困难。而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对独立董事的权利和义务一般都在《公司法》或《证券交易法》中予以明确规定。
2.独立董事的独立性难以得到有效体现。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独立董事大部分是由大股东或控股股东挑选聘用的,因此会受到大股东或控股股东的影响或操纵。(2)独立董事的报酬来自聘任他的公司,如果报酬太低,独立董事很难有积极性去从事责任很大的工作;如果报酬太高,就很难保证独立董事的独立性。(3)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人数比例不合理。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独立董事只占董事会成员的三分之一,不能在公司决策中起主导作用。不仅影响其独立性,而且影响其监督作用的充分发挥。
3.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监督职能发生冲突。由于存在监督职能上的重叠和不明确,在实际运作中,独立董事和监事会在检查公司财务、监督董事、经理行为时,都没有相关的具体制度来保证监管力度。而且独立董事与监事很可能出于种种原因而造成彼此的扯皮、推诿,其后果势必将仅存的一些监督绩效降低为零。
4.独立董事人才现状不合理。独立董事的综合素质难以满足上市公司发展的要求。另外,独立董事多家兼任的情况比较突出,许多高校的在职教授竟然同时担任5家公司的独立董事,其能否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履行多家公司的独立董事职责则不免让人怀疑。
5.独立董事责权利失衡。独立董事责任重大,但是权利在法律上不明确,这势必影响独立董事的工作积极性。由于独立董事规模不够,不能形成有效的监督力度,而且对大股东的监督又有可能会影响到自己的报酬和是否能够连任等问题,致使独立董事的权利在行使中存在着障碍,或者说独立董事自身就不愿意行使这些权利。
6.独立董事的激励机制尚未健全。目前,国外独立董事制度的激励机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薪酬激励机制,另一种是声誉激励机制。然而在我国这些激励机制还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三、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的对策和途径
1.用法律来规范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董事不能无法可依。因此,我国应该尽快建立一套适应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独立董事法律制度――《独立董事法》,以便用法律强制要求上市公司依法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并在法律法规层面上对独立董事的职权、义务、人员来源、独立董事人数、组织方式及薪酬安排等条件加以明确约束,依法保证独立董事履行其职能。
2.确保独立董事的真正独立性。(1)改进独立董事的选任机制。在独立董事的选拔机制上可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董事会提出独立董事应具有的条件和素质,报经股东大会批准后采取面向一定范围公开招聘,然后由股东大会批准;也可以聘请独立的中介机构来完成独立董事的选聘工作,以避免大股东操纵独立董事的选聘工作。另一种是采取累积投票制选举独立董事。中小股东可将其有效投票权总数集中投给一个或几个独立董事候选人,从而使其当选。(2)实行独立董事报酬发放的社会化。为有效保证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其报酬发放可由独立董事协会完成。独立董事的报酬来源,可通过由上市公司上交独立董事经费和从其印花税中提取一定比例方式筹集。(3)提高独立董事的构成比例。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可提高独立董事的构成比例,一般应使其达到50%左右,大型公司应达到60%-70%,使独立董事由弱势群体变为强势群体,真正能发挥独立董事制度的有效性。
3.明确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职责划分。从本质上说,独立董事是董事会内部的监控系统,而监事会则是在董事会之外,与董事会并行的公司监督机构。目前独立董事的职能与监事会的职能重叠,主要是在财务检查与监督董事、经理行为方面。因此,我们应该合理定位独立董事和监事会的职责,这有利于独立董事和监事更有效地行使自己的职权。
4.采取有效措施,引进高素质的独立董事人才。(1)以较高的年薪和报酬及其他优惠政策积极吸收国内外的优秀人才加入到独立董事群体中。(2)建立会员制的独立董事协会,加强现有独立董事群体的培养和教育,提高其整体素质,形成专业化的独立董事阶层。(3)引导建立独立董事市场,成立专门的机构对独立董事资格和工作成绩进行认证和评估。(4)建立独立董事事务所,把独立董事自然人责任转化为法人责任,使独立董事事务所成为约束独立董事并代替独立董事承担责任的载体。
5.建立健全独立董事的激励机制。就现行激励措施而言,对独立董事的激励主要是声誉激励、报酬激励和控制权激励。对独立董事的选择一般集中在社会上较有声望的相关人群中,他们对声誉的看重完全可以成为对独立董事最有效的监督压力。而报酬、期权以及独立董事离职后公司赠与的股票完全有理由促使他们为公司竭尽所能地出谋划策。另外,给予独立董事一定的控制权,会更加便利其客观公正地履行职责。
6.建立和健全独立董事的生成和退出机制。首先,要对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从法律上予以确认。其次,鉴于目前我国独立董事人力资源严重稀缺,对已有的和潜在的独立董事人选进行专业培训和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执业水平,由政府制定独立董事的行为操作规范并发放资格证书。最后,成立全国性或区域性独立董事协会,人员由各行业的专家组成。
公司引进独立董事是建立科学的治理结构、避免内部人控制、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有效手段。为完善该项制度建设,必须强化有关独立董事的运作机制,明确独立董事的职能范围及相应法律责任,创造良好的公司治理氛围,并建立有效的独立董事自律组织,完善相关的外部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1]鲁桐.独立董事制度的发展及其在中国的实践[J].世界经济,2002(6).
关键词:社会体育组织;困境;发展路径;天水市
市场化背景下,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以往单一主体的社会管理模式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多元化的利益诉求加大了社会管理体制变革与转型的压力[1]。面对社会环境急剧变化形势下,特别政府加强公共体育服务建设的背景下,体育行政部门必须加快职能转变,即如何实现从“全能管理”向“有限管理”的转变是落实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重中之重。目前,由于我国体育体制机制的欠缺与不完善,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因此,探寻一条适合体育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是体育社会组织培育和发展过程中应该关注的重点。
一、培育和发展体育社会组织的意义
(一)发展社会体育组织是贯彻《体育法》必然要求
我国《体育法》明确规定:国家鼓励、支持体育社会团体按照其章程,组织和开展体育活动,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2]。各级体育总会在在发展体育事业中发挥作用。据天水市城市社会体育组织的调研得知,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参与公共体育服务方面,无论是政策支持、理念创新,还是制度供给与对接等方面均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从而影响了社会体育组织在承接政府公共体育服务方面的能力和作用的发挥,尤其社会体育组织自主性、独立性还不强,资源保障措施还得不到保障,严重影响社会体育组织在体育公共服务建设中的培育与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城市居民体育需求的多元化、多层次性以及多目标性日益突出。相对应的,政府在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矛盾突出越来越明显,亟需社会休育组织积极参与到公共体育服务中来。
(二)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发展与培育是积极实施《全民健身条例》重中之重
从全民健身的开展来看,社会体育组织应当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调研得知,目前天水市各类体育项目协会有25个,这些社会体育组织大多数都存在“官办不分”、“政社不分”的状况、组织发展目标不够明确,组织体系还不完善、承接公共体育服务经费、人员编制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组织在全民健身计划作用发挥。《全民健身条例》规定,国家推动基层文化体育组织建设,鼓励体育类社会团体、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群众性体育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要求单项体育协会应当将普及推广体育项目和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列入工作计划,并对全民健身活动给予指导和支持,鼓励全民健身活动站点、体育俱乐部等群众性体育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宣传科学健身知识。因此,加强社区基层体育社会组织网络建设、全民健身路径的开发、健身指导队伍建设与培养、全民健身知识的宣传等,既要面向全体市民又要照顾学生、老年人、残疾人和农村居民的特殊需求,为城市居民提供多元体育健身需求,切实发挥社会体育组织在普及推广体育项目和开展城市全民健身活动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工作重心和落脚点应放在社区基层,从而推动全民健身计划进一步实施。
(三)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发展是促进公共体育服务建设的有效载体
目前,从天水市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发展情况来看,尚处于成长之中,参与体育公共服务的力量十分薄弱,需要政府扶持培育。虽然前期天水市政府下发了一些文件,出台了一些倾斜政策,朝着“政社分开”、“官办分离”的改革方向迈进,但是在扶持、引导不同类型组织与体育公共服务相对接,以及承接具体职能等方面的作用发挥还不够,特别是社会体育组织自身的发展与壮大还缺乏动力,从而严重制约着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建设。要实现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关键,亟待解决的薄弱环节就是做强体育公共服务。目前,社会成员多元化的体育需求与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短缺矛盾日益突出。建立长效的、完善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是惠及全体公民体育健身需求的关键,其中,既要考虑项目内容、硬件要求、专业化指导团队等的建设,还要考虑发挥组织要尽最大可能贴近居民、灵活等优势,为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市民提供多元化的体育健身服务。
二、天水市社会体育组织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政府职能承接与转化不够完善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客观上需要一个多元主体来承接体育政府部门和市场的转移职能,社会体育组织作为体育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毋庸置疑地成为承接政府放权和实施社会体育服务职能的主要载体。日益复杂的体育健身矛盾决定了体育政府部门不可能承担全部的社会管理职能,应该将组织的自我管理的权力和事项有序返还给社会,随着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改革的不断深入,部分社会管理职能将让渡给市场和社会体育组织承接。
(二)社会体育组织的能力偏弱,尚未形成良好的效果和有效的管理机制
后奥运效应的影响,大多数居民的健康意识持续增强,体育公共服务的不到位以及职能对接尴尬境界,使得利益群体和利益主体的日益分化和多元化,各种复杂的体育社会问题凸显,社会矛盾日渐尖锐,政府治理的压力日益增加,政府社会治理的重点和难点也逐步由体育经济领域转向了社会体育领域。社会体育组织作为一种新的治理主体,能够帮助政府分担社会体育公共事务,有效缓解社会体育矛盾。目前,天水市虽然有25个体育项目协会,青少年体育俱乐部30家,其中国家级有10家,在甘肃省的同类城市位居前列。在2011-2015年期间,全面落实“三纳入”工作,搭建政府、社会合作平台,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关注、全民参与的“大群体”发展格局,但是从实施效果可以看出,社会体育组织承接政府转移体育公共服务的能力还不够,社会体育组织仍然存在行政色彩,社会体育组织整体组织化程度不高,组织成员呈现出明显的老龄化趋势。另外,社会体育组织功能专门化不够,没有形成优势,组织的发展形式还比较单一,尚未形成长效的管理体制。
(三)经费严重短缺,筹资途径单一
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居民对社会体育服务的需求急剧增加,矛盾日渐突出,迫切需要政府扩大社会体育公共服务,社会体育组织的公益性特征正好满足这一点需求。2015年8个体育惠民工程全部高标准完成了建设任务,省上补助的160万元资金全部拨付到位,配套建设资金达260万元,但是由于天水市基础设施的先天薄弱,历史欠账太大,体育经费的投入依然不足。因此,在争取各级政府加大全民健身投入力度的同时,还需加大体育宣传力度,吸引外资、民资等各类资本的投入,增加全民健身的后劲和活力。
三、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的路径
(一)突破双重管理体制阈限,形成齐抓共管机制,凝聚社会体育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合力推进体育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天水市社会体育组织呈现混乱和滞后的局面,究其原因,主要受双重管理体制的影响,因此,改革社会体育组织的管理体制已迫在眉睫,冲破双重管理体制的限制是体育社会组织走出困境的根本路径。有条件的情况下,考虑建立“枢纽型”社会体育组织工作体系,一方面弥补管理缺位的情况,另一方面缓解社会体育组织没有主管单位的尴尬,有利于社会体育组织间的良性互动与资源共享。即对同类别、同性质、同领域的社会体育组织进行整合,构建相互联系、服务和管理的联合型组织,并发挥桥梁纽带、业务引领和日常服务管理等三方面的职能,其实质是改变治理方式,实现社会体育组织的自主管理,淡化行政色彩。另外,重点培育一批能够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的社会体育组织,使之逐步形成门类齐全、布局合理、覆盖面广、发展有序的社会体育组织体系,使社会体育组织在总量、规模、结构等方面与天水市的社会体育发展相适应。
(二)建立有序的体育社会组织体系,优先发展体育社会组织
体育社会组织的发展与政府职能的转变有着密切的关系。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对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分类发展的扶持优惠政策,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实质展开,启动社会体育组织监督与评估,引入社会监督机制。首先,要转变观念,以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推动政府治理方式的转变,建立政府与社会体育组织之间的良性互动。其次,将社会体育组织的发展纳入本地区体育发展发展规划中,重点培育体育行业协会、民非单位、公益类社会体育组织、社区体育团队和职业类社会体育团体等组织,促进社会体育组织的均衡化发展。再次,改革当前社会体育组织登记管理制度,通过降低门槛、简化手续、放宽条件等措施,促进社会体育组织的发展;加大对公益类和服务类社会体育组织的孵化和培育力度,为其提供必须的发展空间、人才交流、人员培训、政策咨询等服务,并且在资金和税收等方面给予相应优惠。最后,推进政府向社会体育组织转移职能,加大政府购买社会体育组织服务的力度,并将其纳入政府财政体系中,同时,探索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建立社会体育组织发展的综合监督体系和整体联动机制。
(三)加强社会体育组织自身能力建设,促进社会组织良性发展
提高社会体育组织的生存能力是社会组织能力建没的首要任务,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生存能力社会体育组织才能在其他方面发挥作用。一是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充足的资金能够保障社会组织生存和发展,但事实上,很多体育社会组织因为资金问题阻碍了其发展。因此,要建立体育社会组织发展专项资金并列入财政预算,设立奖励和资助机制:重点扶持一批具有示范导向作用的公益类体育组织,设立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补贴标准和实施办法。同时,鼓励社会组织主动拓宽筹资渠道,消除对社会体育组织非营利性的错误认识,使其认识到社会体育组织的非营利性是指社会组织的收入不得在内部分配,仍要从事公益事业。二是制定适合社会体育组织发展的长远规划。社会体育组织要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长远规划,如果没有一个立足于长远的全面整体规划,即使有了资金,也会因为缺乏发展方向而止步。
(四)加强自律和监管力度,提升社会体育组织的社会服务能力
首先,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是保障社会体育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此,要提高全社会对社会体育组织在改善社会治理、提高公共体育服务水平等方面的认识,以各种方式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奠定社会体育组织发展的舆论基础。同时,加强社会体育组织内部自律。建立健全以章程为核心的各项内部制度和行为规范,使之成为其行为准则和行动指南;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特别是负责人的管理水平;建立科学的决策、运行机制,鼓励社会组织成员积极参与组织决策和运行;加强诚信建设,建立信息公开制度,接受社会监督。其次,建立健全社会体育组织评估和退出机制。除了对社会体育组织定期进行评估外还要建立配套的退出机制,坚决撤销违反制度和法律的组织。最后,创新外部监管体系。建立健全一套包括行业监管、部门监督、舆论监督等在内的综合监督管理体系;同时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建立执法联动机制,保证社会体育组织依法依规组织活动。
(五)加大人才队伍建设,推动社会体育组织服务水平专业化,适应评估客体和公众对评估的期许
体育社会组织的良性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专业化的优秀人才。天水市体育社会组织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有522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向社会招募全民健身志愿者3.8万余名,但是老龄化、文化程度不高、缺乏专业化人才的问题仍然存在,这势必会影响到社会体育组织的健康发展。一是,加强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将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培养纳入全市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部署,制定人才培养规划,依托天水师范学院(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现有教育资源,构建一个由政府引导与高校教育资源优势互补的人才培养体系。二是,切实提升社会组织的就业吸引力,健全工作职业制度,切实落实中社会体育组织工作人员的相关社会保险、工资待遇、档案管理、职称晋级、薪酬绩效、专业化培训和继续教育等政策,目前,我国的社会体育组织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社会体育组织在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无形中给创新社会体育管理带来了压力。这就需要深入探讨社会体育组织发展困境的深层次原因,寻找出解决社会体育组织发展的应对之策,积极培育社会体育组织,才能使之健康发展。
作者:程晖 雍世仁 王麒麟 单位:天水师范学院体育运动与健康学院
参考文献:
[1]卢建,杨沛龙.北京市构建社会组织“枢纽型”工作体系的实践与策略[J].社团管理研究,2011(9).
[2]吴明等.民政部酝酿出台慈善信息公开办法[N].新京报,2009-08-14.
[3]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J].中国社会科学,2006(1).
[4]非盈利组织问责:逻辑意蕴、困境解析与途径探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2(9).
[5]杨秀萍.社会组织协同社会管理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当代经济管理,2013(12).
[6]邓国胜.民问组织评估体系:理论、方法与指标体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5-36.
[7]周志忍,陈庆云.自律与他律[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8.
[8]田小彪.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治理机制研究[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3(4).
[9]崔月琴.转型期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契机及其限制[J].吉林大学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3).
[10]李珍刚.当代中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互动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农民素质技能结构 农村投资结构 农村产业结构
中国现代化的过程,同时就是由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的一个过程,归根结底要靠中国人的现代化来实现,要靠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整体素质技能水平的提高来实现。中国农村的改革和发展必然要以农民为主体,提高农民素质技能结构是中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根本内容,农民的素质技能水平将直接影响到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一、农民素质技能结构是农村经济结构的首要结构
中国的农村经济结构的首要环节就是农民的素质技能结构,这是以劳动为核心的结构,与由此而展开的就业结构、投资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流通结构等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系统。以农民素质技能结构为首要结构,是农民主体地位的表现,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这样的经济结构系统将社会主义原则贯彻于农村的全部经济生活,突出农民的主体性地位,在农村经济结构的各层次或环节中都发挥农民素质技能结构提高的主导作用,使农村经济发展真正体现社会主义经济“以人为本”的思想。
农民素质技能结构,一方面是抽象意义上的经济结构;另一方面它又具体化于经济结构的各环节中,经济结构各环节的主体要素都是相应的农民素质技能的体现,是农民素质技能作用的具体形式,同时也为农民素质技能的进一步提高提供了条件。因此,农民素质技能外在的表现和界定,就是经济结构的各环节,乃至更为具体的不同产业、行业和企业工种。不存在孤立的、纯粹的农民素质技能结构,但我们仍可以根据分工和产业发展水平将之划分出先进与落后的差别,并据之而确定产业或企业的层次与发展程度。农民素质技能结构是一个不断演进的动态的结构。解决农民问题当然要基于现有的物质条件和生产力状况来考虑,但处于主导地位的是农民自己,起决定作用的是农民的素质技能水平。
在我国现阶段,确立农民素质技能结构在农村经济结构中的首要地位,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农民的素质技能是制约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和根本性因素。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上,我们面临着多种选择,有环境决定论、人口数量决定论和投资决定论等多种思路和理论,但要力图找出那些根本性的因素进行调整和改善,以引导和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作为重点发展和优先发展的战略选择,应该是农民的素质技能水平,提高农民的素质技能结构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根本,它对其他具体结构都具有前导性作用,是牵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导性因素。
二、就业结构是农民素质技能结构的实现形式
农民的就业结构是由农民素质技能结构直接派生的经济结构,它直接体现着农民的素质技能结构,也是农民素质技能结构的实现形式。农民就业结构的转换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环节。社会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必然伴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伴随着农民就业结构的转变。
然而,近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就业结构的调整步伐虽然明显加快,但是就业结构的调整仍不能适应和满足经济结构整体优化的要求,就业问题十分严峻。表现在:1.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有增无减;2.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逐步减弱;3.农村劳动力素质技能偏低;4.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种种制度限制。鉴于此,许多学者提出了一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优化农村就业结构的思路,从不同的方向寻找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些有效途径;然而,各种途径都不能绕过的一个问题就是农民的素质技能,中国农民就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瓶颈”就在于农民素质技能结构偏低。
目前,大部分转移出农村的劳动力仅仅局限于建筑、餐饮、服装、服务等以手工操作为主、技术含量极低的行业或规模较小的私营企业,从事一些繁重的体力劳动,难以进入更高层次的行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新兴产业的崛起,较低素质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渠道越来越窄,打工的农民光凭力气找活难了,农民就业的难度越来越大,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既没有打工所必需的一技之长,又缺少保护自己的法律知识和城市生活常识,不适应城市就业的要求,导致了一方面用工单位招不到人,另一方面大批进城农民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农民素质技能的状况直接制约着就业结构的转换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只有提高农民素质技能才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根本途径。
三、构建与提高农民素质技能结构相统一的投资结构
投资结构是社会以货币投资方式进行资源配置的资金分配结构,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投资结构应该围绕农民素质技能结构进行对物质资源的配置。投资结构与农民素质技能结构相适应的程度,反映其合理性,并制约着其他经济结构环节的改造及其运行。
学者们对于农村投资结构进行了大量研究,他们大都认识到了投资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启动性作用,增加对农村的投资是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引擎。一些学者受西方经济理论的影响,借鉴其“人力资源”“人力资本”等理论对农村投资问题进行分析,套用其“人力资本”概念,指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它已严重影响到农民的就业结构、农村的产业结构等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主张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改善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状况。这些借鉴西方理论对中国农民问题所进行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开拓性,重视了农民的素质技能、知识结构、意识水平的提高对于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但是,对于西方经济理论的吸收和借鉴,一定要在对其前提和目标进行根本性批判的基础上才能进行。通过辨证地认识、分析,才能将其纳入到对中国经济问题的研究中来,而不能照搬照用。将人与资本、资源等同,本身就是对劳动者的社会主体性的一种蔑视。经济的目的是发展人,而不是占有物,应使资本成为作为社会主体的劳动者发展自身的手段。
对于农村投资结构的调整,首先要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投入,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农民的素质技能。通过提高农民的素质技能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良性转移。投资中的其他方面的发展都必须依托于农民素质技能的提高――投入于农业科技研究的资金,投入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于农村非农产业等等各方面的资金要想获得充分的有效地利用,就必须以一定农民素质技能的水平作保证。农民素质技能不提高,单纯依靠资金的投入,只能是出现资金浪费、闲置、流失的现象,而不能使其发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
投资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在投资结构的转换上不能急功近利,只重眼前利益,应以长远的眼光来进行农村投资结构的调整。从根本说,推动农村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变的动力来源,就是农村素质技能的提高。一定要把加大对教育的投资置于战略高度,把对农村教育和培训的投资置于农村投资结构调整的首位,构建与提高农民素质技能结构相统一的投资结构。农村教育是个沉重的话题,未来几年我国教育财政投入将逐年增加并向农村倾斜,一场全国范围内自上而下的农村教育改革已然开始,这使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希望。
四、以提高农民素质技能主导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农村产业结构是农民的素质技能结构与农村的投资结构相结合的具体形式,是农村经济结构的主干。关于我国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近年来学者们已作了大量研究,但大都是从生产力的角度出发,重点探讨产业结构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目标是实现经济增长,并多用GDP的增长率来衡量,这样的研究本身就具有致命的缺陷,它忽视了人是经济的主体,没有从根本上去探寻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和动力。单纯考察GDP的增长,而不考虑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绝不能是经济的健康发展。经济应以人为本,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转换应以人的发展为目标,其根本动力就在于人的素质技能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绝不能单纯以GDP的增长为原则,而应以人的素质技能的提高为根本标准,对产业结构的有机构成进行衡量和判断。
农民整体贫穷的根本原因在何处?问题的答案是:农民的素质技能结构落后。农民不提高自身的素质技能就不能冲破农村对自身发展限制,就没有能力从事其他职业的工作。一般而言,农民受教育程度越高,其获得工作的机率越高,收入也越高。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提高农民收入,就必须提高农民的农业知识结构,培养农业技术人才;要发挥各地区优势,引导农村种植业劳动力向其他农副业和旅游业转移,就必须依靠农民自身素质技能水平的提高,掌握相关行业的技能;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引导农产品加工业适应市场需求,向广度、深度延伸,为农民就业提供广阔空间,就必须要求农民了解市场,具备相关产业的技能;农民进城务工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它同样要求农民要具备一技之长,才能找到就业的机会。在职业转化的过程中,他们学到了知识、学到了技术、学会了管理、积累了经验,其素质技能也随之进一步提高,不断促进其自身的发展。不论以何种模式实现产业化经营,关键在于农民自身的素质技能的提高。必须以农民素质技能的提高主导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才能更持续、有效地推动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经济结构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产业结构构成了其主体框架,而流通、分配、消费结构是产业结构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必须以农民素质技能提高为核心,使各结构环节的发展相互衔接相互促进,才能共同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生产的顺利进行。
农民应该成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主体,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农民素质技能低下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影响中国整体发展的一个非常严重的现实问题。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在强调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科教兴农”“治穷先治愚”“再穷不能穷教育”之类的口号标语经常见诸墙头报端,然而,这种重视仅仅现于表面和形式,这些口号所倡导的内容,却很少在具体的环节上付诸实施,人们虽然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但从政策导向、工作目标、人财物分配等方面都没有把重点集中于对农民素质技能的提高上来,都没有能够真正把加强农村教育和培训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强教育培训是一项隐性工程,不能够立竿见影,在投入产出上不能直接看出明显的效果。在过去的一段时间,我们对于提高农民素质技能结构、加强农村教育和培训的问题,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今天,“三农问题”已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国从2000年开始的农村税费改革在为农民减负增收方面已取得明显成效,但基础教育资金投入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过去是“人民教育农民办”,农村基础教育的“担子”大部分落在农民肩上;而税费改革后,农民卸下的“担子”政府又尚未挑起。2003年9月国务院公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就加快农村教育发展、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做出具体部署。但政策、资金是否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农民教育问题作为“三农”中的重要一环,已经到了不能再拖的时候。提高农民素质技能,加强农村教育和培训,这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来说,是一个长期的战略选择问题,加速提高农民素质技能结构应该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它是中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根本。
[参考文献]
[1]刘永佶.民主中国法制经济[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2]刘永佶.中国经济矛盾论――中国政治经济学大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3]刘斌,张兆刚,霍功.中国三农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