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范文第1篇

移动互联网发展速度已经远远超越摩尔定律,迭代周期从18个月缩减到6个月,并且还将以这个速度发展3~5年。”工信部的2013版《移动互联网白皮书》指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智能终端飞速发展,各类应用层出不穷,“整个产业硬件、软件、应用、流量都以惊人的速度增长”。面对这一块大蛋糕,产业链各方纷纷试图掌控入口,包括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终端厂商等。其中,处于传统主导地位的电信运营商面临来自OTT业务等的诸多挑战,单纯地依靠收费并不能彻底消除其“被管道化”的危险。

本期专题在探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之后,着重分析电信运营商面临的挑战,以及为继续保持行业主导地位而能够采取的举措,以资借鉴。

【摘 要】当前移动互联网进入了发展的期,分析了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包括:智能手机用户激增,入口之战愈演愈烈,跨入“应用为王”时代,搜索引擎掌控入口,移动广告彰显新商机。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智能终端 应用商店 搜索引擎 移动广告

中图分类号:F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10(2013)-07-0007-03

工信部的2013版《移动互联网白皮书》指出,中国进入高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时代。NPC的调查报告也显示,37%的网民上网习惯已经从传统使用PC上网逐渐转变为使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网,甚至有些人已经完全抛弃了PC,并且这种转变还在不断加剧。

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未来移动互联网还将向纵深发展,并会在更深的层次以及更广阔的领域实现对传统互联网的超越。

1 智能手机用户激增

近年来,移动设备和无线网络正改变着当今世界绝大部分用户的数字体验,随着“智能化”大潮的来袭,智能终端在全球的市场地位逐步提升。移动终端突破了上网地点的限制,手机、Pad已经成为人们“网上冲浪”的最主要工具。中国互联网中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去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2.1%;其中手机网民规模快速扩大,达到4.2亿人,手机超过台式电脑成为上网第一终端。而工信部网站最新的《2013年1月通信业运行状况》显示,2013年1月,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净增2 301.6万户,达到78 738.1万户。

得益于移动终端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终端上网产生的流量在全球互联网整体流量中所占的比重迅速提升。StatCounter的数据显示,2012年9月移动设备上网产生的流量已经占到全球互联网流量的12%;在2011年同期,该数据仅为7%;而在2009年初,该数据仅为1%。可以看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之快出乎意料之外。风司KPCB高管玛丽・米克尔(Mary Meeker)表示,全球移动设备互联网流量发展非常迅速,在部分地区甚至已经超过桌面设备互联网流量。全球13%的互联网流量都来自移动设备,而在两年前,这一数字仅为4%。在印度,移动设备产生的互联网流量已经达到了60%,而桌面设备的流量则下滑至40%。

在世界范围内,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用户的终端需求日益增加。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智能手机销量再创新高,全年累计销量达1.69亿部,同比增长130.7%。截至2012年底,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数达到3.8亿人;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产值达到712.5亿元,较上一年增长82.8%,预计2013年增长率为47.4%,市场产值将超过1 000亿元,中国移动市场规模逐渐成形。

2 入口之战愈演愈烈

移动互联网是一块大蛋糕,互联网公司纷纷做起了抢占移动互联网入口的圈地运动。正所谓,得入口者得天下。有人做搜索引擎、网址导航、浏览器,背后隐藏着对用户使用入口的明争暗斗,降低入口风险的最好办法就是让自己成为入口。目前参与争夺的,除了移动运营商,还有终端、操作系统、软件、应用等多个层级的众多厂商,“软件派”和“硬件派”都在着手布局移动互联网。

究竟移动互联网的入口在哪里呢?早前有宏厚经济基础的互联网公司扎堆进军手机行业,就是为了争夺入口的一种工具。但是对于互联网厂商来说,手机业务偏传统,它们没有相应的行业经验,所谓强调入口卡位,更多的战略考虑在于占领高地,独立依靠手机实现获利的可能性非常低。互联网公司的行为只会是短期行为,做移动互联网和互联网完全是两回事,必须斩断做互联网的思维,未来的互联网卖的是服务。

3 跨入“应用为王”时代

2012年的移动互联网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移动云计算技术、移动操作系统平台、移动应用的高速发展更昭示着移动互联行业发展的巨大潜力。

如今,各类移动应用层出不穷,涉及娱乐、商务、生活和个性化服务等各个方面;应用数量持续增长,成为互联网产业发展中的最大亮点,并不断催生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应用为王”已经成为移动互联行业共识,积聚各方应用开发者力量来推动应用创新的应用商店模式,近年来成为了众多终端厂商、运营商以及互联网服务商的竞争重点。“应用商店”平台为人们提供了崭新的应用提交和获取方式:开发者借助应用商店和销售自己的应用,使用者享受简单方便的应用体验,平台提供商由此创建自己的移动互联产业生态环境。

据艾媒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手机应用商店已超过100家;在全球范围内,App Store的应用数量已超过100万,Google Play、Windows Phone Store的应用数量分别为78.5万和13.6万。2008年,苹果公司推出App Store,开创了移动应用商店业务模式;同样是在2008年,谷歌官方Android应用商店Android Market,后来谷歌将数字图书、音乐和视频囊括其中,扩大了Android Market提供内容的范畴;2012年,微软的应用商店Windows Store全新亮相。

有了移动设备、移动平台、应用商店,具体应用相当重要。从开发者的角度来说,应用得到用户的肯定从而获取利润分成,是开发者获得成功的关键。对于用户而言,需要有一个值得信赖的渠道提供数量丰富、可用性高的应用,并且有非常方便的途径可以快速寻找、试用、安装甚至购买自己真正需要的应用,简单方便、直观愉悦的应用获取体验非常重要。应用商店作为应用获取的重要平台,是移动互联应用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以应用为王的背后,我们不能忽视开发者生存现状惨痛的现实。2012年8月的《移动开发者解决方案调研报告》显示,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科技产品的不断推陈出新,国内传统互联网巨头纷纷涌入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用户接近6亿;但由于开发门槛的不断提高及盈利渠道狭窄,国内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开发者普遍生存状况窘迫,统计数据显示,有70.5%的开发者尚未盈利。据了解,我国大约有103万手机应用开发者,但其中盈利的仅有13.7%;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有三点原因:粗制滥造应用充斥市场,山寨APP横行,移动应用监管力度不够。

ABI研究公司研究显示,在2009-2015年期间,亚太地区的应用程序下载将保持30%的年复合增长率,而该领域的收入增长将在20%以上。目前,iOS和Android的应用程序下载量占总量的75%,预计到2015年,这部分仍将是市场的主导。我国运营商、手机厂商、互联网公司已建立了超过100家移动应用商店。广阔的市场与极低的盈利占比相当矛盾,因此要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模式还需继续探索。

4 搜索引擎掌控入口

在互联网时代,搜索引擎一直是掌控网络入口的重要关卡,搜索行为营销的商业模式已趋于成熟。而这一切同样将会发生在移动互联网上,它的激增用户群体及不断扩张的社交圈落必然会导致检索信息量需求的增多。

百度的《2012年Q4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报告》数据显示,2010-2012年百度移动搜索的流量增长了11倍。爆发式的增长意味着移动搜索的市场还有很大的潜力,想要来分这个大蛋糕的人也会越来越多。另外,在“大数据”的背景下,移动搜索要横向和纵向同时发展。

移动搜索的变化之一是深度挖掘细化搜索的出现。它们针对某一领域、人群或需求提供相应的信息,并APP化,一方面适应触屏操控习惯,另一方面将有价值的信息从海量无序的信息中抽离出来,显得更加专注、具体和深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要求信息应比传统互联网来得更快、更准确,因此,用户可能更倾向于信息分类归纳。

利用搜索引擎将有用的信息归纳、整合到一起,即实现智能搜索,称之为搜索的横向发展。换言之,搜索引擎不仅把信息罗列出来,同时把人们想要的结果集合起来。这一功能在移动设备上可能更有用,因为这帮助用户更方便地获得答案,而不需要调整关键词重新进行一次搜索。对移动服务来说,输入时间的缩短意义重大。

把握住了应用和搜索,在一定的程度上是拿住了移动互联网的“船票”。

5 移动广告彰显新商机

手机网民数量发展迅速,为网络通道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移动广告产业数据情况显示,2012年移动广告的市场规模达到61.4亿元,近几年的增长率基本保持在47%以上。从发展速度可得出结论:移动广告市场想象和发挥的空间非常大。

总体而言,区域性广告数偏下降,但总体流量保持稳步增长,全国性广告有所增加。目前,多数开发者在应用内植入业内广告,这对行业发展不一定是坏消息。目前整个产业正在发展,用户的价值提升了行业的发展空间,吸引了外界资本投入,业内广告的价值不断增大。同时,品牌广告整体呈上升趋势,例如不少汽车、电商和生活方面的品牌广告主从侧重PC互联网的广告投放转向侧重移动互联网。

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业内广告比例达到48.9%,品牌广告达到15.7%,区域广告35.4%。而在2012年这个数据已然改变,业内广告下降到41%,品牌广告上升到22.2%,区域广告也上升到36.8%,这得益于区域广告的需求。移动广告的总体发展趋向,一是页面广告发展速度快,二是客户端广告借助智能手机迅猛发展。另外,艾媒调查数据显示,用户对广告植入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比较高。在参与调查的用户中,遭遇了广告会有48.2%的人选择继续使用,24.6%的人选择卸载,降低使用次数的占13.6%。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微信营销;策略研究

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普及率日益提高,其中,微信作为全新的人际关系沟通交流平台,当下是最具有移动互联网特质的应用软件。据统计,截至2015年6月止,微信的用户注册数突破了5.5亿,几乎每一个智能手机网络用户都是微信用户。微信庞大的使用群体使得微信蕴藏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和广阔的营销潜力。餐饮、房产和旅游等领域迅速把握营销动态,运用微信在消费者信息消费和信息沟通中的地位,进行线上营销,开拓线上营销渠道,终于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营销成为了企业最为主流的商品推广策略。

一、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营销的优势特点分析

(一)注重现代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微信营销带有网络营销鲜明的特色,微信营销是新兴的营销模式,而网络营销的发展已经相对比较成熟,借助互联网技术有助于微信帮助企业迅速打开市场,同时微信营销更加注重用户群体的广泛,传播方式的便捷和运营数据的测度。互联网技术的革新是提高企业微信效率,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的关键。

(二)实时传播效用显著。微信借助移动终端开展营销,智能终端微信用户可以随时随地的获取微信信息,对于消费者而言,移动终端的随身携带,微信的实时在线,为企业随时随地开展微信营销创造了先天的优势。实时传播功能为企业选择微信营销奠定了基础。

(三)营销的针对性强。一般用户会在关注商家公众平台微信号后,才能接受商家关于企业和产品的信息。如果用户对该企业或其产品不感兴趣只需取消关注就不会再收到任何类似信息。能够持续关注的微信用户可以被理解为不排斥本产品,所以微信营销可以迅速与目标客户对接,只对愿意了解公司产品的用户进行相关微信消息的推送,有效的实现潜在客户的转化。

(四)以用户为导向进行精准营销。微信营销使得企业可以借助于微信的个人信息了解到每一个潜在客户的基础信息,然后商家就可以以用户情况为导向行彼此关系的熟识,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精准的“点对点”营销,既消除了距离感又为客户消除了盲目性,其实这才是微信营销最为核心的特点。

二、企业微信营销的现状趋势

随着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和智能化,人们作为消费的最终群体有了更高的需求选择和品质要求,企业传统的营销模式虽然一定程度还占据着大部分的产品市场,但随着都市群体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和其对便捷生活的追求,传统的消费渠道已难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移动终端服务的方便灵活不知不觉中正在慢慢取代传统的购物消费模式,成为新兴媒体市场传播的最新风向和企业营销方式转变的最佳选择。

近年来微信营销的发展速度略快于互联网营销模式,一方面由于大小企业都看到了微信营销的商业价值和利益空间而纷纷转战微信市场,另一方面微信营销相对于网络营销来说市场环境和规范化程度还不是十分成熟,这让很多企业有了可趁之机。上述规模导致微信营销规模的快速发展壮大。餐饮、旅游、娱乐、地产、游戏、服装、医疗、酒店等众多行业和领域都开始尝试微信营销的方法,许多大型的商场超市和广场等地方都开始兴起了微信二维码扫一扫的企业营销活动,微信的朋友圈都会被铺天盖地各式各样的微信商品刷屏和占据,甚至我们购买的许多商品或物件上面也都有微信二维码的图标,微信营销正以非常迅速的规模扩大之势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企业微信营销的发展策略

通过研究发现,微信营销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种主流营销趋势不仅具有着重大的推广优势,而且伴随着手机移动端的日益普及,企业微信营销更会成为企业营销战略的发展中心,所以结合微信营销的现代化发展趋势以及优势特点,我们对企业微信营销未来的策略发展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第一,企业微信推送信息内容要定位明确。企业公众平台对用户发送的消息内容中要从用户最感兴趣的话题和观点切入,一定要丰富而新颖,企业推送的关于企业产品的知识内容要实用并且定位明确,不能过分的渲染营销色彩,一定要客观公正,再贴近用户需求的同时,极大程度的满足了用户的需求,这样才能加强了企业与用户间的信任。

第二,企业微信号以及二维码要设置得当。企业可以借助自己原有的企业声誉,以本企业名作为推广的公众微信号,简明清晰,与其他企的微信公众号和二维码相比,企业的公众二维码设计一定要简洁明了,能够给客户留下深刻印象,最大程度上发挥出了公众号和二维码的作用。

第三,企业推送的相关信息内容要丰富而精彩。企业除了产品的内容和信息之外,必须也要有许多其他方面精彩内容推荐,比如时政的热点问题、行业的发展方向以及一些有趣的话题或健康知识,丰富有趣的主题形式以及广泛全面的内容这都会极大增加用户对于企业公众平台的喜爱程度。

第四,企业微信公众平台功能要全面而且具有特色。只要用户向企业的官方平台发送产品的相关字样,立马可以得到详尽的企业产品信息以及服务流程,而且对于用户的问题官方微信客服一定要及时准确的进行回答,这样公众平台的功能全面而实用,对用户来说非常具有帮助。

第五,线下活动策划新颖。企业微信公众平台会及时更新或为用户推送企业线下举办的活动信息,比如企业购物欢一换疃,又或者企业油卡办理打折优惠活动等,这些消息的及时更新和推送对于用户来说具有着极大的实用价值。

四、总结

微信强化了手机用户之间的沟通交流方式,实现了社交网络化的移动媒体形式,让人们可以更加自由和方便的完成实时在线沟通、扩充人际社交网,未来一定会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微信营销这种以微信平台作为媒介的商业模式未来也必然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不可估量的商业价值。企业未来的市场竞争方向会慢慢的由线下转移到线上,而微信市场很显然是企业商业竞争的主要战场,随着微信与人们生活的关联性越来越强,微信营销有可能成为主流的营销模式。微信营销策略纳入到企业营销的整体策略之中已经是大势所趋,微信营销的正面效果已经越来越得到企业管理者的认可,对于微信营销的研究也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企业要看到微信的商业价值,也要看到微信带给企业的潜在风险,综合分析,做出判断,利用企业的优势去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作者单位:河南财政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 吉亚力,韩露.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微信营销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5,10:59-60.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范文第3篇

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不断快速发展,尤其是一些新型的网络技术的出现,人们越来越重视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应用。关注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对网络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研究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现状,并详细的阐述了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移动 互联网络技术 现状 发展

目前,信息产业高度发达,传统的移动互联网络技术已经无法满足人们获取信息的需求。尤其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研究的深入,一些运动子网络,以一种相对稳定的方式得到信息,所以,对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现状进行研究是必然趋势。在新形势下,研究高新移动互联网络技术是现在的主要任务。因此,现阶段研究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现状与发展显得至关重要。

1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现状

1.1 新型移动互联网络需要更为先进的理论与协议的支撑

传统互联网络技术是以数据通信作为最初设计,这种网络理论与协议都能符合互联网发展的需求。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络技术对网络协议适应性、可靠性和变化性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互联网络理论与协议已经无法满足新型移动互联网络的需求。因此,新型移动互联网络需要更为先进的理论与协议的支撑。传统的路由协议的基础是以最长前缀匹配为原则,一旦运动主体发生位置变化,IP包就会出现错误投递。在此条件下,传统的路由协议与理论不能胜任移动网络数据传输的要求。

1.2 移动互联网络自身特点需要新的路由协议与理论

现代新型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其接入方式、链路形式和通信与应用模式等与传统的固定网络模式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移动互联网的拓扑结构一般更加稳定,并且承载的无线链路也比较多。一旦某一段子网络受到制约,就会形成更加稳定的运动主体。因此,移动互联网络自身特点需要新的路由协议与理论,而不能照搬传统的互联网协议和理论。

1.3 移动互联网络协议与理论需要对运动网络动态连接的支持

为了有效地防止传统移动网络在路由效率、地址和安全性等方面的不足,现代新型的移动互联网络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因此,移动互联网络协议与理论需要对运动网络动态连接的支持。尤其是技术和隧道技术的使用,能够有效地解决了终端运动问题,但是无法达到整个网络动态的要求。通过移动IP的应用,各运动子网中都设立了主机路由。由于移动IP的拓扑结构更加稳定,并且其只对传统互联网进行拓展,而不会影响现有的协议。但是,移动互联网的本质就是网络的动态变化,变革路由协议与理论是大势所趋。

1.4 移动互联网络协议与理论的研究依靠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在对互联网络进行设计时,一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主机集合与互联网之间的分组路由机制与理论、连接运动子网与主机集合到互联网的无线技术和主机集合的有线和无线传输技术等。但是,主机集合与互联网之间的分组路由机制与理论更加具有研究空间,并且有相关的技术支撑。然而,另外两种要素通过现代更加先进的信息技术能够很好地解决。因此,移动互联网络协议与理论的研究依靠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2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

2.1 建立健全移动互联网路由协议的算法和理论

在对移动互联网中的运动主体组成形式和运动行为方式进行研究时,需要分析路由协议的网络扩展需求,以实现络路由技术和理论的改进。同时,为了保证动态变化网络在有基础支撑网的环境条件下,建立健全移动互联网路由协议的算法和理论显得至关重要。对移动网络运动主体进行动态研究,不仅包括对主机的研究,还包括对限定子网络的研究,但是,能够实现对移动网络运动主体进行动态研究的前提是这些主置相对比较稳定。高速变化的拓扑关系会对网络流量分布和路由策略实施带来影响。同时,移动网络的运动主体组成形式和运动行为方式也会对路由协议的处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不仅要对子网络的动态拓扑路由进行管理,还应该对移动网络主机运动进行处理。当然,为了实现对路由协议的有效设计,应该根据移动动态变化网络的特点,对运动模型进行分析。同时,对移动网络运动主体结构进行研究,以得到动态环境下路由协议和理论设计的要求。

2.2 建立移动互联网体系结构的描述理论和方法

由于新型移动互联网具有动态分布、大规模变化和拓扑频率高等特点,因而需要结合运动主体组成形式和运动行为方式对移动网络的系统结构、运动模型和分配策略等进行管理,从而保证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建立移动互联网体系结构对其理论和方法进行描述时,一般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第一,建立移动互联网体系结构的描述理论和方法一定要保证将网络拓扑动态复杂高速变化的特点体现出来,使得其能够与移动网络运动主体拓扑复杂性相符合。第二,要充分考虑网络动态变化特点,对网络动态变化的路由协议具有较好的启发式。第三,在拓扑描述方式上新的理论应对传统网络前缀有一定的兼容性。同时,新型的移动互联网体系结构具有一定的功能性特点。

3 总结

总而言之,在分析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现状的技术上,对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同时,对未来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预测,旨在对移动互联网络技术进行深入研究。现有互联网络的理论与协议只能满足固定网络拓扑结构的特点,而无法满足新型移动互联网络技术发展的需求。因而需要提出应研究新的互联网路由理论与协议,以满足现代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需要。因此现阶段研究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以上是本人的粗浅之见,由于本人的知识水平及文字组织能力有限,文中如有不到之处还望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张宏科.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现状与未来[J].通信发展论坛,2013(10):5-8.

[2]李强.关于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现状与发展的探讨[J].互联网,2014(24):75-77.

[3]周卫宁,刘友刚.移动互联网发展技术与安全问题[J].信息科技,2012(2):210-211.

[4]欧祥斌.浅谈会议电视系统及其发展现状[J].民营科技,2009(09).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运营模式 资费套餐 Web 3G

1 移动互联网定义

1.1 国外关于移动互联网的定义

Information Technology论坛定义:无线互联网是指,通过无线终端,如手机、PDA等,使用世界范围内的网络。无线网络提供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无缝链接,用户可以使用E-mail、移动银行、即时通信、天气、旅游信息及其他服务。总的来说,想要适应无线用户的站点就必须以可显示的格式提供服务。

维基百科定义:移动互联网是指,使用移动无线Modem,或者整合在手机或独立设备(如USB Modem、PCMCIA卡等)上的无线Modem接入互联网。

1.2 国内关于移动互联网的定义

中国最有代表性的定义是中兴通讯公司在《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白皮书》给出的定义,分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移动互联网是指用户能够通过手机、PDA或其它手持终端,通过无线通信网络接入互联网。

广义:指用户能够通过手机、PDA或其它手持终端,以无线的方式通过各种网络(WLAN、BWLL、GSM、CDMA等)接入互联网。

WAP论坛的定义:移动互联网是指用户能够通过手机、PDA或其它手持终端通过各种无线网络进行数据交换。

1.3 本文对移动互联网的定义

综合国内外对于移动互联网的定义,移动互联网是指用户以手机、手持设备(如PDA)等通过移动网络接入互联网,使用各类互联网服务,如网页浏览、定位、移动支付等。这些服务均具有移动终端适配性的特点。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移动互联网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首先是一种接入方式或通道,运营商通过这个通道为用户提供数据接入,从而使传统互联网移动化;其次,在这个通道之上,运营商可以提供定制类内容应用,从而使移动化的互联网逐渐普及。

2 国外移动互联网发展特点

近两年来,随着各国运营商不断升级网络,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渗透率持续上升。世界范围来看,由于日、韩移动通信业比较发达,因此,其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率也非常高;其他国家则相对较低。截至2008年底,日本移动互联网渗透率超过80%,韩国超过60%;英国移动互联网渗透率为20%,美国17%,中国超过30%。

2.1 三种运营模式提供移动互联网服务

从国外运营商提供的移动互联网服务来看,从全屏浏览到传统互联网的热点运用,到运营商定制内容,种类多样。所有这些服务沿着从纯接入到个性化内容这条线进行排列,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完全基于接入的服务。主要是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其典型业务有互联网浏览、适配手机特点的全屏浏览等。

第二个层次:基于接入的集成服务。主要是提供基于传统互联网的热点应用,其典型业务包括搜索、Youtube、E-mail、eBay、社区、即时通信等。这些业务主要使用合作伙伴品牌。

第三个层次:基于内容和应用的服务。主要是提供基于运营商定制内容和应用的服务,其典型业务包括音乐、视频、手机电视、移动支付、定位/导航、游戏等。这些业务使用的主要是运营商自有品牌。

这三个层次代表三种不同的运营模式。第一层次的商业模式是“纯粹的接入管道”,全球的主流移动运营商都提供该类服务;第二层次的商业模式是“智能的接入管道”,欧美移动运营商,如Verizon、Vodafone、和黄3等都提供该类服务;第三层次的的商业模式是“精细的内容渠道”,日本移动运营商、韩国移动运营商都提供该类服务。

三种运营模式对运营商资源和运营能力的要求是不同的,运营商选择何种运营模式需要结合自身资源、能力及市场发展状况来决定。具体见表1:

2.2 在线和离线两类服务形态

国外的运营商通过在线、离线两种方式来提供移动互联网服务。

(1)在线服务

在线服务通过WAP和Web两种技术为用户提供互联网浏览及其他各种内容应用,其中基于Web方式的在线服务正在成为国外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

运营商实施网页全浏览技术以使用户在PC端和手机上能够享受到同样的业务体验。如2007年SKT就推出Open Web业务,实现了网页全浏览。

移动运营商推广无线和固定互联网的互通服务,用户在移动环境中可以随意使用有线互联网提供的服务,比如移动搜索、移动电子邮件、移动聊天(MSN)和移动博客等。这更加丰富了移动互联网的业务种类。

(2)离线服务

主要通过客户端软件方式来实现。用户下载并安装客户端软件后,即可以不登陆网站就享受到各类服务,如新闻推送、移动搜索、移动视频、各种金融服务、游戏等。随着移动Widget的发展,各种功能的客户端软件层出不穷,如待机画面、移动游戏、电子邮件、聊天工具、移动金融服务、LBS、视频点播、离线杂志、新闻服务等。

3 国外运营商移动互联网发展策略

纵观国外运营商在促进移动互联网发展方面的做法,本文从网络、目标市场、合作、终端、资费5个方面分析国外运营商移动互联网发展策略。

3.1 策略1:升级网络,提高网速

网络,尤其双向高速网络是移动多媒体应用及高带宽应用得以发展的基础。因此,国外运营商非常重视移动网络的持续升级。目前,国外的WCDMA网络大部分都已经升级到HSUPA,最高可提供21.6Mbps的下行速率和5.76Mbps的上行速率;而C网运营商如Verizon、KDDI、SKT等均已经把网络升级到EV-DO Rev.A。网络速度的提升使其可以承载一系列基于高带宽和高速率的移动多媒体应用和下载服务,并进一步带动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

3.2 策略2:区分商旅和大众市场,推出针对性业务

针对高端商旅市场,主推E-mail业务。E-mail服务在欧美商务人士市场比较受欢迎,因此欧美运营商如Vodafone、Verizon等均针对高端商旅市场推出移动E-mail业务。该业务的特点是:两种收费模式――收取一定的月租费和按流量收费;两种接收方式――即时接收和只能通过Web网页接收。

针对大众市场,为适应小众化趋势,推出多样化应用,包括:沟通类应用,如移动社区、移动IM等;便利类应用,如定位/导航、移动支付/移动商务等;娱乐类应用,如全屏浏览、移动视频、手机电视、移动音乐、移动游戏等。

3.3 策略3:与互联网巨头强强合作,引入传统互联网热点应用

传统互联网的热点应用如MSN、社区网站、搜索、视频等已经积聚了大量的用户群,提供这些服务尤其是在其他运营商还没有提供的时候,无疑可以吸引用户以扩大市场规模。

在这方面做得比较突出的运营商是Vodafone与和黄3。这两个运营商整合了TOP SP/CP,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开放式的优质资源汇聚中心。其合作的TOP SP/CP有微软、Yahoo!、Google、eBay、Youtube、Facebook、Myspace等。这些均是业内顶尖的传统互联网服务提供商,而这些服务商所提供的服务基本涵盖了Internet的主流热点应用。运营商通过这种强强合作的方式,达到借助合作伙伴品牌影响力来吸引用户的目的。

3.4 策略4:定制功能终端,配合业务推广

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不仅需要网络速率和稳定性方面的支持,更需要终端在功能和业务方面的推动。国外3G和移动互联网服务做得比较好的运营商,无不从终端入手,以定制终端来配合其业务的推广,而以iPhone为代表的智能终端更是对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为了方便用户使用移动互联网业务,和黄3设计开发了价格便宜、简单易用的新的移动终端,集社交网络、E-mail与短信功能于一体,如和黄3的Skype手机、INQ1Facebook社交手机等。和黄3还计划于年内推出Twitter手机以及其他新概念手机。

3.5 策略5:资费以流量包月为主

毋庸置疑,在网络基础具备、终端功能强大、内容/应用较为丰富的情况下,资费便成为刺激或阻碍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的关键因素。

对于国际主流运营商来说,网络、终端、内容/应用方面的支持与储备都已经具备,因此,他们为了进一步促进移动互联网发展,纷纷推出以流量包月为主的资费套餐。如和黄3推出两档移动互联网资费:2.5英镑/月包10M流量,5英镑/月包1GB流量。Vodafone的资费套餐更为灵活一些,不仅有包月套餐,而且有按天收费的套餐:5英镑/月包500M流量,20英镑/月包5GB流量,50便士/天包25M流量。美国运营商AT&T则按业务、终端推出流量包月套餐,见表2:

4 对中国运营商的启示

国外运营商在移动互联网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也积累了经验。这些对于在移动互联网方面刚刚起步的国内运营商来说,无疑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4.1 还需大力提高3G网络覆盖及稳定性

网络是提供服务的前提。移动互联网之所以在3G时代大行其道,是因为3G网络的高速率使得带宽型、多媒体型业务的实现成为可能。而从目前国内三家运营商的情况来看,3G网络的覆盖率和稳定性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截至2009年底,中国电信天翼3G网络率先实现全国覆盖,已经覆盖全国所有县级以上城市,包括342个地级城市、2055个县级城市、6000多个发达的乡镇;中国联通的WCDMA网络已经覆盖了33个大中城市,基本覆盖全国地级以上城市、交通干线和重点旅游景区;中国移动的TD-SCDMA网络已经覆盖238个城市,全国70%以上地市实现了TD-SCDMA网络覆盖,预计2011年底覆盖率提高至100%。根据国外运营商的运营经验,网络覆盖率达到90%,用户才会有比较良好的使用体验。

4.2 需注重与产业链进行紧密合作

这里所讲的合作,包括与终端厂商的合作,以及与内容服务提供商的合作。一直以来,国内的运营商都更为倾向于自己做内容和应用,而且在与内容提供商的合作中,也经常强调运营商对于产业价值链的主导和控制。但在3G和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业务和应用呈现出明显的多样化与小众化趋势,仅靠运营商的力量是无法为用户提供多样化和个性化服务的。这就需要运营商放开胸怀,与产业内的终端厂商、内容提供商紧密合作;同时还要与产业外的相关行业进行合作,为用户提供便利的服务,如移动商务、定位/导航等。产业链内外的广泛和平等合作将促进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整个产业的繁荣。

4.3 Web方式代表了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可以说,WAP方式是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一大特色,我国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多数采用WAP接入的方式。最新统计显示,截至2009年12月,中国WAP用户总数已接近2亿人,具有独立域名的WAP站点数量约为50万个,WAP网页数量约为15.6亿个。

然而,Web方式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成为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主流。Web方式不仅使用户可以得到与传统互联网一致的体验,也大大节约了社会资源。日本移动互联网之父、i-mode之父夏野刚先生就认为,手机上的移动互联网和PC上的互联网应该是没有区别的。

4.4 推出有针对性的移动互联网内容/应用

日韩运营商和英美运营商在移动互联网的业务侧重点及目标市场方面有明显的差异,这取决于各自的市场发展状况及用户的实际需求。不同的运营商也均有其他运营商难以超越的王牌业务,如KDDI的移动音乐服务、NTT DoCoMo的移动支付服务均在日本市场首屈一指,在行业资源整合、服务特色等方面形成了较高的竞争门槛。

国内的市场空间很大,移动互联网业务正处于起步阶段,用户类型与需求呈现多样化的特点。这给移动运营商实施差异化的竞争提供了很好的空间,完全可以结合企业自身资源、能力等各方面优势,为特定的用户群提供有针对性甚至是个性化的内容/应用。

4.5 以灵活多样的资费套餐刺激用户需求

从国外运营商的移动互联网资费来看,资费方式非常灵活,不仅有包月套餐,而且有按天收费的套餐;不仅有分业务的流量套餐,而且有分终端的流量套餐。灵活多样的资费方式适应了不同用户的需要,如不同使用程度的用户、不同使用特点的用户等。因此,运营商在制定资费策略的时候,需要同时考虑量、收之间的关系,在资费调整与流量上升之间保持适当的平衡。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数据业务 应用商店 CS

1 运营商数据业务发展状况

3G商用后的数据业务,虽然有所增加,但是并不能像他们预期的那样为运营商获取高额的利润。事实上,在欧洲高达数十亿的3G营业执照,使得欧洲运营商在3G的运营上蒙受亏损。因此如何刺激数据业务的需求成为全球运营商的共同话题。寻找“杀手级”业务,更是这个话题中的关键词汇。国内更是希望能有一种业务能像SMS那样为企业带来上亿的利润。

另外,运营商也面临着互联网业务的冲击。互联网具有天生的全球适配性,它不像运营商的移动网络需考虑漫游,终端适配等问题,它的业务可以快速上市并传播。近几年互联网业务发展迅速,如开心网、QQ、FACEBQOK、MSN等社交类业务已经拥有了庞大的用户群体。这类业务充分满足了用户个体自我展现个性的需求。最重要的是,它的业务维护费用相对较低,因此他们可以免费提供服务给用户。当聚集到一定用户群的时候,广告的平台就逐步形成,广告商即开始为其注入现金流。这类业务的开发初期虽然只局限于互联网,但是随着3G网络商用后,移动互联网这方新领域成了新的市场空间。互联网业务开发商也开始利用这一新网络平台扩大其用户群,使得其广告覆盖面通过3G网络得以延伸。运营商在这片乐土上,虽然贡献了自己的网络资源却无法从中得利,运营商被管道化的趋势似乎已无法逆转。

正当运营商还在寻找3G杀手级业务和应对互联网业务冲击时,原有由运营商主导的业务产业链却已经悄然发生了改变。苹果推出应用下载平台后,数据业务的需求被唤醒了,苹果成功地在自己iTune音乐下载销售平台的模式上开发了应用商店的销售平台。苹果还利用第三方应用开发商开发应用软件,并将软件放置在应用商店上供用户下载。这样,应用开发者和最终用户之间的渠道缩短了。用户的需求从传统的通信语音需求,迅速提升到精神和个人发展的数据需求,而应用商店概念的推出符合了目前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苹果、谷歌、诺基亚、微软这些看似来自不同领域的公司都陆续推出了自己的应用商店和智能手机,从而这些新兴力量向通信领域的扩张迅速加剧。运营商在这新一轮的产业链转型中也面临着出局的挑战。因此,如何赢得这场移动互联网领域的至高点是运营商避免沦为管道化的关键。

2 应用商店与互联网业务对运营商网络的影响

运营商除了在业务上受到互联网业务及应用商店的挑战外,在网络的部署战略上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苹果的应用销售概念使得数据下载量需求瞬间提高了,这无疑让运营商看到了大数据需求的曙光。应用商店的商业模式为运营商和手机厂家广为接受,并相继展开,希望能够通过销售应用为他们取得收益。应用商店业务能为用户提供很多种类的应用,满足不同的用户需求,这也是它吸引用户的原因。虽然应用商店的下载销售模式为运营商带来了数据流量的爆发性增长,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对网络的负荷冲击。

应用下载的需求并不符合原先3G网络的设计,因为每次连接的建立,需要一连串的信令建立后,数据的传输才能开始。然而由于是下载类业务,一个数据通道建立后所使用的时间相对较短(相比原先基于视频通话、语音通话的业务)。应用商店的用户增多后,对运营商的信令资源将会是个很大的挑战,这也是导致AT&T的网络在苹果的应用商店推出后一度无法支撑的原因之一。类似的问题也出现在即时通信业务上(如:MSN、QQ等)。使得问题更加雪上加霜的是,手机厂家针对这一问题,为了节省手机耗电,在3GPP推出了Fast Dormancy的需求。当手机在没有下载业务或IM业务活动的状态下,强行终止断开数据链接(如:HSPA上将CELL_DCH转为GELL_JDLE)让手机快速进入IDLE状态,这一方式使得运营商的信令利用率降低。因此,应用商店和互联网业务带来的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应用商店和互联网业务的开发进程并不会基于运营商网络的支持能力,这使得运营商在面临挑战的同时还需不断根据互联网业务的需求提升自己的网络(被动部署网络,增加自己的运营成本)。

运营商如要跳出这一困境,需掌握自己网络升级的主动权,根据自己的数据业务需求来提升网络能力,扩大自主业务用户群,让运营商的数据流量不需完全依赖应用商店的下载类业务。运营商可以开发具有运营商特色的应用商店,并针对自己的需求提供应用业务给用户。然而如要与互联网的社交类业务竞争,还需进一步考虑开发其他业务。国际标准组织如GSMA已开始在推广移动广告、移动支付、移动医疗等运营商可掌控的业务。

3 富通信套件(Rich Communication Suite)

3.1RCS的介绍

GSMA提出了基于业务融合的概念――RichCommunication Suite(RCS)。RCS的目的是定义通信业务的互操作性和业务融合性,加速基于IMS多媒体业务的商业化部署。RCS定义的业务将丰富目前的移动通信业务,提升整个产业链的价值。终端互操作性是业务成功推动的关键点。如果新业务不能实现跨终端跨网络的操作,用户对该新业务的吸引力就会减少。RCS是一个业务能力的集合,主要是指在IMS的环境下开展多个业务,在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和网络框架基础上,对基于移动终端的各种业务进行融合,提供不同业务之间统一的用户体验,并努力将底层技术对用户体验所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RCS的关键是业务融合和一致的用户体验。业务融合主要是基于IMS技术,将IMS所提供的众多业务,包括Presence,PoC,XShare,IM业务等等,将这些业务进行整合,实现业务之间的无缝连接和切换。IMS为移动通信构建了提供IP多媒体业务的统一的体系架构和基础设施。基于IMS技术可以快速地开展众多业务,如流媒体、可视电话、Poc、Presence、IM、VideoShare等。IMS可以作为一个通用的业务平成各种业务的快速部署,为业务的开展提供便利的条件。

3.2RCS业务优势

很多国内外的文稿均已对RCS业务及版本的发展做了详细的解说,本文不再赘述。目前互联网业务的社交网络服务商已有不少,如MSN、QQ、Gtalk等。随着3G网络的成功推出,移动互联网的便利性更突出,用户的上网时间更多。这对互联网业务的巨头们意味着是新的争夺领域,因而纷纷推出自己的手机版客户端,将矛头指向了移动网络市场。然而移动版的社交网络业务并不如预期般那样获得用户的共鸣。其制约因素如下:

(1)这些社交网络的客户端软件是基于不同应用服务器、不同业务应用的开发方式,以及服务商基于对用 户信息的占有及保护方式(通过用户注册信息)的,因此各家的用户均不能相互联系,用户为了与好友保持联系均不得不在多个社交网站注册帐号。推出移动版的客户端,意味着用户需在自己的手机上安装多个应用客户端,以满足与不同好友进行多媒体联系的需求,这使得移动版本客户端的便利性大大降低。

(2)社交网络的客户端与手机厂家并没有完全配合,社交网络服务商需根据不同的手机终端版本为其开发相同的客户端,这无形中增添了开发成本及被动性。由于社交网络用户对手机的偏好各异,导致移动版本的社交网络客户端不一定能及时满足他们的用户需求。

(3)由于社交网络客户端需要通过移动网络运营商的网络实现上网后,才能开始相关的通信业务(如:即时通信、博客等),因而登录的过程并不能给用户很好的体验,特别是在用户处移动的环境下。

RCS业务的主要亮点体现在对手机地址簿的增强利用上,这是它与目前社交网络业务客户端最大的不同。基于增强型地址簿,用户可以直接在地址簿上实现多媒体业务的通信需求。用户能够更直接更方便地与好友保持联系,与好友实现各类通信业务(如:语音、短信、即时通信、Email、图片共享、视频共享等),用户在应用上更直接更方便。它也支持多终端的业务环境,用户在通话时可以与对方通过宽带终端(如电脑)同步共享一段视频等,这使得RCS的业务更加具备竞争力。这也为未来实现固网移动网融合奠定了基础。目前RCS标准制定已经到第4版本(R4)。新的业务,如图片实时共享业务(用户间可以通过移动终端或PC终端,同步对图片进行修改)将给用户带来更好的数据应用体验。由于RCS是基于运营商、设备商和手机终端厂商共同支持的统一技术标准,因此RCS通信终端具备实现与不同国家、不同运营商互联互通的可能性。

3.3推动RCS的挑战及优势

各终端厂家推出的RCS终端与各运营商网络实现互联互通是推动RCS业务的关键因素,这样用户才可以使用不同终端厂家的手机在不同运营商网络中进行多媒体通信业务。RCS业务的互联互通性是关键的竞争力。由于SIP协议的灵活性,3GPP和OMA对于IMS的接口协议及业务流程并非像基于ISUP的PSTN业务那样严谨,运营商、设备厂商和终端厂商在实现上存在很多差异,导致移动IMS业务不能很好地实现互联互通;同时,新业务的不断涌现,进一步加剧了业务之间的互操作性、操作界面以及用户体验的一致性等问题产生,给业务的开展和使用带来了混乱。

为了消除差异,GSMA RCS工作组在标准上积极协调设备商、终端厂商以及运营商,推动RCS业务的互通性以及确保与现有业务的平滑升级。在互通测试上,国外多家运营商都与设备商展开了互联互通测试活动,如,法国的Orange、SFR和Bouygues,意大利的Telecom Italia和Wind,日本的E-MobiIe、KDDI、NTTDoCoMo和软银。西班牙的Telefonica与法国的Orange也开展了预商用试点。除了运营商多方面积极配合GSMA-RCST作组的互通测试外,还需要终端厂家在实现原厂预装RCS方面投入更大的开发力度。这样才能让RCS业务与互联网的社交网络业务客户端实现真正的差异,改善用户的体验。然而目前在推动RCS业务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挑战:

(1)终端厂家对RCS终端的开发大部分都停留在客户端安装的层面,因为这样便于根据各家运营商对RCS业务的选择来安装客户端。然而这样的方式也使得用户无法真实地体验RCS业务,用户很难感受其与现在社交网络客户端的差异。

(2)运营商虽然积极地参与RCS的测试活动,但由于不同国家文化差异形成的对RCS业务偏好不同,导致对RCS终端业务的选则各异。因此,运营商各自在向终端厂家作出定制需求时,终端数量也分散了,这大大减弱了厂家为各个运营商单个开发预制RCS终端的兴趣。

各运;营商应该先统一部分基础的RCS业务,如即时通信、呈现业务等相对容易开发,而且低成本的预制终端。运营商的统一定制能在数量上满足厂家的需求,同时也能降低运营商间互联互通的难度。最重要的是,能尽快让用户体验到RCS终端与目前社交网络客户端的差别,促使运营商开发自己的用户群,为后续的数据业务做准备;同时,有助于鼓励终端厂家加大对后续RCS业务的开发力度。

推动RCS业务的开发,将有助于运营商在产业链转型过程中掌握新的至高点。RCS业务在盈利方面虽不像目前应用商店那么立竿见影,且前期投资大(RCS是以IMS网络为基础的融合业务平台),但RCS业务基于它的网络资源需求,使进入该领域竞争的门槛提高了,与目前应用商店处于多家竞争的格局相比,运营商的资源优势将得以体现。运营商对网络的完全掌控,使得业务衍生能力及开发能力可以更切合运营商的发展需求,运营商也可根据自身网络的部署规划有序地开展业务。RCS的业务平台能够提升运营商的基础业务,更好地吸引用户,有效提升用户ARPU值与黏性。RCS业务是否能成功推动,取决于RCS终端的开发,而这需要运营商与终端厂家的在业务需求和定制数量上达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