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层建筑类别划分标准

高层建筑类别划分标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层建筑类别划分标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层建筑类别划分标准

高层建筑类别划分标准范文第1篇

巴黎花园项目由某公司筹资兴建,场地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西河镇西河大道295号,交通便利。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及《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其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一级,场地为中等复杂场地,地基为中等复杂地基,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甲级。

2勘察目的及要求

本次工程勘察目的及要求:根据拟建物的性质和地下室的埋深,查明拟建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提出基础设计、基坑设计及施工所需参数,为拟建工程的地基基础施工图设计与施工提供依据。具体要求如下:

(1)查明建筑场地的地层结构、均匀性,场地土类型以及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查明持力层和主要受力层内土层的分布,尤其应查明基础下软弱地层和坚硬地层的分布,对于岩质地基和基坑工程,应查明岩石坚硬程度、岩体完整程度、基本质量等级和风化程度,判定有无洞穴、临空面、破碎岩体或软弱岩层。

(2)查明有无可液化地层,并对液化可能性及等级作出评价;判明建筑场地类别,提供抗震设计有关参数。

(3)调查了解有无古河道、暗浜、暗塘、人工洞穴或其它人工地下设施;查明建筑场地内及其附近有无影响工程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预估进行工程活动的后果,对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提出建议,并提供所需计算参数。

(4)查明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补给及排泄条件、腐蚀性、稳定水位;提供基坑开挖工程应采取的地下水控制措施,当采用降水控制措施时,应分析评价降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提供降水设计所需的参数。

(5)对地基岩土层的工程特性和地基的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提出各岩土层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论证采用天然地基基础形式的可行性,对地基类型、基础形式、持力层选择、基础埋深等提出建议。

3.勘察实施情况

3.1勘探点布设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GB50007-2011)及《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中的有关规定及成都雨龙世纪置业有限公司提供的拟建建筑物总平图等设计资料,在拟建建筑物的轮廓线、角点、基坑周边及地下车库范围内进行勘探点的布置。高层建筑物主楼部分的勘探孔间距为10.79~18.00m;多层商业、纯地下室及基坑边勘探孔间距为15.84~27.60m。本次勘察共布设勘探点165个,其中控制性钻孔55个,一般性钻孔110个。

根据相关规范、规程的有关规定及拟建建筑物的性质、平面形式、荷载分布等情况,结合我院的类似基坑支护经验、场区附近已有地质资料、可能采用的基础型式等综合确定勘探钻孔数量及深度,具体如下:

(1)1~8号楼高层建筑物勘探点:本部分为高层建筑物,共布控制性钻孔38个,钻孔深度为29.90~35.20m,一般性钻孔76个,钻孔深度为24.80~30.20m,全部采用回转钻探取芯钻进工艺。(2)高层建筑裙楼及纯地下室勘探点:本部分按建筑物轮廓线及地下室范围布设钻孔33个,其中控制孔11个,钻孔深度为29.80~30.20m,一般性钻孔22个,钻孔深度为24.20~26.20m,均采用回转钻探取芯钻进工艺。(3)基坑边线勘探点布设:基坑边钻孔按场地地形地质条件结合可能采用的支护方案综合确定其深度,结合《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GB50007-2011)、《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及成都市该地区基坑支护施工经验,考虑采用排桩支护需要,地下室基坑边线共布控制性钻孔6个,深度为29.20~30.40m,一般性钻孔12个,深度为28.70~29.00m。1号楼、7号楼及8号楼高层建筑区域内20个勘探点距离基坑开挖线较近,基坑孔未单独布设。

3.2勘察方法及手段

本次详勘工作主要采取了如下的勘察方法及勘察手段:

(1)搜集资料及工程地质调查测绘:搜集和研究了场地区域地质、地震资料及场地附近已有的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技术资料和经验,进行了现场踏勘及工程地质调查测绘,特别是对基坑边线以外20米范围内进行了地质调查测绘,收集相关市政管线、区域地质、水文气象资料等。(2)钻探:目的是通过钻取原状岩土,采取岩土试样,查明地基土结构、性质、鉴别岩土体类别及特性,确定各工程地质层及亚层的分布埋藏界线。本工程所有钻孔均采用XY-100型回转钻机钻进全孔取芯;(3)原位测试:本次勘察对淤泥质粘土、粘土、全风化泥岩进行了标准贯入试验,对粘土质卵石进行了超重型动力触探,以测定各土层和岩层的力学性质,提供其承载力和变形参数。(4)波速测试:为了确定和划分场地土类型、建筑场地类别及评价场地的地震效应,获得场地内各地层的剪切波速及动力学参数,估算场地卓越周期,评价岩体的完整性等,本次勘察对10幢高层建筑物各选取1个钻孔(8#、10#、28#、40#、65#、79#、81#、107#、121#、139#)做单孔波速测试。(5)室内岩土试验:本次勘察现场采取原状土样、岩样进行室内岩土常规试验、土的腐蚀性试验及粘性土的膨胀性试验,以确定场地内各主要土层的物理力学指标及判定场地内土对混凝土、混凝土中的钢筋及钢结构的腐蚀性。(6)地下水水质分析试验:在场地内采取地下水试样2件(9#、126#钻孔),进行室内水质简分析,判定地下水对混凝土、混凝土中的钢筋腐蚀性。

4.岩土层工程性质评价

根据本次勘察成果资料,场地内的地层由人工填土、淤泥质粘土、粘土、粘土质卵石和泥岩组成。结合拟建物的特征和采用的基础型式,各岩土层用作基础持力层的适宜性评价如下:

(1)场地内的人工填土层为新近回填土,结构松散、厚薄不均、承载力低,压缩性大,不能作为拟建物的基础持力层。

(2)场地内的淤泥质粘土虽在上部人工填土作用下局部有固结现象,但其结构松散、厚薄不均、压缩性较大,承载力低,不能作为拟建物基础持力层。

(3)场地内的粘土分布较稳定,承载力较大,可作为多层建筑及纯地下室基础持力层,也可作为高层建筑下复合地基桩间土使用。

高层建筑类别划分标准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层建筑 特征 施工技术

前言:我国基础建设不断加快,给我国建筑领域带来蓬勃生机,在上海、深圳以及长沙等地,越来越多的超高层建筑浩然耸立。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加强高层建筑施工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价值。一方面,它是解决居住用地紧张问题的有效举措; 另一方面,它是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必然举措。然而高层建筑工程的施工就技术而言,难得相对较大,施工通常比较复杂。为此,我们有必要加深对高层建筑施工技术要点的认识,以切实增强施工的有效性与实效性。高层建筑分为四类。在50米以下的,约9层到16层,划分到一类;在75米以下,约17层到25层,划分为二类;在100 米以下,约26层到40层,划分为三类;在100米之上,超过40层,则划分为超高层。

一、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

对于高层建筑而言,混凝土施工是保障其施工质量的重要策略之一。而混凝土施工中的混凝土浇注,更是重中之重,在这一环节必须严格把握。

1、材料选取。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和质量检验以及混凝土和易性的要求确定配合比,严格控制水灰比和水泥用量,要求监理严格监督控制。把好质量关,选择级配良好的石子,控制砂的粒径及含量,适当减少空隙率以减少混凝土收缩量,从而加强混凝土抗裂强度。为了最大程度的避免大体积混凝土发生变形开裂等现象,必须严把材料关,合理选择施工材料,优化混凝土配合比。选取原材料时应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细骨料最好选用中砂,泥块含量应小于1.0%,含泥量应小于3.0%,不宜含有机杂质;粗骨料最好采用连续级配且颗粒含量应小于15%,含泥量小于0.5%。不宜含有机杂质;水泥以采用低热矿渣水泥,中热硅酸盐水泥最合适;掺合剂宜选取粉煤灰、矿渣粉等;外加剂宜采用缓凝剂、减水剂等。

2、施工策略。对于高层建筑的混凝土施工,应严格遵循施工质量规范以及相关标准,首先必须对模板进行合理制作。因为混凝土模板无论从外观上而言,还是在质量安全上和经济来说,都对高层建筑混凝土的浇注以及后来连接大型梁、柱、板,形成重大影响。必须确定其精确的尺寸、位置、表明平整度以及模板间隙等等。在混凝土工程施工过程中,搅拌绝对均匀,未来便于搅拌均匀,对于混凝土的配置工作必须提早进行,确定合理用量以及配合比,合理控制水灰比,在试验中可根据各地不同市场来定性试验,然后再进行定量配比,以确保在施工过程中配比的及时调整,如5mm~40mm石子,M

二、高层建筑钢筋工程施工技术

钢筋工程的施工也是确保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的重要环节,对于建筑所用钢筋,必须严格控制其质量。对于钢筋工程施工前,必须对于钢筋进行严格下料,依据图纸要求,确定钢筋类别、尺寸,数量,下料的位置必须控制误差。钢筋工程的重中之重便是下料工序,只有把握好此道工序,才能进行后续的工作。钢筋制作前,确保其表皮清洁,对于现场没有的钢筋,可选择别的型号钢筋代替,但是在代替过程中必须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强度原则,即代替的钢筋强度必须在原图纸中钢筋的强度以上;

2、程序原则,即需要代替时,必须办理设计变更,才能进行工序的施工。钢筋绑扎完毕之后,必须采取相应保护措施,避免因踩踏而致使其变形,若发生此现象,必须对钢筋进行重新制作和绑扎。对于高层建筑钢筋施工中,必须确保钢筋工人的跟班时间,及时对钢筋采取加固措施。

三、高层建筑施工裂缝控制技术

高层建筑混凝土裂缝,是高层建筑施工中通病之一。关于裂缝的产生,原因很多,具体而言,分为两种: 一种是力学裂缝。主要是因温度、收缩等原因,导致混凝土结构不均匀而产生裂缝;一种是外力裂缝,这种裂缝与养护不当,以及周边环境有着直接的联系,由或者是在养护期内,承重超载而引起的裂缝。

1、混凝土的收缩。当混凝土的收缩所引起板的约束应力超过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现浇板的开裂,应压力相对集中的地方通常是开裂的部位。

2、力学形变裂缝。施工中在混凝土未达到规定强度,过早拆模,或者在混凝土未到终凝时间就上荷载等,这些因素都可直接造成混凝土楼板的弹性变形,致使混凝土早期强度低或无强度时,承受弯、压、拉应力,导致混凝土裂缝。

3、温度导致裂缝。混凝土浇捣后又未及时浇水养护,混凝土在较高温度下失水收缩,水化热释放量较大,而又未及时得到水分的补充,因而出现裂缝。针对高层建筑裂缝产生机理,所以必须在施工过程中重点把握,控制裂缝产生。这样必然要求遵循以下施工技术方案:

3.1 若无特殊需要,不可选用早强高的水泥,在施工中,应及时加入掺合料以及外加剂,来减水泥使用,一般每平方米少于0.45吨为宜。对于最大最大粒径砂石的选取要合理,因为合理的选取有利于水泥量的控制,减少施工中混凝土收缩和水热化,这样便能很好地降低裂缝的产生几率。在施工过程中,尤其在高层建筑的施工中,必须二次振捣以及二次抹面,这样有利于混凝土内部的气泡以及水分从其中溢出,避免混凝土发生形变,而产生裂缝。

3.2 在混凝土施工砌筑时,确保与粱底,保持一定的距离。砌筑施工完毕至少7天时间以后,进行补砌挤紧( 宜选择14天后或15天后)。

3.3 在高层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裂缝时有出现,通常是与养护力度有关。尤其是新浇筑的混凝土,常常出现裂缝通病,忽视对混凝土的养护,既会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又易使其在硬化过程中失水得不到及时补偿而产生裂缝。为使早期尽可能减少收缩,需主要控制好构件的湿润养护,避免表面水分蒸发过快,产生较大收缩的同时,受到内部约束而易开裂。尤其在高温天气施工时,必须控制混凝土温度,应及时对混凝土进行浇水养护,这样既能减少因温度原因而产生温度裂缝的几率,又能降低混凝土内部温度,避免因内部形变而产生力学裂缝。

四、结束语:

总之,高层建筑具有资金投入大,施工技术含量高,施工难度大等相关特点,因此其施工质量以及安全的保障比普通建筑施工要更加困难,这样要求施工人员对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策略牢牢把握,对技术环节控制严格,也是专家和学者所热衷的研究方向。 我国在这方面也处于与世界同步的水平,随着我国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我们会做得更好,会具有更强的影响力和优势。

参考文献:

高层建筑类别划分标准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层建筑 结构 抗震 优化设计

一、引言

建筑抗震表明,高层建筑物如果缺乏良好的抗震设计,没有良好的总体布置方案,仅仅依靠结构抗震计算,采取抗震构造措施是远远不够的,不能达到良好的抗震效果。当较强地震发生的时候,高层建筑物无法发挥很好的抗震效果,不能起到降低震害的效果。因此,在高层建筑设计的实际工作中,为了提高设计水平,保证高层建筑的强度和质量,提高高层建筑的抗震能力,必须重视采取相应的策略,从多个方面入手,优化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高层建筑结构抗震优化设计的关键问题

对于高层建筑来说,提高其抗震能力无疑是其十分重要的工作。而要提高抗震能力,首先就得做好设计工作,优化抗震设计能力,首先就得做好设计工作,优化抗震设计,把握好其中的关键问题。具体来说,这些关键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场地选择。

场地的选择对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果场地选择不好,不仅影响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还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具体来说,在进行场地选择的时候,应该选择有利于抗震的场地,避开危险地段,避开对高层建筑结构抗震不利的地段。选择地段安全、地基稳定的地段。如果确实不能避开不良地段的话,为了提高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就必须采取相应的促使对地段进行处理和加工,以满足施工的要求,提高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2.结构体系选择。

第一,结构体系需要避免对高层建筑整体抗震产生不利影响。在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不能因为部分结构的破坏而导致整个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能力下降或者丧失。即使某一构件停止工作,但是其他的构件却不能失去效能,以免影响整个高层建筑物的抗震能力。第二,架构体系需要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好阿赫利的地震作用传播途径。第三,结构体系必须具备良好的承载能力、变形能力、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由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上述良好的能力,所以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钢筋混凝土结构应用较为普遍。第四,结构体系需要具有合理的刚度和强度。这是应对地震,降低地震给高层建筑物带来损害的必备条件。此外,对于有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需要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以提高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能力。

3.结构的规则性。

在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还需要重视建筑平面布置的规则性。在平面布置上需要注意符合抗震的设计原则,应采用规则的设计方案,不宜采用不规则的方案。所以在建筑方案初期结构设计人员宜及早参与进去,避免建筑方案通过后,发现建筑设计人员采用了结构不规则的结构,造成了后续设计工作的不必要麻烦。结构的规则性主要表现在高层建筑主体抗侧力结构上,尤其需要注意以下四个问题。第一,从高层建筑主体抗侧力结构的平面布置来看,需要注意的是,应该注意同一主轴方向的各片抗侧力结构刚度尽量均匀,这样有利于高层建筑整体的抗震性能的发挥。第二,高层建筑主体抗侧力机构需要注意两个主轴方向的刚度需要比较接近,其变形特性还需要比较相似。第三,高层建筑主体抗侧力结构应变化比较均匀,不应当有突变的情况发生。第四,高层建筑主体抗侧力结构的平面布置需要注意,中央核心和周边结构的刚度协调均匀,以避免产生过大的扭曲变形。

三、抗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抗震规范方面。

国外在规划抗震的延性要求等级时,多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利用不同的地震系数来确定抗震延性,即“小震”取值越高,延性要求越低,反之亦然。与此同时,有些地区还结合了高烈度区使用高延性、低裂度区使用低延性的抗震设计理念。这两种抗震设计都与实际需要的抗震效果是一致的。而我国将地震作用降低系数统一取值,并且将小震定义为一个固定的统计数字。这样对于抗震延性而言,其性能就是由抗震等级来决定,这就造成同一个数值对应不同抗震效果,也就间接造成低烈度区建筑结构延性要求无法满足实际建筑抗震需要。

2.抗震设防目标。

我国规范中的“大震框架不倒,中震结构可修,小震建筑不坏”这个抗震设防目标也有一些不妥。这个设防目标针对的只是甲、乙、丙类三种具备不同重要性的建筑实物而言,因此并不对所有的建筑都适用。如此模糊的设防目标与目前国际上倡导的“多性态、多层次的控制目标”思想貌合神离,对于这类多性态的目标思想需要的是在建筑抗震的设计中能够采用灵活的多重性态目标进行划分。甲类一般指的是重大的工程建筑以及可能会在地震中造成次生灾害的乙类建筑,而乙类主要是指受到地震影响后不能中断对其的使用或者必须尽快得到抢修的建筑。因为不用类别的建筑其对应的重要性各异,所以,最好不笼统地使用同一个设防目标(性态目标),再者,还要考虑到建筑最终归属者是否提出了什么要求,再根据其要求来选择合适的设防目标,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在选择设防目标上的灵活性。

四、优化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对策

1.地理位置的选择

具有不同工程地质条件的场地上,建筑物在地震中的破坏程度是明显不同的。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场地和避开不利的场地进行建设,就能大大地减轻地震灾害。因此,应加强地基勘察,应采取有效措施。对于不力地段,这就考虑了地震因场地条件间接引起结构破坏的原因。由于建设用地受到地震以外的许多因素的限制,除了极不利和有严重危险性的场地以外往往是不能排除其作为建设用场地的。这样就有必要按照场地、地基对建筑物所受地震破坏作用的强弱和特征进行分类,以便按照不同场地特点采取抗震措施。尽量避开不利地质环境,结构工程师应提出避开要求,如活动段根据抗震设防类别、地基液化等级,分别采取加强地基和上部结构整体性和刚度、部分消除或全部消除地基液化沉陷的措施。

2.优化建筑结构设计

力求对称均匀是抗震概念设计十分重要的原则。“综合抗震能力”的概念,就是要综合考虑整个结构的承载力和构造等因素衡量结构抵抗地震作用的能力,与其具有合理的刚度和承载力分布以及与之匹配的延性密切相关。房屋是纵、横向承重构件和楼盖组成的一个具有空间刚度的结构体系,其抗震能力的强弱取决于结构的空间整体刚度和整体稳定性。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最理想的措施是使机构中的所有构件都具有较高的延性,采现浇楼、屋盖是一种较好的增强楼房结构空间刚度和整体稳定性的方法,在适当的部位增设构造柱,并配置些构造钢筋,也能达到增强结构整体性的作用;另外,设置配筋圈梁可限制散落问题,增强空间刚度,提高结构整体稳定性,从而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结构主要靠延性来抵抗较大地震作用下的非弹性变形,因此,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延性与结构的强度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为了使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地震引起的动力反应过程中表现出必要的延性,就必须使塑性变形更多地集中在比较容易保证良好延性性能或者具有一定延性能力的构件上。第一步是选择一个可接受的塑性变形机构;第二步是要通过人为增大各类构件的抗剪能力,使其不致在强烈地震作用下,在结构延性未发挥出来之前出现非延性的剪切破坏,这即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强剪弱弯;第三步是通过相应的构造措施,保证可能出现塑性铰的部位具有所需的塑性转动能力和塑性耗能能力。

3.优化抗震设计

在高层建筑的抗震方案设计中,建筑结构的材料选择也非常重要。可以对建筑材料的参数进行抗震性能的分析,从整体上对材料的参数变异性进行研究,选用符合抗震要求又经济实用的结构类别。同时,又不能仅考虑建筑材料的承载力忽略其他因素。从高层建筑建设施工的各方面,来选择符合抗震需求而且经济适用的建筑结构材料。按此标准来衡量,适用不同材料的几种结构类型,依其抗震延性性能优劣的顺序是:钢结构,型钢混凝土结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配筋砌体结构。在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可以从传统的硬性为主的抗震模式向以柔性为主的抗震模式转变,实现以柔克刚、刚柔相济,有效地减弱地震作用过程中释放的冲击力。结构构件应遵循“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强底层柱(强)”的权责。对可能造成结构的相对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力。

五、结束语

总之,高层建筑抗震结构设计需要从目前抗震设计现状出发,提高结构与设备的关系,设计者应根据建筑工程抗震概念的知识和经验,作出判断,找出结构安全与经济合理的最佳结合点,探求出一种实用可行的二步或三步设防的合理有效的抗震设计方法,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满足人们使用需求。

参考文献:

[1]刘建政.住宅高层建筑结构抗震的优化设计[J]建筑设计管理 2012(29)

高层建筑类别划分标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坡地建筑;建筑高度;防火设计;问题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坡地建筑在我国的山地、丘陵地区是属于最典型的建筑形式之一。特别是在我国西部地区,就像重庆市。重庆辖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沿线,以丘陵、低山为主, 平均海拔4 0 0 米。地势从南北两面向长江河谷倾斜, 起伏较大,多呈现“一山一岭”、“一山一槽二岭”的形貌。地质多为“喀斯特地貌” 构造。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坡地建筑更是常见。笔者对重庆市的涪陵辖区做了一个统计,1 997—2002年审核的324幢高层民用建筑, 其中,坡地建筑为1 1 6幢,占了总数的3 6% 。随着近几年西部大开发和三峡大移民建设步伐的加快, 坡地建筑的功能也逐渐向着多样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 与现行国家有关技术规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于是, 如何在坡地建筑消防设计的防火审核时既坚持原则, 又做到不影响西部大开发和移民搬迁进程, 最大限度地防止和减少坡地建筑的火灾危害, 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更好地为西部大开发和三峡大移民服务,已经成为了我们消防工作者现阶段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坡地建筑的定义以及现行消防规范对建筑高度的定义

1、坡地建筑的定义

指建筑底层座落于坡底,其上某层与坡顶相连接的建筑。如图一所示。从图

一看出坡地建筑一般表现两个特征:一是建筑座落于坡底并以坡底场地为室外地面;二是其上某一层或几层以天桥或平台与坡顶相通,并以坡顶场地为其上部建筑的室外地面;其中至少有一个室外地面能作为人员疏散及消防扑救场地。图下图坡地建筑示意图

2、现行消防规范对建筑高度的定义

建筑物室外地面到其檐口或屋面面层的高度,屋顶上的水箱间、电梯机房、排烟机房和楼梯出口小间等不计入建筑高度。

坡地建筑的建筑高度与建筑防火类别确定

1、建筑高度是衡量建筑安全疏散、消防扑救难度和火灾危险性的一个非常关键性的内容和标尺,同时也是定性建筑的消防设计的一个重要手段,就目前来讲我国家相应的防火设计规范中,建筑高度的解释为:建筑物室外地面到其檐口或屋面面层的高度。但是这不是一个唯一的坡地建筑室外地面标高,由于底层地面跟平顶层地面具有差异,因此会有两个不同的建筑高度出现;怎样来对建筑室外地面进行确定,是一个首先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因为这关系到建筑高度的确定,在本文中,笔者觉得想要确定坡地建筑的建筑高度,就要参照系各个平地建筑,同时在衡量建筑物的安全疏散和扑救难度时以参照系来作为标准。在满足相应设定的、特定的条件之下,可以按上层建筑高度或者层数,以及下掉层建筑高度或者层数,来当做各自防火设计的建筑高度或层数,并以其中建筑高度或层数大概的来确定建筑类别。

坡地建筑就出现两个建筑高度H或H2,在消防设计及建审工作中,建筑物的建筑高度是必须首先确认的重要指标之一,以便确定建筑物适用于《建规》或《高规》。在《高规》中还须对建筑物进行进一步分类,影响消防设计中各系统的方案及参数的选取。

《建规》中对处于阶梯式地坪的建筑,其建筑高度的划分有一个原则:当位于不同高程地坪上的同一建筑之间设有防火墙分隔,各自有符合要求的安全出口,且可沿建筑的两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或设有尽头式消防车道时,可分别计算建筑高度。否则,仍应按其中建筑高度最大 者确定。如图二所示。

图二阶梯式地坪建筑示意图

2、在实际坡地建筑防火设计及建审工作中对坡地建筑建筑高度的确认应把握好以下几个重点环节:

(一)按《建规》或《高规》各部分不同功能的人员疏散通道及安全出口是否独立;

(二)消防车道能否到坡底及坡顶。按《高规》应设环形消防车道,当设环形车道有困难时,可沿高层建筑的两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

(三)高层建筑不同功能区的垂直及水平方向的防火分隔措施应按《建规》或《高规》的要求进行有效分隔;

(四)对于坡地高层建筑,建筑高度的确定及建筑防火类别的划分可参照《重庆市坡地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DB50/5031-2004执行,但须在消防设计前将防火设计方案报当地消防主管部门审批备案。

四、坡地建筑的消防扑救场地设计

因为室外地面具有很大的高度差异,所以坡地建筑周边道路纵坡也大(有的达到8%甚至更大),在设计消防扑救场地的时候要把坡地特点结合起来,重点注重这些因素:因为室外地面竖向具有很大的高度差异,所以坡地建筑通常无法形成环形消防车道,所以在设计坡地高层建筑的时候要设置消防车道,并且沿着建筑的两个长边,也就是底层和平顶层进行设置,同时要对消防车的回车场地进行设置,按照高规4. 3. 1条进行;做为消防扑救场地的消防车道设置在靠坡地建筑消防登高面一侧,同时要控制纵坡不能超过百分之3%,按照低规6. 0. 9条进行,如果邻近建筑扑救面的道路或者场地的坡度都比上述限值大的时候,要对专用的消防扑救场地平台进行设置,该平台要对消防车的通行和回车要求进行满足,也可以考虑利用下掉层在平顶层地面高度的大型平屋面做为消防扑救场地;室外消火栓、消防水泵结合器及消防水池取水设施的布置要科学的结合消防扑救场地,实现便捷的特点,按照低规6. 0. 8条进行。

五、工程实例

重庆南平某商住楼工程,如下两图图所示,城市干道在建筑基地的东南,路面高程是116. 2米;城市支路在基地西北侧,路面高程是128米。此建筑的设计跟坡地特点相结合,在设计建筑底层室外地坪的时设置在了东南侧的城市干道地面,将两层裙楼的屋面做为建筑平顶层的室外地面与城市支路相连接,下掉层设置为平顶层以下的两层裙楼,上层设置为平顶层及以上的十八层住宅。消防车道和回车场地的设置利用了裙楼平屋面,设置成了建筑上层的扑救场地,建筑上层的消防登高面设在北,或者是在西北侧,下掉层与上层的安全疏散楼梯进行分别设置,并且完全的分开,下掉层跟上层都具有独立,而且属于两个防火区域,建筑防火设计按建筑上层的高度和层数确定防火类别,该工程按高层二类进行防火设计。

六、结束语

坡地建筑因为具有本身的特殊性,所以建筑接地形态跟平地建筑有很大的区别,在进行建筑防火设计的时候要对室外地坪特点进行充分考虑,考虑到工程实际的合理,因此来对建筑高度和建筑防火类别进行确定,正确划分防火区域保证建筑防火设计的安全可靠,注重节省建设投资、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山地城市环境。

参考文献:

[1] 赵冬冬,崔骞.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小议[J]. 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 2010(11)

[2] 杜健,郑亮. 对建筑设计中遇到的若干防火问题的探讨[J]. 科技资讯. 2007(22)

[3] 王俊贤. 超高层建筑防火设计初试[J]. 安徽建筑. 1998(06)

[4] 谢金容,吴涛,陈志龙. 人防工程建筑防火疏散设计实例[J]. 地下空间. 2003(03)

高层建筑类别划分标准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不规则性

中图分类号:TU20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高层建筑实际工程设计中,由于考虑不同的建筑功能需求、外观立面及场地条件等因素,要使高层建筑结构方案规则往往比较困难。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不规则性主要表现在局部楼板不连续、平面不规则以及建筑自身在竖向刚度上的突变和竖向构件不连续等方面。高层建筑应采用合理的结构体系,结构平面和竖向布置都应使结构具有合理的刚度、质量和承载力分布,避免因局部突变和扭转效应而形成薄弱部位,使结构具有多道防线。

高层建筑结构中不规则性发展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范围扩大,对建筑的类别和建筑高度等方面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也推动了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和革新。建筑工程设计为了适应当前城市发展和迎合市场需求,打破了传统的高层建筑设计上要求建筑结构规则、对称的设计理念。建筑设计师为了设计出新颖别致、独树一帜的建筑,使之成为城市里的一道靓丽风景,通常使高层建筑方案很不规则,这就给结构设计人员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和挑战。

高层建筑中不规则结构主要类型

高层建筑中不规则结构类型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平面不规则结构类型,主要包括凸凹不规则、扭转不规则以及局部楼板不连续;二是竖向不规则结构类型,主要包括竖向抗承载力构件不连续、竖向刚度突变、建筑工程中楼层间质量突变以及楼层之间承载能力的突变等等,详见表2-1及表2-2:

表2-1建筑结构一般规则性检查

表2-2建筑结构严重规则性检查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不规则性的应用

通过相关资料表明,在发生地震时建筑物容易受到破坏,通常造成严重破坏的高层建筑物是一些不规则建筑,并且质心和刚心偏离较大,或者结构没有较强的抵抗扭转能力,地震时容易产生扭转破坏。通过技术人员实例分析研究表明,遭遇地震的高层建筑中扭转效应对工程整体结构造成了严重破坏。因此在实际工程中需要进一步对高层建筑结构的扭转效应加以控制,通常采用方式有:

降低高层建筑中刚心与质心的相对偏心距

根据资料表明在高层建筑结构中相对偏心距和扭转效应二者之间呈现线性关系,假如要使建筑工程中扭转效应发生改变,就应该充分的减小楼层之间刚心偏离质心的距离,还可通过调整高层建筑结构的平面布置,促使建筑结构中刚心和质心更加的接近,使各标准层质量分布一致。在实际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减小结构刚心偏心距的方法:调整结构平面中不规则的布置并进行初步分析和计算,通过初步分析和计算找出高层建筑结构的刚心和质心,通过相关的实践经验以及数据信息准确的判断建筑结构刚度的分布,最后通过调整离质心较远或较近的剪力墙等竖向构件以及边梁截面大小来实现刚心和质心的接近或基本重合。

调整工程抗扭刚度和抗侧刚度之间的比例

在高层建筑结构当中扭转效应和建筑周期之比的平方关系是一种线性的关系,因此在建筑物设计过程时,要充分考虑在一定程度上适量的减小建筑结构的周期。进行剪力墙结构设计时,在合理有效的范围中尽可能增厚或者是增长周边的剪力墙,尤其是要高度重视离刚心距离最远的剪力墙。

提升临近抗扭转效应构件的抗剪力

确保高层建筑结构在激烈的振动下仍然处于安全的状态,仅仅靠着结构布置的调整远远是不够的。工程结构技术人员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当建筑结构尚未处于弹性状态时,对称的建筑结构受到双向水平地震结构的作用在形态上会发生变化。假如充分的考虑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就应该加强承受抗扭转效应影响的构件的抗剪能力,使高层建筑在地震作用下保持整体结构处于弹性的工作状态。

设防震缝来减小地震带来的危害

实际建筑设计中,由于受到各种条件和环境的影响,造成结构平面不规则布置,还可以通过设置防震缝的方式将建筑结构划分为若干较为规则的结构单元,以减少地震扭转效应带来的危害。

总结:

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建筑结构不规则性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整个结构的平面布置、软件建模,以及结构的合理性、安全性以及经济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力学的进步和新型材料的研发,以及各类结构计算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会找到更多、更好的方法来解决高层建筑结构中不规则性的应用,也将能更加真实的模拟结构实际情况进行计算分析,在提高建筑结构的安全度和经济性的同时为实现那些新颖的建筑方案做贡献。

参考文献:

[1]何礼达.论不规则性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运用[J].河南科技,2010年14期

[2]辛.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不规则性的研究与应用[J].科技资讯,2012年11期

[3]李涌.不规则性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建材发展导向,2012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