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冶金装备发展趋势

冶金装备发展趋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冶金装备发展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冶金装备发展趋势

冶金装备发展趋势范文第1篇

1.1粉末冶金技术特点

粉末冶金技术作为一种应用比较广泛的精密成形技术,具有少无切削加工、材料利用率高、制造过程清洁高效、生产成本低、可制造形状复杂和难以机械切削加工的特点。一般认为,粉末冶金技术工艺的特点如下:

1)不需要或者只需要极少量的切削加工;

2)材料利用率可高达97%以上;

3)零件尺寸的制造公差较小且具有再现性,从而产品可获得很高的尺寸精度和良好的一致性;

4)材料成分、微观组织及组成可以科学调整;

5)零件表面光洁度较好;

6)通过烧结后处理工艺(如烧结后热处理工艺、烧结后表面处理工艺等),可以灵活改善零件的性能(如提高强度、耐磨性等);

7)在技术设计和工艺设计上,形状自由度极高,可以设计和制造出其他金属成形工艺不能制造的形状复杂或奇特的零件;

8)对于自等粉末冶金多孔材料,可通过控制孔隙度来获得材料或产品的性能;

9)适合中等至大批量的零件生产。

1.2粉末冶金技术发展趋势

目前,粉末冶金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随着一系列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涌现,如粉末冶金注射成形、温压成形、流动温压成形、喷射成形、高速压制成形、微波烧结、烧结硬化等,粉末冶金技术正朝着高致密化、高性能化、集成化和低成本化等方向发展。

1)粉末冶金零部件的少无缺陷的高强度化趋势:通过对材料的组织控制和制造工艺的综合研究,从粉体粒子的流动、烧结机理、断裂力学等方面找到缺陷形成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2)粉末冶金成形技术的近净成形和近终成形趋势:着眼于粉体流动、充填成形、烧结过程粉末特性控制、粘结剂等角度,大力发展近净成形和近终成形的高致密化工艺技术,是降低竞争成本、减少制造工序、适应国际化市场的必然要求。

3)粉末冶金零部件的高精度化趋势:通过对粉末冶金工模具、粉末冶金设备、粉末冶金工艺过程的精确设计和控制,实现粉末冶金零部件宏观尺寸的更高精度;通过对粉体特性、粉末冶金过程显微组织、粉末冶金工艺过程的精确设计和控制,实现粉末冶金零部件微观领域的显微精度。

4)粉末冶金材料功能复合化趋势:针对国际化的高端市场,研究和开发出高附加值的新型复合材料或者复合有附加性能的新型材料,是各国粉末冶金工作者努力追求的目标。这就要求在诸如复合材料设计、成行固化、复合材料组织控制、性能评价等方面能够做出开创性的突破。

5)粉末冶金设计的微观化趋势:由宏观的尺寸———形状———性能设计层面,结合到显微组织———微观结构———性能的设计层面,粉末冶金设计也由粉体特性设计、模具设计、产品形状设计等宏观设计体系向显微组织和显微结构设计的微观体系深入和发展。

6)粉末冶金过程控制的数值模拟化趋势:利用数值优化技术、动态测试技术和计算机模拟技术,通过对粉末冶金生产过程进行动态的观测和数值化的控制,可以实现对粉末冶金产品品质的动态检测控制,可以大大提高产品的成品率和生产效率。

7)粉末冶金制造工艺流程集成化和低成本化趋势:近年来,高速压制成形、流动温压成形、微波烧结、烧结硬化等流程集成化技术的产生和应用,极大地降低了粉末冶金零部件的制造成本,提高了粉末冶金生产流程的单位时间效能,是粉末冶金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

8)粉末冶金制造过程清洁高效和环保的趋势:寻求资源的再生利用和减少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是现代产业的发展趋势。因此,针对易再生材料的设计、有害物质的材质控制、剂的煤烟控制、烧结气氛再生方法的开发和烧结零件的轻量化等,从合金设计和工艺设计的角度,进行技术创新,使粉末冶金各项工艺流程符合环保的强制性法规,从而使粉末冶金产业更清洁、更环保。

2我国粉末冶金工业企业的发展现状

关于我国粉末冶金工业企业的发展现状,国内粉末冶金工业界的人士如韩风麟、黄伯云、邹仿棱等从不同的角度,作过多次精辟的分析和论述,大致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结构和行业布局不合理:我国现有各类粉末冶金企业近千家,分布在不同的行业和区域。由于产业发展历史特殊原因以及不同行业与区域的多头管理,出现了低水平重复建设、大中小企业并存、企业效能和效益较低的产业格局。大部分中小型企业的规模小、条件差、水平低,且存在不同行业间的条块分割,而真正能够形成产业规模的企业还不足十家。据统计,我国规模较大的主要44家硬质合金企业实现的年销售收入仅为SANDVSIK公司的21.4%,其平均利润也仅为SANDVSIK公司的44%。

2)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粉末冶金企业的产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低、高端产品所占份额极少、中低端产品竞争无序、低端产品出现生产过剩、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粉末冶金企业和市场的健康发展。

3)工艺技术和装备总体水平相对落后、自动化程度不高,先进设备少且不配套,生产效率低。我国粉末冶金企业的生产工序仍然是以手工操作或自动化操作与手工操作为主的局面,并且不能形成工程工序自身特色的竞争优势。相反,却表现出生产过程损耗大、产品精度低、合格率低和产品一致性差等较为突出的问题。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尽管引进了大量国外的先进装备,但由于耗资巨大,长期造成企业赢利包袱,或者设备使用效率低等原因,事实上并不能形成相对于国外竞争对手甚至是国内竞争对手的相对优势,无法改变市场竞争格局。

冶金装备发展趋势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冶金工程;自动化;过程控制

1 冶金工程自动化技术分析

冶金生产企业采用计算机进行自动控制和管理。

1.1 过程控制

冶金企业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系统由检测仪表、程序控制器和过程计算机组成,能完成物料的跟踪、设备状态的监测和控制、工艺参数的监测和控制、操作指导、生产参数的记录和打印报表以及其他辅助功能。

(1) 物料跟踪

对炉料、铁水、钢坯等的分布情况、位置和速度进行跟踪。物料跟踪系统由检测仪表和记录装置组成。例如在轧钢厂中,板坯的跟踪和检测仪表系统由分布在整个轧制线的红外检测器组成,它们按区域划分。高温轧件在轧制线上的运动过程中,红外线检测仪表将测到的信号送往计算机,由计算机加以记录并对每个轧件编号跟踪,以便加以控制。

(2) 设备状态的监测和控制

包括对位置、速度、流量、温度等参数的监控,例如对高炉热风炉的风量和温度以及对轧钢机压下位置的控制等。通常由检测机构、控制器和执行机构组成设备状态的闭环控制系统。在冶金工厂中大多采用这类控制系统对炉窑、机械、电机等设备进行控制。

(3) 工艺参数的监测和控制

主要采用机械、电气、物理的手段来控制产品的数量、尺寸、温度、性能、成分等,例如高炉的布料控制、炉温控制、连轧机的厚度控制、钢板冷却系统的温度控制等。

(4) 操作指导

向操作人员显示有关生产设备和产品的数据和信号,以便操作人员能正确地登记、管理和操作设备,控制产品质量和处理故障等。显示装置有大屏幕模拟盘和荧光屏显示器等。现代冶金工厂大多采用大屏幕显示器进行操作指导。

(5) 记录和报表

自动记录生产过程的各种数据,包括工艺参数、生产数据、质量数据等,并自动打印生产报告书。

(6) 其他功能

采用自动编号装置、自动方向显示器和人工智能技术为仪表的记录纸编号、自动显示产品的去向、指导发运以及完成一些复杂操作等。

1.2 生产管理

冶金企业生产管理系统由中央计算机、若干台过程管理计算机、几百台输入输出终端和通信系统组成,大部分终端装置布置在整个生产的各个环节之中。从原料到高炉、炼钢、轧钢、一直到成品发运的各种信息可以及时通过这些终端、过程控制计算机和通信系统送到中央计算机和过程管理计算机的存储器中。

同时管理人员通过设置在管理部门的终端将各种指令送到管理计算机,然后又可以送到各生产岗位。这种计算机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可及时地反映出整个大生产过程的千变万化。

因而只要向计算机查询就可以了解整个生产过程的实际情况和数据。通过计算机的统计分析、逻辑判断、数学模型的计算和管理人员的指令又可反过来控制整个冶金工厂的生产。所以冶金企业生产管理系统可以把整个冶金企业的生产计划、记录、数据报表、财务核算、经济分析、设备运行情况统一起来。它的主要功能是:管理产品合同;安排生产计划和作业计划;掌握资金库存和流向以及设备运行和备件库存情况;对生产进行最优化管理。

2 冶金工程自动化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难点

2.1 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钢铁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同时冶金工业自动化已经有了较快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如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那样具备世界先进自动化水平的钢铁企业,其他国内大中型钢铁公司也大都配备了自动化系统,各个工艺流程上不仅有先进的单机自动化系统,而且也有功能完善的管控一体化系统。自动化在保证冶金工业达到高效、优质、低耗、安全和环保等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

在基础控制和过程控制方面,国内新建或改建的一些高炉、转炉、工业炉均采用了DCS和PLC,有的还配置了过程控制计算机。

在信息化方面,随着钢铁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已经成为冶金工业的共识。很多企业构建的融合了企业核心业务的企业信息网,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设施,为企业的信息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 存在的难点

(1) 基于数字模拟和仿真技术,实现冶金全流程动态分析、评估和精准设计。

(2) 综合考虑生产效率、能耗物耗和环境指标的多目标实时优化。

(3) 产品指标、运行指标和控制指标协同的全面闭环控制。

(4) 数据驱动和知识驱动相结合的复杂过程建模和先进过程控制。

(5) 先进传感技术和软测量结合的关键工艺参数的在线连续测量。

(6) 综合考虑物质流、能量流优化的先进能源管理和控制。

3 冶金工程自动化的发展趋势及发展战略

3.1 发展趋势

我国冶金工程自动化技术在自动化技术和冶金行业的需求下,必将取得飞跃式发展。

(1) 在过程控制方面,将采用先进传感器、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和数据处理等技术对冶金工艺流程实施在线连续检测。

(2) 在生产管理控制方面,一方面实现纵向信息集成,即管理一计划一生产一控制;另一方面整合实时数据和关系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为生产管理控制的决策提供依据。

(3) 在企业信息化方面,将逐步实现管控一体化,做到实时性能管理。

同时,我国在自动化方面将紧跟世界的发展趋势,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自动化技术为我国的冶金行业服务。

3.2 发展战略

进入二十一世纪,钢铁企业的发展将受到原矿、原料、能源,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制约。特别是市场对钢铁产品的需求将会由原来的少品种大批量走向多品种小批量高质量高附加值的需求发展。因此,钢铁企业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单纯求规模、求吨位的发展模式,而转向根据市场需求迅速组织生产,满足用户需要的市场化生产模式。这就要求钢铁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速技术改造,促进科技进步,缩短产品改型换代周期,尽快满足市场需求,向科技要效益,向时间要效益。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加强产、学、研联合

充分协调企业、高校、研究所的关系,建立长期的伙伴关系,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积极自主创新,改变国外公司在核心技术方面的垄断地位。

(2) 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有机结合

鉴于国外经验,先进工艺与自动化结合时,自动化技术要在前期进入到冶金过程设计中去。将信息技术与系统工程技术相结合,对操作工艺进行优化,提高技术性能指标。

(3) 把数学建模、专家经验和可视化技术结合起来,实现钢铁冶炼、连铸、轧钢的过程优化。

(4) 企业应当关注直接还原和熔融还原等新型冶金流程对自动化技术的新需求,准确把握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方向。

(5) 充分发挥技术管理员和质量管理体系的作用,用于开发新品种,提高产品质量。

(6) 面向市场,服务市场,在市场竞争中获胜。

另外,企业也要关注原材料条件、能源的供应状况、企业的管理水平、操作人员的素质等方面的情况,消除非技术因素造成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姚东元.冶金机械及自动化探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8.

冶金装备发展趋势范文第3篇

冶金机械技术工艺设备的改进,自动化技术的引入,实现冶金工程中各种工序的过程控制,在整个工业生产中,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力的操作,甚至在冶金机器设备生产过程中,不需要人工直接干预,可以按预期的目标实现冶金测量、操纵等工序的处理和控制。冶金机械及自动化的发展,有效的提高了冶金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同时节约了成本投入和劳动力资源的损耗,有效的促进了冶金工业的发展和进步。

冶金机械及自动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钢铁企业面临的外部竞争环境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钢铁工业的能耗占据总能耗的11%左右,同时客户对钢材的品种、规格等需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苛刻。冶金企业的发展可谓是“内忧外患”。自引进冶金技术和设备以来,我国逐渐发展成为世界头号产钢大国。伴随着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冶金工业对冶金机械装备以及自动化水平的要求也大幅提升,随着我国现代建设的对钢铁需求量的增加,国内实际钢材消耗量也在逐年递增,但是,发展至今,我国仍有近2/3的优质钢材需要进口,因此国内冶金工业在冶金机械及自动化领域还需要做艰苦的努力。目前,我国冶金机械及自动化发展存在着很多制约因素,其现状及原因总结如下:首先,在产能增加方面,我国资源缺乏的矛盾日益突出,按照目前对钢铁需求和消耗水平,现有冶金矿产资源将很难保证生产的需求;其次,冶金机械及自动化工艺技术相比国外,还有很大差距,有些基础的冶金设备还比较落后,导致能源结构不合理,二次能源利用不充分,能耗高,因此会损耗更多的人力、物力资源;第三,虽然说,也顺应国际市场需求,推行高效、低耗、优质、污染少的绿色清洁生产工序,但从总体上看还处于最初级阶段。无论是在冶金机械设备生产的品种质量上,还是在自动化管理和控制方面,都还没有跟上国际的进程和水平;最后,我国的大型冶金设备,依旧需要依赖进口,而且,由于创新理念不强,新品种开发少,原创新产品不多,一些新型冶金机械工艺设备以及自动化技术也需要从国外引进。

冶金装备发展趋势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水泥工业 槽式输送机 发展历程 趋势

一、槽式输送机特征

槽式输送机又称拉链机、盘运机,它能够连续进行水平和倾斜输送,适合输送粒度不超过200mm的非粘性散状物料或重量不大的单件物品。槽式输送机工作时连续沿同一方向输送,装料和卸料无需停顿。相对于其它输送设备,它具有以下优点:

(一)适用范围广。除粘度、粒度特别大的物料以外,一般散状物料和成件物均可用它输送,并可输送高温物料。

(二)输送能力大,可高达1000t/h。

(三)牵引链的强度高,可用于长距离输送。输送距离可超过200m,高度可达70m。

(四)输送线路布置灵活。输送倾角可达60°,弯曲半径小至10m。

槽式输送机也存在缺点。设备自重较大,消耗钢材较多,空载功率大;结构复杂,制造工作量大,造价高。

二、槽式输送机在工业领域的应用

槽式输送机与连续式鳞板输送机类似,广泛应用于水泥工业,并在冶金、电力、化工等行业得到了应用。与其他连续运输机械相比,可输送比较沉重、粒度较大、磨琢性强的物料,并适宜输送600℃的高温物料或成件物。

槽式输送机的应用实例:

(一)水泥行业。在水泥工业的应用最为普遍,用于将烧成后的水泥熟料输送至熟料库。槽式输送机可以多台配合使用,输送至多个料库。

(二)电力行业。在火电厂和生物质电厂均有应用,用于代替埋括板输送机和NE提升机,输送煤渣、炉渣至渣库。

(三)冶金行业。在冶金行业主要用于输送冶炼后的废渣。这些废渣温度较高,普通输送机难以满足要求,而采用耐热材料制作的槽式输送机可以输送温度高达600℃的物料。

三、槽式输送机的发展历程

槽式输送机最早应用于水泥工业,其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发展初期(20世纪70~80年代)。我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起步较晚。20世纪70年代,在原国家建材局的领导下,开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配套设备的国产化研究。到80年代,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发展迅速,开发出许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设备。由于各单位所引进的技术来源不同,产品的规格、形式多种多样。南京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研发出SDBF型熟料链斗输送机,输送能力为10~120 t/h,适用于150~2000t/d水泥生产线;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研发出SCD630型熟料槽式输送机,输送能力为80~120t/h,主要配套2000t/d水泥生产线。

(二)快速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2001年)。20世纪90年代,2500t/d熟料生产线全套装备实现国产化,开始4000t/d熟料大型干法烧成系统的国产化开发。随着水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迅猛增加,槽式输送机产业逐渐形成规模,但制造标准未统一,产品形式繁多。2000年, SCD800型槽式输送机研制成功,输送能力为125~170t/h,配套4000t/d干法水泥生产线。

(三)高速发展期(2002~2012年)。21世纪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各地基础设施建设显著增长,水泥工业进入生产大发展阶段。单条水泥生产线产能越来越大,槽式输送机向大型化方向发展,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3年, SCD1000型槽式输送机研制成功,输送能力为220~250t/h,满足5000t/d水泥生产线的输送要求; 2005年~2006年, SCD1600型、SCD1400型、SCD1200型槽式输送机先后研制成功,输送能力为280~450t/h,与万吨级水泥生产线配套。槽式输送机的技术标准逐渐统一,行业标准JC/T821-2007出台。

(四)稳定发展期(2013年~)。水泥行业经历了十几年的高速发展,面临全行业产能过剩和环境、资源约束加剧的形势,其发展触及顶峰,将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进入平稳期。受此影响,槽式输送机的发展也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维持稳定。

四、槽式输送机的发展趋势

槽式输送机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行业政策、经济发展形势、市场需求及相关领域的发展等,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格大型化。大型化生产线与同样规模的小型生产线相比,不论是生产成本、工厂占地、投资费用、生产能耗、劳动生产率以及粉尘、有害气体排放,都更具有优越性[1]。当前水泥行业的发展政策是控制总量、淘汰落后、减量置换,水泥行业装备的大型化不仅是规模效益的需求,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近两年,已有多条12000t/d水泥生产线在建或投产。为配套大型水泥生产线, SCD1800型、SCD2000型甚至更大规格的槽式输送机不久将面世。

(二)功能多样化。目前槽式输送机的应用领域尚不宽广,要开拓新的领域,必须向多功能化、柔性化方向发展。通过技术改进,或者通过全新的模块化设计、制造以及不同模块之间的柔性化组合,实现产品功能的多样化。

(三)控制智能化。采用智能化控制技术,设备接入统一中控,从传统的人工统计、管理转化到设备的远程控制、工作数据的自动采集、传送和统计汇总,自动生成相关报表,提高生产系统的管理水平。

冶金装备发展趋势范文第5篇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 经济转型 SWOT分析

一、引言

资源型城市发展长期以来为国家提供能源供应和现代化建设做出突出贡献,但由于对资源的依赖使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开始呈现各种矛盾和问题,如单一的产业结构、环境压力等;同时,由于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资源型城市面临资源枯竭的严峻挑战。太原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依靠资源型产业支撑的经济发展终将面临衰退,进行经济转型不仅可以解决资源困境的局面,同时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因此,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太原发展的实际情况和资源等特点进行分析,探索出一条适合太原经济转型道路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太原市经济转型发展SWOT分析

1.太原市经济转型发展的优势

(1)太原市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

太原作为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的中心城市,其传统支柱产业煤炭、焦炭、冶金、电力,为太原市的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工业基础,也对山西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太原市在煤炭、焦炭、电力、冶金等领域有了一定的发展,形成较强的竞争力;有色金属、化学工业、装备制造等有也较好的基础、技术条件和产业工人队伍也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太原市具有产业资源优势

产业资源是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山西有“煤海”之称,太原地处山西中部,储量居全省第七位,煤炭资源丰富。此外,太原具有丰富的矿藏,主要有锰、铁、铜等金属矿以及硫磺等非金属矿,铁矿储量也较为丰富;太原是世界闻名的晋商都会,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

(3)太原具有区位及交通优势

太原市地处中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带的结合部,在全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布局中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双向支撑作用。太原是华北地区的交通枢纽之一,目前已形成了多方面、全方位的交通网络。这些优势将推动太原经济发展,实现太原跨越式的发展。

2.太原市经济转型发展的劣势

(1)经济结构不合理

首先产业结构单一。2011年,在太原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煤炭、钢铁、炼焦、化工、电力占到了65.2%。这种比较单一的经济结构将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发展;其次,太原主导产业主要以传统基础性产业为主,产业链短,缺乏下游产业支撑,造成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下降。第三,高新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这将不利于太原接替产业的引进和培育。

(2)自主创新、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第一,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太原市的资源型为主的企业比较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缓慢,然而以资源为主的企业多以上游产业为主,下游产业发展滞后,使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第二,缺乏科技创新人才。目前城市人才流失比较严重,人才匮乏,现有的劳动力大都来自周边农村,教育水平低,技能单一。

3.太原市经济转型发展的机会

第一,国家政策的支持。2010年12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山西省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第二,中部崛起战略为山西地区的经济稳步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第三,国际新一轮结构转移、产业结构升级换代以及我国重工业重新大发展等形势的变化使资源型城市面临新的机遇。

4.太原市经济转型发展的威胁

能源需求结构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特别对核能、水电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已成为我国能源战略的首要选择。这对于传统资源型城市太原造成了影响和威胁。同时,太原与周边一些城市在区位条件、资源上多有相似,所以在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式上会存在一定的相似,这必然会和周边地区在引进外资等方面展开激烈竞争。

三、太原市经济转型发展战略选择

1.做强支柱产业,实现产业优化升级

第一,要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延长产业链,发展下游产业。依托产业资源优势、工业基础优势等,利用相关政策支持,大力改造传统生产装备,靠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第二,要充分抓住发展的机遇,发展支柱产业的相关产业,进行深加工,发展接替产业。第三,要顺应能源需求结构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加大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替代能源技术研发。

2.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实现产业多元化发展

利用太原市现有的产业和基础,及现有的产业资源优势,首先要考虑发展有竞争力的接替产业,包括机械装备制造业、冶金行业、轻工行业等行业,它们具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所以可以不断培育壮大这些产业。其次,不断发展第三产业,太原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这对太原市今后发展历史文化旅游具有优势。

3.建立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

第一,依托高教园区培育区域人才。加强与高教园区内各高校的联系,充分发挥高等院校人才资源雄厚、设施先进、培训方便的优势,重点建立若干个制度完善、设施齐全、力量雄厚、布局合理的培训骨干基地。第二,企业员工定期组织专业技术人才赴高校、科研机构去考察培训和学习,开阔视野,更新观念。

四、结论

太原市经济转型是太原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必由之路。通过运用SWOT方法对太原市经济转型发展的战略环境分析,得出太原市经济转型发展要发挥优势资源,避免劣势和风险因素,善于同机会相结合,通过做强支柱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立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点的太原经济转型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吕宁.淮北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之路.资源与产业,2012,14(2):15~20

[2]郝东恒.中等煤炭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移—以邢台市为例.资源与产业,2012,14(2):3~7

[3]孟文.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12,3:11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