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住宅楼建筑要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住宅楼架空层防火措施
在进行住宅楼架空层科学的防火措施提出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住宅区架空层火灾的特点。住宅楼架空层一般在首层和顶层两个地方。首层架空层火灾特点是:首先可燃物多、火灾蔓延速度快,其次一旦发生火灾很容易阻断人员求生道路,给人员疏散带来很大困难,易造人员伤亡。最后消防设备不齐全。顶层架空层火灾特点:首先易燃物较多,其次人员求生距离较长,不利于人员疏散。最后消防设备十分不完善,扑救工作难。在知道住宅架空层的火灾特点,我们就能采用有效而科学的防火措施。
1.住宅楼架空层建筑的防火设计住宅楼在建设之初就必须拥有严格的防火设计,它涉及:防火构造、总面积设计与平面设计、逃生通道与消防电梯设计、消防用水与消防设备、防火防烟分区等。而防火设计在国外分为两种:主动式防火设计与被动式防火设计。中国的防火设计也与国外有许多相似之处。建筑的总面积布局;建筑规模与方位、建筑密度的控制;建筑的耐火耐爆的等级的提升,控制建筑的燃烧性能;建筑空间防火防烟区合理构建,合理设置疏散与扑救的通道设施;便于逃生以及扑救的消防设施等。我国现在防火设计有一系列的规范体系:《建筑防火设计规范》、《高层民用建筑防火设计规范》、《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等。而《建筑防火设计规范》是所有规范与防火设计的基础,也是国家颁布的较为完全、高技术、强政策性的规范。因此在进行住宅楼架空层防火设计时,要严格按照规范中的要求进行。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有时候规范的合理、科学性受到很大挑战。因此,在进行防火设计时不仅要按照防火规范,还要因地制宜,根据住宅楼建设环境、资源等来进行防火设计,如在停车较困难的地区要充分考虑到后期管理过程中的变化,也就是要有预见性地进行防火设计,不能将架空层视为安全区域,建筑的疏散楼梯的首层安全出口不能直接开设在首层架空层,应直通室外,确有困难时,也应设置有效防火分隔将架空区与安全出口分隔开来,以保障人员的安全疏散。
2.防火教育在上文笔者就已经提到,现在很多居民将住宅楼的架空层当做自己的储物间,堆放各种物品。这使得架空层出现很多的易燃物。这为居民生活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所以进行住宅居民的防火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在进行防火教育是要对居民这种不文明更是不安全的行为进行有效地制止和教育,也要经常对小区居民经行火灾应急演习教育等。防火教育不仅仅是对住宅区居民的教育,同时也应该是对物业等小区工作人员进行防火教育。加大工作人员的防火意识,同时对工作人员发生火灾时的应急措施也应该经常进行演习。在居民与住宅区工作人员的共同强烈防火意识下,小区火灾发生率会有很大降低。
3.住宅楼架空层灭火设备的完善由于住宅楼架空层地点特殊、可燃物多,而住宅楼居民密集、用电设备多,这些就需要对架空层这些不易被人注意的火灾死角加大关注。在住宅楼的架空层一般很少有相应的灭火设备,这是值得注意的。在这一空白地段应该加入相应的灭火设备。在2013年我国就出现好几起住宅楼架空层着火事件:2013年1月26日在福州晋安区新店镇真珠谷小区居民楼架空层发生火灾;2013年11月11日福建南平市延平区仕嘉园居民楼架空层发生火灾。架空层发生火灾事件频频出现,这就反映出我们对住宅楼架空层消防的欠缺。在我们的住宅楼内部会相应的安装火灾探测器和自动灭火器等,但是在架空层这一空白区却缺少相应的灭火设备。笔者认为应在架空层相应的增加火灾自动报警及自动喷水灭火设施,在火灾发生时才能够第一时间探测到或进行有效地扑救。
二、结语
关键词:住宅小区;建筑设计;竖向设计;平面设计
Abstract: With engineering examples, from the master planning, vertical design, graphic design, facade design elaborate modern residential architectural design indoor space, outdoor space,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of mutual coopera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ecological, green and healthy high-quality living environment.
Keywords: Residential district; architectural design; vertical design; Graphic Design
中图分类号:[F2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项目概况
“亚泉湾”项目地块呈一矩形,场地基本平坦,南北约280米、东西约120米。建设用地面积为32464.9平方米,根据建筑规模,本项目规模等级为组团级,整体住宅区由八栋住宅楼集合而成,其中一栋多层、七栋高层,布局适应地形及周边环境,在用地南北两侧布置8层、10层、11层及18层住宅楼,在用地中部布置五栋26层、33层及34层点式住宅楼,形成两端低中间高的总体建筑布局。通过简欧式的坡屋顶造型和富有变化的天际轮廓线塑造城市形象,必将对该地段城市建设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图1小区建筑鸟瞰图
设计指导思想和设计特点
2.1 设计原则
严格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规,遵守安全卫生、环境保护、节约用地、节约能源、节约用材、节约用水等有关规定。达到功能分区明确,交通组织简明顺畅,符合城市规划要求。 增强建筑的科技含量与信息时代特征,积极采用“四新”技术,为住宅智能化创造条件。
2.2 指导思想
贯彻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思想,创造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造型新颖、尺度宜人的高品质学区商业住宅。本工程与城市道路相邻,应是城市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重点处理好与城市的融合、亲近、为城市环境空间增添光彩。以科技为先导,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促进住宅产业现代化。
2.3 设计特点
整体住区由八栋住宅楼集合而成,其中一栋多层、七栋高层,布局适应地形及周边环境,在用地南北两侧布置8层、10层、11层及18层住宅楼,在用地中部布置五栋高层点式住宅楼,形成两端低中间高的总体建筑布局,即合理利用了土地,满足周边建筑的日照要求,又能形成很好的城市景观。
沿街在1#楼西侧设主要出入口,连接城市道路,供住宅主要人流通行,在1#楼东侧设小区次要出入口,主要为车行使用,已达到人车分流的目的。沿街建筑物的底部设有二层商业用房,形成必要的公建配套设施,兼顾周围学校及住户与街区市民的使用,彻底改善占道经营的混乱局面。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原则下,设有地下停车库,以及平战结合的甲类核六级人防工程,平时能够发挥一定的效益,也使各样设施能够得到日常维护。
小区规划方案
3.1 功能布局
本次地段开发属于组团级住区规划,规划住宅总户数为1190户,住宅总人口为3808人。整体住区由八栋住宅楼集合而成,其中一栋多层、七栋高层,布局适应地形及周边环境,在用地南北两侧布置8层、10层、11层及18层住宅楼,在地用地中部布置五栋26层、33层及34层点式住宅楼,形成两端低中间高的总体建筑布局。沿街一、二层设有商业用房及配套的居委会、公厕、便民店及社区活动中心等用房,并设一层地下室。
3.2 交通流线及地下车库布置
本案规划采用人车分流系统,主要车行道路幅宽4m,在组团内形成有效的环形消防车道。在1#楼西侧设主要出入口,连接城市道路,供主要人流通行,在1#楼东侧设车行入口,直接通过地下车库入口进入地下车库,避免了人流与车流的相互交叉干扰,形成人车分流。地下车库布置充分利用各个高层建筑之间空地,采用大底盘模式,与各个建筑单体地下室相连。
3.3 公建配置
由于该地块西侧为区保育院,本着社会资源共享的原则,本方案未设计幼儿园,以避免投资的浪费。根据相关规范要求设有商业、社区活动中心、居委会、治安联防站、公厕等公建配套设施,根据其合理的服务半径范围及内外兼顾原则,沿B575#路布置了商业,与住宅共同形成整体,增强围合感。
3.4 绿化景观设计
整体配备最完美的地中海式风情园林景观设计,着重体现景观与立面简欧式建筑风格相匹配的均好性,与建筑围合而成的中心景观带贯穿组团,并在入口处形成景观节点,除了必要的道路及硬化之外尽量设计为绿化,沿用地周边布置为乔木,道路周边设计为灌木,组团入口部位局部的硬质铺砌结合重点景观设计以凸显入口。整个景观着力打造细部,重点体现和表达出良好的生活情趣,为居民创造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
竖向设计
4.1 竖向设计思路
对于小区竖向设计来说,其重点是如何充分考虑与合理利用地形,选择适宜的竖向布置形式,在满足小区使用功能、安全、环境等诸多前提下,控制场地填挖方工程量。本项目为了减少建设投资,以求较好的经济效益,充分利用创造稳定的场地和建筑地基条件,最大程度的简化建、构筑物基础施工条件。满足场地排水要求,符合各类管线的埋设要求。有利于建筑布置与空间环境的设计,同时利用场地标高与城市道路标高相协调。
4.2 场地竖向设计方案
根据自然地形条件,周边环境以及建筑物平面规划布局,地下建筑持力层卵石层标高等条件,考虑设计场地内部平整,因此设计采用在入口处尽可能调整坡度,达到与周边场地相协调并尽可能减少场地地下室开挖土方外运。使场地内部平缓,尽可能使建筑标高一致,满足大地下车库顶板覆土厚度比较均匀。场地采用平坡式布置。场地坡度为0.2%~1.0%之间。形成场地最低标高为1536.45m,最高标高为1538.00m。
平面设计
5.1 平面功能及布置
地下一层为平战结合的甲类核6级人防工程,平时为汽车库及消防水池、配电室、风机房等设备用房,可停汽车423辆。沿街1#楼裙房部分设有商业用房。1#楼西侧作为主入口,连接城市道路,供小区主要人流通行,1#楼东侧设小区次要出入口,主要为车行使用,已达到人车分流的目的。
住宅1#楼为两个单元10层一梯四户的A1型与一个单元18层一梯四户的A2型组合而成,为一类高层商住楼;住宅2#楼为34层一梯六户的E型单元,为一类高层住宅楼;住宅3#、4#楼为34层一梯六户的D型单元,为一类高层住宅楼;住宅5#楼为11层及18层一梯四户的A型单元组合而成,为二类高层住宅楼;住宅6#楼为两个8层一梯两户的C型单元组合而成,为多层住宅楼;住宅7#楼为26层一梯四户的B型单元,为一类高层住宅楼;住宅8#楼为33层一梯六户的F型单元,为一类高层住宅楼。户型朝向及通风较好,做到明厨、明卧、明厅,尤其是各个户型的端头二室二厅套型南北通透,形成穿堂风。住宅户型入口处尽可能设有玄关,主卧室或客厅设有观景阳台,阳台均采用落地大玻璃窗封闭外加铁艺栏杆,主卧室均考虑低窗,与开敞的客厅形成闲适,幽静的居住环境,增加生活情趣。总户数:1190户;住宅户型面积比:小于90的住宅面积比为81.16%
5.2 交通组织
商业交通组织:一~二层商业用房共设计三部疏散楼梯并直通室外;8层、10层及11层住宅交通组织每个单元由一部楼梯和一部电梯组成,26层、33层及34层住宅交通组织每个户型由两部楼梯和两部电梯(兼作消防电梯)组成,通过门厅、室内、室外,地下部分的交通组织:除使用上部主体的楼梯外,还另设直通室外的疏散楼梯和汽车坡道出入口。地下室每个防火分区设不少于两个安全出口并充分利用相邻防火分区之间的防火墙上所设的防火门,解决疏散问题;另外还设置结合自行车坡道的人防专用梯及直通室外的汽车坡道,防火分区、防烟分区和人防分区均按相应规范要求设置。
立面设计
对于小区建筑立面设计,首先注重形体比例控制。本项目建筑立面设计上采用的简欧式建筑风格,通过采用坡屋顶、线脚、拱窗、老虎窗及墙面浮雕装饰,增加层次,形成强烈的视觉效果。裙房部分处理强调了韵律及商业建筑的性格特征,形成了浓郁的商业氛围。裙房部分以深色饰面材料为主,主楼部分以浅色饰面材料为主,构成了一定的立面色彩关系,达到合谐与对比共存的状态,体现了独特的住宅建筑风格。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设计者应充分考虑建筑与环境的共生性,为人们设计出绿色、宜居、健康的现代化生活小区,为建设和谐社会尽自己的职能。
参考文献:
[1] 王群. 谈住宅小区的建筑策划设计[J]. 现代农业. 2009(07):118~119.
关键词:锚杆静压桩地基加固处理
中图分类号:TU47 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某住宅楼建于1983年,该楼为一栋6层住宅建筑,东西朝向,平面布局为矩形。楼房总长44.9m,宽10.1m,层高为2.8m,总高度15.6m;共3个单元,其中一、三单元一梯三户,二单元一梯两户;其外墙370mm厚实砌砖墙,内墙150厚预制混凝土空心墙板,隔墙120mm;楼板为预制钢筋混凝土大板;基础为筏板基础,地基为局部换填垫层地基。该住宅楼的平面布置如图1所示。该住宅楼自1983年建成投入使用后未进行过任何形式的改造,使用正常;2009年3月,住户反映该楼墙体出现裂缝,门窗关闭困难等情况,严重影响了住户的正常使用,引发住户对该住宅楼安全性的担忧,为此受建设单位委托,对该住宅楼病害及产生的原因展开调研,根据调研结果,结合工程地质情况,采用锚杆静压桩对地基进行了加固处理,有效地阻止了墙体裂缝进一步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工程经验对类似工程病害治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图1 住宅楼平面布置图
2. 主要病害调查
2.1 外墙裂缝分布情况
该住宅楼外纵墙分布有斜向裂缝,主要分布在窗下墙、楼梯间外墙,在窗台两侧分布有竖向裂缝。裂缝分布情况见图2。裂缝宽度约为1.0mm~5.0mm,长1.0m~2.0m。
2.2 内墙裂缝分布情况
该住宅共三个单元,第三单元处于该住宅楼北端为一梯三户,各房间墙体裂缝主要为斜向裂缝,裂缝宽度为1.0mm~8.0mm,长0.5m~1.5m。具体见图3;二单元处于住宅楼中部为一梯两户。经现场观察,结构外观良好,未见有裂缝;一单元处于该住宅楼南端为一梯三户。经检测发现该单元各房间墙体和楼板裂缝类型与三单元有许多相似之处,但裂缝数量较少,宽度有所减小。
2.3 地基沉降情况
对一层外窗台和住宅楼屋顶进行相对沉降测量,以15轴(该住宅楼北端)为零点,东西两纵墙下地基相对沉降如图4所示。
从图4可以看出,该住宅楼东、西两外纵墙从北端至南端(即从15轴至1轴)地基相对沉降量总体变化趋势为递增,两侧外纵墙最大沉降量均发生在南端,最大沉降量为190mm。
图2a 西立面外纵墙裂缝分布图
图2b 东立面外纵墙裂缝分布图
a) 门边斜裂缝 b)窗边斜裂缝
图3楼板与墙体连接处水平裂缝
图4基础相对沉降量分布曲线(单位:mm)
3.病害分析
从图4可以看出,该住宅楼出现了较严重的地基不均匀沉降和整体倾斜,地基最大相对沉降量为190mm,最大倾斜率为8.78‰,远大于《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的允许沉降差;从内外纵墙墙体的裂缝形式,结合地基沉降分布曲线不难看出,地基的不均匀沉降是造成墙体开裂的主要原因。为了查明造成基础下沉的原因,对该住宅楼的周边环境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该住宅楼下水管有严重阻塞、漏水现象,西侧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入口处下水井口(距楼外墙仅2.0m)下雨时有大量雨水流入,说明该住宅楼地基严重侵水,由于该住宅楼地基下为湿陷性黄土,地基沉陷在所难免,因此地基侵水是造成地基不均匀沉降和建筑物整体倾斜的根本原因。为了证明这一论点,在该建筑物西侧3轴距外墙1.0米处布置探井,结果发现在深度约2.5米处时有水不断渗出,地基土含水量很大,甚至已达到饱和状态。
4综合治理方案
该住宅楼的纵墙裂缝很显然是由上下水管破裂漏水,雨水大量流入地基,引起地基不均匀沉降产生的,对于这种病害的治理应采用如下综合治理方案:
4.1查明下水管破裂的位置和破裂的原因,并加以维修,对于年久失修的上下水管建议彻底更换,以免发生类似情况;
4.2对室外排水系统进行整修,防止雨水继续流入地基;
4.3对地基基础进行加固,防止地基不均匀沉降和整体倾斜的进一步发展,进而阻止墙体裂缝进一步的发展。考虑到该住宅楼基础为筏板基础,基础下黄土分布均匀,卵石层埋置较浅,具有良好的锚杆静压桩适用条件,为此本工程地基基础加固采用锚杆静压桩加固技术。5 锚杆静压桩设计与施工
5.1锚杆静压桩设计
根据地质资料,以卵石层为桩尖持力层,桩长确定为14.0米,桩截面采用300mmx300mm,单桩承载力取600kN,桩节长采用1.2m,接头形式采用焊接,考虑通过锚杆静压桩托换70%
的建筑物重量,共布置95根锚杆静压桩,桩位布置见图5。
5.2 锚杆静压桩施工
压桩施工按“锚杆静压桩技术规程”进行。其施工工序为:开凿压桩孔排出积水开凿锚杆孔埋设锚杆桩段运输安装反力架吊桩如孔压桩施工接桩再压桩达到设计要求移动反力架清孔焊接交叉钢筋C30微膨胀早强混凝土封桩。
5.3 技术经济效果
该工程于2009年7月27日开工,于同年10月25日竣工。在整个压桩施工过程中对
住宅楼进行了系统的沉降观察,到同年12月25日,其平均沉降为5mm, 沉降渐趋稳定,达到了基础托换加固的目标,取得了十分理想的技术经济效果。
图5 桩位布置
一、楼梯的计算和分摊
住宅楼的楼梯间一般根据各套房屋的套内建筑面积进行分摊。若一层房屋有跃层现象,即一套房屋包括了由室内楼梯相连的一层和二层两部分,该套房屋一般都在一层设有门洞,而楼梯间里则没有门洞, 那么该套房屋就不应该参加楼梯间的分摊。若有门洞与楼梯间相通,则必须参加楼梯间及其他相关共用建筑面积的分摊。
商住楼住宅部分的楼梯间,如果没有明显产权协议规定的,通过商业楼的楼梯建筑面积列为商业楼和住宅共有建筑面积,由商业楼和住宅共同分摊;通过住宅楼的楼梯面积列为住宅楼部分的共有建筑面积,由住宅楼分摊。
室外楼梯可以上层为下层的顶盖而计算全面积,无顶盖的计算一半面积。
穿越闷顶层的楼梯,位于闷顶层的楼梯不计面积。
二、住宅共有建筑面积的分摊方法
国标《房产测量规范》中规定,住宅楼以幢为单元,按各套房屋的套内建筑面积比例分摊共有建筑面积。其实际操作中,一般情况,住宅楼采用按整栋分摊。在整栋分摊中整栋的共有面积视为整栋中各户共同共有,全栋对共有面积分摊为一个系数。
特别情况,如一幢住宅楼里有的单元没有电梯,有的只有楼梯,该种情况下应将有电梯的各单元合并成一个功能区,分别进行共有建筑面积分摊计算。
对于确认为一栋且由裙楼相连的不同塔楼,应分别划分为不同功能区;塔楼内有多个独立楼梯或电梯的,还应按楼梯或电梯细分功能区分别计算。
近年来,随着高层住宅的增多和人民消防意识的加强,房屋的建筑功能、造型乃至设计理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如在高层建筑一定层次以上设置消防连廊将同一幢两个不同单元的房屋连接起来,完善其消防功能。对该消防连廊面积的计算和归属问题,存在歧义。有人认为该部位只对相连的两户有用,应由两户分摊;有人认为应作为整栋的共有建筑面积,由整栋业主分摊。笔者认为,小高层或高层住宅楼中在某一层设置的消防连廊须作为相连通各住宅单元功能区分摊,而不能作为层共有建筑面积,更不能仅由相连的两户分摊;仅连通个别权属单元的消防阳台(通道)亦应作为整栋的共有建筑面积,由整栋业主分摊;平时可做套内使用的消防通道(如阳台),应纳入套内面积。
三、阳台面积的计算
下阳台与上阳台相隔一个以上层数时不计面积;上下层阳台水平投影线不完全重叠时,取重叠部分面积的一半为下阳台面积,当重叠部分长度小于0.6米时,视为露台,不计面积;顶层阳台的盖板宽度小于0.6米时,视为露台,不计面积;住宅建筑中属于一户专有的类似阳台的空中花园、入户花园等均视为阳台;阳台为局部封闭,开敞宽度小于其宽度的1/3时,应认定为封闭阳台。
四、变更测绘的处理方法
变更测绘(含分割测绘)依据房屋现状、经规划部门审核的设计变更图进行。
对不涉及公共面积的变更测绘,如一户分割为两户,两户合并为一户,产权人应在完成施工后提出申请,测绘人员现场实测并分户计算。
当房屋经规划部门核准为虚拟分割或各分户未实地砌筑分隔墙时,产权人按经核准的施工图,在实地设立永久性产权界址点标识,测绘人员按标识测量。
【关键字】多层砖混建筑;质量;问题;对策
1引言
砖混建筑结构在日常施工过程中称作砌体结构,也就是竖向承重墙与附壁柱都是使用砖或者砌砖的形式来构成全宅楼的结构。砖混结构是我国房屋住宅建设的主要方法之一。在我们实际的城市建设构成中,住宅楼的建设中的建筑工程质量问题一直是居民们担心的主要方面,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都需要砖混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进行检测和鉴定,及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下面笔者将对某栋住宅楼的砖混结构的质量问题进行检测及鉴定,并且采取相应的加固技术进行处理。
2具体工程情况
这栋住宅楼是采用砖混结构的房屋,它始建于1993年在1994年竣工,这栋楼是是四层建筑,并且包含一个2.6m高的底部储藏间,总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具有原来施工的设计建筑和结构的图纸,但是有一些关于变更施工和设计的资料却丢失了。
因为这栋房屋在建设施工过程中操作不规范,使得房屋的结构在质量方面出现严重的问题。为了保护该栋住宅楼居民们的人身及财产的安全,确保该住宅楼还能够正常居住,我们应当地区政府和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要求,按照相关规定的要求,对这栋居民楼进行结构危险性鉴定,并且依据住宅楼的现状进行合理鉴定,使用建筑工程全宅楼砖混加固技术对住宅楼进行相应的加固处理。
2.1建筑结构的现概况
这栋楼总长28米,总款12米。最底层的储藏室的高度是2.6米,其它每一层的高度都是2.9米。底层的室内和室外之差是0.5米,房屋的总体高度是14.2米。这些建筑指标是低于GB-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所规定的关于6度区砖混结构的最大房屋高度限值的。住宅楼的基础是采用梁板式筏形的结构,地板的厚度是300毫米,梁的截面尺寸是300x600毫米,板底的标高是-0.750米;原来的设计中,墙体的内外厚度都是240毫米。内横墙的间距都是3.4米,横墙的间距比较密。0.000以下的墙体都是使用砖厚MU10的粘土砖与M5的水泥砂浆砌,0.000―7.950米的墙体(一般是底层的储物间和一楼、二楼)使用MU7.5粘土砖与M5的混合砂浆来砌,并且7.950米以上的墙,应该使用MU7.5的粘土砖和M2.5使用混合砂浆砌的住宅楼中除了厨房和卫生间使用的是钢筋混凝土现浇板之外,其它地方都使用的是钢筋混凝土预应力的圆孔板;南边具有预应力圆孔板的阳台;房屋的顶部都是使用的钢筋混凝土预应力圆孔板。
现浇钢筋混凝土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120级,钢筋采用I级、Ⅱ级钢。该房屋建成后,住户不断发现房屋出现渗漏、墙体开裂以及混凝土构件胀裂、钢筋锈蚀等问题,而且该房屋的使用状况混乱,在使用过程中对原结构的拆改现象严重,使用条件有所变化。现场凋查中发现了以下主要问题:
(1)底层储藏问墙体下部严重受潮酥松。
(2)对原结构的拆改现象较为严重,房屋各层均存在拆除结构墙体或更改、新开门窗洞口的情况,并有个别墙体局部改为半砖墙。
(3) 房屋部分圈梁和阳台台口梁表面混凝土胀裂,钢筋锈蚀严重。
(4)顶层(四层)局部纵墙出现正八字形斜向裂缝。尤以房屋顶层两端主卧室和客厅问的内纵墙严重,缝宽在0.5一1.5mm左右,并且在三层的同位置墙体也有细微裂缝(图4)。
(5)局部楼、屋面板拼接处板缝开裂,部分房间卫生间和顶棚有渗水现象;屋面有漏水现象。
2.2相关材料强度和变形检测
现场对该房屋主体结构构件的材料强度进行了抽样检测,并进行了沉降倾斜跟踪观测,其结果表明:
(1)房屋各层砌筑砂浆的强度低,且离散性较大,远低于原设计要求。
(2) 根据原位轴压法实测底层储藏问至二层砖砖混抗压强度换算成设计值为0.9IMPa,三至四层为0.46MPa,底层储藏间至二层实测值小于1.37MPa的设计值要求,三至四层实测值小于1.19MPa设计值的要求。
(3)混凝土构件中,抽检的基础混凝土抗压强度多数低于(20,且离散性大,不满足原设计要求;上部混凝土构件(圈梁或挑梁)强度也较低,抽检构件中多数低于c20。
(4)最后一次观测的沉降速率为O.Q207mm/d,根据地基房土层主要为高、中压缩性土的特点,认为房屋沉降基本稳定;
3结构安全鉴定
根据行标JGJ 125―99(2004年版)
4加固设计和验收
根据现场实际的鉴定检测结果及结构安全鉴定结论,为确保房屋安全、正常使用,相关单位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全面加固修缮设计,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4.1地基基础
对原房屋地基基础设计一是通过采用锚杆静压桩作部分荷载分担置换的手段进行加固,置换率占建筑物总荷载的40%,降低原有基底净反力,以此弥补基础混凝土强度偏低的缺陷。并采用压力注浆和锚杆静压桩结合的处理方法,提高其地基土的压缩模量和承载力;二是北侧凹进部分作拼接拉齐处理,使结构平面规整,减小应力集中,增强房屋地基基础及上部结构整体刚度。施工采取压桩力控制锚杆静压桩桩长、注浆压力控制复合地基质量的技术措施,来保证达到设计加固的质量,并通过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和轻型动力触探检测进行验证。
4.2墙体
设计对原砌筑砂浆抗压强度不足,主要采用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等措施进行加强。一层及以上严重处采用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补强;其余采用水泥砂浆勾缝加水泥砂浆面层补强。该方法依据JGJl 16―98(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对墙体实施加固补强,已为常规有效的墙体补强处理方法,可达到增强结构构件承载力,提高房屋整体安全度的目的。
4.3钢筋混凝土构件
设计对楼、屋盖钢筋混凝土构件混凝土质量问题,主要通过替换、更新进行处理。一是,对各层圈梁、雨篷、屋面檐沟、楼盖、屋盖混凝土强度不足,又存在严重缺陷的,采取凿除混凝土、保留钢筋重新浇筑处理;二是,对南阳台,保留原阳台挑梁钢筋、贴边加柱作更新托换处理;三是,对屋盖进行平改坡处理,改变原有屋面渗漏状况。通过替换、更新处理。确保钢筋混凝土构件质量达到承载力、耐久性要求,房屋整体抗震性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