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际贸易培养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的基础。
一、传统的专业教学模式下所面临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课程设置不科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普遍将人才培养定位为“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的模式。实际上,由于这种定位不够明确,导致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1)重理论、轻实践。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能力、技能方面的培养是一些高职高专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直接导致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不强,工作后不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2)重样本、轻操作。学生对单证的认识只局限于教材中的单证样本,而忽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不知从何下手。(3)重典型、轻变化。外贸单证种类繁多、用途各异,在不同贸易条件下所用的单证种类不尽相同,并且不同的外贸公司在某些单证的缮制格式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对单证之间存在差异等方面的引导,将会影响学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能力。
(二)学生英语水平低,获取外界信息能力较差。
英语是一门语言,更是一种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的工具,所以,在掌握相应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学生更应该具有英语应用能力,这样才可以自主地阅读各种国外资料,以便及时了解国际市场的行情和各个贸易国所制定的法律、法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是从事进出口贸易,特定的工作环境对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要求极高,学生在工作中既要熟练地用英语与客户进行沟通与谈判,又要准确及时地用英文来缮制进出口合同并处理各种单证和信函,因此,能够熟练掌握并应用英语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三)实训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实践经验不足,专业对口岗位就业难度大。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较高,很多企业需要那些业务能力强、工作上手快的毕业生。目前,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实训主要局限于校内实训,以纸质资料和实训软件为主对相关贸易环节进行了解及操作。但是,单一的校内实训并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国际贸易业务的整个流程,并不能使学生真正熟悉并正确操作每个环节,这主要源于实训课时不足、相关实训设备老化及实训资料、软件更新及升级方面的滞后,因此,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对现行的国际贸易业务流程有一个全面而正确的了解,而实际上,对国际贸易业务的众多环节的学习是需要较长的实训周期的。因此,相当数量的考试成绩优秀的毕业生由于操作能力欠缺而无法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
(四)师资队伍建设落后,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目前,师资队伍建设还不能够满足新时代对外经贸人才培养的需要。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师大部分是从校门到校门的高校毕业生,或由其他专业教师改行而来,缺乏实际的国际贸易从业经验,在授课方面倾向于纸上谈兵,这成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一大瓶颈。此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仍然以“课堂讲授”为主,很难将国际贸易实务知识生动具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因此,这种模式下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是“理论扎实,技能低下”,即使走向了对口的工作岗位,也很难在短期内适应工作的需要。
二、高职高专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
(一)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加强实训环节训练,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
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在设计新的课程体系时,应从高职教育的特点出发,一是按大类实施模块教学,在教学中加强案例教学,以增强学生的适应性;二是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利用校内的国际贸易实务实训室、商务谈判实训室及校外各实训基地,将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并把各阶段实践性教学环节有机地衔接起来,系统地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三是各门课程之间学科内容有机衔接,设置综合性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尽可能反映出学科发展前沿动态的内容,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二)积极推行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好转,国际贸易的发展将会需要更多的既熟练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又精通英语的专业人才。随着阿里巴巴等国际贸易平台影响力的扩大,大宗的国际贸易可以借助于该平台达成,这就要求该专业的学生具备较强的英文商务谈判和英文书信的撰写能力,因此在师资力量允许的情况下,通过引进和采用国外原版教材,不仅有利于实现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和课程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进而有助于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及时了解国际贸易领域的最新发展动向。
(三)努力推行多证书制度,扩展学生的就业渠道。
由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构成的多证书制度是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之一。在学生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高职高专院校应以国际贸易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建立基于国际贸易岗位职业能力的“岗证结合”式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生毕业时必须取得计算机等级证书、实用英语A级证书,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还应鼓励学生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并积极考取由中国国际贸易协会组织的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证书以促进学生就业的国际化。
(四)以“双师型”为目标,进行师资队伍建设。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在大三上学期开设,与外贸函电、国际商务谈判同期。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实验课程设置中有三大实验:出口合同的签订、信用证的审核和进口货物投保。这三个实验分别考察了学生是否能够用全英文以团队的形式,模拟外贸流程完成一份出口合同,需要学生能够独立看懂信用证,根据合同内容修改信用证,为其后续的国际结算课程打下基?A,最后考查了学生的保险金额和保险费的计算。在整个实验体系学时的设置中,出口合同的签订需4个学时完成,其余两个实验分别2个学时。在上课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和访谈,我认为目前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的课程建设中与课程建设脱节,联系不紧密。具体表现如下:
1、国际贸易实务实验教学与外贸函电的关系
外贸函电是国际贸易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学生第一次真正的接触商务英语,该门课程会教会大家如何用流利的英文书写信函,与外商通过email或者QQ建立业务关系,如何书写外贸中的询盘、发盘、还盘和受盘函。国际贸易实务的第一个实验就是出口合同的签订,要求学生分成进出口商,进行市场调研,通过函电进行模拟磋商。
2、国际贸易实务实验教学与国际商务谈判的关系
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体系中有相关实验环节项目为出口合同的签订,为了让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整个国际贸易流程,需要与相关课程配套学习。国际商务谈判是签订出口合同的必须环节,理想的课程设置是国际商务谈判的实验结束后,直接进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出口合同签订的实验环节,这样学生就能够学以致用,系统了解整个国贸前期流程。而在上课过程中,这两门课程的实验项目相互脱节,各自为政,并且在实验课时的安排上冲突,国际贸易实务的出口合同签订实验项目已经完成,而国际商务谈判的实验还未开始。
3、国际贸易实务实验教学与国际结算的关系
本院在国际贸易实务实验课程建设中,与国际结算课程的实验项目内容具有很大的重复性。举例说明:信用证的审核这个实验项目,是国际贸易实务和国际结算课程中都具有的实验项目。这样的设置会让整个国际贸易的实践教学缺乏体系性,学生重复学习,缺乏创新和创造性。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该适当对于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项目进行调整,已达到教学效用的最大化。
4、实验教学软件数据陈旧,不能满足如今国际贸易专业需求
本学院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使用的教学软件为浙科和世格软件,该软件在流程设计方面有其独特的特点,但随着国际贸易日新月异的变化,该软件的更新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和现在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学生的需求。在该软件中,所沿用的数据较陈旧,最新的数据停留在2002年。这几年,国际贸易术语、结算方式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案例教学中比如说汇率、结算方式、贸易术语等方面存在很大的滞后性,会严重打击学生学习的热情。
针对以上问题,在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时,我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1、外贸函电专业基础课可以提前至大二下学期
根据我校本科教育的宗旨,我们旨在将学生培养成应用型本科生,界定学生应该既要可
以上手进行业务操作,又可以进行一定的理论研究。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在大一和大二开立的都是类似英语、数学、经济学等基础课程,而与国际贸易相关的专业课程开之甚少,而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到了大三都还不清楚什么是跟单人员,什么客户,什么是销售合同。而到了大三,学生普遍开始准备考研和就业,对于学习国贸的兴趣锐减,这样就会导致学生中途换专业考研,考研的成功率低,就业情况同样也很不理想。所以建议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将外贸函电提前至大二下学期。外贸函电课程是国际贸易专业的入门课程,所有贸易业务关系的建立都依靠于电子邮件完成,如果学生在后续学习专业必修课程之时能够用熟练的用英文来完成,那么这样就会在大三上专业核心课程时对国际贸易产生浓厚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在国际贸易专业方面的就业和考研率。
2、专业教师之间多沟通,协调实验教学时间和避免出现实验项目的重复化
在修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建议将国际商务谈判课程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同期开设,并且课时的设置也应该相互匹配。通过模拟谈判,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国际贸易,了解国际贸易的基本流程,从宏观上掌握国际贸易各个环节的问题,不再仅仅是书本理论知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能够让学生认知国际贸易。
3、更新实验教学软件,引入世格SIMTRADE系统进行仿真训练
湖北黄石地区的地理位置决定了黄石地区的国际贸易的开展较之上海、深圳等沿海开放城市差很多。所以在国际贸易实务的实验中应该多多结合实际案例教学进行实操。SIMTRADE是世格公司开发的国贸的仿真训练,该软件在目前的国际贸易实务实验教学中可以起到很好的指导和示范作用,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国贸的热情和积极性。
4、优化师资团队,强调"双师型"教师培养
关键词:中医药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策略;校企合作;英语专业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医药事业海外拓展步伐加快。国务院颁布《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启动“中医药海外发展工程”,将中医药国际贸易纳入国家对外贸易发展总体战略,支持中医药机构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扩大中医药对外投资和贸易,推动中医药技术、药物、标准和服务走出去。近年来,产学研国际合作推动中医药走向海外市场,成绩不俗。在具体产品贸易领域,中国植物提取物企业在美国市场的发展突破瓶颈,多家企业获得医保商会联合美国国家卫生基金会(NSF)共同推出的“植物提取物优质供应商”认证(GEP认证)。数据显示,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中国原料药出口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中医药国际贸易的发展迫切需要得到高素质人才的智力支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改委颁布的《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直接明确了高素质人才的规格:具备优秀的外语应用能力,熟悉国际规则,有较丰富的中医药基本知识和出色的国际商务能力。因此,高校应深刻把握“一带一路”推进带来的新契机,将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根据中医药高校自身的办学定位、特色,以及相关中医药外向型企业对具备突出行业背景的高素质、复合型国际贸易人才的需要,革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自有特色的中医药国际贸易人才的校企合作培养机制。
一、中医药国际贸易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中医药国际贸易人才的校企合作培养已在一定范围内展开,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人才需求信息交换欠顺畅中医药国际贸易人才是中医药企业走向“一带一路”的关键性人才,企业与高校之间的人才需求信息交换必须顺畅。但从以往的实践来看,二者相互交流的意识较为淡薄,信息交换失灵较为严重。一方面,中医药相关企业未能主动向高校传递中医药国际贸易人才需求;另一方面,高校在人才培养上也未能主动加强企业人才需求的针对性研究。由此,导致中医药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思路、培养规模和培养水平,都未能达到前瞻规划、系统优化。
(二)行业协会作用发挥欠充分中医药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产教协同。面对“一带一路”建设向纵深发展的新形势,相关中医药行业协会应与时俱进,探索与高校联合制定中医药国际贸易人才的行业标准,并在校企合作中予以实质性的鼓励支持,着力纾解优秀中医药国际贸易人才的供给瓶颈。但从以往的实践来看,相关中医药行业协会的工作重心主要放在维护会员权益、开展行业调研、制定行业标准、组织培训交流等具体事务上,而在推动人才校企合作培养的目标协同、资源协同,以促进教育链、人才链、知识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方面[1],作用发挥远不够充分。
(三)合作形式松散,效果欠佳在中医药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高校在医药外向型企业建立实习基地,既可为学生提供专业对口的职业素养提升平台,又可满足企业发掘自身所需优秀人才的要求,当属合作共赢的积极举措。但在实践中,基于校企合作的中医药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整体仍处于初始阶段,实习基地的建设往往只有框架性方案,缺乏有力的制度安排推动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长期以来,校企合作形式较为松散,基本局限于非常规性地组织校园招聘。医药企业对校企合作效果的满意度总体偏低,参与合作的意愿和动力均不足,合作效果不佳[2]。
二、加强中医药国际贸易人才校企合作培养的可行策略
作为中医药资源强省,湖南省现有中药工业规模企业372家,完成主营业务收入571.3亿元,中药产业链被列入全省20个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之一。湖南省积极发展中医药国际贸易,中医药企业走向国际的步伐不断加快。湖南中医药大学立足于办学实际,依托英语专业平台,培养复合型中医药国际贸易人才,近年来积极构建和完善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已在行业内形成了一定的专业辨识度。以下结合该校的实践探索,具体讨论加强中医药国际贸易人才校企合作培养的可行策略。
(一)关切行业企业需求1.主动对接行业企业,达成培养共识作为人才培养主体,高校应主动对接中医药相关行业和企业,清楚了解用人单位的选材标准,认真审视自身的人才培养实际,通过双方充分的意见交流,推动形成人才培养的基本共识。自2017年以来,湖南中医药大学英语专业先后主动联系接洽湖南圣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湖南艾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湖南绿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省内领先的外向型医药企业,以及湖南省植物提取物协会(200多家会员单位的主营业务为中药植物提取物的生产和贸易),通过走访企业和邀请企业来校座谈,调研行业企业对于中医药国际贸易人才的具体需求,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上达成了重要共识,为逐步展开校企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础。2.完善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理论界普遍认为协同效应能够有效实现企业的整体价值,协同是充分利用企业现有资源,培育企业核心能力的捷径[3]。针对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根据“协同学”相关理论,湖南中医药大学英语专业创新构建了“中医药课程模块”和“国际贸易课程模块”,设置了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商法、外贸英语函电、商务英语等专业方向性课程,优化了课程体系,完善了人才培养方案,系统性地提升了学科交叉融合,为切实加强校企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增强校企良性互动1.校企联合展开课题申报研究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研究的重点内容,校企联合申报并展开课题研究将极大地促进人才合作培养实践。近年来,湖南中医药大学英语专业积极接洽企业申报相关课题,并于2018年成功获批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医药国际贸易人才的校企合作培养机制研究——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随课题研究的稳步推进,该校与课题联合申报方湖南艾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人才培养策略上达成了更多共识,合作效果大为提升。今后在各级产学协同合作育人平台、人才培养实践创新平台等建设上还可有更多谋划。2.校企合作指导学生创新创业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快培养造就创新创业生力军[4],教育部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近两年来,湖南中医药大学英语专业教师与企业导师合作指导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两项,并指导学生为合作企业湖南中疗科技有限公司建设中医药产品国际贸易英文网站;同时还与企业导师联合指导学生参加“高教社”杯全国商务英语实践大赛、全国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大赛等重要赛事,取得佳绩。通过校企合作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学生培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也在实践中为加强校企合作育人开拓了新的途径。
(三)提升学生行业认知1.增设“专业导论”课程为帮助学生形成较为系统的专业认知,了解专业的内涵特点、专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专业涉及的主要学科知识和课程体系、专业人才培养基本要求等,设置“专业导论”课程十分必要。湖南中医药大学英语专业在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了“专业导论”课程,由专业负责人担任授课教师,全面介绍本专业办学理念、办学特色、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等与学生学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同时还特别加入中医药行业认知和合作企业介绍相关内容,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直接指导,极大提升了学生的行业认知、投身中医药事业的理想和信念。2.组织企业参访、人资交流组织学生赴企业参观学习、参加企业人力资源交流,能使学生开阔视野,增进对行业的认识。湖南中医药大学英语专业组织学生赴湖南圣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企业参观学习,深入了解公司文化、运营现状、发展规划及行业前景等;邀请湖南艾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人力资源负责人来校与学生进行专场交流,指导学生如何针对医药国际贸易领域的现状,做好求职就业准备;由此加强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有效促进了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精准对接。3.安排企业实践经湖南省植物提取物协会积极引介,湖南中医药大学英语专业与湖南蓝海迷迭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派遣学生赴公司进行暑期实践,协助处理中药植物提取物的跟单及客户开发等国际贸易环节。通过企业实践,学生加深了对中药植物提取物行业的了解,获得了中药出口业务的直接经验,校方也进一步掌握了中药植物提取物行业和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
(四)实施合作激励策略1.对合作企业高管进行荣誉聘用聘请合作企业高管担任客座教授、创业导师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举措,也是企业提升其社会声誉的重要手段,在实践中是形成产学协同育人紧密合作关系的激励策略。2019年,湖南艾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爱平受聘成为湖南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实践型客座教授,每年来校做医药领域相关讲座或创业报告,为英语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行业专家咨询,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提供帮助,推动校企之间的实质性合作迈上新台阶。2.设置常规性企业带教教师评优机制企业内设培训机构的师资既有丰富的行业一线工作经验,又有较强的岗位培训能力,是构建校企协同育人师资团队的重要基础,也是培育高校内部“双师型”教师的重要依靠。通过设置常规性评优机制,对表现优异的合作企业带教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可极大提升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湖南中医药大学每两年对实习管理工作先进个人与优秀带教教师进行评优表彰,已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有力地保证了校企合作的稳步推进。
(五)加强实习基地建设1.建设优质实习基地,引领校企合作育人应确定实习基地的设置、管理、运行实施方案,加大优质实习基地的建设步伐。2017年,中国医药国际贸易领域的领先企业——湖南艾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极少数获得中国海关总署最高级别AEO认证的湖南外贸企业之一)签约成为湖南中医药大学英语专业实习基地;通过几年建设,对整体的校企合作育人起到了积极的引领示范作用,推动中医药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进入全新发展阶段。2.完善实习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应在校企协同的基础上,根据专业领域与职业领域的不同要求,双向监控和评价学生实习情况,完整、全面、及时反馈实习质量,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湖南中医药大学英语专业与实习基地之间不断积极构建和完善该机制,在共同确定实习方案的基础上,双方就实习情况进行常规性梳理总结,对于实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协调处理,有效提升了实习基地的教学功能。3.推动实习基地升级为实习就业基地以往学生派往实习基地后仅接受企业内部短期培训,即被安排至医药国际贸易业务链条最前端的国际销售岗。由于实践经验缺乏,而业绩压力巨大,导致实习期结束后的实习生向企业员工转化的比率极低,无法满足企业留住人才的需要。后经校企共商调整方案,接受职业定位特别明确的学生进入实习基地预实习,并改为从业务链条最后端的国际物流岗开始,有效解决了实习环节存在少、短、浮等问题[5],学生适应企业环境的能力逐步增强,有力地推动了实习基地向实习就业基地的升级。
论文摘要:本文以我国和南通市外贸发展状况和对外贸人才的需求出发,分析了目前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几个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双体系融合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思想,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双体系融合”建设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实施措施。
论文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双体系融合
一、南通市外贸人才需求状况
国际贸易步入新一轮增长期,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愈加凸显,南通已成为江苏甚至全国的国际贸易增长的新生崛起力量。具体地说,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中国经济融人世界经济体系,我国对外经贸高速发展,具体针对南通近年的外贸发展情况,我们在调研过程中作了详细了解,根据资料显示,2007年,南通的进出口总额达到127.76亿美元,比去年增长27.4%,高于江苏省平均增幅4.3个百分点。拥有外贸经营权的企业不断增加,大批操作性和服务性较强的金融、保险、电信、信息、咨询、旅游等行业的涉外工作岗位不断出现,这将吸纳国际贸易专业(外贸专业)毕业生,从而促进需求增长。同时,更多的国际性企业看好南通,国际各类投资及其贸易趋向活跃,2007年仅南通开发区新增外商投资396个,其中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83个,商务部确认资金实际到帐注册外资23.23亿美元,这将产生更多的涉外就业岗位。WwW.133229.COM国际贸易人才将出现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结合我们的调查资料结合南通人事局的预测,在今后的五年内,南通对国际贸易(外贸)专业从业人员的需求量在11000个岗位到15000个岗位。
二、目前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中遇到的几个关键问题
1.对市场需求的调查不够,导致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偏差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对国际贸易企业的市场调研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调查的企业面比较窄,数量有限,不能反映实际的用人需求情况。部分高职院校在调查时,通常以几家企业或是几十家企业为调查样本进行,最终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是即以此为依据。但是国际贸易企业有着专业贸易型外贸企业和生产型外贸企业,其所属行业也千差万别,因此几家企业或几十家企业不能代表整个行业的用人需求,导致人才培养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偏差。其次,对用人需求的调查分析的深度不够,不能反映企业用人的规格要求。很多学校在用人的调查表设计时往往注重调查企业用人需求的数量和岗位,但是对于企业某一岗位用人具体需要哪些基本素质、基本技能,以及要达到的标准等调查不够,导致对用人单位的调查结果没有真正为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起到参考作用,人才培养也因此产生了偏差。
2.没有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双赢”机制,导致学生岗位实习欠缺
高职院校培养的国际贸易人才是应用性人才,因此校企合作是一条实用、高效的途径,可以对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目前就国际贸易这个专业而言,校企合作缺乏“双赢”机制,首先,从学校角度而言,学校十分希望将所有学生派到国际贸易企业的相关岗位去实习,并在实习中通过企业外贸从业人员的指导,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实践技能。但是学生数量众多,平均一个班大概有30到40人,一个年级大约有100人甚至更多,以每个企业接纳3到4名实习学生计算,一届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大概需要找30到40家国际贸易企业,这对于学校而言十分困难。其次,从企业角度而言,企业接纳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不高,实习效果普遍不高。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国际贸易企业普遍对其业务特别是客户资料采取保密的态度,学生参与到实习中去企业担心其客户资料流失给企业带来损失。另一方面,外贸业务环节繁琐,很多细节东西问题需要有丰富经验才能应对自如,企业担心没有任何经验的学生参与其中会导致业务出差错,因此一般只让学生观看,不会让学生上手操作,导致实习学生有时干脆被晾在一旁,实习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3.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鉴定联系不紧密,学生实践技能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对于国际贸易专业而言,职业标准的开发相对完善,发证规范,主要有商务部及人事部联合颁证的国际商务师(执业资格)即外销员考试,商务部外经贸企业协会的国际贸易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职业资格考试,海关总署的报关员资格考试,国家质检总局的报检员资格考试,国际货运协会的国际货运员资格考试,剑桥商务英语初、中、高级考试等。对于这些职业资格和技能的考证,很多学校没有重视,仍然沿用以前的学科式教学计划,没有将职业资格鉴定课程和教学计划紧密结合,使学生毕业时手中含金量较高的国际贸易职业证书缺乏,实践技能也相对较差,在就业竞争和岗位竞争中处于落后局面。
三、“双体系融合”的基本思路及其实施措施
1.“双体系融合”建设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基本思路
目前,对专业成功与否的评价,主要涵盖诸如专业的师资力量、科研能力、课程建设、学生就业率等等指标。但是,对于高职国际贸易这一具体的专业而言,真正能够体现其成功与否的应该是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能否被社会和企业认可,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即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岗位适应性是否强;其次,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能否有较强的发展后劲,即人才的可塑性是否强。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应当坚持“双体系融合”的思想。
所谓“双体系”即国家学历教育体系与国家国际商务职业资格、职业技能认证体系的融合。“双体系”在重视其职业技能资格培养的基础上,还注重学生的整体素质能力的培养。在我国,所有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包含在国家学历教育体系中的,每一个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修完教学计划规定必须修完的课程才可以获得国家承认的大专学历文凭,所以,我们高职高专的全日制学校首先应当使学生完成教学计划并获得大专学历。同时,基于直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教育职能,决定了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必须具有本专业的从业或执业技能,而目前我国的从业或执业技能往往通过国家(行业)建立职业资格制度、标准,并通过行业、认证培训机构培训并颁发相关的资格证书来完成。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结合学历文凭教育体系和职业资格、技能教育体系两个方面,这两个体系必须进行良好的融合才能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职高专人才。双体系融合示意图如下:
2.“双体系融合”建设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实施措施
(1)实施“双体系融合”,需要对我国国际贸易专业职业资格认证体系进行研究,引导学生理性考证
虽然,国际贸易行业职业标准的开发相对完善,发证也比较规范,有外销员考试,国际贸易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国际货运员等职业技能考试,也有报关员、报检员等职业资格考试,同时也有一些含金量较低的所谓的职业技能考试混在其中。因此,在实施“双体系融合”教学时,需要对国际贸易专业职业资格认证体系进行研究,引导学生合理和理性考证。因为,这些职业资格和技能的考试在外贸行业有着一定得层次性,对从业人员的个体特性要求也不尽相同,所以国际贸易专业还应该结合学生自身的职业规划,将国际贸易职业资格认证形成体系,并将该体系融合到学历教育过程中,提高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针对性、层次性和差异性,完成对学生的人性化培养。
(2)改革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将职业资格认证的内容有机的融合到教学课程中,构建符合“双体系融合”思想的课程体系
根据“双体系融合”的思想,在构建本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时,首先通过调查明确国际经济与贸易职业资格、技能认证教育体系的模块课程构成,这些模块课程主要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职业领域中的六大职业资格和技能考试而设定的,它们分别是报关、报检、外销、单证、跟单、国际货代,其模块课程构成如下列图所示:
在考查了上述岗位课程后,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规格要求,结合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用人单位意见,将这些课程进行了课程的整合,从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设计了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总体结构如下图:
(3)在“双体系融合”教学中,注重专业技能课程的同时,还应当注重学生拓展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拓宽学生的就业面
在“双体系融合”教学中,“双体系融合”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国际贸易专业素质和技能。但是,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学生的性格差异、成长环境差异、心理差异等,他们在从事国际贸易相关事务的工作中其实有着不同的适应性,我们在注重专业技能课程的同时,还应该关注学生的这些个体差异,还应当注重学生拓展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拓宽学生的就业面。据调查,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有一部分毕业后会进入营销、管理和会计等岗位,因此,我们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国家税收、证券投资、公共关系、电子商务、企业管理、经济应用文写作和推销技巧与商务谈判等课程加入其中,使其毕业后具备与个体特性相适合的岗位工作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
综合上述两块研究成果来看,尚未将二者有机结合并进一步体现专业建设对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辐射作用。因此,如何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这个角度来更好地指导国际商务类专业尤其省级示范特色专业的内涵建设,同时将国际经济与贸易这个省级示范特色专业的建设和带动真正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还存在较大的研究和发展空间。
二、研究内容及主要观点
(一)(1)研究目标:本课题试图以湖南省发展新型加工贸易为契机,在职业教育和国际贸易理论的指导下,借鉴省级示范特色专业的建设成果,将湖南省与江苏或浙江等某个沿海发达省份在国际贸易专业建设和加工贸易转型省级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深入研究教育部十一五中长期规划和商务部等相关政策和法规,将国际商务类专业建设的提升和湖南省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发展进行有效对接,同时通过计量模型的构建和测算,对新形势下加工贸易影响湖南经济发展的程度做一个经济预测,从而为湖南构建新型加工贸易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借鉴,也为国际商务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的提高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2)研究内容:国际贸易省级示范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就业区域选择与湖南省产业转移关系分析;湖南省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对国际商务专业方向创新的效用分析;湖南省与浙江省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和加工贸易发展对比分析;新型加工贸易促进湖南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考虑风险的加工贸易模型的假定及说明;模型的实证检验分析以及测算结果的导出;湖南省发展新型加工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可行性分析及建议;国际贸易省级示范特色专业的社会辐射作用与湖南省发展新型加工贸易及产业转移的关系研究;湖南省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升级对拉动国际商务类毕业生就业的效用分析。(二)主要观点。(1)国家“十二.五”中长期规划明确规定了发展加工贸易,特别是中部省份应承接东部甚至国外产业转移,这为湖南省提升现有加工贸易内涵,构建新型加工贸易格局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基础。(2)国际贸易省级示范特色专业的成功申报与前期建设为湖南省提升现有加工贸易内涵,构建新型加工贸易格局提供了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3)将加快湖南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与国际贸易省级示范特色专业的后续建设进行对接研究,既是经济发展对更高级别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中“产学研”结合的重要理念。
三、基于新型加工贸易转型下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全面修订以发展加工贸易为主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于加工贸易的环节众多,涉及的国际商务类专业及典型岗位也比较多,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调研的分析结论,结合相关各岗位特点,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使其更适应外经贸产业转型升级的岗位需求,并体现产业岗位细化的前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