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族文化的共同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民性是如何形成以及如何存在于一定的文化之中的呢?拉尔夫・林顿(Ralph Linton)提出了三个原则:(1)早期经验对人格有延续的影响。(2)子女教养方式是由文化塑造而成的,因此,同一民族文化中的孩子,其早期经验虽不尽相同,但至少是相似的。所有文化共同体在养育小孩方面都面临着类似的问题,然而解决问题的方式却随文化不同而异,但在同一文化层次中却是相当一致的。(3)同一社会中儿童类似的早期经验,导致类似的人格型态的产生,而不同文化共同体中的儿童,由于不同的早期经验,则导致不同的人格型态。在每一个社会文化共同体中,都有着这样一种循环――基本的风俗习惯导致制度化的子女训练方式,由此导致类似的人格型态;与此同时,人格型态又反过来影响制度化的风俗、习惯、信仰和传统。因此,每一种文化中的人不仅在小时候受类似的教养方式的影响,而且长大以后仍然受到类似的风俗、习惯和传统的影响。当这些人长大并成为父母时,他们的习俗、风尚和传统又影响他们自己教育子女的方式。
美国人类学家克莱德・克鲁克洪对何以能够形成一定的国民性亦作了自己的回答。他指出,为什么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候,都遵从一定的文化模式?我们无法对这个问题作充分的讨论,但是有两个原因是很显然的。首先,由于习俗相袭,一个人对自己和群体的关系是抱着肯定态度的,这样他才能避免产生孤独感。其次,因为社会生活有相应的分工,那么就很自然地形成了一定的文化模式。这可以想象为人们生活在同一个家庭里,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房间,作同样的烹饪,吃同样的饮食。
上述两位学者的观点,无疑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也是有说服力的。但在西方,也有一些人类文化学和社会学的研究者提出了所谓的“民族心理”、“集体表象”或“集体无意识”等概念,把文化看做一种在个体出生之前业已存在,每个个体不能不按其行事的“列维坦”式的东西,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把“国民性”视为一个民族先天的生理遗传,而不是后天的文化及其教育的产物。笔者认为,一个民族的国民性,既是一个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积淀,也是一定社会文化共同体内的人类在漫长的集体实践基础上的经验累积。积淀本身包含着内化(心理)与外化(文化的历史遗存)两个方面,二者又共同以人类文化活动(自然包括教育)为中介相互转换生成。传统的文化及其内在的惯性――文化的传统,是人类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在方面。与这个外在方面相对应,在共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上,形成和发展了一定社会文化共同体中的人类共同的心理结构,形成和发展了某些内在的心理模式、构架和范型。
国民性是某一民族文化中,绝大多数的个体文化或多或少所具有的一些共同性特征。在这一民族文化中,还有一部分个体文化不具有这一共同性的特征,甚至可能是截然相反的。这仍然是文化及其教育所致。一般说来,在“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社区文化―家庭文化―个体文化”这一文化序列中,处于较低层次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所有高于它的层次的文化决定的。同一民族文化中的个体文化,由于地域文化、社区文化和家庭文化的千差万别,更由于形成个体文化的自然基础(即遗传素质)及与个体直接和间接交往的人和事的千差万别,有可能奇迹般地组合成一种与众不同的个体文化。另外,国民性本身也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
“五四”启蒙运动开展了对国民性的批判,目的是由“立人”而“立国”。这既是对传统人格的颠覆,也是对现代人格的建构。林语堂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有“太正经与太不正经”的两个极端,太正经滑向理性化的极端,最终演变为“吃人”;太不正经滑向感性化的极端,而趋向于“堕落”。他主张避免走这两个极端,通过幽默达到中和,以培育一个“新人种”。这个新人种应当是“一个侵染着丰富的合理的精神,丰富的健全的知识,简朴的思想,宽和的性情,及有骄阳的人种”(林语堂)。先生则强调:“要培养爱自由、好平等、尚博爱的人,在教育上不可不注重发展个性和涵养同情心两点。”
关键词: 文化 日语教学 运用
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上,语言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文化的发展能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发展。有了语言,人类就有了文化,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也有制约作用。
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地认识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并合理地将这种关系运用到外国语的教学实践中。在外语教学中,我们必须形成这样的共识,即从事外语教学的教师既要教语言,又要教文化,要通过文化促进外语的教学。
一、文化的层次与日语教学
“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①
学术界将广义的文化分为表层文化、中层文化和深层文化。表层文化又称器物文化、物质文化,多指有形的、可以感知的物质及精神产品,如建筑、食品、服饰、器物、烟、酒、茶、戏曲文化等。中层文化,即制度文化,包括人际关系中的礼俗文化、行为方式等。深层文化,又称观念文化,包括思维方式、社会心态、价值观念、风土民情、审美情趣等。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正是深层文化意义上界定了文化的概念,他说:“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人作为社会成员所需要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其它的能力与习惯。”②美国学者奥格本说:“文化一词包括物质文化,同时还包括文化的另一部分,如知识、信仰、道德、法律和风俗。”③
这三层文化之间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表层文化和中层文化均植根于深层文化。反之,深层文化中的观念经常以习惯或生活方式反映在中层文化中,或者以艺术、文学、器物形式反映在表层文化中。当然,这种联系并不是简单地一一对应的,而是一种复杂的对应形式。一般说来,经常是深层文化中的多个因素共同促成一个或几个生活习惯或行为准则,并体现在表层文化中。更为重要的是,生长于一种特定文化中的人自然地继承了深层文化和中层文化,人们的思维和行为往往无形中被深层文化控制。
在日语教学中,教师应当熟知文化的一般理论,并在两个方向上完成文化的解构。首先,完成对本民族文化的解构,即十分熟悉本民族文化中的表层文化、中层文化和深层文化。其次,完成对其日本民族文化的解构,即以文化的一般理论为指导,对日本的表层文化、中层文化和深层文化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能进行不同文化之间的类比,并能分析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使教育对象能通过文化的类比,迅速、牢固地掌握日本语。正如学者所说:“无论文化教学或文化研究都有一个层次问题。文化与语言密不可分,文化无所不在,因此,不能认为只在高年级才能谈文化,另一方面,也绝不是不讲阶段性,学生刚一接触外语就立即灌输许多文化知识。总的来说,文化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愈显得重要,文化教学的比重也随之加大。”④
二、文化在日语教学中的运用
虽然不同的民族存在着不同的文化内容,但是由于人类生活的共同性使不同的文化中也存在着相同的因素,这些因素对于外语教学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表层文化的运用
表层文化经常表现为器物和有形的文化形式,是可以直接感知和认识的文化形态。由于人类在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方面的共同要求,在表层文化方面,尤其是器物文化方面经常表现出共同性的特征。我们经常将这些特征运用于日语教学中,如在住方面,房屋、床、桌子等概念在中日文化中是共同的;在食方面,碗、筷、锅、杯子等概念在中日文化中也是共同的。我们在讲授日语的这些基本概念时,经常与汉语中的概念进行对应、比较,使学生能够通过汉语中的概念迅速掌握日语中的概念。
如:汉语?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日语
房屋――――――家屋(かおく)
锅――――――――(なべ)
筷子―――――――箸(はし)
在日本的表层文化中,有一些器物和文化形式与中国的表层文化有相类似的概念,对于这些概念我们也经常通过与中国的概念进行比较来说明其涵义。如“和服”、“茶道”等。
(二)中层文化的运用
中层文化更多地表现为制度文化,尤其是表现为人际关系中的礼俗文化、行为方式等。语言在中层文化中的作用是巨大的,许多语言现象受人际交往中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礼仪的严格限制,反映了不同民族间文化、生活习俗及行为方式的不同。正如英国语言学家格拉斯通(Gladstone,1972)所说:“语言和文化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语言既是整个文化的产物或结果,又是形成并沟通文化其他成分的媒介。我们从小学会的语言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交际的体系,更为重要的是,它制约着我们交际的类型和方式。”⑤
但是,在中层文化中,不同的民族也有共通性,有的内容甚至是完全一样的,如称谓、祝福、恭维、致谢、礼貌等。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充分地注意到中层文化的这一特点,并将其运用到日语教学中。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说明某一行为方式与中国人的行为方式的共同性。如“送礼”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中国人每逢节日有晚辈给长辈送礼的习惯,另外平时受过别人恩惠时,也要找机会通过送礼来表达感谢之意。日本人的做法和中国人很相似,也经常通过送礼这一方式来增进感情,加强联系,所以在日语中有“暮”(赠送年终礼品)一词。
其次,我们注重说明某一行为方式与中国人行为方式的差异性。如“鞠躬”这一行为在中国和日本就存在着差异,在中国人那里,只有当向别人郑重地表示感谢或者道歉时才要鞠躬,我们很少做这个动作。平时与熟人相遇只是点头或是握手。但在日本,人们见面打招呼的主要方式就是鞠躬,而且根据说话时的情况还要不停地互相鞠躬,这也是日本人最基本的礼貌。
在日语教学中,对中层文化的运用,我们更注重日本中层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性。因为这一层次的文化直接影响到言语与文化的交流,合乎民族习性的语言交际会令对方感到亲切、气氛融洽,有助于消除不同文化间的障碍。正如沃尔夫森(N.Wolfson)所说:“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的语言和语法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较宽容,与此相比,违反谈话规则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⑥
(三)深层文化的运用
深层的文化更多是一种观念文化,包括思维方式、社会心态、价值观念、风土民情、审美情趣等方面。深层次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心理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体现一个民族在文化上与其他民族文化相区别的主要特质,是与其他文化“异质”主要原因。
在日语教学中,我们极其重视对中国与日本深层文化的对比和说明,以使学生充分认识这两种文化的不同,并进而加深对日本深层次文化的认知。如“龟”在中国的文化观念中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词,如“乌龟”、“龟孙子”、“王八蛋”等用语都是表达骂人的意思。但在日本文化中,“龟”代表着长寿,没有任何的贬义含义。如日语中有“”一词,它表示吉祥的意思;在日本,平时也可以看到鹤龟形状的包子。
语言文字虽然是一种交流的工具,但它更是文化的载体。而且,由于文化的影响,语言也呈现出不同民族的特色。因此,在日本语的教学中,我们应当充分重视文化在语言中的作用,将文化作为教学的重要补充,使学生不仅了解异质文化的特点,而且掌握日本语言的特征。
注释:
①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1533.
②[英]E.B.泰勒.原始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1.
③[美]威廉・费尔丁・奥格本.社会变迁――关于文化和先天的本质.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2.
④胡文仲.文化教学与文化研究.载胡文仲.文化与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28.
关键词:民族文化;体质特征;饮食
民族文化的建构中其成员的体质特征对文化的建构赋予区别,因而在文化的建构中,必然会对这些体质特征做出适应性的表达。文化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创建的一套节制系统,是相关民族完成社会生活的工具。要使民族文化更好的服务于成员的体质特征,该文化就必须努力适应并在该民族的各个方面得到明显的表达,并成为民族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个民族只有通过对其成员体质特征的适应,并成为文化建构的必备内容。该民族文化才能有效的凝结社会功能,确定该民族文化的存在和发展。
藏族、蒙古族等居民酥油茶中添加食盐,这对其他民族看来是十分奇特,但对当地居民来说却是必不可少,这是文化对他们成员的体质特征所作出的适应表达,因为这些成员都属于黄种人。黄种人有一些共同性的体质特征,那就是他们的体质汗腺十分丰富,在正常的生活中排汗量比其他人种大,而且汗液清澈。排汗中不必避免将体内大量的盐分排出体外。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气压低,以至于气温偏低,但蒸发量却很大,排出的汗液很容易蒸发。因而生活在期间的黄种人,因为体质特征所使然,即使气温较低也会大量的排汗,从而将体内的盐分排出体外,这就会使这里居住的黄色人种居民体内盐分大量流失而导致PH值失衡,严重的会使消化功能混乱。因而这些民族的文化中要在酥油茶中添加食盐,其实是对其成员体质特征的一种适应表达。通过这种习俗不断的给自己成员补给盐分来确保成员安全。这样的酥油茶对来自其他地区的黄色人种居民是很难适应的,其他黄色人种居民对既腥又咸的东西是难以下咽的。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生活,都会接受这种特殊的饮料,但对白色人种的居民而言,接受这种饮料的必要性就不大了。
一、对不同民族饮食文化的适应解读
不同的体质特征对文化的需求是不一样的。那么,由于体质特征的差异性。不同肤色的人种在饮食上也就存在着明显的分歧。中国的汉族居民在做菜的配料中添加食盐,则食盐是必不可少的佐料,这和白色人种的做菜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就这一做法会让白种人不可理解。而这对于中国汉民族居民而言根本就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这只是汉族文化对其成员自身体质的有效适应,因为这些成员都是中国的汉族居民。汉族居民他们本身就有一些共同性的体质特征在适应着相应的满足于自身的文化。
为什么汉族居民要在菜中添加必不可少的食盐为佐料,这和他们的体质有着莫大的关系,那就是他们的汗腺十分丰富,在正常生活中的排汗量要远远大于白色人种。那么在排出的汗液中就会有大量的体内盐分排出体外,如果这些排出体外的盐分得不到补充,就会使这些汉族居民体内的酸碱度失衡而导致脱水或消化功能的混乱,严重的还会导致生命危险。因此,汉族居民在炒菜的时候添加食盐,实际上就是对其汉族居民体质特征的一种适应方式的表达。通过这样的饮食习惯从而也保证的了汉族居民能够正常的生活,能够正常的工作。对于这样的饮食习惯,是很难适应于白色人种体质的需要,即使白色人种在汉民族的聚居地生活多久,他都难以接受这样的饮食习惯。实际上,他根本不用接受这样的饮食习惯,因为对于他自身的体质特征来说,他根本不需要大量的食盐进入体内,多了反而会对他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伤害。“人种不同,体质结构也各不相同;体质不同,对食品的需求也各不相同”[1].
二、体质差异的作用导向
中国一直是一个体育大国、体育强国,但在有的项目中却一直不能鼎立于世界强国之列,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结果呢?像中国的足球项目一直实力不济。有的人说,中国足球实力弱是因为饮食结构的问题。国外足球运动员每天吃牛肉、吃牛排,于是很长一段时间中国足球队掀起了培养足球运动员先从饮食开始,大家都吃牛肉、吃牛排,但是中国的足球运动反而不见好。这里,大家要明白,这足球运动实力的强弱,不单单是饮食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人类体质差异导致的结果。由于体质差异,盲目的大量吃牛肉、牛排,反而会导致人体的组织器官不适应于自身体质的生理活动程序。如果问题严重还可能产生疾病或更为严重的后果。所以说,中国汉族人他都有着自身的体质特征,那么根据他自身的体质特征都会有他相应的适合自身体质特征的特有生活方式或饮食习惯。有的时候,往往人类自身闯下的祸要远远大于自然所带来的灾难也就是如此。
到这里,大家要明白,体育项目的强弱与人的体质特征的差异性是非常密切。一提起赛跑项目,人们就会想起那些黑人运动员。博尔特在2009年世界田径锦标赛以9.58秒,让世人感到震惊。黑人不仅仅拥有很强的爆发力,在耐力上也无与伦比。在短跑,跳远、三级跳远及跨栏等需要速度与爆发力的项目上,保持世界纪录的都是黑人运动员。在关注度最高、代表人类速度极限的男子100米短跑项目上,也只有黑人能跑进10秒。而在极需耐力的长跑项目上,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的黑人选手长期处于霸主地位。
黑人运动员惊人的爆发力来自哪里呢?通过测试显示,黑人运动员的肌纤维进行无氧呼吸的百分比较高,在短跑中,黑人运动员能够忍受短暂缺氧,所以在呼吸的过程中不会明显下降,这就是取胜的关键。黑人脚底屈肌强度约150~200千克,而白人只有50千克左右。若以同样的腿部蹬力作用地面,黑人的弹力比白人高出3~4倍。这使得他们不仅能跑得更快,而且跳得更高。
黄种人的体质特征是以轻便、灵活的表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白种人相比,黄种人个子矮、体重轻,绝对力量和绝对速度都不占优势,其天赋主要表现在与灵巧、技能和心智等有关的项目上。在以往的比赛中,黄种人在体操、跳水、羽毛球等项目上优势明显。此外,黄种人一般身体重心不高,稳定性较好,所以黄色人种在举重的项目中也明显优于高大的黑色人种。
由于黄种人与白色人种的体质差异性,黄种人在身体的坐高和头部宽度方面大于白种人,这些特征极大地限制了黄种人的奔跑速度和弹跳能力,因此在田径、大球等方面取胜是非常艰难的。但在各种需要灵活技巧的运动项目上,如柔道和体操等项目上,黄色人种的体质特征却又有着天然的优势。所以说,中国运动员想在足球、篮球和排球三大球中,以及跑、跳、投等田径项目上赶超世界一流水平,难度确实不小。其实这根本没有必要,因为人类体质特征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性。如果忽略了人类体质特征的差异性,而盲目的为了争夺冠军而参与体育运动的话,那都是盲目的、愚蠢的做法。
总而言之,民族文化的建构与人类体质特征极为密切。在民族文化的建构中只有对其成员的体质特征做了有效适应,这种文化才得以稳定的延续,也才能满足于民族成员的需要,也才能更好的为该民族成员所服务。(作者单位: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
参考文献
(一)娱乐性和观赏性
人们在民俗体育活动中自由抒感,发掘潜在的心理能量,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享受生活的乐趣。虽然民俗体育在其产生之初可能具有宗教的、军事的、劳动的或其他某种实在的意义,并不是为了娱乐,只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其娱乐性的特征才更加凸现出来。民俗体育一旦作为一种文化娱乐活动来满足人们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的基本要求时,它就天生具有娱乐意义,从而使民俗体育逐渐成为人们强健体魄、自娱自乐、沟通情感、美化生活、增强群体凝聚力和社会活力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动内容。
(二)民族性和地域性
每个民族的民俗体育都会反映出本民族的体育特点,通过这些体育特点使每一个民族的体育文化得以形成自己的性格。
地域性是民俗体育在空间上所显示出来的特征。决定民俗体育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因素。民俗体育的地域性与民族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定的民族居住在一定的地区,他们在特定的地域条件下形成自己的民俗体育文化,一旦民族文化心理形成,民俗体育就有强烈的传承性,即使脱离了特定的地域空间,他们还会继续保存着本民族的民俗体育。民俗体育的地域性特征具有十分普遍的意义,它总会受到一定地域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地缘关系的制约,都不同程度地带有地方色彩。这些地域性的民俗体育不仅表明了人类各种群体独特的体育娱乐方式,也表现了它们不同的体育心理趋向。
(三)共同性和阶段性
民俗体育文化的共同性,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指的是同一民族内不同阶级、阶层之间的共同的民俗体育文化现象。虽然不同阶层的人群从事民俗体育的场所、物质条件有所不同,但其民俗体育的本质功能(如健身、娱乐)则是相同的,同一体育活动方式所形成的体育规范对于不同的阶层具有相同的约束力。其二,民俗体育还具有全人类的共通性。世界上各个民族的民俗体育,在其形成过程中,都存在着许多相似或相近的因素,它们往往具有人类共通性的深刻内容,这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民俗体育的阶段性是指全国范围内各民族在相同的历史时期或相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上所共同具有的与该时期相适应的体育文化。不同时期的民俗体育通常都带有那个时期的文化特点。按照我国社会的发展,我国民俗体育文化可以划分为原始社会时期的民俗体育文化、封建社会时期的民俗体育文化、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的民俗体育文化和社会主义时期的民俗体育文化。
(四)传承性和变异性
传承性是民俗体育在其发展过程中显示出来的具有运动规律性的特征。这个特征对于民俗体育的存在和发展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特征,同样也具有普遍性。民俗体育从产生之时起,之所以能够穿越历史隧道,绵延流传至今,就得益于其传承的力量,因为任何文化一旦形成以后,就会具有自身的活动规律和惯性,并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体现出顽强的传承性。变异性是指民俗体育在传承过程中引起的自发的和渐进的变化。民俗体育的传承性,绝不可以理解为原封不动的代代照搬、各地照办、毫不走样,相反民俗体育恰恰是随着时间上的变迁、空间上的传播,从内容到形式或多或少有些变化,有时甚至是剧烈的变化。
(五)依附性和融合性
民俗体育主要依附于各民族的生产劳动、岁时节令、婚丧礼仪、信仰崇拜等活动中。依附在生产劳动中的民俗体育活动各个民族都有,大多表现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民俗体育文化的融合性是体现水平式的民俗体育文化交流。不同民族体育文化和地域民俗体育文化在交流中往往出现“抗拒”、“同化”、“涵化”等多种不同情况。“抗拒”是某种民俗体育文化在受到外来冲击时采取完全抵制的态度;“同化”是指一种层次较高的民俗体育文化与较低的民俗体育文化相接触,后者往往被前者所摄取和融化;“涵化”是两种相同或相近的民俗体育文化进行双向交流的渐进过程及其相互结合的自然结果。“抗拒”和“同化”只是暂时和局部现象,“涵化”才是民俗体育文化交流中健康的发展途径。
二、我国民俗体育的传承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对中华民俗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而言,政府的重视和支持非常重要。对中华民俗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全民族的事业,是国家行为,单靠个人和民间组织是无法完成这一工程的,必须由各级政府去主导实施,形成一种金字塔形的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机制。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重视和倡导、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除了必要的经济扶持外,政府至少可以在“正名”、引导、组织三个方面,为中华民俗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关键词:群众文化;广场舞蹈;自发式;
中图分类号:G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4-0096-02
一、普及传播民族舞蹈文化
曾经有文化人类学研究学者说过:“只要你跳个舞给我看,我就知道你是什么(民族的)人。”的确,“舞蹈作为一种文化曾是许多原始民族的‘文化焦点’。在今天也是如此,许多民族还保留着自己特色鲜明的舞蹈文化传统,有的舞蹈文化还作为国家象征而得到推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了解舞蹈文化就不能说是完全了解这个世界。”中华民族拥有着丰富多彩、灿烂辉煌的民族舞蹈文化,如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给各少数民族人民带来了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少数民族言传身教传承下来的民族舞蹈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随着当代信息与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加上西方文化的强烈碰撞与冲击,导致了整个民族的年轻一代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轻视,一些承载着人类重要文化进程和价值的艺术形式――民族民间舞蹈,在与大众文化的交锋中败下阵来,正在逐步的远离人民群众的视野。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理想、信念和伦理道德的精神文化的集中反映,在人民的长期的生活劳作中起到宣情、教化、激励的重大功能,同时也是凝聚民族力量,提升民族自信力,增强民族归属感的重要载体,还是各民族增进相互交流,维护民族团结和稳定有效方式。加强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是当今政府和人民的迫切要求和共同心声。如何保护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使其不被尽快置于博物馆中成为历史,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同样,保护和传承民族舞蹈文化,是实现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必须依靠人,人本身才是人类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民族舞蹈来源于各民族人民,以其通俗、浅显、便捷的特点,直接地反映各民族人的生活、生产与情感,为各民族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是人民劳动的结晶。因此,只有反映、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和情感,才有发展动力。所以,民族舞蹈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不仅需要大量的专业舞蹈的群体,更需要其他非专业的更大的重要群体,只有在人民群众中间大力地普及和传播民族舞蹈文化,让更多的普通民众了解和认识并且喜欢上民族舞蹈,才能真正的复活民族舞蹈的生命力。才有更广大的舞蹈文化使者的队伍,才能真正实现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舞蹈的普及传播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将舞蹈语言变体后的间接传播,主要是通过图画,舞谱和文字进行的传播;另一种是舞蹈语言的直接传播,舞蹈作为一种以人的肢体为语言表达人的情感的艺术,在其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大多是以口传身授这种直接传播方式为主,这就直接导致了舞蹈艺术作为艺术之母,却没能像音乐的乐谱,文学的文字那样也有一种通用规范的舞谱。“由于舞蹈艺术是一种人体的有韵律的运动,人的语言是不可能作出全面解释的,他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特性,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承认。”这也就是说舞蹈艺术的特殊性即它的艺术语言是体态化的肢体语言所决定的。随着大众媒体的介入,舞蹈已经可以通过影视和互联网等方式向人民群众普及传播,这也是直接传播的一种新方式。直接传播相对于间接传播更加生动、有效。
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与“农村城市化”的扩张,源于乡村的民族舞蹈正逐步以“燎原之势”蔓延到城市广场的各个角落,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和广大群众的参与和喜爱。群众自发式当代城市广场舞蹈是广大人民群众自觉主动参与舞蹈文化活动的一种形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她们在广场舞蹈的不断实践中,必然会深刻的感受到民族舞蹈艺术的魅力,必然会深刻的了解到民族舞蹈文化的深厚底蕴。广场舞蹈的普及传播面很广,所有的参与者都是以广场为中心相互学习、交流,并向四周放射普及传播。参与者大多是互相不认识,只是因为对民族舞蹈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先是在旁边观看然后慢慢的跟着学着跳。他们先是从广场上学会跳某个民族舞蹈,等了解和掌握了某个民族舞蹈的动律特征和民族文化背景,就带回到各自居住的区域去教他们的熟人,就像“滚雪球”一样,会跳的人越来越多,知道某个民族的舞蹈文化的人也越来越多。这是一种良性的循环机制,使民族舞蹈能够从乡间走向城市,从广场走向社区,然后又从城市返回乡间,从社区返回广场,如此反复,使得民族舞蹈文化在人民群众中间不断的普及传播。
虽然,自发式城市广场舞蹈中的民族舞蹈或多或少的发生了变异,从保护和传承民族舞蹈文化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不好的现象,但是这对于普及传播民族舞蹈文化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众所周知,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中发展的,这是难以避免的发展规律。而民族舞蹈文化也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而作为民族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人民群众真正喜欢的、真正需要的、真正掌握的才是民族舞蹈文化不断适应时代要求的根本动力和出发点。因此,可以说群众自发式的当代城市广场舞蹈,为民族舞蹈文化的普及传播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为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推动建设当代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创造出来的完全与乡村的聚居方式不同的一种全新的文明情境。世界著名城市学家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文化》中就明确地指出,“城市文化归根到底是人类文化的高级体现”。因为城市从一开始就是物质与精神的结晶,所以,它总是反映着所处的时代、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生产方式、人际关系、哲学观点、等。城市文化的产生和建设,有其特殊的背景和土壤。固然,一个城市文化特质的形成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交通条件和繁荣程度是分不开的,但是与人类的活动这一人文要素也是密不可分的。当一个城市的市民对本民族、本地区和本城市的历史、传统、及其载体的一种成熟的认同了的看法及行为表现,即对这种城市文化的认同,有一种“集体意识”。自发式当代城市广场舞蹈在催化城市文明、推动城市文化建设方面主要体现出四个方面的特性:
(一)集中性。城市的本质就决定了城市文化的集聚、融合,它具有凝聚各种文化基因的天然胶力。城市从来就是个种族、各文化互相混合、作用的熔炉。城市就是这种生动的、潜移默化的相互作用的中心,新的种族、新的社会形态从这些相互作用中产出来。在各种新影响的冲击下,他们身上潜藏的创造力被解放出来,而各种交互作用的潜移默化过程则不仅产生了各种职业类型,同时也产生了各种精神气质类型。人类社会发展总的趋势是城市化,人类的财富、信息、权力乃至全部生活方式都以城市为中心汇集了起来。这个集中融合的过程使城市文化更具有社会化、他的涵括面越来越广、凝聚力愈来愈强。自发式当代城市广场舞蹈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把群众凝聚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文化上的统一体,它集中了社会各阶层的群众走进一个开放的空间,他们在这个空间里面用时尚潮流装扮自己、借助动感的音乐和热情奔放的舞姿来展现自己内心的感情和身体的青春活力,这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城市的形象。也正是依靠这种自发状态下的凝聚力和集中力,使得一个城市的文化变得更加形象和生动,使得一个城市有可能变成一个伟大的城市,成为一个具有独特形象的城市,推动了城市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为建设城市的特色文化提供了一种巨大的力量。
(二)地域性。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生产方式的不同,城市在历史的不断进程中,形成了各自差异的地域文化,这种差异化的地域文化又具有着差异化的特色,因此城市文化是一种历史性的地域文化。有人说过,民族文化和地区亚文化的鉴别无疑与地理上的考虑相联系。举例来说,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省份,它的城市文化的地域性在于26个民族在文化上可以认同的人们不得不接受云南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空间。这就是所有聚居在云南这个地区的人民对其所在的城市文化产生的一种认同感、归宿感的基础,也是云南城市个性形成的根本原因。如今,伴随着现代化的传播手段使当代生活具有更多的共性和世界性色彩,但是这并没有完全取消云南的独特民族文化,相反还刺激了云南的城市文化向更具有地域性的现代化方向发展。云南群众自发式当代城市广场上的彝族舞蹈、傣族舞蹈、白族舞蹈、哈尼族舞蹈等等正是生活在云南这片红土地的上的各族人民对云南民族文化的强烈的乡土认同。特别是对于刚刚进入城市生活不久的城市人而言,跳民族舞蹈这是一种潜在的回归,回归到“原生态”的乡村生活,并通过这种方式重新找到新型城市人的心灵归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广场民族舞蹈在表演中寄予了城市人对原生态乡村生活的深情厚谊,展现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从中可以窥见一个城市对待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态度。
(三)层次性。法国历史学家莫里斯・艾马尔指出:城市是一个纵横交错、布局密集的空间,是按照虽不成交但人人均需要严格遵守的一套一定之规部署的,这些反映在城市生活各个层次上的规定,决定了文化的复杂性。所以说,一个城市的文化是一个多层次、复杂、综合的统一体。城市文化从它的精神和物质的表现形式及关系角度来分析,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社会观念、制度、宗教等;二是社会生活、习俗、审美等大众文化;三是前两者的物化。自发式当代城市广场舞蹈往往承载了一定的城市居民的思想观念和日常生活审美方式。当城市居民不再为在外面跳舞为耻辱,他们都有了展现自我的意识和审美需求,或许走进剧场去欣赏高雅艺术是另一个层面的审美需求,但是当她们开始从麻将台走向城市广场,开始寻求一种适合自己通俗文化审美要求的形式表达,使得城市文化不会是一种单一的形态。而这种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矛盾和碰撞使得一个城市文化产生了内在的张力,而这种张力会对文化的发展起到强有力的驱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