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银行服务实体经济总结

银行服务实体经济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银行服务实体经济总结

银行服务实体经济总结范文第1篇

相比投行业务,交易银行没有超高的利润,但它受经济周期性影响小,与客户黏合度高,属于轻资产业务的运营模式,是银行获取核心存款、提升持续盈利能力的重要手段。本文以中信交易银行的实践之路为例,探索面向未来的交易银行发展方向。

思考:客户导向的交易银行理念

传统银行业务是以产品为导向,表现为按产品条线进行产品开发、设置组织架构、配置人员费用等资源,交易银行则是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模式。从本质上看,交易银行与其说是一种经营模式,不如说是一种思维模式。从客户需求出发,解决企业在交易过程中的金融问题。

具体来看:一是增强,即增强企业交易活动的流动性、安全性、便捷性,提升客户交易能力。中信交易银行立足企业交易最基础的资金交易、财资管理、融资需求,整合支付结算、现金管理、贸易融资、资产托管四大产品线,增强企业交易资产的流动性、保证交易运营的安全性,提升交易管理的便捷性,夯实企业经营之“势”,助力客户把控全局。

二是延伸,即延伸企业生产经营的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实现企业转型升级。互联网时代的企业竞争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价格、成本等要素的竞争,而是企业“购、销、存”、“上、下游”链条之间的较量。中信交易银行紧紧围绕企业的贸易活动和交易行为,通过专业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借助庞大的客户资源,提供上下游供应链服务和价值增值服务,助力企业实现价值链条长度和宽度的拓展、以及业务场景的延伸。

三是整合,即整合交易环节中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助力企业价值创造。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是企业贸易的载体,中信交易银行通过借助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四大手段,实现企业“三流”的有机整合和企业前端到终端交易流程的无限畅通,提升企业贸易的运行效率和效益。

四是互联,即互联合作伙伴的信息、渠道、资源,为企业打造面向未来的商业生态圈。中信交易银行不是企业交易环节与银行产品的一一对应、两两组合,而是着眼企业商业模式和交易链条视角的产品、功能、平台的有机安排和信息、渠道、资源的互通互联,提供全流程、多维度、一站式、智能化的特色服务,助力企业打造交易生态圈。

实践:中信交易银行探索之路

中信银行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交易银行探索之路,是国内率先提出交易银行理念的商业银行之一。在经济新常态和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结合中信集团特有的“金融+实业”的资源禀赋和多年的业务实践,交易银行业务实践可总结为六个方面,即服务四类客户,强化四种功能,整合四条产品线,借助四个新手段,打造四类平台,形成四大特色。

一、四类客户:企业客户、交易平台客户、机构客户、同业客户

企业客户:企业客户是中信银行重要的对公客户群体,是所有客户类型中数量最大,服务需求最复杂的客户群,占52万对公客户数的90%以上。交易银行服务涵盖企业的采购交易、销售交易和内部交易三个重要交易环节,提供“离在岸、境内外、本外币、线上下”的全面解决方案。中信交易银行服务了一批如五矿、中煤、中车等的龙头企业,也为中小企业提供可定制的交易银行服务。

交易平台客户:针对交易平台客户这一特殊客户群,中信交易银行可为其提供全流程、专业化和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包括账户开立、交易对账、信息咨询、交易撮合、交易结算、资金托管或监管、资金清算、智能账户、线上融资等综合服务。作为余额宝的唯一托管行,累计资金清算规模达8.3万亿元,形成的基金规模约7200亿元,市场份额排名第一;在2014年双十一当天支付宝跨境电商的140万笔交易中,中信银行承担的交易量占比达到50%。

机构客户:在机构客户服务领域,中信银行一直处于业内领先地位,“银财通”、“银医通”、“银校通” 等产品广受市场赞誉。通过信息化手段和全流程解决方案设计,中信银行提供延伸资金归集、非税收入收缴、税务代保管、政府电子招投标等服务。中信银行是第一家获得中央财政国库集中收付资格的“全牌照”银行,近年来,中央财政非税收入收缴规模始终处于所有银行首位,占比超过65%,实现了“银政”共赢发展。

同业客户:同业客户是近年形成的重要服务客群之一,除了传统银行同业,非银行金融同业,还出现了一些新兴互联网金融企业或类金融企业,如第三方支付公司、P2P平台公司、众筹组织等。中信银行的同业交易银行服务集中在三个领域:一是行、清算领域,二是票据领域,三是互联网金融领域。中信银行是最早提供相关资金监管服务的银行,并与国开行开展了“彩虹桥”项目合作,推出了“存放同业模式下的对公结算存款”模式,正在全国推广。

二、四大功能:交易资金管理、交易融资提供、交易对象撮合、交易风险防控

交易资金管理:交易资金管理是交易银行的基础功能,包括支付结算、现金管理、资金监管/托管、资金理财等。中信银行不断强化服务响应能力、迭代能力、线上化服务能力,建立领先的交易资金管理体系。针对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资金分散、归集缓慢、效率低,风险大、成本高,信息少、质量差,支付结算渠道窄等问题,中信银行通过银企直联,研发了信e付系统,创新应用pos终端设备,实现了银行与平台、渠道、信息和客户资源的互联。此外,中信交易银行具有完善的资金理财体系,含多种担险型及非担险型对公产品。

交易融资提供:交易融资提供是交易银行的重要功能。以客户融资需求为出发点,搭建集团内、外同业合作平台,打通信贷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拓宽客户交易融资渠道是中信交易银行的服务方向。中信银行以打造“最佳综合融资服务银行”为己任,积极探索创新围绕交易链条的融资服务,借助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手段,打造全面、全程、全链条式的综合化交易融资服务,上线了海尔线上供应链融资服务,截至2015年6月,海尔中信电商供应链项目已为162家经销商提供了3.56亿元线上融资。

交易对象撮合:交易对象撮合是交易银行的功能延伸,通过从众多有效数据库中寻找条件匹配的交易对象,在线实现企业交易撮合。依托中信集团 “金融+实业”的特色优势,共享中信银行52万企业客户资源,中信银行借此构建线上线下相互支撑的新型商业模式,配合海量的行业资源整合,通过有效的条件匹配创造更多交易机会。其中,撮合苏宁云商与中信建设的家用电器采购是交易对象撮合的典型案例,成功促成了40亿元电器采购项目。交易对象撮合是中信银行交易银行服务升级的重要方向,使银行作为传统资金中介的角色升级到利用交易数据提升企业交易能力范围。

交易风险防控:交易风险防控是交易银行的高附加值功能,帮助企业客户防控、规避交易对象信用风险、国家信用风险、市场价格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各类风险。银行是经营风险的机构,中信交易银行服务专注并深入企业交易全流程,同时也伴随着银行的自我风险管控要求。基于真实的交易信息,银行能够提示客户某项交易存在的可能风险点,为企业客户提供具有高附加值的交易风险防控服务。交易银行的风险防控不仅体现在传统对公领域,结合中信银行的国际业务优势和金融市场业务特色,在企业外汇、理财产品、贵金属产品、衍生产品等业务领域也建立了持续完善的交易风险评审、评估、处置和激励约束机制。

三、四条产品线:支付结算、现金管理、贸易融资、资产托管

支付结算:支付结算是交易银行服务的基础,贯穿于现金管理、贸易金融和资产托管等业务中。支付结算服务的水平会直接影响到交易银行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支付结算效率不高将严重制约综合服务的可持续性。因此,中信交易银行不断完备支付结算网络,依托公司网上银行、银企直联、网关、POS、手机、电话、柜台等全渠道,根据客户结算需求,可灵活定制完成多种付款工具和付款渠道的优化组合,实现企业付款的安全准确和快速便捷。

现金管理:相比传统授信业务,而对银行来说,现金管理作为交易银行服务中门槛较低的业务,是重要的公司银行获客通道。中信银行是国内较早提供企业现金管理服务的银行,在信息服务、资金管理、流动性管理、投资管理、融资管理、风险管理、互联网金融管理等方面耕耘了数十载。在互联网时代,现金管理成为了交易银行建设新的突破口,中信交易银行围绕现金管理业务构建一体化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未来,随着企业交易和资金管理需求的日益复杂,中信银行将加快MBS云服务版、对公结算卡、跨境现金管理、电子商务业务的拓展,整合现金管理与贸易融资服务,以应对多元化挑战。

贸易融资:以完备的现金管理服务体系为基础,为了进一步服务客户,提升客户黏性,需要授信类产品的配合。根据国际经验,在交易银行的现金管理服务基础上,提供相应数据分析服务,形成交易银行服务闭环,在带来大量优质结算存款的同时,可增加中间业务收入,降低信贷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当下,信贷尚属稀缺资源,某种意义上贸易融资服务可作为交易银行基础服务项目的引流者。因此,整合贸易融资服务,通过打造自偿性贸易融资,特别是供应链金融等有特色的贸易金融服务,可以在维护客群关系的同时降低经营风险。中信银行作为国内最早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的银行,依托遍布全球120多个国家的2000多个行以及国内300余家核心客户,借助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全程控制技术,未来的服务将更为多元。

资产托管:资产托管是交易银行业务向金融机构客户延伸的一条捷径,增强了交易银行板块和金融市场板块的业务联动,把商业银行为经济实体提供的资金流动服务延伸到为金融主体提供的资本流动服务中来。中信银行具有全牌照的托管资格,通过建立广泛的金融同业合作平台,发挥中信集团综合金融优势,为基金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管理资产以及股权投资基金、商业银行理财产品、QDII、QFII、第三方交易资金等提供核算、估值、清算、监督、咨询等值得客户托付的“信(FAITH)托管”服务。截至2014年末,中信银行资产托管规模达到3万多亿元,名列行业前茅。

四、四大新手段: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

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在银行零售业务领域已经得到了应用,并且取得了一定成绩,而在银行对公服务领域,受到企业账户管理复杂性的约束,尚未发挥出作用。中信银行个人手机银行已完成了3.0改版,移动转账、二维码支付、移动缴费等功能极大改善了用户体验。移动互联网在个人金融领域的成功应用也可“移植”到批发业务领域,中信银行正在布局移动互联的交易银行系统,基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移动POS等智能终端,研发对公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移动端整合创新等,为客户提供各类查询、交易、审核等便捷、安全的移动金融服务。

云计算:云计算体现了“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中信交易银行服务升级以互联网精神为指导,正在研发面向中小企业客户的服务平台,MBS云服务等,构建面向未来的云平台。而改造银行核心系统架构是云计算应用的开始,未来,中信银行将不断学习前沿云技术手段,提供电子商务、现金管理、保理和票据等产品的“云服务”功能,客户可以在不进行软硬件投入的情况下,通过多渠道系统平台对自身的生产经营、资金管理、贸易结算、票据承兑等情况进行实时跟踪处理。随着云计算应用的不断深入,中信银行将实现安全便捷的交易银行定制化云端服务。

大数据:从交易银行视角来看,银行获取的交易数据有别于互联网公司的行业大数据,尚未形成多维度非结构性数据,数据精准性较高但可利用维度有限。目前,中信交易银行正从两个方向探索大数据应用,一个是大数据风控授信模型的构建,一个是大数据贷后风险预警系统的完备。中信银行在业内首推的“POS商户网贷”、“海尔线上供应链融资”正是针对客户交易过程中形成的海量、可持续、能够交叉验证的真实交易数据和行为数据,运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建立参数化的风险控制模型,为客户提供授信融资服务的探索。这两类新型授信业务的贷后预警系统也是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了高效的贷后管理。未来,随着云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大数据资产成为可能,“数据资产”的应用将成为银行大数据应用的重要领域。中信银行的数据仓库项目正在积极探索商业智能以及大数据分析的潜能。交易银行服务深入企业日常生产经营,通过大数据分析模型可以让原本闲置的“数据资产”活跃起来,形成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未来海量数据资产反过来也可以促进银行交易金融创新,提升企业交易能力。

物联网:物联网的应用使得每个行业都可以通过信息化提高核心竞争力,中信银行为鑫益联钢铁贸易电商平台提供的在线融资服务就依赖智能化的物联网技术,通过“数码仓”解决了一直困扰供应链融资线上化的动产质押问题,使得银行传统供应链服务向“数据质押”方向升级。随着物联网应用的深入,中信银行的交易银行服务也将推出更多的创新产品。

五、四大平台: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互联网金融支持平台、跨境贸易服务平台、产融协同服务平台

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已经日益成为重要的交易场所,中信银行的电商平台服务致力于为企业提供集内部系统整合、电商平台建设(B2B2C)、资金监管和账户管理、资金支付结算、线上融资、资产管理于一体的综合电子商务服务,在深入电商平台需求的基础上,研发标准化的电商金融服务方案。中信银行的电商平台服务有近十年的历史,以客户为中心建立的附属账户体系在业内处于领先地位,目前已服务于五矿、海尔、中煤、中塑在线等行业知名电商平台,随着电商模式的发展、合作平台仍在不断升级优化。

互联网金融支持平台:中信交易银行的互联网金融支持平台依托银行信用和成熟的账户体系、资金管理产品,为不同业态的互联网金融机构提供融资、资金支付、监督监管、托管、系统支持等服务。近期出台的《互联网金融指导意见》提出“鼓励从业机构相互合作,实现优势互补,特别是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公司的合作,传统金融公司给互联网金融公司提供配套服务与风控经验,互联网公司给予传统金融公司业务模式的传销、并拓宽其销售渠道。”中信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支持方面走在同业前列,2013年联合支付宝推出的余额宝堪称互联网金融的里程碑作品。自此,中信银行与互联网企业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成为了产品完备的互联网金融支持平台。

跨境贸易服务平台:中信银行配合国家“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不断丰富产品组合和交易银行服务,从领跑同业的进出口收付汇、跨境人民币收付汇、进出口贸易融资产品,到外汇避险保值类、资金增值类、期权组合创新类及债务管理类外汇产品,再到跨境资金集中运营、跨境投资便利化服务,并延伸到跨境电商金融服务,集本外币、FT账户、跨境投融资与汇兑于一体的全新自贸区服务平台服务以及境外直融金融服务,客户可在跨境平台获得全覆盖、一站式、全流程跨境金融服务。

产融协同服务平台:产融协同具有渗透性、互补性、组合优化性、高效性、双向选择性等特点,产融协同可以使产业与金融业在经济运行中为了共同的发展目标和整体效益通过参股、持股、控股和人事参与等方式而进行内在合作。中信银行依托集团资源和长期积累的各行业深度合作客户资源,为客户提供业务咨询、物流方案设计、融资安排、产业投资合作、并购机会选择、商业机会撮合、“走出去”国际化资源协助等一系列服务,产融协同服务平台的打造将是交易银行服务外延化的重要方向。

六、四大特色:全流程、多渠道、一站式、智能化

全流程:交易银行的全流程指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整合线上线下的商家资源,物流资源,解决资金交易结算问题,ERP系统对接、网站系统等问题,实现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四流合一,实现交易过程的全流程服务。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交易银行倚重的系统建设可以实现很多技术突破。借助系统,中信交易银行服务借此实现交易活动的多环节涵盖,延伸至交易链条上下游的各个节点,为企业交易行为和贸易活动提供全流程、嵌入式的无缝对接。

多渠道:渠道建设是交易银行服务客户的基础,多渠道可以提升客户满意度,提高服务质量。依托“线下+线上”、“传统+移动”、“境内+境外”、“本币+外币”、“金融+实业”的多渠道网络,整合“客户经理+产品经理+行业专家+客服人员”的多渠道服务团队,创新渠道服务方式都是中信交易银行坚持的特色。

一站式:中信交易银行始终以客户为中心,遵循客户交易习惯、快速满足客户预期、着眼客户未来成长,本着“体验至上”的原则,为客户提供集支付结算、跨境金融、财资管理、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实施、交易撮合、信息咨询于一体的综合性整体解决方案。

智能化:开户、网银签约、柜面业务办理不用排队,多入口预约、线上预审;扫描产品卡片,自动播放产品介绍……银行智能化已经成为趋势,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新手段的应用,全程线上服务、基于大数据的在线融资、多领域的智慧物联网应用在不断刷新金融服务体验。作为对公业务重点投入领域,中信交易银行服务的智能化系统升级改造正在持续进行,对公业务移动终端作为智能化的发力点,将在业务流程和系统建设上不断突破,为客户带来便捷的客户体验。

未来:互联网时代交易银行发展方向

面对未来,中信银行敏于思考,也从未忘记仰望星空。在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银行和企业都将面临新技术和新理念的冲击,而交易银行业务的创新需要银行和企业的共同努力,携手共创美好愿景。

一是交易链条的拓展。未来的交易银行必须把握企业经营拓展方向,随着经济全球化、网络化、知识化的进程加快,未来业态的发展相互渗透、交叉融合,多元化和跨界成为企业经营的发展方向,企业竞争由传统的要素竞争转向综合经营能力的竞争。中信交易银行服务将坚持以客户交易流程为中心,更深入地参与行业发展和交易渗透,无论是对于已有成熟交易系统的大型企业,还是自身ERP系统尚需完善升级的中小企业,中信银行均能在交易银行服务中根据企业特点嵌入个性化、柔性化、集成化建议,发挥资源杠杆优势,为客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定制服务,在提供动态型、集约化财务管理的基础上帮助企业拓展经营空间,延伸价值链。

二是经营模式的转型。交易银行服务模式是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未来的交易银行服务将强调企业与银行的共赢,银行将与企业一同探索经营模式的转型。互联网时代产业经济发展瞬息万变,通过互联网优化和再造商业流程,借助外界资源构建泛供应链平台,达成具有竞争力的战略联盟。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已转变为以协同商务、协同竞争的商业运作模式为特点的全球供应链管理模式,高效、开放的上下游协作信息系统是企业和银行的共同诉求。“金融+实业”是中信银行交易银行的独有资源,依托集团综合经营优势,整合中信银行、中信集团以及密切合作之第三方资源,为企业搭建生态运转所必须的市场、客户、资金、信息、行业、渠道等多种商业要素的桥梁,助力企业实现商业模式转型。

三是时空交易的实现。世界是平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加速瓦解着各种壁垒,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使人类从固定的物理办公空间走出来,跨越时空连接着世界。未来的交易银行是建立在强大的系统支持基础上的,多渠道、多终端、多屏幕将成为交易银行服务的标配,随着无线传输技术等的提升,随时随地接入交易银行系统,轻松完成交易。中信交易银行以便利交易、促成交易为使命,将广泛与境内外机构、平台和第三方系统等合作,致力于极大扩展交易银行的应用场景,为客户提供全渠道交易服务,满足客户移动支付、移动贷款、移动理财等移动交易和财资管理需求。

银行服务实体经济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民营银行 金融体制 民间借贷 中小微企业

一、相关背景和民营银行概念解读

我国的民营银行是由民间资本控制,采用市场化的运行模式,风险自担的服务中小企业的区域性股份制企业。对这一概念的解读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民间资本控股,政府不参股,与国有或国控的商业银行相区别;第二,风险自担,这需要考虑风险承担额度,承担主体的问题;第三,区域性,现阶段,民营银行只会先在某些地区试点,规模较小,主要是为了保证金融稳定;第四,服务中小微型企业,从现在出台的文件来看,笔者认为国家给民营企业的市场服务定位就是中小微型企业,大型企业和优质的中型企业主要接受国有大银行的服务。

二、关于开设民营银行的几点考虑

(一)从政府层面的四点考虑

1、引导民间借贷健康发展

总体来说,民间借贷市场是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自发形成的体制外的金融机构,游离在国家金融监管体系之外。它的借贷利率虽然说是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由双方自发制定,但基本上是卖方市场,利率极高,影响我国利率政策的贯彻执行。对实体经济来说,民间借贷不合理发展会引致越来越多的资金流出实体经济,强化经济行为的投机性和功利性。就企业自身而言,民间借贷的高利率往往会加重企业负担,高利息使企业被挖空形成恶性循环。且民间借贷多为短期借贷,中小企业难以获得长期稳定的资金开展技术研发等基础性工作,不利于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和核心竞争力培养,阻碍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更糟的是,对于一些效益不好的企业,他们从银行中贷不到款,通过民间借贷方式,使社会闲置资金从非正常渠道流入到企业中进行无效流动。一方面使社会资金失去控制,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健康有序发展;另一方面干扰了金融机构正确执行国家的信贷政策,一定程度上扰乱了金融秩序。

2、服务实体经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中小企业受自身条件限制以及现行体制、政策影响(三大因素),融资环境非常恶劣。央行的信贷配给不足使得商业银行在存款流失,责任制严格,不良贷款额居高不下,收益回报率和风险程度一低一高的现实考虑下,把信用等级低、财务信息不健全的中小企业拒之门外。同时,中小企业的融资有“短少频急”的特点,而商业企业因为信息不对称,审核审批程序复杂,担保物鉴证评估成本高,不能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的现时需求。而民营银行是从民营企业发展起来的,有行业优势和信息优势,更贴近中小企业的真实情况。民营企业因为其规模原因是抓不住大型企业的,它的服务对象就是中小企业,只要它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合理创新尝试,解决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我国的经济发展将再上一个台阶。

3、推动银行业务、服务改进

由于之前我国的银行是国有的或者国家控股的,制度比较严格,体制略有僵化,内部治理结构和产权结构不合理,员工没有主观能动性,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低下。而民营银行的行业背景所附加的客户资源,行业经验,市场敏锐度将推动银行业务的专业化发展。而且它经营机制更为灵活,定价机制相对自由,产权明晰,人才激励制度更是充分发挥了人才的潜能,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服务业务。同时也变相激励国有大型银行的服务业务。

4、完善金融体系

一个健康的银行体系包括:大银行 中小银行 民营银行等不同层次金融机构组成的体系,应该是一个能保证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国外资本公平竞争的体系。开设民营银行能够有效补充现有金融机构,让金融机构更加基层化,普及化。民营银行不具有国有银行的优势,吸引不到稳定的大型客户,只能专注服务小微企业,这也是它的市场定位和政策定位。民营银行从某种意义上说打破金融垄断,实现金融市场充分竞争,使得国有银行和民间银行在同一个平台上各凭本事、公平竞争。

(二)从民营企业层面的考虑

民营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所以这段时间大量民间企业热火朝天进军银行业的本质原因就是为了银行业高的净资产收益率。国际金融危机余波未消,国内物价居高不下,企业运营成本增加,融资困难。在实体经济普遍低迷的情况下,银行业一枝独秀,保持着极高的收益率,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家当然想分一杯羹了,当然也不排除有的企业家盘算把民营银行当成自己的融资平台,不过这是不被政策所允许的,也是监管部门极度排斥的。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财经大学金融系教授奚君羊提出,民营企业要看清银行业的发展。现在银行业利润收益比较高是在特定条件下的。银行业暴利问题就与银行业的金融垄断地位密不可分,很多银行并非依靠其强劲的金融运营实力获得收益,而仅凭银行牌照就能轻松赚取高利润。由于银行业存在一定程度的垄断,银行业竞争不充分,而市场对银行服务需求旺盛,是个卖方市场,而等到民营银行大量进入后,银行业竞争加剧,再加上利率市场化,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减缓等,支撑银行良好业绩的因素都在减弱,未来银行发展空间会受到挤压,所以,银行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和平台赚钱。新生银行必然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不论是经验还是资本,所以,短期内得到收益是不太现实的。而且,最根本的问题在于,银行的融资渠道,现在各种保障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如果民营银行不能得到储户的信任,又没有完善的退出和保障机制,民营企业会则会面临巨大的风险,实体经济也会被拖垮。

三、创办民营银行的企业定位

《试点民营银行监督管理办法(讨论稿)》对民营银行定位要求:设立门槛(注册资本)――一次性拿出不低于5亿元不高于10亿元人民币;股东资质――股东数量上原则上不超过20个;最大股东及其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股本总额的20%;其他企业法人股东及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股本总额的10%;单个自然人持股比例不得超过股本总额的2%(所有自然人持股比例不得超过股本总额的20%);发起人――主发起人要求最近3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且这三年内年终分配后的净资产占比全部资产的30%。其他发起人则要求最近2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所有发起人的入股资金来源必须真实合法,不得以借贷资金入股,不得以他人委托资金入股。体现了监管部门对申请企业资金的高度要求,并且严格防范关联交易风险,保护存款人的资金安全。

选取的19家申请民营银行牌照的上市公司

其中我们选取苏宁云商作为代表,因为苏宁自身具有很多的优势,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经营范围广,主要从事家电连锁经营,是国内家电连锁行业的龙头,并且销售终端网络强大。公司通过“统购分销”进行集中采购,同时依托自建的物流网络和维修队伍,建立了售前、售后服务体系,具有很强的规模优势。苏宁云商以传统零售企业起家,早年就已经开展供应链类金融业务,与传统金融机构的天然联系更为密切,在政策方面更容易突破。苏宁的十年规划,苏宁将打造成中国式的沃尔玛――亚马逊。苏宁将逐渐成长成为世界一流的企业,在国内保持相对稳定、较快的连锁网络拓展速度的同时,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云服务是十年规划的核心。苏宁将通过云技术打造云基础平台,实现从技术资源到客户资源,物流资源,财务资源,管理资源等方面以云的方式进行有机灵活的整合,建设一个涵盖B2B、B2C、ERP等的无限广阔的广义电子商务。B2C的网络平台,并打算成为中国最大的3C家电B2C网站。对于电商平台而言,B2C模式对供应商的控制力度强于平台模式,打造线上线下结合为核心的生态产业链。如果成立商业银行,苏宁供应商将是最具黏性的用户。互联网金融起步晚但发展快,依托互联网办理各种金融手续和业务,可以有效缩短交易时间,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交易效率。互联网金融直接面向个人和小微企业,能够缓解当前众多小微企业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由电商平台持有商业银行牌照符合未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苏宁的全金融布局早已体现在互联网金融上,其中的突破口就在于小贷业务。2012年12月5日,重庆苏宁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以3亿元注册成立。并拥有了基金牌照易付宝。苏宁云商表示,易付宝“除了能给苏宁易购带来更加充裕的资金流之外,苏宁易付宝庞大的会员信息库,对于苏宁易购研究网络消费行为实现精准营销创造了条件”。

很多企业在积累一定的资金后,就会开始涉足金融领域。有券商分析人士认为,银行三大核心业务是“存、贷、汇”,由苏宁小贷实现由汇到贷,易付宝实现由存到汇,再实现汇到存。未来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打通存和贷的联系;如果成立商业银行,苏宁云商将盘活自己的金融布局。除此之外苏宁在财务方面也很有优势。对苏宁云商的杜邦分析,可以看出苏宁的未来发展潜力。

笔者建议民营银行以熟悉行业(自己所在行业)作为自己的目标客户,再从熟悉的地域入手,以区域性和专业性为自己的特色,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民营银行绝不能急于扩大规模,试图通过规模效应增加经济收益,若经营范围过广,对民营银行管理能力、经营能力将有很大的挑战。推荐产融优势结合的企业,即其产业资本足以支撑银行所需经营要求,同时银行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产业发展。比如一些互联网金融企业,他们拥有极为成功的电子商务产业,形成了雄厚的原始积累,资料显示苏宁云商成为第一个通过预审的企业。

四、从优势与劣势中窥探民营银行的发展条件

(一)民营银行的优劣势

任何一项投资都是风险和收益并存的,民营银行的设立也不例外,尤其是作为在中国金融领域的一项新突破,民营银行自然也免不了被各种问题所困扰,但是其自身存在的优势需要被重视,劣势也同时需要被指出。

民营银行相比起现在的大型商业银行具有一定的优势:具有信息优势。信息不对称是制约大型商业银行为小微企业服务的难题,但民营银行的优势之一却是信息优势。由于民营银行是在民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本行业熟悉,软信息获取途径便捷;识别企业优劣有信息、经验优势,即行业经验、客户资源(了解客户情况,容易与客户沟通,服务好)、市场嗅觉(对市场敏感度高,不断变化适应市场发展需要)。就像之前提到的苏宁云商,它拥有庞大的客户资源,从供应商到易付宝的会员,都可能成为它的银行客户,并且它们之间已经建立起了信任基础。民营银行规模小,管理层次简单。经营机制灵活,定价机制更为活泼,决策链短,服务方便快捷。而国有银行制度严格,资格审查及审批程序复杂,审查结果还可能受到行政因素的影响。民营银行由于是股份制有限公司,形成了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产权明晰,股东具体,经营责任明确。而且,民营银行的股东对金融业可能不具备高达专业化的知识,他必定会聘请大量的专业人士,采用企业化的绩效考核模式,实施人才激励制度,发挥人力成本回报。相比之下,国有银行之前由于垄断,积累了大量的剩余人才资源,反而造成浪费和冗余,人员工作动力不足。

但是民营银行的劣势也不容忽视。民营企业不比国有企业,先天不足。规模较小造成营业网点少,受地域限制,抵御宏观风险能力弱;民营银行还要面对信用风险,吸收存款能力较弱,暂缺稳定的客户群体,处理不当,就会造成恶性循环;而且民营银行在界定产权受益、受损界限时不明确,导致银行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时,缺乏相应的自我约束,尤其是在现在监管力度仍不健全的情况下。但是除了民营银行自身的劣势之外,还有很多外部因素给民营银行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风险。民营银行在顺利着陆,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遇到的不确定性因素太多了,各种风险,如:政策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关联交易风险、信用风险,任何一个环节如果没有认真思考,规避风险,就会掉进失败的泥沼中。笔者主要总结了以下几个原因:民营银行准入和退出条件未规定,银行准入机制不规范,要么导致金融不足,投机盛行,产生道德风险,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俄罗斯采用休克疗法最终引发严重的金融危机,要么造成金融过度,形成恶性竞争,这是上世纪90年代台湾金融动荡的原因。我国破产银行退出市场一般都是由国家强制指定一家银行承接破产银行的债务债权。风险的最后承受者是国家,这种方式本质上是以国家信誉为担保,而不是根据市场“优胜劣汰”的经济运行规律。监管体系用力不足。具体说来,监控银行内部的股权结构是否合理,即有没有内部人控制威胁,股权过于集中,权利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容易搞内部交易和利益垄断;股权过于分散,信息不对称,对民营股东来说不公平。监控有没有银企勾结,即关联企业风险。关联企业一旦出现财务危机,支付能力严重缩水,会牵连相关金融机构,最终造成整个银行系统的信用危机。监控经理人、股东的信用评级,即有无道德风险,携款潜逃,操纵股价,会产生严重的社会影响。尚未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即信用风险。我国的存款保险条例尚未出台,但存款保险制度对民营银行来说非常重要,生死攸关。因为它反映的是银行破产时储户损失赔偿的方式。对民营银行股东来说,是就其出资额部分赔偿还是无限责任制度;对于公众来说,损失赔偿的程度至关重要,可以从银行背后的担保机构判断,国有银行是国家全额隐性担保,如果,民营银行得不到相对应的待遇,信用风险直接达到登峰。

(二)民营银行发展条件探究

1、分担风险――健全风险分担机制及存款保险机制模式

“金十条”规定“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此处的自担风险,到底承担到什么程度,是按照《公司法》规定的按有限责任承担还是承担全部责任呢?笔者认为让民营企业股东承担全部的存款风险是极不合理极不公平的。现阶段,我国的大型商业银行,无论是国有的还是国有控股的,也无论是民营的(如民生银行等)还是外资的,包括数量众多的农信社,均由国家提供了隐性全额担保。如果民营银行的风险国家不承担一部分的话,实际上是一种政策倾斜,进一步增加了民营银行的信贷风险,存款人不敢到民营银行存款,民营银行缺乏资金不能正常开展业务。那国家对民间企业开的这些民营银行的“准生证”就形同虚设,最后只能是雷声大雨点小。

所以,笔者认为,民营银行的风险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内部风险包括银行内部的股权结构,经营模式,融资渠道,创新金融产品等带来的风险;外部风险则因相关的政策导向倾斜,监管体制混乱,宏观经济乏力,金融体系不健全等引发的风险。风险的解决途径:内部风险从银行内部入手,由银行自担;外部风险由于不可控性,属于系统风险,只能由中央财政承担,最终由中国人民银行消化。但站在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金融信贷担保体系的角度来说,笔者认为由国家承担承担这部分风险有失偏颇,因为这些最终还是要转嫁到普通民众身上,这种体制会造成银行“有恃无恐”,金融服务的模式仍得不到升级。所以,应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由银行向体制成熟的存款保险公司缴纳一定的存款保险金,存款保险公司在一定限额内给予赔付。存款人权益由银行,保险公司和国家共同承担,储户的后顾之忧消除,有利于民营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平竞争,构建市场化、多层次、优势互补的金融体系。

2、准入、退出机制――找出适合民营银行发展的准入退出机制

笔者认为,准入路径的原则就是:有能力者直接尝试,能力不足者联合尝试,新兴网络金融改造尝试。具体而言:一是民间资本发达地区启动试点,直接有民间资本发起民营银行;二是民间资本欠发达地区,民间资本与现有金融机构重组改造,遵循股份制原则在市场化的运作下间接转变成民间资本;三是网络金融,在互联网技术的助力下,特别是云计算、大数据、社交网络等的普及和运用,将合格的互联网金融公司改造为民营银行,是一个不失高明的尝试。

牌照风云。香港是实行多级持牌制度的,这种制度对存款人作出一定的限制,比如不得吸收居民储蓄存款,或者只能吸收一定数额以上的存款。而内地银行一直都是全牌照银行,即允许全面办理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法》规定的各项银行业务,既可以吸收存款,也可以发放贷款;既可以吸收企业存款,也可以吸收居民储蓄存款,几乎没有什么限制。我觉得对于刚试点的民营银行来说,政府可以尝试借鉴多级持牌这种模式,在存款保险制度还不完善的情况下,这种模式可以降低风险对于低收入阶层的冲击,同时可以激励民营银行不断提高业务质量,申请高等级牌照,甚至如果做得不好,作为惩罚降低牌照级别。

通过建立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能够有效地规范银行退出机制,减少风险。

3、监管体制――强化完善对民营银行及相关企业的监管体制

对股权结构及公司治理的监管。民营银行不能采取绝对控股,应采用拥有多个持股量近似的大股东的模式(10-15人)。这样既能防止大股东一股独大、操纵银行,避免关联贷款,又能防止道德风险、保证中小股东权益。在产权治理上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实现所有者、董事会和经理人之间相互制衡的现代企业治理机制。监管部门界定民营银行经营范围和服务对象,消除制度障碍。

对内部人控制风险的监管。严格规制关联交易,民营银行不能向股东及其关联方发放贷款,民营银行向股东及其关联方发放担保贷款的条件不得优于其他借款人同类贷款的条件。

对制度保障的监管。有序推进银行破产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及利率市场化改革,健全相应的政治、经济和法律配套体系,完善第三方信用评级,防范民营银行潜在的经营风险和道德风险;保证小型金融机构和大型金融机构公平竞争。

4、自身服务――不断完善自身服务,提高市场竞争力

民营银行要加强资产负债管理,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提升风险定价能力;大力发展金融市场业务,积极开拓多元化、多渠道的存款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方式,拓宽中间业务收入渠道,优化客户结构和盈利模式。

民营银行的发展需要全方位的保驾护航,不仅要有政府制定层面的支持,还要有企业的积极配合,更重要的是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与信赖。在金融体制不断创新的今天,我们需要有实际的改革来带动实体经济的发展,而民营银行不仅可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得问题,还可以圆了很多企业的银行梦,使得民间资本带动民间资本积极运动,为经济发展注入更多具有活力的因素,对此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李勇.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民间借贷困境与制度改革[J].当代经济管理,2013

[2]郭娜政府?市场?谁更有效――中小企业融资难解决机制有效性研究[J].金融研究,2013

[3]吴楠.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

银行服务实体经济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动机制;金融服务

一、 设立商业银行京津冀区域管理事业部的意义

1. 有利于商业银行抓住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能否立足大局、抓住历史发展机遇,是一家商业银行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赢得未来的关键所在。从经济发展阶段看,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环渤海经济圈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随着京津冀协调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商业银行迎来了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的最佳时机。面对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商业银行应做好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通过设立京津冀区域管理事业部来协调各地区分支行、各部门的利益关系,加快产品创新步伐,促进各项业务快速发展,最终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

2. 有利于以点带面,示范推广,打造“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升级版”。设立京津冀区域管理事业部,是商业银行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形势下,顺应银行业改革发展新形势,通过改革与创新来全面提升自身金融服务能力的重大战略举措,重点任务是加快组织结构改革、探索经营管理模式创新、扩大金融服务范围和领域、提升综合竞争力。通过先行先试,不断摸索、总结商业银行京津冀区域管理事业部改革的经验与教训,进而为全面推进商业银行事业部改革提供借鉴与参考。

3. 有利于提升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能力,提高经营效益。商业银行京津冀区域管理总部采用事业部组织结构,可以从三方面提升经营管理能力:

(1)有利于专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在总行的监督管理下,京津冀区域管理事业部实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专业化管理,经营管理层能从京津冀区域整体出发统筹推进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其经营管理能力,为下一步全面推进事业部改革储备人才。

(2)有利于提高市场敏感度,对市场变化做出更加快速的反应。京津冀区域管理事业部下属各事业部均有特定的市场,可作为相对独立的个体自主经营和决策,从而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做出更加及时的反应;同时,各行业事业部可依据自身经营绩效不断调整、优化经营策略。

(3)有利于提高银行的经营绩效。京津冀区域管理事业部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对各事业部进行授权,既便于各事业部之间经营绩效的横向对比,也便于激励和约束各事业部,从而有利于银行经营绩效的提升。

二、 设立商业银行京津冀区域管理事业部的基本原则

设立商业银行京津冀区域管理事业部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 坚持创新思维、统筹推进原则。设立京津冀区域管理事业部应注重改革的协同性、整体性、配套性,充分发挥京津冀区域管理事业部在改革与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总行在京津冀区域管理事业部构建过程中的指导和监管作用,充分发挥中后台部门对京津冀区域管理事业部的运营保障作用。通过实现三个“充分发挥”,来统筹推进京津冀区域管理事业部的建设与发展。

2. 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原则。由于金融市场和客户需求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而京津冀区域管理事业部应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京津冀区域管理事业部应以服务京津冀协调发展为出发点,紧跟市场需求和客户需求,以适应经济新常态下京津冀地区经济转型和金融市场发展的需要。京津冀区域管理事业部应确立全方位的服务文化,即京津冀区域管理事业部服务于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后台运营管理部门服务于前台业务发展、京津冀区域管理事业部和京津冀区域各分支机构服务于客户。

3. 风险与收益相匹配原则。京津冀区域管理事业部的职责应与其资源授权和风险授权相匹配,最大限度的实现责权利相一致,风险与收益相匹配。在京津冀区域管理事业部各部门之间合理配置各项经营资源,实现责任、权利、利益的统一。通过完善会计成本核算、风险资本计量等,将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理念贯彻到事业部的各个部门,构建风险防控的长效机制。

三、 设立商业银行京津冀区域管理事业部的方案设想

1. 商业银行京津冀区域管理事业部建设的总体目标。在京津冀地区探索建立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纵向条块相对独立、横向部门联动协调、业务流程简洁高效、市场反应快速灵敏、激励约束机制科学、风险控制机制健全、中后台保障有力的区域管理事业部。

2. 设立商业银行京津冀区域管理事业部的方案设想。

(1)商业银行京津冀区域管理事业部的组织架构设计。在组织架构设计过程中,将京津冀区域管理事业部分为前台、和后台,这三部分保持彼此独立、各司其职、相互制衡。第一部分是前台业务部门,主要负责业务开拓与经营;第二部分是监控部门,主要负责战略规划、风险控制、资产管理、合规稽查等;第三部分是后台保障部门,主要包括IT部门、人力资源部门、会计核算、财务部门等。为避免机构臃肿、管理重叠的问题,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上应做好以下工作:清晰界定职责范围,避免管理重叠、职责不清;精兵简政,减少冗员。

(2)京津冀区域管理事业部高管考核与激励机制设计。京津冀区域管理事业部应实行相对独立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定,根据实际需要设立适当的激励约束机制,这是确保京津冀区域管理事业部高效运营的重要条件之一。构建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应坚持奖罚分明、权责一致的原则,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健全员工长效激励机制。从薪酬制度改革和绩效改革为突破口,坚持以绩定奖、以才定岗、以岗定级的原则,构建员工薪酬能升能降、级别能上能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实现对员工长期激励与短期激励的有机结合。二是对京津冀区域管理事业部的高管实施综合绩效考评。以理财事业部发展目标和任务的实现程度为考核依据,综合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考评方法,对高管人员实行综合绩效考评。三是将盈利提升能力和发展能力等指标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全面提升有利于确保银行的长远发展、确保京津冀区域管理事业部的高效运行、确保银行的经营活动与股东回报相一致。

(3)京津冀区域管理事业部风险防范机制设计。由于资本占用最终体现着资源授权与风险授权的程度,因而应将资本标准确立为京津冀区域管理事业部资源管理和风险管理的首要标准,重点加强资本管理,构建的资本配置机制和业绩评价机制应以风险调整资本收益率为核心。以资本管理为核心,并将其设立为资源与风险授权的标准,其实质是改变原有的高度集权的资源管理和风险管理机制,是设立京津冀区域管理事业部的关键环节。构建良好的风险防范机制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构建全方位的风险控制体系。京津冀区域管理事业部成立以后,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运作模式。在这种运作模式之下,需要构建全方位的风险防控体系,该体系包括以下内容:统一监控表内外风险、制定集中度风险的防控措施、制定产品和业务创新风险的管理办法;在组织架构设计上,可在京津冀区域管理事业部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统筹京津冀区域风险管理;在风险管理委员会内部设立风险管理岗和首席风险官;构建有效的风险识别、评估、应对以及反馈机制;健全经营风险的计量、评估和监控体系。另一方面,构建分级授权的内部风险防控体系。京津冀区域管理事业部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在于对于风险的合理划分与授权,因而在构建内部风险防控体系时应采取以下两点措施:风险管理委员会重在制定风险防控政策和标准,处理京津冀战略层面的风险,同时引导事业部处理微观业务层面风险;明确风险管理委员会是区域风险政策和标准的首要责任人,而各事业部是业务经营风险的首要责任人。

(4)京津冀区域管理事业部决策管理机制设计。在决策机制设计方面,京津冀区域管理事业部可采取“集中决策、授权经营”的形式:集中决策指商业银行总行从宏观层面和战略层面给予监管和指导,具体包括金融资源配置、经营结构调整以及战略工作部署等;授权经营是指赋予京津冀区域管理事业部自主经营权,以及与其职责相匹配的人事权、风险管理权、业务考核权等。在中后台运营管理方面,涉及到商业银行总体战略层面的问题由总行制定统一的政策标准;涉及到京津冀区域管理事业部个性化业务层面的问题则交由其自行制定相关政策标准,但这些政策不得与总行相关政策冲突;为保证总行对京津冀区域管理事业部业务层面的监控力,绩效考核权重由总行相关部门制定;明确中后台相关部门在运营管理链条上的职能分工。

在管理机制设计方面,应构建精细化的运营管理机制。构建精细化的运营管理体制应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实施精细化的客户管理。京津冀区域管理事业部成立以后,可以将该区域的客户群体统一分类。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设计各具特色的业务管理架构和流程,通过实行客户的差别化、精细化管理,积极开拓高效、优质客户市场,增强机构客户和个人客户的组合营销,深度开发优质客户的市场价值。二是实施精细化的成本管理。在京津冀区域管理事业部运营过程中,应实施全方位的精细化成本管理,这些成本包括风险成本、运营成本以及资本成本等。通过强化投入产出分析,以提升京津冀区域管理事业部的风险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进而适应市场化经营要求。三是实施精细化的业务管理。按照行业划分,京津冀区域管理事业部下设若干分事业部,这些事业部以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为原则进行业务重组,以最大程度的实现营运流程科学合理、管理成本大幅降低的目标。

(5)利益分配与部门联动机制设计。

①事业部与总行的利益分配机制。每年度根据对京津冀区域管理事业部的考核结果和实际经营情况,由计划财务部核算事业部总利润后,根据约定比例(假设5:5)核算总行所获中利润,即京津冀区域管理事业部在每年度结束后提取50%利润作为部门发展基金,剩余50%的利润上缴总行。

②京津冀区域管理事业部与所属各事业部的利益分配机制。计划财务部分别为每个事业部设立独立账户,记录各事业部经营的每笔业务,每月初根据业务情况统计各事业部的营业额,扣除运营成本后即为该事业部的净利润。每年度根据各事业部净利润情况,由计划财务部按照约定比例(假设5:5)在事业部与所属事业部分部之间分配利润,即各事业分部在每年度结束后提取50%利润作为部门发展基金,剩余50%的利润上缴京津冀区域事业部。(鉴于不同部门的利润率存在差异,因而可根据部门情况设定不同的利润分配比例。)

③所辖各事业部的业务协调机制。设立业务协调委员会(超事业部),以管辖和协调京津冀区域管理总部所辖各事业部。在各事业部的基础上,在京津冀区域管理事业部和各事业部之间设立业务协调委员会,以有效协调所属各事业部的业务活动、解决所属各事业部的利益之争,从而实现分权基础上的适当集权。业务协调委员会可以更好的推进优质战略客户的全产业链开发(如优质战略客户往往需要一揽子综合性金融服务,这将涉及多个事业部。如果每个事业部都与该客户接洽,不仅会使该客户疲于应付,也无形之中增加了双方的合作成本。因此,在开发优质战略客户时,有必要设计专门的业务协调委员会,由其代表商业银行与该客户进行接洽,进而为该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此外,业务协调委员会还可以集中几个事业部的力量共同研发新产品以及减轻京津冀区域管理事业部的工作负荷。

④京津冀区域管理事业部与各分行的利润分配和联动机制。京津冀区域管理事业部与各分支行职能的重新定位。京津冀区域管理事业部所属各部门应专注于批发银行业务,重点对优质客户提供金融服务;京津冀区域各分行应零售银行业务,重点对零售客户提供金融服务;京津冀区域管理事业部应加强专业化管理能力,提升整体管理水平,促使所属各事业部与各分支行更好的发挥协同作用,不断提升商业银行的整体竞争力。此处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支行的定位问题,鉴于各支行在银行营销中的重要地位,因而可以将各支行打造成以零售业务为主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由零售业务管理委员会统一领导。

京津冀区域管理事业部与各分行的利润分配和联动机制。设立京津冀区域管理事业部将对原有的利益格局产生较大冲击,此时应探索设计事业部与分支行之间的利润分享与联动机制。利润分享与联动机制有两种备选方案:一种方案是实行双向计价,即依照“分支行推荐客户、事业部经营客户”的原则,对事业部与分支行实行双向计价(分支行对事业部提供的平台服务将逐笔计入事业部利润中,通过服务计价的方式将部分利润分给分支行。)另一种方案是事先约定利润分配比例,即仍以“分支行推荐客户、事业部经营客户”为原则,利润分配方案按照事业部和分行事先确定的利润分配方案来执行(在这个过程中,分行可以通过推荐客户、参与调研以及提供平台服务等方式参与到经营项目中。事业部与各分支行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配合。

(6)金融资源调配机制设计。在立足于各事业部、各地区实际的基础上,业务协调委员统一配置全部金融资源,以实现金融资源配置均衡有效。为实现金融资源均衡有效配置,业务协调委员会应做好以下工作:实现金融资源配置总量的均衡,即金融资源配置数量应与各事业、各地区实际需求相一致;实现金融资源配置结构的均衡,即根据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客户群体构成等因素不断调整、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结构,使之在动态调整中实现均衡有效;实现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即将有限的金融资源配置到政策扶持、社会经济效益好、高成长性的行业和领域,切实做到金融资源配置与实体经济需求相匹配。这里重点分析一下信贷资源配置:在京津冀区域管理事业部统一领导和部署下,业务协调委员统一调配信贷资源,注重与国家产业政策的密切配合,充分发挥信贷资源在促进京津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业务协调委员会应积极为京津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领域和项目提供金融支持,以做好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金融支持工作。

(7)多管齐下,解决专业管理人才来源问题。解决专业管理人才来源问题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从内部加强专业经营管理人才储备。在推进事业部建设的过程中,应注重人才储备工作,不断健全培养专业经营管理人才的长效机制,使商业银行保持着合理的专业人才队伍和梯队。二是招募专业经营管理人才。设立京津冀区域管理事业部可以面向社会招募一批专业经营管理人才,尤其是有着事业部工作经验的人才,这是解决人才来源最快捷的方法。三是完善内部晋升与外派交流机制。一方面,健全内部晋升制度。合理的内部晋升制度可以有效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其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从而为商业银行做出更多的贡献;另一方面,给员工提供更多的外派交流项目。通过外派交流项目,可以让员工学习、思考国内外商业银行事业部的运行机制及存在问题,从而将这些知识更好的应用于京津冀区域管理事业部建设。

参考文献:

[1] 蔡宁伟.中国商业银行事业部制改革的机遇、优势与挑战[J].国际金融,2015,(1).

[2] 牛锡明.积极推进商业银行事业部改革[J].新金融,2014,(8).

[3] 龚志坚.深化事业部制改革 推动流程银行建设――以民生银行为例[J].银行家,2013,(12).

[4] 李茜.中国商业银行与事业部组织结构[J].管理现代化,2012,(10).

[5] 谢玲玲.国内商业银行事业部改革的理论动因与实践难点[J].上海金融,2009,(7).

重点项目:天津市政府决策咨询重点课题“基于开放式协同创新的‘一区多园’自创区发展模式研究”(项目号:ZFZX2015-8)。

银行服务实体经济总结范文第4篇

隆冬岁末,“金融江湖”中有两件事颇令人关注:一是今年以来信贷增长迅猛,于是,通胀危险论和央行考虑动用利率杠杆,成了近期媒体上的热门话题;二是在带动信贷增长中做出“巨大贡献”的银行票据业务,由于工商银行郑州华信支行发生金额高达1.3亿元的“欺诈大案”,遭监管层严查,票据市场一夜之间变得天寒地冻。

这两件事看似没什么关系,但一些业内人士则指出,明年中国金融领域最大的“看点”极有可能是货币市场的改革。央行将如何运用手中的利率杠杆,无疑会决定明年货币市场的基本格局。而在过去几年时间里,票据业务实际上是货币市场中利率市场化的试验田― 一些业界人士和借助票据获得资金的企业,曾希望这块试验田能够进一步发展壮大,并最终撕开中国金融领域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

但“华信案”以后,中国票据市场的走向却成为一个悬念:票据是否会被因此打入冷宫?还是有可能借此实现新的突破?

发展伴随违规与整顿

尽管今天的华信支行多少有点人去楼空的悲凉感,但华信支行气派的青铜大门,仍然能够让人们联想到这里曾经拥有过的繁荣和近两三年来整个票据市场的火爆。

就在“华信案”曝光前两个月,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委托国家外汇交易中心下属的中国票据网举办了一次票据行业的高层研讨会。在这次会议上,一位人行领导透露:

今年1~8月,全国未到期的商业汇票余额为11546亿元,贴现余额10003亿元,同比增长分别是95%和138%。头8个月累计办理承兑17026亿元,贴现26907亿元,分别增长90%和119%。新增票据贴现4236亿元,占新增贷款的20%,同比增长8%,其在新增短期贷款(6个月以内的贷款)中所占的比例更是高达55%,同比提高了29个百分点。

此外,在票据业务中,原本所占份额很小的商业承兑汇票也呈现出增长势头,其中以人民银行济南辖区为最,增幅高达800%!即便考虑“华信案”所带来的影响,今年票据业务的增幅仍能达到90%以上,这意味着从2000年以来,票据业务连续3年以近一倍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

另据不完全统计,从2000年至今,被全国各地检查机关的与票据有关的违法案件已不下200起,多数案件涉案金额从数百万元到几千万元不等,其中还有近10起案件的金额高达亿元以上。案发地域分布也极为广泛,从东北到华南,从华东到西南、西北,几乎每个省区都发生过此类案件。由于借用票据进行金融欺诈犯罪而被处以极刑的案犯也至少有二三十人。

面对发展与违规同时快速增长的局面,监管层的治理整顿行动也频频启动。其中,以2001年人民银行严查借助票据套取银行信贷资金再违规进入股市的行动最为著名。

曾有研究人士指出,1999年银行违规资金进入股市的规模约在1300亿元左右,而2000年,违规资金规模迅速攀升到4000亿元。2001年上半年,违规资金规模继续快速扩大,以至于当时任人民银行行长的戴相龙在人行内部会议上和一些公开场合多次发出“严查”的警告。

根据人行研究人员的分析报告,2000年前后进入股市的违规资金中,有60%左右是通过票据方式从银行“套”出来的。2001年7月26日,以沈阳数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相关人员遭严肃查处为标志,央行启动了大规模的治理整顿行动。央行除了迅速《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切实加强商业汇票承兑贴现和再贴现业务管理的通知》,以行政手段查处票据违规行为外,还动用了市场手段。

2001年9月28日,人民银行宣布将再贴现利率由2.16%提高到2.97%。此招一出,大大提高了违规者的资金成本,效果立竿见影:当年10月,贴现贷款增量只有12亿元,大大低于其余各月的平均值146亿元。

有关资料显示,此举之后,股市中银行的违规资金的确大幅减少。但出人意料的是,从2001年至今的票据业务量非但没有因此而萎缩,反而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

“答案只有一个,”一位业界人士说,“资金转场了。”

乙方的需求

“票据业务最近两年的增长,与央行的货币政策、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改革,都有极大的关系”,一位研究人员对记者说,“当然,也与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有关。”

他进一步分析说,在过去两年中,中央银行始终坚持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便进一步拉动和保持经济增长。体现在货币政策上,就是基础货币投放量始终保持一定的增幅。“今年以来,为了缓解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中央银行更需要通过外汇交易手段来稳定汇价,即用基础货币购买外汇,其结果自然是基础货币投放量的增加。”

另一方面,由于银行业改革的深化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都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市场竞争压力。“银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争夺优质客户。而竞争的核心武器则是利率。也就是银行服务的价格基础。由于国内银行业尚未实现利率的全面市场化,于是,凡是具有利率市场化特征的金融产品,就会成为商业银行交锋的主战场。在个人业务方面,焦点将是信用卡;而在公司业务方面,则是票据。”

“为什么不是信贷?”面对这个问题,这位人士反问记者:“如果你是消费者,同样一件商品,你从A柜台买价格是5元,从B柜台买却只要3元,甚至更低,你会从哪个柜台买?”

他这里所指的是,由于票据贴现率远远低于同期贷款利率而令许多企业借助票据进行短期融资。为了搞清这其中的奥秘,记者在郑州采访期间曾联系多名相关人士。但由于这个问题过于“敏感”,而且又赶上“华信案”遭调查这个风口浪尖上,整个河南地区已是谈票据而色变。这些人士都拒绝了记者的采访要求。在费尽周折之后,记者终于联系上了一位愿意跟记者聊聊的“知情者”―B先生。

与B先生见面的时间约在午夜以后,地点是一家咖啡馆。窗外飘着冰冷的冬雨,记者与B先生坐在咖啡馆一个僻静、但却暖融融的角落里。在跟记者谈话前,B先生还特意起身四处转了一圈,以确认周围没有熟人。

B先生曾经在银行工作过,对票据业务中的“玄机”研究已非一天两天。他现在在一家民营企业任财务总监,主要工作是“优化企业的资金安排状况”。票据是B先生运用最多的金融工具。

“我们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只有10%左右,而且这个行业又是资金密集型的”,B先生品着浓郁的哥伦比亚咖啡向记者娓娓道来,“所以,如果能够把资金成本降低,就意味着我们能够赚到高于行业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

B先生直言不讳地透露说,他的做法是用票据融资替代银行贷款。“我们公司6个月以内的融资都是通过票据完成的,资金成本在2%以下。而6个月期限的银行贷款利率是5.04%。也就是说,票据帮我降低了3%以上的成本。”

B先生表示,这种做法现在是“公开的秘密”。很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都在这么做。“我们还有一种更具杀伤力的做法”,B先生压低了声音说,“这种做法可以把资金成本压低到2‰以下。”

“2‰应该是银行间的转贴利率,企业怎么可能用这么低的利率贴现呢?”记者颇为不解。“你说的不确切,不是银行,应该是金融机构”,B先生吐了口烟,故作神秘地说,“金融机构可就多了去啦。”

记者试图了解更多的细节,但B先生明显不希望把自己的“独门绝学”说得太明白,仅表示关键是要“借用”一个金融机构的身份。“如果运作得好,我的资金成本甚至可以是负的。”

避开记者的刨根问底,B先生说,郑州和周边地区有一种“新兴”的票据中介机构。这类机构一般以贸易公司的面目出现,但它的主要业务是帮助企业办理票据申请和贴现业务。而记者在浙江台州采访时,也听有关人士提到过类似的机构。“这类机构的强项是对各家银行针对票据的风险喜好态度非常了解,他们拿到一张票,看看正面,看看背面,就知道哪家银行会收,而且,还能用最低的利率贴出来。”

“票据对于企业低成本融资的确很有帮助,那银行做这类业务收益又是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B先生笑了笑说:“这你应该问银行的人,不过,俗话说无利不起早啊。”

甲方的热情

郑州之行后,记者又设法与一些银行的票据业务人员联系。得到的答案应验了B先生的说法。“票据是一种能够满足银行多种需求的短、平、快业务。”一位银行票据业务人员精辟地总结说。

先从放贷角度说,“有钱放不出去”是各家银行面临的共同问题。与信贷业务相比,票据的手续要简单得多,办理时间也短得多。“信贷申请资料经常要一个档案袋才能装下,抵押、担保都不能少。银行审批少则三两个月,多则半年;而票据只要一份贸易合同和相关的增值税发票复印件,快的话半天就能办完。当然,申请企业必须达到银行的信用评级要求,也就是2A级以上。”

虽然票据贴现率低于同期贷款利率,银行从单笔业务中能够挣到的利差收入要远远低于贷款业务,但是,票据本身具有的流通性却是贷款所不具备的,也就是票据可以进行转贴、再贴。在这个过程中,银行可以赚取多次收入。

票据的背书是反应票据流通过程的见证。郑州的B先生告诉记者,他的朋友手上有一张期限为6个月的票据,其背书单位多达40多个,以至于不得不贴上两张长长的纸作为附页。在记者再三要求下,那位先生终于同意让记者过一下“眼福”。遗憾的是,当记者次日赶到时,该票据已经在数小时前再次贴出。背后那两张附页显然又加长了。

“这种时候能把票贴出去实在不容易。”B先生十分抱歉地向记者解释说。不过,记者还是通过其它途径见到了一些背书单位在10个左右的票据。据说,一张票据在到期前,一般都会流转10次左右。这样的话,一张100万元的票据,实际上能实现近1000万元的虚拟资产价值,同时,银行也能获得贴现率10倍的利息收入和每次万分之五的手续费收入。

出乎记者预料的是,票据这种具有一定信贷功能的金融工具,对于银行来说竟然还具有吸纳存款的功能。据一位浙江的票据业务人员介绍,银行在给企业开出票据时,一般都会要求企业交纳相当于票面金额30%左右的保证金。票据开出以后,企业还必须将相当于票面金额90%左右的资金存在该银行。这样,票据便成为银行吸存的重要工具。“尽管一些银行已经不把存款增量当成最重要的目标,但它对于银行来说仍然很重要。”

此外,一些票据业务人员还告诉记者,由于票据具有这种“神奇功能”,各商业银行为了争夺票据市场,纷纷对票据业务人员实行“重奖”政策。在一些中小城市,银行票据业务人员的年收入竟然能达到10多万元。国内某商业银行甚至出现了由于票据业务火爆,票据业务员给行长发红包的趣事。

由于票据既符合企业的需求,又能给银行以及业务人员带来可观的收益,因此,最近两年来,票据市场的竞争空前激烈。而央行有关贴现率的硬性规定,面对市场冲动变得十分苍白无力,市场中的“恶性竞争”频频出现。这种竞争又使票据业务人员成为银行业务中最市场化的一支队伍。

监管者的担心和矛盾

到目前为止,衡量票据业务是否合法的主要依据是1995年5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1997年人民银行的《票据管理实施办法》等国家级法律法规和各商业银行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的各种“执行办法”。

“这些法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思维过时、自欺欺人。”一位业界人士直言不讳地对记者说。“1995年颁布《票据法》的时候,主要是为了解决煤炭、石油、冶金等大行业的支付和结算问题,并没有考虑到票据的融资功能。”

不过,这位人士也表示,从央行最近两年对违规案件的查处情况看,监管层还是张驰有度的。尤其是华信案件之后,“监管者并不希望因为这个案子连累了整个行业。这说明,他们对于票据业务的态度是很开放的。”的确,央行并没有将票据融资功能的大门完全关死。在今年9月由央行召开的一次票据研讨会上,央行货币政策司的一位负责人也表示,应该“认真研究”增加融资性票据的问题。

融资性票据与目前国内票据的最大区别是不再要求具有“真实贸易背景”。这也是目前争论最大的一个问题。人行系统的一些人士和部分学者认为,在有关部门没有正式批准增开融资性票据前,“真实贸易背景”是必须坚持的。“目前,国内票据和信贷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金融工具,商业银行针对这两种产品的风险控制要求和做法也不一样。如果放弃这个原则,等于给金融欺诈开了法律上的绿灯,所带来的金融风险将是非常巨大的。”

针对这种说法,郑州的B先生颇不以为然。“啥叫真实贸易背景?”B先生反问,“我现在所有票据的手续都是齐备的。但问题是,合同可以因为种种原因不履行,这属于合同双方的事。你人行能管得了吗?人行所要求的所谓真实贸易背景实际上是‘皇帝的新装’。”

B先生认为,银行将眼光盯在一张票据背后的“贸易背景”真伪上,是本末倒置的做法。“真正的风险控制应该是关注企业的整体现金状况和资信度。”

一些银行票据业务人员私下也承认,“真实贸易背景”已经成为官样文章,有些业务人员为了做业务,甚至帮助客户把所有能够证明具有“真实贸易背景”的文件全部准备好。“如果较真的话,可能95%以上的票据都是违规的。但只要票据到期能够承付,违规也就成了合法。即便手续齐备,到期不能承付,照样会出问题。”同时,由于票据具有的高流动性特征,银行业务人员面对的往往是密密麻麻的背书,要想把每个背书的贸易背景都核实清楚,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B先生进一步指出,票据法规的制订者好像从来没想过,企业的贸易行为是不是应该由银行来监管?“退一万步说,就算这是银行的职责,银行真能监管的了吗?这显然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方式。”

灰色市场还会存在多久

除了“真实贸易背景”和是否增开融资性票据外,票据市场中的其它一些问题也让监管层颇为头痛。

“华信案”之前,国内票据市场已是烽烟四起,为了争夺票据背后的存款和大客户,央行所规定的指导性贴现利率频频被市场行为所击穿。尤其是一些实力较弱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更是不惜以低于市场行情的价格抢客户。某些地区的商业银行甚至打出了“票据立行”、“票据兴行”的口号。“我们并不想靠票据业务本身挣钱,而是将票据作为争取大客户的重要手段。”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票据业务负责人说。

在现行的法规下,票据业务具有极高的“非电子化”特征。这不仅导致了让银行业务人员担心的假票、克隆票问题,更造成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也就是地区差价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民银行于今年5月授命外汇交易中心推出了具有官方背景的中国票据网。该网站每日部分票据业务动态和指导性价格,工商银行凭借其票据老大的身份也推出了“票据价格指数”。

但记者从一些票据业务人员那里得到的信息是,票据网和价格指数“实际意义不大”。一位票据业务人员甚至表示,票据市场如此火爆,就是因为它是个“灰色市场”。“而一旦水至清,则必无鱼。”

针对票据市场的繁荣和问题,央行一些官员和部分学者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尽快增开融资性票据,但一定要提高相应的贴现价格,同时,建立全国统一的票据流通和交易市场。对此,曾分别扮演票据市场甲乙两方角色(银行和企业)的B先生连连摇头叹气,“如果能够增开融资性票据,的确说明央行对于票据的认识实现了重大突破――票据不再是简单的支付和结算工具。但是,如果央行还希望以官方定价方式来管理这个市场,那只能说是个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