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学的发展史

生态学的发展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学的发展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态学的发展史

生态学的发展史范文第1篇

这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是一个全国各级地方政府共同面对的难题。

从更深层次上看,这不仅仅是关于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而是怎么样应对中国资源短缺、资源匮乏的挑战的问题。

为破解这一难题, 2005年12月3日,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明确指出要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

决定提出协调发展,互惠共赢。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系,在发展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坚持节约发展、安全发展、清洁发展,实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对于如何促进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则明确指出各地区要根据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生态状况、人口数量以及国家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将区域经济规划和环境保护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在环境容量有限、自然资源供给不足而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实行优化开发,坚持环境优先,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和产品的升级换代。

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当我们为寻找这样的理想案例而来到南京时,蓦然发现,自2003年开始至今,这座十朝古都的南大门――南京市雨花台区已然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如何平衡提供了一种很有借鉴意义的的区域发展模式:在一个资源和环境容量有限的地区,“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打造低耗高效的生态产业体系,构建和谐社会”的选择是现实条件下最优化的方案。

“生态雨花”

2006年,雨花台区财政收入突破20亿元,32%的同比增幅,让雨花连续3年名列全市13个区县之首;人均4.42万元的GDP,人均3.01万元的工业投入,8615元的农民人均纯收入,28.6%的全区森林覆盖率……

4大类18项25个省定小康指标的全面达标。

都市边缘的“世外桃源”,亦城亦郊的绿色长廊,是体现雨花又好又快发展的一块闪亮招牌。

2006年11月21日,市委书记罗志军在雨花台区调研时说:“生态优势是雨花台区最宝贵的资源,雨花台区特别有条件做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展示区。”

然而,曾几何时,“又脏又乱”的秦淮新河沿岸,“炼了一炉钢,冒了一股烟”、“挖了一山矿,留下一层灰”的梅山、板桥一线,“私搭乱建、杂乱无章”,“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几乎成了雨花台区的代名词。

区委书记王建华说:“人与自然要和谐,就得守住几条底线。”牛首山、将军山、韩府山,花神湖、石闸湖、大石湖……所有这些,都体现着市民的幸福指数,因此,雨花的科学发展必须死守生态底线。

2003年,当建设“生态雨花”成为全区共识后,雨花人以壮士断腕的气概,一口气关停并转了百余家产出“灰色GDP”的污染企业。

3年间,2亿元的种草植树投入,换来的是一个生机盎然的新雨花。

森林覆盖率从22.2%增至28.6%更直观的是:越来越多的市民和游客,春天登牛首山踏青、将军山怀古;夏天走进大石湖、“市外桃源”避暑……

玉兰路玉兰大道、纬八路栾树大道、雨花西路红枫大道、宁丹路紫薇大道、郁金香路郁金香大道等10条主题大道的建设,更是锦上添花。

2006年6月8日,厌倦了主城区喧嚣的翟女士看中雨花台区仁恒・翠竹园的一套房子,当时售楼处预测每平方米楼价最高不过5800元,岂料仅两天后开盘,楼价却变成了6800元。自知失言的售楼员只得讪讪地告诉翟女士,新加坡专家说了,“宁南的价值原先被远远地低估了”。

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在谈到之所以选择投资雨花时,表示其首要原因就是生态。

水清了,路靓了,雨花大地绿了。而“生态雨花”建设却并未止步。“2007年,雨花台区将再投入7000万元植树添绿。”同时,王建华透露:与添绿同步,二钢厂、油脂化工厂、梅山化工厂……多家已经贴上“污染”标签的企业,又上了“限期搬迁”的名单。

“科学雨花”

134平方公里的面积,与幅员辽阔的江宁、六合区相比,同列郊县的雨花台区的确不大。

雨花台区发改局负责人坦言,单纯拼资源、拼消耗,这对雨花而言不啻是饮鸩止渴。因此,有限的资源和环境如何应对发展的无限需求,便成了雨花人必须长期求解的一道难题。

“满天星星”不如“一轮明月”,“高水平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形象的求解,决定了2002年批准成立的雨花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的价值取向。

4年间,园区虽然只引进项目50个,但个个堪称示范性强、用地少、集约发展度高的“代表”。在230多亿元的总投资中,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四所、红太阳工业原料城、明发工业原料城等投资10亿元以上的项目就有6个。

面对兄弟区县的发展态势,在“埋头苦干”与“奋力争先”的联接点上,严酷的土地资源瓶颈和“挥霍”不起的生态环境,逼着雨花台区放弃“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资源驱动发展模式和依靠砌高楼、修马路拉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本驱动发展模式。

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依托“特色鲜明的生态景观体系”,打造具有自己特色的“低耗高效的生态产业体系”成为雨花的唯一选择。“科学雨花”新定位由此应运而生。

中兴通讯、华为电子、东软软件、赢腾信息、擎天科技……软件巨头的追捧,验证了定位的准确。单是去年一年,雨花软件基地便吸纳了24家企业,软件从业人员增加到1.2万人,实现软件和系统集成销售32亿元。

乘势而上。以宁南、铁心为核心,一个40平方公里的雨花科学园跃然纸上。王建华说:“作为更好更快发展的主平台,雨花在加快建设科学园‘六纵四横’道路框架的同时,将同步打造雨花经济开发区、板桥和西善桥三个科技创新基地,推动区域产业技术层次向高端演进,让雨花真正成为具有高水平研发制造能力的科技创新基地,让一批处于世界科技前沿的大型软件企业和研发机构在雨花繁衍壮大,让大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从雨花走向全国和世界。”

“和谐雨花”

生态环境,信息产业、新型制造业,一个个拿出了鲜亮的成绩单。但对比先进,雨花还是作出了“二三并重”的战略选择。

宁南地区,以打造特色专业的“第四商圈”、服务主城南部百万人口为目标,迅速启动了由交通枢纽型商业区、开放式购物公园区和特色专业型街区三大组团构成的宁南商圈规划建设;滨江临桥的开发区则巧打“沿江牌”,拉出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框架,红太阳工业原料城、明发工业原料城、苏宁物流基地……个个投资额超10亿元。

“这就是南京的现代服务业的窗口。”在恢宏的长江三桥下,市委书记罗志军指着明发、红太阳宏大的建设现场说。

1:64:34。越调越优的三次产业结构,让内涵丰富的“雨花”声名鹊起。

“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以发展求和谐,以和谐促发展,就是带动雨花实现由传统城市郊区向生态型科技新城区跨越的必由之路。”在王建华看来,一个地区的和谐社会构建,其实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序列,如果有一个环节“掉链子”,就可能导致走调。

教育的先行,文化的支撑,软实力的培育,在雨花台区都被强调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统筹城乡发展,城乡规划、产业布局、资源配置、基础设施、城市管理、社会保障、社会事业“七个一体化”得以同步加速。

陋屋之处起广厦,窄巷无影变通途。一个个危破改造难点在雨花的版图上消失,代之而起的是一幢幢新楼,一片片环境优美、舒适宜人的小区。

在“领导关心、社会关注、群众关切”的经济适用房小区――景明佳园,杨恩萍女士赞叹“景明风光赛莫愁”之余,感慨道:“这里的居民除了缺点钱,人情味真比其他地方多多了。”

在春江新城创业园,河西拆迁户王国林从“创业指导培训班”拿到“春江新城创业园上岗证”后,随即在创业园里享受到了摊位免费装修、小额贷款等多项再就业政策优惠。和38岁的王国林一样,春江新城创业园里的64名经营户,全都是拆迁安置的失业人员。

雨花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雨花台区产业、生态形成了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生态学的发展史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态 科学技术 发展策略

一、引言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场生态危机批判与生态保护运动,旨在引起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在此运动中,生态应运而生,它立足于现代生态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基础之上,对当今资本主义利用科学技术对自然造成的破坏,以及经济过快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伤害进行了猛烈的批判。生态思想者们纷纷应用基本理论的基本观点,对传统的科学技术观进行了深入反思,全面分析了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功能及其关系,以此为依据,阐释了科学技术的生态学效应。可以说,生态科学技术观对我国发展科学技术不无启示。

二、生态的科学技术观

1、科学技术是剥削自然资源的工具

生态者莱伊斯曾经说过:“人类征服自然、控制自然,是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实现的。”人类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都可以诠释莱伊斯的这个观点。在原始社会,人类利用石器狩猎、砍树、切肉,这是最早出现的技术产品。随后诞生了冶金技术,为人类开挖煤矿、耕种土地提供了工具。在农业社会中,人类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是为了实现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到了工业社会后,人们开始利用科学技术进行娱乐和消费活动,这些活动以破环境和消耗资源为代价,开始使自然界走入一场“噩梦”中。比如汽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汽车产业自身的发展,也带动了钢铁业、橡胶业和玻璃业的发展。这些行业的运行无一不需要对大自然进行大肆索取,使得自然资源不堪重负。

2、科学技术是实现利益最大化的重要手段

在资产阶级眼中,生产商品的唯一目的就是获取最大化的经济利润。他们为了获取高额利润,不断利用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扩大生产、占据市场,当他们将科学技术“物尽其用”的同时,根本没有意识到滥用科学技术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伤害。马克思曾经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为了谋取最大化的利润,而在资本家的严重,利润是没有上限的。所以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使用科学技术不可能遵循生态原则,也不会在乎科学技术对生态造成的负面效应。

3、科学技术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分裂

生态早就指出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私有制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再单纯,而是一种扭曲的、物化的社会关系。科学技术从最初的控制自然的手段变成了控制人的手段。人类通过科学技术不仅希望可以控制自然,也希望通过科学技术来争夺更大的利益,从而实现对他人的控制。诚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人们拥有科学技术的力量不同,也被分割成不同的阶层,比如专家、技术人员、教授、工人等。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能力各司其职,资本家正是通过科技手段将劳动者进行分化,以便更好地控制劳动者。

三、在生态视角下发展科学技术的策略

1、发展洁净技术

生态认为,所谓洁净技术,是指那些能够生产环境和控制污染的技术。在洁净的生产过程与生产环境中,使用不同的高纯介质,可以有效控制微量杂质,从而不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农药、核技术、军事技术等都不属于洁净技术。比如农药虽然能杀害破坏农作物的害虫,但是它会给生态环境造成非常大的负面影响,还会威胁人类健康;核技术和军事技术能够毁灭整个地球,加速人类社会灭亡的速度。所以这三种科学技术在当今社会都应该被限制使用。

2、发展太阳能转换技术

根据生态的基本观点,不断研发利用太阳能的科学技术,是保持生态环境清洁和生态系统均衡的重要渠道。生态代表人福斯特指出,与其他正在被使用的能源相比,太阳能不仅取之不尽,还能不断再生产。奥康纳也主张使用“太阳能电池”、“太阳能杀虫剂”,他认为太阳能转化技术必须被科学界提上议事日程。由于太阳能属于辐射能,具备即时性的基本特征,为了全面利用太阳能,要将其即时转换成其他形式的能量,比如转换成氢能、生物质能、热能、机械能等。

3、发展环境无害化技术

这种技术又被称之为可持续发展技术和环境友好型技术,属于一种防止污染的少废或无废技术。生态者奥康纳指出:“要想真正阻止具有潜在破坏性的技术伤害人类社会,必须发展环境无害化技术。”环境无害化技术所包含的分支有很多,比如清洁生产技术、废物利用技术和污染治理技术等。当今社会盛行可持续发展理念,这要求人类必须不断发展循环经济,而作为循环经济的技术载体,环境无害化技术可以起到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

四、结束语

生态在探索人类社会生态危机的过程中,全面分析了科学技术与生态环境破坏之间的因果关系,指出了科学技术的滥用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日益紧张。生态的这一系列观点使得人们开始重新思考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们应该意识到,在当今发展形势下,使用科学技术必须限制在生态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在充分利用资源的同时也能够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自由解放。在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进程中,我国要积极采纳生态的正确观点,合理、严谨地使用科学技术,使其转向更有利于人类生产与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李世书.生态学的科学技术观[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7)

[2]李伟立.生态学的理论评析[D].2007

[3]刘爽.略论生态[D].2007

[4]刘仁胜.福斯特的生态学思想研究[D].2004

[5]孙磊.略论生态学的自然观[D].2007

生态学的发展史范文第3篇

关键词: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动机

“充分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中明确提出的一个总目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态度是愉快学习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数学思维与情感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良好的数学情感对数学思维具有启动、维护、加速的作用,而数学思维的结果是对学生喜欢数学、乐意接受数学思维的挑战具有强化作用。因此,学生一旦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就会乐此不疲,正所谓“乐学之下无负担”。下面就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发展学生的数学情感、态度的策略。

一、认识数学价值,激发学习动机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而数学的价值就在于它的实用性和工具性。“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把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揭示出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产生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亲身去感受数学,体验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萌发一种数学真有趣,我要学好数学的学习动机。

【案例1】在教学“负数”时,我先让学生计算“2-3= ”,这时,学生发现不够减,是不是老师出错题呢?当我写下等于-1时,学生马上说:“这是多少,这个是什么数?怎样读?它有什么用?”于是,我顺势引出负数的概念,接着我说:“其实负数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生活上经常用它,这时,学生马上联系生活中的例子,大胆踊跃地进行交流发言,有的说在乘坐电梯时看到,有的说在温度计上看到等,学生在交流中体验到数学的存在,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了解到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领悟了数学的奥秘,从而引发了持久的学习动机,自发性钻研数学知识。又如,在“多边形”这一节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以下问题:“为什么一些常见地砖的图案都是由多边形镶嵌而成的?哪些正多边形可以拼成无空隙平整的地面?哪几类正多边形相互配搭后可以拼成无空隙平整的地面?这些问题一旦提出,必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学生在探讨中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诱发学生急于要弄清未知的迫切需求,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早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二、创设趣味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创设情境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观察、感受为基础,强化学生学习的探究性;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中心,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以陶冶学生的情感为手段,贯穿实践性。

【案例2】在学习“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一节时,笔者用多媒体出示有关金字塔的图片并设问:“你知道金字塔有多高吗?”接着讲解泰勒斯巧测金字塔的高度的数学史实。如下图所示,泰勒斯在金字塔的旁边竖立一条木柱,当木柱的影子的长度和木柱的长度相等时,只要测量金字塔的影子的长度,便可得出金字塔的高。你能解释这个方法吗?故事讲完了,学生正沉浸在故事之中。教师问:“谁能说出Thales是如何测出塔高的?”学生面面相觑,回答不出。教师告诉学生:“下面将要学习的相似三角形判定理就能帮助你回答。”故事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急于释疑。从鲜为人知的著名数学家泰勒斯测金字塔的方法引入本课,能迅速集中大家的注意力,而文中简单的图示能引导学生去挖掘数学知识隐性状态之间的关系,巧妙的设问恰好找准了学生的知识生长点。这样很自然就把学生引入到生机盎然的学习情境中去。

三、操作活动自主,体验学习快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的学习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和练习为主的方式,新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现代数学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智力成长的临界期,动手操作能促进大脑发育和思维发展,也就是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只要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一下,先从中得到感性认识,进而不断地比较、分析、概括,上升为理性认识,再利用自己的语言正确表达,学生就会有所体验,有所收获。在“做数学”中学数学,获得数学学习的体验,体味到数学的无穷魅力,以此来强化学习成功所带来的快乐。

【案例3】在教学《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时,创设情境:同学们,每周一清晨,学校的全体师生都要举行升旗仪式。可是我们经常发现,在国歌声中,旗手升旗的速度有快有慢,很难做到与音乐的节奏同步。那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学校准备投资换成电动旗杆。由于国歌演奏时间是固定的,总共43秒钟,那么只要测出旗杆的高度,计算速度的问题就不难解决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怎样测旗杆的高。怎样利用相似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或投影的有关知识测量旗杆的高度?大家先集中讨论方案,再分散实际操作,最后集中总结交流。作业布置下去后,学生汇报测量方法时,各小组竟然总结出了七、八种科学合理的测量方法。

最后大家统一认识,有以下几种主要方法:(1)利用阳光下的影子;(2)利用标杆;(3)利用镜子;(4)利用测角仪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等等,由于活动内容与学生的基本背景联系密切,学生热情很高,思维活跃,积极主动,用身边的例子所反映出来的问题,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操作活动留给学生的印象是深刻的。美国有一条谚语说得好:“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亲自做,我才懂得。”这说明学生亲手操作,才是理解知识的捷径。

四、多样教学手段,提高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要不断改变教学手段,既保留传统的只有黑板、粉笔的教学特点,又要结合现代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始终保持新鲜感,在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上黑板书写自己的解题过程,在众目睽睽下表演自己的粉笔字和自己的智慧成果,学生需要很大的勇气,因此学生会获得很大的满足感和成功感。而在多媒体教学中,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色彩鲜明的画面,充分展现知识形成的过程,把抽象难懂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清晰,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案例4】在教学《从视图到立体图形》时,通过多媒体把一个立体图形的三视图展示出来,先让学生分析这是什么立体图形的三视图,然后再把这个立体图形展示出来,让学生从不同的方位看,让他们在观察的同时总结每一种立体图形的三视图的规律。在这一节课中,又特别是“由无数个小正方体堆成的立体图形”的三视图,让学生说出小正方体的个数,让学生空间想象的难度是非常大的,在教学时我运用多媒体同时把三视图和对应的立体图形展示出来,教学生把俯视图分别与正视图和左视图相结合,运用标数字的方法来数小正方体的个数,并且让学生边观察边总结其规律,从而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这样一方面能使学生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经验去理解和掌握当前所学的知识,从而实现对知识体系的建构;另一方面又能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产生灵感和顿悟,从而使学生很轻松地学习所学知识。

五、关注学生差异,增强学习自信心

学生的发展有各自的特点,存在形形的差异,包括不同的学习风格和学习层次,在课堂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经验和能力,一切为了面对学生个体的发展。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能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

【案例5】在教学《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边边边)时,我依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做了不同设计。

设计1:按下列画法,用圆规和刻度尺画一个三角形:

(1)画线段AB=8cm;

(2)分别以点A、B为圆心,6cm、4cm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相交于点C;

(3)连接AC、BC。

问题:你所画的三角形与同学画的三角形全等吗?

显然,这样设计,适合画图能力较弱的学生。通过画图、比较,使该层次的学生从直观上感知得出结论:三边对应相等的三角形全等。

设计2:已知线段a,b,c(a

问题1:a,b,c应该满足什么条件,才能画ABC?

问题2:如何利用直尺和圆规画三角形?若确定AB边位置,能画几个三角形?

问题3:请你比较你所画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能否重合?可以通过什么方法验证?

而设计2则适合画图和探究能力较强的学生。

总之,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我们数学教师必须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重视学生数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生态学的发展史范文第4篇

【摘 要】经济的快速增长容易给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可持续发展方面研究开始成为热点,积极寻求与地球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社会公众和政府的共识。为实现可持续发,本文重点探讨了如何实现对环境生态进行科学管理。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科学管理

管理学不仅重视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而且还强调管理哲学的指导。它不仅重视组织外部生态环境对组织生存和成长的影响,而且关注组织与所有内、外生态环境的有机统一联系。管理生态学的建构使人与组织和管理生态环境构成一个有机统一整体,在吸收以往管理理论精华的同时,能够补充以往管理理论的不足。从生态学与管理学交叉的视角,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探讨组织与管理生态环境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生态有机统一关系,提出管理生态学的相关理念,对其进行框架分析十分必要。

生态管理学的建构对于促进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具有极大促进作用,促使其摆脱了在管理学内部开展研究的窠臼,开创了系统、全面引入生态学观点研究现代管理学的新路径。管理生态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之所以能够出现,一方面是生态学走出纯生物学的圈子,实现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盟,最终形成生态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现代管理学自身生态化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一)在历史上生产力不十分发达、管理环境相对比较稳定的条件下,管理理论关注组织内部的管理,之所以能够成功地解决当时的一些管理问题,是因为它们处在相对稳定的管理环境之中,所作的管理也只是ψ橹内部的管理,这时的管理还处在就管理论管理的阶段。但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社会供给的不断增加,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组织的管理环境也开始呈现出多样化变化趋势,那种“就管理论管理”的管理理论已难以适应时代和学科发展需要。注意科学的管理理论必须与具体的管理环境相适应已经势在必行。

从某种程度上说,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工业社会的出现使管理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人们对管理作用的普遍重视,表现为不单管理学家和实际管理人员在从事管理研究,心理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等的兴趣。他们从各自领域进行管理经验总结和拓展。

管理是一种极为普遍、复杂的活动,其范畴涵盖从日常的家庭管理到国家管理等内容。正是由于世界的广泛性和事物的复杂性,给实际操作管理的管理人员去认识和探索管理的本质带来挑战。现代管理的复杂性还表现在其管理的内容、过程、环节和因素复杂多变,以致于最机智的管理者在种种情形下也会感到难以驾驭。鉴于此,学界在做不懈努力,希望透过复杂的管理现象探索到管理的本质,无论这种探索多么艰辛。

现代管理环境的时空扩大化,表明在当今社会任何诸如企业、政府、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管理活动,从微观到宏观都不能脱离管理环境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而是必须由封闭走向开放,在日益扩展的管理环境时空范围中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也就是说,现代管理者面临的将是一个视野开阔的现代管理环境,如若缺乏操纵这种现代管理环境的能力,要实现有效管理都将不可能、不现实。

现代管理环境的立体化,表明任何特定的管理活动如若不能充分利用和大力开发立体化的现代管理环境,管理者势必失去其立足之地。这实际上要求管理者在组织设计上不能简单采用直线化和平面式思路,管理方式必须是多层次多形式。否则,现代管理者的任何管理活动都可能因与现代管理环境的不适而失败。

(二)中国古代生态智慧思想生动地体现在《周易》、阴阳五行学说、天人合一思想以及儒家的生态直觉思想等之中。其中《周易》以阴、阳为基本符号,用来表示两种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基本特性,并用来说明日月运行、季节更替、气象变迁以及生命有机体的生长、成熟、衰老、死亡等一切对立事物的循环转化。阴阳五行学说是研究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关系及其规律的学说,通过阴阳双方相互转化和制约来揭示生命体、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的一切矛盾运动。阴阳五行学说用自然界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将整体世界分为五个系统,它们相互滋生、相互制约,这些对自然整体的认识包含着朴素的生态思想。

管理在本质上是对一定组织的管理,而一定组织又是处于特定的管理环境之中的。管理的目的就是使管理系统功能优化,通过合理的手段和方法,合理地组织、协调组织与管理环境。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它通过物质的气态、液态和沉积循环方式,在其他自然力共同作用下与别的生态系统交换物质和能量,最终参与地球化学循环。而作为管理系统来说,其同样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必须与管理环境系统、组织内部系统发生必然的联系,任何脱离外界的、绝对封闭的管理系统是不存在的。对生态系统和管理系统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它们之间有着许多共同之处,这些共同之处,使生态系统与管理系统最终融合为一个更高级、结构层次更多、功能更复杂的管理生态系统。

利用多学科进行研究,视野更宽,论述更全面,影响更大,“管理就是决策”的思想表明现代管理系统已经进入到了比较高的阶段。战略管理使得管理有别于其他商业机能(营销、生产、会计、信息系统等),是把所有这些机能凝聚了起来,从而使企业与其经济、社会和政治环境融为一个整体。这一思想强调决策是和管理环境联系在一起的,管理环境是决策的起点,也是管理理论生态趋势的进一步演进的体现。

随着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在管理实践中的广泛应用,管理转化为生产力,并带来物质财富的极大发展,从而使得组织所处的整体环境发生极大变化,它要求管理学能够帮助组织有力地应对外部环境。创新管理、企业再造以及学习型组织等新潮管理理论的产生,也推动了现代管理学的进一步演变。

建构生态管理,走可持续发展管理学之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深化对社会可持续发展内涵方面的认识,进而有助于建立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同时,走可持续发展管理学之路将可持续发展理论精髓运用到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当中,研究各种管理问题的深层原因,寻求解决这些管理问题的办法,这样就能够大大地深化对现代管理学研究的层次,丰富人们对现代管理学的认识,推动现代管理理论体系建设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美]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生态学的发展史范文第5篇

幼儿园环境被视为幼儿园的隐性课程,对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1]2011年教育部公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中也将“环境创设与利用”作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标准之一,这都突显出环境对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幼儿发展所处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是有形的、静态的(如物质材料、设施和自然条件等),精神环境是无形的、动态的(如师幼关系、同伴关系、亲子关系、幼儿园园风等)。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并非是孤立的,幼儿发展所处的物质环境也并非是纯粹的自然环境,而是经由成人精心选择所创设的环境。因此,幼儿所处的精神环境也必然受由成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所组成的物质环境的影响。幼儿发展所处的环境主要有家庭环境、幼儿园环境及社区环境等。相对于成人来说,幼儿因其年龄较小、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及独立性较弱等因素影响,致使周围环境对幼儿的发展影响更大。虽然当前许多研究者对幼儿园环境创设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有益的成果,但这些研究的视角大多集中在班级物质环境或幼儿园物质环境,很少关注班级精神环境或幼儿园精神环境的创设。另外,幼儿发展所处的班级环境、幼儿园环境和社会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对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正是基于以上思考,本文在对发展生态学理论进行论述的基础上,探讨该理论对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启示。

二、发展生态学理论概述

尤・布朗芬布伦纳(U.Bronfenbrenner)是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和生态心理学家。他在1979年出版了《人类发展生态学》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认为环境对于个体行为和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2]布朗芬布伦纳在论述环境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时,指出了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是影响人发展的关键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影响人发展的微观、中介、外在和宏观四个系统。从幼儿发展的角度来看,微观系统主要是指幼儿身处其中并与其发生相互作用的环境,如家庭环境、班级环境、同伴关系等。微观系统中所包含的每一因素都会对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有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中介系统主要是指幼儿发展所处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之间的关系,如班级环境、幼儿园环境、社区环境之间的关系。当幼儿从所处的情境中进入到一个新的系统时,这两个系统就会发生相互作用,并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影响。外在系统主要是对幼儿发展不直接起作用的环境,如幼儿园领导机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父母工作单位等,这些因素虽然不会对幼儿发展起直接作用,但也会对幼儿发展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宏观系统主要是指幼儿发展所处的社会(社区)环境、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都会对幼儿发展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同时,微观系统、中介系统与外在系统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三者都处在宏观系统之中,且都会受到宏观系统的影响。

总之,发展生态学理论强调环境对幼儿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了给幼儿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不但要关注微观系统、中介系统、外在系统和宏观系统的环境创设,而且也应加强微观系统、中介系统、外在系统和宏观系统一体化的环境创设机制,以确保所创设的环境对幼儿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三、发展生态学理论对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启示

发展生态学理论强调了环境在幼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依据发展生态学理论的观点,教师在幼儿园环境创设时,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幼儿园环境创设应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依据

幼儿园所创设的环境是为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而创设的环境。因此,幼儿园环境的创设应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无论是班级环境与楼梯过道环境,还是幼儿园整体环境的创设,都应考虑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和教育活动目标。作为幼儿园环境创设主要参与者的教师,在创设幼儿园环境时要“充分发挥环境创设的综合教育功能”。[3]给幼儿所创设的环境除了考虑有利于提高其审美意识、认知能力等功能外,还应根据同一年龄及不同年龄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的需要创设有利于促进幼儿情感、行为及社会性等方面发展的环境,以使所创设的环境有助于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幼儿园环境创设应注重创设主题的一致性

根据发展生态学理论的观点,幼儿园的环境可以分为微观环境、中介环境及外在环境,且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幼儿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对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幼儿园环境创设时除了考虑幼儿身心发展水平和教育目标外,也应关注班级环境、楼梯过道环境以及幼儿园整体环境创设主题的一致性。这主要是因为幼儿阶段的注意或记忆发展的规律都是无意注意或无意记忆占主导地位。当幼儿在与班级、楼梯过道以及幼儿园环境中通过主体自身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较为一致的信息时,就会对幼儿所获得的信息产生联系和巩固作用。这对幼儿认知、情感及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重视幼儿园精神环境的创设

人受教育的环境既包括物质环境,也包括精神环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精神环境比物质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更重要的促进作用。“精神传统作为一种隐性的力量,也是构成学校精神文化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它制约着学校文化气质和教育风格的形成。”[4]因此,在幼儿园环境创设的过程中,亦应重视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当前许多幼儿园在环境创设中存在重视物质环境创设、轻视或忽视精神环境创设的倾向。虽然有些幼儿园所创设的环境优美,但它却不是幼儿的乐园。比如,有些幼儿园在环境创设好后,对幼儿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给予较多的限制,如不允许幼儿随意取拿或触摸创设好的环境中的各种物品。幼儿园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也理应是幼儿生活的乐园。因此,在幼儿各种探究行为安全的前提下,教师对幼儿的探究行为不但不应限制和束缚,而且应对幼儿的探究行为给予引导、鼓励、支持和帮助,给幼儿与环境的主动互动创造良好的精神环境,这对促进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幼儿园应加强对家庭及社区环境创设的指导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5]因此,为了确保家庭环境、幼儿园环境与社区环境对幼儿身心发展影响的一致性,应加强幼儿园对家庭与社区环境创设的指导。这是因为在家庭、幼儿园及社区这三者中,幼儿园是专职的教育机构,它本身具有“服务于儿童、家庭与社区”[6]的功能。同时,由于幼儿园教师接受过专业的教育和培训,他们掌握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因此幼儿园应在家庭环境和社区环境创设中居于主导地位。通过幼儿园对家庭环境和社区环境创设的指导,建构起家庭、幼儿园及社区一体化的环境创设机制,为幼儿身心和谐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年.

[2]车广吉,丁艳辉,徐明. 论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的德育体系―尤・布朗芬布伦纳发展生态学理论的启示[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155-160.

[3]谢秀丽,张加容.走出幼儿园环境创设的误区[J].学前教育研究,1998(4):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