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细胞生物学发展史

细胞生物学发展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细胞生物学发展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细胞生物学发展史

细胞生物学发展史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细胞生物学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 方法和途径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医学基础课程系列教学模块建立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09A009);项目名称:医学基础整合课程的研究与实践(编号:校教研2009W01)。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163-02

长期以来,我国医学教育往往过于注重专业技术的培养,而轻视人文素质的教育模式,导致了当前医护人员的人文素质水平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据调查,当今频发的医疗纠纷中“因技术原因引起的占不到20%,其他80%均缘于服务态度 、语言沟通和医德医风问题”[1]。现今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医生既要接受自然科学的训练又要不断提高人文科学的修养;要求医生必须要通过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途径去关心、帮助和治疗病人;要求医生应掌握医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处理医患关系的技能。随着大量科学技术手段应用于医学诊断和治疗中,导致了医学的非人格化和医患关系的物化。这就要求增加培养医学生进行医患沟通的技巧的相关课程[2]。近年来频频见报的医疗纠纷案例给了我们更大的警示:病人杀死医生,医患关系紧张,医学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刻不容缓。医学人文教育不应只是人文教育课的范畴,而是一个多方面全方位潜移默化的过程,这种教育应该从大一新生开始。细胞生物学是大一新生接触的第一门医学基础课,新生正是从细胞生物学这门课程认识细胞、组织、器官和个体,从而认识生命并敬畏生命。因此,从细胞生物学开始融入医学人文教育,如同在一张白纸上书写“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历程。

1.细胞生物学教学中融入医学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纵观目前的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教育,存在着以下一些弊病:①培养理念落后,多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的主动参与较少,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②理论课教学仅仅是为了使学生掌握针对本课程的专业知识,缺乏与其他基础课程之间,特别的人文素质教育之间的联系,也缺乏跟临床知识的结合,没能做到早接触临床的培养。③实验课教学也仅限于学生跟着老师做,按老师要求做,没能有效开展开放性实验,也没能把人文教育融入到实践教学中去。④医学教师观念守旧,缺乏开拓创新能力,教师的讲授内容仅限于单科,没能融合其他学科特别是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来进行综合性施教。教师的素质与能力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有学者[3]精辟指出,医学模式已开始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学教育要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就必须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需要改变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调整医学生的培养目标。面对这些问题,医学基础阶段的医学教育改革已势在必行。在医学细胞生物学基础课程中融入医学人文教育顺了应时代趋势,符合了社会需求。

2.在细胞生物学教学过程中融入医学人文教育的方法和途径的探讨

细胞生物学是现代医学的基础和支柱学科,是以细胞为研究对象,从细胞的整体水平、亚显微水平、分子水平等三个层次来研究细胞的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医学要解决的问题是阐明人的生、老、病、死等生命现象的机制和规律,并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和预防。而细胞是体现人生、老、病、死之单位,与医学的关系极为密切。医学细胞生物学不仅为其他医学课程打下基础,而且有助于培养良好的科研思维习惯和科学素质,为医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不断地提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基础。因医学细胞生物学的基础性如此重要,因此在医学细胞生物学中融入医学人文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使医学生从进医学院校开始就接收医学专业课程和医学人文教育的双重润育,养成医学专业课程与医学人文相结合的思维模式,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学习医学细胞生物学基本知识的同时,如何将人文教育融入教学之中,成为社会需求的教育的一部分,避免发展的片面化和畸形化 ,使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适应当代“生物—环境—社会—心理—医学工程”模式发展的需要 ,满足人民群众对现代医学教育和医疗服务的需求[4] 。结合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特点,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开展。

2.1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在医学细胞生物学专业课教学中可以选用本专业发展史上标志性事件、著名科学家的事迹等启发学生。例如:在学习细胞衰老与死亡此章,笔者于课堂开始时,用美国生物学家莱昂纳多·海弗里克挑战已成定论几十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卡雷尔所提出的“不死的细胞”理论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医学的发展历程和医学专家对医学发展做出的贡献,引导学生去求真求美,有质疑的勇气和敢于挑战权威,协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道德观与思维方法。

2.2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实验课是分组授课 ,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也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就社会热点和技术前沿问题进行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可以融入人文教育。例如: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中有细胞融合实验,把两种细胞融合成一个新的细胞。来探讨医学上曾有人将通过将人与兔的细胞进行融合得到胚胎干细胞这样一个“混种”以及“克隆猴”的案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引导培养学生运用辩证思维来看问题 ,遇到一些争论性的问题时,学会区别利弊。科技的进步往往伴随着质疑,我们要利用科技进步有利的一面,把不利的一面尽量缩小化。给学生讲解这种技术可以为多个白血病、肿瘤、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解决痛苦,让学生能综合性地看问题。

2.3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力量。若想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起到带头作用,只有教师自身的良好素质,才能引导学生实现医学专业基础知识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教师要更好地理解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逐步建立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的教育理念,用系统观念指导确立人文素质教育目标,在课堂讲授与课间交流时,在医学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的同时,传授人文医学知识、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学生创造人文素养的良好环境,用自己的言谈举止来影响学生[5]。

因此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医学人文教育,使医学生从进医学院校开始就接收医学基础专业知识与医学人文教育的双重润育,培养医学生既有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同时学会与社会沟通,懂得如何跟病人、病人家属、上下级、同行打交道,如何与他人协作共事等基本人文素质,又有精通的专业技能知识。通过在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过程中融入人文教育,启发医学生,唤醒他们对人生高尚情感的追求和思考,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文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医学生的创新精神[6],最终使医学生毕业后能成为专业技能精通并具有高尚医学情操的对社会有用的医学精英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医师协会.医患关系报告:八成医疗纠纷有关医德医风,2004.

[2]武晓静,黄岚.加强临床实习生防范医疗纠纷能力的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24-25.

[3]李兆松,王忠彦,吕海波.试论医学模式转变与医学教育改革[J].西北医学教育,2005,13(2):124-128.

[4]李力,易萍,韩新关等.医学模式与医学人文教育[J].西南国防医药,2011,21(12):1392-1393.

[5]刘战丛,张文华.外科学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方式探讨[J]. 医学信息,2010,23 (8):2817-2818.

[6]曾祥福.试论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6(21):109-111.

细胞生物学发展史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物模型;构建能力;解题能力

生物这门学科,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理科中的文科,生物学习不仅要学习生物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更要在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得到训练和提高,而这些能力的提高仅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需要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重建,构建生物模型,从而形成比较完整的生物知识结构。所谓的建模就是建立模型,就是为了理解事物而对事物做出的一种概括。生物建模正是帮助学生化抽象为形象,化复杂为简单的有效方法,能有效帮助学生克服在解题过程中碰到的知识点繁杂和逻辑分析困难等问题。

著名科学家拉普拉斯说:“普通的定律表现在特殊的现象里,而特殊的事例常掺杂许多外来的因素,只有用巧妙的心思才能将它们分开而发现定律。”纵观生物学发展史,建立生物模型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态学等各个方面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生物学的发展,可以说就是不断建立生物模型,并用新模型代替旧模型的过程。构建生物模型的方法是生物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实际的生物现象或生物反应一般都是十分复杂的,涉及众多因素,因此对实际问题进行处理时,要学会抓住其主要因素,得出一种能反映生物个体或过程本质特征的理想模型。建立生物模型是研究和学习生物的有效方法,能帮助学生探索生物知识的内部脉络,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具有深远的意义,在经过了2011年高中生物教师90学时脱产培

训,结合自己这10年来的工作经验,就建构生物模型在提高学生解题能力方面我有以下两点体会。

一、构建图形模型,化抽象为形象

虽然说生物现象或生物过程是真实存在的,但很多时候学生并不能真正看到。为了减轻他们的思维负担,每当遇到这类问题,我都要求他们将过程转化为图形。建构图形模型,将看不见的过程化为简单的图形,使学生的思路更流畅,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例如,学生在学习完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这些内容后,常常会出现似懂非懂的现象。若问他们一些各个时期的具体特征,他们能答得上来,但碰到涉及减数分裂某一时期的染色体、DNA数目时就彻底晕了。因此,我就指导学生以图形的形式去记忆这些过程。例如,减数分裂的过程可以简化为

在碰到涉及减数分裂某一时期的染色体、DNA数目时思考清楚所问时期的染色体形态是一根还是一个叉,染色体是成对还是

成单存在的。如果问题是已知减数分裂某时期的细胞,求体细胞中染色体或DNA数目,则按就近原则来解决,即已知的细胞若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则往后推导,先得出生殖细胞再加倍得出体细胞。若已知的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则往前推导,先得出原始生殖细胞,而原始生殖细胞就是特殊的体细胞。

二、构建通式模型,化复杂为简单

遗传规律的题目是每年会考、高考的重头戏,也是学生心中永远的痛。一些通式性的问题,对于理科班的学生而言是小菜一碟,但当他们遇到一些特殊的遗传现象时,就会深陷其中,迷失解题的方向。因此,我要求学生遇到此类问题,先放开特殊现象,依然按照正常的遗传规律来分析,利用通式解决问题,然后再分析特殊现象,确定最后的基因型或表现型的比例。

例如,遗传规律中的致死情况分析。例题,在一个果蝇种群中偶然发现一只突变的雌果蝇,若用该雌果蝇与一只野生的雄性果

蝇,F1中野生型与突变型之比为2:1,且雌雄个体之比也为

2:1。这个结果从遗传学角度作出的合理解释是( )

A.该突变基因为常染色体显性基因

B.该突变基因为X染色体隐性基因

C.该突变基因使得雌配子致死

D.该突变基因使得雄性个体致死

当学生不知道显隐性、不知道具体基因所处的染色体类型,由后代逆推出亲代是相当有挑战性的。但学生对于由常见亲代类型顺推出子代的这一类题目还是相当拿手的。这时就可以指导学生做如下分析:突变型×野生型2野生型∶1突变型。从子代表现型种类情况分析,情况符合亲本及子代表现型的杂交模型有:

①Aa×aaAa:aa=1:1

②XBXb×XbYXBXb∶XbXb∶XBY∶XbY=1∶1∶1∶1

③XbXb×XBYXBXb∶XbY=1∶1

结合子代表现型比例情况分析,说明子代突变型存在致死情

况,因为突变型×野生型2∶1,说明:XBXb×XbYXBXb∶XbXb∶XBY∶XbY=1∶1∶1∶1,且XBY致死。根据常见的杂交模型来迅速

解题。

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生物知识的了解逐渐增多,越来越善于使用适当的策略来处理生物信息,他们逐渐意识到理清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对解决生物问题的重要作用,从而构建恰当的模型。而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随时了解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构建生物模型所需要的技能,并引导他们正确地建构、应用生物模型。

参考文献:

[1]高文,徐斌艳,吴刚,等.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美]莱斯利.P.斯特弗.教育中的建构主义:21世纪人类学习的革命译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细胞生物学发展史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理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105-02

2008年的教育统计数据显示,普通高校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人数占专任教师人数的47.8%[1],青年教师已经成为高校教师中的中坚力量。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因素,而高校青年教师往往存在教育学理论知识水平比较低,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方法单调,缺少与学生互动等问题[2,3],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生理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这门课程在医学院校及综合院校、师范院校的生物学专业设置中都作为一门重要的主干课程,其所包含的知识内容十分庞杂,概念和原理较为抽象,学生普遍反映难学、难记。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应如何授课以提高生理学课程教学质量,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首先是知识的准备。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精确性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自身理论水平的强化对于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尤为重要。一名教师在授课前要进行充分的知识储备,才能保证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对于生理学这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而言,要求教师掌握多方面的知识。首先,生理学是研究生物机体正常功能活动规律及发生机制的科学,研究范围包括细胞分子水平、器官系统水平及整体水平三个层次,从功能上构建了现代生物学体系,揭示了生命活动的本质及规律,涉及的学科门类广泛,内容繁杂。因此,作为生理学教师必须对生理学教学内容十分熟悉,并强化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组织解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生物学基础学科相关知识,做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与融会贯通,方能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其次,生理学作为一门具体学科,其中蕴涵着非常丰富的哲学原理。例如,局部电位总和达到阈电位即引起动作电位的产生是量变引起了质变;凝血系统与抗凝系统的共同存在体现了对立统一的规律;而种类繁多的神经递质却能通过几条有限的信号转导途径发挥不同的生理功能,则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它对具体学科的研究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作用。将哲学思想渗透到生理学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生理学知识,同时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教学过程实现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双重目标的统一。因此,生理学教师也应具备一定的哲学理论水平,并将其灵活运用于生理学教学当中。教学技能是影响青年教师教学效果的另一重要因素。青年教师在参加岗前培训时都曾学习过《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等课程,但在走上讲台时由于缺乏教学经验,不能将所学教育学理论用于实际教学,存在教学设计不合理、课堂组织有待提高等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青年教师在加强教育理论学习的同时应多听有经验的老教师的典型课例,课前进行说课,与优秀教师探讨教学行为和教学方法,学习他人的长处,以便更加准确地把握教学设计和有效地开展教学实施,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你要给学生一碗水,你就得有一桶水”,青年教师平时应当多阅读、多思考、多积累,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做到讲课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引人入胜。

二、教学实施

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活动过程,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实际认识水平,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加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提高生理学教学质量。

1.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并与传统板书有机结合。青年教师的计算机水平往往较高,能够制作出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而多媒体教学的合理运用是生理学课程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其优点主要体现在教学信息量大,节省了有限的教学时间;能充分利用计算机特有的模拟功能及动态演示功能,重现许多抽象的、微观的生理过程,如将肌肉收缩的分子机制、突触传递过程、声波传导等以动画形式表现。因此,若能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得教学过程变得直观、形象,使深奥的知识变得简单明了、容易接受,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降低,缺少教学互动等问题也难以避免。传统的板书教学过程恰恰能够弥补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展示教师的思维过程、理论推导过程。因此,青年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需要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有机结合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充分利用生理学发展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理学内容繁杂、知识点多而枯燥,给学生介绍生理学发现史中的经典故事,例如血液循环发现历程、“巴甫洛夫的狗”、一氧化氮作用的发现等,向学生展示了人类揭开科学奥秘的探索历程,能够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的主动性。同时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科学创造的思路,理解科学家的认识过程,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的实验方法,则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学习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科学素养。但现行生理学教材中涉及发展史的内容很少,这就需要教师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查阅大量资料。同时,在讲解时切忌变成简单的事件罗列,要选择重点,着重引导学生体验科学过程,理解科学本质。

3.恰当运用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进行师生间信息交流、反馈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之一。提问艺术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问的恰当与否、效果好坏,往往成为一节课成败的关键。恰当、及时、准确的提问不仅能使学生在主体参与、自主探究中学会创新性学习,而且也能培养他们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4]。因此在生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潜心钻研教材,在把握学生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对课堂提问进行精心设计。例如,在讲解了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及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后,可以设问:血液中Na+、K+、Ca2+离子浓度变化对心肌生理特性的有何影响?骨骼肌细胞与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产生机制有何不同?外源性Ca2+离子对哪种肌肉细胞的收缩影响更大?这样的提问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能将前后所学知识进行比较、联系。在学习了细胞的基本生理一章后提问:刺激神经肌肉标本的神经,肌肉不发生收缩,可能有哪些原因?如何鉴别?这样既训练了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又启发了他们实验设计的思路。总之,在生理教学中恰当运用课堂提问,对于提高生理教学质量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4.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生理学作为一门介绍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学科,有很多知识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联系紧密。因此在授课时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利于理解、记忆,也帮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例如在讲血液循环时可以提问:穿着过紧的高领衣服为什么可能出现头晕?人蹲的时间过久,突然起立时为什么会出现头晕?二者产生的原因有否区别?在讲到肺泡通气量时,可以联系在进行长跑比赛时,肌肉耗氧量增加,为什么运动员要进行深呼吸而不是频繁换气?在讲胆汁的作用时,可告诉学生,胆汁过度浓缩可形成胆结石,有规律的定时进食使胆囊保持反复的扩张,能防止胆汁过度浓缩,而饮食不规律的人增加了胆结石的患病率。在教学过程中,把生理学知识和日常生活及一些病例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激发学生对生理学重要性的认知,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也帮助他们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三、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内容的重要部分,是促使教师个体乃至群体由教学者向研究型教师转变的催化剂。教学反思能力并不是一项与生俱来的能力,它需要教师有意识、有计划地自我培养和自我提升。青年教师只有真正增强反思意识,才能使教学观念、方法不断变化,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青年教师在进行生理学教学时,应通过充分的课前准备、积极的课后反思,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在课堂上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加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专任教师年龄情况(普通高校)[EB/OL].[2010-01-21].

http://省略/2008_9362/20100121/t20100121_441933.shtml

[2]邱容机,陈华,叶玲娟.提高高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思考――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4(4):84-88.

细胞生物学发展史范文第4篇

1 重视并讲好绪论

绪论课教学是引导学生步入微生物课程的至关重要的一步,是一门课程的窗口,通过绪论学生知道该 “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么学”,同时在绪论部分教师和该学科给学生留下了第一印象,这种印象的好坏会影响到教师今后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绪论教学在任何一门学科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绝不能马马虎虎,轻视此部分内容,相反,教师应努力在绪论部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后续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1.1 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在绪论部分,教师要介绍什么是微生物和微生物学,学习微生物学的目的和意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研究方法及微生物学发展史等,让学生对本门课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把握。明确向学生提出学习要求和方法,强调学生要按时到课,课堂上认真听课、记笔记、及时复习、预习、按时上交作业、对相似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等,例如可以对各种球菌或引起腹泻的细菌进行形态结构、培养特性、抗原构造、致病性等各方面的对比分析,从而掌握其异同。提醒学生教师课堂上会经常随机提问,检查教学情况,严格要求和约束学生,保证教学效果。同时强调实验课教学,促进理论联系实际。

1.2 举例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介绍一些极端环境生长的细菌,例如厌氧性嗜热菌可在300℃下生长,一种芽孢杆菌的芽孢可在-250℃下存活三周,抗辐射微球菌抗辐射能力特别强;举列说明微生物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如微生物农药既可以杀灭病虫,又可以使植物无农药残留,使人们真正吃上绿色食品、放心食品;介绍弗莱明等科学家从青霉菌中发现和提炼青霉素并在二战中挽救无数伤员的事例,启发学生要善于抓住偶然的现象来探索未知世界的奥秘;详细介绍我国著名学者汤飞凡发现沙眼病原体的感人事迹,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学习热情,他曾经把沙眼衣原体先后两次接入自己的眼中,造成人工感染,四十多天后才采取治疗措施,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分离培养出沙眼病原体的伟大科学家。这些举例生动形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献身科学事业的热情。

1.3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在讲述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时,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尸体和垃圾为什么会腐烂?如果没有微生物,地球将会是什么样子?酸奶中含有什么细菌?喝酸奶有什么好处?林黛玉、茶花女死于什么病,凶手是谁?乙肝和艾滋病是如何导致的?”等问题,最后得出结论大部分微生物对人类是有利的,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此,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

2 重点内容开展PBL 教学

由于微生物种类繁多,内容庞杂,学生对相似的知识点容易混淆,难以记忆。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不佳,PBL 教学把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弥补了传统教学法的不足,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把抽象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中。

2.1 PBL案例的选择和设计

首先,依据教学任务和目标选取合适的案例,应该把握大纲要求掌握的重点内容、寻找典型的、具有代表性、可讨论性以及具有启发性的案例,便于问题的提出与讨论,例如化脓性细菌、结核分枝杆菌、肝炎病毒、破伤风梭菌等,典型病例能使学生在讨论后留下深刻的印象,相反,那些症状不典型的病例会使学生考虑太多的疑似病例,在不同疾病的相似症状上纠结,分不出所以然;其次,选取案例还要具有前沿性,能够反映出教学的新知识、新动向;最后,根据案例选取合适的问题,以教学大纲为依据,选择和临床紧密联系的关键知识与较难理解的知识,对此提出问题。

例如我们设计了“破伤风梭菌”的PBL案例:某男,30岁,左脚在建筑工地被铁钉扎伤,当时简单自行包扎,一周后病人出现漏口水,易激动,大量出汗,随后出现角弓反张,苦笑面容。我们提出以下问题:“根据病例病人最可能患什么疾病,感染了什么病原体?该病原体的形态特征是什么?该病原体的致病条件是什么?什么样的伤口易患该病?该病原体的感染途径是什么?吃进该病原体会不会患病?为什么?该病原体产生的致病物质是什么?该病原体的致病机制是什么?如何防治?如果你在临床上遇到这样的病人你该如何处理?通过这样的病例和问题设计,把患者的体征、病史等资料提供给学生,学生不仅了解了破伤风梭菌的基本知识,而且了解了破伤风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预防以及治疗等知识,病例还涉及到很多相关学科的知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为以后临床工作打下了基础。

设计完病例后,提供给同学们参考书目和网址,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锻炼学生文献检索的能力,综合各种信息和资料解答问题并提出病原学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在对问题分析与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学生找出案例中的不明问题,提出假设,归纳整理问题,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为了节省课堂时间把病历资料提前1~2周发给学生。

2.2 课堂讨论与总结

首先,分小组进行讨论前, 尽量保证每一位同学在这之前对病例都有充分的了解和准备,否则课堂上才看书或资料了解问题,势必影响组内其它同学,影响整个小组讨论的进程。课堂上学生分小组讨论,每组随机推举一个代表对病例进行讲解并回答有关问题,组内其他同学可帮助补充和修正,或提出异议。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讨论情况, 对发言不积极的同学要进行鼓励, 并与他们谈心交流,找出他们不爱参与讨论的原因,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勇敢的参与进来。如果问题比较难, 学生解决不了, 此时教师可适当介入,启发和引导学生寻找支持疾病诊断的最有力的证据,避开那些非重要问题的困扰, 如果仍不能解决, 由教师帮助分析,给出正确的诊断和诊断依据,剖析学生回答错误的原因。最后,教师给予总结,梳理本节课所讲解的具体内容,对该病原体给予全面的总结分析,并重点讲解最重要的和比较难理解的内容,从而让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加深印象,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反思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思路,此过程是对阶段学习质量和效果的一次提升。此外,教师可以对学生点评和鼓励,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点评,这样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相互合作的意识得到提高。

3 增加学科前沿进展,激发学生励志图强

细胞生物学发展史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免疫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4-0129-02

Teaching Reform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mmunology Course//YUAN Zuoqing, ZHANG Jianyong, PANG Qiuxiang, DENG Hongkuan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the reform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during our teaching Immunology course, including the first class, theoretical contacting reality, flexible application of various teaching methods, the combination of teaching and science research, as well as modern multimedia. All of above make our classroom teaching significantly improved.

Key words immunology;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reform

1 前言

免疫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也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之一,推动着生命科学和医学的不断发展。因此,免疫学不仅是医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也是一些高校生物科学专业的必修课。免疫学发展迅速,知识点多、概念多,前后内容不仅衔接紧密,而且比较抽象复杂,学生普遍感到枯燥难学、不容易理解和记忆,导致死记硬背,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1]。本文结合笔者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经验,针对免疫学课程的特点,谈谈在免疫学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改革和增强教学效果的探索与尝试。

2 注重“首因”,以精彩绪论奠定良好开端

根据“首因效应”原理,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人们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2]。因此,第一堂绪论课非常重要,力争在内容和形式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喜欢上免疫学。

绪论除了介绍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史外,还通过串联的形式介绍各章节的主要内容,突出其前后衔接和内在联系的紧密性。对免疫学发展史的讲解,应该兼具科学性与故事性,可以通过列举一些著名的传染性疾病,讲解人们如何应用免疫学方法来预防这些传染病,使学生明白很多疾病的发病机制都可以用免疫学的理论知识来进行解释,很多临床病例的诊断及治疗也涉及应用免疫学相关的技术和方法,使学生感到原来免疫学就在身边,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免疫学的学习兴趣。

免疫学以及免疫学密切相关的科学成果在历年诺贝尔奖的颁发中所占的比例是任何生物医学学科所属的单一学科所不能比拟的。通过向学生介绍一些免疫学方面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突出免疫学在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中的重要地位,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免疫学的热情和兴趣。

3 案例导入,以情趣促认知

免疫学理论知识和分析技术与临床病例等实际应用紧密联系[3]。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根据各章节内容适当引入相关的临床病例和实验应用分析,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避免照本宣科的讲授和枯燥的理论说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接受知识。如讲到免疫凝集时,告诉学生免疫凝集就是抗体与颗粒抗原结合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凝集反应。学生可能还是不能理解凝集反应是什么,这时引入具体的例子分析,举例常见的免疫凝集反应,如血型鉴定试验。告诉学生血细胞凝集反应抗体识别的抗原是红细胞表明的天然抗原,红细胞在这里扮演的就是颗粒性的抗原,因此能与抗体发生肉眼可见的凝集反应,从而进行血型诊断。

这时还可以引入凝集抑制实验,凝集抑制实验可以用来进行妊娠检测和是否吸食检测。这样理论联系实践的讲授能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免疫凝集概念的认识,对以抗原抗体为理论基础的免疫分析技术在临床实验分析中的应用有更深入的了解。

4 方法驱动,提升课堂参与度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提问式教学、比喻教学、启发式教学和双语教学)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接受知识转变。

提问式教学 课前可以提问学生上一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促使学生课后复习上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随时提问,使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思考问题,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避免长时间的讲授。学生长时间听讲容易走神,注意力不集中。如在讲授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时,可以提问:“为什么抗原的分子量越大,结构越复杂,抗原的免疫原性就越大?”讲授完补体活化的三条途径,可以提问:“补体活化三条途径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如何?”

比喻教学 比喻教学法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用大家熟知的物品、知识或经验来类比,进行教学的方法[5]。如在讲授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时,可以将人体的免疫系统与一个国家的国防系统来进行类比,通过比喻教学法可以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加深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启发式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一些启发式的提问,使学生发散思维,积极主动思考,灵活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来回答问题,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如在讲授抗体的类别时,可以启发学生思考:“IgM血清异性IgM水平增高,提示有近期感染;脐带血或新生儿血清中IgM水平升高,表明胎儿有宫内感染,诊断的依据是什么?”

双语教学 免疫学教学内容中英文缩写词比较多,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穿行双语教学,一些专业英语词汇和句子可以用英语来进行讲授,加深学生对英语缩写词的理解记忆,提高学习免疫学的兴趣,为以后专业英语的学习和阅读英语专业期刊文献打下基础。

5 “教”“研”共进,践行“研究性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可以适当地引入一些免疫学的国际前沿动态介绍,也可以将教师的科研项目及成果图片引入课堂教学中来,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免疫学的兴趣,还能吸引学生申报学校的创新研究项目,课后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的科学研究中来。如讲授抗原抗体反应时,可以结合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全氟辛烷磺酸对涡虫神经再生毒性研究”进行讲解,全氟辛烷磺酸作为一种环境污染物,对涡虫的神经再生有影响,就可以使用酶标记或荧光素标记的抗神经突触的抗体来检测涡虫神经再生的情况。这样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讲解,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免疫荧光分析技术,还使学生知道如何将所学的免疫学知识运用到科学研究中去,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为他们以后进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6 教学手段优化,多媒体呈现与板书设计相辅相成

免疫学内容比较抽象复杂,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媒体课件教学与传统的板书教学相结合进行教学。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使抽象的免疫学作用通路和反应机制具体化、形象化、简单化,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4]。如在讲授抗体介导的调理作用时,使用多媒体图片教学形象直观,学生就能比较容易理解,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免疫学知识点多,内容复杂,如果完全依靠多媒体教学,往往导致教学速度过快,学生难以短时间内接受大量教学信息。尤其是一些比较难的知识点,学生课堂上可能就没完全掌握,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将多媒体教学和板书教学适时结合,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不仅能放慢教学速度,而且有利于借助板书的即时性、互动性特征,强化学生对关键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7 结束语

以上是笔者近年来在免疫学教学实践当中的一些探索与实践,今后将在教学实践中继续完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免疫学,不断增强免疫学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群芝.医学免疫学教学改革与探索[J].继续教育,

2014,8(10):61-62.

[2]操龙升.浅析心理学“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影响[J].基础教育课程,2014(2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