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全球气候变化案例

全球气候变化案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全球气候变化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全球气候变化案例

全球气候变化案例范文第1篇

从去年冬天美国的桑迪飓风,到连续四年的云南等西南地区连旱。一系列反常的极端事件频繁发生,让学术界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后果愈加忧虑。与此同时,这些案例警示人们,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后果不仅有渐进、缓慢的气候演化,更有灾难性极端事件发生频率的增高和灾害损失的增大;更暴露了过去二十年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对过度侧重“温室气体减排”(mitigation)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和策略”(adaptation)的研究不足的问题。

作为能源产业,不管是电力系统还是油气和煤炭产业,不再仅是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排头兵,也是面对气候变化的脆弱行业。

因此,能源行业不仅要继续探索节能减碳的技术进步路径;也要重视能源系统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研发;更要在投资和布局时,将气候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纳入思考。

减排努力已成“鸡肋”

由京都议定书界定的现行气候变化管理和谈判框架,一直讲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作为首要议题,而视应对气候变化为较为次要的话题。这是基于1990年代末,研究界普遍认为气候变化是相对较为缓慢的过程,其负面后果需要几十甚至上百年才会显著呈现。

相应而言,如果温室气体排放得不到及早控制,等到负面后果呈现后,削减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不仅成本昂贵而且社会损失巨大。因此,当时学界普遍认为,除农业外,在短期内尚无大规模推进和研发应对气候变化技术的需要,但降低排放却迫在眉睫。

依据此判断,过去十余年,世界各国的政策焦点都集中在到了鼓励新能源发展上。京都议定书签订后,以风电、太阳能发电技术等为代表的新能源发电技术得到各国政府的青睐,被寄予厚望。相较之下,保证能源系统更好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挑战的相关技术和策略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能源产业作为最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产业,既是现有气候变化框架管制的重点对象,也是技术研发投入的重点领域。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发现,由于对减排技术的认知不足,政策设计的失误使减排技术发展速度快、但减排效果不理想。

更为严峻的是,过去十余年遏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努力对放缓全球气候变化进程效果极为有限。最新的研究指出,基于过去十余年的国际数据分析,不可调控的新能源——如太阳能、风电——和传统能源并非替代关系。

相反的,一些证据还显示新能源和传统能源的关系更类似于互补品。即更多的太阳能和风电补贴,激励了更多的传统能源投资而非鼓励储能等清洁技术的发展。这就导致过去十余年的大规模新能源投资,带来的减排效果远远不及预期。而中长期内,这种鼓励新能源却减排效果堪虞的局面也难以得到改善。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气候变化的后果已经越来越明显的呈现,气候变化后果呈现的速度远远快于人们早期的预计。从去年印度因为雨季的异常高温和干旱,造成电力供求出现了巨大不平衡,最后导致大面积停电;到美国桑迪飓风冬天袭击高纬度的纽约等地区,造成数十万居民长达数周甚至数月停电的严峻后果;再到中国西南四年降水时空分布高度不均,造成对水力发电的挑战。

这些都显示,能源系统不仅需要减排,更迫切的需要一套完整有效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策略框架。现行的国际气候管理框架亟需调整;而中国作为有大面积气候变化脆弱地区的过渡,更需及早的重视能源系统气候变化应对策略以及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应对之道

由于能源系统不同行业特点各异,全球气候变化对不同行业的可能影响是有差异的。但是,总结起来,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对能源系统带来的影响包括以下几类:

首先,极端天候(如突发性强降水)频发对能源基础设施(如输配电设备)和系统安全的威胁。

其次,气温反常频发造成的能源消费总量、地理和时间分布的异常以及由此造成的对基础设施(如输电线)的损害。

再次,反常气候频发造成的能源生产和供给能力下降(如干旱频发导致水电发电能力下降、水资源稀缺导致的煤电发电紧张和石化用水不足等)。

这些影响不仅仅会让各个能源行业面临更高的事故风险,还会造成能源系统、水资源供应系统和全社会能源、水资源消费之间的混乱。

面对这些可能的挑战,需要政策制定者设计完整和合理的政策,将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对电网稳定和安全性的影响、气温异常对需求的影响和因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预测误差长尾等问题纳入对能源布局、技术选择和政策框架设计中。

具体来说,政策制定者应加大对能源系统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投入;将目前的着重强调鼓励新能源等缓减气候变化技术的政策体系,转变为缓减和应对技术并重的政策体系。

例如,应当对不同地区输配电设备和系统在极端天候事件中的稳定性进行摸底和分析;对暴雨、暴雪和大风发生频率升高后,电网安全监管和应急体系设计进行研究;设计补贴,鼓励降低地下输电、分布式应急供电体系等提升电网应急能力的相关技术成本等。

除了新技术鼓励政策上的调整,对未来能源系统发展模式和路径的选择,也应纳入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考量。在推进相关改革进程时,不仅要考虑到更加有利于新能源的利用,还要重视气候变化背景下的能源战略布局问题。

例如,在权衡大电网模式和分布式模式的决策中,应当纳入适应气候变化的视角,将气候变化进程中发电和输配电系统的稳定和安全问题纳入对大电网的稳定和分布式的灵活的权衡中。又比如,在中国石油产业布局时,充分纳入对气候变化可能造成的区域水资源分布变化的评估。

与此同时,将一些已有的政策框架,如电力行业的节能节水鼓励和管制政策体系,加入应对气候变化的短中长期部署。

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复杂,不同地区面对的气候变化后果不尽相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对中国而言是艰巨的任务。作为对全球气候变化敏感的国家,中国已经并将遭受到因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严峻挑战。气象灾害和天候反常等发生频率的增加和更加无序,将给中国电网等能源系统设施带来威胁,也会对中国已定的能源布局带来新的变数。

全球气候变化案例范文第2篇

我们的文明中,从来不乏具有远见卓识之辈,但作为一个群体,我们在那些短期看不到的整体利益之前,是非常缺乏效率的。典型的案例如“日心说”,不是科学不正确,而是当年的政治不正确,因为世界观的改变将重塑人群的位置。

承认气候变化并不比承认“地球不是宇宙中心”要容易多少。与日心说的提出不一样的是,“全球变暖”现象的发现,及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活动,不是一个人,而是上千名科学家,用数以万计的论文反复讨论、互相验证后得出的结论。他们的成就被世界认可,进入政治博弈所花的时间是多少呢?答案是:横跨一百年。

下表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几次报告结论:

时间 报告结论

1990年 近百年气候变化可能是自然波动,或人为活动,或二者共同影响的结果。

1995年 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的影响已可以“被检测出来”。

2001年 新的更强证据表明,过去50年增暖可能归因于人类活动,可能性为66%。

2007年 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变暖的可能性在90%以上。

全球气候变化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气候变化 科普教育 素质教育 途径

中图分类号:G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6-001-02

气候变化是一个长期性的全球问题,对青少年的影响最大,青少年有理由关心这个问题,并为之付出努力。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指出,近50年的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近百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5~0.8℃,近50年变暖尤其明显,中国沿海海平面年平均上升速率为2.5毫米,山地冰川快速退缩,并有加速趋势。2008年一份在中国七所高校的1500多名学生中开展的调查报告指出,中国大学生对当前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有高度的关注,愿意为节能减排身体力行。2007年国家了《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包括家庭社区行动、青少年行动、企业行动、学校行动、军营行动、政府机构行动、科技行动、科普行动、媒体行动等九个专项行动。其中青少年行动和学校行动主要内容是积极开展以节能减排为内容的学校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树立节能环保意识。因此,加强青少年应对气候变化科普教育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如何加强青少年应对气候变化科普教育?笔者认为,要从三个方面下工夫。

1 加大气候课堂教育项目的推广力度

学科课程渗透是实施应对气候变化教育的主要渠道。

(1)结合学科教学特点,依据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充分挖掘现行教材中有利于气候变化的渗透点,开展气候变化教育。目前全国不少中学都以地理、生物、化学、社会课程教学为主,同时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和节约教育。一些地方,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知识纳入中小学校有关课程和课外教育内容,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2)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课堂教育项目在我国的实践。2010年11月17日至19日,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举办了“中英国际气候课堂教育论坛”。本次论坛主要围绕“青少年与气候变化”、“如何在学校成功开展气候课堂项目”、“气候变化教育教学方法”、“本土资源的开发”、“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学校的气候变化教育”等五个议题开展专家讲座、经验分享及分组讨论,并对当地两所学校进行考察。专家详细介绍了气候课堂项目及其实施细则,阐述了气候课堂项目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可行性。北京、天津、重庆等地的三位老师在实践层面,从课内资源、课外资源以及网络资源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学校开展气侯变化教育的情况,用真实的案例阐述了学生社会实践中所做的工作,介绍了学生在推进气候课堂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解决办法。论坛最后签署并宣读了《气候课堂中国宣言》。

如何积极参与气候课堂项目,真正把气候变化教育落到实处?1)积极与全国气候课堂项目中心联系,成立组织,制定计划,建立资源库,为教师提供气候课堂的素材、方案。并积极开发本土资源。2)在各级中小学校本课程上、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上打开思路,进行落实,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友好学校联系,交流经验。加强校际交流,积极推广并培养示范校、重点校。3)结合教学工作,进行气候变化访谈,尽可能利用课余时间、假期进行教学设计、活动设计。4)成立学校气候变化协会,以起始年段为主要成员,开展社区活动,向学校、社区提供建设性意见、建议。

(3)积极配合气象部门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科普知识进校园活动。科协、教育局编印《应对气候变化》普及读本,将该读本纳入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必修课程,介绍有关应对气候变化各方面基础知识,作为中小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全国、全省范围内各中小学的课外读物中,必须有相当部分指定书目是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科普类读物。应对气候变化也具有丰富的国情教育内容,应由科技局、科协、教育局牵头,会同有关宣传主管部门和气象部门,开展协调规划和安排,整合有关信息资源,将应对气候变化知识转化为教师、学生和普通大众容易获得和应用的形式,达到普及和宣传的目的。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自然、地理和生物课教学中加重应对气候变化科普知识教育;编制应对气候变化教育系列丛书作为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课外必读物;在各大院校普遍设立应对气候变化学科的选修课,加大对大学生应对气候变化科普知识教育的力度。

2 充分发挥科普基地的独特作用

科技场馆在科普教育中有自己独特的作用,它的教育对象主要是青少年。我们要充分发挥科技馆在应对气候变化科普教育的作用。目前,我国有300多座科技馆,据了解,大多数科技馆在展示内容方面应对气候变化科普教育展项设置不多,缺少这方面科普知识的教育。为此,笔者建议在科技馆的展示内容方面要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科普教育的展项内容,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和公众到科技馆接受应对气候变化科普知识的教育。

探索整合社会资源兴办专业化的科普基地。如充分开发利用气象科普资源和基础设施,提高科普基地的科普服务能力及全民的防灾减灾意识,更好地发挥在科普宣传教育方面的示范作用。规范科普基地建设的管理,每年年初制定计划,明确工作任务,主动接受科普基地主管部门的工作指导,参加科普工作的经验研讨会和培训等活动。落实开展的项目经费和人员,争取纳入本单位的年度工作任务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普法》明确规定了气象等部门开展科普工作,《全国气象科普基地标准》及《全国气象科普基地管理办法》为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基地建设规划提供了政策依据。要将科普基地建设纳入第十二个五年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加强科普基地建设经费维持经费投入,实现科普基地建设健康发展。

3 加大青少年应对气候变化科普教育体验活动组织参与力度

要使中小学的科学教育真正体现出“主渠道”的作用,除了制定科学的课程标准外,还要求教育主管部门、校长和教师要具备大教育、大科普的观念,要充分认识到中小学科学教育不仅局限于学校内,而是学校、社区和家庭共同参与,消除障碍和隔阂,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定位,注意相互衔接,形成完善的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社会体系,也即是科普的社会体系。这对于从多元化的途径培养青少年的科技素质,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和整体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提供青少年体验模式。在这方面,美国科学教师鼓励学生进行研究全球变化等科学实验的一些做法给了我们启示。在向中小学传播过程中,通过课程讲授、校外辅导、参观实验等方法可以传播气候变化科普知识。传统的讲授式也被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个案研究、实验、野外考察、参观博物馆 (科技馆)等方式所取代。也就是说青少年应对气候变化不仅体现在科普知识的学习与宣传,更体现在积极参与宣传环保理念,践行低碳生活方式,使青少年受到影响,在未来从事与环保有关的工作,让应对气候变化的理念和行动落实到更广泛、更深入的层面。

(2)探索青少年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俱乐部和创新竞赛等系列活动,抓好青少年科技活动站活动。共同构建一个青少年科普的社会体系,从而能够提供多元化的科普途径和学习机会,以满足不同类型对象的科普需求,促进青少年科学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全球气候变化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出口贸易;碳排放效应:低碳: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7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13)03—0004—14

一、引言

当人类社会工业化水平较低时,碳汇资源的稀缺性往往被经济增长所掩盖,但是,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温室气体排放所引致的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挑战日趋严峻。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厘岛路线图”到哥本哈根、德班国际气候谈判,影响各国经济、社会与环境的一系列国际气候制度安排已趋雏形。在国际气候变化和全球经济危机的双重压力下。低碳经济在各国兴起并日益成为新兴市场国家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据国际能源机构与世界银行估测,到2025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可能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每年碳交易量预计将超过2亿吨。因此,中国作为碳排放大国和贸易大国正将面临节能减排的巨大国际压力,如何开创一条有效应对国际气候变化的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道路迫在眉睫。从而,与贸易相关的碳排放问题研究逐步受到主流经济学的广泛关注,毋庸置疑,积极探索国际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出口贸易的碳排放效应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针对性。

二、文献述评

本文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70年代经济学家们关于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影响研究,随着贸易自由化纵深发展与国际气候变化的加剧,对外贸易的隐含碳排放问题受到许多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从笔者系统阅读的文献可以发现,近几年来,聚焦于这一视野的研究逐渐丰富,譬如,Ferda Halicioglu(2008)研究证明土耳其对外贸易是影响其CO:排放量的原因之一;Ferda Halicioglu(2009)发现两国双边贸易的发展显著影响C02排放量的增加;Olga Gavrilova等(2010)利用全碳核算和生命周期分析方法,对奥地利畜牧业的贸易碳排放进行了研究。在国内,李秀香、张婷(2004)实证研究认为,若在贸易自由化的同时实施环境管制,中国出口贸易扩张会减少人均碳排放,反之会加剧碳排放;刘强等(2008)估算了中国46种出口贸易产品的载能量和碳排放量,结论认为由贸易所引发的能耗量和碳排放量增加不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宁学敏(2009)研究发现,无论长期还是短期。出口贸易对碳排放量均存在正向影响,并进一步提出应从优化外贸结构入手探寻减排新途径;许广月、宋德勇(2010)研究表明出口贸易、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存在协整关系,出口贸易是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王海鹏(2010)发现我国高碳产品出口比重趋于下降,目前出口贸易结构有利于提高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相反,刘轶芳等(2010)的研究则认为,近十年来我国贸易结构变化并未对隐含碳排放造成有利影响;黄敏(2012)采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对中国出口碳排放进行了测算和影响因素分解,结果显示出口规模是出口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

总览国内外相关文献,笔者发现:第一,尽管不少实证研究支持出口贸易是加剧碳排放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但从经济学理论逻辑而言,出口贸易究竟如何影响碳排放仍然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第二,发达国家出口贸易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碳排放,这一论点已经被许多经验研究所证实,但关于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的碳排放效应研究尚需进一步关注和探索。第三,即便已有一些研究论及中国出口贸易的碳排放效应问题,但多数研究限于宏观视角、地区层面或个别案例的分析,基于行业差异视角的多维度研究与探索尚不多见。

鉴于此,本文拟选择对我国出口贸易具有重要贡献且相关数据较为完整的14个工业行业作为研究对象,以改进的出口贸易碳排放效应理论模型为基础,构建一个变系数固定效应计量模型,从产业规模、贸易结构、市场化程度、出口依存度多重维度,对出口贸易的碳排放效应进行实证分析与检验,以期得到一些建设性启示。

全球气候变化案例范文第5篇

中国海外投资转向

美联储以购入高达6000亿美元美国债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中国在美元持续走软之际,开始逐步放弃投资美国债,并在全球投资实物资产。美金融业人士认为,中国今年购买美国债的规模,将从去年的1000亿美元跌至550亿美元。过多美元金融资产让中国不适,量化宽松政策只会让中国更不想碰美元。即使投资实物与美国债等类金融资产的比例相当,这也意味着中国以往的投资行为发生了重大转折。塞拉利昂铁矿,南非各种矿藏,澳大利亚煤和天然气,巴西和委内瑞拉石油,都在随着中国需求的增加而变得格外兴旺。

《经济学人》

学会与气候变化共存

与一年前在哥本哈根举行的全球气候变暖峰会前的舆论声势相比,在墨西哥坎昆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大会却显得默默无闻。按去年峰会势头看,人们逐渐接受了想改变严重气候变化的努力已失去动力的现实。但在经过一段时间和前期的重大气候灾害后,各国的努力可能还会再次启动。能够适应气候变化的各国通常会以自己的利益做出决策,例如动迁居住地,或耕种其他类型农作物等。但政府必须要负起责任。在可预见的未来,气温还会继续上升,人类将不得不尽其所能与此问题共存。

业界动态

10月29日,由《首席财务官》杂志社主办的“第四届中国CFO最信赖的银行评选颁奖盛典”在北京顺利举行。浦发银行凭借公司金融领域的出色表现,勇夺“2010年度中国CFO最信赖银行大奖”及“最佳现金管理奖”和“最佳绿色银行奖”单项奖,并蝉联“最佳公司金融品牌奖”。

11月4日,第一届“浦发创富──财政及公共资金金融服务高层论坛”在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的福建武夷山顺利召开。首届论坛的主题是“道”,来自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和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专家,以及14个省市的财政系统专家出席了此次论坛,与浦发银行共同探讨后危机时代的财政管理之“道”。

12月1日,由《环球企业家》杂志社主办,以“重构与引领――中国在全球商业格局中的再定位”为主题的“2010环球企业家高峰论坛”在北京万达索菲特大饭店举行。针对中国商业在全球商业格局中再定位的重构与引领系列问题,此次峰会邀请了专家、学者,企业界代表和媒介代表就时下备受关注中国房地产走向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等做出精彩独立的主旨演讲。

11月27日,由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主办的第二届IMA管理会计案例大赛全国总决赛在北京落下帷幕。入围决赛的九支高校代表队经过近六个小时的激烈角逐,中山大学的Dream chaser代表队最终以优异的表现摘得桂冠,获得了前往美国佛罗里达参加2011年第92届IMA年会并与美国高校团队一决高下的机会;上海财经大学的Chasedream代表队和中国人民大学的Veritas代表队分获第二名和第三名。

11月29日,人力资源、薪酬、税收和福利管理外包服务提供商―ADP公司宣布推出Procure to Pay发票管理专业增强版(Invoice-Professional Edition PLUS),可以实现组织内部所有纸质发票的自动扫描和索引服务。ADP的这套最新自动发票扫描和索引服务软件解决方案能够消除当前很多机构内面临的手动处理发票的窘境。

在由《首席财务官》杂志社主办的“2010第四届中国CFO最信赖的银行评选颁奖盛典”活动中,中信银行凭借其公司银行业务良好的市场形象和出色的业绩,荣获了“2010年度中国CFO最信赖的银行”大奖以及“最佳现金管理创新奖”、“最佳供应链融资奖”和“最佳公司金融品牌奖”等四项大奖,成为本次评选活动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银行之一,这也是该行连续三年在该评选活动中获奖。

由北京银联信信息咨询中心、银行联合信息网和《银行界》杂志联合主办的“2010中国现金管理行业高峰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与会专家分别从现金管理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银行机遇与业务创新、企业现金管理应用和技术支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作为国内现金管理领域享有盛誉,并荣获本次论坛“最佳现金管理银行-品牌之星”奖的中信银行携手银联信了《2010中国现金管理行业白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