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设计

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设计

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一、营造师生平等氛围,实现师生互动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大多忽略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师生情感阻隔的现象比较严重。目前师生间的沟通状况普遍不令人满意,1/3的学生与教师缺乏起码的沟通,1/3的学生认为教师很少与他们认真交换看法,甚至对学生的意见充耳不闻、不理不睬。一些课堂中,缺乏支持性的学习气氛,甚至出现教师体罚、歧视学生的现象。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有利于形成互动师生关系的平等氛围。

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

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是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主体,传统教育中教师将学生视为一个处于特定年龄阶段的抽象群体,而不是一个个各具形态特色的生命主体,这种以灌输、填充、训练为主要手段的教育,是以忽视甚至丢弃学生的主体性为代价的。当我肯定答案准备讲下一知识点时,突然,有学生说还有一种情况,即人们再去砍树,再造房屋,再冲垮,形成恶性循环。当时,我没有认为他在捣乱,反而对他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大加赞赏,肯定了他的独特见解,然后再予以正确的引导。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课文,阅读的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得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

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三、语文阅读教学的的解题要有技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是为了不教。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三步走:

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1.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2.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3.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睛的句子。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第二步,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的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个中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干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词、句。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意思,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第三步,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教师体验了一次学生阅读。检测数据说明,在脱离一切可参考资源的前提下,教师与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差异不大,而且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得分率低下的原因。

客观上:一是时间比较仓促,教师没有足够的阅读和理解文本的时间。在40分钟内阅读两篇文章并完成12个解读试题是有一定困难的。由此,教师应该切身体会到解读文本需要时间和过程,其起点应是“阅读”,而不是盲目的分析。二是试题难度过高,如选文《我们为什么活着》的解读题中“文章结尾段的排比句有哪些作用?具体说说④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等问题不仅超越了学生认知水平,同时也超越了教师解读水平。三是“问题”和“参考答案”设计不够科学。如,选文《背影》的解读题中“四次背影出现,有虚写也有实写,虚与实关系(参考答案:实是虚的基础,虚是对实深化和升华)”。但这类偏难、偏怪的解读题自始自终伴随着阅读教学,学生经常接触却始终是盲点。由此,教师应深深体会到阅读理解思考题要符合学生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

主观上:教师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特别是教参。如《背影》中“父亲的形象、文章的主题”等,教参中分析得很详细、很到位,但都没有很好地把握。由此,教师应该认真反省自己的备课行为。

总之,教师已有的阅读素养与现行的解读目标差异悬殊和教师急功近利的解读行为是导致阅读教学效果低下的根源。迅速提高教师阅读素养势在必行,因为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决定阅读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努力做到以下几方面:

1. 熟读文本。目前,教师浅读文本的行为十分严重,教师的备读仅仅停留在正确和流利上,以便给学生范读,而且面对刚刚接触课文的学生,还没来得及正确朗读就开始实施理解。浅则研究文章的“线索、主题”之类的问题;深则探究文章的“论证过程、结构特点”之类的问题。这种抛开文本讲文本的解读行为,违背了文本解读规律,不但没有效果,反而滋长了学生的厌读习性。

其实,文本解读是一种通过语言媒介来理解文本、接受信息、体验感悟和获得美感的过程,所以很多优秀的语文教师都十分注重熟读文本。有一位语文特级教师谈到自己的备课经验时说;“首先,备学生;其次,备课文,就是通读教材,熟读课文,把内容精美的课文背下来;最后,备语言,就是把导入语、讲授语、提问语、总结语等背下来。”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也说过:“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就是教师先自己解读教材、体验教材,然后于课堂上引领学生重走自己解读、体验的过程。”这就是说,熟读理解是解读文本的最基本思路。教师是学生阅读的“引路人”,所以教师要养成熟读文本的习惯,要读出理解,读出感受,读出收获,同时要善于“换位思考”,细心揣摩学生的认知、需要、障碍和困难,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去阅读,去思考每一个文本解读题,进而把自己良好的解读思路转化为指导学生阅读的“导读过程”,让学生学会有效的阅读方法。

2. 深读文本。教师备课敷衍的行为很明显。一般情况下,很多教师先看课后阅读理解题,再看其参考答案,然后就进行教学设计。我们常常听到教师们的埋怨声:“这些理解题很简单,学生就是答错!”首先,教师的语文素养、鉴赏水准、知识能力、人文精神、逻辑思辩等综合素质即阅读素养均比学生高,更重要的是教师先看了答案,当然是再难的问题也觉得简单了。有位老师在解读《草船借箭》时提出这样的问题:假设那天没有雾,如果你是诸葛亮会怎么做?提出如此荒唐的问题,说明教师根本不懂文中的诸葛亮。还有位教师在教学《贝多芬》一课时,给学生配乐范读课文后问道:同学们听到了怎样的音乐旋律?教师简直把学生当成音乐家了。《阿里山纪行》一文,由于教材编者的失误,将文中“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一句中“禅的世界”写成了“蝉的世界”。经学期末检测得知,所有的教师都没发现错误。“蝉”与“禅”,在字形上只是小小的偏旁差异,但含义上却是两种文化的差异。这种“曲解、误解和错解”的解读现象频频出现在教学当中。“千重要万重要掌握好教材最重要,这法那法掌握不好教材就没法。”这句话足以说明钻研教材的意义。只有突破教材内容,才能保证正确解读文本,进而将文本中潜在的知识充分地挖掘并传授给学生。如:教学《春》(朱自清),挖掘优美的语言资源,让学生充分感受“生动、准确、精美、朴实、鲜活”的语言美,同时学习单音节动词、双音节形容词的运用方法,学习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教学《乡愁》(余光中),让学生领悟作者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同时习得“意象”的提炼方法;教学《请欣赏别人》(谭士桢),让学生感悟“欣赏”的神奇力量,同时习得论辩方法……这就是说,钻研教材是备课的基点,只有突破教材内容,才能保证文本解读的质量,才能驾驭文本潜在的资源,最终实现阅读教学的真正价值。

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民国;高中语文教材;“语文知识内容”;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6-0071-02

一、两版高中国文教材选文通览

(一)民国高中国文教材选文特点

民国教材版本较多,本次选用的是教育总署编审会出版的版本,具有较强的权威性,使用度较广。本书(教育总署编审会出版,以下没有说明的都是指该教材)与初中国文相衔接,计分六册,共高级中学三学年国文可精读及讲授文章法则之用。本书教材,务取思想积极,内容充实,以振发精神矫正虚浮者为主;至体制完整,文辞明达,亦堪为写作之模范,而有助国语新文学之创造。

1.选文内容。本书选材,顺文学史发展之次第,由古代以至现代,选取各时代中主要作家之代表作品,使学生对于文学源流及其发展有一个系统的概念。其各册教材之支配如次:第一册秦以前,第二册汉至隋,第三册唐、五代,第四册宋、金,第五册元、明,第六册清及现代。

2.选文编排。总览民国与现行大陆的高中语文教材,其差异还是比较多的,受当时特定的时代环境和教育背景的影响,教授内容和教授思路方法都存在迥然不同的现象,而其中的文言文经典篇目的选择可以说有共同之处,之后将会以民国教材与大陆苏教版中都选用的文言课文作为分析对象,更有针对性的分析两者的差异。

(二)大陆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文特点

1.选文内容。邓瑛博士在博士论文《台湾翰林版与大陆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文系统比较研究》中曾做出这样的统计,大陆现行苏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选文中文言文只有38篇,在五本必修教材中的113篇课文中只占了33%,这样的比例是非常低的。大部分的比例是现代文,各类小说、散文诗歌,选文体裁多样。粗略翻阅,已经选用的文言文篇目大多也是散文性质。这表现出教材选文对文言文方面不够重视,与民国时期的大多数文言文选文有很大不同。

2.选文编排。苏教版《高中语文》的每一个专题一般由导语和2―3个板块组成。导语对专题内容作扼要介绍,每个板块再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专题的人文内涵,同时提出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具体要求。为了增加积累,整合知识,拓展学习领域,培养应用能力,每个专题都开设了“积累与应用”栏目。在每册教科书中,还设置了选教或自读的内容,以增强选择性。

二、两版国文教材课后材料的比较――以《项脊轩志》为例

观察发现,除选文及其架构编排上两者存在差异之外,在文章的课后材料的设置上存在更大的距离,在此以民国教材第五册和大陆苏教版必修五都选择的选文《项脊轩志》为例,试图通过比较不同教材在课后材料上的设计来表现民国与现行大陆版高中语文教材语文知识教育意图上的差别。

首先看看民国版教材对课后材料的设置,很特别的是这里的课后材料与我们一般设想的提出一些问题完全不同,民国教材选文之后根本就不存在课后习题。民国版教材第一册“编辑大意”中这样提到:本书为教学双方之便利,课文之后,列有以下三项内容:(1)题解――说明内容、解释题语、叙述文体源流及介绍课文出处等。(2)作者略历――略述作者生平、著作、文章特色及其派别与流派等。(3)注释――解释深奥词语、典故、人名、地名、年号及事实须加说明者。民国版《项脊轩志》中的“注释”标注了“洞然”、“冥然”等一些较少使用的词语的意义,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使学习者更好地体会选文作者的内心感受。

其次看看大陆现行必修五中选择的《项脊轩志》,本片选文与《陈情表》、《长亭送别》、《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旧日的时光》、《箭与歌》、《别离》共同组成一个单元篇章,名为“此情可待成追忆”。通过阅读卷首语可以看出本选文主题是“情感的篇章”。对于课后的文本研习,本册编者将《陈情表》与《项脊轩志》放在一起讲解,以下是文本研习的内容(部分):“表”和“志”是古代两种文体,我们曾学过《出师表》、《核舟记》、《岳阳楼记》等,请结合《陈情表》和《项脊轩志》的内容,说说“表”和“志”的文体特点。可以从上面的内容中看出,这里的课后题设试将《陈情表》与《项脊轩志》结合起来考核,分析热萆系闹魈夂粲Γ也研究了语体上“表”和“志”的区别。

综上所述,民国与大陆现行苏教版高中国语教材在课后材料方面差异较大。民国教材没有大量的提问内容,大致只包括对选文内容的简要助读材料,提供一点简要的注释;现行大陆苏教版语文教材课后文本研习内容则比较丰富,一般是将连续的两三篇课文结合着找出在文本内容和语体上的共同点和差异点,一起出4―5道问题以供思考。

三、两版国文教材之“语法论”知识内容比较

王荣生教授在《阅读教学设计的奥诀――王荣生给语文老师的建议》一书中提到“课文不仅是学习材料,而且是学习对象”这样一个观点。“语文知识内容”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以语文教材选文为载体,展现语文知识是一般的比较常见的表现形式。而在民国版和现行大陆苏教版高中国文教材中,我们都可以看到,除了通过选文形式展现出来,即以选文为载体展现语文知识,还有部分知识是直接以条条框框的形式展现的,也就是接下来要阐述的内容。以下将从语法论角度来探讨两版教材的设计差别。

在民国版的高中国文教材中,各册之后,备有讲授文章法则之教材;其分配如次:第一年讲文法,注意于语体与文言之异同及古文法之特例,以为学者解读古书之助。第二年读文章之组件与体式,使学者对于体制获得更明确之认识。第三年注意对修辞及辩论术,前者说明遣词造句之方式、词格之种类、风格之形成,以增进学者欣赏文学名著之知识;后者叙述辩论之方式与技术,使学者得由分析综合以养成其推理之能力。

关于这样纯粹的理论性知识的内容,在现行大陆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还没有直接出现,大多是出现在课文的鉴赏阅读中。其实本质上来说,民国与大陆的教学内容完全是不同的,民国注重语法、语体的教学传授,而在大陆,更多传授的还是阅读技巧、鉴赏技巧、写作技巧等,基本上没有提及语法方面的问题,只有一些教师会在讲课过程中提及一点,学生也不会有系统的认识。

所以,翻遍苏教版教材,也不会有与上述民国教材所出现的相似的内容。但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除了选文的编排,还特设置了写作教学的部分于每个专题范文之后。专题的写作部分由“写作指导”和“写作实践”组成。每册教科书对一些重要的写作观点还有专文阐述。比如,在苏教版必修五当中每一章之后的写作指导,讲的是“写作指导说明要说得清清楚楚”、“写作指导写出你的真情实感”、“写作指导学会分析”、“写作指导让你的认识更加深刻”;又如第二章,即上述提到的《陈情表》和《项脊轩志》所在的“此情可待成追忆”的单元中,通过讲述提出文章要写的“真”,在写作实践中提出“我的心因 而高贵”、“幸福的n钟感觉”、“友情”为话题和标题的写作练习。

通过以上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民国与现行大陆苏教版高中国文教材在教授的课程内容上有交叉处,但在选文编排上存在很大差异。不能评论何者更好,何者不佳,只能说不同的编排与构架适应不同的学情,依据学情适时调整教材也是值得提倡的。

参考文献:

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一、2014年各省市中考语文命题水平排行榜

命题研究首先得看已经达到的水平。2014年全国各省市中考语文试题真可谓百花齐放,若从与语文课程教学基本规律的吻合度来看,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很有意思的命题水平排行榜(见下表):

本排行是从考查内容、考查形式、分值设定等方面综合评定的。需要说明的是,有些省市命题尽管整体上略逊一筹,但也有题日命得很有水平,如呼和浩特市的“名著阅读题”,广东省的“附加题”(名著阅读)。由于排行不是目的,故只呈现前十名。

二、素养立意:中考语文命题的核心理念

“意”,即主旨、宗旨,是指导具体行为方式的思想、理念。任何一种行为方式的背后都有一种理念在起作用,只是有的人能够意识到这种起作用的理念,有的人则不能。作为国家意志体现方式的中考以及高考,必须在明确的理念指导下命题,从而正确发挥评价教学、为国选才的功能。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中考、高考“命题立意”就是体现国家意志、规约考试命题方向、调控具体命题行为、确定命题框架与方式的课程理念。由于中考并不完全同于具有选拔性的高考,因此命题立意更需仔细考量。

命题立意是分层次的,高一层次的命题立意并不全盘否定低一层次的命题立意,而是涵盖了低一层次的命题立意,对其是超越而不是完全抛弃。

“意犹帅也。”有什么样的命题立意,就有什么样的考题,就会选择什么样的人才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在过分强调思想政治的年代,尽管没有《考试大纲》,但命题立意仍然存在,其考试方式减缩为“政审”(政治审查),突出“根正苗红”,突出政治上的“可靠”。拨乱反正后,开始强调“知识”的重要性,突出学识的“可信”。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考试大纲》的强力推动下,中高考语文命题成功完成了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的巨大转变,推动语文教学实践从静态的语言知识体系中挣脱出来,关注学生听说读写(特别是读写)能力的提高。新世纪初以来,作为我国第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熏要组成部分的语文课程改革,革故鼎新,提出了“语文素养”的新概念,倡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新理念。因此,“素养立意”应该是中考甚至高考命题应该具有的基本立场,或者说必须从“知识立意”“能力立意”转型升级到“素养立意”。

“素养立意”是比“知识立意”“能力立意”更高一层的命题立意。这里的关键词是“素养”,具体来说是指“语文素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确认了“语文素养”的首要地位:“课程标准提出的四个基本理念,构成了标准的内核。(一)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吹尽黄沙始到金”,白1903年语文科独立设科以来,百余年的语文教学探索,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证明:语文归根到底是一种素养。在此意义上可以说“语文素养”这一新理念的提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语文素养”是一个整合性的概念,也是一个发展性的概念,比知识、能力等具有更大的涵盖力,是指“语言文字运用”过程中所需要、所积淀的素养。简单来说,语文素养就是指一个人在语言文字运用方面的素养,语文素养的内涵包括:学习语文的兴趣、习惯,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语言的积累,语感,思维,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学习策略,语文学习过程的体验和反思。概括而言,语文素养包括“语言文字运用”过程中的七个方面:知识能力、方法习惯、生活体验、文化教养、思想品德、思维品质、审美情趣。

中考语文命题“素养立意”则要求试题比较全面地体现“语文素养”的七个方面。不仅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否牢同,读写能力是否熟练,还考查学生学习方法是否恰当,学习习惯是否良好,生活体验是否丰富,文化教养是否良好,思想品德是否道德,思维品质是否优良,审美情趣是否高尚。“素养立意”,超越了“知识立意”的“可信”、“能力立意”的“可用”,突出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过程中呈现出的“全面,和谐,可持续”的特征。

三、“五要五不要”:素养立意的实际呈现

与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素养相呼应,中考语文命题理念需要向“素养立意”转向。这种转向,在试题命制过程中和试卷实际呈现上,需要通过以下五个方面的努力来实现:

1.要保持一定独立,不要简单模仿高考

中考尽管也具有一定的选拔性,但它与以选拔人才为主要目的的高考不同,更需要对课程建设和日常教学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中考语文命题,要站在语言文字运用素养的高度,促使语文教师“将语文课程的内容和目标定位于语言文字运用,把语言文字运用作为一切教学活动与教学设计的核心指向”;要尊重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状态、学习心理,调动学生可持续学习的欲望,拓展学习空间,因此需要保持一定的命题思想独立性,不要简单模仿高考命题模式。如果通过我们的命题,让十四五岁的初中学生提前进入高考状态,那是十分可悲的。前文排行中的省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都比较充分地体现了这一不盲目跟风的思想。比如宁夏卷,就完全打破了高考试题的基本模式,全卷120分,只分为三大块:积累40分,阅读40分,作文40分。试卷结构简单明了,试题要求简单明了,删掉了全国高考试卷中雷打不动的基础知识选择题,这就能够促使日常教学走向简单明了。种种简单明了,同样体现在福建厦门市、山西省、南京市、上海市、吉林省、福建福州市、安徽省的试题中。

遗憾的是,仍然有部分省市的试题跟在高考试题后面亦步亦趋。拿起试卷粗粗一看,似乎就是高考卷:第一卷选择题,其中字音、字形、语病(或成语)分到前三题,雷打不动;第二卷主观题,分别为名句默写、古诗鉴赏、现代文阅读、语言运用、作文。当然有些省市试卷个别内容有些变化,而总体上就是这样的僵化模式。这样僵化的命题,既体现在中西部大城市试题中,如武汉、成都,也体现在东部省市试题中,如杭州。以盛产应考资料著称的湖北黄冈市试题,则几乎是全国所有试卷中字数最多,考查点也最多的;除了将诗句默写调到开头外,几乎就是一张高考卷。在这样的试题指挥下的应考操练,怎不令学生反感?

2.要重视经典积累,不要摒弃传统精华

一套好的语文试题,必须对古诗文默写给予足够的重视,设置较高的分值。优秀的古诗文是承载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学生朗读、背诵、默写这些经典作品,就能够将我国文化中的传统精华予以传承,将传统精神予以发扬。从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来说,学生对诗文的朗读、背诵、默写,是对精粹语言的“整块记忆”,是“扇面式记忆”,不像记忆单个生字那样是“单砖式记忆”。这番积累之功,其功效也就不仅仅局限于精神的传承;古诗文精粹的语言,对学生的语言文字也是一种锤炼,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高更具有“台阶式”的作用。

凡是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的好题,无不在此下足功夫,给足分值。宁夏卷16分,上海卷、山西卷15分,厦门卷13分,福州卷12分,南京卷、安徽卷、温州卷10分。一个很奇特的现象是,据笔者细致分析,命好了这个题的省市试题,在试卷整体结构上、其他题日的命制上也是精彩纷呈。如厦门卷在“语言运用”题目的命制上颇有创意,特别是其中的“综合性学习”题目,围绕闽南红砖古厝,设置三个板块――识红砖古厝之“源”、品红砖古厝之“韵”、拓红砖古厝之“用”,分别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对联内涵、拓宽生活视野的能力。

在这个题目上分值设置偏低、命题思想落后的省市试题,其他题目也常常面日呆板。如北京卷、杭州卷,此题仅设置4分,在全国是分值最低的。单说北京卷,真可谓亮点乏陈,仅就其“名著阅读”题而言,竟然蹩脚地以读连环画代替名著阅读。不是说学生不能读连环画,而是对于初中生来说,要引导其读经典原著,不能用短平快的连环画式的浅阅读来代替。况且,现在的初中生,基本都看过电视剧《水浒传》,即使不读这连环画的文字,也可以比较轻松地应付没有“学习含金量”的题日“上面连环画的内容取材于古典小说《______》”。

3.要动态考查知识,不要静态进行选择

字音、字形、词义、语病等语文基础知识,是学生语文学习中具有奠基性的重要内容,对这些内容的考查,是中考语文命题绕不过、也不应该绕过的,但对其考查的方式却值得好好探究。其基本思想是动态考查,力避设置静态的选择题。以字形为例,在古诗文默写、作文中均可进行考查,大可不必单独命题,更不宜以选择题的方式静态考查。前述命题水平较高的省市,则返璞归真,以简单、明了的方式进行考查。如南京卷,以“给加点字注音”的方式考查字音,以“根据拼音写汉字”“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字抄写”的方式考查字形。宁夏卷则以“改正下面每个成语中的一个错别字”的方式考查字形。这看起来很简单,就像是平常教学中的督促检查一样,而这才更原生态,也更能够准确地检测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浙江温州卷也是根据拼音写汉字,但更有趣的是将字形考查与阅读态度、学习习惯培养结合起来:

“爱阅读”行动寄语

青少年时期是培养读书爱好的关(jiàn)_____时期,爱上阅读,就有了一个不会(kū)_____竭的快乐源泉,有了一个不会背(pàn)_____的重视朋友。青少年对未来有种种美好的理想,但在你们的人生(lán)_____图中千万不要遗漏了这一理想――立志做一个真正的读者,一个终身的读者。

对名著阅读、文学常识的考查,也要突破静态辨识的选择题模式,在动态的过程中进行。浙江嘉兴卷在这方面就做得较好,要求学生阅读名著片段,完成“阅读积累卡”。阅读积累卡包括三个要素:书名、人物、相关事件。这样的测试题,就将名著阅读、文学常识的考查与做“阅读积累卡”的良好学习习惯结合起来了。既促进了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对文学常识的掌握,也促进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这就具有了动态考查的复合功能。

即使是对经典名句的默写,也要突破单一的“填空式”的静态考查。根据上句写下句或者根据下句写上句,是一种比较简单、有效的考查方式,可以检测学生对古诗文经典名句的记忆情况。若再往前走一步,则不仅仅考查其记忆情况,还需要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状况。如:

温庭筠《望江南》中,表现主人公在夕阳将落实人不见归人而惆怅弱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浙江温州卷)

当我们看到雄浑苍凉、奇特壮丽的边塞风光时,常常会想到王维《使至塞上》中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吉林卷)

若再往前走一步,可以设置一定的语言运用情境,让学生根据语境填写诗句。这就不仅考查学生对经典名句的记忆、理解,还可考查学生根据语境进行灵活运用的能力。到此,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才算是完成了由记住、理解到活用的全过程。如南京卷:

南京市中学生“汉字听写大会”的成功举办,掀起了校园里汉字学习的热潮,这种景象真可谓“__________,__________”。(请用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里的诗句填空)

4.要撬动思想飞扬,不要关闭学生大脑

中考试题的命制,绝不能以牺牲学生灵气为代价,要想方设法撬动学生的大脑,促使学生思想高高飞扬,促使学生在做题过程中获得生命的张扬。南京卷、安徽卷都以“问题解决”的方式设置题目,引导学生在语文活动中飞扬思想,颇见命题者功力。南京卷以班级出一期“小说天地”板报为任务,要求学生合作完成以下几件事:

(1)文文编辑“小说悦读”栏目,你想在她的阅读感言中加一句,最合适的是(

(2)程程编辑“小说疑读”栏目,他结合收集的两则材料,从“叙述者”的角度设计了一个问题,你从“钱”的角度也设计一个问题。

(3)关关编辑“小说延读”栏目,展开想象,续写了《最后一课》,你补充其中的一段话。

这三个题目,分别将对学生语句衔接、思考提问、情境想象等能力的考查巧妙地设置在“小说悦读”“小说疑读”“小说延读”栏目中。这样将学生做题的过程变成一个饶有趣味的活动过程,真可谓匠心独具。

安徽卷以开展班级诗歌朗诵活动为任务,要求学生参与解决以下问题:

(1)朗读诗歌要把握节奏,请用“/”为下面诗句标明停顿。(要求:只标一处,标在恰当位置)

(2)调皮的明明讲抄在黑板上的诗悄悄擦去了两句。请根据开头的四句诗内容和句式的特点,发挥想象,在线上补写出两句。

(3)莉莉朗读后兴奋地说:“特别喜欢后三句。如果跌倒,我会大笑着站起来,这就是我的‘最美丽的姿势’!”请写一写,你会以一种怎样“美丽的姿势”站起来。

(4)一向胆小的文文也跃跃欲试,可站在讲台上,怎么也张不开口。请你先写几句话,鼓励他大胆地把这首诗读出来。

这四个题目,分别考查学生划分诗歌节奏、诗句衔接、情境想象、情境运用的能力。这些题日,都符合新课标所规定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些题日充分体现了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

促进学生思想的飞扬,还有赖于命题对学生思维层次的考查。这体现在两个方面:相邻题日间的思维层次;同一题目内的思维层次。我们来看宁夏卷第6、7、8小题(由于篇幅所限,此处只呈现要求,材料略):

6.你能从下面的这段文字中读出哪些信息?写出最特殊重要的两条。7.根据“霾”的释文,描写一个片段,要求能写出“霾”的基本特征。

8.观察右边这幅图,按要求答题。

①说明这则公益广告的创意

②为这则公益广告拟写一个标题

这三个小题就充分体现了相邻题日间的思维层次:筛选整合信息一重组呈现信息一解释提炼信息。第8小题两个要求间也体现出思维的层次:解释信息一提炼信息。我们身处信息时代,信息素养是每个人必备的素养,运用语言文字处理信息当是“语文素养”的题中之意。

5.要拓宽学术视野,不要裹脚停顿不前

中考命题具有很强的技术性,但绝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活,它需要命题者本身不断更新知识,拓宽学术视野,特别是引进学科领域的新鲜知识,促使日常教学中阅读知识、写作知识的更新。我们来看南京卷:

6.程程编辑“小说疑读”栏目,他结合收集的两则材料,从“叙述者”的角度设计了一个问题,你从“钱”的角度也设计一个问题。

【材料一】

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三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她十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

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节选自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材料二】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节选自鲁迅《孔乙己》)

程程设计的问题:这两篇小说为什么都用孩子的眼睛来观察世态人情?

你设计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