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的策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达到预设的学习结果并学会学习,同时使教师自身素质得到发展。具体表现在:在认知上,促使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在能力上,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情感上,促使学生从不喜欢数学到喜欢数学,从不热爱到热爱。通过有效的课堂学习使学生学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知识、技能,获得影响今后发展的价值观念和学习方法。而对教师来说,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感受到教师自身的教学魅力与价值,同时享受课堂当中生成的许多精彩的瞬间,让教师不断追求永无止境的数学教学。笔者现就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与同行进行探讨。
一、教师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情绪状态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情绪应该是积极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十分强调教师的积极情绪状态的重要性。他指出:“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质,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能激励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能鼓励人呢?只有生气才能产生生气,死气只能从死气而来。所以你要尽可能使自己习惯于蓬勃的生气。”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话非常适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来调动学生的情绪,振作他们的精神。兴奋的情绪和振作的精神是大大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条件。
二、师生关系民主化,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
俗话说得好:“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首先应尊重、信任班级里的每一位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在课堂上要重视他们,对他们多加鼓励,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及时帮助他们找到数学学习上的问题,使他们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才能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次,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特别是一些“学困生”,在课堂上回答即使是最简单、最基础的问题,教师也不要忘记及时用热情的赞语或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等来缩短师生之间的差距,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兴趣。我曾经带过一个叫张国双的学生,她是一位很懂事、很刻苦学习的学生,但她又是一个很内向、很不自信的学生,所以她的数学成绩总是在80分左右,很少上90分,我观察到她的这种情况后,决定要拉她一把。我首先找她谈心,把她身上具有的优秀品质和潜力如数罗列出来,她露出了惊讶和兴奋的表情,问我:“袁老师,你真的觉得我这么优秀,我自己都不觉得。”我加以了肯定,同时说服她当了数学课代表,她高兴地答应了。在以后的课堂和课外我都更关注她,而她也变得自信起来。有了自信,加上她的努力,她的数学成绩不断进步,甚至连续两次考得满分,她的表现也鼓舞了班上其他的同学,同学们学习数学的风气更浓了。
三、课堂教学结构上实行分层次教学
课堂教学结构的安排切实抓好四个环节:(1)明确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2)指导学生开展尝试活动,启发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3)围绕教学目标,组织变式训练,注重一题多解,以提高训练效率;(4)引导学生概括所学知识、方法,并联系已有的知识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教学中可采取“低起点、多层次“的教学方法,即适当放低教学起点,适当增加教学层次,尽可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行分层教学,调整课堂结构,实施有效教学,起到了巩固”双基“和培优的作用。如在“直角三角形习题课”时制订的教学目标包括:基本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看着图形正确叙述直角三角形的三个重要性质;(2)使学生能够直接应用直角三角形的三个重要性质求解一步的计算题。较高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解典型的直角三角形的问题;(2)使学生掌握解直角三角形问题的一些常用技巧,会添加辅助线和用分析法去寻求难题的解法。要求A类学生达到“较高教学目标”,做相应练习;C类学生达到“基本教学目标”;B类学生在完成“基本教学目标”的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较高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四、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
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促进学生解决参与学习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没有参与就没有教学,因而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课堂上精神饱满,通过动手、动眼、动口,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
五、实施有效倾听
有效的倾听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充满真诚、耐心的倾听,即使你没有给予对方帮助,也会因为爱心的存在,使他的心灵获得十分丰厚的精神馈赠。
学生每一次回答问题时,教师如慈祥的长者始终微笑面对他们,带着赏识的目光看着他们,耐心听他们把问题说完,学生会感觉到来自教师的理解、宽容、尊重、关爱,体验可贵的心灵满足,真正从心底涌起被人欣赏,特别是被教师欣赏的幸福。这样做的意义远远超过仅仅给了学生一次表达的机会,从更深层次上看,它给学生带来的是人格的关爱,点燃的是思维的火花,铸就的是价值的追求。学生也从教师身上读懂倾听的态度、倾听的习惯,并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我记得在一次全县的公开课上,我请一位举手的女同学回答问题,她给出的答案比较复杂,在她还没有讲完的情况下,很多同学都按捺不住,纷纷想把自己认为更简单的答案告诉大家,特别是数学课代表,把手举得高高的,都想自己站起来了。我用微笑
鼓励这个女同学继续讲下去,同时用手势暗示其他同学静下来听她讲。当我耐心听这位学生讲完后,对她的解答过程给予了肯定的同时我说出了这样一句话:“有位教育家说过:‘等待是一种大爱。’”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看到这位女同学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六、关注“学困生”
教师不仅在课堂上要关注“学困生”,在课外,还要加强对“学困生”的个别辅导,及时补缺、补漏,才能排解他们学习上的困难,有利于他们自信心的树立和数学成绩的提高。辅导的方式有:课堂辅导,课外辅导,依靠集体力量对“学困生”进行辅导,组织班上数学尖子生对他们实行“一帮一“的形式等。对因纪律散漫、不愿学习、贪玩等造成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配合班主任,对他们加强思想教育,使他们明确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的态度,加强自我约束力,这类学生一旦转变观念,克服学习上的惰性,化”要我学“为“我要学”,其进步程度是惊人的。同时对整个班学习数学的风气也起到一个推动作用。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无疑是基础教育的一场革命,要想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我认为必须要有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众所周知,新课标下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在我们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总结方法,把夯实基础,注重过程作为教学的“突破口”;优化结构,培养能力作为教学的“目标点”。以点成线,以线成面,以面成体,通过螺旋式的推进,综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我们盐池,是国家的一个教育“贫困”、落后县,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比较守旧,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够灵活,致使我县的教学质量不能快速提高。本人从教已达数年,反思自己的教学历程,回想专家剖析的精辟观点,对初中数学的教学策略颇有感思,在此提出与广大同仁探讨。
1优化思路,变化讲解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解题思路优化的分析和比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品质和思维发展,能为学生培养严谨、创新的学风打下良好的基础。数学教学上的一题多解有利于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去思考问题,可以优化学生思维,因此要将一题多解作为一种解题的方法去训练学生。一题多解可以产生多种解题思路,但在量的基础上还需要考虑质的提高,要对多解比较,找出新颖、独特的最佳解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优解思路。在数学教学时,我们不仅要注意解题的多样性,还应重视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各种解题思路和方法,提炼出最佳解法,从而达到优化学习过程,优化解题思路的目的。对于例题的选择,应选一些最有代表性和最能说明问题的典型习题,尤其要突出重点,反映新课标中最主要、最基本的内容和要求。在例题的分析和解答时,要发挥例题以点带面的作用,有意识、有目的地在例题的基础上作系列的变化,达到能挖掘问题的内涵和外延之目的,在变化中巩固知识、在运动中寻找规律,实现学习的知识从量到质的转变。
2复习基础,重构知识
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还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通过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但对教材的理解是零碎的,解题规律的探究是肤浅的。因此,在组织学生进行复习时,首先要引导学生系统梳理教材,构建知识结构,让各种概念、公理、定理、公式、常用结论及解题方法技巧,都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再现。其次是深入挖掘教材的例题,并以其为主要素材,编拟成突破一个重点、攻克一个难点、掌握一种方法、培养一种能力的训练思维模式来深化学生的思维,要求他们着眼于教材,扎扎实实从实际水平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夯实基础,充分体会基础知识在解题中的指导作用,切实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对所学知识有个成效性的提高。最后,进行一些数学专题来进一步强化基础,拓展学生的数学创造性能力。特别是在综合复习中,教师要以思维突破为主线,适时点拨,启发学生思考,并重视数学题的缜密性与分析问题的思维策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条件,激发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给予他们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千方百计地为他们扫清学习上的障碍,铺平道路,提高成绩。
3密切合作,师生共享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教学时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他们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我们要创新性地使用教材,遵循螺旋上升的原则,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新课标不仅重视知识技能目标,还特别强调过程性目标,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探索感受。因而,充分展开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非常必要,为顺利有效地展开这一过程,首先应提高自主意识,把学习当作自我的一种主体行为。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应尊重学生主体,给他们个体活动的机会,并且在活动中体验感受,享受成功、获取收获。其次要激励主体参与,学生的学习不是简单的灌输和接受,而是主动的探究和获取。只有促使学生主体参与学习过程,才能得到更好的学习成效。再次是重视主动评价,这不仅决定着学生的学习结果,也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行为。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不仅依靠教师的评价,很大程度上也与学生主体对自我的评价相关。在学习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评价的机会,参与结果评价的权力,学生主动参与了学习过程与结果的评价,就能加强其学习的主动性,使学习成为自觉、快乐的行动。
4贴近生活,交流学习
关键词:合作学习策略 初中数学 运用
20世纪70年代,合作学习初兴于美国,被誉为“近十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教育学家噶斯基说:本质上,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我国对合作学习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90年代,从浙江大学的合作学习小组到山东教育研究所组织开展的合作学习的教学研究与实验。到近年来,一系列的教育科学研究与实验,对合作学习的深入推广和运用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初中数学课堂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现状
新课程要求下,在初中数学教学方面很多教师都已经有意识的把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引入课堂,但是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认知,造成操作不当,使小组合作学习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合作学习现状弊端内容讨论和掌握的大多是教师交给的知识性问题或教材中呈现的知识性答案。形式小组参与以前后桌划分,并且仅以学习成绩作为是否有效的参考,呆板,单一。分工即时性组合,没有合作习惯;“独唱”现象较多;任务分工不明确。目标基于结果的得出,缺少合作精神、合作需要和合作交流等目标的落实。
二、准确把握初中数学学习的特点
初中数学学习主要是学生的个人思维活动,依靠自身的独立思考完成学习任务。学生个人作为数学学习的主体,独立的思考与学习是主要的学习方式,而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辅助学习方式,这是数学学科的特点决定的。学习重在“领悟”,合作学习应以思维的交流和深入为主。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重视合作过程,结果评价,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
三、选择有针对性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学习内容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前提。合作学习选择:一是需要合作、操作、观察、探究的。比如:统计,实验,课题学习等;二是在解题策略和结论上需要辩论或容易出现分歧的内容;三是有一定的挑战性,交流后能够得到一定的启迪的内容,问题难度较大,个人独立思考容易有疏漏的问题。在把小组合作学习由形式向实质转换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组织策略:
1.合理分工,科学分组
让小组合作学习顺利的开展并充分发挥其学习功能的前提是合理分工,科学分组。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的生的掌握程度,认知能力、基础素质等进行分组,根据学习内容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特长、个性差异、智力水平等进行合理分工。比如:一些结论比较难归纳,并且需要大量的动手操作进行尝试的学习内容,就可以将数学基础较好的同学和基础较弱或者操作能力较低的学生搭配划分小组,这样在合作学习的开展过程中,一方面能解决合作学习所需要达成的目标,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之间找出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差距,强优补弱。
2.精心设计,适时引导
在进行合作学习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教材内容的重难点,精心设计讨论的针对性。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充分提高课堂效率。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巧妙的进行引导并善于启发,使小组合作学习有序、有效开展,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要根据普遍的共性问题进行统一分析和解答。
3.信息反馈,综合评价
及时反馈合作学习的信息,有利于合作成果的充分展示,教师根据小组阐述的观点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综合评价。让小组之间互相倾听,取长补短,让小组之间互助、互进,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对合作学习进行科学的评价是合作学习成功发展的关键,评价中不仅要包括每个学生参与的情况,更要关注整个小组的情况。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间的分工合作,可以采用抽取小组进行提问的方式评价小组的学习质量,可以有效的促进每个学生积极的参与活动。还可以采取独立完成测验的方法,小组先行讨论交流。测验时,需每个学生独立完成。这样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参与情况,和测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总之,在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耐心的培养和长期的训练。教师自身应该不断的增强自身的知识储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组织引导小组合作学习,让数学学习更有成效。
参考文献:
[1]陈志娥.初中数学合作学习中的常见问题与策略[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0.
[2]唐均.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反思[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5).
[3]申忠军.初中数学合作学习应注意的七个问题[J].教师,2009(17).
关键词 初中数学 课堂提问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是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知识,达到培养各种能力的目的。但作为掌握知识的主体――学生,对传授的知识是否愿意接受,对提出的问题能否热情参与研究,则缘于教师如何创设良好的发问情境。有句标语写得好:“不要把年轻人当成等你灌充的空瓶,把他看成等你点燃的蜡烛”。也就是告诉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必须在问题的引发上下功夫,以便唤起学生心理上的学习动机,形成学习数学的心理指向。
特别是新课程标准中的理念要求“教学应该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学生必须成为主动的学习者,不仅要应用已有的知识,更要经历新知识和日渐增加的困难情境的挑战。教学方法应该让学生关注学习过程,而不仅是接受传授给他们现成的知识。”这更要求我们要注意提高提问的技巧。
然而课堂上提出的问题,随着学生的需求和思考在不断的变化着,怎样的提问才“合理恰当”效果最好呢?下面我们就常规教学中的提问谈一点体会:
1 课前的复习提问(要标新立异)
这种提问一是为了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巩固知识,二是为学习新知识打基础,也是调动课堂气氛的关键的环节。在这种提问中,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提出,切入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就大不一样,这就要求提问者对提出的问题要新颖、有创意。
如在检查数学定义、定理的掌握提问中,“什么叫平行四边形?“他的判定定理是什么?”这种提问仅采用了一般化、概念化的套路,很难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引起兴趣。若采用这样的方式我感觉效果较好:“有一个四边形,他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你能说出它叫什么四边形吗?若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呢?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相等呢?你还可以根据这个四边形的什么条件说它是平行四边形?”这种提问不仅要对概念判定有深刻的理解,而且还要学会灵活运用,同时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积极动脑思考并会分析解决问题。
2 新课的引入提问(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思维特点)
这种提问主要是为引入新概念、新定理而设计的提问。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特别是对那些缺乏独创精神的学生可刺激他们进行创造性地进行思考。通过对问题的回答及老师的引导,学生在脑海中迅速地检索与问题有关的知识,对这些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新的结论,有利于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提问中,我们提出的问题切记:
一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要从简单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既能化难为易,又使学生倍感亲切;既能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又能使学生投入到探求新知识的活动中;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不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否则会事倍功半,适得其反。
如讲正比例函数的概念时,我们都知道函数的概念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概念,它又与生活有很大的联系。
[案例]师:现在我有一个问题需要大家帮助解决,(为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一辆汽车以每小时40千米的速度行驶,你能根据表格中所给的时间“小时),完成表格吗?即:求出相应的路程s(千米)(出示表格,生完成)。师:简单吗?生:(略)。师:就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反映了一个概念一函数(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看上面的问题中哪些量在变化哪些量没有变?变的量有几个?s随着谁的变化而变化?这里的t能随便取值吗?当t在允许取值的范围内的每一个值,s有几个值和它对应?这时s就叫t的函数,t就叫自变量。下面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说出函数的概念,并让学生举例说明。在继续研究得出正比例函数的概念(让学生感到一个简单的生活问题蕴含着那么多学问)我感觉这节课上得很成功。
二要适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初中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大多都比较好动,思维比较活跃,因此你引出问题时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善于“诱”。从而点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特别是在几何定理的引入上,如果只以习题的形式引入,对有些学生来说,很难找到解题思路。若以诱导的方式提出会起到化难为易的效果,并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如在讲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时,我先复习了平行四边形定义,然后提出问题:利用平行四边形定义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动手操作后得出是两个全等三角形)理由呢?(由学生阐述,略)师导:也就是说给你一个四边形,你把它分割成两个三角形,再根据给的条件能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就可以说明它是平行四边形了。好,下面我给一个问题你们试试看:在四边形ABCD中,AB=CD,AB∥CD,求证: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
这样问题的难度就降低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引起了好奇心,他也想给一些条件试试,借此你就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去讨论从而得到其他的几个判定定理。这样做不仅把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了起来,而且促使学生以一个创造者,发明者的身份去探求知识,无疑在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满足和喜悦,从而提高了四十五分钟的教学效果。
3 对新知识的理解提问(要善于激疑)
这类提问一般用于某个概念或原理的讲解之后,是对新知识与技能的检查,了解学生是否理解了教学内容。而在教学中常有一些内容,学生似乎一看就懂了,自觉无疑,而实质上有疑,教师在浅处设问,于无疑处设疑,引导学生讨论教材,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案例]在讲等弧的概念中,有的老师只让学生背下来“能够完全重合的两段弧叫等弧”,而没有及时设疑“什么样的两段弧能够完全重合?”导致学生没能理解概念,因此,在应用圆心角、弧、弦、弦心距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圆心角、弧、弦、弦心距四组量中,有一组量相等其余各组量也相等”来判断命题“若两段弧相等,则它所对的圆心角也相等”真假时,学生说是假命题,问他为什么?说没有在同圆或等圆这个条件。(有些教辅书上也是这样的答案。因为我说答错了,学生不服,把教辅书的答案给我看了)其实两弧相等已隐含了“在同圆或等圆中”这个条件。因为只有在同圆或等圆中才有完全重合的弧。因此教师在进行这一环节提问时,要深挖教材,善于激疑,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从而真正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为将来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4 小结的提问(要有一定的指向性,并善于诱导启发)
这种提问经常应用于一节课的结尾。是对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及时的系统化、巩固和运用,使新知识有效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在进行这方面提问时,必须要有一定指向性,不要太片面或太过笼统地提问,太片面了,不利于把知识系统化,太过笼统,学生又不知从何说起。
如我们在听课时,很多老师为了体现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往往这样小结: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那些知识?没有一定的指向性,新旧知识那么多,你说从何说起?有的学生被叫起后虽然说了,但又与你想要的答案有很大的差距,浪费时间(小结时往往剩的时间很少)。若带有一定的指向性并及时予以诱导,效果就不一样了。
如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这一节课小结时,首先提出通过这一节的学习谁能总结一下,知道哪些条件可判断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答略)然后诱导他们思考对定理的证明过程,从而得出:在研究四边形的问题中往往通过作辅助线把它转化成三角形来研究,即把复杂问题转化成几个简单问题来研究。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而且也输灌了数学思想方法。
总之,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每一环节都涉及到提问这个问题,因此,我们教师要仔细斟酌提问的层次,运用各种不同的提问策略,激发学生高层次的思维过程,使我们的教学往更利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发展。查尔斯・狄嘉默说:“提问是最能够表现教学精致艺术的方法。通过提问可以使想法更清晰生动、迅速激发想象、刺激思维、诱发行动。”愿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互相探讨、互相总结经验,使我们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周良顺,韩杰,课堂提问要“精、巧、活、深”,山东教育,2000(28).
一、教导学生审清题意,全面分析
毋庸置疑,审题是解题的关键,更是首要环节,所谓“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正是这个道理,如果学生在开始的阶段就被人落下,那么又如何能跟上集体前进的脚步,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久而久之,初中生在学习例题解析的过程中体验不到成功的快乐,就容易产生厌学、弃学的思想,因此,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身为教师的我们就应当积极引导他们明辨题意,理解题目中包含的已知条件有什么、最终需要达到的结果是什么,以及已知条件和未知结果之间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拥有将题目语言转变为自己语言的能力.其次,还要深入、全面地分析题目中暗含的必要条件,这一点是学生不容易看出来的,如果在分析中忽略了隐含的条件,那么势必会导致遗漏的现象,从而影响真正的求解结果,因此,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例如,在求解方程2a+n1n+3=5时,已知本题的解为正数,进而求解n的取值范围,许多学生一看到本题是方程,便想也不想就动笔求解,从而得出“最终”的结果n>-3.75,但是这真的是最终的结果吗?答案是错误的,因为,学生忽略了分数的一个最基本的性质,那就是分母不能为0,也就是说n+3≠0,所以,最终的结果还应当包涵n≠-3,这便是学生在审题时未能审清,没有全面分析题意的后果,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多举例一些这样的题目,以此勉励学生看清问题,如此,方能为得到最终的正确结果奠基.
二、精选代表性例题,重点讲解
在初中例题讲解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盲目地给学生制订例题解析任务,一定要注意挖掘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题,否则,一旦让学生陷入“题海战术”,那么势必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数学是一门考查人的思维能力而不是记忆能力的科目,它强调的是锻炼人的反应能力,让人的思想保持在活跃的状态,从而从容地解决各种实践问题.
比如,初中数学中的全等三角形问题可以说是一个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许多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往往在解析全等三角形问题中会出现推理困难的局面,可以有效解决这一困境的方式之一就是绘图分析法,也就是说在原图的基础上绘制出相应的辅助线,这种方法在解析全等三角形的过程中时常用到,初中生应当具有这样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精选教材上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进行重点讲解,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解析能力.
三、总结解题经验,科学归纳整理
在学生解题的过程中,无论是成功地解答出来,还是以失败告终,都会拥有一定的解题经验,这种经验是一种无形的财富,它可以帮助学生在今后的解题过程中少走很多弯路,并且对于一些成功解题的例题,还可以有解题捷径可循,因此,教师要教导学生积极总结解题中发现的数学思想和解题方法,将繁杂的解答过程最大限度地简化,如此,不仅易于学生理解,更便于教师审阅,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某些数学知识的概念、定理的理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从学生的错题入手,教导学生制订出错题册,在错题册中科学归纳和整理自己曾经做错的题目,比如,将计算题中的方程求解放在一起进行分析,总结为何会屡屡出现求解出错的问题,是因为审题不清还是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如此找出问题的本质,才好“对症”施药,从而有效提高初中生例题解析能力.
四、关注学生例题和习题整合,教给学生正确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