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养殖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养殖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养殖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养殖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养殖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范文第1篇

摘要介绍了扬州市邗江区汊河街道植保专业化服务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以期为植保专业化服务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植保专业化服务;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对策;江苏扬州;邗江区汊河街道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汊河街道一直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统防统治、统分结合”的植保方针,常年种植水稻654.1hm2、小麦582.5hm2。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是一项集专业性、技术性、时效性于一身的工作。目前病虫害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防治不及时,错失良机,造成不应有的损失。二是盲目用药较普遍,影响了粮食产量和质量,加重了环境污染。农民防治病虫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已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邗江区在该街道推行“四统一分”病虫防治模式,即统一持证上岗、统一药剂配方、统一技术要求、统一收费标准、分工协作服务,取得明显成效[1]。统计表明,2008年汊河街道病虫统防统治服务面积4 400 公顷次,惠及农户1 325户,减少用药2次,平均降低用药成本219元/hm2,节省种田成本10.22万元,挽回粮食损失约583t,折合人民币约111.9万元。2009年汊河街道水稻统一防治面积466.7hm2,统防统治覆盖率达71.3%,药剂统一覆盖率达100%。

1汊河街道植保专业化服务现状

1.1建立了服务组织

汊河街道地处扬州市郊,紧邻扬州市邗江经济开发区,经济发达,农民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二、三产业。为推进植保专业化服务工作,实现为农服务的宗旨,2008年9月汊河街道注册成立了扬州市邗江区汊河植保服务专业合作社,2009年合作新增2台担架式弥雾机和30台背负式弥雾机,组建3个村级植保专业队。截至2009年12月,合作社拥有植保机械70台,各种形式的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12个,服务面积4 725公顷次。各村级植保专业队分别与弥雾机手签定机械管理协议,规定弥雾机产权归村所有,机手拥有使用权。规定背负式弥雾机防治作业面积不低于4.7hm2/台·次,担架式弥雾机防治作业面积不低于13.3hm2/台·次,未达到服务面积要求的由汊河植保服务专业合作社收回植保机械重新选聘人员。为加强植保专业队管理,汊河植保服务专业合作社制定了8项措施:一是成立植保专业队技术指导组。二是规定植保机械由汊河植保服务专业合作社统一管理。三是对弥雾机手实行严格筛选,符合条件人员由本人申请,植保专业队推荐,合作社审核确定。四是建立机手档案。实行机手登记管理制度和持证上岗制度。五是签订《邗江植保连锁服务协议》,规定植保专业队、机手的服务宗旨、组织方式、服务范围、服务方式、责任分工等。六是实行“四统一分”的运作模式。七是对弥雾机手进行岗前、岗中、岗后培训,主要培训病虫防治知识,弥雾机械操作及其维修技术。八是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汊河植保服务专业合作社坚持因地制宜、形式多样的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积极创新服务方式、探索服务模式,努力实现服务与市场的有效对接,达到植保专业队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益的最大化,推动植保专业化服务稳步健康发展[2]。

1.2加强了宣传培训

每次病虫草防治,合作社都及时召集各村抓农业负责人召开病虫防治专题会议,布置病虫草防治工作,并印发病虫草防治宣传资料,将宣传资料张贴到街道的主要交通要道口,送到千家万户。同时,合作社在各村村部门前书写黑板报,大力宣传小麦、水稻常见病虫草害的发生与防治情况。合作社还邀请邗江区农作物技术推广中心和弥雾机厂家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常见病虫害防治和弥雾机手上岗培训等活动,截至2009年12月,该街道共培训弥雾机手150人次。在重大病虫发生时,合作社积极组织召开病虫专业化防治现场会,不仅提高了病虫防效,还推动了植保专业化服务工作,提高了药剂统供率。

1.3改变了服务模式

汊河植保服务专业合作社改变了过去由门市上单一销售农药为直接将农药送到各专业队和弥雾机手手中,合作社与专业队和弥雾机手签订农药供销合同,合作社每次让利7.5~10.5元/hm2给专业队和弥雾机手,既稳定了植保专业队,又提高了配方药剂的统供率,2009年该街道配方要及统供率达100%。植保专业化服务模式由原来的“单兵作战”发展为现在植保专业队的“团队作战”。服务模式主要有以下2种:一是带药带机防治。合作社直接将药剂送达植保专业队,植保专业队和弥雾机手按区植保部门技术要求,及时向农民传递防治技术信息,提供防治药剂和机防服务,保证施药质量,收取合理的药剂和防治费用。该街道胡庄村现有水稻种植面积93.3hm2,每次病虫防治前,合作社直接将药剂送到村专业队,专业队再分发到各作业组组长(每个组长分管2~3个组),作业组带机带药挨家挨户连片作业防治(仅少部分农户自己防治),2009年该村统防面积达95%以上,药剂统一供应率达100%。二是专项承包防治。植保专业队采用记账方式,对农户一季作物病虫害承包代治,防治结束后按实际用药用工费用与农户结算。徐集村植保专业队现有背负式弥雾机25台,专业化服务组织3个,针对该村主要劳动力在邗江经济开发区工作的特点,徐集村植保专业队与该村吴庄组、祁庄组村民签订机防承包代治合同,2个组16.7hm2机插秧示范点全部实行专项承包防治。每期病虫害防治前将用药用工费用告知农户,经农户确认,防治结束结算防治费用,2009年该机防队服务面积150.3公顷次。

1.4完善了服务机制

为推进植保专业化工作,确保病虫防效,每期病虫防治,专业队在防治过程中指定专人配备药剂并进行质量监督,以防药量不够、水量不足、篡改配方等现象的发生。防治结束,合作社还组织专人深入田头和农户家中,调查弥雾机手的防效和村民的认可度。同时制定相关的奖惩措施,奖罚分明。合作社规定,对次防治面积在4.7hm2以上,年防治面积33.3hm2的弥雾机手,合作社年终奖励背负式弥雾机1台。该街道各植保专业队都严格按照《邗江植保连锁服务协议》要求,统一收费标准,明确责任,确保防治质量,建立和完善了管理机制,对不负责任、不按规章制度办事的机防人员坚决辞退,决不迁就。合作社建立了相关的服务档案,通过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提高了统防统治的工作成效。

2存在的问题

一是缺乏政策资金扶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具有特殊性,时间上一年仅防治几次,属于间歇性劳作,收入不稳定;设备上弥雾机质量不稳定,容易出现故障;防效上不确定因素多,风险难把握。这些都决定了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的弱势地位,需要政府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实现“公共植保”理念[3]。二是防治质量难以保证。部分弥雾机手为增加收入,降低用水量,防治质量和效果得不到保证。特别是水稻生长中后期,田间密度高,机手为抢抓时间,用水量难以保证,农药很难喷洒到水稻的基部。另有部分机手防治时不认真,出现了因漏喷农药造成的病虫“夹花”现象的发生。植保专业化服务是一项季节,不是长期性的工作,属于短暂性的突击,服务人员配备有一定的难度,一般强壮劳动力都在其他岗位,适合做植保专业化防治工作的人不多。三是管理制度不够完善。部分村制定了一整套的病虫防治技术标准,实行“四统一”,但还有少部分村的部分专业队只管病虫防治,不管防效。防效评价标准难以确定,因无完善的奖惩机制,给少数弥雾机手钻了空子。还有少数植保专业队虽统防统治率较高,但不能保证病虫防效,导致部分农户对植保专业化服务持怀疑态度。

3发展对策

植保专业化服务工作的推进和发展,需要政府积极引导,还需要基层广大农技人员的支持,同时还要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这样的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才能有生命力,才能持久生存。一是加大资金投入。植保专业化服务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在资金和政策上予以扶持,地方政府要将其作为农村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来抓,才能促进其快速健康发展。二是推进土地流转。现行的,曾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但现在在某种程度上却制约了农业的生产和发展。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是妇女和老人或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接受新技术、新方式比较困难;且规模化种植程度低,种植面积小而分散,需要服务的市场小,阻碍了植保专业化服务的发展。因此,像扬州市郊这样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推进土地流转,将耕地向少数人(种田大户)手中集中,实现规模种植、连片种植,才能发展植保专业化服务,提升植保专业化服务水平[4]。三是培育植保队伍。政府及农林部门要积极扩大植保专业化服务队伍,鼓励有志于服务农业、服务农民的中青年劳动力参与植保专业化服务工作,积极引导开展专业化防治,定期开展技术培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四是健全规章制度。对现有的植保专业队人员加强技术培训和健全管理章程、工作守则,规范机防费用支付和收费标准,制定防治质量标准,解决因植保专业化服务引发的矛盾纠纷。

4参考文献

[1] 徐蕾,李群,康晓霞,等.邗江区植保专业化服务工作的模索与实践[J].中国植保导刊,2008,28(8):44-45,22.

[2] 张绍明.从“邗江模式”看植保专业化服务建设[J].江苏农村经济,2008(9):42-43.

养殖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范文第2篇

[关键词]: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发展对策;宜春市

野生动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自然资源,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1-4]。发展野生动物繁育利用产业不仅可以满足市场对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等多方面的需求,而且可以增加林农收入,是助力产业精准扶贫的有效方式[5-11]。宜春市地处江西省西北部,赣西北山区向赣抚平原过渡地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全市林地面积1601.7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57.2%;活立木蓄积量5132.3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6.97%;全市现有高等植物3000种,其中木本植物101科381属1178种;境内野生动物种类繁多,现有已知的野生陆生脊椎动物354种,其中兽类8目22科64种,鸟类19目39科232种,两栖类2目7科21种,爬行类2目6科37种;全市有官山、九岭山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三爪仑、明月山、天柱峰、阁皂山等4个国家森林公园,有药湖、锦江两个国家级湿地公园。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地理区域优势,为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和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 调查方法

一是以全面普查为主:2016年3月至6月,全市各县(市、区)同时开展调查,调查各自所属区域内驯养繁殖单位的情况,包括单位的数量、产值和驯养繁殖的物种等。二是进行数据验证:在调查中,普查所得数据与存档信息(陆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和经营利用许可按照物种的保护级别由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分级审批,在审批过程中都有存档材料)进行对比,验证驯养繁殖单位的合法性和调查数据的准确性。三是重点核查:对重点单位进行实地核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

2 、结果

2.1养殖概况

根据调查统计结果,宜春市目前共有野生动物繁育利用单位(个人)56家,共有从业人员281人。近年来,环颈雉(Phasianus colchicus)、蓝孔雀(Pavo cristatus)、眼镜蛇(Naja atra)、王锦蛇(Elaphe carinata)等物种的驯养繁殖业在宜春市发展较快,养殖技术较为成熟,已逐步走上产业化发展道路,不断带动林农参与,有效缓解了野外种群的生存压力。

2.2 养殖物种

全市范内的56家驯养繁殖单位所养殖的野生动物驯养物种共计20种,分别是:环颈雉、华南兔(Lepus sinensis)、蓝孔雀、眼镜蛇、王锦蛇、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果子狸(Paguma larvata taivana)、野猪(Sus scrofa)、尖吻蝮(Deinagkistrodon)、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滑鼠蛇(Ptyas mucosus)、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豪猪(Hystrix hodgsoni)、乌梢蛇(Zoacys dhumnades)、中华竹鼠(Rhizomys sinensis )、鹧鸪(Francolinus pintadeanus)、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斑嘴鸭(Anas poecilorhyncha)、梅花鹿(Cervus nippon)、平胸龟(Platysternon megacephalum)。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种:梅花鹿;其余物种为江西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或江西省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

2.3 产业分布

野生动物繁育利用单位在各县(市、区)均有分布,合计56家(表2),其中袁州区(含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管委会)、高安市各有10家,占全市企业总数的35.7%;樟树市、上高县、靖安县各有7家,占全市企业总数的37.5%;奉新县有5家,占全市企业总数的8.9%;宜丰县、铜鼓县各有4家,占全市企业总数的14.3%;万载县有2家,占全市企业总数的3.6%。梅花鹿驯养单位主要是由东北地区引进的梅花鹿东北亚种,梅花鹿东北亚种已经适应低温寒冷环境,因此,国内大部分梅花鹿养殖单位主要位于东北三省[12]。宜春的适宜生境有限,养殖企业主要集中于海拔相对较高、温度相对较低的山区。

2.4 产业规模

2015年宜春市野生动物繁育利用行业销售额达到659.3万元,年利润达到284.3万元(图1a、b)。其中,两栖爬行类销售额121.8万、利润53.7万元,分别占总销售和总利润额的18.47%、18.89%;鸟类销售额407.7万元、利润159万元,分别占销售额和总利润额的61.84%、55.93%,哺乳类销售额129.8万元、利润71.6万元,分别占销售额和总利润额的19.69%、25.18%。

图1(a)全行业销售额比例 图1 (b)全行业利润比例

3、讨论

3.1存在问题

3.1.1野生动物繁育利用行业自然性、盲目性突出。通过调查研究,宜春地区野生动物养殖业普遍缺乏有效的管理、科学的引导和宏观调控,不少养殖户缺乏投资意识、盲目跟风,追求高效益,致使特种养殖品种存在单一性、片面性,造成部分产品滞销。对于一些新奇品种,没有经任何市场调查和技术论证,没有进行养殖论证分析、销售渠道和销售对象结构分析,仅凭一些“炒种”的信息介绍就盲目确定养殖项目,造成销售渠道不畅、产品积压、市场过剩、质量低下,挫伤林农的养殖积极性。

3.1.2野生动物繁育利用单位技术含量低、规模较小。我市养殖户以家庭作坊式养殖、散养、自然性养殖等为主,主要是受地理位置、交通状况、养殖户的技术水平等因素影响,规模小而分散、抗风险能力差、没有产生规模效益,也没有形成产业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目前只有少数养殖品种能够具备产业化养殖,形成规模化效益。养殖户大多是自然发展,没有经过系统培训,没有形成面上效益,还只是围着经验转,没有突破创新。无论从引种、人工繁殖、产品加工、疾病预防等方面都存在薄弱环节。

(3)市黾鄹癫ǘ对野生动物繁育利用行业有较大影响。近几年来,野生动物繁育利用行业各品种市场极不稳定,价格波动很大,这对养殖户的养殖发展存在着毁灭性的影响。特别是近年来爆发的H7N9高致病禽流感疫情,禽业价格波幅剧烈[13],重创我市野禽业,很多养殖户销售困难,效益下降,甚至停产转业。

3.2 趋势分析

3.2.1野生繁育利用动物市场需求热点。野生动物繁育利用业不同于家禽、家畜养殖业,其特点是种类相对较多,需求量相对较少,经济价值相对较高。我市野生动物繁育利用业,按照其生物学属性大体上可以分为哺乳类、鸟类和两栖爬行类。

哺乳类驯养动物主要以中华竹鼠、豪猪、梅花鹿为主。目前除梅花鹿养殖有一定规模和繁育饲养水平以外,其他种类的养殖,尚处于进一步开发探索阶段。尤其是品种、繁育、饲养技术、卫生防疫等方面需要进行广泛和深入的研究,此类动物养殖发展前景较好,重点是开拓市场,研究和引进新的加工技术,开发产品种类。

鸟类驯养主要以环颈雉和蓝孔雀为主,此类珍禽的养殖技术不太复杂,场地及设备要求不高,宜在各地农村扩大饲养,市场销售状况一般看好[14-15]。尤其是作为营养滋补型和野味食品,颇受消费者欢迎。孔雀因投资大,成本高,饲养管理有一定难度,作为新型食品价格昂贵,只有提高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降低成本,才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两栖爬行类目前有一定养殖规模的有黑斑蛙、王锦蛇、眼镜蛇等。由于此类动物繁殖速度快,市场容量有相当空间,常被炒种者利用以获取暴利,使林农受骗上当[16]。两栖爬行类动物的养殖主要受限于加工技术水平和产品销路开拓,应从产品多样化、产品质量和深加工上突破。

3.2.2野生繁育利用动物价格预测。野生繁育利用动物价格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由于野生繁育利用动物种源价格高,加之养殖户资金有限,大多数还属于家庭式零星散养,养殖规模偏小,产业化程度低,容易受市场需求波动的冲击。其次,由于加工营销等难题尚未完全解决,养殖效益受中间商制约,存在较大的市场风险性。

3.3 意见建议

宜春市地域面积广阔、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高、气候温和、水资源丰富,完全具备饲养野生动物的条件和环境。但我市的野生动物繁育利用产业还存在于粗放、散养、不成规模和体系等弊端,如果要完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的实施战略,必须对现有的野生动物资源进行统计分析,对于传统成熟的养殖项目要给予扶持,进行集团化养殖,实现规模化效益;要分析国内市场发展趋势,结合我市地理环境,鼓励引进新品种;要加大专业技术人员和养殖户的培养和培训力度;要组建全市野生动物繁育利用行业协会,促进行业内自律发展,完善信息网络,提供高效优质服务,让养殖户足不出户即可了解野生动物的市场前景和问题;要建立宜春市野生繁育利用动物数据库,真正实现统筹兼顾、错位立项、资源整合、互为补充。

[ 参考文献]:

[1] 蒋志刚. 野生动物的价值与生态服务功能[J]. 生态学报,2001,21(11) :1909-1917.

[2] 赵学敏. 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的战略转变[J]. 绿色时报,2004(18):4-8.

[3] 王丽英. 安阳市野生动物特种养殖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 安阳工学院学报,2010,9(4):77-78.

[4] 郭宁. 三明市经营性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产业现状分析[J]. 福建林业科技,2016,43(1):249-252.

[5] 郭鹏鹏,吴辉,薛燕燕. 浅谈河南省栾川县野生动物的驯养繁育、销售问题及对策研究[J]. 农民致富之友,2012(2):112-113.

[6] 吴碧华. 尤溪县陆生野生动物保护管理问题与对策[J]. 绿色科技,2015(1):112-113.

[7] 马艳春,陈文汇. 我国野生动物资源商业价值的动态评估方法设计及应用[J]. 世界林业研究,2015,28(2):54-60.

养殖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范文第3篇

深刻把握山东省生猪产业发展现状、未来趋势和优化路径对于推动生猪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十年来,山东省的生猪出栏量、养猪业产值、规模化程度均呈稳定上升趋势,生产格局特征呈现“•—S”型,价格波动特征明显,人均猪肉占有量呈阶梯式发展,养殖利润与风险并行,外向型特征明显,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政策效用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应从加强宣传培训、鼓励扩大规模、开展市场需求调研以及完善政策监督等方面优化山东省生猪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

山东省;生猪产业;现状;趋势;优化

猪肉是人类的主要食品和重要营养来源。山东是仅次于四川、湖南和河南的生猪养殖大省,2012年,全省生猪存栏量、出栏量和猪肉产量分别占全国相应总量的6.10%、6.59%和7.05%,均列全国第4位[1]。与此同时,在生猪产业发展过程中产量和价格大幅波动、市场需求与供给严重不均衡、疫病防疫难度加大、质量安全事故频发、污染治理压力剧增、扶持政策效用欠佳等问题层出不穷,不仅影响着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还严重制约着生猪产业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然而,现有研究[2,3]中对省际层面的生猪产业发展现状及特征的系统分析并不多见,因而研究结论在指导和修正实践的过程中相对缺乏适用性。因此,本文将依据山东省的相关统计数据和实地调研数据,从生产特征、市场特征、技术特征及扶持政策等角度入手,分析山东省生猪产业发展现状,进一步阐述山东省生猪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并据此提出优化山东省生猪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山东省生猪产业发展现状

1.1生产特征

1.1.1生猪出栏量出栏量是生猪生产状况的数量形态指标。如图1所示,在2000~2006年间,山东省生猪出栏量稳步增加,从3213.24万头增至4389.90万头,年均增幅为5.34%。2007年,全省的生猪出栏量大幅减少,此后总体保持着不断增加的趋势,2012年接近4600万头。在全国生猪出栏总量中,山东省所占的份额虽有小幅波动,但始终介于6%~7%之间。2000年时所占份额最低(6.10%),2012年时所占份额最高(6.59%)。由此可见,山东省的生猪产业在全国整体布局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1.1.2养猪业产值产值是生猪生产状况的价值形态指标。由图2可知,2000年以来,山东省养猪业产值总体呈现不断增加趋势,其中,2008年增长幅度较大,比前一年增加了47.13%,但2009、2010年稍有回落。在全省畜牧业中,养猪业产值所占比重在30%~45%之间波动,2002年最低(32.52%),2008年最高(44.42%)。

1.1.3规模化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生猪养殖行业集中度低是我国生猪业面临的重大问题[4]。规模化程度是反映生猪产业集中状况的重要指标。规模化程度(%)=(1-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下的养猪场户出栏总量/年出栏生猪总量)×100。如图3所示,山东省生猪养殖的规模化程度逐步提高,从2002年的37.36%增至2010年的73.79%,年均增幅为8.88%。其中,规模化程度提高最快的阶段为2005~2007年间,2006年时生猪养殖的规模化程度超过50%,此后生猪规模化养殖的主体地位逐渐增强。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山东省生猪养殖的规模化程度较高,分别比同期高出8~20个点,领先全国平均水平,但领先优势逐渐缩小。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生猪养殖的规模化进程比发达国家晚了30年左右[5],整体上仍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

1.1.4空间格局山东省下辖17地市,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因素的不同导致各地市生猪养殖规模的差异。以2012年生猪生产格局指数分析全省生猪养殖的空间格局特征。生猪生产格局指数=(某个地市在T时期生猪年出栏量/同期全省生猪出栏总量)×100。如图4所示,潍坊(17.40)、济宁(13.83)、临沂(13.02)、德州(12.00)、菏泽(11.10)5个地市的格局指数均超过10,且明显大于其余地市,5个地市的格局指数总和达到67.35,为生猪主产区;烟台(8.16)、青岛(8.08)、泰安(8.01)、济南(6.61)和聊城(5.61)5个地市的格局指数介于5~10之间,为生猪中产区;日照(4.28)、滨州(4.26)、枣庄(3.73)、威海(3.00)、东营(2.85)、淄博(2.82)、莱芜(1.18)7个地市的格局指数均小于5,为生猪少产区。综合来看,德州是处于鲁西部的孤点,潍坊、济宁、临沂和菏泽在空间分布上构成“S”型结构,因此全省生猪生产格局呈现出明显的“•—S”型格局。

1.2市场特征

1.2.1毛猪价格价格是市场的信号灯,以毛猪价格为例分析生猪市场特征[6]。如图5所示,整体而言,山东省毛猪价格的变动趋势与全国基本一致:2013年1~4月,毛猪价格不断下降,从2013年5月开始,毛猪价格略有提高,2014年后又逐渐降低;除2013年6月外,山东省毛猪价格普遍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最大差值为1.31元/kg。就山东省而言,2013年1月~2014年2月间,毛猪价格整体不断下降,具体又分为“两降一升”三个阶段,即2013年1~4月、2013年9月~2014年2月两个下降阶段和2013年5~9月上升阶段。其中,2013年1月价格最高(17.34元/kg),2013年4月价格最低(11.62元/kg),价格波动幅度最大为5.72元/kg。

1.2.2人均猪肉占有量人均猪肉占有量是有效反映市场需求的重要指标。如图6所示,山东省人均猪肉占有量的变动趋势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一致:以2007年为界,呈现两个阶梯式发展,即第一阶梯(2000~2006年)和第二阶梯(2007~2012年),且第一阶梯的水平整体高于第二阶梯。合理的解释是,近年来,消费者的饮食结构多元化,大众对牛羊肉等替代品的消费能力逐渐增强,消费数量也随之增加。2000~2012年间,山东省和全国人均猪肉占有量变化的不同之处在于:在第一阶梯,山东省人均猪肉占有量普遍高于同期的全国平均水平,而第二阶梯则相反。就山东省而言,2000~2012年间的人均猪肉占有量年均值达35.97kg,其中,2000年最低(31.18kg/人),2006年最高(40.9kg/人)。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山东省和全国的人均猪肉占有量大幅下降,最主要的原因是2007年的猪肉价格较高,抑制了消费需求。但是,在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下,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的提高,猪肉消费量总体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尤其是农村将成为猪肉消费市场的主导力量[7]。

1.2.3养殖利润养殖利润是反映生猪产业市场特征的重要指标,以毛猪利润为例分析。如图7所示,在2013年1月~2014年2月间,山东省生猪养殖利润不稳定,总体赢多于亏。2013年1月,毛猪利润最大,达531元/头,2013年4月和2014年2月出现亏损,分别亏损64元/头和100元/头。

1.2.4养殖风险猪粮比即生猪价格与作为生猪主要饲料的玉米价格的比值。当猪粮比为6∶1时,生猪养殖基本处于盈亏平衡点,猪粮比越高,养殖利润越好,反之亦然。以猪粮比月度变化为例,如图8所示。全国和山东省的猪粮比变动趋势大体一致,除2013年1月和6月外,其余月份的猪粮比相差不大。2013年3~5月和2014年2月,山东省的猪粮比小于6.0,生猪养殖处于亏损或微利阶段,其余月份的猪粮比大于6.0,生猪养殖处于明显盈利阶段,与图7一致。猪粮比的上下波动,反映了生猪养殖存在的价格风险,这也是困扰养猪户的核心问题。

1.2.5生猪调出量山东省生猪养殖业带有外向型特征,这一点可以从全省的生猪调出量看出。生猪调出量=出栏量-当地消费生猪数量。其中,当地消费生猪数量=(城镇人口×城镇人均猪肉消费量+农村人口×农村人均猪肉消费量)/平均每头猪产肉量。由表1数据可知,1998~2012年间,山东省生猪出栏总量的七成左右外销,年均调出量为2988.81万头,而省内消费量仅占21%~33%。由此可见,山东省的生猪产业发展对外地市场有较强的依赖性。这一点从图6也可以看出,因而挖掘省内市场成为今后生猪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1.3技术特征生猪出栏率是衡量生猪养殖技术的重要指标,出栏率越高表明生猪养殖的技术水平越高。生猪出栏率(%)=(生猪出栏量/上一年的猪年底头数)×100。如图9所示,在2000~2012年间,山东省的生猪出栏率整体不断提高,2000年最低(133.78%),2006年最高(175.00%),年均出栏率为148.21%。与全国水平相比,山东省生猪出栏率整体较高。

1.4生猪扶持政策政策扶持是当前生猪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笔者于2012年6~8月对养猪场户生猪扶持政策认知状况的实地调查结果表明,受访养猪场户对良种补贴、能繁母猪补贴、标准化规模养猪场(区)建设扶持、重大疫病免费强制免疫、生猪养殖信贷支持等政策的认知程度较高,而能繁母猪补贴、重大疫病免费强制免疫和中央地方猪肉储备制度等政策的实施效果相对较好。但是,职能管理部门在政策落实过程中仍存在着传达不及时、细节宣讲不够、补助资金发放不足额等现象,扶持政策也存在着扶持力度不够、申请程序复杂、公平性不足等问题。

2山东省生猪产业发展趋势展望

2.1规模化程度继续提高,空间格局调整日趋合理生猪养殖的规模化发展趋势已成为业界共识,规模养殖在产品质量、成本效益、对接市场等方面存在着日益明显的竞争优势。因此,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山东省生猪散养户会不断退出,而规模养殖场户的数量会持续增加。全省生猪养殖的规模化程度会继续提高,但速度会有所减缓。山东省生猪生产的空间格局基本实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转移,鲁西地区和鲁南地区成为主要的生猪产区[8]。鲁西和鲁南地区是全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在17地市中,潍坊、济宁、临沂、德州和菏泽的粮食作物总产量分列第4、第6、第5、第1、第2位[9],随着养殖成本结构变化(饲料成本大幅上涨),粮食主产区具备的饲料成本优势会日益明显。因此,“•—S”型格局应该会得到进一步巩固。

2.2猪肉消费量持续增加,质量需求特征日益明显作为最主要的肉类食品,猪肉消费对于城乡居民而言属于刚性需求。21世纪以来,山东省人均肉类占有量中50%左右是猪肉[10],随着肉类消费总量的不断增加,城乡居民的猪肉消费量总体仍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与此同时,相继发生的一系列猪肉质量安全事故,如“瘦肉精事件”、“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黄浦江死猪”等,严重制约着猪肉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因此,消费者的猪肉质量要求逐渐提高,表现在猪肉消费者关注猪肉品质、偏好品牌猪肉[11]、了解质量追溯信息(养殖、屠宰、销售等环节)[12]等。山东省内也出现了类似的状况。

2.3生产方式正逐步转变,技术研发需求更加迫切随着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的提高,生猪生产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家庭式散养已经大部分退出,取而代之的是养猪专业户和规模养殖场,截至2012年,山东省万头猪场达210家[13]。生产方式的转变同样带来了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的变革,养猪专业户和规模养殖场摆脱了家庭散养的兼业养殖和粗放管理,具备较高的专业化养殖技能和较强烈的高科技管理诉求。规模较大的生猪专业化养殖具备文化素质较高的经营管理人员,更有能力开展技术研发,且技术投入的经济效益相对明显[14]。因此,大中规模生猪养殖场户的技术研发需求更迫切。

2.4政府扶持力度会加大,政策惠及范围不断扩展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率先步入生猪养殖规模化进程,各国政府均从育种、税收、用地等方面给予了相应扶持[15,16]。因此,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政府对生猪产业的扶持力度会进一步扩大,且随着国内规模养殖进程的逐步推进,环境污染治理费用会逐步加大。除此之外,扶持政策体系会更加完善,扶持深度和广度会进一步延伸,各项奖励的制定也会更加具体。

3促进山东省生猪产业发展的策略

3.1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养猪场户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一是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栏及明白纸等多种渠道,提高增强养猪场户的经营理念、职业道德,规范其生产行为。二是通过举办培训班、专家咨询和典型示范场区建设等方式,向广大养猪场户介绍规模养殖的技术要领和管理技巧,提高养猪场户的饲养管理技术。

3.2鼓励养殖户扩大规模,推动生猪养殖的规模化发展一是大力宣传和解释生猪养殖的成本效益、价格波动、国内外经验等基本规律,普及规模养殖在成本、质量、技术、管理和效益等方面的优势,切实形成养猪场户对规模养殖趋势的统一认知。二是有效发挥养猪合作组织的作用,逐步扩展其辐射范围,带动周边养猪场户积极加入,提高养猪场户的横向合作程度。

3.3开展市场需求调研,满足猪肉消费者的质量需求一是基层部门和相关社会服务体系应搜集消费者对猪肉质量要求的认知、评价和需求信息,并及时上报反馈给政策制定部门。二是政策制定及相关管理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将各类需求信息传达到一线养猪场户,服务于其生猪生产决策的适时调整,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3.4完善政策的监督实施,进一步巩固政策扶持效果一是政府有关人员应进一步改进政策落实方式,对政策实施过程进行合理追踪和有效敦促,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定期考核和及时反馈。二是进一步完善生猪产业扶持政策体系,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应清晰界定扶持对象,量化各项扶持指标,加大生猪养殖的固定资产投资补贴,对规模养殖户给予适当饲料补贴等。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2]肖洪波,王济民.我国生猪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8(S):4-8.

[3]刘春芳,王济民.中国生猪产业发展现状与展望[J].农业展望,2010(3):28-31.

[4]于琰.关于促进我国生猪行业发展的几点建议[J].肉类工业,2013(10):5-7.

[5]BishwaBA,HarshSB,CheneyLM.Factorsaffectingre-gionalshiftsofU.Sporkproduction[C]//AmericanAgricul-turalEconomicsAssociationAnnualMeeting.Montreal,Cana-da,2003:27-30.

[6]丁雄.饲料价格及生猪价格对生猪生产影响的实证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3(5):67-71.

[7]李晓,赵颖文,陈春燕.我国猪肉市场消费特征及发展趋势分析[J].软科学,2011,25(3):88-94.

[8]张园园,孙世民.山东省生猪生产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4,19(1):193-199.

[9]刘兴慧主编.山东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10]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11]张振,乔娟.品牌信任对消费者猪肉消费行为的影响[J].技术经济,2014,33(2):77-82.

[12]徐玲玲,刘晓琳,应瑞瑶.可追溯猪肉:生产与消费政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4):46-53.

[13]孔亮,宋毅.中国畜牧业年鉴2013[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14]马成林,周德翼.中国生猪规模增长与养殖技术变化的实证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30-35.

[15]王小岑,朱俊峰.美国农业补贴政策对中国生猪产业的启发[J].世界农业,2012(6):44-46.

养殖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特点;趋势

中图分类号:S2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042

1 新时代下田间作业机械化发展特点

1.1 政策扶持,发展迅速

当前我国田间作业机械化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国家相继出台的多项法规及政策,促进了农业机械化被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当中。国家财政积极支持,税收优惠逐步落实,国家对农机方面的资金投入逐年增加,各方面的积极支持促进了农业机械化发展。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计划将更多的惠农政策落实,农机补贴的专项资金逐步到位。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加快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速度。

1.2 农机作业领域不断扩大

农业机械化范围随着农机服务市场化的发展而不断扩大,农业机械化涉及领域在不断增多,从粮食作物到经济作物,从种植业向畜牧业和养殖业,从产前到产后等多方面发展。更多的农机设备例如水稻插秧机、食用菌生产机械等不断涌现。农业机械化的加快普及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实现了农业增产增收,促进了新型农村的建设。

1.3 农机服务向市场化发展

由于中国农业种植小规模的特点,无法实现每户购买农机设备。因此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更多地向市场化服务。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根据中国南北小麦收割时间的差异性,组织进行联合收割机跨区域收割,扩大了收割机的使用时间,提高了其使用效率,既满足了农民对机械化的要求也增加了购机者的收益。

1.4 国际间农机技术交流增多

随着中国改革开发步伐的加快,中国巨大的农机市场受到来自更多国家的重视。因而国内部分大型企业加强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中国举办了更多的关于农业机械化的展会,促进交流,加快发展。

2 田间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

2.1 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向好

国家多次制定促进农业机械化的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明确各级政府的具体职责,增加对农机科研开发和生产以及农民购机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一系列的法规展现出农业机械化发展大环境的不断变好,这势必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普及农机新技术,对农业机械化事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2.2 机械化技术需注重关键环节

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关键环节机械化技术将决定农业发展水平的高低。虽然小麦已实现全程机械化,粮食机械化技术仍有值得提高的地方,例如水稻生产工厂化育秧技术,高速插秧技术,以及能够适应多地区,不同行距的玉米联合收割技术等。经济作物机械化技术需要在种植、管理和收获等环节提升。

2.3 农机总水平需要提升换代

中国田间作业机械化总体水平不高,农机技术质量低,技术含量低、机械类型多以中小型为主,缺乏科技含量高、可靠性强、操作简便的大型机械。在农村劳动力不断转移,农业规模逐渐扩大,农民生活质量稳步提升的情况下,科技含量高的大型农机设备将备受推崇,因此急需开发、引进和更新换代农机设备。

2.4 提倡节约绿色的机械化道路

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绿色化社会的道路上,保护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大力推广污染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农机设备,注重农业机械的二次及多次利用,增加环保型机械设备的使用,同时要研发符合环保要求和节能要求的农机设备[2]。这为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指引了一个大方向,从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 结束语

农业机械化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更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立足于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现代化的农业装备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大数据使科技的传播不再困难,因此要加强科技创新,利用农业发展的有利政策,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逐渐提高。

参考文献

[1]吴晓莲.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趋势[J].当代农机,

2011(2):76-78.

养殖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能源;利用现状;发展趋势;安龙县

中图分类号 S21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24-108-02

1 农村能源构成现状及利用

安龙县位于贵州省西南部,隶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全县国土面积2 231.72km2,辖17个乡镇,178个行政村,9.86万户,人口44.4万人;地形以山地为主,占全县国土面积的85%以上,其中喀斯特山地占全县国土面积的67.5%,耕地面积50 014hm2,是一个以喀斯特山地为主要地貌类型的山区县生态脆弱,利用和改造难度大,一旦破坏,不易修复。

1.1 能源资源构成

1.1.1 煤炭 全县煤炭蕴藏量为12.28亿t,其中无烟煤储量为6.73亿t,2013年开采量为391.1万t。

1.1.2 小水电 全县水能资源量为410万kW,其中可以开发利用的有340万kW,已开发利用300万kW,开发利用率为88.2%。

1.1.3 太阳能 安龙县太阳能辐射为全国的低值区,年日照时数为1 504.7h,每年阴雨天数在250d以上,平均辐射值为430.3KJ/cm2,太阳能应用范围有限。

1.1.4 风能 安龙县是全国的风能低值区,平均风速在2m/s以下,开发难度大,利用价值不高。

1.1.5 薪炭 全县林地面积有9.93万hm2,占全县国土面积的44.5%,但是有林地面积仅为27 658hm2,占标地面积的27.85%,灌木林及其它林地占72.15%,这部分林地木材积储量不大,每hm2在40m3以下,主要起水土保持作用。

1.1.6 秸秆 作物秸秆资源总量为33.47万t,其中,能作为燃料使用的大约为20万t。

1.1.7 动物排泄物 年生成量在45万t。

1.2 能源利用现状 目前,安龙县主要使用能源种类为电力,秸秆,煤炭,薪炭及沼气。其具体结构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安龙县农村能源消费结构总体上呈下降趋势,2001年,安龙县有农村居民户数为9.214万户,年户均能源消费量为0.738t标准煤,2005年9.59万户,年户均能源消费量为0.627t标准煤,2010年9.99万户,年户均能源消费量为0.512t标准煤,2012年10.02万户,年户均能源消费量为0.48t标准煤。从人均消费能源情况来看,2001年,安龙县农村居住人口为36.32万人,人均能源消费为187kg/a标准煤,2012年32.51万人,人均能源消费为148kg/a标准煤。

1.3 能源结构变化 主要能源消费变化情况如下:电力从2001年占整个能源消费的5.1%增加到2012年的12.68%。薪炭从2001年占整个能源消费的21.1%减少到2012年的18.54%。秸秆从2001年占整个能源消费的23%增加到2012年的41.71%。煤炭从2001年占整个能源消费的47.3%减少到2012年的1.15%。沼气从2001年占整个能源消费的3.7%增加到2012年的25.92%。

1.4 各种能源消费量变化情况 从农村能源消费结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减少量最大的是煤炭消费量,从2001年的3.67万t减少到2012年的552t,而电力、作物秸秆及沼气消费量为稳步增长,薪炭消费缓慢减少。

1.5 能源结构变化原因分析 煤炭消费减少的主要原因:一是生活方式变化。由于近年来农村家庭在牲畜饲养方面普遍采用生饲料喂养,大量减少用于饲料煮熟所需的能源。二是当地煤炭普遍为高硫煤,长期使用对人体健康不利。三是价格因素影响。煤炭价格从1t几十元增加到1t近1 000元,相对应使用电力及其他能源,成本较高。

此外,总的消量及人均消费量也在同步减少,最大原因是由于牲畜饲养方式变化而减少。其次是节材灶,电磁炉、液化炉等高效炉具的使用,提高了能源转化效率。再者,优质能源的增长速度较快,其中农村户用沼气消费增长速度最快。2012年与2001年相比,沼气池数量从4 057个增加到31 236个,增加了27 179个,所占农村户用能源比例从3.7%增加到25.92%,成为主要能源之一。还有,电力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在农村消费比重中,2012年比2001年提高了近1.5倍。从2010年以来在城镇周边区域,也有部分农户开始使用液化气,但是由于价格因素,使用人群不多。总的趋势是农村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正朝着优质化方向发展。

2 能源利用存在问题

2.1 综合利用率低 突出表现在秸秆利用方面,普遍利用方式为燃料使用。安龙县有3.1万个沼气池,但推广的池型为以利用动物排泄物为主,利用秸秆类的沼气池没有推广,给秸秆综合利用带来困难。而推广的秸秆汽化技术成熟度差,操作流程复杂,推广使用比例不大。

2.2 商品能源消费城乡差距较大 我县城镇人口年商品能源消费为210kg标准煤,而农村人均商品能源消费不到40kg标准煤(包括电力、商品薪炭和煤),是城镇商品消费量的25%左右,城乡差距较大,但是农村能源商品消费从2001年到2012年增长了1.25倍以上,高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生活用能年增长,这说明了农村居民对商品能源需求旺盛。

2.3 农村能源结构不合理 薪炭、秸秆仍然是我县农村的主要生活能源,占整个能源结构比重的60%以上,沼气建设户数占农业户数的30%,但是沼气的管护使用方面存在劳动强度大等问题,维护困难。

2.4 农村能源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虽然我县已初步建立了农村能源服务体系,各乡镇成立了技术服务网点,农民也成立了专业合作社,进行了一些探索,但整体上网点经费无保证,收益低,队伍不稳定等问题仍然存在,很多网点运作一段时间后,处于停滞、半停滞状态,部分地区沼气池使用率不高,持续发展存在隐患。

3 能源利用发展趋势分析

3.1 电力消费将快速增长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收入的增长,我县农村电力消费将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其原因是具有丰富而稳定的电力资源,县境内电力装机容量在300万kW以上,自留电量多,且价格较低,与华南、华东地区比,电力价格为上述地区的50%左右,因此,使用清洁而价格低廉的电力,则是农户生活用能的首选。

3.2 太阳能作为辅助能源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安装一组太阳能热水器,大体上需要2 500元左右,使用周期为10a,能满足1农户10个月的家用热水需要。随着人们卫生意识的提高和经济收入的增加,家用热水器的农户将快速增加,从2005年到2012年,全县农村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户数从550户增加到11 200户,年均增加1 500户左右,总体上呈现快速增加的态势。

3.3 沼气从户用沼气为主向大中小型沼气池转变 以家庭养殖为单元的农户不断减少,养殖业向规模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为减少环境污染,有效利用资源,实现粪污零排放,建立大中小型沼气池是沼气建设的必然发展方向。我县有规模养殖场320处,已经建成的小型沼气池只有13座,而建好的联户小型沼气池只有1座,大中小型沼气池建设跟不上养殖场发展速度,沼气池建设今后需要向建设联户大中小型沼气建设转变。

3.4 煤炭、薪炭及作物秸秆消费将逐年减少 随着电力等能源利用普及,煤炭、薪炭、秸秆的使用会逐渐减少,但仍然占一定比例。主要原因是我县从每年12月到次年3月,有冬季取暖需求,而取暖的成本如果使用电力等商品能源,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果按照城镇居民每月消耗250kWh电计算,每月支付上100元,一般农户难以承受,因此冬季的生活用能,需要以薪炭、秸秆作为补充。

4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