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管理学理论

教育管理学理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管理学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管理学理论

教育管理学理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现代教育管理 霍桑实验 激励

1.中学生心理特点

对于中学阶段教育,国外传统研究用“transition”这个词表示,反映了中学生在人生和教育阶段的过渡性质,中学生由依赖性的教育模式转变为自主性的教育模式,此阶段中学教师应当了解其心理特点,只有充分了解并掌握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后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引导好教育好正在成长中中学生,所以说教师的作用举足轻重。

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变化主要有以下方面。

1.1认知发展

中学生不仅能够把握事物眼前的状况,而且能够把握他们设想的可能情况。这种认知能力的发展,对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其个性发展有重要影响:开始与父母发生冲突;开始对事物有一定的独立见解,有些是偏激和不成熟的,虽然如此,但是教师还是要做好正面引导,恰到好处地鼓励他们,让学生有信心,老师要及时传递正能量,帮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观。

1.2不成熟的“成人感”

随着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自尊心与人格独立性也随之明显增强。他们不希望别人时时管教约束,否则易使他们产生逆反心情和对抗情w。尽管中学生的“成人感”日益增强,但社会经验不足,对社会问题及个人问题认识较肤浅,这时候,教师要悉心发现,及时疏导,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应该的,要让他们的不成熟慢慢变得成熟。

1.3学习成绩分化

学习成绩分化激烈,造成学生心理压力加大。中学生学习成绩波动很大,分化明显。学业不良将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逃学、自卑自弃等一系列不良心理,心理不良因素的出现就会导致学生转移学习的去向,要么丧志,要么荒于学习,这时候,老师要从思想上帮助学生端正思想,然后把注意力慢慢地转移到学习上,一次次的进步就是一次次的成功,在成功心理的折射下,孩子们就会渐渐地喜欢上学习,进而提高成绩,建立自信。

1.4同一性问题

同一性是个体对自己的本质、价值、信仰及一生趋势的一种相当一致和比较完满的意识。青少年在同一性形成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不适应问题,表现为有的人对自我和自己的生活方式感到困惑,常伴有激动的情绪和解脱困境的尝试;有的人可能出现暂时的或长久的同一性混乱,即未能形成一种强烈的、清晰的同一感,他们无法发现自己。经受过同一性混乱的青年,自我评价较低,道德推理不够成熟,难以承担责任,冲动而思维缺乏条理。可见,青少年的自我意识、与人交往、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困扰都与同一性问题有关。

2.中学学习活动特点

2.1中学教育的基础性

中学教育的基础性是指施以全面的素质教育,为他们未来做人和发展奠定基础。中学教育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的发展,成功的中学教育尤为关键。

2.2中学教育的全面性

基础教育应当是全面性的,不是为某一方面打基础。所以中学教育是泛类教育,主要要求广度而不是深度,让学生的知识面宽广,让他们的视野开阔,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3.现代管理学理论

管理学在20世纪30年代显露出其对于现代管理的不堪重负,尤其以“经济人”为核心的假设与事实相差甚远,故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以霍桑实验为起始,现代管理学的若干理论开始显现。

3.1霍桑实验

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但工人们仍愤愤不平,生产成绩很不理想。为找出原因,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研究小组开展实验研究。

3.2福利实验

实验目的总的来说是查明福利待遇的变换与生产效率的关系。经过两年多的实验发现,不管福利待遇如何改变,都不影响产量的持续上升,甚至工人自己对生产效率提高的原因也说不清楚。

3.3访谈实验

研究者在工厂中开始了访谈计划。在访谈中,把每次访谈的平均时间从三十分钟延长到1-1.5个小时,多听少说,详细记录工人的不满和意见。访谈计划持续了两年多。工人的产量大幅提高。

4.若干激励原则及可行性方法

鉴于现代教育管理模式下的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得到对于中学教育的若干原则。

4.1班级氛围和学习热情在中学学习中有异乎寻常的重要作用,中学教师应当对于调动班级氛围,激发学习热情发挥组织性作用,让学生觉得自己就是班级的主人翁,这样学生才会情不自禁地为班级建设不遗余力地奉献一切。

4.2中学教师的指令不适过多,以免产生反作用,反而使得学生心理逆反。教师始终要善于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发地表现自己,老师要及时鼓励学生,让他们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4.3目前运用过多的“赏和罚”对于调动学习活动事实上成效不大,但仍应当在适应情况下予以运用,赏罚分明是必需的,教师在实际操作中还是要策略,应该以鼓励为主。

4.4学生内部的人际关系和非正式组织应当得到足够注意,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充当人际关系型领导,即与众多学生的私人关系良好,并适时加以激励,而不能与学生格格不入,要和学生打成一片。

4.5足够尊重学生,满足其得到认可和渴望尊重的愿望,也许一个小小的鼓励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善果,作为老师,大爱无疆,及时满足渴望尊重的学生,必将硕果累累。

4.6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成长而变化教育方式,防止用简单的“经济人”或“赏罚”解决问题。

对于这些,我们对目前所在各个学校存在的某些具体性、方法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学习小组、学习互动、互奋互助对子、英语角等当前在中学存在的组织形式,其实都是现代实践的表现方法。中学教师更应当探索多样化方法,从而促进教育工作的高质高效。

参考文献:

[1]施良方,等.中学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教育管理学理论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 学校管理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学校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我国教育的发展,从而也影响了一代代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本文论证了学校的教育人员与教育对象的管理,较全面地阐述了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工作。要使学校管理得法,必须探索学校管理学的科学理论,掌握学校管理的客观规律,不断地改革与创新。 

 

教育人员的管理包括领导、教师、班主任等,教育对象的管理是针对学生而言。 

教师是学校的灵魂。一所学校的知名度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活动,“大学非有大楼之谓也”,教师是文化科学、意识形态的传递者;是未来社会人才的生产者。 

我认为学校对教师的管理应从以下三方面人手 

 

1 教师队伍的结构 

 

教师队伍结构问题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群体的结构一般包括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亲缘结构、专业结构及“双师型”教师比例等。 

年龄结构中并非某个年龄阶段的越多越好,通常年长的教币经验丰富,工作稳健,而青年教师精力充沛,工作热情高,需要取长补短,互为补充。 

职称结构可以看出学校的教学水平,学历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教师的文化底蕴和发展潜力。虽然对单位个人说仅看教师学历是不够的但对学校教师队伍整体来说学历是十分重要的。 

亲缘结构,学校在选用教师时,让不同学校毕业的教师的教学习惯,研究习惯,实验实习方法,学生管理方法,互相学习借鉴。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院校的一种特殊要求,一所学校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型”教师要求达到相当一部分比例。 

 

2 学生管理是学校管理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管理主要是对班级管理 

 

我国著名教育专家魏书生对班级的管理,就是实行群体决策。他认为班级学生人人都是副班主任,个个都是助手,对于较重大的事,分别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集体举手或投票表决。要通过多渠道,全方位的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练机会,让学生的协调能力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增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学生一直是管理的对象,即处于客体的地位,如果让学生参与管理,就会使其成为管理主体的一部分。既参与管理也参与决策,管理应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学生的意志和要求。凡是学生能参与管理的应放手让学生参与。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1 位置意识,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不仅要把自己看成是管理者,还应把自己看成是被管理者。班主任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发挥主要作用,指导学生的学习和集体工作,善于听取群众的呼声,体现学生的需要。班主任确立在班级中的位置可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供广阔的空间。 

3.2 参与意识,在确立位置意识的基础上,班主任还应确立参与意识,要以学生的朋友身份主动平等地参与班级的各项活动。只有主动平等地参与活动班主任才能真正体验班级活动的成功与不足,才能真正了解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3.3 竞争意识,班主任只有具备较强的竞争意识,才能锐意进取、推陈出新。要形成班与班之间竞争,要对照班上的特点去吸取外班的精华,相互学习,树立自己在班上的威信。得到学生的称赞与拥戴。 

我们目前所处的是一个社会转型,体制转轨,观念转变的时代,是一个社会各类人才大竞争,世界经济大开放,科学技术大发展的一个新时代,学校的学生管理也应当做出相应的改革创新,我认为学生管理改革创新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创新教育管理观念。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让学生的个体差异进一步扩大,过去统一的培养规格,不符合教育民主化的要求,教育对象变化了,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要转变,教育不能只埋怨学生素质低,而要提供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课程和安排合理地学习进程。改变传统教育统一培养规格,给学生更大的学习自主权,实行弹性学制。 

第二、强化制度规范。学校要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对学生管理的具体方式与方法作出明确要求,制定实施细则。 

制订管理制度时要敢于创新与变革。教育要在办学过程中应对课程体系,招生就业,学籍管理,学生管理等一整套规章制度进行相应的改革。通过改革打破常规,构建开放性职业教育新体制。 

第三、加大教育教学的投入。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需要先进的生产实习设备。学校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要想使自己的学生能够达到一技多能,适应市场对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就必须加大先进设备的投人,必须克服进入市场所带来的资金困难。高校的管理离不开高效的工作方法,这样才能使学校在新的历史下快速,健康发展。学校对班主任的管理是教育管理中一个重要一环,而班主任在学校中担当的角色是多方面的。这反映了学校教育活动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表明社会,学生和广大家长对班主任寄予多种期望。班主任正确,深刻而又全面地认识自己的地位,作用和职责,树立“多角色意识”,并加强自身人格与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工作的成败。 

总的来说,一所学校的发展离不开管理工作,而管理工作的好坏关系到这所学校的生存,因为学校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学生。只有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才能使学校继续生存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张楚延著:《学校管理学》,湖南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 

[2] 眭依凡著:《大学校长的教育理论与治校》,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 张济正主编:《学校管理学导论》(修订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二版 

教育管理学理论范文第3篇

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在其中只是被动地学习。在课堂上,学生和教师之间很少有交流和沟通的机会,这样死气沉沉的教学环境,难以让学生对课堂学习产生兴趣,学生在课堂上不是昏昏欲睡,就是和前后左右的同学交头接耳,左顾右盼。这样的教学环境,不但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质量,还会影响学生以后的健康发展。因此,作为教育管理者应该积极引导教师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温馨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有一种身心愉悦的心情。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管理的任务并不是只针对任课教师的,学校中的全体人员都要积极配合参加各方面的工作,加大对教育环境构建的力度。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加大对教育使用设备的投资力度,一些有助于教学的必要设备必须引进,这样才能够增加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效果,提高教学成效。因此,对于一些过于陈旧的教学设备,学校要进行及时更换,利用一些先进的教学设备来发展学生个性化,实现现代化的教学管理。对于小学生来说,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对于学生的生活质量也有重要作用。因此,学校应该将班级打造成赏心悦目的教室,这样才能够给学生一种良好的心情,心情好了,才能够将注意力放在学习中,还能够让学习积极向上,乐观地成长。相反,如果学生的学习环境糟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教学气氛压抑,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放弃学习。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在此过程中,学校应该注重班级的纪律管理,对教室进行精心的布置,并改善班级的学习风气,从而使学生在这个和谐温馨的课堂中认真学习,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我国教育部门对教育进行了全面改革,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素质教育,避免绝对的应试教育。但是,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绝大多数教师都没有认真贯彻落实这个教学任务,对于一些年老的教师来说,他们已经从事教育工作多年,对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习以为常,他们的思想过于陈旧,对于一些比较前卫的思想接受能力较差,而对于年轻的教师来说,他们具有强烈的教学热情,想要有一番教学成就,想要积极地进行教学创新与改革,但是他们缺少教学经验,没有可以效仿的对象。因此,教育革新并没有得到成效。为了改变这种现象,首先就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教师的职业道德与教学素质是关键因素和基础,学校在此过程中也应该加大投资的力度。在一定的时间之内,教师就应该进行一次教育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应该针对学生的整体素质教育进行学习,要求教师要学习先进的教学技术手段,掌握精湛的专业知识理论,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人格品质。在日常的生活过程中要善于积累一些当今的热点教育话题,这样更有助于进行现代化的教育管理。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要求教师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在课堂上和生活中,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自己为榜样,进行言传身教。

三、强化质量管理,重视素质教育

在过去的教育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往往只看重教学的结果,却忽略了教学质量过程的重要性。为了提高教育管理,就应该加强管理的质量,不但要注重教育结果,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将结果凸现出来。因此,在此过程中要将视角放大到每一个教学细节中去,要不断提高教师备课、课堂授课、课下辅导、作业布置与修改以及课堂活动等方面的工作,通过完善具体的教学细节,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除此之外,管理者应该督促教师不仅仅要注重学生的基础学习成效,还要关注学生素质方面的发展,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的过程中,不要用成绩代表一切,还将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表现,都纳入教育评价的范围。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学生能够摆脱高分低能的枷锁,在素质教育的大方向中茁壮成长。

四、结束语

教育管理学理论范文第4篇

一个人他发现事物a具有某种性质,当他同样发现其他大量的事物具有这些性质时,他就提出来了-----类似a的一类事物有特性m ,这就形成了最初的理论。当另一个人看到a时,他就会用这个理论去判断a应具有m特性,前提是他判断这个事物是a和他知道这个理论,这就是这个理论的应用。好处是其他人可以借助理论直接解决问题,缺点是理论有其适用范围和真理的不确定性。

下面进入理论发展的阶段: 很多人感觉这个理论太好了,就想对它加以推广和完善,这样就形成了更加完善的xx学说。另一些人感觉这个学说有问题,又回到原始的事务上重新观察,重新思考,借鉴前人的经验,找到自己新的视角,从而提出来了另一种理论。这就叫创新。两种理论都是对一种事物的不同方面的不同角度的论述,因为事物本身是复杂的,所以,每一种理论都是不完善的,造成了我们需要学习各种理论。还有一种情况,有人对观察的对象进行了调整,从而归纳出了有一种新的理论。这些不同的新理论就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当有一些人专门从事教学和研究的时候,他就需要给各种流派加以梳理和整合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符合逻辑的无矛盾的系统。euclid整理的《几何原本》是西方的代表,孔子整理的《诗经》是东方的代表。专门从事研究的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而自然科学又有实验研究和数学推理两种方法,实验研究的科学性体现在可重复,即你公布的实验结果必须保证别人在同等条件下能得到同样的结果,那么,这个结论就是真实的科学的。数学推理所建立的结论是否正确是由实践应用的情况来检验的。社会科学研究借鉴了大量的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如大量的心理学实验,数据统计分析等,但是,社会和自然的复杂程度远不是人类能完全掌控的。我的感觉,在教育领域评判理论对错的标准是多少人的认同,或者是说多少相关专业人士的认可,即被引用的的多少和多少知名人士说过类似的话。

在理论学习时,由于理论产生的背景被抽调,理论应用的案例不可重复,所以造成了教育理论应用的困难,总有胸中似理念澎湃,但无一良策可用之感。

教育管理学理论范文第5篇

1.1以人为本”的基础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文化性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一些群体在一定的时期内通过长期的生活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思想、理念、社会价值观以及行为准则等,我们把这些整合在一块,称之为文化。它也是支撑人类发展,改造社会的内在动力。而在基础教育教学过程中,上至学生所学习的各项专业知识,下至学校自身的各项规章制度等,都受到文化的强烈影响。因此,“以人为本”的基础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其实就是除了依靠“服务”以及“命令”等方式来实现对管理对象行为的一种驱使,更重要的还是依靠自身营造的一种精神氛围来实现对管理对象人积极性的激发,并且以上层管理者自身具备的高尚的人格魅力以及良好形象等实现对管理对象思想及行为等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1.1“以人为本”的基础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激励性

生理需求、社交需求以及安全需求等都只是人们维持正常生活所须的低层次需求,而更高层次的需求是被尊重以及自我实现,这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就是激励因素。而“以人为本”的基础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正是强调学校管理者通过这样的管理理念和方式,来满足管理对象的更高层次的需求。

2.“以人为本”的基础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有效构建方式

2.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

基础教育教学管理论文

2.2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评价机制

在基础教育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教学评价,它对基础教育教学的改革以及发展具有监控、甄别、选拔以及改进等许多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前提是学校必须要构建一套科学、健全的符合自身实际发展情况的人本化教学评价机制[2]。传统教学评价机制中,人们更加侧重的是对教师教学技能的评价,而缺乏对实施教学的主体的道德素质、文化素养以及人格力量和奉献精神等方面的评价。这往往使得教学中的教学评价机制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而“以人为本”的教学评价机制的构建,就是要确立一种和学校实际情况相符、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一种评价标准,以此来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从精神以及物质等方面入手,积极奖励广大教师,激发其从事教学工作热情。就学生的评价而言,“以人为本”的教学评价,强调的是摒弃过去我们过于重视课业成绩的评价模式,而加强对学生道德素质、动手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等的评价。

2.3创造具有共同价值观的学校文化

文化是一定的群体在一定时期内通过长期的生活和发展逐渐形成的一种特定的思想、理念、社会价值观以及行为准则等的整合[3]。可以说它是支撑人类发展,进行社会改造的内在动力。在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以及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等,深受其影响。因此,学校积极创造一种既能够反映学生整体精神面貌,又具备共同价值观的学校文化,已成为其实现教育改革的一个新的生长点。它不仅能够使学校实现对管理对象积极性的激发以及思想及行为等潜移默化的影响,还是学校实现师生改善心态,陶冶情操及增强学凝聚力的保证。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