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智慧课堂的评价和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西方教育史上,有许多教育家、哲学家都将发展学生的智慧作为教育的目的。英国哲学家、教育理论家A・N・怀特海就提出过非常著名的论断――教育“全部的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教育学教授马克斯・范梅南的著作《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在中国内地的热销,教育智慧、智慧教育、智慧课堂、智慧型教师成为我国教育理论界的热门话语,亦有许多专家学者和学校就此作出了非常积极的实践探索。但总体看来,专家学者们所论述的多侧重于理论层面,“智慧教育”“智慧课堂”多以一种新的教育思想、理论和理念被提出,尚未形成业内普遍接受的理论体系,在具体实践层面涉及更少。一些学校尽管作出了一些探索,由于课堂教学改革面临前所未有的艰巨性、复杂性,以及教学活动本身的特异性、多变性,对教师洞悉复杂局面、应对复杂挑战的智慧品质和智慧水平提出的要求非常高,因此很多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操作性较强的实践指导策略。
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地区名校,自创办以来,教育教学质量一直处于地区领先地位,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尽管如此,仍有部分教师奉行“知识课堂”的一套,扼杀了学生智慧潜能的发展。为此,学校自2011年起连续开展省级教科研规划课题“智慧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探究智慧培养理论,构建智慧课堂,打造智慧学校,作了一些有意义的实践探索。在此分享,以冀能为同仁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借鉴。
一、“智慧课堂”的基本精神
1.关于“智慧”。
理论界尚未有统一的定义,我们认为,加德纳教授对“智慧”作出的最新的狭义解释,揭示了其真正内涵――“智慧是人的一种处理信息的生理心理潜能,这种潜能在某种文化环境之下,会被引发去解决问题或是创作该文化所重视的作品”。
2.关于“课堂”。
课堂就是主体间往,是师生主体间通过交往和对话实现的意义共享。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开放的思维是构建主体间性课堂文化的基础和前提,学习合作共同体是主体间性课堂的核心,智慧生成是主体间性课堂追求的目标。
3.智慧课堂的内涵。
智慧课堂,源于智慧教育。智慧教育主要包括两层含义:首先,从教育目标来看,是把发展学生智慧作为培养目标的教育。也就是说,教书育人,不只是培育学生成为一个有知识和修养的人,还应该努力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其次,从教育教学的过程与方法来讲,智慧教育是指有智慧的教育,有思想、有文化、有灵性的,充满思维活力的教育,就是要以智慧的教育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这既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措施,又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生思维水平的重要途径。智慧的核心是智力,而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所以,发展智慧的核心是培养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发展学生智慧,可以通过开设智慧课程、思维课程等进行指导和训练,但关键还是要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在具体的思维活动中逐步得以实现。
智慧课堂,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包括课前预习、课后作业等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确立为思维而教的理念,通过智慧地设计、引导、对话,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思维活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潜能的充满灵气、灵性的双向教学活动。它是智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体现智慧教育的基本精神和目标追求:一是要在课堂教学、课外作业练习等各项教学活动中有目标有计划地着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发展智慧;二是要着眼学生全面发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创新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为学生的思维活力、创造性学习提供有意义的情境和时间空间,充分发挥教学过程本身的育人功能。
4.智慧课堂具有“怡情”“适切”“灵动”“创新”等基本特征。
怡情,就是师生关系和谐,课堂氛围轻松活泼、自由民主。在智慧课堂里,教师有激情地教,学生在“有意思(有趣、有体验、有启发)”的课堂生活中思维活跃,互动积极,主动探究、感悟,获得情感的愉悦滋养和知识能力的拓展,情智相生,怡然自得。
适切,就是课堂整合有方,适合教师的个性,适合学生的学情。在智慧课堂里,教师心里始终装着学生,不搞生搬硬套,不搞“一刀切”,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内容,制定适合学生的学习目标,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流程、教学节奏,真正尊重学生的差异,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关注学生的兴趣生长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一个展现潜能施展特长的空间或平台。
灵动,就是课堂挥洒开放,开合自如。在智慧课堂里,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灵活调控课堂的内容、节奏、放收,开合自如;学生有可能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伙伴,拥有更开放、更自由的空间,可以自由表达,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可以从不同角度、方向、方面观察和思考问题,灵活应用多种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创新,就是课堂灵光闪现,不断创新创生。在智慧课堂里,教师不仅在课型选择、内容处理、组织形式、教学手段、语言风格等各方面别出心裁,而且善于根据学情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因势利导,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甚至相反的方向对传统观点进行大胆怀疑,推陈出新,从而推动更高水平的互动,使课堂迸发意外的精彩,充满生命的活力。
二、智慧课堂的创建策略
建设智慧课堂,不能单纯局限于研究和改进课堂教学,应使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各项活动(如课前预习、课后作业练习等)都贯彻智慧教育的基本精神,都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发展学生能力与智慧。
1.课前准备
正确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深入研究课程标准、现行教材、考试说明和学生实际,正确设定教学目标(学习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正确把握教学重点,使每堂课、每次作业练习都做到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内容实在、重点突出。
对教学过程进行整体思考、系统设计。围绕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对课前学习(预习)、课堂教学、课后作业练习三个环节的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设计,使之形成一个相互衔接、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的教学过程。
选择有意义的教学材料。必须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现实生活,广泛收集、合理取舍教学材料,注意其典型性、思想性和现实性,既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学习方法,又充分发挥材料本身的教育意义和文化价值。
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课前学习活动、课堂探究活动、课后作业练习等,要统一设计,合理安排。特别是要指向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精心创设课堂问题情境,立意要准,材料要新,设问要巧,能够很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和思维活力,引领学生开展有意义的问题探究活动。课堂问题情境要少而精,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发言、交流、总结的时间和空间。
2.课堂教学
坚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着眼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倡导少教多学、先学后教、学教互动的主体探究型教学模式,课堂上以自主学习为主体,以问题探究为载体展开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在问题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活动过程中领悟知识,习得方法,提高能力,发展智慧。
给学生学习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坚持少讲多学、少问多思,课堂上提出问题、呈现问题情境后,必须给学生以一定时间围绕问题看书、思考、议论、发言交流,进而引领学生归纳知识,提炼方法;课堂上留有一定的时间,指导学生围绕学习重点开展听、说、读、写、做等活动,每堂课都要让学生认真、规范地做1-2道主观性题目,以训练分析问题、表达问题的严密性和规范性。
指导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及表达问题的方法和技能。结合问题探究或重点习题,指导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和逻辑程序,培养学生深思熟虑的学习品质。指导学生善于从个别到一般、具体到抽象,从一个个具体问题的分析中归纳出本质和规律性的东西,指导学生本学科的思想方法,以及归纳、综合、联想、想象等基本思维方法,引领学生善于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特别是教师在分析例题、评价练习时,不能就事论事,必须指导学生悟出一些道理和方法,并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材多用等形式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迁移发散。
激励学生敢想敢说,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思考问题中归纳出知识,或应用知识分析问题固然重要,但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引发出新的问题更有意义。必须改变只是教师问、学生答,只重视“学答”、不注意“学问”的局面,把激励学生质疑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认真落实。要给学生以质疑提问的时间和契机,可以让学生举手提问和发表不同意见,也可以让学生以递交小纸条的形式向老师提问。要逐步使敢于发表意见、善于质疑提问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
引领学生及时总结反思。及时总结反思,是提高教学效率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措施,也是发展学生智慧的一个重要策略。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练习评析课,都必须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反思,梳理所学知识,回顾探究的问题,以及时巩固消化有意义的知识和方法,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营造严格而活泼的课堂氛围。教学活动中必须善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投入的精神状态。教师必须营造民主、开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学生说话的权利,耐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激励学生勇于提出尖锐问题,发表不同见解;给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式的权利,允许他们自主选择独立思考、同桌议论,或者小组讨论等参与方式(当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应该严格要求)。
3.作业练习
精心设计和布置。课后作业练习要少而精,使学生有时间认真完成,有兴趣深入思考。必须加强作业练习的针对性、系统性,紧扣教学目标,并与课前预习、课堂练习相衔接相协调;增强作业练习的探究性、实践性,把巩固训练与生活观察、问题探究、实践操作结合起来;增强作业练习的层次性、选择性,设计一些供学生自主选择的选择性作业,适切不同学业水平学生的需求。
改进批改与评价方式。教师对作业练习要研究性地批改,要善于发现学生练习中的积极因素,深入研究学生出现差错的原因。不仅批阅练习的对与错,而且要积极关注学生作业练习的态度和规范。通过作批注、写评语、划提示符号等,给予中肯的评价,提出明确的要求,予以具体的指导。
指导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总结反思。引领学生一周或一个阶段内对自己的作业练习进行总结反思,分析评价,总结收获和进步,发现问题和不足,自觉寻求改进的对策和方法。
使作业练习成为学生与老师对话交流、向老师质疑提问的平台。可以激励和指导学生在作业练习上总结得失,简要书写学习感受;可以提出疑问,向老师请教;可以对老师的课堂教学和布置的作业提出意见建议等。同时,教师可以在作业练习上三言两语,直截了当,对学生的学习作点评、提建议,为学生释疑解惑等。
三、智慧课堂的教学评价
有效的教学评价,是优化教学要素,保证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方法等合理性、有效性的重要手段。通过改进对教师的观察要点与教学评价,能有效引领教师为智慧而教;研究改进学生的学习评价,特别注重把学生的问题意识、思维积极性、思维水平、思维方式作为观察、评价的内容,是促进学生智慧生长的必由之路。
1.创新智慧课堂教学过程观察评价方法。
着重从十个维度观察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1)教学目标明确,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2)组织开展2―3个观察、阅读、操作、思考相结合的问题探究活动。
(3)给学生以看书、讨论、交流、展示的时间。
(4)结合知识分析和问题探究,指导思想方法和思维方法。
(5)开展一定的变式训练或拓展性智力训练活动。
(6)激励学生质疑提问,发表不同见解。给学生提问的时间。
(7)及时捕捉生成并利用生成的资源。
(8)重视课堂管理,优化学生学习行为。
(9)指导学生及时总结与反思。
(10)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采用个性化评价标准来评价学生。
2.创新智慧课堂学习教学过程观察评价方法。
着重从三个维度观察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
学习情感:对学习是否有兴趣,能否积极主动;能否认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能否积极参与交流发言等。
学习方式:能否善于把听、看、想、说、做结合起来;能否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能否善于与同学交流合作;能否及时总结反思,及时发现问题和调整学习方法等。
学习水平:思想方法是否正确,思维是否清晰、敏捷;课堂上问题分析与表达的水平怎样等。
3.开展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慧的检测评价活动。
结合本学科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一些生动灵活的测试题、探究题,开展一些智力竞赛、即兴辩论等活动,既检测评价学生的思维水平,又引领学生开动脑筋,好思善思。
4.优化学习成效的检测评价。
智慧的学习检测评价,在内容上要注意基础性学习与拓展性学习相结合,侧重依据学习目标的基础性学习目标达成性检测,适当增加旨在培养思维能力的拓展性检测;在方法上可采用课堂即时检测、阶段限时检测等形式灵活进行,既不增加学生的负担和压力,又能及时了解学习情况,诊断教学问题。
建设智慧课堂,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它还包括智慧教师的培养研究、学生学习方式的改进研究等多项课题。只要理念正确,信念坚定,勇于革新,不懈实践,那么,培养智慧型人才就不再是困扰我们的难题。
参考文献:
[1][英]怀特海,著.徐汝舟,译.教育的目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2][加]马克思・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美]霍华德・加德纳,著.李心萤,译.再建多元智慧.远流出版事业股份公司,2000.
教育生态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门教育边缘学科。它的出现使我们能够换一种思维方式重新审视教育,并帮助我们找回教育中长久缺失的东西——关注人的生命。而这种影响最终要体现在教育的“终端”课堂教学上。“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这是新课程评价的核心理念,与西方教育生态学的观点可以说是不谋而合。因此,评价,在于营造宽松和谐的诗意氛围,用近乎自然生态的语言,采用人文化的方式,创造师生心灵的共振,从而拨动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扬起快乐学习的风帆,到达成功的彼岸;使他们找到自我发展的生长点,促进他们身心、情智甚至生命得以生态、健康、均衡地发展。我们应站在培养全面发展人的高度,关爱学生的生命发展,着眼于面向全体学生,准确把握评价的激励机制,为学生营造一个生态与诗意的学习氛围。
一、生命化评价——评价之魂
在现代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而言,是他们生命历程中的一段重要经历,是其人生中充满生命活力意义的重要构成部分。学生在课堂教学的生活中,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满怀乐趣和兴趣去参与对智慧的挑战活动,亲自体验这种充满思想、情感、智慧的“生活”。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兴趣、体验及理解,能动地认识和改造知识,赋予知识以个性化的意义,学生的生命活力在这种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中充分地表现出来。在这样的课堂生活中,知识的学习已不再仅仅居于认知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人格等领域,体现了学习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生命价值。在这样的理念的观照下,历来被认为传授知识的课堂面临着重构,即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发展生命的课堂。作为课堂教学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小学生语文课堂学习评价也应充分体现这一理念。关爱学生的生命发展,是小学生语文课堂学习评价的灵魂。
二、生本化评价——评价之根
课堂教学过程若要成为促进人发展的过程,成为完善和完美人生的过程,就必须认识到“人是知识产生与发展的源泉”。用这种理念去研究课堂教学,我们就会认识到,课堂教学不再是书本知识的简单传递与接受过程,而是知识的生成与生长活动过程。教学活动中,知识是在教师与学生的生命活动的氛围中传播的,学科教材中的非生命体知识也只有到了教学中的生命体的主体身上,才有可能被激活,才能产生出知识生成的新的生长点。同理,小学生语文课堂学习评价,也只有落实到学生的主体上,才能充分发挥评价的效益,促进学生知识的生成与生长。
1.关注全体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评价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从评价中获得激励,获得进步的动力,获得帮助,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行为能力。对基础差的学生,评价应重在鼓励其敢读,爱说。差生在课堂上常处于不参与或被动参与的状态,其原因主要是缺少参与学习的基础学力,存在着自卑和依赖心理。在教学中,我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如我班有一名学生不敢当场发言,甚至不敢读课文,于是我就采用同桌互读的形式,该生读完后,我轻声地在他耳边说:“想不到你的声音这么动听,只是低了一点,怎样,再来一遍?自己读,声音放高一点,争取让全班同学都听到”。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下,该生读书的水平不断提高,渐渐地,这位同学也爱读课文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对基础好的学生,评价要旨在激励他们挑战,创新。心理学家认为,儿童长期处于满足状态,会失去进取心、探索欲,而优秀学生最容易处于这种状态。因此,教师的评价要激励其创新。
2.关注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外显行为。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行为特征是其主体作用发挥的外在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等学习行为特征,就能判断学生是否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从而及时通过评价作出有效调控,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自身的智慧,调动自己的经验、意向和创造力,通过发现、选择、重组等多种综合活动,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最后在自己的头脑中生成具有学生自身个性品质特征的知识,提升学习水平。
三、多元化评价——评价之境
多元智力理论是20世纪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的。他认为人类的智力是多元的,包含了九种基本智力: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视察者智力和存在智力。我们可以借鉴多元智力理论构建小学生语文课堂学习评价的新意境:
1.评价内容——广角多元。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以多种方式参与活动,例如读书、思考、讨论、观察、质疑、回答问题、发表见解、想像探究等,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综合素质(多元智力潜能),包括认知基础、学习兴趣、情感体验、动手能力、创新精神等给予积极的评价。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目标上所强调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情感”三个方面的整合,因此在评价实践中,教师既要重视“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又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态度与情感”的评价。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学生的评价中要独立地对这些标准进行评价。以“态度与情感”的评价为例,这一标准要求教师关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的自信心、对学习的兴趣等重要方面,但其评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评价过程中要避免将其简单量化、打分的做法,教师要用自己的经验与智慧,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观察(观察课堂上提出问题与对问题的解答、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求知欲)了解和评价学生。也就是说,情感与态度渗透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方法的运用、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之中,对其的评价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与技能,在过程与方法上有进一步的提高,从而又增进对学习的积极情感与态度。
【关键词】智慧课堂;主体;空间;对话;评价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1-0011-02
【作者简介】潘保翠,江苏省淮安市深圳路小学(江苏淮安,223005)副校长,中小学高级教师,淮安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首席教师,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骨干教师,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福民小学交流副校长。
2014年8月,笔者有幸到深圳市福田区福民小学挂职,适逢校长项阳女士着力规划和分步实施她的未来教育蓝图。未来教师的培养,未来课程的开设,未来教室的建造,未来课堂的实验等,这份宏伟的蓝图逐渐由模糊走向清晰。
未来课堂,呈现的形态应是多姿多彩的,智慧课堂就是其中一种。福民小学与享有专业资质的信息技术开发公司合作,外借团队研发优势,将“云技术”引进课堂,凭借网络平台,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高效整合。此处的智慧课堂,强调的是人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教学的便捷、高效、个性化和人性化,在课堂互动中,实现师生智慧的共生互长。那么,智慧课堂,对比于传统课堂,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笔者以一个实践者的身份参与其中,从课堂多维度的改变中,感受着课堂上“静悄悄的革命”。
一、智慧课堂主体:从“一群”走向“每个”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智慧课堂,更关注每一个个体,学生可以依据自己学习能力和现状,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和任务。
学校为我班学生每人配置了一台平板电脑,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将班级的43个学生,按学习风格和能力基础,分成了7个学习共同体。课前,我会在网络平台上提交本节课要达成的基础性学习目标,这是保底任务,要求每个学生努力做到。
如:在教学人教版六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课前,我就在平台上提交了基本学习任务:(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2)默读课文,各用一个词语概括课文中的五件事;(3)学会文中生字词等等。为检测任务的完成情况,我同时提交了配套学案。上课时,我只需打开网络平台,即可准确掌握每个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及学习难点所在。课后,我开张了“作业超市”,在网络平台上提供了多样化的作业选择,学生根据能力与兴趣,选择自己能够完成的作业。智慧课堂,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为每个学生提供了更为个性化的学习选择,做到了因材施教,受到了学生的青睐。
二、智慧课堂空间:从室内走向室外
传统意义上的课堂空间,就是一间教室。教师、学生、桌椅、书本等是课堂的“基本构件”。引入“云技术”的信息化课堂,突破了传统课堂的视域局限。每个学生均可借助手中轻便小巧的平板电脑,上网浏览信息,查阅资料,制作课件,拍摄照片,录制视频,上传作业等等,尽可足不出户而“运筹帷幄”,跨越了时间限制,延展了空间距离,拓宽了学习视野。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文中主人公鲁迅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因此,我让学生借助平板电脑观看了视频《鲁迅》,阅读了主题阅读丛书――《俯首甘为孺子牛》,并开展“我眼中的鲁迅”主题阅读展示活动,从“鲁迅生平”“鲁迅故事”“鲁迅作品”“怀念鲁迅”等不同视角研究鲁迅。学生根据主题,每人制作了PPT并上传汇报。经过前期广泛充足的阅读铺垫与交流,轻而易举地达成《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学习目标。智慧课堂,努力减少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搬运”和结论告知,借助了网络平台,拓展广阔的课堂空间,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筛选、甄别和总结,注重在学习语文的实践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体现了大语文教学观。
三、智慧课堂对话:从双向走向多向
新课标提出:课堂是教师、学生、文本和教材编者四者对话的过程。我们的课堂对话,真正落实了几者?教师与文本和教材编者的对话多发生在课前的备课环节,现实的课堂对话显性和普遍的表现形式是教师提出问题,一个学生回答问题,其他学生更正或补充答案,教师加以总结概括,以此类推,推进课堂教学。这种对话基本属于师生双向对话,显示了教师强势的主导地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文本和教材编者之间对话尤显不足。如何弥补这种不足?我借助“云技术”支持下的智慧课堂,采取“自主质疑,合作对话”的方式,有效实现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和教材编者间的对话。
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为例。课中,我要求每个学生至少提出一个问题,并利用平板电脑上传问题,组内伙伴浏览问题,互相讨论交流,解决能力范围内可以解决的问题。以往的自主质疑因为面向全体,而教师又因时间关系不能一一关照到,所以会有一部分学生不发声。而智慧课堂中,每个学生必须在网络平台上呈现自己的思考结果,所以思考的过程不可忽略。学生所提问题,有些比较浅显,伙伴之间通过互助学习就可以解决,有些则要提交到大组,引导全班学生深入讨论。让学生自主质疑,这实际上是学生与书本对话,与自己对话的过程;组内学习伙伴讨论,这是学生与学生对话的过程;全班范围内的问题讨论,则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过程。学生的对话意识,借助智慧课堂,得到了强化。新课结束时,一个学生提出:“课文的结尾‘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作为中心句不妥当,只能概括课文第四个和第五个例子,建议作者把它改成‘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一个幽默风趣,关心青年的人;一个坚强不屈,爱憎分明的人;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另一个学生则认为“这样的结尾虽然全面,但太长了。不如改成‘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样的对话,才是学习者与作者、与编者、与教者的对话,是有思维深度的多向对话。
四、智慧课堂评价:从模糊走向清晰
当前,我们的课堂上常常能听到“你真棒”“你的回答很有创意”“谢谢你精彩的分享”等等评价。这些评价是对学生学习状态的一个描述,属于定性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但定量评价的相对不足,又让我们的课堂存在着某种缺憾。究其原因,因为教师极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作出即时的、准确的统计和反馈,因而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呈现总显得滞后。智慧课堂借助“云计算”技术,轻松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实现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有机结合,既减轻了教师负担,又清晰准确地评价了学生。
1.1课程设置和教学评价
1.1.1课程设置缺乏专业特色,实践性、应用性不足
首先,从整体角度来看,社会实践课程所占的比重很小、学时少,且所进行的实践活动并未与专业对接,仅是例如军事技能训练、暑期社会实践和社会调研等一些实践项目。其次,从基础必修课设置来看,基本是传统科目,没有特色化开设。与国内其他高校该专业课程设置对比来看,缺少对数理课程的修习,学生普遍逻辑运算能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专业的职业选择。最后,从专业课课程设置来看本专业和学术性专业无明显差别,且部分课程内容交叉重复,教材仍是以理论性为主,未突出应用型特征。
1.1.2教学评价机制缺位,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从学业考核与评价来看,学生学业考核与评价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但又是教学过程的重要构成环节,采取什么样的学业考核与评价方式方法以及考核与评价的结果是否客观公正,反过来又对课堂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牵制和制约作用。专业课程考核的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30%)和卷面成绩(70%)组成。其中,平时成绩仅以课堂表现和考勤状况为参照系,而忽视了对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起到强化鼓励实践教学环节的作用。另外,卷面成绩所占综合成绩的比重过大,多数学生仅需在考前临时“抱佛脚”,便能够取得一份不错的成绩,这对于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激发其学习热情无任何帮助。
1.2师资力量和教学模式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加强高等院校内涵建设、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的大提高大发展的关键期,各高等院校之间的办学水平竞争已更多地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能力和学科建设水平的竞争,而这些方面的竞争都离不开一支优秀而有特色的教师队伍作为后盾。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更为注重知识的实践性、应用性。这就需要一批“双师型”的教师,但目前该专业“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较低。教学过程中,该专业以学术性培养层次教师任课为主,缺乏具有在政府或企事业单位任职经历丰富的“双素质”型教师。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仍以传统的填鸭式、说教式、多媒体教学方法为主,这与学术型本科教学无异,更别说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特征。在对行政管理专业部分学生“希望老师采取的教学方式”的问卷调查中,有59%的同学选择了实践教学,而仅有3%选择传统填鸭式教学。对于本专业的教师来说,进行教学模式变革已经迫在眉睫。
2海南智慧旅游岛建设与应用型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改革的相关性
2013年10月,在海南万宁举行的全球智慧城市高峰论坛(万宁)筹备大会上国家行政学院汪玉凯教授建议:“海南不仅要建设国际旅游岛,还要建设智慧岛。”智慧岛建设是实质是以高新网络信息技术为依托,形成高度信息化、智能化的集成系统,提升全岛的感知能力、对突况的应对能力,为岛上民众生活、旅游选择、农业发展等提供指向。海南是一个人口数量适中、地域面积适中的经济单元综合体。国家已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此背景下,探索建设全国智慧旅游先行试验区,再将海南作为一个大的智慧城市来总体规划、设计、实施,不仅能获得省级管理的权限便利,更能对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产生示范作用。从新加坡建设“智慧国”的经验来看,政府治理和企业互助开发是其成功的核心因素。同样的,海南智慧旅游岛建设也需要智慧的政府和相关技术产业进行资源整合、科学规划。而它们不仅需要有能力的学术性人才进行思考、创新,也需要有立足区域实情,站在应用管理前线进行指导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应用型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未来的发展会与政府、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政府———学校”、“学校———企业”连接式双向关系网。首先,为了增强本专业学生的应用性、行业性,扩大实践课程比重也定是大势所趋。其次,由于行政管理对口的岗位有限,大致包括公务员、秘书、行政专员、行政助理、行政主管、前台接待、人事专员等,因此政府、企业行政部门便成了合适的实训基地,开设一定的实训交换课程,对培养本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操作应用能力有很大帮助。在课程内容间穿插政企实训课程,便于本专业学生更早接触政府、企业,能够加深学生对政策的理解度和认可度,并积累实践经验。最后,这些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在之后的工作中能够推动政策的落实,紧握政策舆论导向。在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当代社会,海南智慧岛的建设便成为国际旅游岛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建设智慧岛所形成的新的需求,尤其是对面向岗位、应用性强的职业管理人才的需要,也成为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的重要缘由之一。
3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3.1优化课程设置,扩大实践课程比重,推动建设“第二课堂”
课程设置是区分学术型和应用型本科的关键所在,在构建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时候一定要有取舍,有所突出。首先,要调整公共基础必修课与专业课与学科基础必修课之间的学时分配。从我国国情出发要兼顾“厚基础”和“强应用”在实际操作上是不可行的,因此,要适当削减一部分公共基础必修课的学时,并将多余的学时调整到其他专业性课程上面,保证专业的“强应用”。其次,充实学科必修基础课课程,扩大专业选修课的课程范围,侧重于学科建设的实践性、应用性。最后,扩大实践课程比重,积极建设第二课堂。对于课程设置而言,就应当在培养方案中增加专业课程学时,调配实践课程比例,安排实践项目。聘请丰富实践经验有较高理论素养政府官员、企业高管来学校开展职业讲座,增加学生对所要从事的职业的认知度。
3.2改革学生毕业条件,促进学位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挂钩
职业资格证书是表明从业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这对行业性、应用性有突出要求的应用型本科来说更是评判其职业能力的标准之一。从应用型本科建设角度来看,可以将职业资格证书与学位证书挂钩,把获取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作为毕业的条件之一,最大程度上激发应用型本科学生修习相关课程的积极性。对于应用型行政管理本科专业而言,人力资源师、企业信息管理师、项目管理师等可以作为考核标准。
3.3转变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手段,特别重视英语教学
3.3.1丰富教学方式,注重案例教学
对行政管理这类涉及面广,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高的专业,传统教学无法满足其需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启发式教育,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情景模拟、换位教学、无领导小组讨论等。案例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方式,被视为是未来大学教改的重要方向。案例学习是师生之间进行的双向互动,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启发性教育,学生又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发表自己的见解,深化对课程的认识,积累案例经验。例如,在对地方政府治理、行政管理学、信息管理基础等课程的教学时可以结合新加坡智慧国建设的案例,让学生对海南智慧岛建设有初步认识。
3.3.2更新教学手段,加强实验教学,加快学科实验室建设
实验教学是培养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专业素养和操作能力的可靠途径,大力建设行政管理专业的实验室。行政管理专业来说,可以尝试建立公共管理综合实验室、电子政务实验室、公共政策分析实验室、人力资源管理模拟实验室、企业管理模拟实验室等,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3.3.3重视英语教学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依托“六个平台”,其中建设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平台,将对海南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中指出:发挥海南对外开放排头兵的作用,依托博鳌亚洲论坛的品牌优势,全方位开展区域性、国际性经贸文化交流活动以及高层次的外交外事活动,使海南成为我国立足亚洲、面向世界的重要国际交往平台。要实现《意见》中所提出的目标,必须加大对英语教学的投入。就本专业而言,英语能力培养应该被划为核心内容之一。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适当增设一些口语课程,建立英语口语实验室、情景交际实验室、英文写作实验室等,取代传统的理论式教学,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
3.4重视建设实训基地,开辟“第三课堂”,促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与用人单位的紧密合作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成功办学的前提和标志之一,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为实现应用型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塑造一批能适应岗位需求,应用性、行业性强的岗位人才,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推进“政校合作”、“校企合作”便成为教学体系改良的重点。因此,针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良,建议在确保学生安全的条件下,开辟以校外实训为主的“第三课堂”。
3.5教师队伍模块化建设
【关键词】有效评价 低年级语文 课堂教学
前几天听了一位低年级教师执教的语文教学观摩课,感受颇深。课堂上这位老师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每个孩子,把鼓励的话语送给每个孩子,把信任的微笑洒向每个孩子,教师及时、合理、艺术的评价营造了民主、自由、平等、温馨的学习气氛,孩子们认真的倾听和大胆的表达,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评价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学中有效的评价会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点燃孩子们智慧的火花,激活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灵感,达到语文学习的美妙境界。
1.创设情境,有效评价。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小学语文教学应根据孩子的特点,创设有利于孩子学习的生动情境,采用有效手段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低年级孩子注意力保持时间短,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实施有效的教学评价,积极营造宽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评价中大胆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乐于参与课堂学习,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2.培养自信,激励评价。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正处于学习的起始阶段,他们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激励评价,培养学习的的兴趣和信心。课堂上教师要用亲切的话语感染每个孩子,用激励的话语点燃孩子创新的火花。评价过程中教师要看到孩子的闪光点,注意评价的语气。教师平时在课堂上的评价要给孩子一定的示范作用,做到先肯定孩子的长处和优点,对待读得不够好的地方,要委婉的指出,让其明白自己的不足,还要给出纠正的机会,以增孩子的自信。如“我对你提个小小的建议。”“你的读书声音很响亮,如果再读得有感情就更好了。”“这个问题这样回答会更准确些。”这样的语句孩子们会更乐于接受。
3.交流互动,及时评价。课堂教学是实施教和学的实践活动场所,更是师生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带有一定的灵活性,随机性和情景性。教师要用一双睿智的眼睛,及时捕捉孩子智慧的火花,用一颗细腻的心灵,聆听孩子精彩的表达,用真切评价,激发孩子创造的灵感。教师要在互动中抓住学生创造性的表现给予肯定、鼓励性的评价,做到及时、恰当、合理。
《语文新课标》提出:“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评价是一个学生,可受益的却是全体学生。”不光这个孩子得到了启迪,全班也从中得到了教育。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教学中教师巧妙的抓住学生读书的契机,没有给学生简单的表扬和鼓励,而是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总结,引领学生的阅读达到一个更新的高度。听了老师这一翻评价,这个孩子可能一生都会因此感到自豪,因为这是他自己发现的读书方法,而且这个方法也能帮助同学们把书读好。
4.善于运用多种评价手段。
4.1 师评、互评与自评相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在教学中教师要把这三种评价方式合理运用,互相渗透,使得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在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中,不再只是老师问,学生答;学生反馈,老师引导的平行双线型的学习,而是来自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的学生个体智慧的碰撞和信息的交流,正所谓“两个人分别有一个苹果,交换后各自还是一个苹果。而两个人各有一个想法,交换之后各自就有两个想法”。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得到的不是教师个人的备课所得,而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集体智慧的整合。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也不仅仅只是知识,而是人际交往,协调合作的个性品质的培养。在以上的几个案例中,师评、自评与学生间的互评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也是一种好方式。如一个学生读课文后,我要求他自我评价,他说:“我读得很有感情,但声音太轻了。”“那能不能改进一下?”他又读了一遍,既响亮又富有感情,全班都鼓掌表示祝贺。实践证明,自我评价能引导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剖析自己,在反省中不断地完善自我,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4.2 个体评价与全面评价相结合。教师在课堂的评价方式既要有整体的评价,又要有对孩子个体的评价。孩子是存在差异的,他们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一面,教师要针对他们的差异给出不同的评价标准,特别是那些不积极发言,偶然有一次举手的孩子,教师不但要给他们创设发言的机会,还应抓住机会,对他们的发言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在我的班上有一男孩,性格内向,很少举手发言。一节语文课上我让同学们读词语,他举手了,而且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他读得非常响亮、准确。他读完之后,我就问:“你们认为他读得怎么样?”顿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此时的掌声胜过多少句表扬的话语,“同学们,让我们学着他的样子,把这些词语美美地读一读。”我看到了这个孩子脸上的激动与兴奋。后来,我经常会在课堂上看到他那高高举起的小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