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土地资源评估

土地资源评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土地资源评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土地资源评估

土地资源评估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土地、资源、环境、评估

1、土地整理资源环境影响分析

土地整理在增加耕地有效利用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益,在当前的土地管理以及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目前增加耕地数量仍然是土地整理的主要目标和动力,因而出现了片面追求新增耕地数量,而不重视土地整理活动可能对所在区域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的情况,存在着诸生物多样性、水资源、土壤资源和景观多样性等方面未能同步增强的问题。

1.1、对生物资源的影响――生物多样性

土地整理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增加耕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因此,原有未利用地上的原生、次生自然生态系统将被单一的农作物所替代,景观多样性将降低,某些生物的生存空间遭到破坏,导致植物、动物的物种多样性的降低、病虫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增加。在土地平整工程中,机械对土壤的扰动,使土壤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破坏了土壤中的微生物生境,从而导致土壤微生物大量死亡;混凝土渠道的修建虽然提高了水的利用率,但却导致渠道中水生生物的死亡。

为了营造水生生物生存的环境,通过排水沟设计为水生生物提供避难所。土地整理中排水沟通常不加衬砌,而且在田块的较低部位,由于地下水的渗漏,即使在最干旱的晒田期也能涵蓄一定的水量来保证水生生物的存活;田块间的田埂、道路两侧的农田防护林则可以成为一些动植物的栖息地,对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维持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有着积极作用。

1.2、对水资源的影响

土地整理中土地质量的提高、耕地和经济林面积增加,都要求有足够的灌溉水源作保证,土地的生产潜力必须依靠水分保障才能发挥,这样就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同时,如果水资源利用不当,也会导致大量水资源浪费、水源短缺、土地质量下降等诸多问题。同时不同的土地整理方式对地下水位也有直接影响,进一步影响到灌溉水源的稳定及土壤的盐碱度。因此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要防止滥用水资源,合理高效地运用水在土地整理过程中的作用。

1.3、对大气资源的影响

土地整理活动对大气及相关生态过程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地表植被覆盖状况、土壤结构与质地,以及改变水文结构、地形地貌等间接方式表现出来。主要反映在造成大气污染、影响局地小气候过程及区域大气质量状况等方面。前者如荒地开垦、林地砍伐、草地过牧等导致地表,从而造成大气中粉尘、杂物的浓度增加;后者如农田防护林带网的建设,不仅可防风固沙和改善农田小气候,还会通过涵养水分、净化空气等改善农田周围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

1.4、对土壤资源的影响

在土地整理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土壤的各种性质及相关生态过程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首先,土地整理改变土壤结构。如荒地垦殖改变原有土层结构;筑路及村镇建设机械压实土壤破坏土壤结构;坡地开垦扰动地表、坡面,引起或加剧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其次,改变土壤质地。农地耕作势必导致地表土层土质疏松和粒度细化,在山地区将易导致水土流失,在干旱地区又可能为扬尘、沙尘暴等。再次,土地整理对土壤肥力也有巨大影响。为追求提高耕地产出率而一味加大耕地垦殖力度或不顾土地适宜性要求调整土地整理利用方式,反而会造成土壤肥力和生产力降低,甚至引发一系列灾害,如造成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最后,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不仅会对土壤造成污染,还会杀害土壤中丰富的微生物,造成土壤污染并加剧土壤退化。

1.5、对生态资源的影响

在土地整理中,各种灌溉排水设施、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未利用土地的开发,会减少生物的栖息地,使生物生存环境破碎化和土地利用景观单一化,在一定程度上使区域内土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简化,破坏生物多样性。特别是当前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进行土地整理时,过分追求高品位的设计,在田间大量铺设混凝土路面和沟渠,减少了绿地面积和生物栖息的场所,使得区域生态系统简化,影响了景观多样性。

2、土地整理资源环境效应评价研究

土地整理资源环境效应评价是指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根据选定的指标体系,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从资源环境系统层次上,运用综合评价的方法评定土地整理实施后带来的生态环境的性质及状态变化的结果。它对于全面系统地分析土地整理的资源环境影响、保护区域生态系统及其资源环境平衡、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2.1、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2.1.1、典型性原则。资源环境的组成因子多,各因子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复杂的综合体。评价指标体系不可能包括生态环境的全部因子,只能从中选择最具有代表性、与土地整理活动有关的最能反映生态环境本质特征的指标。

2.1.2、全面性原则。土地整理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多方面,多维度的,包括了大气、水文、生物、土壤、生态等各个方面,各因素共同组合成一个复杂综合题,每一部分都不能孤立。因此,选取指标要尽可能地反映生态系统各个方面的特征。

2.1.3、综合性原则。资源环境是自然、生物和社会构成的复合系统,各组成因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每一个状态或过程都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每个指标都应是反映本质特征的综合信息因子,能反映资源环境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特征。

2.1.4、简明性原则。指标选取以能说明问题为目的,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有用的指标,评价方法尽可能地简单。

2.2、评价指标的构建过程

2.2.1、明确研究对象――土地整理资源环境效应。

2.2.2、内涵分析――土地整理资源环境具体影响因素及内涵。资源环境是有众多因素组成的复杂综合系统,包括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及其他资源数量与质量,充分认识这些可能影响将有助于综合分析总体的资源环境效应(见图1)。

2.2.3、指标选择。在分析完内涵与具体的因素方面后,便是针对各方面大指标选取一个合理且具有代表性的二级指标,进而细化出各量化的三级指标(即末级指标)。各指标的具体细化及分类有利于资源环境效应的量化研究。

2.3、评价指标的建立

2.3.1、生物多样性指数指评价区域内生物多样性的丰贫程度。生物多样性是资源环境系统最显著的特征之一。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物丰度决定着资源环境系统的面貌,是反映资源环境质量最本质的特征之一。生物的多样性可依据其种类分为植物及动物。植物的分布及其数目、总类共同构成植物的多样性,而动物的多样性则以动物的种类数量和人类居民点的分布及密度为代表。综合以上植物、动物(一般动物与人)的各方面,生物的多样性丰贫程度也就一览无余。

2.3.2、水资源指数用于反映被评价区域水的丰富程度。水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是生态系统物质流与能量流的重要载体,也是人类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质,尤其在西部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中,水是资源环境系统的决定因素。在土地整理的具体实践中,水资源的分布又被划分为滩涂、河流、湖泊三个方面。单从这三者的数目上笔者难以断言水资源的丰贫,因此笔者引入了流量、储蓄量和湿度等动态因素,以便更直观全面的把握水资源的总量多少。

2.3.3、大气状况指数主要用于反映土地整理对大气的影响。其质量的高低及气候的差异。由于从根本上土地整理区域中的大气状况是由通过改变地表植被覆盖状况、土壤结构与质地,以及改变水文结构、地形地貌等间接方式表现出来。所以笔者将最直接的决定因素植被覆盖状况及数目引入指标,以便于更全面的了解大气状况的指数高低。

2.3.4、土壤资源指数指评价区域内土壤质量、结构及污染情况。土地整理的直接对象是土地,这也是土地整理资源环境影响效应中最关键的因素。人类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对资源环境系统产生的压力超过了资源环境系统的承载能力,资源环境系统功能不断衰退,土地污染是生态系统退化的重要表征之一。与此同时,土壤的质量、结构及肥力也是评价指标的重要方面,通过实验调查易于获得数据。

2.3.5、景观多样性指数是指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在结构、功能方面的多样性。景观是一个大尺度的宏观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的景观要素组成的,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笔者主要从其数量结构及空间格局两方面选区指标分析(见表1)。

2.4、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

2.4.1、赋予评价指标权重。通过对每个因素的性质、特点及对土地整理过程的影响的分析,确定每类及各项指标及其中各项在整体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赋予相应的权重,以达到评价的科学合理。首先,评价出个大类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在整体影响中的权重。主要方法为专家打分法,以此对各一级指标权重赋值。其次,在依据各二级指标在各自相关领域中的重要性程度进一步对其赋值,三级指标赋值也采用的类似效果。

在具体的权重确定过程中,除了采用特尔菲法以外,还参考了文献,以此确立的权重具有说服力和科学性(见表2)。

2.4.2、评价指标分值的计算。在对具体土地整理的项目进行打分时,先按各指标分别进行评定,再进行加总评价。

首先,依据土地整理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打分。针对其调查结果,以100分为总分评分。在评分过程中,分为四个等级,其中等级一≥85;等级二为≥70并

再次,评价。依据总分值对土地整理中的资源环境效应进行评价。其等级分类与上述分等类似。即分为四个等级,其中等级一≥85;等级二为≥70并

3、结语:

地整理投资项目涉及面广、综合性强,且项目类型多样。总体来看,我国土地整理项目的资源环境评价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未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体系,资源环境评价的地位还没有法律规定,国家级的资源环境评价机构尚未建立,项目的持续性评价和环境、社会影响评价还很薄弱,评价数据尚未建立,资源环境评价的信息反馈机制还不完善等等。

参考文献:

1、李永川.浅谈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以北京市为例[J].资源与产业,2008(10).

2、赵庚星.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研究及应用[D].山东农业大学,2004.

3、牛传军,贾芳芳,马好霞,王秀茹.土地整理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8(1). 4、贾丽,张雅杰,於忠祥,王廷.土地整理中的生态安全问题[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8(3).

土地资源评估范文第2篇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plan of the graphite resources has the complexity and the uncertainty, and has the influence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mbined with the status quo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of development planning of graphite resources, it can determine the resources assessment, geological conditions, transportation condition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s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for development planning. Then it can construc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influencing factors to the four factors for primary evaluation indexes. According to the evaluation results, we can put forward the model of structure optimization of development planning.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concep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re introduced into the development planning of graphite resources. It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graphite resources.

关键词:石墨资源;开发规划;影响因素;优化策略

Key words: graphite resources;development planning;influence factor;optimization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1-0198-04

0 引言

石墨是非常珍贵的非金属矿产资源,也是机械材料、军工国防、科学技术中不可缺少的战略资源[1],在经济发展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石墨资源丰富,储量及产销量都居世界第一,在国际石墨市场上具有重要地位。但石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严重问题,导致了石墨资源的过度损耗和严重浪费。为了更好地运用石墨资源优势,针对石墨资源开发规划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探讨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石墨资源的方法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黑龙江省石墨资源开发规划现状

黑龙江省石墨资源丰富,储量居全国第一,已开发石墨储量2 200万t,主要分布在鸡西市麻山、双鸭山市岭西、萝北县都鲁河[2]。“中国石墨之都”鸡西市是黑龙江省石墨的主要集中地,石墨产业发展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目前已形成了较为坚实的产业基础。目前,正在开采的露天石墨采场,受开采水平和上部含水流沙层限制,开采条件越来越恶劣,已有的生产规模也很难继续维持,有效开采年限越来越短[3]。石墨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当然也存在着重大挑战,石墨矿区所拥有资源质量方面存在地质条件复杂、采选成本较高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对矿区进行长远规划,研究可持续发展途径是十分必要的。

2 石墨资源开发规划内容

石墨资源开发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分析石墨资源开发引起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各方面问题,本文研究分析开发规划的布局、结构和规模的合理性[4]。

2.1 开发规划布局

石墨资源的开发首先要分析矿区石墨资源的储量、品位、开采条件等各个方面,这是资源开发的先决条件,继而分析与石墨资源开发、生产、加工等配套的其他资源的分布和供应情况,如水资源、土地资源、其他矿产资源等,分析这些是否满足矿区石墨资源开发建设的需要。

2.2 开发规划结构

石墨资源开发规划的结构分析,主要是侧重矿区利用石墨资源的发展方向。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石墨资源开发利用是否衔接,石墨资源的开发规划结构与当地的经济发展规划是否密切联系,能否保证石墨资源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开发规划结构以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为理论指导[4],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最大化,废弃物排放最小化,做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经济进步的多元化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生态矿区。

2.3 开发规划规模

石墨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矿区石墨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成正比。开发规划过程中要详细分析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企业结构类型、产业发展情况[4],对石墨资源的需求量以及资源开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

2.4 生态环境影响

石墨资源开发规划过程中应注重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矿区开发规划的过程中涉及的生态环境问题很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石墨资源开发对当地土地的影响,土地表面下沉引起的土壤和植被破坏,造成周围地面建筑物的破坏。二是石墨资源开发对矿区水资源的影响,造成地表水体的破坏和周围水资源的污染。三是石墨资源开发对矿区周围动植物资源的影响,周围动植物资源的生活环境遭到破坏。

2.5 开发规划内容流程

石墨资源开发规划分为以下几个基本步骤:场址选择、建设条件、建设方案、环境影响初步评价、投资预算、确定开发顺序。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3 石墨资源开发规划的影响因素分析与评价

3.1 石墨资源开发规划的影响因素

石墨资源开发规划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资源评估、地质条件、运输条件和技术创新四种因素。

3.1.1 资源评估

资源评估是开发规划的前提,是进行资源选址、开采量估算和经济概算的基础。然而,由于资源详查工作比较薄弱,缺乏高效准确的勘探技术,资源的评估工作相对困难。可以采用数据推算和模型模拟的方法,但由于地表粗糙度、环境状况及模型可靠性等因素带来的影响,计算结果一定存在着不确定性,不利于准确分析资源的情况。

3.1.2 地质条件

在规划阶段进行地质条件勘察,可以为资源开发设计和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基础资料,有助于详细分析资源开发技术和经济的可行性,将由不可预测的自然条件引起的潜在风险降至最低。地质条件与支撑结构和地基设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对安装技术和资金花费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资源开发规划中,对地质条件进行勘察非常重要。

3.1.3 运输条件

设备的运输和安装是开发规划建设过程中重要的部分。资源开发的设备都要选用大型的运输工具来进行运输传送,运输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资源开发的进度。所以,在资源开发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到运输的成本,为设备安装创造良好的运输条件。

3.1.4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指用现在已有的知识和物质,改进和创造新的事物,运用各种方法、路径、技术等,获得一定收益的行为。重大的技术创新将导致社会经济的根本变化。科学是技术的源泉,技术是行业的源泉,技术创新基于科学理性,可以促进成本降低、效率提高,能源消耗减少,为石墨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质的改变。

3.2 影响因素评价分析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系统评估方法,该方法擅于解决多层次、多目标系统的评估和策略等问题。文中采用层次分析法对石墨资源开发规划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图2所示。

3.2.1 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石墨资源开发规划的影响因素,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如图2所示。一级指标为资源评估、地质条件、运输条件和技术创新。

①资源评估。资源评估包括选址、开采量估算和经济概算三个部分。选址表示石墨资源开发规划之前对所选地址进行论证和计划的过程。选址与其他因素相比是长期固定、不变的。开采量估算是对石墨资源进行整体的估算,以准确开采和管理石墨资源。经济概算是对石墨资源的经济价值及其各种费用进行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用以大致了解石墨资源的经济价值。

②地质条件。地质条件包括地质构造和矿区特征。地质构造是地壳或岩石圈所有组成部分的形态与其相互连接方式和形貌特征的总称,是构造运动在岩层和岩体中遗留下来的各种构造形迹。矿区特征是石墨资源所处矿区的特征及特点。

③运输条件。运输条件包括运输设备和运输成本。运输设备是货物从一个地区运往其他地区的载体,是一种运输工具。石墨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使用一定的运输设备。运输成本是运输活动的综合指标,它可以全面地反映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运输量,劳动生产的效率,运输工具和设备的利用率,材料、燃料、电力消耗的水平,货币资金的运用情况和经营管理水平等,最终都通过运输成本反映出来。因此,不断降低运输成本是石墨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任务。

④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包括方法路径和科学技术。方法路径指为了让石墨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而采取的手段和行为方式。好的方法路径能够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减少或避免发生的不必要浪费。科学技术是研究和利用客观事物存在的相关规律,获得有效、简便、低消耗、高产出等目标的方法和途径。

3.2.2 确定各层次因素的判断矩阵并计算权重

邀请石墨资源方面的专家共10人,对各个影响因素重要性进行评价,构造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设评价目标层的权重为1.0,判断矩阵的元素使用Santy的1-9的标度方法。表1为判断矩阵元素aij的标度方法。

其中:Wi′为各个指标的权重系数,Wi为矩阵中每一行各标度数据的几何平均数。

根据10位专家的分析判断,利用数学方法和Expert Choice软件,对各个因素进行比较排序,对评价指标值进行处理,权重计算结果为(0.205;0.186;0.147;0.124;0.093;0.078;0.062;0.058;0.047)T。由此石墨资源开发规划的影响程度重要性排序为选址、开采量估算、经济概算、运输成本、地质构造、运输设备、方法路径、科学技术、矿区特征。

3.2.3 评价结果分析

上述影响因素中,将权重超过0.1的因素看作是对石墨资源开发规划影响较大的因素,即选址、开采量估算、经济概算和运输成本。对石墨资源进行开发规划,首先要先确定石墨资源的位置,对石墨资源进行选址,选址的好坏直接影响石墨资源接下来的各项工作。石墨资源的选址工作结束后,要对资源进行开采量估算和经济概算,对石墨资源的经济价值和各项费用进行估算,以准确地对石墨资源进行开采和管理。各项工作的进行都离不开成本,成本的多少直接影响着资源开发的程度,控制成本有助于石墨资源的发展。

影响权重小于0.1的因素包括地质构造、运输设备、方法路径、科学技术和矿区特征。石墨资源的地质构造和矿区特征是其开发规划发展的内因,具有根本性的决定作用,石墨资源的构造使其具有被开发规划的特点。运输设备使石墨资源具有被开发规划的条件,方法路径和科学技术使石墨资源能够得到合理高效的开发利用。

4 石墨资源开发规划策略

分析石墨资源开发规划各个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补偿措施,提出必要的开发规划策略。

①石墨资源在进行开发规划之前,要对石墨资源进行评估,对其地质条件、结构特征、开采量和经济价值进行了解和概算,估算运输设备和各项成本,掌握一定的方法路径和科学技术,对石墨资源进行合理高效地开采利用。

②石墨资源开发规划能够全面反映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内涵,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科学系统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为指导,全面分析石墨资源条件和开发新技术,从整体上把握发展方向和产业规模,科学开发规划石墨资源。

③保护和改善环境、建设生态矿区,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生态建设是新型产业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区域生态性原则就是对石墨资源开发过程中污染源治理规划,对土地和水资源的生态利用规划,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石墨资源开发利用规划。

④石墨资源开发规划首先是供决策管理者使用,为政策制定和生产经营活动的科学管理服务,同时也是资源开发利用和生产经营活动的指导性文件,要有充分的实用性和可行性,要做到简明规范。石墨资源在开发规划指导下,通过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带动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⑤石墨资源开发规划是在对市场需求预测和采用现有技术的前提下形成的,其本身就是对未来的一种估计。由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石墨资源开发规划要有前瞻性,能够把握未来发展变化的大趋势,为制定具体的发展计划提供依据,以适应未来各种条件变化的发展要求。无论是石墨资源状况,还是资源开发技术,总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因此,每一个规划都应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随情况的变化做出必要准确的调整和变更。

⑥针对石墨资源加工产业,采取相应的发展策略,以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的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发展促进石墨产业的优化,建立地理和规模集聚的循环经济工业园,以石墨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竞争环境为核心,形成技术层次分明和体系完整的战略结构。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科技投入机制,促进自主创新,通过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快建立以石墨资源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技术实力,增强发展后劲。

⑦优化生产要素资源配置,解决发展资金和人才不足的问题。既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又要加强对人才的培育及引进。优化组织形式,增强产业集中度,制定优惠政策鼓励资源发展。加强技术指导,构建科技平台,促进技术创新能力并鼓励科技成果的经济化。提升区域发展的生态环境承载力,解决资源开发过程中生态环境破坏的严重问题。加强环境宏观调控,限制对生态环境有较大影响的资源开发,建立多元化的资源环境保护投资机制。

5 结束语

石墨资源开发比其他资源的开发利用特殊和复杂许多,特别是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难以估计,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存在着严重的影响。由于石墨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如何合理有效地对石墨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此做好规划工作就显得特别重要。石墨资源开发利用应当先编制开发规划,以规划为引导,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做好石墨资源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通过合理规划,积极促进石墨资源的开发利用,运用技术创新,降低开发成本,为大规模石墨资源开发提供良好的技术和经济基础。

参考文献:

[1]段惠彬.对我国石墨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探讨[J].中国矿业,2001(6):24-26.

[2]高松凡.黑龙江省石墨产业发展状况研究[J].统计与咨询,2013(5):12-13.

土地资源评估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地下空间;规划;策略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是迄今为止人类所认识的空间资源的重要部分。对于日益增长的全球人口,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用于城市建设的用地不断增加,使原本人均占地不多的我国土地资源更加紧缺。因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节约型城市,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提高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率是重要举措之一。城市建设的内涵发展,就要积极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把地下空间作为一种资源,是拓展城市空间的重要途径。

一、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和利用的重要性

目前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但生态环境却在不断恶化,其原因很多,但重要原因之一是在工程方案和技术途径中没有把生态效益纳入经济核算,导致保护环境的工程不受支持,破坏环境的工程也没能被抑制。显然,在考虑工程的社会和环境效益方面,地下空间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是对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做出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安排,使之为城市服务。向高空要空间、向地下要空间,已成为增强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的必要手段。近年来,我国的大城市及特大城市已经逐步认识到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重要性,开始考虑通过大规模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以缓解城市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目前我国除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深圳、南京已经建成地铁以外,还有重庆、青岛、武汉、沈阳、杭州、哈尔滨、西安、成都等20多个城市正在修建或拟建地铁,同时也正在编制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使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走上法制化的轨道,成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主要类型

(一) 交通设施

城市地下交通设施包括地铁、地下公路、步道以及静态交通设施、地下停车库等。地铁是城市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核心。地铁具备其他交通手段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快速、大容量。地下快速公路网是继地铁之后,针对拥挤的城市交通问题而提出的又一解决方案。地下步道是指城市地下步行系统。一般来说,地下空间规划遵循“人上物下”的原则。促进城市地面的步行环境的优化是重点发展方向。地下停车设施则可以较好的解决城市机动车辆停放的问题,从而也能缓解城市中心区的交通压力。

(二)市政设施

地下市政设施主要为共同沟。共同沟是指将两种以上城市管线集中布设在同一地下构筑物中所形成的一种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其形式,应结合道路下部管线的性质、地下空间容量、城市发展的要求等因素,灵活采用干线共同沟、支线共同沟以及电缆沟的形式。

(三)商业设施

目前国际上多数大城市非居住地区的商业空间正在向地下发展,并将地下空间与地铁车站、地面铁路站等设施连接起来,形成了地下、地上统一的商业空间,即地下街形态模式。我国不少大城市也建有地下商业服务设施,多为人防工程的平战转换工程。

(四)防灾设施

我国的目前许多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类型主要为人防设施。面状地下空间可容纳大量人员避难,救治伤员、贮存物资。线状地下空间(地铁、地下步行道、可通行的管线廊道等)则可用于人员疏散、伤员转运、物资运输等。

(五)生产性设施

位于城市市区的工业、仓储可以通过利用地下空间而转移。地下环境最适宜于贮存物质,为使用方便、安全和节省能源而建造的地下仓库,可用来贮存粮食、食品、油类、药品等,具有成本低、质量高、经济效益好,且节约大量地上仓库用地等特点。

三、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特点

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纷繁复杂,地下空间各层面的规划与城市规划有相应的层次结构。地下空间总体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专项内容,由于地下空间的独特性,地下空间总体规划具有系统性、预见性、控制性、引导性等特点。

(一)系统性

首先,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并非独立存在,它与城市经济发展阶段、城市总体规划、城市交通(尤其是轨道交通)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人防系统与防灾系统、城市的商业、商务设施布局、住宅区建设等内容息息相关,在编制地下空间规划中,应重视与相关规划的协调衔接。其次,地下空间总体构架的系统性。地下空间是一种非连续的人工空间结构,与城市地上空间形态不同。通过系统规划,地下空间的平面形态、竖向结构将形成相对连续完整的系统。

(二)预见性。

由于地下空间开发周期较长,且具不可逆性,总体规划的预见性显得十分重要。规划的预见性可从地下空间资源评估、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需求预测、地下空间发展战略与发展目标等方面得以体现。

(三)控制性与引导性

当前,中国的大部分城市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城市规划的变更也较为频繁,而地下空间的开发建设与地面规划相辅相成,且具有实施时间长、不可逆性等特征,宜制定长期稳定的发展规划。因此,在地下空间总体规划阶段,应关注与城市规划的协调,并重视对地下空间的主要系统的严格控制及适当引导,为城市将来的发展留有余地。

四、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和利用的主要策略

(一)以城市规划为先导,扎实推进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健康发展

温总理曾指出,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城市节地、节能和节水主要在于宏观控制、微观落实,建设节约型城市必须从规划抓起,要在深入研究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基础上,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同步编制城市地下空间规划。

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具有的不可逆特性,由于早期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不少已经建成的地下空间自成一体,孤立无序,难以发挥系统作用。因此,要制定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将城市地下空间的编制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要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城市编制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专项发展规划等各层次的地下空间规划,并与城市总体规划组成更为完整的城市规划体系;经济比较发达、土地资源日趋紧张的城市在完成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的同时,应结合旧城改造或新区建设编制重点地区的地下空间详细规划,使地下空间规划更具操作性。同时在城市编制控规时,将地下空间的开发指标纳入地面控规,真正做到地上地下协调一致。

(二)尽早出台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规定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较为成功的国外发达城市,能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环境效益,依靠的是较为完备的地下空间资源法律保障体系。在我国,有关地下空间资源法律法规,已经开始列入国家和地方的立法范围。一些地下空间发展较早的城市,对地下空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立法工作,也进行了比较有意义的探索,较为突出的法律空白正逐步得到弥补。日益成熟的开发条件和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促使各级立法机构和政府部门应加快制定和完善有关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法律保障体系,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实施中做到“依法规划、依法管理、依法开发、合理使用”,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三)积极探索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管理体制

按照我国现有行政管理制度,没有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明确相应的主管部门。在实践中,实行的是国土资源、城市规划、建设、电信、电力、公用、民防、公安消防、抗震、水利防洪、绿化、环保、水电、国防、文物保护等各行政管理部门各司其职,分别代表国家对地下空间相关的开发利用行使管理职权,涉及多个方面的利益与要求。为了能更好的达到协调的效果,应尽快确立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主管部门,总体负责地下空间开发事宜。

土地、规划、民防、城建各自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地下空间开发的相关管理工作,各职能部门之间由建委负责协调工作。对于地下空间资源情况的调查与信息管理应该由土地管理部门负责。根据地下空间的调查情况,土地管理部门制定出土地开发规划,主要解决哪些土地的地下空间可以利用、能够利用的方式等问题,再由城市规划部门根据土地规划的情况,对可以利用的地下空间进行城市建设规划。地下建筑物的规模、布局和建筑物的种类,地面与地下建筑的协调,地下空间资源的有效利用,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规划。规划部门负责制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规划,使地下空间的规划与地上保持一致,与其他的专项规划相协调。

(四)积极开展地下空间开发关键技术的研究,解决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的技术难点

我国城市建设过程中,因地质、地下管网、地下建筑物等地下空间信息难以查找而造成地下工程预算大幅超标,工程施工中出现塌方、地下管线断裂等事故屡见不鲜。据统计,全国每年因施工发生的地下管线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50亿元,间接经济损失约400亿元。因此,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理顺信息资源管理体制,整合分散在城市各主管部门及有关企事业单位的地下空间信息资源,加快现有城市地下空间信息的数字化,建立城市地下空间数据库,建立基于GIS的城市地下空间信息平台及其管理系统,为城市地下空间统一规划和开发利用服务。

参考文献:

土地资源评估范文第4篇

关键词:风能资源风能技术 风能市场

Abstract:Wind power is one of the most dramatic developed renewable energy in recent years . This paper is about resource problems, technical problems, market problems of wind power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Data and documents are referenced to give ideas and advices.

Key words: Wind energy resources; Wind energy technology ;Wind energy market

中图分类号:TM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风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风力发电是风能利用的主要形式,也是目前可再生能源技术中最成熟、最具有规模化开发条件和商业化发展前景的发电方式之一。我国风能发展有着非常好的机遇,但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如何健康地、可持续地发展我国风能产业和技术是大家十分关注的问题。以下就三个方面来阐述作者对风能问题的看法。

一. 风能资源问题

(一)陆地风能资源调查不足

准确的风能资源评估是建立稳定的风电市场,保证风能技术持续发展的基础。

2004 年,气象科学研究院进行了我国第三次陆上风能资源普查,并编写了《中国风能资源评价报告》。这次普查的结果为:我国陆上风能资源总储量43.5×108kW,其中技术可开发量为2.97×108kW。

中国的风能资源曾进行过3 次测算,都只对陆上的风能资源进行了普查,而且在普查中只测算了陆上10m高度处风能资源的理论蕴藏量,再根据理论蕴藏量推算出风能的技术可开发资源量。这说明中国目前陆上风能资源量的数据很粗略。

鉴于目前所获得的风能资源分布还不能完全满足风电场的需求。因此,在现有的基础上,有必要进一步开展风能资源的调查与评估,通过测风资料的整理与数值模拟研究相结合,给出50米、70米和l00米高度层的风能资源量,并根据全国区域风能资源分布特征,对全国风电场建设规划提出更加科学的依据。

(二)海上风能资源评价基本空白

根据《中国风能资源评价报告》提供数据,中国海上风能储量约为7.5亿千瓦,相当于陆上风能发电储量的3倍。相比陆上风力资源,海上风资源有几点优势:海上年平均风速比陆上年平均风速高25%以上;海平面的粗糙度比陆上小,风切变小,故可以在较低高度获得更大的风速;海上风能发电场湍流强度小,具有稳定的主导风向,作用在风机的疲劳载荷小;风电场受噪音、景观、鸟类、电磁波等问题限制少,不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等。

海上风能发电场投资成本一般比陆上风能发电场高出1倍以上,其中基础、安装、维护以及电网接入成本都高。随着陆上风能发电场开发的增多,剩下的劣质资源增多,导致成本上涨,这时,海上风能发电成本高的劣势减少,开辟海上风能发电是大势所趋。

海上风能资源评估是大规模开发海上风电的前提,对风电场的合理选址及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 .风能技术及产业问题

(一)气象问题对风能利用的的影响

以前,在设计风电场的时候,对极端天气气候的影响讨论不多,例如东南沿海的台风究竟有多强,会对风电场造成多大的影响。现在这些问题却成为风能资源开发必须首先解决的关键问题,尤其要考虑极端天气或气象灾害的影响,如强沙尘暴、强风、强台风、覆冰、雷击等。

如何根据极端气候环境条件指导风电场建设的宏观布局和重点地区,如何科学评估不同地区风电场建设的气候风险(主要是因极端气候环境条件对风电场造成破坏的几率)是目前风能开发中的重要科学问题。

(二)缺乏核心技术,发展不够充分

风能技术是一项高新技术,它涉及到气象学、空气动力学、结构力学、计算机技术、电子控制技术、材料学、化学、机电工程、电气工程、环境科学等十几个学科和专业,因此是一项系统技术,其难度毫不逊色于航天技术。

我国风能发展中技术创新还很薄弱,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很大程度上要从国外引进。虽然需要通过技术引进和国际合作来缩小差距,提高竞争能力。但是,如果没有自主创新的能力,就不知道引进什么先进技术,引进以后也不会消化吸收,更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新;另一方面,不确定是否真的可以引进国外的核心技术,例如风能电机制造技术,目前,风机电机多是从外国公司购买,从技术垄断角度,2.0兆瓦以上电机外国人不愿卖给我们,所以必须靠自主创新来掌握核心技术。

(三)产业体系尚欠完善

风能产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体系。在风能发展中,建立完整的风能产业体系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目前,我国风能产业链还没有完全形成,特别是风能服务体系很不健全。投资商投资的重点主要在风电机组制造和风电场建设方面,设计与咨询,运输与安装,运行与维护,监测与认证等技术服务行业还没有完全形成气候,这都会影响风能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在产业配套能力方面,中国风电机组整机企业虽多,但是实现批量生产的并不多,产业化体系仍较薄弱。据不完全统计,现有内资整机企业58家,但是实现量产的不超过16家,产量超过100万千瓦的仅有3家,和VESTAS、GE、GAMESA等巨头动辄300万千瓦的产量相比,内资企业还有很大差距,在关键技术的掌握方面差距更大。

总之,只有建立一个完善的产业体系,保证这个产业充分合理竞争,使适应竞争的企业脱颖而出,中国的风电产业才能做大做强。

三. 风电市场问题

风电最终需要并入电网,进而进入千家万户。目前,风能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在风电场中布置的风电机组将风的动能转换成电能并输入电网,提供用户使用。因此,风电市场将直接影响风能的发展。健康的风电市场,需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合理的风电上网电价

根据专家的测算,目前,我国风电上网电价如按年上网电量为等效满负荷2000小时计算,在0.60元/度电左右时,才能保证风电项目的投资回报率能高于常规发电项目的平均投资回报率。据了解,2009年7月,我国根据区域风资源大致划分了四类风资源标杆电价,分别为每千瓦时0.51元、0.54元、0.58元、0.61元。即风电上网电价由中央政府制定统一标准,地方招标不超过该统一标准。但由于我国对各区域的风力资源条件评估不充分,导致价格政策不够完善,如两个电价等级交界处的风电场所拥有的风电资源差不多,上网电价却可能有明显差别。

此外,投资商应从我国风能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合理提出投标价格,这既有利于风电产业发展和风电场建设,也有利于投资商的形象。对招标的规则也可以做些补充,以保证投标的公平、有序和合理的进行,对那些为了本企业的某些利益不惜亏损,投不合理的低电价力争中标的做法应该给予一定的制约。

(二)要解决好风电并网的问题

根据国家能源局公布的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规划目标,到2015年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亿千瓦,而2011年的装机容量已经超过了6000万千瓦,很显然,实际装机容量远远高于规划的容量。对比各类数据可以明确看出,目前风电装机速度远快于配套电网的建设和投运速度,2011年风电装机容量和并网容量已相差近1700万千瓦。

大规模风能开发利用必须要解决风电机组并网以及风电机组与电网之间的相互影响问题。由于风电场的选址主要取决于风能资源的优劣,一些风电场都远离大城市,没有大的输电线路通过。因此,在规划风电场建设时要同时规划电网建设,电网公司除了要优先收购风电外,还要承担电网建设和传递电力的义务。

另一方面,随着风电场容量的增加,当风电接入电网后对电网的供电质量,如电压、谐波与闪变、频率及稳定性等都会产生影响,因此,要制订风电场的并网标准,并在规划风电场建设时要对风电机组接入电网后的相互影响问题进行可行性分析,科学地确定风电场可接入电网的容量和为了保证供电质量风电场应采取的措施。

风电的不稳定性对电网确实有影响,但这在技术上和现实中都是可以存在的,不是不能解决。电网企业只有把可再生能源当作未来的主流能源来看待,才可能下狠心去解决并网问题。

结论

为了更好地发展风电,中国需要对我国的风电资源进行彻底而详实的考察,同时开发出自己的核心技术,并将这些技术产业化。电网企业也要加以相应配合,促进风电更快更好地进入市场。重视并解决风能资源,风能技术及产业,风能市场所存在的相关问题,相信风电的前途是很美好的。

参考文献:

[1] 朱成章.关于中国风能资源储量的质疑[J].中外能源,2010 (15):34-38.

[2] 王大中.21世纪中国能源科技发展展望.[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424-427.

[3] 贺德馨.风能技术可持续发展综述[J]. 电 力 设 备,2008 (9):4-8.

土地资源评估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业资源;农业可持续发展;内涵和特征;对策

《中国21世纪议程》中指出,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领先领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使农业具有长期持续发展的能力。而农业资源如土地、水资源、劳动力和资金等做为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和条件,直接影响着农业发展和社会发展,应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本文从农业资源角度来探讨中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1农业资源

农业资源是指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经济活动中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资源。农业自然资源主要指自然界存在的,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物质、能量和环境条件的总称。它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和物种资源等等。农业社会资源指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因素中可以用于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主要有人口、劳动力、科学技术和技术装备、资金、经济体制和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等。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资源已成为评价和衡量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以,节约和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解决农业资源日益尖锐的供需矛盾,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特征

1991年在荷兰召开的国际农业与环境会议上,国际粮农组织(FAO)把农业可持续发展确定为“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体制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得到满足,这种可持续的农业能永续利用土地、水和动植物的遗传资源,是一种环境永不退化、技术上应用恰当、经济上能维持下去、社会能够接受的农业。”《中国21世纪议程》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明确为: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从农业资源角度来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充分开发、合理利用一切农业资源(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资源),合理地协调农业资源承载力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提高资源转化率,使农业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优化配置达到农业资源永续利用,使农产品能够不断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求。

2.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1.1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首先就意味着发展。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只有发展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这种需求不仅指数量增加上的满足,更应指农产品质量提高上的满足。

2.1.2农业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把农业发展、农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资源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尽可能减少农业发展对农业资源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置农业发展于农业资源的良性循环之中。

2.1.3有效控制农村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努力控制农村人口过快的增长速度,以便减轻农业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大力发展文化科技教育事业,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是形成自觉保护资源环境的前提。

2.1.4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优化农业投入结构。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实现生产经营适度规模化,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化,农产品品种多样化和品质优良化,实现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和低耗,变原来的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1.5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农村经济和社会经济全方面的持续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不单纯地是追求数量上的增加,而是要实现农民日益富裕、农业社会全面进步,使农村的资源环境、人口、经济和社会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2.2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特征

2.2.1生态可持续性

要保证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农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只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保持生态平衡,才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2.2经济可持续性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农业产量稳定持续增长,农产品质量不断改善,农业生产率稳定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业经济效益可持续增长。

2.2.3人口适度性

人口是重要的经济资源,但是作为消费者又给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必须控制人口数量,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增加人力资源的资本存量,才能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2.2.4农业增长方式的集约性

科学技术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农业科技特别是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能使农业增长从单纯依靠资源和环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增长的科技含量。

2.2.5目标的多元性

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提高农业产品的产出率、产品质量和农业经济效益,而且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把社会进步和资源环境保护放在首位,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统一。

3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农业资源危机

3.1人口增长和农村贫困问题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

人口过快增长特别是农村人口过快增长与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等条件发展不相适应,加剧了人口数量与质量的矛盾,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素质难以提高和充分就业等问题;现有近5000万的贫困人口分布农村,贫困造成资源环境恶化,资源环境恶化又加剧贫困,最终对农业发展产生严重的制约,造成了人口增多一贫困-资源环境恶化一经济发展减缓的恶性循环。

3.2农业生产所需的主要农业自然资源面临短缺危机

首先,近30年来中国耕地总体数量不断减少。据统计资料,耕地由1957年的人均0.173hm2下降至1995年的0.08hm2。到1996年,我国30个省、市(区)中,已有14个省、市(区)人均耕地在0.067hm2以下,占总数的47%,其中有7个省、市(区)人均耕地不足0.053hm2,低于联合国规定的人均耕地0.053hm2的警戒线,尽管如此,占用、毁坏的耕地情况仍未好转。再加上耕地质量下降和人口增加,造成人均耕地减少、土地负担指数上升和耕地失衡等耕地资源危机。

其次,农业用水危机正在加深,主要表现在:(1)农业和城市缺水严重。农业每年缺水达3.0x1010m3,受旱面积约2.0xl07hm2,全国有8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300个城市缺水。(2)水涝灾害严重。90年代成灾面积已经相当于50年代的273%,严重影响了中国农业的生产和发展。(3)乱开滥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漏斗面积不断扩大。如华北已经形成了1.5-2万km2的地下水位漏斗区,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5m,导致灌溉成本不断上升。

3.3农业资源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工业"三废"污染急剧向农村蔓延。环境监测表明:在全国7大水系中,近一半的河段污染严重,流经城市河段82%受到严重污染,25000km的河流污染物超标,受污水、工业废弃物和城市垃圾危害的农田达0.1亿hm2;化肥、农药和农膜等大量使用带来了严重的农业污染,中国农药施用量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1995年为26.8万t,预计2000年将达30万t,农药和化肥的超量使用使得农药残留超标率和检出率很高,化肥的使用已使粮食增产出现了边际负效应。农药化肥等的滥用不仅使土壤、水体和大量农产品受到污染,导致不少农作物高产地区的农田生态平衡失调,病虫害越治越多,耕地污染、水污染及农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也日益严重起来。

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也对农业资源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随着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乡镇企业占整个工业污染的比重已由80年代中期的11%增加到1997年的45%,"三废"污染的农田面积已达0.1亿hm2,比1983年增加了2.5倍,约有15%的农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每年因为污染,粮食减产100亿kg以上,直接损失达125亿元,给土壤和水资源造成严重破坏。这样不仅污染了农业生态环境,造成资源恶化,制约了乡镇企业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对农业自然资源掠夺式的开发利用,如陡坡毁坡毁草等,形成了"边治理、边破坏"和"局部有所改造、整体继续恶化"的被动局面,使得土壤侵蚀严重,水土流失严重,森林生态功能降低,土地沙漠化仍在发展。

中国面临的农业资源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再加上一些休耕、免耕等保护农业自然资源、恢复生态环境的措施执行不力,严重影响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市场经济下,如果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农业资源保护,就会使目前已经恶化的局势进一步加剧,导致农业生产严重缺少后劲;制约农业发展进而制约中国整个经济发展。

4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4.1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制建设和管理

4.1.1法律法规是资源环境管理的基础和依据,法律管理应成为强化资源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在可持续发展的今天,随着对农业资源系统认识的深化和实践的需要,应全面审理中国现行有关农业资源的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提出修订和补充措施,并制定相应的法律实施细则、条例和管理办法,把法律规定的原则具体化,增强其操作性,要注意有关法规的前后一致性和相互之间的协调性。

4.1.2建立并完善农业资源产权制度。建立并完善资源产权制度,调整并划分清各类农业资源的产权关系,从法律上支持、监督产权所有者对农业资源保护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并以法律形式强化农业资源管理的协调机制。

4.1.3制定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在目前现有农业资源的各种基本法规中,一般都是就某种资源论资源,较少涉及一种资源和其他资源作为农业资源整体的关系和综合管理的规定,因此,要树立农业自然资源整体化观念和农业资源立法的前瞻性,强化综合管理意识;确立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的地位;建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体系,实现对农业资源的综合管理。

4.2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消除贫困

4.3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资源和生产要素的组合进一步扩大生态农业和持续农业的试点,及时推广应用。积极稳妥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形成结构合理的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大农业格局,使各业之间相互支持,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发展农业产前、产后的延伸产业,形成种养加和农工贸相配套的农业产业化体系,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得以提高,确保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4合理开发农业资源,加强资源的保护利用政策

4.4.1保护耕地。今后中国各项建设都应力求少占地、占坏地;坚持有偿用地,有借有还;尽可能利用各种空闲地,减少占地损失;有计划地开垦边远地区的宜农荒地。

4.4.2改善农业资源环境。防止工业"三废"直接排入农业环境而造成危害;严格控制乡镇企业的污染源;最后要控制农业自身的污染源,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尤其是高残毒农药的使用,防止过量使用氮素化肥,避免农用水体富营养化等等。

4.4.3注意引进、吸收发达国家有关农业资源的节能、资源保护和环境修复的先进技术,重视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资源替代等。

4.5开展农业自然资源评估和评价工作

长期以来农业资源的无偿使用已经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对农业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非常不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若不能及时扭转资源无价和价格扭曲现象,就会加重对资源的浪费。因此,必须规范农业资源作为一种特殊资产的评估方法,加强农业自然资源的估价和评价工作,推行有偿使用及社会补偿制度,资源开发的申报和审批制度,以便加强对农业资源的管理,保护农业资源环境。

5结束语

由于中国人口多、人均资源贫乏,尤其是近年来农业资源问题日益尖锐化,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极大的制约,中国农业的未来任重道远。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分析面临的困难,积极采取解决措施,如开展生态农业、集约化农业,建立健全资源产权制度、农业自然资源的评估方法和有关农业资源的法律法规等,节约农业资源,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农业资源的浪费,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增强农业资源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程度,就可以实现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21世纪议程一一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1994:77-86.

(2)·FAO·迈向2010年的世界农[C]·第27届国际会议(年会)论文集,1993.11

(3)中国农用土地资源十年变化分析评价[M]·全国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1997: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