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际贸易实务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外贸易的经济金融数额也在快速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对外贸易的出口量也迅速增加,国家也为此制定了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进行对外贸易的管理工作,给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增长带来了很多的机会,国际贸易实务的市场营销策略也逐步完善,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我国出口贸易营销策略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及时改正,保证我国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与进步。
二、开展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研究的重要意义
随着对外经济贸易的逐步增长,世界各国已经开始认识到进行对对外贸易策略研究的重要意义,并充分的研究了进行国际贸易的必需手段。市场是国际贸易中获得经济效益的出发点。在国际贸易实务中,要充分的结合对外贸易市场的实际情况,并根据对外贸易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对相应的对外贸易策略的研究工作,采用合理有效的对外贸易策略进行对对外贸易的研究和分析工作,进而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与进步,为对外贸易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国际贸易实务中国际市场营销的策略
3.1时刻掌握国际贸易市场的最新动向了解与掌握国际贸易市场的最新动态,有利于国家对国际贸易实务的管理与营销,在国际贸易的进行过程之中,为了有效的提升对外贸易的经济水平,就需要有效的把握住国际贸易的命脉就必须时刻了解国际贸易市场的动态实况,了解国际贸易的环境与情况,充分的结合自身的实际贸易情况,有针对性的促进对外贸易效率的发展,从最大限度上提升我国国际贸易实务。掌握国际贸易市场的信息与新闻更有利于出口企业对自身出口产品结构与质量的优化,更全面地完善我国国际贸易实务的结构。对于掌握了解国际贸易市场动态信息的手段,通过国际市场动态信息调查,能够对国际贸易实务的市场营销策略与营销策略进行认真的分析评估,并选择出有效的改进手段。
3.2对不同的目标市场实行不同营销策略的细分在我国的国际贸易实务中,市场营销策略是应对市场变化与市场需求,进行国际贸易实务结构优化的手段与措施,而且市场营销策略能够影响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在当今的国际贸易实务的市场营销策略中,主要策略的核心就是“stp营销策略”,即重视国际贸易实务中对国际市场的正确定位与划分,“stp营销策略”通过对不同目标市场的精确划分,决定实行相应的营销策略,并且根据“stp营销策略”,对不同目标市场的产品需求也要做到充分地了解,所以对于出口国家的内部市场的微观细分应该做到更好的地步,出口贸易企业应该对目标市场进行科学的细分,找出目标客源市场中客户的需求特点,抓住客户的消费心理来进行销售。因此在国际贸易实务中应该做到对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进行有效的分析总结,在进行对不同区域的经济贸易的交流过程之中,充分的注重选择的对外贸易策略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与此同时,对于不同区域有着不同需求的消费者,则是要求相应的管理企业能够有效的找寻出相应的管理手段,尽可能的做到可持续发展,保证在后续的对外贸易进程之中,可以充分的保证对外贸易事务的正常运行。
3.3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为我国的国际贸易实务打下坚实的基础国际市场是国际贸易进行的土壤与根基,因此在国际贸易过程中,要不断注意对新市场的开发,以及旧市场的稳固,保证市场营销渠道的通畅。在国际贸易中,不能光考虑自身国家的经济效益,也应该在开拓国际市场中多下功夫,完善国际贸易对销售渠道的要求。在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完善自身服务才是稳定市场的重要手段,对于国际贸易,将自己国家的产品销往国外,需要自身过硬的质量与服务来拉拢客户的心,这代表的是自身国家的面子问题。完善国际贸易产品的售后服务,进行适当的调价措施,都是加入国际市场的重要手段,是争取国际市场份额的必要途径,出口贸易企业要认识到,产品出口国际后既是销售的结束,也是国际市场营销的开始,稳定国际市场的份额与客户源,是当今国际贸易实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 双语教学 实践 经贸人才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在参照国际惯例和相关国际法规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集实践性、操作性和涉外性为一体的经济类专业课程,其目的是指导学生毕业后在实际工作中开展外贸活动,主要借助于英语进行工作。因此,有必要也应该让学生接受国际上通用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所涉及到的内容,以便日后对外交流和开展工作。只有进行双语教学才能解决外语教学与专业教学相脱节的问题,从而培养出越来越多既懂得专业知识又通晓外语,适应国际、国内发展需求的外贸人才。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全国大部分高等院校都已经开始进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活动,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具体内容如下:
(一)学校对双语教学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
有些学校还没有认识到双语课程重要性,没能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实践过程中给予更多政策上和经济上的支持。例如:在激励机制方面,从事《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的老师所付出的工作量要比全中文授课的老师的工作量大很多,比如备课时间延长,不但要准备中文授课内容还要准备英文的授课内容,课下还要花大量时间搜集英文案例,课堂授课过程中要能迅速将中文知识转换成英文进行讲解,工作强度加大,工作压力增加等。但是如果双语教学老师的工作量成倍增加,而待遇水平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就会打击教师双语教学工作的积极性。
(二)学生英语基础薄弱,教学效果不明显
学生的英语水平不高也会使《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一般来说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学习外语的热情较高,外语应用能力也相对较强,但仅限于读写方面,听说则比较薄弱。这就使得《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的推广产生了一定难度,学生在课前预习时进行深入阅对英文教材难以读,课堂上对老师讲授的内容也只能听懂部分,因此很多学生会对这门双语课程产生畏惧感,课堂上本应是热烈的案例讨论环节现在往往会冷场,或者学生干脆用中文回答问题,没能达到双语教学要求的教学效果。另外,一些英语基础好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会产生一些误区,就是把双语课程当成了英语听力课来听,反而忽略了这门课程本身的内容,本末倒置。
(三)师资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英文和专业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实施双语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还要掌握大量的外语词汇,能够用流利的英文进行表达。很多讲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师虽然具有很高的专业水平,词汇量大,阅读能力强,但口语和听力较差,英文表达能力弱。因此,要将这门课程讲得清晰明了,同时还要组织课堂讨论,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具有一定难度。而外语专业教师,外语基础虽然不错,但不懂专业课知识。因此师资力量薄弱也是制约《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开展的一个主要障碍。
二、优化《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效果的途径
(一)正确认识双语教学的重要性,提高双语教学的重视程度
目前,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院校所认识到。为确保《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的教学质量,并将此经验顺利推广到其他课程上,学校应在政策上和经济上鼓励教师深入研究、并积极实践双语课程教学。在激励机制上,对双语教学研究项目经费数量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建立双语教学专项经费。还要制定双语教师薪酬制度,上调双语课程的教学工作量比例,使双语课程教师在教学中的超额付出能得到肯定和回报。
(二)提高学生英语水平,营造英语听说环境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向学生提供英文读物引导学生预习新课,通过英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曾经所学知识,让学生始终在英文环境中学习。也可以双语教学课程作为起点,围绕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知识,进行课外活动的延展,例如组织学生举办模拟广交会,模拟商品会等活动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国贸专业技能,逐步使学英语、讲英语成为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自觉行为,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提高专业英语水平,进而对英语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自然得到提升。
(三)着力培养双语教学的骨干教师
教师是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环节,学校必须拥有一批外语水平高、专业知识强、教学经验丰富的复合型教师开展双语教学。一方面,学校应该对不管是校内培训还是出国进修,都给予激励政策。例如,校内按照教师自愿原则组织各学院骨干教师参加英语培训,进行脱产学习,经考试合格的教师方还可以申请出国进修,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四)整合教材资源
选用合适的英文版和中文版教材,二者缺一不可。外国原版教材实用性强,案例丰富,研究的问题更具前瞻性;中文版教材有更多适合中国国情的案例,且可以照顾英文程度不是太好的学生,二者缺一不可。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选读英文经贸报刊,既能提高外贸英文资料的阅读能力又能开拓学生视野,及时掌握国际外贸动态,培养学生从国际视角捕捉外贸发展动向。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国际贸易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进入21世纪以后,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国际贸易局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贸易关系日益全球化,多边关系替代了以往的双边关系;国际贸易竞争领域逐步扩大,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国际贸易对象呈现复杂化,从单个国家或地区转为区域经济集团;国际贸易政策从自由贸易、保护贸易政策转至协调性贸易政策;国际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剧,各国纷纷进行反倾销、反补贴,并加强了知识产权的保护。
国际贸易是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最重要的核心基础课程,在整个经济学领域中也具有重要的学科地位。其主要研究国际间商品交换活动规律,它是以国际市场商品和劳务交换的理论、政策与实务作为研究对象的。因此,面对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错综复杂的变化,我们应进一步提高标准和严格要求,以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最终目的,完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期培养出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
1 国际贸易课程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方面
根据国贸本科专业的设置要求,学生应较系统地掌握国际贸易基本原理,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业务技能,掌握国际贸易政策法规,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现状,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等。
1.1.1 国际贸易理论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定程度上,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教材存在着不适宜当今世界经济实际发展的问题。教材中经典理论所占篇幅较大,往往将古典成本理论和新古典要素禀赋理论作为重点内容讲述,对有现实意义的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只作一般性讲述,甚至一些有实际运用价值的新理论没有及时被补充进去。此外,随着环保意识增强,国际贸易所引起的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关注焦点,从环境与国际贸易的角度进行的理论分析和论述也越来越多。因此,在时代背景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传统理论对国际贸易的解释力度有限,我们的教学重点应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发生转移,加大重视具有现实意义的新理论的讲授。此外,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更多的国家和地区通过建立区域经济集团,并以联合的整体经济实力与其他国家或区域经济集团竞争。
1.1.2 国际贸易实务方面
传统教材的实践性教学内容往往偏少,在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内容的比重上,理论知识比重大,实务部分比重小,实际业务操作和技巧的比重更小。实际外贸业务中经常涉及的内容,如商检、报关、配船、银行手续等都很少讲述到,而这些却是从事外贸的工作人员必须了解的日常事务。此外,对于国际贸易惯例,传统教材往往只注重《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讲述,而《托收统一规则》和《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等规则却很少提及,而这些也是国际贸易从业人员常涉及和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此外,对于国贸专业人员而言,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而且还必须会用英语与外商交流与谈判。目前的国际贸易实务教材中,对英文的重视程度不够,远远没有达到对国际贸易人才的要求。重要名词、专业术语及合同条款的英文注释非常少。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加强讲授与专业知识有关的英语。
1.2 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
讲授法是我国教学惯用的一种传统教学方法,在国际贸易课程中也被广泛采用。它的优点在于教师能够在短时间内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系统的单向传授较多知识信息和重点内容。这种教学方式虽然比较适合国际贸易的理论部分的教学,但过多的应用在了实务课程的讲授中。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讲授法较适合理论的讲述,但容易打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因此,建议教学方法多元化,适当应用多媒体,多加入一些课堂讨论,来激发学生对国际贸易问题的主动探讨。转贴于
对于实践性很强的国际贸易实务,传统教学的讲授法显然不太适用,而现实中却被过多的采用。学生对外贸业务的了解只停留在文字层面,缺乏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在实务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案例、实例分析,并应用外贸实务模拟平台软件系统来进行实际的操作练习,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合适的条件下,还应组织学生到校外参观、实习,以增加感性知识。
2 国际贸易课程改革建议
2.1 更新教学内容、调整教学重点
密切关注国际贸易政策措施、国际贸易规则等内容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将有现实意义的当代国际贸易理论、有实际运用价值的新理论,以及区域经济集团的相关知识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使教学重点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发生转移,加大重视具有现实意义的新理论的讲授。并注意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重视学生对理论的应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国际贸易实务的实际教学中,根据实际的外贸从业情况,挖掘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外贸知识,去补充和完善教学内容。应充分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广泛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紧密跟踪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的外贸最新发展动态,培养学生的经济敏锐性和应变能力。此外,还应高度重视外语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在教学工作中应加强与专业知识有关的外语的讲授。可以实行外语板书、母语授课的形式,来扩大学生对专业英语词汇的积累,运用母语进行讲解,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透彻理解,也不会使一部分学生因为外语障碍而失去学习兴趣。
2.2 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
教师应采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交互式教学等能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与手段,激发学生对国际贸易问题的主动探讨,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法教学方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电子讲稿、课件和多媒体教学软件,使讲授更直观更生动。
采用上机操作教学,应用外贸实务模拟平台软件系统来进行实际的操作练习,针对不同情景制作各种复杂的业务单证,包括提单、装箱单、发票、保险单、汇票、报关单等。通过上机实际操作各种单证,可使学生对外贸业务有更清晰的直观认识和实践经验。
总之,在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应密切关注国际动态,及时将有现实意义的新理论和业务知识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使教学重点与时俱进;并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有明确教学培养目标、不断更新完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才能培养出适应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韩伟.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教学研究,2005.28(5):449-451.
论文摘要:《国际贸易实务》作为一门实践性的学科,主要反映国际货物买卖的内在规律及其表现形式。目前,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偏重理论,教材不能很好地满足外贸实践的需要。文章作者结合教学经验,总结出目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如何加强实践教学的构想。
当今世界经济格局已朝多极化、全球化的趋势迅猛发展,新的形势对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创新教学模式和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使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能够适应时展的需要,真正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一、课程介绍
《国际贸易实务》作为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涉及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金融、国际运输与保险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的运用。学生学习该课程后能从总体上把握进出口业务操作的全过程,并熟练掌握具体操作的细节,具备比较丰富的国际商务知识、风险防范意识和实际业务操作能力。
二、《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中国加人gyro,外贸经营权放开,以及经济全球化深人发展,社会迫切需要在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基本素质等各方面都有较高水平的国际贸易人才。高职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为此,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坚持实践教学,突出高职教育的技能性,教学体系的实用性,专业知识的通融性。
三、《国际贸易实务》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
《国际贸易实务》在本质上是一门实践学科,该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必须与实践结合。传统《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没有很好地突出知识的实用性。学生缺少体验进出口业务操作过程的机会,造成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差,很难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操作技能和操作方法,导致学生不能将理论知识用于实际业务中,缺乏外贸业务实际操作技能。
2.缺乏实训基地和实训平台。
实训基地建设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要场所。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实训室建设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很多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根本没有配套的实训室,有的甚至连多媒体教学都未能实现。
3.学生参加校外实习机会少。
高职院校安排学生实习的机会不多,致使大部分毕业生在就业前根本不清楚具体的国际贸易工作会涉及哪些方面。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因缺乏实务操作技能,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要求,这对学生的就业产生了不利影响。
4.缺乏双师型教师。
目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教师是大学毕业后就进人高职院校做老师,他们对理论知识掌握得比较充分,但是根本没有外贸实战经验,有的教师甚至讲了多年实务课程却没有机会接触真实的外贸业务环节,也没有见过外贸业务中使用的各种单证,讲起课来只能是纸上谈兵,这种从“书本到书本”,而不是“从实践到书本”的讲授,培养出的学生很难适应外贸实践的需要。 四、《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1.选择合适的教材,制定可操作的实践教学计划。
在教材的选择上应该更注重实用性。应该选择那些在内容上接近工作实际,案例丰富,更多、更详尽地附录了外贸单据样本的教材,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接触到实际业务,理解相关的知识。同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完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教学计划。
2.推行“双证”教育制度,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高职生利用在校学习的有利时机.积极参加学校或社会组织的相关职业培训,通过国家组织的相关考试,获得相关的职业技术资格证书。如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考取外销员、报关员和单证员等职业资格证书,以大大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3.建立校内模拟实训室。
校内模拟实训是外贸专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国际贸易专业可以建立实验室、模拟国际贸易博览会、模拟公司等,以相应的软件作为支撑,通过软件操作,使学生了解国际贸易的各个环节和整个流程,以及实际单据的填写、谈判会涉及和应注意的问题,等等。校内模拟实训室除包括实验台、传真机、业务流程展示板、模拟相关部门办公柜台及全套进出口业务的空白单证等硬件外,还包括软件设施,例如专业国际贸易软件或其他EDI软件,在网上模拟传送订单、发票提单等各种单证,对进出口业务中的文件进行数据处理和资料交换,让学生扮演进口商、出口商、生产商、海关、税务、保险公司和银行等角色,体会外贸实务中不同当事人的不同地位、面临的具体工作和互动关系,为将来步人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通过这些训练学生可大大加强实际操作能力,工作能很快上手,成为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务类课程;整合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开设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或其他相关专业,在国际贸易实务系列课程的授课内容中,经常存在内容交叉重复、开课顺序及学时分配不尽合理等现象,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带来困扰。为了排除这种困扰,更好地实现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有必要对这些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与改革,从整体和全局的角度理顺授课思路。
一、国际贸易实务系列课程设置简介
课程体系的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密切相关。达成共识的是: 除了“985”和“211”院校把本科教学阶段的培养目标定位于研究型人才以外,其他普通高等院校大都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一般都包括公共基础课(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在专业课当中,对一般高校而言,因为其培养目标的关系,实务类课程必然成为其中的核心内容。经过调查和了解,大多数高校开设的实务类课程包含了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国际货物运输与物流、外贸英语函电、外贸单证、国际贸易惯例与规则等课程。其中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最核心的业务课程,课程的知识点涵盖了国际经贸人才所必需的各项技能;其他实务类专业课程可以看成是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分支,也是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进行进出口业务操作所必需各种技能的有效补充和强化。
经过调查,这些实务类课程由于其内容的相近性以及授课学时的限制,在很多高校的实际授课中存在着内容交叉重复,授课重点不能凸显不同课程的区别,以及在课程设置方面的其他问题。
二、国际贸易实务系列课程授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授课内容的交叉重复,不同课程的重点不能体现课程区别
具体来说,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内容最为全面和综合,其知识点涵盖了国际经贸人才所必需的各项技能,势必和其他各门实务类课程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复现象,其中比较明显的是与国际结算、对外贸易运输与保险,外贸单证这几门课程的内容重复;除国际贸易实务之外的其他几门课程之间也存在重复内容,主要是外贸单证与国际结算、对外贸易运输与保险的内容重复。由于每门课程由不同的教师讲授,对这些重复的内容处理就可能缺乏统一认识,每门课程确定的重点有可能重复(交叉的内容在不同课程中都作为重点对待),而使学生失去兴趣;也有可能存在内容的遗漏(交叉的内容在不同课程中都没有作为重点对待),使得学生对课程的认识一知半解,不能完整地理解相关内容。
(二)开课顺序不尽合理
实务类课程除了内容的交叉重复,开课顺序的安排也会影响教学效果。我们了解了不同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方案,其中存在开课顺序不尽合理的情况,比如,外贸函电和外贸单证开在国际贸易实务之前或与之同时开课,学生在对外贸业务的合同磋商和履行的流程毫无所知的情况下,就要学习函电和单证,就使得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颇为吃力。
(三)任课教师之间缺乏沟通
经过调查了解,在高校中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专业课的一门课程常年固定的由一两位教师授课,该门课程的授课教师对相关的其他专业课的授课重点难点以及学生学习的情况并不是特别清楚,教师之间又缺乏充分的沟通,各自确定授课重点,不利于学生对相关内容的融会贯通和实际运用。
三、国际贸易实务系列课程内容整合的途径
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改革。经过讨论研究及实践操作,笔者总结为以下两类整合途径:
(一)在保留现有课程的基础上解决上述问题
保留现有各门实务类课程,教师之间进行充分的沟通讨论,确定合理的开课顺序;对交叉内容进行梳理,从整体的角度确定每门课程的授课重点。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合理的开课顺序
不同课程研究内容的内在联系决定了相关课程在开设时间上应该有一个合理的先后次序。就笔者与同行共同探讨的经验而言,比较合理的顺序应该是先行开设国际贸易实务,后续再开设国际结算、外贸运输、外贸单证等课程。这样,学生先了解了相关的贸易术语和贸易流程,之后再深入研究学习与贸易实务有关的分类专门知识,学习过程中不会存在知识平台上的障碍。而如果把这个顺序颠倒过来,或同时开课,学生在学习专门知识的课程中会遇到很大的障碍,教师在课堂上不得不花相当多的时间补充贸易术语和贸易流程的知识,这在以往的实践中已经遇到过这样的问题。
2.授课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加强交流,根据教学目标确定交叉内容的授课重点
国贸专业实务类课程交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有关合同条款、外贸流程和单证处理的交叉。确定授课重点的基本思路是着眼全局,共同研讨,认真研究本学科知识体系,深入分析关联课程之间的本质区别,牢牢把握每门课程的固有属性和具体教学目标,在充分实践的基础上,集体研讨制定或修订大纲,保证专业课程前后协调,内容衔接,主次分明。由此思路出发,几门主要课程的交叉内容可以确定如下侧重点:
(1)国际贸易实务和对外运输与保险都包含运输与保险的相关内容。在实务课中,运输与保险都作为整个外贸业务流程中的一个环节,重点应该是重要概念以及作为整体流程中一个环节的操作,包括上下关联流程的衔接;在对外贸易运输与保险这门课程中,运输和保险都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应该全面介绍相关概念,重点是操作的一些细节问题。
(2)国际贸易实务和国际结算中都包含结算支付的内容。结算工具方面,国际结算着重票据的基本知识以及三种票据的制发、使用和问题处理;国际贸易实务则重点讲解三种票据在使用中需注意的问题。结算方式方面,国际结算主要详细介绍结算方式的流程及其涉及到的细节问题,其中重点讲解流程中涉及到的文件和单据;国际贸易实务重点介绍结算方式的主要流程,并使其融入整个外贸业务的流程中,还要结合其他相关条件进行具体分析。
(3)国际贸易实务和外贸单证课都会涉及到外贸流程及其中的单证。国际贸易实务应从宏观视角介绍合同是如何磋商乃至于达成的,贸易合同条款的设置和注意问题,进出口贸易是以什么形式达成的,相应的外贸流程是什么,单证缮制及流转不是重点;而外贸单证则从微观视角重点讲解不同结算方式下的进出口贸易的开展流程、单证缮制注意事项以及单证流转过程。
在授课过程中应加强教师间的相互交流,比如教师可以通过交换教案、日历和课件等教学资料进一步了解不同课程的具体内容,有条件的可以建立课程信息资源库,方便教师查阅不同课程的具体资料,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上的高度协调、衔接;教师之间相互听课,甚至关联课程的任课教师可以定期轮换,使得相关教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有直观的感受,更有利于各课程在知识体系上的关联衔接和重点的确定。
教师和学生充分沟通也很有必要,要把课程体系的特点跟学生讲清楚,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完整掌握每门课程的重要性;把课程之间的关联性解释清楚,使学生了解课程内容取舍的原因,真正把握不同课程的重、难点,科学高效地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需要指出的是,课程的整合并不是简单地完全排斥课程之间的重叠和交叉,而是强调不同课程的内容要有所侧重。基础概念、重点业务技能的重复讲解在相应课程中可能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回顾这些基础知识,才能在此水平上进一步展开,也可以形成更深、更全面的认识,巩固自己所掌握的核心业务知识和技能。
(二)整合为新的综合性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
就知识体系来讲,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以国际贸易买卖合同为基础, 以进出口合同签订和履行的业务操作程序为轴心,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知识与技术能力模块: 一是对国际货物买卖条件的把握与运用; 二是整个进出口贸易过程的操作方法和技术; 三是贸易风险、纠纷的防范和处理。就教学来讲, 该课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讲授重点: 一是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条款, 二是进出口贸易程序, 三是基于前两项之中的风险及其防范, 教学难点为贸易惯例和贸易术语解读, 以及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实务类课程操作性强,而学生由于缺乏对实际业务的感性认识, 难以将其串联成系统知识消化掌握。根据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 将相关课程内容整合设计成一门综合性实务课下不同的教学模块, 实施模块组合式教学, 可以较好地解决国际贸易实务知识点多面广、较散杂,学生学习不系统的问题。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可以把诸如国际结算、外贸运输保险等专门课程融入到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在完整的流程中学习相关的专门知识,既能掌握整个知识体系,又能深入研究某个侧面,而且也能方便地解决传统模式下不同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的问题。在具体模块划分上,可以如前所述先划分三个大的模块,下面再细分子模块,当然不同的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和教学特点来作不同的划分。
在教学研究中已经有很多研究者提出“大实务”或“模块化教学”的构想,但在实践当中,实行这类教学模式的高校还不多见,因为这种改革需要具备的条件比较多,涉及到各方面的变革程度较为彻底,所以具体实行起来难度较大且短期内难以见效。比如学生是否接受、领导是否支持、不同教师讲同一门课程的内容衔接问题、教学任务的分配协调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在现实当中遇到的困难。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整合为综合性实务课程可以作为一个长期的方向;而在短期内,保留现有各门课程的基础上加强任课教师之间的沟通协调,确定不同的侧重点,保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是较为现实可行的整合途径。
参考文献:
[1]赵丽敏,刘鹏.外贸实务重复性教学内容的整合——“大实务课”构想[J].商业经济.2010,11.
[2]苏宗祥,徐捷.国际结算[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年.
[3]顾建华.外贸单证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
[4]姚新超.国际贸易惯例与规则[M]. 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12年.
[5]周瑞琪,王小鸥,徐月芳.国际贸易实务(英文版)[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