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病理学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高职高专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PBL模式 运用分析
一、PBL模式
PBL教学法是一种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以学生为主体的典型教学方法,也称作问题式学习,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医学教育,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是近年来教育工作者一直关注和研究的热点教学方法。PBL教学法强调把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以小组合作形式共同解决复杂的、实际的或真实性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以促进他们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不仅在基础医学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接下来的临床课程的学习也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在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灵活掌握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相关知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能学以致用,成为高职高专院校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纵观医学教育几十年,大家比较熟悉也是最常见的教学模式就是老师讲学生听,就是我们常说的“填鸭式”教学,这种最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时展的步伐,社会在不断往前发展,教学模式也要与时俱进。
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PBL更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PBL将学习与问题挂钩,使学生投入问题中;它设计真实的任务,强调把学习放置于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解决问题,学习隐藏于问题背后的相关知识,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自主学习的能力。PBL运用在临床医学中是以病例作为导向,以问题作为基础,把学生作为主体,把教师作为为导向的启发式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教学目标。PBL教学法的精髓在于发挥问题在学习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PBL教学法与案例分析法有一个最大的不同点是PBL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案例分析则是教师先讲教材,在学生掌握一定知识的前提下,再做案例分析。
二、教学思路
PBL的教学思路包括教师课前提出问题、学生查找资料、分组讨论和教师总结四个方面。
1.课前提出问题
简单来说就是教师备课,PBL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模式,对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技巧有很高要求,要求教师不但对本专业和本课程内容掌握熟练,而且应掌握相关学科知识,且具备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并能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还要加上严密的逻辑思维和良好的组织和管理能力,以及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控制课堂教学节奏等技巧。教师应当熟悉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基本能力情况,这样才能更好地规划学习的重点及难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讨论提纲,选择适当的临床病例,这是做好PBL教学的最基本前提。另外,教师要学习和具备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控制课堂节奏等技巧,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寓教于乐。
首先就要确定好问题,问题是PBL教学的开始和中心点。问题的产生既可以是学生自己在预习过程中发现的有意义、急待解决的问题,又可以是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发现的问题,更可以是教师根据实际教学过程等相关方面提出的问题。教师备课中,首先要根据授课的内容查阅相关教材、文献、临床资料等,然后根据班上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病例,如栓塞这一章节,如果是护理专业的就侧重空气栓塞这个疾病,而临床专业则侧重血栓栓塞。再结合病例提出问题。
2.学生查找资料
课前一周将教学内容发给每一位同学,要求同学们根据所提问题充分预习教材内容、运用能运用的一切资源如电脑、手机、图书馆等查找相关资料,随着精品课程体系、网络课程的建设,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课程为学生提供多种媒体形式和丰富的教学资源。PBL教学的成功执行,需要各位学生的积极主动配合,从准备资料开始,就要结合教学提纲、病例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并积极与班级其他同学交流和沟通,大家同心协力得出最佳结论。这样的学习,花在前期准备工作上的时间和精力远远多于一般的课堂学习,因此需要学生有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否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和目标。由于中国的学生长期接受的就是“填鸭式”教育,对传统教育模式形成了一定的依赖性,缺乏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能力性,一部分学生只满足于获取好的“期末分数”,因此对PBL教学形式会觉得太浪费时间,这就是一种依赖于以往教学理念和学习方法的典型表现,因此,学生也应该从自身做起,完成角色转变,从被动学习转变为学习的主体。
3.分组讨论
正式上课时,教师将组织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分组讨论,这就要求班上的学生不宜过多,每个小组指定一名小组长当主持人,让组内的每位学生就相关问题发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遇到不同的观点和意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让他们各自说出自己得出答案的依据,各组讨论完之后,再每个组派一个代表,全班进行讨论,教师则要在学生分析过程中,仔细观察学生的解题思路,对错误的地方适合加以引导,对不理解的地方及时提出问题,当场解决,这样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对知识能够灵活运用。
4.教师总结
教师根据学生在分组讨论过程中得出的结论,进行归纳总结,做得比较好的要继续保持,比较欠缺的要积极改正,通过这种教学方式看学生学到了哪些知识点。此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有哪些收获。
PBL教学法是一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可以促进学生不断思考,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资料,归纳及整理所学知识与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改变“你听我讲,你看我做”、“预习、听课、复习、考试”四段式教学方法,让孤立呆板的知识片化作整体,触类旁通,突出“课堂是灵魂,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关键”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高专;病理学;病理科;进修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以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显然,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经由过去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调整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作为高职高专病理学教师,为及时跟随国家教育部新制定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的方向和脚步,为达到教育部提出的“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基本专业素质和专业理论,同时,必须把握临床病理科的常规工作流程、常见病多发病的病理诊断能力、知晓病理科最新的技术水平和发展方向。只有及时了解和把握临床病理科的工作和发展,才能将最新和最有用的临床知识传授给高职高专医学生,使他们从接触病理学开始就时刻能获得临床病理科与病理学的新动向新发展。因此,高职高专病理学教师走入临床病理科进修是能极大促进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师将前沿的一线的临床经验传授给学生,为学生今后更好更快的适应临床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关于高职高专病理学教师在临床病理科进修的学习、思考和实践,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明确进修目的,制定学习计划。病理诊断在医院临床诊断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近年来,现代病理学不断进步,病理诊断中的部分疾病的分类和命名甚至是诊断方法都发生了或大或小的变化。现代诊断病理学对病理诊断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前临床科室对病理诊断的需求也越来也大,因此对于病理医生和病理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更深入全面的要求。在此前提下,高校病理教师到医院病理科进修必须做好全面而明确的学习计划。进修学习是接受培训、提高理论和技术水平、更新知识、更新教学内容的重要过程。进修人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进修目的是要掌握基本的病理学诊断技能和学习思考如何将病理学的临床经验和前沿发展融入今后的教学中。
笔者在病理科进修制定的学习目的是
1.对送检标本具有正确巨检及取材的能力。
2.对肿瘤和非肿瘤性疾病的病理有较全面和系统的认识,对常见疾病具有独立诊断的能力。对疑难或较疑难的病理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3.对典型的常见疾病的冰冻切片具有初步的诊断能力,对细胞病理诊断有一定的筛选能力。能应用常用的特染及免疫组化技术进行辅助诊断。
学习计划是,
1.初期阶段了解病理制片基本原理,熟悉病理制片全过程,观看学习正确取材方法。了解常见疾病分类及诊断要点,熟悉诊断报告方法。通过大量读片,对照参考书,诊断报告进行学习。
2.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取材,初检报告。参加快速冰冻诊断,结合实际学习锻炼。
3.参加科室病理读片,每周三上午集中答疑或安排小讲课,讲课内容要求系统,全面。
4.了解免疫组化基本原理,熟悉制片过程。参与免疫组化读片,熟悉免疫组化常规项目的检测意义,结合病例判断检测结果。
5.参加临床病理讨论会,注意临床与病理间的沟通。
6.通过一定量的细胞读片,熟悉细胞学诊断方法,筛选正常与异常细胞。
二、加强自身医德医风素质,培养规避医疗纠纷的能力。并将此学习心得融会于今后的教学课堂中,加强同学们的职业素质培养和医德医风建设。
认真学习带教医师的医德医风、工作方式、态度举止,积极参与进修医院所推行的“假如我是患者”活动,对待患者及家属保持表达准确亲切、服务热情周到、态度认真诚恳的医师风范。在一线临床工作中,许多医疗纠纷起因于医护人员的失职或者失言,因此,提高医务人员的责任心提升医务人员的沟通能力,可在较大程度上缓解医患紧张关系,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作为一线进修医师在工作中微笑服务,仔细解答病人或家属关于病理诊断过程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对自己不能回答或者解决的疑难要及时请教上级医师协助解决,为以后的临床工作和教学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当前,由于社会中出现过多医疗纠纷的热点话题,如何妥善处理医疗纠纷,如何最大程度的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深受社会各界关注。病理科所发出的每一张病理检查报告单,都具有较高的法律意义,可运用于教学和科研,除此之外,在医疗纠纷中病理报告单是医疗鉴定、司法举证的重要资料和依据。因此,作为进修医生在打印和发送病检报告单时,必须反复核对病人信息和医生的诊断结果,务必保证所输出的每一张报告单都是准确无误,尽量避免医疗纠纷的出现。
三、将临床病理工与高校病理教学有机结合的思考和收获。
我们病理学曾经在教学中遇到这样的问题:
(1)病理学是一门桥梁课程,如果病理教师只局限于教学,而不进行临床外检工作,单单是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缺乏临床外检方面的穿插,往往会使学生觉得很乏味,效果不好。
(2)形态学教学缺乏足够的动力,学生缺乏兴趣,有畏难情绪,在病理课学习中充分表现了既往学习解剖学和组织学的缺陷。如果能把形态学前后教学统一、协调起来能提升教学效果。那我们病理学如何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如何把形态学前后的教学统一和协调起来?
(3)在病理实验课中,学生对基本的组织学知识差不多都已遗忘。我们的病理实验课教学如何将教学效果提升层次?是否可以将学生带到医院的病理科参观真实的病理标本和取材过,如何实施?
通过这半年的学习,对临床病理科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了解得逐渐深入,我获得了以下学习和思考的成果:
(1)临床诊断主要是通过"实践"不断提高对疾病本质认识的过程,教学必须与临床诊断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即使是有经验的医生在确认临床诊断时也需要不断地吸取有益的资料加以分析总结,必要时还要加以修改更正。教学内容更是要不断修订,不能一成不变。
(2)病理诊断范围包括细胞学、组织学和各器官的病理改变,未来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加强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的复习和再学习。在进行病理学检查时,病理科大夫往往采用病理形态学、免疫学、微生物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其深度和广度远远地超过单纯从临床的症状或体征及辅助检查等去诊断某个疾病。
(3)病理学诊断是临床诊断、治疗和判断预后的指挥棒,在教学中列举足够的临床真实病例,使同学们深刻认识到病理学诊断的重要性。在临床上,大部分疾病的诊断都以病理学作为“金标准"。CT、MR诊断,对于器官病变形态的把握,也基本全依赖于病理学知识。例如,肠癌的病理分型对于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大体上肿瘤浸润深度、边界、是否突破浆膜,是否累及周围器官,手术切除标本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在细胞形态上,还可以判断分化程度、细胞恶性程度、异型的细胞多少等。
(4)病理医生需要增加与其他临医生的交流,在教学中就要为同学们灌输将病理与临床相结合的学习思路和职业习惯。病理诊断被誉为”金标准“,这就要求病理诊断的高度准确性。患者的很多症状体征都有其病理学基础,譬如颈部淋巴结活检,阴性并不能排除肿瘤,可能与取材、标本的保存等都有关,病理科医生也应该结合患者临床表现等对临床医生作交流,例如如何取材比较方便诊断。
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监控和评定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对学生来说,考试不仅是考察和评价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一种方法,而且是决定学生未来培养方向的依据[1]。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病理学作为一门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其在医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今后的临床学习及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并且病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占有较大的比重。因此,笔者围绕高职卫生教育的目标,借鉴其他课程教学改革的经验,进行了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考试改革,探索适合高职病理教学的有效考试模式。
1制定考试方法改革的制度
河南职工医学院历来重视考试工作,一直将抓好考试工作作为教学改革与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每学期期末考试,全校层层动员,院领导亲自巡视,狠抓考风、考纪。但要想真正体现考试的功能,仅靠抓考风、考纪是不够的。随着高职医学专业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必须将考试方法的改革作为教学改革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笔者确定了考试改革的指导思想、制定了考试方法改革的制度,以保证考试改革顺利进行。
1.1考试改革方案申报为了使考试改革有序进行,防止各行其是,规定各专业课程应根据系、部安排,由主考教师根据不同课程、从不同测试目的出发,围绕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关系提出考试方案,系、部主管教学主任审查,报教务处审定。1.2实行考试跟踪管理教学督导组对考试课程进行实时、实地跟踪评价,通过评教系统、与学生座谈、与主考教师交流等方式,对考试方法进行客观、公正评价。
2改革措施
2.1改革考试内容经过多年教学改革探索,高职高专教育形成了以培养职业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的教育教学模式,但目前绝大多数学校考试内容仍局限于教材和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范围,侧重于考核知识的记忆和掌握,忽视能力与技能的培养。因此改革考试内容势在必行,考试内容应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要体现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理解知识、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核。如在2010级护理专业考试中一道讨论题:炎性渗出液对机体的意义?通过这道题的考试,学生不仅要掌握炎症时机体为何会有渗出?渗出液的作用?还引导学生思考临床上机体发生炎性渗出时,护理工作人员应该如何有效处理?
2.2改革考核模式现行高职教育考试模式对学生成绩的评定过分依赖单一的期末总结性考试,其成绩往往占课程总成绩的80%以上。这种以期末成绩为主确定学生课业成绩的做法,导致学生不注重平时学习,过分依赖期末死记硬背搞突击,使考试的导学促教功能难以发挥。考试模式改革应变单一的笔试为多样化考试。根据不同专业课程培养目标、理论内容和实验内容的不同及学生特点,采用各种考试方法,突出多样性、针对性和生动性,强调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2]。护理专业考试模式:根据护理专业的特点,笔者采用多种考试模式综合法。①随堂测试在病理学的授课过程中,授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课堂提问,形式有判断题、选择题等。在某些实验班级尝试采用PBL教学法,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等形式,对教学问题进行思考、探索、求解、延伸和发展,在学习过程中,授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进行测评。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初步建立疾病与护理治疗的理念和思维构架,为其将来临床工作打下较好的基础。随堂测试分数作为期末考试成绩的加权分。②课后测试在病理学总论以及个论内容讲授完毕后,针对总论内容及各系统疾病,教师采集临床资料,精心编写病例,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查阅资料、分析,写出病理诊断及依据,分析疾病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理变化基础等。撰写论文方面可由教师拟题,学生选题后通过查阅资料、参考文献或小组讨论完成。测试结果由教师存档,与期末笔试成绩相结合。③闭卷考试建立相应的病理学试题库,试题随机抽取,分A、B两套试题,其中一套备用。考试时间60min,考核中适当减少名词解释、问答等主观题型的数量及分值,增加多项选择题、判断题的比重,要求考生掌握病理学的重点概念等基础知识,同时注重考生的综合性和分析性测试。④加强实践课考核以往病理学考试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高分低能,不能满足临床护理工作的需求。在此,笔者适当加强了实践课的考核力度,课堂出勤总分为五分,实践课教师实行课堂点名制,迟到、旷课的学生要扣分,无故旷课3次及3次以上的学生实践课成绩为零分。实践课程中,根据学生观察标本、课堂提问、实践课作业等完成情况综合给分。
影像、眼视光、营养、美容等专业的考核方式因各专业学生人数较少,病理学总课时比例较低,无实践课,因此其考核模式为完全开卷考试。采用临床病例讨论、撰写论文等方法综合判断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考试评价方法的改革考试评价体系应该以正确评价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为主要标准,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①成绩结构多元化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成绩结构多样化。抓住考试对学生和教师教学的反馈和督促作用,充分利用平时考核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促使学生在平时就努力学习,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具体实施方案:总分百分制,随堂测试20%,包括课堂提问,课堂讨论;课后测试10%;实践考核30%;笔试考核40%。②评分标准灵活化有些题目的考试评分标准只具有参考性,如果学生答题与评分标准不一致,但其中蕴含了一种新观点、新思维应给予充分肯定。对答题有创见、有新意、言之有理者应适当加分,以鼓励独到的见解和创新。③评分制度科学化评分是考试的重要环节,对考试质量有重要的影响。笔者根据课程特点、教学目标、教学难度、考试题型采取灵活的评分办法。如对主观性试题(综合分析题、病例讨论题、论文题)采用等级评分法;对客观试题(选择题)采用准确评分法、量化评分法。
2.4建立信息反馈系统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的传输和控制的过程,完善的考试制度应该包括信息反馈系统[3]。首先,教师在考试后对考试结果提供的材料、数据利用青果教学软件进行全面的定性、定量分析,实现考试对教与学双方面的反馈调控功能;教学管理部门随后应当组织试卷评估工作,以客观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和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把评估意见反馈到教学单位,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最后教师安排时间评卷,让学生知道自己错在什么地方,真正做到“考试不是目的,而只是掌握知识的一种手段”。
3改革的效果和体会
3.1改革的效果实施考试模式改革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11年对2010级100名三年制普通护理专业学生和50名影像、眼视光、美容、营养等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①大多数学生对课堂测试、课后测试与笔试相结合考试感兴趣。其中51.2%的学生很感兴趣,39.8%的学生比较感兴趣,只有9.0%的学生感到困难。②62%的学生认为病例讨论增强了她们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16.2%的学生对撰写论文感兴趣,72.3%的学生认为困难。
[关键词]植物病害诊断 网络教学平台 考核方式 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3-0120-03
植物病理学是我校农学、园艺、植保以及草业方向本科生的必修课程,其中普通植物病理学是这些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农业植物病理学则是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进一步学习的专业必修课。普通植物病理学系统讲授植物病害概念、病原学和病理学及病害防治原理,要求学生掌握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实验技能,并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农业植物病理学系统讲授主要农作物病害的为害状(病症、病状)、病原物的形态特征和病害的发生规律、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等内容,要求学生学会辨别主要病害,能够掌握重要病害的发生规律、为害特点并能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因此,无论是普通植物病理学还是农业植物病理学,都涵盖了症状、病原、病害发生规律、病害防治等丰富的内容,学生学习起来难度比较大,这就要求学生有学习的激情,全力投入,不断地总结以及在实践中检验和应用所学知识。植物病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课的内容无论怎样丰富,都属于理性认知的范畴,因此加强实验、实践是学好植物病理学的必由之路。
随着国家的重视,实践教学不断加强,强调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相关文件也不断出台。我校在教学改革中,加强了实验课程建设,并于2006年将农业植物病理学实验分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同样,2010年将所有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植物病理学统一称为普通植物病理学,将实验从讲课中分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即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并且将学时从16学时增加到32学时。
在对植物病理学实验课程进行教改探索中,我们组建了教学小组,加强了多媒体教学,结合科研内容、科研成果和案例进行教学。比如,在介绍果树病害时,我们以核果及仁果褐腐病、苹果轮纹病、马铃薯晚疫病等病害为例,结合最新的科研成果,利用科研中获得的清晰、丰富的症状照片、病原图片详细介绍病害的发生危害等内容。在植物病理学实验中进行的教学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调整课程内容,增强实践能力
在以往的实验课程中,主要按照病原的类别安排实验,而且,绝大多数实验都属于验证性实验,比较缺少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所讲授的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2010年以前称为园艺植物病害防治,包括讲课和实验)进行更新,从2004年开始,压缩原有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实验植物病原分离、致病性测定、植物病原的快速检测及自采植物病害的识别与诊断等实验。在农业植物病理学实验中,我们增加了观察稻瘟病菌在洋葱表皮上萌发过程、条锈病菌对不同抗性小麦的田间抗性观察以及学生到田间观察和诊断病害等实验。通过几年的实践发现,这些实验内容和形式的调整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人数多,一般为100人左右,多时超过150人,少则80多人,因为人数太多,学生的问题也很多,比如在做病原分离时,学生根据自己的分离对象制订了分离方案,并且从平板上观察到了微生物,那么这些微生物是什么?究竟是不是病原物呢?涉及更深层次的疑问,在指导教师有限的实验条件下无法开展深入的工作。
二、增加综合性实验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植物病害诊断是综合运用包括病害症状、病原、病害发生规律等植物病理学知识的一个过程。无论在理论课程中,还是在实验课堂上,教师都会给学生们看很多病害症状的照片,这些照片都是教师精挑细选出来的图片,病害症状典型,特点突出,学生们一看就很清楚,总感觉自己学会了判断某个病害,但真正到了田间,病害的发生情况可谓千变万化,缺少经验的人根本无法正确诊断病害。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可能会提到白粉病通常在叶片正面可以观察到白色粉状物,而通常在叶片背面观察到霜霉病的霉层。在上课的过程中,就听到不少学生说发生在叶片正面的是白粉病,发生在背面的就是霜霉病,很显然这是不准确的。也难怪听到有的教师反映:“怎么我们植保的学生连白粉病和霜霉病都分不清?”这就要求学生们要深入田间,不断地积累病害相关知识。
鉴于此,从2008年开始,我们在实验教学中,总结前期改革的经验,将自采病害标本进行诊断的实验改为田间植物病害的观察与诊断。要求2-3名学生为一组,在一定的时间段内(一个月左右)到田间观察植物病害的发生情况,最后选择3-5种作物,诊断5-8种病害。学生需要观察病害的田间症状、发生规律,利用室内镜检病原,查阅相关文献,最后提交病害的症状照片、病原形态图片。此外,每个人还要撰写实验报告,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症状、发病规律及病原形态等来确定病害。学生在学习之余三五成群到科学园的温室大棚或田地观察田间病害发生情况,利用照相机拍摄田间病害症状照片,采集一些标本用于实验室镜检。
在批阅学生的实验报告时,我们发现有的学生拍摄的照片质量相当好,症状非常清晰,有的学生甚至拍到了清晰的病原形态照片。按照实验要求认真完成实验内容的学生收获都很丰富。第一,以小组的形式完成病害的诊断,培养了学生们合作学习的精神。第二,学生们深深体会到准确诊断一个病害的不容易,病害的田间症状复杂多变,环境及耕作条件千变万化,除了要具备扎实的植物病理学功底外还必须具备丰富的经验。第三,除了小组的观察、学习,向有经验的教师或其他专业人士咨询也是一个有效的方式。正如有的学生在实验报告的小结中写道:“虽然我们的病害诊断可能存在错误,但是从这次实验中,实际去田里观察病害,跟课堂所学知识还是有一定差距。课堂上我们学习的是老师已经很熟悉而且研究得比较透彻的病害,真正下到大田里顿时就傻眼了,那么多的作物得一种种仔细辨认,并且有的虽然症状相似却可能并不是我们初步判断的病害,此时就要通过实验室镜检、查阅资料并且咨询老师等途径来判断。所以在这次实验中,我们不仅收获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收获了认识和感悟。希望这样的实验课方式能够被广泛采纳,利于实践与教学相长。”
在这个过程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些学生没有按照教师的要求认真做,平时不注意积累,临时找些病样或用存了很久的病样用于诊断,还有的学生诊断工作做得很好,但是为了凑图片而下载网络上的图片作为自己的材料。这样的实验报告无论完成得多好都被记为零分。有的学生看到自己实验成绩不高发来邮件询问,而我们把评定要求与扣分情况告诉他们后,他们都会从心底里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三、充分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
学校在2008年就建立了良好的网络教学平台,设置了教学材料、课程通知、答疑讨论、课程作业等栏目,网络平台中的设置让教师批阅完之后就会自动统计分数、计算平均成绩等。植物病理学的知识覆盖面很广,而我们的实验课程学时有限,有很多内容都不可能在课堂上接触到。从2011年起我们开始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中的课程作业、在线测试、常见问题等项目。在提交答案方面允许学生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多次提交答案,此举有利于学生加强过程学习,真正掌握基本知识。学生对这项内容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对于掌握理论知识有一定的帮助。
四、改革考核方式
以前的教学中我们主要依据实验报告对学生进行考核,这种方式存在较大的片面性。我们实验课程的目的就是要学生通过亲自参与,进一步理解植物病理学的知识,但由于学生人数很多,我们不可能每次课都点名,所以即使有些学生不来上课同样也可以抄袭别的同学的作业交实验报告,教师对这种类型的实验报告有时也很难分辨。因而,从2011年开始,我们就将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完成的课后作业成绩、参与课程讨论、在线测试等情况纳入课程考核当中,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发挥教学助理的作用
在本科生的实验课中,往往都有研究生作为助教参加教学的准备、答疑及批改实验报告的工作。从去年开始学校为课程的助教发放津贴也促进了研究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我们植物病理学课程的学生人数往往比较多,研究生作为助教参与教学工作既能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又能让研究生同学得到很好的锻炼,确实是一项优点很多的方式,值得推广。
然而研究生作为助教参与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受现有知识限制,研究生同学对一些内容的理解不准确,导致有时实验准备工作不够充分,在答疑的过程中未能主动回答学生的问题;批改作业时,可能会因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而影响学生的分数。对此,任课教师的监督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实践中要求研究生做出评分的标准并对每一份批阅的作业都进行总结,尽快下发实验报告,通过学生的反馈及时发现并纠正存在的问题。
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思考
几年的实验教学改革实践告诉我们:让学生进行田间植物病害诊断、病原分离等这类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中深入学习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收获都很大。当然,执行中还会遇到多种挑战,首先,植物病害发生的季节性太强,田间病害诊断实验的完成受田间发病情况的制约,比如今年就由于北京前半年的气温较低、田间病害较少而推迟了完成实验的时间。而且学校周边可以观察病害的田地非常有限,也限制了可以观察到的病害种类数量。其次,有的学生思想上不重视,敷衍了事。再次,有的学生按照实验要求做得很好,收获颇丰,然而不会写实验报告;还有的学生认真按照要求做,所有的工作都是自己完成,但不善于沟通和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的效果;还有极个别学生的实验报告完全相同,更有甚者将教师上课用的图片或网上搜索到的图片放在自己的实验报告中。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实践的效果。
在未来的实验实践教学中,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第一,调整实验课程的时间安排。夏秋季节的植物病害发生比较普遍,病害种类也比较丰富,在时间安排上,尽量将田间病害诊断这一类实践性极强的实验时间安排在夏季或秋季进行。第二,对于田间病害诊断一类的实验,还需要增加一些优秀的实验报告实例或将往届做得很好的实验报告及所拍摄的图片上传至教学网供学生参考。第三,提供更多可用于学生镜检的机会,及时了解并帮助学生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甚至可以允许部分学生进行深入的分离鉴定实验。第四,充分发挥教辅老师和助教的作用。教辅老师一般都是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可以很好地提升教学效果;助教参与实践教学工作既可以缓解学生多、教师少的矛盾,又可以使自身得到很好的锻炼。第五,从理论课期末考试试卷看,有的学生不注意审题,在后续的课程教学中应当及时点评学生的实验报告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 参 考 文 献 ]
[1] 许志刚主编.普通植物病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李怀方,刘凤权,黄丽丽主编.园艺植物病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3] 侯明生,黄俊斌主编.农业植物病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4] 高智谋,陈方新,等.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05(3):27-28.
【关键词】 新教学计划大纲 中职护理专业 病理教学 适应与改进
2007年5月,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了新修订的护理等7个专业门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确立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为:“技能型、服务型的高素质劳动者”,新大纲特色为“围绕目标、注重方向、强化技能、厚重人文”。为了切实贯彻新计划新大纲内容,中职护理专业病理教学应做如下适应与改进。
1 编写符合中职护理专业、层次的病理教材
针对新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精神,应重新编写病理课程教材,新教材内容应从以下两方面做好适应与改进。
1.1 降低教材难度,突出中职层次特点
由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是面向农村和基层的实用性较强的通才,而非研究生、本科生那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的“专才”,招收的是初中毕业生,文化基础薄弱,因而对原有教材中较深的、较难的理论知识应删繁就简,使教材通俗易懂,更加贴近中专生的实际理解接受水平。
1.2 联系护理临床,突出护理专业教材特点
教材的编写要充分考虑护理专业自身的特点,除将病理、病理生理学内容依照系统特点有机结合,独立成节外,还要增加病理与临床护理联系的内容,使病理学更加贴近护理专业,为学习护理专业的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2 调整现行教材内容
在新的病理教材未出台的情况下,应针对现行教材中那些临床中用不着的抽象、深奥的理论性内容进行大胆的剔除,避免学生因文化基础、理解能力较差而出现听不懂导致厌学的现象,病理教学重点放在实用性和操作性较强的内容上,注意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放在讲授疾病过程的一般规律及主要常见病的基本病变上。结合临床实际需要,病理生理学的课时比例较以往应适当增加,重点放在水电解质平衡紊乱、酸碱平衡紊乱、休克、缺氧、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肝功能衰竭等内容上。
3 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新教学计划、新教学大纲中强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教学目标不再只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要求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课堂教学方法的适应与改进上应改变传统的“灌输知识”的授课模式,通过多种重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模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使课堂具有活力和吸引力,借此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1 引入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利用案例引起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学习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其综合职业能力的有效方法。案例教学的引入,使深奥、概念抽象的病理学知识与临床诊断、治疗和护理的知识、技术联系更紧密,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取知识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吸收转变,这样就能更好地适应新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目标要求。就病理学而言,临床病例、日常生活案例、病理发展史上的典型案例,只要是与病理学内容相吻合,均可引入教学之中。
3.2 强化精讲点拨
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本着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原则,大胆删除本专业内容中偏难、偏深又与临床实际应用关系不大的理论知识,尽量将授课内容概括、精减。如讲心力衰竭时重点讲解心力衰竭的定义、病因、诱因、机体的代偿及功能变化,而对复杂的发病机制可用两句话总结为:心肌舒缩功能障碍,心肌各部分舒张收缩活动不协调。对于与护理操作密切相关的诱因应着重强调,如对心力衰竭病人输液应严格控制滴数、输液量,适时引导学生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让学到的知识立刻学以致用,增加学生学习的成就感、职业自豪感。
3.3 注重归纳总结
病理学知识内容繁多,病理变化复杂,对于有联系的疾病、病变,教师可预先制订详细的讨论提纲,找出病变之间的共性和个性,启发、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如对大、小性肺炎、间质性肺炎可从病变性质、好发人群、病变范围及好发部位、X线特点、临床表现、预后六个方面进行总结,此外如肿瘤、组织的损伤、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等等均可以列表的形式予以归纳总结,使知识要点更有条理、更简洁,特征性的病变更加突出,方便记忆。
3.4 开展多媒体辅助教学
病理学中许多重要的病变有大篇大篇的文字性描述,而质量好的多媒体课件可以非常直观地将枯燥的文字描述转化为感性认识,再由病变紧扣临床联系,这样通过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信息量大、教学内容表现力、感染力强的特点,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病理学知识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病变的理解,这样学生学习的时间、空间能极大加强。
4 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
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技能,强化实践性教学亦应成为适应与改进的重要措施。
4.1 调整充实实验教学课时与内容
根据新计划、新大纲的要求,结合护理临床实际应用,对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的实验课比例进行了调整,大幅度的删减病理学实验课时,针对临床护理特点开设了空气栓塞、水肿、休克、缺氧等动物模型的内容,加强学生动手、观察、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合理分工协作的能力。
4.2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病理学知识竞赛,鼓励学生应用总论的一般规律解释各论的特殊规律,运用病理变化解释临床表现,根据临床表现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即提出护理诊断),讨论解决的办法(即护理措施),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迁移,现学现用、活学活用知识,让学生体会到病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在护理学习中的作用,让学生体会到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拉近医学基础和护理临床的距离,激励学生进一步主动地、有目的、有效率地学习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