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学知识点

生态学知识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学知识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态学知识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活适应课 培养 乐观向上 生活态度

《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明确指出:要培养培智学生具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围绕此目标,我在教学中也尝试着把这样的理念贯穿在所任各科教学与课题研究中。培养中重度智障儿童的生活适应能力,要求学生在各种补偿训练中学会生活自理,培养自我服务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能力。如何在生活适应的课题研究中,培养智障儿童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我作了如下尝试:

一、充分尊重个体,培养学生自信心

在生活适应课上培养中重度学生的精细动作,是一件难事,比如在穿珠子,穿鞋扣,穿针引线等训练过程中,发现智障学生的双手协调力较差,手眼脑的协调很难达到一致。面对高难度的动作,往往智障学生表现出胆怯、退缩,即使能在老师的协助下完成训练内容,有时也不够自信。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除了要加强学生握、穿、剪、折等专门系统训练外,还要在训练中渗透心理辅导,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及心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康复训练中来,克服消极地情绪,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比如在生活适应课教学中,遇到孩子难以解决的事情,对孩子说一些鼓励的话,“你一定能行!你肯定做得不错!”多一分赞赏,少一分责备,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高年级适应课《会整理衣物》为主题单元学习过程中,在教学《缝补》一课时,大多数孩子都能穿针引线,但在缝补开线的衣物时,大多缝补得不尽如人意,甚至有些同学不敢动手操作,怕被针扎到手。这时,我先精神饱满地进行示范教学,再要求同学们学着老师所教的步骤进行缝补,并鼓励学生认真学好此本领。当孩子胆怯时,我会走到他面前,摸摸他的头,拍拍他的肩,送上鼓励的眼神,竖起大拇指,让学生觉得他是最棒的!请一位轻度智障儿童小思上台前当众缝补自己开线的裤子,大家的目光都注视着她,只见她有点紧张了,嘴巴不停地直达哆嗦,不能合上嘴。“老师相信你会做得很棒的!”听到老师的鼓励,小思紧张的情绪有些缓和,开始认认真真地缝起了自己的裤子。针脚长短几乎一致,缝成直线。我将小思缝好的裤子给每个同学传递着看,并让他们说说缝得怎么样。同学们的夸奖也让小思有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脸上绽放了笑容。

二、创设有效场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生活适应课是一个开放性的大课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生活资源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回归到生活中去,融入到各个场景中来。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如,教学《我会购物》一课,我们通过多媒体录像视频观看学校附近超市里的各种商品,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商品,学生个个跃跃欲试,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有时,教师带学生到学校的模拟小超市玩“顾客与营业员”的角色游戏,并在购物过程中学会使用“你好”“对不起”“没关系”等购物文明用语。在教师的有序组织下,模拟小超市热闹起来,学生不仅说出了自己想买的物品,还学会了简单的购物礼仪。

通过看录像、进模拟超市的学习铺垫,再者将学生带到真正的超市,让学生体验从众多真实的商品中找到自己需要的物品并买下来,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与陌生人的关系以及文明购物的能力。教师采用现场指导、回学校强化训练、请家长协助训练等方法,帮助学生完成由知识到技能的转化。这样,利用校外资源给枯燥的课堂学习赋予了新的活力,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利用媒体资源,愉悦学生身心

生活中不缺少美,常常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果教师在有限的课堂空间里利用与课堂教学相关的音乐背景、生动形象的动画视频等媒体资源淘治情操,能让智障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体验美,并获取身心愉悦,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如,教学单元主题《我会乘车》中的《学打电话》,我们先让学生观看视频动画《两个小娃娃》,由于这歌曲是幼儿园小班的儿歌,同学们非常熟悉的歌曲,视频一播放,学生便按奈不住寂寞,嘴巴跟着轻轻地哼着,刚开始都不敢放声,老师微笑着点头,并用赞许的眼神示意他们:“同学们,你们唱得非常棒,声音很动听,可以大声唱出来!”同学们很快就感应到老师的意思,在轻快的歌声中把学生引入了本课教学内容,先贴出学生家的电话号码,归纳该号码是几位数,再讨论识记电话号码的方法。例如:“8888520”,可以谐音方法识记,“爸爸、爸爸我爱你”。又例:“38882770”根据数字排列关系识记,3个8,2个7,再加0。然后教给学生打电话的礼貌用语和方法,学生很快的记住了电话号码,最后,老师利用媒体播放打电话的相关视频,让学生进行情景模拟,用固定电话和手机打通家里人的电话,通知本周五下午学校有庆祝教师节活动,叫家长提前40分钟来学校接孩子回家,学生都做得很好。这样,在音乐与美的享受中学生学会了打电话。又如:教学单元主题《我会乘车》中《认识交通标志》,我通过 “遵守交通规则”的卡通动画,让学生在看动画片的过程中认识交通信号灯和交通安全标志。再把课堂移到教室外,带领学生到马路边进行现场指导,教育学生要懂得珍爱生命,懂得基本交通规则。媒体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能巧妙地用之于我们课堂教学中,那将给我们的教学注入新的生命。

四、积极家庭教育,保障技能掌握

积极生存方式的形式需要外界环境的支持与积极介入。除学校外,家庭教育是残疾学生主动生存方式形成的重要保障。对于智障学生来说,练习是学习必不可少的阶段,通过书面和实践的各种练习,有助于他们巩固所学知识,把知识提升为技能。教师通过设计“生活适应课家长反馈表”及时引导家长的积极家庭生活指导等途径,通过亲子关系沟通,帮助家长掌握家庭管理和与孩子沟通的知识与技能,提升家庭健康、积极的生活情趣,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使残障学生在家庭中感受到家长带给他们的积极主动方式的氛围,从而确保学生在校主动生存方式教育在家庭生活中得以巩固、延续、发展。 例如:单元主题《会整理衣物》中的《保存》一课,我设计了这样一份反馈表,让学生带回给家长,并取得家长积极配合,在日常生活中协助其子反复训练,必要时提示,最终使智障孩子达到独立完成该项生活技能。

生活适应课家长反馈表

同学在我校学习了 整 理 保 存 衣 物 其操作步骤为: 1、折叠衣物。2、按季节、面料、类别给衣服分类。 3、整齐有序地把衣物放进衣柜合适的位置。

希望家长能配合督促指导学会 整理保存衣物 。

折叠衣物 给衣物分类 放进衣柜

独 立

家 长 提 示

家 长 协 助

生态学知识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普通生态学;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4-0083-03

普通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1]。当今世界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大到广袤的宇宙、深邃的海洋,小到分子基因,处处都有人类的印记,人类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强度影响着地球环境。与此同时,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大气污染、温室效应、海洋垃圾、生物多样性缺失、生态系统功能破坏等一系列生态问题接踵而至[2]。生态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生态学是新兴的、多学科交叉渗透并与人类、生物生存、现代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息息相关的前沿学科,其知识体系涉及现代科学的各个领域,其中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生物种群动态及其调控等理论,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3]。当前的生态学教学也从自然科学领域拓展到社会科学领域,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学科交叉与融合[4]。生态学前沿的飞速发展对生态学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普通生态学是青岛农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我们结合社会对专业和人才的实际需求,以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探索课程教学改革方向。根据高等学校教学发展的目标与要求,针对当前生态学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形势,本文结合学生情况及专业需求,对普通生态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调整,为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开展生态学的教学及专业建设提供参考。

一、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效结合

有效的教学手段是完成教学内容的重要途径。紧跟时代潮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是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5]。生态学的知识更新迅速,覆盖面广,信息量大,仅仅依赖传统的板书和教材难以及时将最新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入视频剪辑、图片、照片、动画、纪录片等,充分利用计算机对声音、图像、文字、动画信息进行处理,形成声、像、图、文并茂的形象化教学,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听觉和视觉感受,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清晰,更富有感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个体生态学部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其中有形态适应、行为适应、生理适应、营养适应等不同方式,以及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等概念,如果单纯依赖板书和老师讲授,学生难以有直观印象。通过多媒体引入各种美丽的图片,比如有些拟态生物,学生需要仔细观察才能发现图片中或者视频中隐藏在环境中的动物;比如放映同一种鸟儿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鸟喙出现分化的照片,来表现趋异适应;通过鲸鱼和各种鱼类图片比对,表现趋同适应;图片欣赏提升感官冲击力,学生能直观理解这些概念和知识点。实践表明,利用剪辑的经典纪录片(如《冰冻星球》《生命》《行星海洋》等)在生态学教学中也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由于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缺乏灵活性和编辑性等缺点,因此,要求教师做到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灵活结合,既要强调以老师为重心的“教”,也要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做到师生互动,将课堂授课变成艺术。比如讲到“逻辑斯蒂方程及其应用”的内容,如果直接在PPT上放映逻辑斯蒂方程,学生难以了解该方程是如何得来的。此时结合板书,画一个圆圈代表环境容量,在圆圈里面用点代表生物增加的过程,同时列出指数增长方程及逻辑斯蒂方程的推导过程,通过板书过程的对比,学生能够直观认识方程的由来,理解环境容量对生物种群增长的制约,并区别于指数增长方程。此时,再利用多媒体展示具体的事例,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直观认识和理解。另外,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与学生互动,提前将下节课程的重要知识点及相关的知识拓展内容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下载提前预习和学习,这将有助于教师利用上课时间将知识点内容进一步深化。总之,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手段,教师需要意识到现代化教学手段仅是一种工具,而非教学的核心内容,只有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任何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都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二、创新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改革要以科学的研究范式为指导,以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以教育现场综合持久的实践探索为动力[6]。教学模式改革要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7]。生态学是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其中很多的知识点可以和有趣的自然现象相结合,因此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说教式的上课,以学生为主体,针对不同授课内容和知识点的特点,灵活采用案例教学、专题教学、课堂讨论、学生讲课、参与研究、学科渗透交叉等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1)结合案例教学。例如关于“生态入侵”的内容,事先通过网络平台提前将教材中的知识点和概念等告知学生,学生利用课下时间了解生态入侵的概念,课堂时间以生态入侵为专题,以福建的大米草、美国的亚洲鲤鱼、德国的大闸蟹等具体生物入侵的案例,讲授生态入侵的危害及防治策略,并引出天敌逃逸假说、空余生态位假说等学说的内容和前沿研究,引导学生就生态入侵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生态修复等开展讨论。通过讨论和学习,学生普遍能够从新的视角认识生态入侵,并找到相关解决方案。老师引导讨论,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如讲授“生态系统食物链和食物网”内容时,把我国的“桑基鱼塘”“水产综合养殖技术”等养殖模式与之联系起来,学生就能够明白完善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增加食物链长度等,可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并引导学生思考构建新的养殖模式。

(2)教学与最新研究成果相结合。这就要求课题组积极申报科研项目,用科研成果反馈教学。学生课后也可以参与老师的研究项目,体会书本中的知识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热情。例如我们研究鱼―参―藻―贝复合养殖系统,不同生物间的搭配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养殖水体利用率,这部分内容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食物网等知识点相关联,帮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如何补充人工生态系统缺失生态位,将更多能量向人类有利的方向流动,让学生了解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采用的基础理论和技术。

(3)与其他课程和学科交叉渗透。普通生态学面向陆地生态系统的内容多,面向海洋内容少,因此,课程应该和海洋环保技术、养殖生态学等专业课程相互交叉渗透,在讲授陆地生态系统理论的同时,结合海洋生态系统,实现跨学科和跨领域的思维转换。同时,将普通生态学中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点与养殖生态学、海洋环保技术等专业课程的应用结合起来,拓展学生思维宽度。如海洋环保技术中的海洋溢油、污水排放、珊瑚礁破坏、过度捕捞、海洋生物入侵、海水酸化等一系列专题,以及养殖生态学中的环境因子与养殖生物的关系均是生态学基础知识的具体体现,应结合普通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另外,邀请专家开展专题报告,将专家报告中的内容与生态学的理论基础相结合。比如邀请中科院海洋所知名专家杨红生研究员做了“美丽海湾的养护与保护:现状与展望”、邀请中国海洋大学的董双林教授做了“水产养殖产业发展的结与解”等专题报告,其中的生态修复、粮食危机等问题,均与生态学基础知识息息相关,学生理解知识的同时,领略了专家的思想和科研精神。

(4)与微课、翻转课堂相结合。生态学的许多知识点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跳跃性,可以开展碎片式学习和跳跃式学习。因此,普通生态学的授课可以和微课程结合起来,将每个知识点制作成微课,学生可以利用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学习,从而为课堂讨论和深入研究提供可能。微课又与案例教学、课堂讨论、专题研讨等有机结合,形成翻转课堂。

(5)与实习实践相结合。本课程没有足够学时开设实验,为弥补不足,可以与本科生的实习课程、大学生创新立项、挑战杯、导师制等相结合。例如我校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生在第六学期有一个月的实习课程,这段时间组织学生到污水处理厂、海区、水产养殖企业、码头等地方开展资源调查,开展资源状况评估、水质检测、浮游、底栖生物生物量及理化环境因子调查等项目,老师指导实习过程中结合课堂理论知识,并与其他专业课结合,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我校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展“蓝鲸导航”导师制,每个本科生跟随一名导师开展实验研究,申报校级立项。例如通过课堂讨论,溢油产生的污染对海洋生物的危害引起了王丽萍同学的关注,她通过课外查阅资料及跟随导师开展研究,组建团队申报了校级大学生创新立项“石油烃胁迫对海参生理响应研究”;王亚茹同学则充分认识到了水产养殖自身污染对水环境的影响及生态修复的重要性,开展了水产养殖系统有益微生物的筛选并组建团队主持了大学生挑战杯项目“水产养殖益生菌筛选与水质效果测定”。目前,王亚茹的团队已经筛选出5株优质芽孢杆菌并保种,为老师的科研提供了材料。

三、教学考核评价方法

课程教学方式的成功,需要建立相应的课程考核体系,考核应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8]。考核体系不仅包括学生对基础知识和理论的掌握, 更要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生态学教学的目的和教务处教学改革的要求,我们设立了三位一体的评价方式,即平日成绩、考试成绩、考勤成绩相结合。将平日成绩比例提高到30%,包括课堂讨论、科研论文、实习报告,并设立相对应的评价标准。科研论文的评价应包括学生参与研究活动的积极性,对相关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已有知识和资料的运用能力,对科技论文的撰写格式的掌握程度、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等方面,由导师给出意见。在考试成绩中,加大综述题和主观题比例,结合社会热点设置题目,以考查学生运用生态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做好学情分析,了解学生需求

做好学情分析是教学研究的重要生长点,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学情分析的目的是“以学定教”,对影响学生学习

过程的有效因素进行分析,侧重于方法论和实践层面[9]。目前在校的大学生以“90后”为主体,由于时代的特征,信息技术发展飞快,学生群体对知识的追求更多趋向趣味化、游戏化、体验式学习,并且学生对手机和网络的利用和依赖更高。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以研究型学习为主,学生中“学霸”较多,多以考研为主,目标明确。学生已经学习过生物学课程先修课程,对生态学有初步的了解。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代,学生群体更关注实际应用,希望能够学以致用。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更需要得到关心和关注,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以人为本,摒弃老师高高在上的思想,与学生为友,快速记住学生姓名,利用课堂和课下时间主动和学生交流,征求学生对该每堂课的认识和意见。了解学生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感染学生。

总之,普通生态学的教学不应拘泥于固有的模式一成不变,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师说教式的知识灌输,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以艺术的形式展现科学的自然历史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不断更新知识,与国际前沿接轨,了解社会热点,在科研领域不断探索,及时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同时,还要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跟随时代变迁,接受新事物,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新技术,将新知识以形象化、生动化、趣味化的形式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李庆芬,牛翠娟,娄安如,等.基础生态学[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李振基,陈小麟,郑海雷.生态学[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8.

[3]蔡昆争.普通生态学[J].应用生态学报,2005,(12).

[4]何斌.浅议《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3,(33).

[5]刘纯.完善教学手段做好教研教改工作[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5,(10).

[6]王文静.中国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学为导向”综合型课堂教学模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7]郭玉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0).

生态学知识点范文第3篇

作者简介:李秋华,男,(1977-),博士,副教授,从事环境生态学教学和科研.

【摘要】通过对全校公选课《环境生态学》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旨在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等,提高公选课《环境生态学》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环境生态学;特点;实践能力

Characteristics and reform practical on the imcompulsory course"environmental ecology"

LI Qiuhua(Key Laboratory for Information System of Mountainous Area and Prote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Guizhou Province,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01, China)

【Abstract】

Curriculum and student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mcompulsory course"environmental ecology"are analyzed.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and so on are explored according to curriculum and students characteristics. Aims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and enthusiasm, stimulate to innovate the ability training, and improve the effect and quality of teaching of the imcompulsory course.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ecology; characteristic; practical ability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54-02

随着工农业的迅速发展以及人口的快速增长,诸如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蓝藻水华与赤潮、重金属污染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相继出现,并呈恶化趋势,全球环境生态问题倍受关注,加强环境生态教育已在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重视。为强化环境教育,很多高校开设了环境生态保护类全校公选课程,《环境生态学》为其中课程之一。《环境生态学》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生态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是伴随着环境生态问题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的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运用生态学理论,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在选修课《环境生态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创新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是值得研究、探讨与总结。本文结合个人多年的全校公选课《环境生态学》教学中课程特点与学生学习特点进行分析,对近年来取得较好地课程教学效果的教学实践的探索的总结。

1 选修课《环境生态学》的特点

目前,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专业和生态学专业中的《环境生态学》的教材相对较少,主要有金峦主编的《环境生态学》和盛连喜主编的《环境生态学》等教材,但是在高等学校全校的公选课中,基本上没有教材,主要靠任课教师自己组织和收集资料改编的教材,教师的自主性较大,因此选修课《环境生态学》具有《环境生态学》学科具有地综合性强、知识面广、实践性强等特点之外,还具有其特殊性:

第一,作为公选课《环境生态学》的课时比较少,仅36课时,该课程不可能向环境类专业学生一样,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知识点都详细的讲解。因此需要对主要内容和重点知识点重点突破。

第二,作为公选课《环境生态学》的内容相对自由,可以根据专业课中的《环境生态学》内容选择性的讲解,同时涉及到环境生态方面的知识都可以作为讲授的内容,但是作为一门学科,还需要有一定的连贯性和整体性,没有统一的教材和讲解内容,而且《环境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涉及面较广,强调的是一种宏观的思想和整体性、统一性的思维,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性,这些都给授课老师更大的挑战。

第三,作为公选课《环境生态学》更应该注重该学科的应用性,但是应用是建立在基础理论之上,因此需要权衡基础理论部分和应用部分的比例,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2选修课《环境生态学》学生特点

第一,《环境生态学》作为选修课,学生主要面向全校的学生,而且大部分是文科学生选择的较多,因为学校规定文科学生修一部分理工类的课程。从近几年的选修课的学生来看,专业涉及较广,几乎涵盖了全校的所有专业的学生,而以非理工类专业的学生占多数。在每个80人或100人的专业班中,中文类、法律类、音乐学院、美术学院、体育学院、经济学院的学生偏多。多专业的背景,缺乏环境类专业课系统知识,这成为该门选修课最大的特点,也给这门课程增加了难度。

第二,《环境生态学》作为选修课,学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根据兴趣选择,所以选择该门课程的学生大多数是对该门课程有比较高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希望从该门课程了解到一些环境生态学方面的知识,当然也不排除部分学生是完成规定的学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也给这门课程老师带来了新的生机和希望。

3 教学实践的探索

只有充分掌握《环境生态学》课程的特点,同时了解学生学习《环境生态学》的心态,才能够真正的提高《环境生态学》教学质量,取得较好地教学效果。为了达到这些目的,我们从教学内容上和教学手段上对《环境生态学》进行了创新和探索。

3.1 教学内容上探索

3.1.1 结合实际,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环境生态学》的内容其实包括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和环境学方面的知识。学习《环境生态学》就是学会如何利用生态学知识解决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为了学生较好地掌握环境生态学的基础知识,需要授课老师结合专业特点精心组织教学材料,适当取舍和补充教学内容。建议授课教师选择一本难度和深度恰当、条理清楚、深入浅出、容易理解的教材为基准,结合个人的实际科研工作组织材料编写环境生态学教学教材。这样既确保学生掌握《环境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又能够掌握和了解环境生态学最新的动态和研究热点,更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更能够保证学生的出勤率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

生态学知识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生态学

案例教学于187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兴起并逐步发展起来,后流传于欧美和其他国家,它最先运用于法学和医学教育,其后运用于管理学和其它学科领域。在师范教育中运用案例教学相对比较晚,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教师教育案例教学方法才进入较广泛的研究和应用阶段[1]。1980年,我国引入案例教学,目前已在管理学、法学和其它学科领域的教学中广泛应用,MBA教学更是广泛采用了案例教学模式。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视频、文本形式的教学案例与视频文本复合体的案例已经开始同时出现在案例教学中,案例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日益丰富[2]。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从实质上说就是随着历史发展人类对自然逐步认识的过程。传统的生态学教学是讲授式教学,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其弊端也日益明显。讲授式教学虽然很注重知识的传授,但是由于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因而忽略了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训练。教师在生态学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将生态学概念理论具体化、生动化,一方面可以增强课程魅力,另一方面可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与学习效果。学生通过案例教学的实施,改变了讲授式教学中的被动接受地位,无论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一方面有助于掌握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反思的方法,另一方面提高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及同学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

因此在生态学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是必要与合适的。本文主要探讨案例教学法在生态学教学活动中的实施及优越性,旨在为相近专业其他课程的教学活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

一、《生态学》案例教学的设计原则

案例教学法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创造能力,让学生获得的知识体系是通过自身对实际情境中的具体案例分析而主动构建的,获得知识的方式更为有效主动,不再局限于被动地听教师的讲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设计原则。

1、学生主体原则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首要原则是以学生为主体原则。案例教学的教学主体与传统教学模式的主体不同。后者的主体是教师,前者的主体是学生,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中心,由过去传统教学的“重教”转为“重学”。

2、典型性原则

在案例教学的设计中,必须遵循案例的典型性原则。案例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生态学的教材内容,因此所选案例不能脱离教材知识点,在贴近生活的前提下代表生态学的普遍规律和主要原理。学生通过一个典型案例的学习,能够举一反三,将相关知识点融合贯通。

3、启发性原则

案例教学法在具体实施时还必须符合启发性原则。由于教学主体已由教师转变为学生,教学方式也应由传统的注入式教育转变为启发式教育,充分发掘学生主体的自主学习能力。一个具备良好启发性的教学案例,将会促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利用网络学习技术查阅背景知识、讨论热点问题、开阔学习视野,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二、《生态学》案例教学的基本步骤

生态学案例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应有清晰的教学思维以及较高的教学设计水平。一堂优秀的案例教学课需要教师付出比常规教学更多的精力与准备。其教学步骤主要包括准备、实施、评价反馈三个环节。

1、案例教学前的准备

备案例:在进行案例教学前,教师一定要在众多的案例中精选适当的案例作为教学材料,要求案例必须与生态学教材的重要内容密切相关,能够反映生态学的理论框架,除了典型性与启发性外,案例还应具有时效性,选择与学生所处时代相关的案例,一方面能够反映生态学理论发展前沿,另一方面更容易在学生内心引起共鸣与关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

备学生:考虑到学生在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方面的储备不够,教师应预先将案例布置给学生,给学生提供一段时间准备。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相关材料,让学生熟悉案例,但更鼓励学生扩大视野,主动利用网络资源查阅与本案例相关的数据资料,还可以尝试让学生写出讨论时的发言提纲等,以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

备老师:案例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师自身素质决定的。教师除了具备收集、整理、选择合适案例的能力外,还必须充分预测到课堂实施中可能存在的疑难问题及意外情况,并针对这些问题对课堂组织进行预设计及应对办法,从而起到总体引导、调控教学进程的作用。

2、课堂具体实施

小组讨论:在讨论时,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对案例材料进行研究探讨,主要表现为根据生态学课程中的理论问题,以及学生预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研究问题。此环节主要侧重生态学问题的分析与思考,强调学生互相启发、相互补充,集思广益,使案例分析更加丰富完善和全面[3]。

集体讨论:小组讨论结束后,由不同小组的学生选出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该组对案例的理解、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过程。此环节主要侧重由生态学现象到生态学理论原理的归纳总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独立深入案例。

教师辅助:在学生汇报之后,教师进行点评并给予补充,强调一些重点和被学生忽略的要点,即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讨论,但要特别注意避免直接提出教师自己的观点或解决方法,以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此环节主要侧重生态学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

3、评价与反馈

生态学知识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建构主义;抛锚式教学模式;生态学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和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一门科学,它是大学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生态和生物等许多专业的必修课之一,也是其他很多专业的选修课。生态学的内容涉及到物理学、化学、数学、哲学、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进化生物学等多门学科及系统论、自组织理论、耗散结构理论等多种现代科学技术理论,研究范围广、学科间渗透大、应用范围宽,因此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如何改革生态学课程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作者的教学经验,基于现代教学理念,结合生态学自身的特点,采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抛锚式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大有帮助,从而为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人文素质发挥重要作用,为培养21世纪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提供了宽阔的环境生态基础知识平台和广阔的创新思维空间奠定了基础。

1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涵

建构主义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不断深入研究的结果,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直接传授得到的,而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教师和其他学习者的帮助,通过意义的主动建构而获取的。

2 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支架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和抛锚式教学等。支架式教学将复杂的学习任务分解,为学习者提供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有助于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从而将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随机进入教学指学习者通过不同途径和方式进入相同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问题的多方位理解和认识。抛锚式教学将教学建立在真实事件和真实问题的基础上,也被称作问题性教学或实例式教学。

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抛锚式教学模式中,“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为了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的意义建构,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真实环境的创设和模拟,因此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学习者对学习资料进行搜集与分析,提出假设与并进行验证、评价学习成果及建构最终的意义,这些学习过程都涉及协作,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也包括教师与学生以及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协作。在协作过程中,各学习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会话来商讨、交流彼此的意见与学习成果,共同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会话是协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帮助学习者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习者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有较深刻的理解。

3 抛锚式教学模式指导下的生态学教学

根据抛锚式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和生态学的特点,生态学教学以实例牵引学生的好奇心,调动起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带着问题学,带着兴趣学,不拘泥于枯燥的原理,而是从实用角度出发,使学生掌握有关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会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观察、认识自然界、人类社会、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各种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知识创造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

3.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近20年,由于人口剧增、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和资源枯竭日益突出,从而使得环境与发展已成为了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保护环境,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也成为了全人类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而生态学原理正是解开生态系统自然规律的钥匙。因此,在生态学教学中采用抛锚式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完整真实的事件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例如在比较生物的生殖对策时,首先引入近日网络上正热烈讨论的野生华南虎是否存在、野生华南虎照片真伪这一真实事件,由于当代大学生对网络上的热点事件较为关注,因此这一情境非常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教师提出问题,为何人们要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华南虎,但却不需要保护蝗虫;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学生协商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做出点评并使问题深入化,进而提出问题,这两种生物生殖对策的本质区别在哪里?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目标。

生态学作为一门应用范围宽的正在蓬勃发展的前沿学科,其快速的发展和大量的应用实例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提供了很多适合的情境,因此,教师要积极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题。这样不仅激起学生感知新知识、探求真理的欲望,而且使学生发展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突破思维定势,尝试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层次深入思考问题,使学生的学习更主动、更深入。

3.2 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自主学习、协作交流。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处于中心地位,教师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组织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这种教学方式注重了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线索。建构主义强调,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对某个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通过合作和沟通,学习者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理解。因此,教学中需要充分的交流,要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发问、讨论,教师对此进行提炼、概括和点评,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信心。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通过讨论与交流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教师通过聆听讨论的进程指导和点拨学生,肯定并鼓励学生,从而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协作、交流和知识的反馈。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对生态环境保护更加关注,因此,在生态学教学中可以通过热点性问题联系课程内容,例如,“如何运用生态学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理论建立生态农业”;“怎样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评价和分析大型的经济建设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怎样应用生态学原理解决世界环境问题”等等。通过协作学习,让学生对于这些热点性问题展开讨论,不但促进学生知识的更新,使学生接近学科的前沿,教师同时介绍一些新知识的获取方法,使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所加强。

3.3 意义建构,知识创新。意义建构是要“解决的”和“实际的”之间存在的不协调,建立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及原有知识点之间建立的新联系,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创新是意义建构的升华,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创新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批判,探寻其本质,实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并进行拓展、延伸、创新的过程,整个学习过程积极关注学生自我体验和个性张扬。

例如,在讲授种群适应对策时,首先设计一些知识性问题,如“为什么人一胎一般只生一个孩子,而鱼类一次可产卵数万个;为什么东北虎的体型比华南虎的大?”等等,从而引出种群适应对策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将适应对策分为不同的类型,进一步讨论形态适应对策、生理适应对策和生态适应对策的特征,最后由学生归纳知识点。在讨论过程中启发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自己身边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促使学生完成知识的活化和迁移,最终实现真正的意义建构。

抛锚式教学将学习活动变成一种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独立思考,主动地运用原有的知识结构去同化扩展和建立新的知识结构。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去自主学习、大胆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基于建构主义的抛锚式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创新思维空间,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在生态学教学中构建抛锚式教学模式具有相当大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柒柱.浅谈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教学改革的启示[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13(2):105~106

[2] 王友保,刘高峰.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与生态学教学改革[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5:40~41

[3] 杜道林.论《生态学》课堂教学中创新精神的培养[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5(2):114~117

[4] 竺小恩,田,黄梅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7,19(2):94~96

[5] 黎婉勤,曾熙.建构主义理论对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启示[J].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7,14(2):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