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创新精神的理解

对创新精神的理解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创新精神的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创新精神的理解

对创新精神的理解范文第1篇

一、鼓励幼儿探究和标新立异,保护幼儿创新精神的萌芽

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回答他何以有那样重大的发明创造时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的探究问题罢了。由此可见,好奇、好问、爱探究的天性对人的一生是多么重要。

由于幼稚和缺乏经验,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的各种创新表现常常与错误、缺陷、顽皮、任性、异想天开相联系:这使得一部分家长和教师常常产生错觉,并会在言语中、行动上不自觉地压抑甚至扼杀幼儿创造性的萌芽。一次美术课,班上一位小朋友在画完了一个小朋友后,又在旁边加了一团黑色二家长接孩子时,当孩子高兴地将画交给妈妈时,妈妈问:这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幼儿回答:小朋友的影子。谁叫你瞎画,你没看见教师就画了一个小朋友吗?表面看来家长是要求幼)1L遵循常规,学习范画,实际上却粗暴扼杀了幼儿的一次创新体验,一个创新精神得以萌动的绝好机会。因此,成人应该站在幼儿的立场上,正确对待和鼓励幼儿标新立异,使幼儿勇于尝试、探索。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把鸡蛋放在屁股下想孵出小鸡,做化学实验乃至起火,因顽皮被学校开除。但母亲能容忍他的顽皮、出轨行为,使他的创造力得到全方位的提高,成为著名科学家。由此可见,幼儿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建立在无意之中,有时甚至有出轨的顽劣之举,但只要我们把握机会,保护好奇,鼓励探索,适度引导,定会有所收获。总之,幼儿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特别需要一种民主、宽松的氛围。作为教师和家长,应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好奇的天性和心理需求,鼓励幼儿异想天开、标新立异,使幼儿敢于创新、勇于创新。

二、给予幼儿独立的自由活动的机会,发展幼儿的创新精神

一提学习,恐怕许多家长和教师马上想到的就是读书、写字、计算等。但是,对于幼儿来说,游戏也是一种学习,它是一种更重要、更适宜的学习。近三十年来,心理学家、教育工作者、社会学家等围绕游戏和儿童的发展问题,做了大量的科学研究。结果表明,游戏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在游戏中,幼儿可以运用策略解决问题,同时游戏也有益于幼儿活泼开朗性格的形成与自信心、坚持性等品质的培养。

游戏为什么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有关呢?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在游戏中自由操作游戏材料的机会、自主安排游戏的角色,使幼儿能够变换多种方式来对待物体。他们可以对同一物体做出不同的动作,对不同物体做出同一动作,反复尝试自己的动作与物体、手段与目的之间联系的多种可能性,扩大了他与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范围。自由的活动、自我的实现,这能不说是一种创造。

孩子喜欢嬉水,只要允许玩,他就会用各种容器在水池里舀水,倒来倒去,忙得不亦乐乎。他也会把纸盒子、小石子、塑料泡沫、方糖甚至土放人水中,看它们变得怎么样。我们并不期望孩子会像古希腊的阿基米德一样,能从与水的接触中得到灵感,创造出著名的阿基米德定律来。对孩子来说,让他试一试、做一做、看一看,最终达到一种似懂非懂的理解,这就是孩子这类活动的全部意义。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孩子这种独立、自由的活动中,正逐渐滋长着阿基米德式的创造性智慧和创新精神。

从2岁左右开始,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受内在冲动的激发而开始涂鸦。这种乱涂乱画的线条对成人来讲毫无意义,甚至会使对孩子寄予厚望的家长感到恼火。但是,这都是孩子真正的创造。在一次儿童绘画大奖赛中,评委们为了表示公平,将孩子按年龄划分为了3个组。在对孩子的画开始评价时,评委们惊奇地发现,从总体上他们都愿意给最小年龄组孩子们的画打最高分,而给最大年龄组孩子们的画打最低分。因为前者富有创造想像,充满童趣。而后者却比较呆板,有了更多的成人刻意雕琢的痕迹。如果我们给予孩子更多的创作自由,那么孩子会更多地创造性地表现自我。幼儿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也就自然得到历练和发展。

创造并不神秘。创造性,更多地可以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勇于探索的精神。游戏为幼儿提供了自由探索、大胆想像的机会,可以养成幼儿乐于探索与想像、勇于创新的态度和精神,这正是幼儿在游戏中能够学到的非常特别的东西。

三、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创新精神的培养

所谓创设情境,即把合适的教育内容和任务设计为可模拟的或真实的情境。通过具体的情境让幼儿观察、理解、体验、掌握学习的对象。例如,让孩子探索物体的沉浮现象,就必须提供可让幼儿操作、观察,进而理解的实物情境,包括装有水的大盆子、积木、玻璃球、海绵等。当孩子看到这些情景后,就不知不觉地来到水盆边,并用手反复按积木,发现积木一次一次浮起来。他又从水里取出玻璃球,再一次次放入水中,发现玻璃球仍沉在水里。当他们拿起海绵用力按人水中,海绵浮起来了,几次反复后,他又开始用手在水中不停地捏,海绵吸人大量的水,慢慢地沉了下去。如此反复动作,时沉时浮,孩子们显得特别开心。正是在这种反复操作中,移子们发现了:海绵轻,浮在水面。但海绵能吸水,变重了就沉了下去。虽然,孩子的这一操作活动并不复杂,所发现的这一道理极为平常,但由于整个过程是孩子们自发地进行的因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在动手操作中强化了思维活动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得到了发挥、发展。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教师的教案、幼儿园的总结等文本中,发展创造力成了不可缺少的目标或结果,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发散思维也因此成为许多教师培养幼儿创造力跳最终目的。然而,动手能力只属于创造力结构的技能维度,只是创造力的外显形态。作为教师在教育中更多的是要培养那种以某种心理、行为能力的静态形式存在的内隐的创造力,即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为了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教育者并不一定专门设计所谓的创造性活动,开设所谓的创造角。因为一旦使得创造依附于某种特定的对象,教育者就会有意无意地将创造物化为创造结果。因此,幼儿创新精神的培养应交织在日常生活中,融人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幼儿身边、课堂上发生的每个能激起他们思考、想像以及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情、境,让幼儿内在的创新精神、创造冲动充分释放。

幼儿阶段,培养或保护幼儿的创新精神应成为培养幼儿创造力的重点。尽管阳光下并无新事,然而人诞生在这个世界上,面对的却都是新事,人生来就具备一种创新精神,而且创新精神在个体将来的创造力发展中起着激励、驱动等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创新精神的培养还应注意一次教育活动中涵盖的内容不要太多,发教思维的训练也不可过频。比如,在认识鸡蛋的教育活动中,从认识鸡蛋到认识生熟鸡蛋,再到让鸡蛋站起来。教师想教给孩子的内容过多,孩子匆忙应付,团圈吞枣。好奇心虽然发展起来了,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却来不及强化,未得到更好地发挥和培养。

四、赞赏、肯定幼儿的每一次创新尝试,激励幼儿的创新精神

幼儿离不开成人的赞赏。因为幼儿最能敏锐地感觉到成人对他们的态度。成人的态度是幼儿对自身言行做出判断的依据,赞赏、肯定是激发幼儿内心张力的不可缺少的外部驱动力。

一位美国幼儿教师教孩子画苹果。她先发给每人一个苹果,让他们看、摸、闻、吃,然后教他们画。一开始,多数孩子画得像西瓜,但老师说:画得太好了!这一个色彩漂亮,那一个比例准确;这一个笔法流利.那一个构图新颖。总之,每个孩子都有优点,结果是老师越表扬,孩子画得越起劲。这位老师认为,探索应是有激情的主动行为,从探索到发现,应该是以教师对孩子的充分的理解和充分的肯定为基础的。赞赏可以使孩子增强自信,孩子有了自信才会勇于探索和创新。因此,不管孩子学什么、干什么,首先要关注他们的情绪体验。赞赏可以引发孩子积极的学习态度、愉悦的情绪体验、勇敢的创新精神、智慧的创造火花,可以让他们在具有成就感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创新五稚嫩的,探索是屏弱的,成功是艰辛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呵护呢!

对创新精神的理解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幼儿;教师;创新精神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主题,它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

幼儿园教育阶段,培养和保护幼儿的创新精神成为幼儿园创新教育的重心,幼儿期对儿童的创新精神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是科学而又有必要的。实施创造性教育,有利于满足创造型学生的需要可以使创造型学生如鱼得水;教师多偏爱与自己心理类型相同或相似的学生,并且极力用自己的心理类型塑造学生,创造型教师理所当然的欣赏学生的创造性,并极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所以创造型的学生不但不会受到压抑,反而会有机会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因此,幼儿教师在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创造素养对幼儿的创新意识具有显著的启迪作用,对培养创造型人才产生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首先,开放式的教学设计形式,在唤起幼儿创新意识中起到暗示和启发的作用。

在各项活动中,教师经常设计一些开放的教学片段,通过同一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及同种材料的多种使用方法,都能有效唤醒幼儿的创新意识,启发幼儿的创新精神。杨振宁教授指出:“中国的小孩在动手的兴趣和能力方面明显不如欧洲国家和美国的小孩,主要是没有动手机会。”幼儿在动手实践中,由于处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中,会激发起创新的动机和意识。同时,通过动手实践,幼儿的思维和想象变成了现实,从而使幼儿看到了自己的创新成果,体验到了创新的乐趣。如:在语言的续编活动中,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大胆的续编出与别人不同的情节或结果,有意识的引导幼儿去寻求多种答案,展开多元思维。幼儿经历了这种不断标新立异的过程,在他的意识形态中就有了初步的变化、革新、求异的萌芽,并且也逐步学会把自己的创造活动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和灵活利用废旧物联系起来。同时孩子们也能理解到老师对此类活动的支持和赞许,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就会自然、自信的主动去“重塑”、“变革”、甚至“创新”,这也在幼儿的意识中初步埋下了创新精神的种子。

其次,有创意的教学环节设计,是幼儿创新精神得以成长的基地。

幼儿有了朦胧的创新意识,还必须要有适当的机会使幼儿的创新精神得到成长与促进。这就需要教师创造性的设计一些教学环节,有意识的给幼儿提供锻炼的“场地”,让幼儿通过实践感知、证实自己的创造能力。初步树立起敢于大胆创新的自信心。例如在一首练习曲中,教师设计了师生对唱的情节(师)公鸡唱歌(幼)喔喔喔(师)公鸡唱歌(幼)喔喔喔,待幼儿熟练掌握后,教师就可以问幼儿你还喜欢哪些小动物的叫声?(幼儿答小羊、小牛等)教师顺势引导:“好,我们把小羊请到我们的歌声中吧!”于是歌词的主人公变成了小羊,小朋友们过渡自然的用“咩咩”的唱词跟教师对唱起来。同样孩子们还会争先恐后地例举其他小动物的叫声,并邀请大家一起唱出来。在语言创编活动中,要求幼儿创编出与别人不一样的句子,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在创编舞蹈动作中,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做出与众不同的动作,让其他幼儿跟着学,久而久之,孩子们理解了这种既有“继承”又有“发展”的方法,就知道怎样去创编了。同时他的创造自信心就会更强,在今后的创造性活动中会显得更有勇气。

第三,营造自由、安全的活动氛围是幼儿创新精神茁壮成长的必要心理条件。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是促进儿童创造能力发展的两个主要条件。因为在心理安全、自由的环境中,幼儿的心情愉快、思想高度放松、能与环境主动积极地交互作用,产生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允许幼儿有自己的想象,允许他们产生与自己、与同伴、与成人不相一致的想法,并鼓励他们努力将其表达出来。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以科学的方法开发幼儿的早期智力是重要的,而促使幼儿养成健康的心理因素应该说更重要。

为使幼儿的创新精神能在我们广大教师所组织的各项活动中得以茁壮成长,教师必须注意处里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淡化教师的权威意识,尽可能的减少对幼儿的直接评价。教师要多创造机会,启发幼儿参加民主对话与民主讨论,使幼儿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愿望,鼓励他们做出与众不同的言行。二是活动中对幼儿评价客观公平,以激励为主,教师应有意识的避免对幼儿进行消极或有谴责性的评价,以免使孩子产生情绪与心理压力,导致不良心理反应。

第四、教师的儿童创造理念是儿童创新精神得以持续有效培养的导航。

对创新精神的理解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免疫学;教学;创新精神;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1)35-0064-02

免疫学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与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等诸多学科交叉融合,渗透于疾病机理、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的研究和应用领域,是推动现代医学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免疫学又是一门蓬勃发展的学科,其推动力的源泉来自于免疫学科自身的不断创新。可以这样说,是创新精神贯穿于免疫学的整个发展历程。所以,在医学免疫学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创新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将使得学生在免疫学的学习过程中,与免疫学现象的发现者、免疫学理论的创建者、免疫学知识的传授者产生对话与共鸣。创新精神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免疫学的学习兴趣和动力。[1]

一、教师的创新教育理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

创新教育呼唤创新型的教师。英国教育家威廉?亚瑟讲:“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较好的教师是讲解,优秀的教师是示范,伟大的教师是启发。”传统的教育观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做。教师是教育中的权威,学生要无条件地服从。在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不应该再以权威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而应该是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探讨的合作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首先要有强烈的创新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方面也要创新。在每一课的备课中,不但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更应备创新教育的插入点,要把自己在免疫学教学、科研实践中积累的创新理念融入到每一节课、每一个实验中,引领学生做一名创新思维的开发者和培育者。在教学中,师生地位平等,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才能得以发挥。

二、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生态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础

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应对大量的信息,教师更多的是一个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也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

“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自由愉快”的教学生态环境,坚持正面的激励,宽容和理解学生,允许学生在探索中出现错误,不求全责备。因为,错误不再只是具有消极意义的因素,而可能成为引发学生内部认知重组的积极诱因,是通往创新的必由之路。同时,鼓励每个学生畅所欲言、发散思维,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用自己或教材上的结论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相反,教师要发挥教学民主,放下“权威”,贴近学生,尊重学生,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大力鼓励学生敢于突破权威定势,这样才会出现“抗体侧链学说”。要鼓励学生敢于突破经验定势,唯此,才会有单克隆抗体的发现。要鼓励学生敢于突破从众定势,如此,才会有肿瘤免疫治疗为癌症患者延长生命。

三、课程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阵地

1.免疫学概论:创新精神培养的第一课

免疫学概论是学生学习免疫学的第一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好时机。因此,教师要精心准备第一课,以自己的个人魅力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教师要用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去感染学生,博得更多的学生的喜欢,进而喜欢免疫学课程。

免疫学概论系统介绍免疫学的发展历程,可以为学生提供对创新精神的感性认识。例如,经验免疫学时期,“牛痘”的发明和应用开创了人工自动免疫的先河,帮助人类在全球范围消灭烈性传染病――天花。科学免疫学时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学派的形成,“抗体侧链学说”、“免疫网络学说”和“克隆选择学说”等确立了免疫学在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中的地位。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分子免疫学的发展,抗体多样性和特异性的遗传学基础、PCR的基因克隆、MHC限制性、细胞因子及受体等理论的阐明,不仅使人们深入了解诸多免疫学重大科学问题的本质,而且昭示了现代免疫学在生命科学和医学发展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因此,是一次次的重大创新性发现贯穿了免疫学的整个发展历程。在授课时,教师要着重阐述免疫学的每一个历史性阶段都体现了创新精神,创新是免疫学发展的原动力。

2.免疫学概念和原理的建构:创新精神培养的融入点

免疫学的发展史就是科学家的创新创造史。教材中有许多科学家及其科学成果的介绍,这些材料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教育的好材料。教师要发掘教材中介绍的科学家和他们著名的科学实验,用大师们超常的创新思维来感染学生、启示学生、激励学生。在讲授每一章节的知识点时,要有意识地把创新精神的教育融入到概念和原理的建构,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对创新精神的理解更为具体和形象。例如,在介绍树突状细胞时,可以告诉学生树突状细胞在被发现后的百多年时间里一直处于沉寂状态,如今一跃成为“明星细胞”,为什么呢?学生不但会饶有兴趣地学习体外诱导培养树突状细胞的方法,更能激起他们更深入地研究这群细胞,并将其应用于肿瘤免疫学治疗等领域,实践为癌症患者造福的愿望。如能再结合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之一拉尔夫?斯坦曼,一直以来都用自己发明的基于树状细胞的免疫疗法给自己治病,使得其生命得以延续至颁奖前三天才去世,更能激发学生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3.免疫学实验:创新精神培养的实践体验

免疫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免疫学实验以其直观、形象的特点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教师应通过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当然也包括创新能力。在实验教学中,首先要创设实验教学情景,让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参与实验。例如,在做B淋巴细胞融合实验时,可以提到该技术发明的基础是“克隆选择学说”,该技术本身由于在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引发了一场革命,于1984年获得了诺贝尔奖,学生自然很有兴趣想体验一下这个为生命科学带来奇迹的实验。

免疫学实验不仅要让学生明白实验原理,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更要引导学生学会免疫学研究的实验设计方法,为学生将来的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常用的“控制条件”的实验方法、“显微观察”的实验方法、“动物模型”的实验方法等。教师可选择典型的实验,通过多种实验方案的设计、讨论和辨析来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

4.免疫学讲座:创新精神培养的“现在进行时”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津津乐道免疫学辉煌的创新历史,这往往是回顾性的,是免疫学科的“过去完成时”,那么,免疫学科的“现在进行时”是什么?是否还是保持着青春焕发的创造力?通过讲座形式及时将免疫学科的最新进展展示给学生,并尽可能地和学生展开讨论,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例如,课堂授课中提及了Treg细胞是T细胞功能性分类中的一个亚类,就可以开设一个讲座,讲授和讨论Treg细胞在疾病机理、诊断、治疗和预后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未来研究方向,不但使学生了解到学科研究的前沿知识,更能给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很大的启发。

5.免疫学课外研究性学习:创新精神培养的实际演练

免疫学教师接受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外参与到自己的研究课题组,或者指导学生参与诸如“大学生创新课题研究项目”的实施,可以为学生提供亲历亲为的机会,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2]另外,教师可以把某些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设计为研究性实验,使之达到不同层次的创新精神培养目标。课外研究性学习较课堂教学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学生在自己“探索”生命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可以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让学生明确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环节,并在实验仪器的选取与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结论的得出等一系列环节中,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在相对独立的实验活动中,通过实验设计、方法选择、实验操作等过程,体会创新的艰辛与愉悦。

参考文献:

对创新精神的理解范文第4篇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新的时代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由于我国的传统教学思想束缚了教师,再加上教育体制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精神的教育和培养要求学生手脑结合,是学生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需要的基础教育,因此创新精神必须在实践中进一步进行探索。

语文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学科,探索小学素质教育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的可行性、适用的范围,它们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功能和效果。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探索出语文教育的教学模式、理论框架及其操作体系,创新教育就是通过有目的、有系统的教学与训练,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品质,开发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一种新型教育。为此,构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非常重要。

一、转变教学思想,渗透创新意识

1.审视传统教学,转变教学观念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往往扮演了知识传授的角色,而学生扮演了知识接受者的角色,教学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这种特征下的语文教学可以概括为:生字新词,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的分析与讲解,显然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提高,更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原因就在于这种教学模式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体。长此下去,只能挫伤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压制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而且也会助长学生的学习依赖性。所以小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改变单向知识的灌输,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真正体现对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关注。

2.研究课程标准,确立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指导思想,归纳起来就是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创新的主体。面对新课标,新教材以及面对新的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我们语文教师要做的事情包括认真领悟课程改革的初衷,区别新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的异同,吃透语文教材的特点,构建在实践中尝试,在主体突现中进行的教学新模式。

3.迎合学生心理,发展主体思维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主体的自我创新精神,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认识和思维处于极为活跃的状态之中,此时语文教学就要迎合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主动理解主体的认识、突出学生主体的自我发展,以培养学生自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当我们的视角发生这一转向时,语文教学的前景将豁然开朗,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就有了可靠的保证。

二、改进教学方法,融入创新教育

1.创设宽松环境,培育创新土壤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得有相应的创新土壤来孕育创新思维的种子。具体而言,教学中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氛围,努力营造轻松的情感氛围,设身处地与学生心理换位,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解学生之所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学生要进行深入而全面的了解,才能寻求好的教学方法,创设适合学生学习最佳情景,设置最能让学生接受的探究性问题,创造一个比较宽松的课堂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到知识。

2.优化教学过程,夯实创新基础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在教学中,优化教学过程,渗透创新理念,运用阅读、议论,讲解、练习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的基础夯实教学法。因为阅读是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的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提高阅读的质量,结合实际,把握好重难点,提出阅读的提纲,同时要精读,读懂,掌握基础知识;议论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也是学生互相学习、自我教育的过程,教师要把握好主题,明确议题,开拓思维,适时引导,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讲解是教师对关键问题的点拨,教师对重点知识给予精讲,及时对学生纠偏,解疑;练习是知识巩固、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对教学及时反馈,及时补缺,使学生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形成知识树。这种多管齐下的教学方法对于夯实学生语文学习基础是不言而喻的。

3.更新教学手段,激发创新活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出现,电脑真实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单调的语文课堂一下子变得有趣了,学生们走进了多媒体教室,尝到了课件教学的甜头,它容量大,效率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语文兴趣。五彩的画面、神秘的背景、亮丽的色彩、奇妙的曲线、图形、清晰的知识结构图、出其不意的拓展延伸,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进而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激情,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对创新精神的理解范文第5篇

【关键词】浅谈 小学 语文 创新 精神 培养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在各自基础上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以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综合素质。这一综合素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精神。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为此,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方法,结合语文听、说、读、写的训练,寓创新人才成长的“肥沃土壤”。

一、引疑激趣,诱发创新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决。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

1.以悬念激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赤壁之战》一文,我们就可以向学生提出:曹操拥有八十万大军,而刘备和孙权才有三万联军,可是曹操的军队为什么会被打得落花流水呢?这样就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悬念,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大家的学习热情,兴趣油然而生。

2.以情境激趣。

小学语文大多文质兼美,有的课文文笔清晰;有的课文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课文富有幻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去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如《草原》第一自然段中,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澜的草原景色,这是作者对草原无比热爱的直观因素。上课时,教师可以先用美读示范,让学生受到感染,然后让学生小声读--放声读--欣赏读,这样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草原的美,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

二、从扶到放,引导创新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并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则学生“众鸟乱飞”,那么就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而学生也会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如教师注意的是先“扶”着学生去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摸索,教师只在必要时作适当的引导。则不但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还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我们可以在新课教学后,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维、想象,敢于质疑、释疑,提高自己善于获取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学生的知识进行再次发现,如让学生对学过的课文进行简单的改写、续写等。当然,在刚训练时,教师要作一定的指导,“扶”着学生学习,在学生对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即可“放”手让学生去独立完成。而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当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都不能很好解决时,教师才作适当的点拔。如教学《穷人》时,我们就可以先“扶”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放”手让学生展开想象对故事进行续编。而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我们则可采用同样的方法改写这篇课文。这样,学生写得灵活多样,富有创新。在改写、续写等训练中,学生不但初步学会了对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充实,而且正在养成敢于除旧、敢于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知识的思维习惯。事实证明,从“扶”着学生创新,到“放”手让学生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方式。

三、联系实际,培养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实际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在教学《马踏飞燕》后,我让学生用本课学过的知识,根据不同的观察目标和任务,选择不同的方式去观察一种动物,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同样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联系实际情况,对学生进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成规的训练。而所有的训练,都必须与现实实际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我以《我与小女孩比童年》为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进行“说话”训练。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四、积极评估,鼓励创新

相关期刊更多

城市地理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新能源进展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院

临床合理用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