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服务业的五大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关键词:生产业 组织间营销 营销战略
一、引言
世界经济全球化大趋势带动着服务经济的全球化和服务业的迅猛发展。从全球经济结构看,表现为由以工业经济为主向以服务经济为依托的发展态势,且服务业的发展明显快于制造业和农业的发展。生产业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源泉、动力和黏合剂,对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效率的提高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陈宪,2004)。特别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加速了全球范围内服务业的发展,凸现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以及集群化的现代化行业发展趋势。
中国近年来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逐年攀升,政府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大力发展服务业对中国经济的促进作用,国家“十一五”规划特别强调了要加快中国服务业的发展。事实上,中国已经进人服务业的加速发展时期,发展生产业将是国家新的重大发展战略。服务营销管理与产品的营销管理不同,具体到生产业营销,更是一个崭新的、具现实意义和前瞻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将聚焦生产业这一重要产业形式及其营销理论,同时针对该行业的营销策略和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二、文献综述
从本研究广泛涉猎的学术资料看,目前学术界对生产业营销的专门研究缺乏成型的理论,相关的文献大多是围绕服务营销和生产业管理展开的。作为一个崭新且重要的营销学理论分支,本文将借助生产业营销所兼具的服务业营销和组织间营销的特点做更深入的理论探讨。
1.生产业的界定。生产业(ProducerServices)也称生产者服务业,学术界对该概念的界定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现有的定义主要从其内涵与外延两方面进行阐述。早期的研究是从产品属性或需求的角度去揭示生产业的概念的内涵,比较有代表性的论述是Machlup和Greenfield的观点。Machlup(1962)强调,生产业必须是产出知识的产业。Greenfield(1966)认为,生产业主要是企业、非营利组织和政府向生产者而不是最终消费者提供服务产品和劳务。Browning(1975)和Singelman(1975)进一步指出,生产是作为其他产品或服务生产的中间投入的服务。
关于生产业的概念的外延,Browning(1975)和Singelman(1975)的阐述在学术界和实业界影响深远。他们根据联合国标准产业分类的规则指出,生产业包括金融、保险、法律、商务和经纪等知识密集型专业服务。Martinelli(1991)认为,生产业应涵盖五大类活动,即与资源分配和流通相关的活动、与产品和流程设计及与创新相关的活动、与生产组织和管理本身相关的活动、与生产本身相关的活动和与产品推广和配销相关的活动。它是一种高智力、高集聚、高成长、高辐射、高就业的现代服务产业,兼具知识性、创新性、专业性、国际性和协同性等五大特征。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生产业是以产出知识为核心的企业经营活动,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行业,具有中间性特征,即在销价值链上主要为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者提前、产中和产后的服务活动,协助生产者实现生产的专业化、中间环节的成本最小化和边际利润的最大化;它不直接涉及最终消费和个体需求;服务活动主要依托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
2.生产业的分类。基于Martinelli(1991)关于生产业五大类活动的论述,生产业所涉及的行业如表1所示。
吴敬琏(2006)认为,生产业作为货物生产或其他服务的投入发挥着中间功能,具体地,它包括了上游的可行性研究、风险资本、产品概念设计、市场研究等,中游的质量控制、会计、人事管理、法律、保险等和下游的广告、物流、销售、人员培训等。国家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将生产业划分为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等五大类。无论上述哪一种分类,其共同点在于生产业的分类均基于服务对象的需求差异。但是,从中国各个行业的特征和生产业的发展来看,本研究更倾向于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对生产业的五大分类方式。
三、生产业营销管理的界定及其特征分析
生产业营销管理,即在提供服务的组织和接受服务的生产商间展开的营销管理活动,它包括有关服务、定价、渠道、促销、人员、展示和过程等方面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系列策略的制定,目的是通过交换和交易满足生产商对服务的需求,以实现生产企业的经营目标。上述界定的要义,在于生产业营销管理理论的基础是经典的服务营销和企业对企业营销的理论体系的结合,但其内容又有较大突破。
1.生产业营销的产品是为了满足生产企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对各类服务活动的需求,这类需求往往缺乏弹性、需求波动大,属于衍生于最终市场需求的需求。这种需求特征与生产企业的微观环境及其所属行业的宏观环境、生产企业的市场特征、市场竞争地位和目标客户群特征等密切相关。比如由于生产业提供的服务对制造业有较强的依附性,对市场的工业化和市场化程度要求较高,所以它们有随目标制造商或其所属产业的转移而转移的特性。如在中国,一些较为发达的城市和东部地区生产业较之其他地方更为繁荣。此外,客户对服务的组织个性化需求较高,多为个性鲜明的定制服务,这就要求服务提供者的服务内容因客户的需求不同而不同。在这个方面,花旗银行里约热内卢分行与巴西大型的石油公司Petrobras的密切合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数十年间,花旗银行不断为该公司提供各种对策和服务产品,以满足其不断出现的贸易融资、现金管理及资本市场等方面的服务需求。
2.生产业的定价依据是成本、需求和竞争等三个主要因素,成本是基础,需求是导向,竞争是手段。由于生产的无形性决定了客户对服务的价值评估较之对有形产品的价值评估更难,因此,生产企业必须重视对企业形象和服务品牌的塑造,引导客户将服务的价值评估与服务提供者和服务品牌的价值评估结合起来。
由于服务与生产的不可分离性,生产业的营销渠道通常为直销,即销售活动表现为组织与组织间的直接交易和交换。鉴于组织购买单位数量较少、单次购买量较大、地理位置相对集中等特性,因此,在渠道策略上,更要注重组织间的关系营销或协同营销,通过共同利益的维系,实现供需双方的长期共赢合作。
生产业的促销对象是生产企业,在一般的促销组合战略即广告、人员推广、销售促进和公共关系这四种形式中,人员推广、销售促进和公共关系的促销手段较为有效。如以港口服务为例,这类企业常常使用的有效手段是通过公共关系宣传服务品牌,如召开本港发展论坛、举办展览、邀请有关单位和部门的代表参观、召开新闻会等。
3.生产业本身是知识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对复合型专业人才需求大、要求高。因为企业所面对的客户行为是组织行为,实行采购中心制、决策过程复杂,专业性强,定制化程度高,而且市场竞争激烈,这就要求营销人员既要具备丰富的营销知识和与客户间有效的沟通能力,又要有展示较高的专业水平和驾驭能力,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
生产的无形性特征为客户感知服务设置了障碍,但是,生产提供者可以通过一切可传达服务特色和品质的有形元素积极地引导客户的服务价值感知。有形展示的途径有物理环境(服务氛围、服务设计如美学和功能特征、人员表现)、信息沟通(传播线索如媒体信息、口碑效应)和价格(性价比)等。
生产过程涵盖生产商向生产者提供包括服务的程序、任务、日程、结构、活动和日常工作等。生产的需求差异性要求企业尽可能采用统一的服务生产流程,致力于服务质量控制,包括对员工实行严格的标准化服务培训。
四、中国生产业营销发展现状
随着中国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深入,以及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向生产业的倾斜,特别是中国加工制造业的发展所导致的对各种服务的需求加大,为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作为新兴行业,中国生产业营销尚面临诸多问题。下面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1.规模和水平尚不能满足制造业的需求,与一些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中国制造业年增加值率仅为26.2%,比美国和日本分别低23.22和11.7个百分点;相反,发达国家的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仅为10%左右,而中国为21.3%,说明中国的物流成本偏高。中国的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较低,其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多年来徘徊在33%左右,该指标比最不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还低7个百分点(陈宪,2004)。
2.用于行业发展的硬环境(基础设施)和软环境尚待完善。在硬环境方面,以交通运输行业为例,2002年,中国人均铁路通车里程仅仅为5.5厘米,而日本高速公路已经连通所有10万人El以上的城市,差距很大。2005年,中国年人均出行里程为556公里,只有美国的2.3%,日本的7.4%。在软环境方面,生产业客户和运营领域特殊,运营环境很大部分取决于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支持。陈志武(2oo6)指出,与人打交道的服务业较之与物打交道的狭义制造业对制度环境的要求更高。如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制定了一系列法规,逐步放宽对公路、铁路、航空、航海等运输市场的管制,利用市场竞争机制降低运输费率、提高服务水平。还有,1977—1978年制定“航空规制缓和条款”,1980年提出的“铁路和汽车运输的条款”,1984年制定的“航空条款”,1991年颁布《多式联运法》大力提倡多式联运的发展,这些政策都大大加快了美国生产业的发展(马银波,2000)。在中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仍有待完善。
3.专门的行业协会数量少且专业水平低。从美、日、德等国生产业发展的经验看,它们都是通过组建行业协会来加强和完善生产业管理的。例如,美国物流协会由个人和公司会员组成,拥有3000多个会员;日本拥有物流系统协会(JIKS)和日本物流学会;德国的物流协会拥有6000多个会员。这些协会不仅能够协助政府做好物流规划、制定政策、规范市场竞争秩序,而且还是政府联系企业的桥梁,同时还积极开展物流研究,指导行业发展,举办交流活动,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和各种专业培训,为物流业的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目前中国拥有十余个在物流领域影响较大、具一定规模的物流行业协会,但是各协会职能基本雷同,信誉水平低,缺乏企业认同,不能充分发挥其在行业范围内的引导沟通作用。因此,应该加强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引导协调作用,逐步实现物流行业协会的联合和统一,推动物流业健康发展。
4.高级专业人才缺口较大。生产业是知识密集型和人口密集型的行业,行业的价值增值更多地体现在专业人员与客户的营销沟通上,因此,该行业对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数量要求较高,他们自身的专业素质往往对行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在中国,该行业的高级专业人才缺口较大。以服务业较为发达的上海为例,高级人才与人口的比例仅为0.51%,远低于美国的1.64%,日本的4.97%,新加坡的1.56%,德国的2.47%。因此,有必要建立全面、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教育体系,满足生产业对不同层次人力资源的需求。
5.行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国际竞争压力。中国服务业包括生产业整体处在对外开放的进程中,国际竞争者中不乏市场经验丰富、营销能力强大的行业运作高手,它们的进入和我们的走出均使内资企业处于明显的竞争劣势。
五、国际领先的生产业营销特征分析
通过研究探索全球范围内在各个领域的领先企业或行业,我们可以获取一些有益经验,为将来中国生产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做好理论准备,于国于企都大有裨益。基于大量的信息收集和研究我们发现,全球范围内领先的生产业的营销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特点。
1.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健全的法律环境。在生产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如今都推出了系列政策,如前文所述的美国对运输业的一系列法律支持。此外,在促进信息服务业发展方面,美国政府提出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行动计划和建设全球信息基础设施(GII)的倡议,旨在建立完备的信息基础设施,并通过卫星通讯和电信光缆连通全球信息网络,形成信息共享的竞争机制,使得在生产业得到提高的同时也推动了一二产业的快速发展。
2.目标市场聚焦生产业和制造业协同的产业集群。王军虎(2007)通过对中国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在产业规模、水平和效益三个方面发展状况的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规模和现代服务业规模之间存在正向互动关系,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周转速度对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都有积极影响。这点在全球领先的生产业也可以得到印证,由于生产业和制造业的联系紧密性和互补性,它们往往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在美国,就有硅谷、纽约玛第森大街的广告业群、明尼阿波利斯的医学设备业群等。在德国,就有索林根的刀具业群、图特林根的外科器械业群、普福尔茨海姆的珠宝业群、斯图加特的机床业群等。在法国,有巴黎森迪尔区的网络业群、布雷勒河谷的香水玻璃瓶业群等。
3.明确的战略规划。但凡领先的生产企业都有着明确的战略规划,主要表现为布局网络化、管理信息化、业务流程化、资本市场化、市场国际化等鲜明特色。布局网络化是指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先决条件,这点在现代物流业和金融服务业表现尤为突出,如和记黄埔港口集团的物流网络遍及全球,在欧洲、美洲、亚洲、中东与非洲拥有45个港口,花旗银行在100多个国家与全球性、区域性和地方性公司客户进行着合作,这些公司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世界任何地方,均可得到花旗银行优质的服务和专业的建议。在管理信息化方面,全球领先的生产业都积极实现办公和业务处理的网络化。资本市场化是生产公司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步骤,公司可以通过并购、上市、发行债券等形式来募集资金,突破制约。市场国际化是公司寻求技术、市场、资源和效益的重要途径,领先的生产性物流企业都积极走出去。
4.体现层级需求差异的复合型高素质人力资源支持。国际领先的服务企业能够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差异配备性价比匹配的人力资源队伍。队伍的建设除了会侧重服务本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还注重素质教育,如外语、服务业营销沟通和服务对象所属行业专业知识的学习等,企业会制定有详细且可行的人力资源培训计划和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计划。如渣打集团下专门设有组织学习部,该部门的职责就是负责设计一系列银行学习课程并为不同级别的员工提供专业、持续的技能培训和个人发展指导。此外,该集团还对新员工实行培训生计划,将国内教育和出国培训相结合,为公司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5.产业发展全球化。美国商务部对生产业形态分为两类,一类是“联合生产业”,表现为总部与外国生产业子公司之间的交易(占生产业总量的10%);另外一类是“独立的生产业”,表现为生产业直接与国外厂商、私人企业、国外政府的合作(占生产业总量的90%)。世界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使得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的来自各行各业的企业走向全球市场,生产业也不例外。从美国的情况看,其生产业的主要客户是国际客户,其发展战略是全球扩张战略。
六、中国生产业营销战略建议
生产业整体行业营销战略应注重以下五个方面。
1.通过加大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创造良好的营销环境。一个市场整体经济价值的形成和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资源整合、产业链整合,进而达到价值链的整合。显然,这一整合的手段大多来源于生产业,但目前整合过程中存在较多体制性难题(陈宪,2004),这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具体地,应积极营造有利于生产业企业营销管理的宏观环境,包括法律、企业融资、人力资源、行业间合作和资讯等方面的支持。
2.目标客户群定位。服务提供企业的目标市场主要是制造业企业,它们大多集中在大中城市、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以及产业集群内,且企业的体制和规模等有较大差异,故服务提供企业的目标市场涵盖策略应建立在对服务接受企业的需求特征的分析的基础上,特别要研究组织市场购买决策行为特征,注重科学的客户关系管理。
3.7Ps营销组合策略。生产业7Ps营销组合策略,是企业营销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通过特色服务,打造企业的服务品牌。
4.国际营销发展战略。中国服务业进入国际化市场应遵循由近及远,由易渐难的原则。即先立足国内市场再发展海外地理相邻、文化相通的市场,如韩日、东南亚等国,最后逐渐扩大至国际市场。此外,企业可以通过国际融资、参控股的方式募集资金,分散国际营销风险。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行业范围;统计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1
本文从统计行业分类的探讨中,进而界定出“现代服务业”的科学、明确的范围,为进行现代服务业统计核算打下基础。
一、现代服务业的定义
(一)现代服务业的内涵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本质上来自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分工的专业化等需求,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等特点。在统计上为便于操作,将“现代”含量较高的行业一并计入现代服务业,而含量低的行业不包括在现代服务业中。
(二)现代服务业的特征
从现有理论归纳的角度分析,现代服务业一般具有五大基本特征:(1)高技术性,即现代服务业科技含量高;(2)知识性,即现代服务业为消费者提供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服务,使知识在服务过程中实现增值;(3)高增加值性和集群性,即现代服务业不仅可以使服务过程产生知识的增值,而且可以产生服务7684规模效应和各种服务相互融合的聚集效应,引起服务的大幅度增值;(4)从业人员高素质性,即现代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大都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专业知识基础和技术管理的能力,从而构成了现代服务业的核心能力和白领灰领阶层的聚集区;(5)新兴性,即在时间上是现代兴起的或从过去演变而来的。
二、现代服务业行业界定
现代服务业行业统计范围包括:一是第一、二产业中的现代服务业。包括:农、林、牧、渔业中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部分;工业企业提供无形产品(技术、服务等)为主的部分。二是现代物流业。现代物流业是在信息网络技术和社会分工细化推动下迅速成长的一个传统与新兴互为融合、紧密联系的产业,涉及运输、港口、仓储、配送、货运、速递等多个行业。三是信息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是依靠新的信息技术和创新手段,提供信息产品及服务的生产活动,具体包括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四是金融保险业。金融业主要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及其他金融活动等行业。五是房地产业。包括房地产开发经营业、物业管理业、房地产中介服务业、其他房地产活动、居民自有住房服务业。六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包括租赁业和律师、公证、咨询与调查、广告、知识产权、职业中介、旅行社、会展等商务服务业。七是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包括研究和试验发展、专业技术服务业、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八是教育业。九是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这九大行业的分类,更具有科学性和便于定性分析。
三、现代服务业行业统计方法
现代服务业涉及的行业类别很多,范围较大,而且有些含盖在多个不同的行业之中,要准确统计,还需要科学分类的前提下进行统计。
(一)现代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
目前,国家还没有实施现代服务业的统计调查制度,但实施了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国家现行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包括:交通运输业、金融业、房地产开发经营业、贸易业和餐饮住宿业等,另外服务业还实施了部门统计调查制度,部门统计调查制度包括:城市建设、文化、体育、科技、卫生、教育、环保、电信业等。近几年,我国的直辖市及大部分省会城市都实施了各自的地方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这些服务业调查制度都是国家没实施调查制度的行业,主要包括:其它交通运输业、仓储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中介和物业管理;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等其他服务业,为完善整个服务业统计和现代服务业统计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此看来,各地只要把第一、二产业的现代服务业计算出来,现代服务业的统计核算也就比较完整了。
(二)现代服务业统计调查方法
第一,建立以经济普查为基础的现代服务业统计资料库。利用五年一次的经济普查资料,采取有效措施把现代服务业的行业分布、注册类型、经济总量等情况摸清。在《法人单位基本情况》和《产业活动单位基本情况》调查表中增加一个业态指标(改造提升的服务业、新兴服务业、传统服务业)识别码,在数据库中增加一个字段,让企业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选其中一项。通过采集丰富的各行业基本单位统计资料,整理出现代服务业和相关产业的名录库和字典库,计算出现代服务业和相关产业的行业中、小类别在各行业大类中所占的比重,为非普查年份的统计调查工作提供有力的基础依据。
第二,采取多种调查方法收集整理现代服务业相关统计资料。在非普查年份对现代服务业统计的调查方法:一是对交通运输、金融、房地产开发经营等行业实行全面调查;二是对贸易、餐饮住宿业按其经营模式划分为大型百货商场、超级商场、连锁企业、旅游饭店和星级酒店进行重点调查;三是其他服务业按其执行会计制度的不同,分为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和个体经营户三种调查方法。
第三,现代服务业有关行业的计算方法。现代服务业有关行业的计算一般采用直接计算和速度计算两种方法。在统计调查取得全面资料的经济普查年份,可以使用直接汇总的方法取得现代服务业有关统计资料;在非普查年份,由于相关行业取得的统计资料都是经过多种调查方法所得,在相关行业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可通过本年度调查的可比资料,计算同比发展速度,用同比发展速度计算相关行业的统计资料。用速度法计算的相关行业的统计资料可能会出现一定的统计误差,可通过五年一度的经济普查给予修正。经济普查工作是对前五年统计资料的修正和为今后五年统计测算打下基础,因此,经济普查工作显得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一、平顶山市产业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整体结构问题
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明显呈现“农业小、工业大、服务业弱”的特征。2012年,以能源原材料等产业为主的二产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6个百分点,高于全省4.6个百分点,且基本处在产业链的前端和价值链的低端。而服务业无论从总量和占比,均不占优势。金融危机以后,我国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入中高速增长阶段,经济发展方式从主要依靠产能扩张和重化工业发展转向主要依靠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平顶山市的支柱产业很难再有以往的高增长,即使是恢复性增长,价格和产量短期内也不会突破5年前的峰值,比重较高、增速较低的工业是制约经济总体回升的主要因素。
(二)三次产业内部问题
主要表现在:一产高效农业比重低、畜牧业规模小。增加值占一产比重52.7%的种植业,以粮食生产为主,蔬菜、水果、花卉、园艺、中草药材等效益较高的农产品总量小,2012年产值41.2亿元,占种植业比重33.2%,而耕地面积与平顶山市相近的许昌市产值83.6亿元,占比50.2%。畜牧业是一产中效益相对较高的行业,但占农业比重比2005年下降3.2个百分点,实现增加值58.4亿元,低于全省各市68.5亿元的平均水平。二产资源型工业特点突出、轻重工业比例失调。首先,轻工业占比低。其次,能源原材料工业占比高,高技术产业占比低。同时,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拳头产品少。三产发展滞后、结构层次较低。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占比46%,金融、教育、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现代服务业占比不足30%,且以有形服务、劳动密集型为主,智力型、技术业发展不快,新型业态发育迟缓、行业集聚缓慢。
(三)支柱产业发展问题
一是能源产业:总体呈现供过于求的格局,短期不会有明显改观,对企业恢复性增长和后续的产能扩张有很大的制约因素。煤炭方面,近几年,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煤炭市场整体低迷,企业生产经营形势不容乐观,产品供过于求的局面没有明显改观。电力方面,前三季度全省用电量增长微弱,工业用电基本保持零增长。二是化工产业:该产业市场整体需求不旺,企业生产经营压力较大。尼龙66工业丝方面,由于国内帆布企业产品结构的变化,加上涤纶活化丝有替代趋势,产品需求持续下降,销售形势不容乐观;帘子布方面,由于近期橡胶价格迅速上涨,成本压力加大和库存较高,轮胎企业逐步在限产,产品需求有所下降。三是冶金建材产业:钢铁方面,当前产能过剩,市场需求萎缩,价格下跌,生产经营形势困难。建材方面,受房地产调控政策及水泥产能过剩因素影响,市场供求矛盾日益突出,产品价格下滑。四是装备制造和轻纺食品产业:这是平顶山近些年主要培育的产业,但骨干企业主导作用有待提升,产业占比不高,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不足。
二、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的建议
(一)三个调整
1.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以农民增收为目标,紧紧围绕稳粮、扩经、增牧、提效,着力转变农业经营模式,持续优化农业结构,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组织形式加快转变。重点抓好“四化”:种植规模化,鼓励推动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养殖标准化,通过科学规划布局、转变养殖方式、开展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推广实用技术等多种手段,推动畜禽标准化生产。把养殖业和种植业有机结合起来,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畜牧业。经营产业化,实施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打通种、养、加各个环节,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发展,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机械化,具备条件的前提下,综合应用生物技术、农业机械、现代管理知识,在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牧养殖业、农产品加工等领域提高机械化水平。
2.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紧紧依靠信息化引领和科技创新,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高成长型制造业,通过延链、补链、强链,逐步由产业链的前端走向终端,由附加值的低端走向高端,着力培育五大产业集群,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五大产业集群:一是能源产业集群,重点是稳住煤、发展电、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二是化工产业集群,重点打造煤焦化工、盐化工、尼龙化工三大产业链。三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重点打造成套设备、核心基础零部件、三轮机车、高端专备制造四大产业链。四是冶金建材产业集群,重点打造钢铁、有色金属、建材三大产业链。五是轻工食品产业集群,重点打造轻工、纺织服装、食品、医药及医疗器械等产业链。围绕这五大产业集群,加快推进10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建设,并根据各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定位,重点培育15个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到1000亿元的专业产业园区。到2018年,15个专业产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由2013年的480多亿元发展到4600亿元。
3.加大第三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并举、生产业与生活业并重,大力发展各种支持生产、便民利民、增加就业的服务业态,重点抓好现代物流、文化旅游、金融保险、商贸服务、信息服务等五大产业。现代物流业,在提升传统物流、发展第三方物流的同时,着力培育为各方物流提供规划、咨询、信息系统、供应链管理的第四方物流,努力打造豫中南区域物流中心。文化旅游业,依托宝丰魔术、马街书会、汝官窑遗址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山、佛、汤”等优势旅游资源,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叫响“中原大佛、神奇尧山、观音祖庭、近悦远来”旅游品牌,努力打造海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金融保险业,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金融机构,丰富金融产品,优化金融环境,促进金融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商贸服务业,加快建业“十八城”、鹰城国际等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项目建设,着力培育一批大型商贸流通企业。信息服务业,实施好“宽带平顶山”、统一电子商务、“智慧城市”推进等10大工程,推动电子商务、信息增值、服务外包等信息产业发展。通过5年努力,争取第三产业比重提高5~7个百分点。
(二)五项保障
1.全面深化改革,为调整结构、加快转型增添动力。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大综合改革力度,抓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创新要素保障机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新体制。
2.扩大对外开放,为调整结构、加快转型注入活力。增强开放意识,加大招商力度,改进招商方法,完善推进机制,营造良好环境,使平顶山成为投资兴业的热土。
3.狠抓项目建设,为调整结构、加快转型提供支撑。谋划实施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大经济发展项目、重大民生工程项目“三个重大”,增强发展后劲。
4.加快科技创新,为调整结构、加快转型增强驱动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积极开展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强院士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企业研发中心建设。
关键词:宁波市;服务业;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2
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服务业借助其较强的辐射性成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对于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也具有指向性作用。宁波市作为我国长三角五大经济区域的中心以及长三角南翼经济枢纽中心,也是我国少数几个现代化的国际港口城市。宁波市服务业的快速、多元化发展将为本地区(甚至是本区域)内的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本文研究中,将从多个角度统计分析最近几年宁波市服务业发展的发展状况,为宁波市地方政府制定全市服务业发展规划提供重要的数据参考。
一、宁波市服务业产业的规模及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宁波市服务业产业发展状况
自我国实施“十一五”规划以来,宁波市的服务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2012年,宁波市服务产业发展总体呈现“低开稳升”态势,全市服务业运行形势总体好于年初预期,对全市经济的贡献进一步增强,2012年宁波市服务业增加值首次达到2738.0亿元,同比增长率达到23.02%,实现年度总产值15803.37亿元,与2008年服务产业年度生产总值(5033.08亿元)相比增加了2.14倍。
(二)宁波市服务业在地区经济增长中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与完善,促使服务产业的比重随之不断提高。截至2012年底,宁波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2.0%(全年全市GDP为6524.7亿元)。在宁波市2008年至2012年产业发展总值统计中发现,服务业的产业比重呈现出明显的上升,增长率明显高于第一、第二产业,有效促进了宁波市产业机构调整进程及提升GDP水平[1]。(详细统计数据见表1、表2)
表1 2008-2012年宁波市CDP中不同产业比重分析(%,亿元)
注:资料来源:宁波统计信息网
表2 2008-2012年宁波市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统计分析(亿元)
注:资料来源:宁波统计信息网
二、宁波市服务业结构发展特征
(一)服务产业整体规模呈现扩大趋势
由于受到服务业快速发展趋势的影响,2012年宁波市服务业企业的经营业绩也相对于2011年出现明显增长,全年限上服务业企业(年度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0万及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750.2亿元,增长7.7%,实现利润总额591.5亿元,增长4.9%。从2012年全年宁波市服务产业增长情况来看,服务产业一直保持较高的运行态势,与往年相比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2]。
从2012年宁波市服务业增长统计情况来看,全年十四个行业表现出“两降十二升”发展格局,其中年度产值最高产业为批发与零售业,同比增速达到13.1个百分点,其次为金融服务业,同比增速达到12.4个百分点,其余多个行业全年产值增加均持续低速增长。(详见表3)
表3 2012年宁波市服务行业发展统计分析(统计前五位)
从上述表格中可以看出,宁波市的服务产业中所占比重较大的行业仍然为批发与零售业、金融业、交通运输、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而增速最快行业为批发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由此可知,宁波市服务产业结构尚不完整,而部分新兴产业发展速度较快,宁波市服务产业仍然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二)宁波市不同地区服务产业结构趋于平衡
通过对宁波市不同地区服务业发展状况进行调研发现:宁波市的不同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现象,其中前三名占据全市服务业生产总值的50.7%,而后三名仅占全市服务业生产总值的19.4%,而增速前三名(镇海市、宁海县、慈溪市分别为15.6%、14.0%、12.4%)与其它地区差距较小,整体增速比较平稳。详细统计数据见表4。
表4 宁波市2012年各个地区服务业增加值及增速统计分析
(三)宁波市服务产业企业规模、效益实现快速增长
2012年,宁波市服务产业企业中大型企业的规模与效益发展最为明显,而中小型企业的盈利能力相对较弱。截至2012年底,全市服务业企业大型企业达到242家,年度总产值达到9750.2亿元,与2011年相比增长7.7%;但是企业经营成本也表现出明显的上升,增长率达到18.4%,从而导致部分企业增速减缓,尤其是中小型企业[2]。
综合统计数据分析,宁波市服务产业总体发展良好,但是需要加强对中小型企业的扶持力度,从而促进全市服务产业实现良性发展目标。
(四)宁波市服务产业新兴产值增长明显
从2012年宁波市全年服务产业发展趋势来看,其中新兴服务产业增长速度到达21.5%,实现经济产值1254.74亿元,高于全市服务产业平均增速的3.1%,发展规模占据整个服务产业42%以上。
2012年,在全市新兴服务产业中增长速度最快的是商务服务业,据相关资料显示:2012年宁波市商务和租赁服务业实现经济效益183.14亿元,与2011年相比增加28.29%。截至2012年底,宁波市劳务派遣企业达到57家,劳务派遣总数达到17.8万人,实现经济效益84.24亿元,实现税收2.1亿元,有效促进了宁波市的经济、社会发展[2]。
三、促进宁波市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措施
(一)创建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地方政府需要转变思想观念,加强服务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构建高效、廉洁、透明的政务及法制环境,积极建设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市场次序,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在积极发展工业基础上加大针对服务业(尤其是新兴产业)的法律法规、经济投入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从而形成工业、服务业同步、协调发展的优良格局[3]。
(二)进一步增强服务业的辐射范围
一方面继续深入发展传统服务产业(如:餐饮、零售、交通等),从而增加城市人口的就业率;另一方面积极拓展服务产业的覆盖范围,借助最近几年快速发展的农村基础设施,将经营覆盖范围拓展至农村地区,充分利用自身完善的市场机制加快构建服务产业企业利润的新增长点,从而增强服务企业的市场风险抵抗能力。
参考文献:
[1]2008-2012年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宁波统计信息网.
关键词:高端服务业;河北省;对策建议
一、高端服务业的界定
高端服务业在我国是个新概念,对其内涵与外延学术界尚未形成一致看法。在外延学术界上对它的内涵暂时还没有一致的看法。它是现代服务业皇冠上的明珠,它处在价值链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服务行业以及服务业态,这是李文秀、夏长杰的看法。而原毅军和陈艳莹则认为它是能够带动服务业和制造业升级的现代服务业,也是让整体经济竞争力提高的集合体。高端服务业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在其中起着带头作用。高智、高效、高收益和高时尚是其五大特征。
本文将给出高端服务业一个初步的定义,从从能的视角上:它能够有效带动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升级,是提高经济竞争力的行业服务,是现代服务业中较强的外溢效应。
本文认为明确发展重点,进一步深化高端服务业研究,增强制定政策措施的针对性极为关键。从河北省高端服务业发展实际,及其它省市发展经验来看,河北省高端服务业发展重点应放在:培育重点产业、打造中心城市集聚区、培育重点企业、打造服务品牌和创新经营模式等5个方面。
二、高端服务业的特征
首先高端服务业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现代服务业所面对的高端市场,所谓的高端市场主要包括高端的生产者市场以及高端的消费者市场。高端生产者市场指的是那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污染消耗的生产制造部门,而高端消费者市场则指那些收入比较高,学历、素质、品味也都比较高的消费人群;二是高端服务业所提供的应该是高水平的服务内容。相对于低端服务业来讲,高端服务业更注重的是被服务者的长远利益,而为了实现这种长远利益,就要求其在服务手段、服务方式、服务质量以及服务水平等方面都不断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以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第三就是高端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应该是高素质人才,这是由高端服务业的行业本身性质所决定的。由于高端服务业的门槛比较高,基本处于经济活动组织的高层或关键环节,因此还具有高收益的特点。
三、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业的必要性
(一)是高端制造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高端制造业已成为工业未来发展的重要保障,高端服务业必须要与此相适应。一直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以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转移的传统产业为主,相当部分处于制造业低端环节,高能耗、高排放和低附加值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因而高端制造业必然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主要力量。所谓高端制造业,指的是制造业中的高端环节。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高端服务业在诸多方面给予服务性支撑。如果缺少高端服务业的良好发展为其提供强力保障,那么高端制造业的发展难度将可想而知。
(二)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发展高端服务业,将对城市发展水平形成有力的带动。城市是高端服务业的集聚地,高端服务业的发展在带来更多资源的同时,也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等方面形成更高的要求,这将对城市的发展水平形成良好的促进作用。与高端服务业共生发展的总部企业,也一定会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三)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消费领域的转型升级,同样需要高端服务业的良好发展作为支撑。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主要包括:一是扩大第三产业在整个三次产业中的比重,二是三次产业由低端领域向高端领域升级。第一产业的转型升级,意味着农业由传统低端农业向现代高端领域转型。第二产业的转型升级,则意味着传统制造业向以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为支撑的高端制造业转型,这就对金融、教育和信息服务等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河北省高端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骨干龙头企业少
能够反映科技信息、人力资本等技术含量高、智力要素密集度高、收益高、有创新的高端新型服务业态,如总部经济、会展经济、网络经济、科技服务、创新金融、创意产业等,发展不快,缺乏发展空间大、效益好、能迅速占领国内外市场、带动能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或企业集团。
(二)集约化程度低
河北省高端服务业存在区域布局散、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规模效应差等问题,在推进服务发展的过程中,没能很好地把高端服务业项目建设与壮大优势产业集群、优化提升服务业结构、培育高端服务业基地很好地结合起来,既缺少具有带动作用的大型骨干高端服务业集团,又没有形成产业链条长、专业化分工细、产业聚集度高的高端服务业园区,未能充分发挥好园区对资金流、信息流和人才流的聚集作用。
(三)产业带动力较差
河北省高端服务业对产业的带动辐射能力较弱。主要表现在,高端服务业经济实力不强,带动能力弱;缺乏位于产业链高端的大型龙头企业,产品和要素关联度低,技术扩散非常有限;缺乏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和知名品牌,部分还几乎是空白,比如在总部经济方面,金融总部、物流总部、网络经济总部在我省设置不多。
五、促进河北省高端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培育高端服务业重点产业
充分发挥河北省工业基础好,高新技术产业潜力大的优势,加快发展金融、信息通讯、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等高端服务业重点领域。通过推动高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带动提升先进制造业水平,提高现代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三个产业的联动快速发展。并通过发展高端服务业,加速行业之间、部门之间的渗透融合,形成融合型的新业态和产业链。
(二)优化发展环境、打造产业集聚
认真总结河北省服务业发展政策落实情况及发展环境中尚存在的问题,推进服务业管理创新,加强对高端服务业集聚区的规划引导,实施政策聚焦,针对高端服务业提出支持性政策措施,力争营造比周边省市更优越、更宽松、更具竞争力的发展环境。同时,应主动承接国际高端服务业转移,吸引各种总部、商务服务等向大中城市城区集聚,增强综合服务功能,提升服务业发展能级。
(三)合理规划布局、强化特色发展
充分尊重地区间服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在找准各区域高端服务业特色优势的基础上,按照“非均衡布局”模式,布局省内高端服务业功能定位。最终通过差异化发展路径,打造河北省发展高端服务业的比较优势,进而通过产业链条延伸,引领底端服务业走上高端化的进程,全面提升全省服务业发展水平。(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研究生学院)
参考文献:
[1]马鹏,李文秀.高端服务业集聚效应研究――基于产业控制力视角的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4,04:169-179.
[2]曹东坡,于诚,徐保昌.高端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协同机制与实证分析――基于长三角地区的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03:76-86.
[3]陈艳莹,原毅军,袁鹏.中国高端服务业的内涵、特征与界定[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