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病理学的初步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护理专业 组织学 病理学 综合教学
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基础医学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起点和重要阶段。如何优化基础医学课程设置和结构,改革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质量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我校目前教学模式是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学,即以各门学科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模式,虽有严谨、系统、完整等优点,但存在以下问题:学生在学习某门课程时,由于无法理解和认识所学知识“有何用”,而激发不起学习激情,只能被动地学习;由于各门课程的教学独立进行,学生无法充分感受和掌握各门课程之间密切的内在联系,因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纵、横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综合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基于这种状况,淡化学科界限,整合课程内容,建立课程综合化,以强调各学科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避免学科间彼此孤立、相互重复或脱节是医学教学改革的一个趋势。目前,课程的综合化在我国许多医学院校正在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组织学是研究正常机体的组织结构,病理学则是研究疾病时机体的各组织器官的病理变化,该两门课程密切相关,组织学为病理学的学习打基础。根据我校护理专业的教学计划,本项目在2006级护理专业将组织学与病理解剖学进行融合教学,以提高教的效果和学的效率,节省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精力,既减轻学习负担,又增强教学效果,并培养学生纵、横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综合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并为课程的综合化提供一个铺垫。
一、研究与实践
1.教学实践方法
整群抽取2006级护理专业(公办)为研究对象,教师按照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进行教学。首先,根据组织学和病理学的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然后根据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日历的编排,即先讲授组织学中的四大组织结构,然后讲授病理学的基本病变;在各系统中,先讲授每个系统的组织结构,紧接着其后教学该系统好发疾病的病变,如消化系统,先讲消化系统的组织学内容,接着讲授消化系统疾病的病理变化,如慢性胃炎、病毒性肝炎等。以多媒体的方式进行教学,组织学和病理学有各自教研室的教师讲授。在期末,分别进行组织学和病理学考试,并对病理学考试成绩进行分析,与2005级护理专业学生进行比较、分析。
2.组织问卷调查
为了了解学生对现行的综合教学模式的评估意见,在教学计划即将完成之前组织了无记名问卷调查,就7个方面的问题,即“你认为,这种教学模式――
Q1,是否符合学习人体形态结构从正常到病变逐渐深入的规律?
Q2,是否有助于组织学为病理学的学习真正发挥打基础的作用?
Q3,是否有助于更好地加强对病理学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吸收?
Q4,是否有助于提高病理学知识的学习效率?
Q5,是否有助于增强对组织学知识学习重要性的认识?
Q6,是否有助于对组织学知识的复习和记忆?
Q7,是否值得推广应用?”
每题以3个供选答案,即“A.是;B.否;C.难说”,供学生选答。采用无记名方式以保证学生选答的公正性;同时,为保证学生选答的准确性,将问卷发给学生带回去,经过一周时间认真仔细评估后再选答。
二、结果
1.病理学期末考试成绩
2005级学生人数94,2006级学生人数72。病理学期末考试成绩不及格者所占百分率,2005级对照班为10.6%,2006级实验班为9.7%,2006级比2005级低0.9个百分点;期末考试成绩优良率(85分以上)者,2005级对照班为13.8%,实验班为15.3%,实验班比对照班高1.5个百分点。
2.问卷调查结果
总共收回答卷48份。调查结果显示,对每道问题持肯定意见(A)的占绝大多数(68.7%以上),最高达91. 7%,其中最为突出的是,Q1和Q3,你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是否符合学习人体形态结构从正常到病变逐渐深入的规律?”和“是否有助于更好地加强对病理学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吸收?”持肯定意见A的分别达91.7%和87.5%,而对每道问题持否定意见B的只占极少数8.3%以下,最低仅2.1%。但对于Q5,你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是否有助于增强对组织学知识学习重要性的认识?”持否定及难说的意见却占了8.3%和22.9%,这个比例似乎显得比较高了一些。
三、讨论
当今,医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是课程结构综合化,要充分利用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的优势,充分发挥医学科学研究协同协作的长处,为课程搭建科学研究与学科基础平台,构建综合化的课程体系。
目前,课程综合化在许多医学院校试行,有的学校实行得比较好,但是有些学校实行的不是很好,又重新回到原来的教研室设置。因此,如何将课程优化综合是一个关键。
我校课程目前的教学模式是按照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虽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缺乏课程间和知识间的有机联系,不利于培养学生纵、横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综合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我校护理专业的教学计划,本研究将密切相关的两门课程即组织学与病理学进行优化整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并对期末考试成绩和问卷调查进行分析,初步实施的结果表明该模式是可行的,既不影响教学秩序,又减少学科间不必要的重复,增强课程间和知识间的有机联系,并认为本教学模式可以推广应用。
对期末考试成绩进行分析和评估发现,综合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确有所帮助。与2005级学生相比,2006级学生不及格率降低了0.9个百分点,而优良率却提高了1.5个百分点。这些差异虽然没有显著性,但显然还是有意义的;另外,通过无记名问卷调查,从学生对本教学模式的评估上看,也可以表明这一点。近87.5%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病理学知识的学习效率。其原因可能是因为72.9%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组织学为病理学的学习真正发挥打基础的作用和更好地加强对病理学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吸收。因此,可以初步认为,本教学模式是可行的,77.1%的学生肯定了这种教学模式的可行性,认为可以推广应用这种教学模式。
[关键词] 护理专业;病理学基础;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 G47[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6(c)-116-02
病理学是医学的桥梁课,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病理学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临床课的教学,决定着学校的教学质量,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就业和工作及社会影响。随着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重要性的不断体现,作为护理专业课程基础的病理学教学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对病理学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构建合理的病理学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就显得非常亟需。因此,本教研室人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旨在结合实际情况构建一套体现现代化教学理念,符合护理教学改革方向,科学、合理、易于操作的病理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以促进护理专业病理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校护理专业、医学影像专业、口腔工艺技术、医学检验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病理学教学大纲,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评价标准,实验考核标准、实验授课计划。以“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评价体系”作为关键词的文献检索,共检索到相关文献资料4篇。
1.2 理论分析
课题组成员通过对资料的认真查阅、讨论,一致认为,病理学教学在不同专业的教学中有很大差别,教师方面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理论课时、实验课时、考核办法、考试或考查形式、教学方法、教书育人、课堂设计、重点和难点、教案设计、板书设计、理论联系临床的内容、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等。学生方面包括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基础水平、学习兴趣及对学生教学的要求,课堂整体氛围、班级管理、班级整体素质等。护理专业作为中等卫生学校的主打专业,病理学的教学质量承上启下,事关全局,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进行客观评价,构建合理的病理学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就显得急需。长期以来也确实缺乏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本指标体系是以评价教师课堂教学为框架,注重评价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同时结合不同专业特点,既要注重共性也要注重个性,注重创新性、准确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避免片面性、表面性及忽略个性。
1.3 初步构建体系论证
聘请我校教育研究室督导6位,基础专业课教研室主任7位,病理学教师代表5位。论证内容包括:初步构建的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一、二级指标内涵的确定;权重值的的确定。
1.4 实践过程
1.4.1 将构建的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评价指标用于我校2008级护理专业(四年制)14个班和2008级高级护理(3+2,五年制)2个班的教学过程,随机选取98名学生进行评价,评价者为教育研究室督导6名及教研室主任2名,被评价教师16名,学时数为360学时。评价各分项目总次数为232次。
1.4.2 课题组向评价者及被评价者、学生发放初步构建的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满意度调查问卷122份,全部为有效收回,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评价指标对病理学教师的教学起了导向作用,使病理学教学质量得到很大提高,授课内容丰富、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提高。评价者评价全面、客观、易于操作,使教学管理规范有序;学生评价能以学生为主体,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果。评价者、被评价者及学生对该评价体系的满意度评价结果见表1。
表1 不同人群对该评价体系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中等卫生学校病理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提高病理学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和保证。从2004年开始探索以来,通过对各年度各学期教学质量的评价,对病理学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明显促进作用。具体体现在各学期学生结业考试成绩的提高,毕业生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的提高上以及临床课教师的反映上。
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以现代教育管理理念为指导,以促进全体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不断发展为主要目的的发展性评价,目标的设定应具有发展性和引导性,设定的评价指标需要用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评价过程中的可操作性来验证[1]。如果注重描述性、表面性、易于量化的单因素评价指标,缺乏潜在因素的弹性指标[2],会给评价带来负面影响。
在评价指标的设置上,要关注教师在实际病理学教学工作中体现出来的教学目标的合理性、科学性和达成度。评价的角度立足于学生课堂听课效果、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的培养等,即评价指标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两个角度进行评价。
评价指标的设置应根据师资队伍现状、期望发展方向、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专业特点及教学环境等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并在实践中不断修订和完善。应重视评价后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教学探讨,以利于消除评价者的困惑感和教师的从属感[3]。
在这个体系的构建和实施中,应注意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中的客观性和真实性[4]。因为教学质量对护理专业的感性认识、专业学习目标的明确、护士职业价值取向和职业生涯设计产生直接或深远的影响[5]。目标的设定需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评价结果的可操作性来验证[6]。在实际操作中发现,整个体系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目标达成度的评价是全面有序的。
[参考文献]
[1]钱存阳.对改进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几点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6,(2):25-26.
[2]刘丽梅.对高校教学质量评价问题的思考[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5(2):134-135.
[3]王琰春,张胜军,赵菊梅.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理工高教研究,2006,25(1):66-67.
[4]李丽华,黄双丽,戴英波.高校护理专业临床见习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6):4-5.
[5]钟岩.高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对策探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5,(8):54-56.
[6]吕存兰,王红霞,王运仓.高等护理教育临床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理工高教研究,2006,25(1):66-67.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病理学教学;教学理念;中医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210-02
病理学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掌握好病理学知识是顺利学习临床课程、乃至成为一名合格临床医生的重要一环。因此,病理学在现代医学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不断提升病理学教学水平成为众多医学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目标,改革优化现有教学模式是提升高校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转变旧式的教学理念是高校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
我们通过十几年的病理学教学实践,发现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模式适合在病理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其核心内容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利于启发学生主动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分析问题,有利于学生实现从书本知识的学习到认识临例的过渡。但是,我们在进行PBL教学模式的尝试过程中,同样也发现:面对我国的教育现状,特别是中医院校病理学课程的教育现状,我们所面对学生的整体水平和实际情况以及传统教育的惯性影响,PBL教学模式并不能生搬硬套,而要更注重教学理念的更新,即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从而达到自主创新的目标。为此我们经过多年的努力,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理论课与实验课相结合,强化教学内容
中医院校普遍存在病理学课时不足的问题,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一直是病理学教学发展亟待解决的难题。一般来讲,病理教学课时主要由理论课和实验课组成,两门课相辅相成,共同完成教学目标。随着对教学理念认识的深化,我们认为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提出将理论课与实验课相结合,反复强化病理学核心内容,以解决病理学大信息量与有限课时的矛盾。通过反复强化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在中医院校进行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发现,通过西医基础课程整合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学习兴趣[1]。但是,要想真正地实现课程整合,整合课程内容模块化,还有赖于学校教学机制以及教学理念的转变。
二、教学与案例相结合,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病理学属于现代医学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与临床各科室在实际工作中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临床诊断疾病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因此,要想真正学好病理,不仅需要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还需要具有将理论知识运用于临床实践的能力[2]。我们将讨论案例引入教学,不仅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解决了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脱节的问题。将教学与案例相结合的具体实施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教材编写。我们教研室联合附属医院,以临床尸检资源为依托,尸检123例,整理352例尸检资料,编写出《病理学辅助教材》。该教材的具体特点有:①案例内容按照患者就诊顺序进行编排,学生面对案例就如同面对就医的患者。②每个案例的编写顺序是:先介绍患者的基本情况,然后是治疗过程,最后是列出相关思考问题,教材中的思考问题是参照病理学教学大纲所涉及的重要知识点[3]。另外,由我校范英昌教授组织全国17所中医院校的病理学同仁,结合教学内容,紧扣教学大纲,历经十余年的摸索,并与临床医院合作,编写出《病理学PBL教材》。该教材体现了编写团队对PBL教学理念和内涵的深刻理解,所设计的问题都是临床上会遇到的实际问题。这些教材的编撰不断地推动病理学教学改革,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转变奠定基础。
2.具体应用。在病理教学过程中,按照“案例引入―授课过程―案例解惑”的教学思路,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病理学在将来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从而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践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消化系统疾病肝硬化这一章节时,可以给学生一个由病毒性肝炎发展到肝硬化的临床病例。学生通过认识疾病的症状、体征、相关检测指标、诊断等临床知识,以达到对肝硬化的病因、发病机制、基本病变以及由此产生的临床表现、结局、并发症的学习。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学习,一方面加强了对相关章节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利用各种方式或查阅文献自主学习,回答、解决问题,不断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随着学生的锻炼、适应,可以进一步由学生自己提出思考问题,自行查阅相关资料,努力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与人沟通能力和加强团队合作精神。
总之,在病理教学中通过教学与案例相结合,使学生提前接触临床,深刻体会医学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解决枯燥难懂的病理学理论知识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等问题,更加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
三、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目前,教学与科研是高校的两大主题,他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影响、相互促进的。现代病理学正是运用了当今生命科学的最新研究方法、新技术,才使病理学的观察从器官、组织、细胞水平深入到亚细胞、蛋白、基因水平。科学研究中,比如对新病种的发现、预防或是新药物的研制、毒副作用的研究等都离不开病理学的鉴定和解释。因此,病理教学中应鼓励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来完成。教师通过直接参与科研项目,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才能鼓励、指导学生参与科研。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相关学科的新进展和相关的科研思路,让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学习病理学的热情。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各项科研设计项目和实验操作,培养自主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科研素养,为将来在临床医疗、科学研究的工作岗位上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结语
中医院校开设病理学课程,是为了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促进中西医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为丰富中医学奠定了必要的病理学知识和理论。要提高中医院校病理教学质量,重要前提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三个结合”,即理论课与实验课相结合、教学与案例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贯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深化中医院校病理教学改革,最终实现我国高校由“知识中心型”教育向“能力中心型”教育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张云莎,姜希娟,苏金玲,等.以学生为中心的西医基础课程整合在中医院校的初探[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2,111(1):113-114.
[2]杜欢,范英昌,姜希娟.强化临床思维的中医院校病理教学探索[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2(3):174-175.
[3]苏金玲,姜希娟,马东明,等.案例式教学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91-92.
基金项目:天津市教委重点项目:中医院校现代医学基础课程整合的探索与实践[C04-1001]。
思维导图在医学教育界越来越被重视重视。为解决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将思维导图引入病理学的实验教学,得出了思维导图教学法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的结论,即不但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而且大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及学生对临床知识的理解能力。
关键词:
思维导图;病理学实验
思维导图是一种利用左右脑的功能,使用线条、颜色、图像、词汇和符号等,从中心词发散出许多与其相关的知识点的自然结构,形成一个个分支,帮助记忆以及激发创造力的组织性思维工具[1]。思维导图已经在全球范围得到广泛应用,并涉及多个领域。近几年来,医学教育界开始对思维导图加以重视,我们也尝试性的将其引入病理学的实验教学,得出了思维导图教学法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的结论:不但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而且大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及学生对临床知识的理解能力。
一、病理学实验“教与学”面临的问题
传统的病理学实验教学,即上课时教师对病理标本进行解说,后而学生观察标本,不能从整体上、形态上和功能变化上来认识疾病、掌握疾病。学生在实验课上只能是被动的学习,一味地接受,缺少独立思考的过程,不利于学生综和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违素质教育的初衷。因而,在实验课结束后,学生仍然不能独立的识别大体标本及镜下切片,更谈不上将疾病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相联系、将病理学和其他学科知识相联系。所以学生对疾病的认识肤浅,思路狭窄,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2]。
二、思维导图的教学应用
课程开始前,先让学生自行上网或图书馆查找思维导图的相关知识,并初步学习思维导图的绘制。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思维导图的相关知识,包括思维导图的由来、定义、绘制软件及绘制方法,并举案例让学生练习手工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和方法[3]。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思维导图板书形式,给学生展示实验框架。学生在整个框架中把握了重点和难点,提高授课效果。然后学生自行观察大体标本和显微镜下切片、绘制完成所观察形态结构的思维导图。随后每4名学生为一个小组,采用小组讨论形式绘制完成以病理变化为中心词的思维导图;最后教师对学生所绘思维导图进行讲评[4]。
三、思维导图的教学效果
一方面,在病理学实验课程中应用思维导图能使学生把握实验的知识脉络及主干信息,促进学生在庞大而复杂的知识群中建立清晰的思维模式,融会贯通地掌握病理变化的关键特征及与其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把形态学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描绘成学生心中的知识网络图,从而使学生印象深刻,各种信在大脑中的排列井然有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以病理变化为中心词绘制思维导图,涵盖了本病的所有知识点,并对各知识点间的联系把握得较为透彻,能充分挖掘和建立各概念间有意义的联系,从而能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疾病的相关知识,形成整体框架,大大地加深了学生对与病理变化相关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结局转归甚至治疗方案的理解,避免了传统教学中重简单孤立地机械识记、轻全面完整综合分析的缺点,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拓展思路,培养其分析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其对病例的诊断能力,从而有利于提升病理学实验的教学效果,为学生们日后临床专业课的学习及临床实践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5]。此外,在教学中实行分组讨论、绘制集体思维导图可以增加教与学的互动,使学习的过程不再简单地为了应付考试,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思考的过程、绘画的过程以及欣赏的过程,在教学互动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掌握所需的专业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甚至是创新能力和放射性思维能力。
四、总结
总之,基于思维导图能提高记忆和学习效果,将病理学实验与思维导图相结合,体现了思维导图的图文并茂、热点归纳、树形拓展、层层展开、中心词辐射等特性,从而获得教学内容的全景以把握全局,给学生一种直观、形象、变复杂为简单的、高效的学习知识的思路或方法,为病理学的全面教学改革提供了铺垫。
参考文献
[1]陈同强,袁娲,郭丹等.思维导图在形态实验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解剖学杂志,2013,36(6):1141-1143.
[2]史敏.浅析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创新教育,2014(7):28-29.
[3]刘桂娟,费素定,郭玲玲等.概念图在案例教学中促进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8):687-690.
[4]惠岑怿,周宜君,王文蜀等.浅析思维导图在高校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3):153-157.
Q 一般老百姓不知道病理科或不知道病理科是做什么的,病理分析与检验科的公作是一样的吗?
周晓军:实际上医院病理科主要的作用就是诊断疾病。在国际上病理学都被当成临床学科,在我国却经常和检验科混淆。病理研究并不是简单地为病人做“化验”,其实检验科出的检验报告与病理科发出的病理诊断报告有本质上的区别。前者报告的是检验数据,现在很多数据是由检测仪器做出来的,临床医生根据这些检验数据,再结合病人临床的症状、体征,经过综合分析得出初步的诊断,而病理诊断报告是病理医生应用病理学知识和个人经验,并结合临床各种信息(包括各种检查结果)对各种疾病做出的病理诊断。因此,检验科出具的数据是一个参考指标,它不直接形成诊断,它是帮助临床医生来形成诊断的,而病理科的结果就是直接对疾病的一个诊断。
Q 病理医生和临床医生在工作中是什么关系?
周晓军:长期以来在国外医院人们都称病理医生是“医生的医生”。这一方面是因为病理医生般不直接与病人打交道,而主要是同临床医生合作。另一方面也进步强调了临床与病理的密切结合。临床与病理的结合不仅仅表现在诊断时的相互合作,还表现在治疗上的共同参与。例如在对肿瘤的认识方面,由于所有肿瘤都是由病理医生分类命名的,最后诊断是病理医生出的,所以说病理医生对每个病例的认识最深刻。不同病理类型的肿瘤其生物学行为,也就是良恶性的程度以及浸润、转移的能力都有所不同,同一类肿瘤在不同的病人也可表现出不同的生物学行为,而这些因素对于正确判断病人愈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都是十分重要的。
Q 我们平时有什么检查诊断是主要由病理医生完成的呢?
周晓军:病理学检查主要包括病理组织学检查,手术中病理诊断和细胞学检查。细胞学检查具有损伤小,快速等优点,在大规模的疾病普查、体检中运用很多,对人体许多肿瘤(如宫颈癌)都具有初筛的作用。当然,细胞学诊断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如假阴性及假阳性,所以应用在良恶性疾病的初步诊断中比较合适。如果要进步确诊的话,还应该尽力采取常规活检来证实细胞学诊断。
Q 常常听说在一些肿瘤手术中,需要在手术中取切片活检来判断,这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周晓军:手术中病理诊断是采用冷冻切片或快速石蜡切片技术在病人手术中进行快速病理诊断,对手术医生决定手术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这种检查要求病理医生具备很丰富的病理诊断经验及临床医学知识,能在很短时间内做出正确的判断。当然,手术中诊断由于时间短,取材有限,组织学图像还是不如常规切片好。病理组织学诊断是对活检组织或手术标本制成的常规切片进行诊断,是病理诊断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多数病例中都是最后的诊断。
Q 恶性肿瘤都叫“癌”吗?
周晓军:虽然大众人群习惯上将所有恶性肿瘤都称为“癌”,但从医学专业角度人体实性恶性肿瘤基本分两大类,即癌与肉瘤,二者可以统称为癌症。我们般把来源于间叶组织如脂肪、肌肉、骨和软骨等称之为“肉瘤”,如脂肪肉瘤、纤维肉瘤、骨肉瘤等,来源于上皮组织如胃黏膜乳腺腺体等的才称之为“癌”,如食道癌、乳腺癌、胃癌等。脂肪瘤、平滑肌瘤、纤维瘤等都是良性瘤,可是一旦在它们的名字间加上一个“肉”字,如脂肪肉瘤、纤维肉瘤等就是恶性肿瘤了。另有一类来源于多种组织成分的恶性肿瘤,既不称癌也不叫肉瘤,而是在前面加上“恶性”两字,如恶性畸胎瘤等,凡是来自胚胎细胞或未成熟组织的恶性肿瘤,均称为“母细胞瘤”,如肝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等。此外,还有少数恶性肿瘤仍然沿用习惯名称,如淋巴瘤、白血病及黑色素瘤等。
Q 从病理上判断肿瘤的良恶容易吗?
周晓军:这常常要比人们想象的要困难。病理需要一套专门的学识和经验,病理科医生在显微镜下看每个人的病理切片,同样是一个胃癌,每个人的图像是不一样的。反之,不同的疾病也可以表现为相似的图像,这就需要经验和直觉。有的病例良恶性差别较大,常规切片几乎一眼就能看出,而有的病例,你即使采用了很多方法也几乎无法鉴别。病理医生做的是艺术工作,对很小的形态差异,有时要靠长期的经验并要很好地结合临床才能看出来。
Q 仅凭病理检查就能对所有的肿瘤进行良、恶性质判断吗?
周晓军:不可能。并非所有的活检或手术标本的组织学检查最终都能得到完全确诊。无法确诊的原因
方面与任何一种疾病的自然病理发展过程有关,活检可能取自于肿瘤尚未完全发展起来的时刻,因此缺乏诊断生组织学特点:或者是由于临床医生活检取材不合适也会造成病理诊断出现困难,无法确诊。再者,新的肿瘤不断出现,人类完全认识其生物学行为还要有一段时间,或者要积累足够多的经验,因此,即使采用了所有先进的病理诊断技术仍然不可能对所有肿瘤性质都做出准确判断。
Q 肿瘤良恶性判断标准会有变化吗?是否有介于良恶性之间的肿瘤?
周晓军:随着人们对某种肿瘤认识的深化,长期或更多病例的观察经验的积累,或是新的技术的应用,肿瘤的病理诊断标准每隔若干年(快的3~5年,一般5~10年)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按照新的诊断标准,可能有些过去诊断为高度恶性的肿瘤现在认为是低度恶性,甚至属于良性的了,也会有些过去诊断为良性的现在认为是低度恶性肿瘤了。
除了明确的良性和恶性肿瘤之外,的确还有种介于良性和恶性之间的交界性肿瘤。所谓“交界性肿瘤”是指在组织形态学和生物学行为上介于良性和恶性之间的一类肿瘤或病变。少数情况下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明确诊断,或病理医师不愿意承担太大风险,诊断中留有余地,也会暂时称之为“交界性肿瘤”或“潜在恶性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