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天文学的基础知识

天文学的基础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天文学的基础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天文学的基础知识

天文学的基础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儒家文化古代科技古代科学家

关于中国古代是否有科学的问题,学术界至今仍有不同意见。不少学者根据卷帙浩繁的古代文献,用历史事实证明中国古代有科学,甚至认为,中国古代曾有过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科学技术。正如英国著名的中国科技史家李约瑟所言,古代的中国人在科学技术的许多重要方面“走在那些创造出著名的‘希腊奇迹’的传奇式人物的前面,和拥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财富的阿拉伯人并驾齐驱,并在公元三世纪到十三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曾经“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在十五世纪之前更是如此”[]。然而,也有一些学者则根据中国古代没有近代意义的“科学”,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以证明中国古代没有科学。笔者持中国古代有科学的观点,并认为,中国古代的科技具有明显的儒学化特征,不同于近代意义的“科学”。这一看法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科技曾有过辉煌但又没有能够实现向近代科学的转型,或许会有一定的帮助。

一.儒学化的中国古代科学家

从科技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角度看,科学技术总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孕育并得以发展的,因而必然会受到一定的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对于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不可能不具有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首先表现为儒家文化对于古代科学家的影响,表现为大多数科学家都不同程度地与儒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于中国古代科学家,目前,国内有两部较为重要的传记著作,其一,由杜石然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共选入中国古代科学家235位,另有明清时期介绍西方科技的外国人14位,该书收录的古代科学家较全;其二,由卢嘉锡先生任总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有金秋鹏先生任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人物卷》,[]该书精选了春秋战国时期至清末的著名科学家77位(除汉代数学家张苍和清初地理学家刘献庭之外,大都包括在《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之中),该书收录的古代科学家较精。以下就以杜石然先生所主编的《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为依据,参照金秋鹏先生所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人物卷》,分析古代科学家与儒学之间的关系。

根据笔者分析,在《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中所收录的科学家,大都与儒学有着程度不同的关系。依据这些科学家与儒学的关系的密切程度,可分为以下两个层次:

其一,在儒学发展史上具有较重要地位或撰有儒学研究著作的科学家。这类科学家有:汉代的张衡、崔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陆玑、虞喜、何承天、祖冲之,隋朝的刘焯,宋代的沈括、黄裳,明代的罗洪先、宋应星、张履祥,清代的朱彝尊、戴震、阮元、汪莱、李锐,等等。其中汉代的天文学家张衡著《周官训诂》;东晋时期的天文学家虞喜“释《毛诗略》,注《孝经》”[];南北朝时期的天文学家何承天对《礼论》进行整理,“删减合并,以类相从,凡为三百卷”[],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著《易》、《老》、《庄》义,释《论语》、《孝经》”[];隋朝时期的天文学家刘焯著《五经述义》;宋代的科学家沈括撰《孟子解》,天文学家、地理学家黄裳撰《王府春秋讲义》;明清之际的科学家宋应星撰《谈天》、《论气》;清代的数学家汪莱撰有《十三经注疏正误》、《说文声类》等经学著作,数学家李锐协助阮元校勘《周易》、《谷梁》和《孟子》,并撰有《周易虞氏略例》、《召诰日名考》等等。

其二,明显受儒学影响、具有儒家理念或运用儒家经典中的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家。这类科学家较多,比如(按年代顺序),班固、刘洪、张仲景、皇甫谧、裴秀、刘徽、郦道元、贾思勰、王孝通、贾耽、杜佑、李吉甫、陆龟蒙、韩鄂、苏颂、唐慎微、刘完素、郑樵、张从正、李杲、宋慈、李冶、秦九韶、杨辉、郭守敬、朱世杰、王祯、朱震亨、鲁明善、戴思恭、马一龙、李时珍、徐春甫、程大位、朱载堉、陈实功、徐光启、张景岳、邢云路、方以智、王锡阐、梅文鼎、杨屾、徐大椿、陈修园,等等。

这些科学家与儒学都有着密切的关系。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所罗列的这些科学家几乎囊括了古代科技体系中数学、天文学、地理学、医学和农学五大学科的最著名的科学家,是科学史上各个时期最具代表的科学家。而且在事实上,除了以上科学家之外,还会有其他许多科学家与儒学有着直接的关系,比如,大多数官吏科学家必然要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一些道教、佛教科学家,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在他们的科学研究中,也会与儒家思想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

古代科学家与儒学的这种关系,与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有关。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古代中国人自小都学习过儒家经典。儒家经典是古代文化的载体,学习文化知识,不能不学习儒家经典;同时,儒家经典是培养理想人格的教科书,要成为有道德的人,也不能不学习儒家经典。而且,儒家经典是古代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要进入仕途,也必须学习儒家经典。古代的绝大多数科学家当然也不例外。而且在社会交往中,古代科学家大都免不了与儒士交往。从家庭成员到老师,以至朋友同事,总会有儒家学者,或者有儒家背景的文人学士。宋朝时期的法医学家宋慈,先是师从朱熹弟子吴雉,又经常向朱熹弟子杨方、黄干、李方子、蔡渊、蔡沈等学习。入太学时,他的文章得到著名理学家真德秀的赏识,并拜师受学。清代科学家梅文鼎,他的父亲就是饱读儒家经典的书生;后来,他又与著名经学家朱彝尊、阎若璩、万斯同以及清初儒家李光地、著名儒家黄宗羲之子黄百家等等有过密切的交往;他的许多思想,包括一些科学思想的形成都或多或少地与他所交往过的儒家学者有关。又比如,清代的数学家李锐,曾师从于著名经学家钱大昕,在数学研究上与经学家焦循多有交往,与焦循、汪莱一起被称为“谈天三友”[]。

中国古代科学家在成长的过程中、在社会交往以及学术交往中,大都处于儒家文化的氛围之中,儒家文化是他们心灵、思想、学识、情感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使得中国古代科学家带有明显的儒学化特征。他们大都具有儒家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具备深厚的儒家文化知识,对儒家经典有着浓厚的学术情趣,以至于在他们的科学研究中,或是包含着对儒学的研究,或是运用了儒家经典的知识,或是蕴涵着儒家的情怀。

二.儒学化的古代科学研究

在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不仅科学家的价值观念、人格素质、知识学问要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而且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的科研动机、基础知识乃至科研方法,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儒学的影响。

(1)儒家的价值观影响科学研究的动机

古代科学家研究科技的动机大致有三:其一,出于国计民生的需要;其二,出于“仁”、“孝”之德;其三,出于经学的目的。

古代科学家研究科学的动机首先出于国计民生的需要。北魏时期的农学家贾思勰在其所著的《齐民要术》中对此有很好的论述。该书的“序”在阐述作者研究农学的目的时说:“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禹制土地,万国作乂。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他还举了许多例子:“耿寿昌之常平仓,桑弘羊之均输法,益国利民,不朽之术也”;“任延、王景,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岁岁开广,百姓充给”;“皇甫隆乃教作耧、犁,所省庸力过半,得谷加五”;“《书》曰:稼穑之艰难。《孝经》曰:用天之道,因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论语》曰: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这些论述无非是要说明他撰著《齐民要术》的目的在于“益国利民”,为的是国计民生。元朝时期农学家的王祯在所著《农书》的“自序”中说:“农,天下之大本也。一夫不耕,或授之饥;一女不织,或授之寒。古先圣哲,敬民事也,首重农,其教民耕织、种植、畜养,至纤至悉。”他撰著《农书》的目的也在于国计民生。中国古代科技之所以在数学、天文学、地理学、医学和农学这些学科较为发达,概由于当时这些学科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数学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基本框架和内容,其中所涉及的问题大都与国计民生有关;天文学讲“敬授民时”,地理学讲治国安邦,医学讲治病救人,也都与国计民生相关联。

古代科学家研究科学的另一个动机是出于“仁”、“孝”之德。东汉时期医学家张仲景研究医学,旨在“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在于“爱人知物”、“爱躬知己”[]。魏晋时期医学家皇甫谧在所著《针灸甲乙经》的“序”中说:“若不精通于医道,虽有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君父危困,赤子涂地,无以济之,此固圣贤所以精思极论尽其理也。”可见,他研究医学的动机在于落实“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唐朝时期的医学家孙思邈也在所著《备急千金要方》“本序”中指出:“君亲有疾不能疗之者,非忠孝也。”金代医学家张从正更是明确把自己的医学著作定名为《儒门事亲》,以表明他研究医学的动机在于“事亲”。事实上,科学研究的动机出于国计民生的需要与出于“仁”、“孝”之德,这二者是一致的,关注国计民生是“仁”、“孝”之德的进一步推广;所以,那些出于国计民生的需要的科学研究,同样也是出于“仁”、“孝”之德。

除此之外,古代科学家研究科学还有一个动机,这就是经学的动机。古代数学家大都把自己的数学研究与《周易》、《周礼》的“九数”以及儒家的“六艺”联系在一起。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在所撰《九章算术注》“序”中说:“昔在包牺氏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九九之数,以合六爻之变”,“周公制礼而有九数,九数之流,则《九章》是矣”;《孙子算经》认为数学是“六艺之纲纪”,能够“穷道德之理,究性命之情”;唐朝时期的数学家王孝通在《上缉古算经表》中说:“臣闻九畴载叙,纪法著于彝伦;六艺成功,数术参于造化”;这一切都是为了说明他们研究数学是对儒家经学的继承和发挥。宋朝时期的数学家秦九韶在《数书九章》的“序”中认为,数学“大则可以通神明、顺性命,小则可以经世务、类万物”,元朝时期的数学家朱世杰在《四元玉鉴》“卷首”中认为,数学“以明理为务,必达乘除升降进退之理,乃尽性穷神之学”,这里讲“通神明、顺性命”以及“明理”,无非是要说明数学与理学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而他们的数学研究的动机也正在于此。事实上,宋代以后的科学家较多地把科学研究与求“自然之理”联系在一起,所谓“数理”、“历理”、“物理”、“医理”之类;在他们看来,当时所谓的“自然之理”是包含在儒家“大道”中的“小道”,正如朱熹所言,“小道亦是道理”[],所以,研究科学也是为了阐发儒家的道理。

从根本上说,古代科学家研究科学的以上三种动机都是围绕着儒家的价值观而展开的。出于国计民生的需要,就是为了落实儒家的民本思想;出于“仁”、“孝”之德,就是实践儒家的仁爱理念;出于经学的目的,就是要发挥儒家之道。因此,古代科学家的研究科学的动机最终都源自儒家的价值观。

(2)儒家经典成为科学研究的知识基础

科学研究需要有相当的知识基础和专业基础,而在儒家文化占主流的背景下,大多数科学家的基础知识甚至一些专业基础知识最初都是从儒家经典中获得的。儒家经典中包含了丰富的科技知识。就古代数学、天文学、地理学、医药学和农学五大学科而言,《周易》等著作中包含有某些数学知识,《诗经》、《尚书•尧典》、《大戴礼记•夏小正》、《礼记•月令》以及《春秋》等著作中包含有某些天文学的知识,《尚书•禹贡》、《周礼•夏官司马•职方》等著作中包含有某些地理学知识,《周易》、《礼记•月令》等著作中包含了与医学有关的知识,《诗经》、《大戴礼记•夏小正》、《礼记•月令》等著作中包含有农学知识。应当说,儒家经典中具备了古代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以及一些专业基础知识。因此,儒家经典中的科技知识,实际上成为许多科学家的知识背景,成为他们的知识结构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古代许多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正是在儒家经典中所获得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进一步研究、发挥和提高,从而在科学上做出了贡献。从一些科学家的科学研究过程以及他们所撰著的科学著作中,可以发现,他们的科学研究与儒家经典中的知识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儒家经典中某些知识的发挥和提高。

古代数学家必定要讲《周易》。魏晋时期的著名数学家刘徽在为《九章算术》作注时说:“徽幼习《九章》,长再详览,观阴阳之割裂,总算术之根源。探赜之暇,遂悟其意。是以敢竭顽鲁,采其所见,为之作注。”[]也就是说,他是通过《周易》的阴阳之说“总算术之根源”,从而明白《九章算术》之意,并为《九章算术》作注。宋元时期的数学家讲河图洛书、八卦九畴。宋代著名的数学家秦九韶对《周易》揲蓍之法中的数学问题进行研究,从而引伸出一次同余组的解法,即“大衍求一术”,被认为达到了当时世界数学的最高水平;又有数学家杨辉对“洛书”的三阶纵横图进行研究,直至对十阶纵横图的研究;还有元代著名数学家朱世杰撰《四元玉鉴》,运用《周易》概念论述了多元高次方程组的求解问题,被美国科学史家乔治•萨顿称为“中国数学著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同时也是中世纪最杰出的数学著作之一”[]。

古代天文学家必定要以《尚书•尧典》为依据,同时结合《大戴礼记•夏小正》、《礼记•月令》、《诗经》、《春秋》“经传”等儒家经典中有关天象的纪录和天文知识,进行研究,同时,古代天文学家在编制历法时也经常运用《周易》中的概念。李约瑟说:“天文和历法一直是‘正统’的儒家之学。”[]充分揭示了中国古代天文学与儒学的关系。由于古代的天文历法研究需要涉及大量的儒家经典,所以,在历史上,大多数天文历法家都是饱读儒家经典的儒者,从汉唐时期的张衡、虞喜、何承天、祖冲之、刘焯到宋元时期的苏颂、沈括、黄裳、郭守敬,这些著名的天文历法家都曾经读过大量的儒家经典,他们所撰著的天文历法方面的著作采纳了儒家经典中大量的天文学知识。

古代的地理学则不可能不讲《尚书•禹贡》、《周礼•夏官司马•职方》。东汉的班固所撰《汉书•地理志》辑录了《尚书•禹贡》的全文和《周礼•夏官司马•职方》的内容;魏晋时期的地图学家裴秀所制《禹贡地域图》主要是根据《尚书•禹贡》。此后的地理学家郦道元、贾耽、杜佑、李吉甫都无不通晓《尚书•禹贡》,并以此作为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材料。

在农学方面,《周易》的“三才之道”是古代农学研究的思想基础。而且,以《礼记•月令》为基本框架的月令式农书是古代重要的农书类型,先是有东汉的崔寔撰《四民月令》,又有唐朝韩鄂撰《四时纂要》,后来还有元朝的鲁明善撰《农桑衣食撮要》,等等。即使是其它类型的农书,其中也包含了大量从《诗经》、《尚书》、《周礼》、《礼记•月令》、《尔雅》等儒家经典中引述而来的农学知识。

当然,作为科学家,他们的知识并不只是从儒家经典中所获得的那一部分科学知识,他们还拥有从前人的科技著作以及其它著作中获取的知识,更重要的,还有他们的经验知识以及他们通过科学研究所获得的知识。但无论如何,在他们的知识结构中,从儒家经典中所获得的知识是他们进行科学研究最基础的同时也是最重要的知识。

(3)儒家的经学方法成为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在儒家文化的背景下,科学家在研究科学时,不仅研究动机与儒家思想有关,所运用的知识中包含着从儒家经典中所获得的知识,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也与儒学的经学方法相一致。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科学研究往往是以读书为起点,然后用经验知识验证前人的理论和观点,并作适当的发挥、诠释和概括。与这样的研究程序相关,科学研究首先要求广泛地读书,博览群书,其中也必然包括儒家经典,这就是“博学以文”。在此基础上,科学家还要用亲身的实践对前人的知识进行验证,尤其是地理学家、医药学家、农学家更是如此,这就要求“实事求是”。因此,古代科学著作有不少都是对以往科技知识的整理和总结。

古代的科学研究由于与儒家的经学研究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围绕着前人的著作而展开的,所以一直有尊崇经典的传统。古代科学家首先必须尊崇儒家经典,尤其是包含科技知识的那些儒家经典,《诗经》、《尚书•尧典》、《尚书•禹贡》、《大戴礼记•夏小正》、《礼记•月令》、《周礼》、《周易》以及《春秋》“经传”等都是古代科学家所必须尊崇的经典。此外,科学中的各个学科也都有各自的经典:数学上有“算经十书”,包括《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五曹算经》、《孙子算经》、《夏侯阳算经》、《张丘建算经》、《五经算术》、《缀术》、《缉古算经》;天文学上有《周髀算经》、《甘石星经》等;地理学上有《山海经》、《水经》等;医学上有《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脉经》、《针灸甲乙经》等;农学上有《氾胜之书》、《齐民要术》、《耒耜经》等等。这些经典是各学科的科学家所必须尊崇的。

由于尊崇经典,所以科学研究只是在经典所涉及的范围内展开,只是在对经典的诠释过程中有所发挥。先有《九章算术》,后有《九章算术注》;先有《水经》,后有《水经注》;先有《神农本草经》,后有《神农本草经集注》,诸如此类。这与儒学的经学方法是一致的。尤其是,明清之际,西方科学传到中国,当时中国的科学家大都持“西学中源”的观点,并且采取引中国古代经典解释西方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这一科学研究方式依然是承袭了儒学的经学方法。[]

三.儒家文化对古代科技特征的影响

由于古代科学家的科研动机、知识基础以及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因而中国古代科技所具有的实用性、经验性和继承性的特征,事实上也与儒家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古代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动机之一在于满足国计民生的需要,所以,大多数具有儒家价值理念的科学家在研究科技时,所注重的主要是科技的实际功用,这就决定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实用特征,富有务实精神。虽然也曾有一些科学家对纯科学的问题进行过研究,但在总体上看,古代科技的实用性特征是相当明显的,是主要的。在论及中国古代数学史上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九章算术》与儒家文化的关系时,中国数学史家钱宝琮先生说:“《九章算术》的编纂者似乎认为:所有具体问题得到解答已尽‘算术’的能事,不讨论抽象的数学理论无害为‘算术’;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这种重视感性认识而忽视理性认识的见解,虽不能证明它渊源于荀卿,但与荀卿思想十分类似。”[]如果对于中国古代数学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九章算术》,其实用性的特征是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那么,整个古代数学的发展与儒家文化的密切联系,也就不言而喻的了。除此之外,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地理学、医学和农学的实用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也与儒家文化的务实精神有着直接的关系。

与实用性特征相联系,古代科学家较为强调感觉经验,注重经验性的描述,因而使古代科技带有明显的经验性。在科学理论上,则主要是运用某些现成的、普遍适用的儒家理论以及诸如“气”、“阴阳”、“五行”、“八卦”、“理”之类的概念,经过思维的加工和变换,对自然现象加以抽象的、思辩的解释,只注重定性分析,而不注重定量分析。其结果是,科学研究仅仅停留在经验的层面上。比如,唐朝时期的天文学家僧一行,他在天文仪器制造、天文观测等诸方面多有贡献,他所编制的“大衍历”是当时最好的历法。然而,他在解释他的“大衍历”时则说:“《易》: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天数始于一,地数始于二,合二始以位刚柔。天数终于九,地数终于十,合二终以纪闰余。天数中于五,地数中于六,合二中以通律历。……故爻数通乎六十,策数行乎二百四十。是以大衍为天地之枢,如环之无端,盖律历之大纪也。”[]再比如,宋代科学家沈括在解释黄河中下游陕县以西黄土高原成因时,他说:“今关、陕以西,水行地中,不减百余尺,其泥岁东流,皆为大陆之土,此理必然。”[]他还说:“五运六气,冬寒夏暑,旸雨电雹,鬼灵厌蛊,甘苦寒温之节,后先胜复之用,此天理也。”[]由于停留在经验性的描述和思辩性的解释上,科学在理论上相对较为薄弱。

由于古代科学家的科学研究较多地受到儒家经学方法的影响,因此对科学家来说,不仅儒家思想是不可违背的,而且,各门学科的“经典”也是不可违背的。这种崇尚经典的学风使得后来的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更多的是对前人著作中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理论的继承、沿袭或注疏、诠释,并在此基础上有所补充、改进。因此,古代的科学著作大都少不了引经据典,广泛吸取前人的多方面、多学科的知识,因而表现出明显的继承性。即使有所创新和发展,也主要是在既定的框架内做出适当的改变和发挥。

中国古代科技的实用性、经验性和继承性的特征实际上正是在科技的层面上对儒家思想的延伸和展开。由于要实践儒家之道,所以古代科技重视实用,重视经验,在实用科技方面较有优势,而在科学理论上则相对薄弱;同时,又是由于要尊崇儒家之道,所以古代科学家总是把自己的研究与儒家学说、儒家经典联系在一起,重视知识的积累,表现出明显的继承性。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科技的特征与儒家思想密切相关,儒家文化对于中国古代科技特征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在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古代的科学家大都是儒学化的科学家,中国古代的科学研究大都是儒学化的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大体上带有明显的儒学特征,中国古代的科学是儒学化的科学。

参考文献:

[1][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总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5.3.

[2]杜石然.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3]金秋鹏.中国科学技术史•人物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4]晋书•虞喜传[A].中华书局本.

[5]宋书•何承天传[A].中华书局本.

[6]南史•祖冲之传[A].中华书局本.

[7][清]阮元.畴人传•李锐[A].北京:商务印书馆.1955.

[8][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序[A].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本序[A].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宋]黎靖德.朱子语类[Z].北京:中华书局.1986.卷49.

[11][晋]刘徽.九章算术注•序[A].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杜石然.朱世杰研究[A].宋元数学史论文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1966.

[13]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四卷)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5.2.

[14]乐爱国.从儒家文化的角度看西学中源说的形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10).

[15]钱宝琮.九章算术及其刘徽注与哲学思想的关系[A].钱宝琮科学史论文选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16]新唐书•历志三上[A].中华书局本.

天文学的基础知识范文第2篇

祖冲之出生在一个世代对天文历法都有研究的家庭,自幼就对数学和天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宋书・律历志》中,祖冲之有这样的自述:“臣少锐愚,尚专攻数术,搜练古今,博采沈奥.后将夏典,莫不摸量,周正汉朔,咸加该验……此臣以俯信偏识,不虚推古人者也……”由此可见,祖冲之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搜集、阅读前人的数学文献,并对这些资料进行了深入的、系统的研究,对每步计算都亲自做了验证.他没有被前人的数学结论所束缚,在纠正前人错误的同时还加上自己的理解与创造,对我国古代数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圆周率的计算

他算得3.1415926< <3.1415927且取为密率,使当时的中国在对 i 的准确值的计算方面领先于国外千余年.

二、对球体积的计算

祖冲之与他的儿子祖一起找到了球体积的计算公式 = .这其中应用了“祖原理”――“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即等高处横截面积都相等的两个几何体的体积必相等.直到一千一百年后,意大利数学家卡瓦利里才提出与之类似的定理.

三、注解《九章算术》,并著《缀术》

《缀术》在唐朝作为数学教育的课本,以深刻精妙而著称,可惜这部珍贵的典籍早已失传.

祖冲之在数学上的这些成就,使得这个时期的中国在数学的某些方面远远领先于西方.

祖冲之逝世已有一千五百余年了,他的科学成就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呢?

首先,我们应学习他广泛吸收他人成就的治学方法和精神.比如,祖冲之曾对《九章算术》做过注解,这不仅需要大量阅读前人留下的文献资料,而且还要对别人的成果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既要认真学习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多阅读以开阔眼界,又要多思多想多动手,还要注重与他人的交流.这样我们才能把书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吸收他人成功的经验.

其次,我们要学冲之不拘泥于前人成就的态度,在任何时候都要有创新精神.在 i 的计算史上,刘歆、张衡及刘徽都曾取得卓越的成果,他们所用的算法也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但祖冲之并不满足于仅仅学习前人的成果,他在“刘徽割圆术”的基础上创造了“开密法”,计算出 i 位于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直到一千多年以后,国外数学家才求出更精确的数值.何承天曾得到圆周率的约率,祖冲之更进一步得到密率(日本学者三上义夫把它定名为“祖率”),他所用的算法已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祖冲之对 i 的计算过程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不应满足于前人已有的成果,要有创新意识,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最后,我们应该学冲之那种坚韧不拔的毅力与不怕吃苦的精神.祖冲之坚持对前人的结果进行一一验证,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正是因为他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及坚韧不拔的毅力,才算出了名垂千古的祖率,才写出了《缀术》.我们如果有这样的精神与毅力,成绩肯定会更加出色.

我国古代数学研究最大的特点就是讲求实用性,祖冲之也继承了这一传统. 他制订的《大明历》,带动了历史上有名的历法改革,这是他用数学研究天文学所取得的最大成果.从祖冲之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数学的巨大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提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华罗庚先生在1964年曾说:“祖冲之虽已去世一千四百多年,但他那广泛吸收古人成就而不为其所拘泥、艰苦劳动、勇于创新和敢于坚持真理的精神,仍旧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天文学的基础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文科物理 文科物理课程 文科物理教材 文科物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O4-4 文献标识码:A

1 文科物理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科技迅猛发展与社会不断进步,世界范围内的问题和矛盾展现出复杂化和多样化的新特点。人们对跨学科、跨领域人才的迫切需求,促进了文理互渗和交叉学科的急速发展。然而,文科向理科的渗透是较为顺利的,理科向文科的渗透、交叉和发展却困难重重、不尽人意。著名物理学家吴健雄博士曾指出,为避免出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危机,当前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是消除现代文化中的两种文化(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之间的隔阂,而加强这两方面的交流和联系,最合适的是大学。从物理学的重要性来看,“物理学作为研究自然界最普遍规律的科学和最成 熟的自然科学,对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所起的作用是最直接的,物理学的方法是科学方法的典型代表。”北京大学刘华杰教授也曾指出:“目前我国文理分裂比较严重,造成文科生学习科学的困难,但已经有很多大学开设文科物理课程。尝试为对物理学感兴趣的文科生提供了一个空间和平台。”由此可见,在大学文科学生中开展文科物理课程并且对现有的文科教育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开设文科物理的意义:第一,“科学素养”培养的基本要求。科学素养是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之一。第二,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养水平。教育是影响我国公民科学文化素养的主要因素。开设文科物理,提高文科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普及科学常识,教授科学的研究方法迫在眉睫。第三,科学的理念比知识更重要。开设文科物理课程,不仅是传授物理知识,更是培养科学的理念,文科物理课程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理念贯穿整个课程,旨在培养一种理念,交给读者科学方法,提高科学素养。

2我国高校文科物理教育的发展情况

西方发达国家自上世纪中期意识到物理教学对学生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开始重视学生物理知识和物理科学方法的学习。我国开展文科物理教学起步晚,始于上世纪90年代。表1更清楚、更直观地展示国内开展文科物理教学概况。如上海交大的《天文学史》则是对人文学院开设的,讲授从古代到近现代天文学的发展历史,同时也兼及介绍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 中国人民大学的《物理与科技发展》立足于物理学基础知识简介与其在现实生活、科研实践,以及工业化进程中的应用。该课程着力于系统地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使选该选修课的同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物理学中的逻辑思维,演化方法获得一定的掌握。

同时,表2列举了我国当今通行的文科物理教材情况。如北京大学的《演示物理学》采取以演示实验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感悟物理学的精髓,使学生对物理学获得一个初步而准确的整体印象,作为今后自身扩展科技知识的基础。

3我国文科物理教材的特点

众所周知,人文精神和科技进步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两翼。当今的文科大学生,除了专业知识之外,亦应具备科技背景,这是新一代应具有的素质,也是适应社会发展,迎接挑战的需要。目前各高校文科物理教材教材建设步伐加快;教材内容多样化;侧重科学素养的养成;物理思想与人文精神有机结合,现择两本点评:

吴宗汉的《物理学概论:文科大学物理教程与实验》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概述了一些基础知识如力学概述、热学与能源工程、电磁学、相对论与量子论、原子核与基本粒子的等。第二部分为21世纪前沿科技选编,介绍了混沌现象、材料科学、信息技术、宇宙成因探索等内容。第三部分介绍了物理实验中数据处理方法。可以看出,该书主要偏向概念性介绍,照顾到文科生的知识基础,目的是拓宽学生知识面,获得科学方法论的教益与启迪。

吴大江的《文科物理学教程:物理概念与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如下鲜明的特点:(1)内容编排科学。在阐述物理基础知识方面,明晰了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应用,继承并发扬了理工科精品教材中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严谨性等特点。与此同时,强调物理文化,突出物理学中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2)将经典理论与其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紧密结合。同时,引入案例教学,以生动的素材增加趣味性和故事性,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3)教材以物理模型、例题分析、知识拓展为主线贯穿始终,力求促进能力和素质培养。全书深入浅出地阐述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并增加了典型例题。解题时,调物理过程、解题思路、抽象思维、形象思维、辩证思维以及科学方法,以便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自学力和创新能力。(4)在弘扬中华数千年科技文明的同时,本教材结合物理学在中西方两种文化融合方面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努力将注重基础理论和知识传授的传统和学习能力及创新意识培养的理念结合起来。

葛德彪的《文科物理教程》主要包含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概论;相对论基础;量子论基础。该书主要特色:(1)考虑文科大学生的数学基础较为薄弱,所以尽量略去了复杂的数学推导,注重物理概念和定律背后的深刻含义的挖掘,注重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相融合、物理知识与物理学史相结合、基本定律与科学思路相配合。(2)适当插入物理学史、物理学家、物理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和科学哲学的介绍,以实现启迪思维能力、激发探索精神和提高综合素质的目标。(3)压缩经典物理内容,扩大近代物理比例,打破了传统的内容安排的格局。在大学物理内容改革上大大地向前迈了一步,真正体现了“优化经典,加强近代”的改革目标。(4)将三次技术革命与物理学的关系纳入到正式内容中,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认识物理理论与科技进步之间的关系。(5)精选思考题和习题。思考题和习题的选择注重基本问题的理解和基本解题方法的训练,尽量避免难题和偏题,紧扣每部分教学内容的典型题,适当控制题目数量,不贪多求大,力求简洁精悍。

4对我国文科物理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文科物理是高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体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特别对提高非理工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起着重要作用。如今,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了文科物理的公选课、通选课,可见文科物理越来越受到了学校和老师的重视。在文献中,作者通过对中南大学的学生样本的调研,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文科物理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很多文科学生对学过的知识理解不深,往往没过多久就全忘了。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物理知识已经融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是成为21世纪文科高素质人才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通过对我国文科物理教育状况的调研与分析,本文对我国文科物理教育有了以下几点思考:(1)注重文科物理的逐步转化。现在的文科物理越来越注重多样化,我国文科物理正在从简化理科大学物理逐步转化为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融合物理思想与人文精神。(2)注重人文教育,实现文理结合。文科物理正在不断的向与人文教育息息相关的方向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发展更能够吸引文科学生的兴趣,也更容易被文科读者所接收,不仅增加了内容的趣味性,降低对物理知识的要求,强调现实中的、艺术中的物理。(3)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授人以渔。文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不需要用到太多专业知识,关键是如何将物理应用到自己专业领域。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物理学的社会教育功能和思想文化功用,向学生传播著名科学家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判断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 杨娟.文科类大学物理课程的设置及教学研究与实践[D].合肥工业大学,2007.

[2] 吴宗汉.物理学概论:文科大学物理教程与实验[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3] 吴大江.文科物理学教程:物理概念与科学文化素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 葛德彪,张世全.文科物理教程[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天文学的基础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跨学科教学;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7-0004

翻开高中英语课本不难发现,英语课文的内容涉及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人教版英语必修1中Unit 4“Earthquakes”的主题是地震,融合了相关的地理学知识;必修3中Unit4“Astronomy: the science of the stars”的主题是天文学,话题涉及星系、物种起源、重力等,教材内容整合了生物、物理、天文等知识;必修4中Unit4“Body language”的主题是肢体语言,话题主要涉及跨文化交际。因此,英语知识的学习伴随着对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和探究,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教学时,不但要讲授英语学科应知应会的知识技能,还要兼顾到课文中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的融会贯通。那么,英语教师应如何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进而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呢?本文就高中英语如何进行跨学科教学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一、高中英语进行跨学科教学的必要性

1. 新课程改革理念对高中英语课程设置的目标要求

《英语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强调:要加强学科的综合性,提倡和追求不同学科之间的彼此关联,相互补充。学习英语的过程,既是学生通过学习英语和活动实践,逐渐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开阔视野、丰富自身知识和生活经历以及提高自身素质修养的过程。教师应通过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学习英语充满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之有效的学习计划,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普通高中现行教材的要求

为达成这些目标,《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教材的编写要能促进学生拓展思维、开阔视野;教材应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提供具有时代气息的语言材料。而以内容为本的教学超越了单一的语言学习目标,倡导教材内容的语言与跨学科内容的一体化。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较好地体现了教材编写的“跨学科”性。在必修1-5册书共25个单元中,有19个单元有明显的学科导向,涉及语文、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生物、音乐、民族学、文学、天文学和医学等11个学科。如必修2中Unit 4“Wildlifeprotection”的主题是野生动物保护,引出一个涉及生物学的问题,即野生动物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保护野生动物的行动刻不容缓;必修5中Unit 4“Making the news”的主题是新闻,话题主要涉及新闻制作、报纸和电视节目。总体而言,此套教材的话题和内容,比较符合英语课程总目标提到的“加强学科的综合性,提倡和追求不同学科之间的彼此关联,相互补充”的基本宗旨。

3. 高考的要求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任务和目标要求我们要积极地参与国际竞争,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文化和技术,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因此,掌握一门国际间通用的语言,特别是英语,具有重要意义。高中英语教学是学生学习英语基础知识的重要阶段,肩负着为国家培养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重任。通过研究近几年的英语高考试卷,我们不难发现,高考卷中阅读类的题目涉及的领域已经越来越广:科技、历史、文化、体育、文艺、娱乐等话题及内容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引入到考试中。针对这一命题趋势,教师应在日常组织教学时帮助学生掌握积累更多的知识。现在,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逐渐深化,教育的重心越来越趋向于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这种时代的要求下,英语教师要面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自觉地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即让他们用学过的其他学科的知识,来丰富并促进英语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二、高中英语如何进行跨学科教学

1. 明确跨学科教学的任务及目标

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自觉、有序、有意、有机地联系其他学科,交叉渗透相关知识点、编织综合知识。以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为目的,采用跨学科教学这种方法能很好地达到预期效果,而且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打好基础、扩大知识面、优化综合素质有很大作用。

2. 认清跨学科教学的实质

跨学科教学是利用英语这一工具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英语教材中涉及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知识,如天文地理、植物动物、大气污染等。教师不能把它作为一般的、简单的自然知识讲解,更不能将其设计成纯粹的语言知识课,而要把它作为一个“点”,让学生从这个“点”出发,将知识和思维的触角向四面八方无限延伸。用英语对生活常识、科学常识和人生哲理进行理解、思考和交流。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学生应提高英语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把握跨学科教学的重点

教师应以文学、体育、音乐等学科为载体,以英语为媒介,让学生学习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体现英语学以致用的工具性特征,使学生逐步养成用英语思维和交际的习惯。以任务为基础、主题为线索、课堂活动为手段,辅以现代化教学技术,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跨学科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探索实现语言交际性本质的最佳途径,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4. 培养学生跨学科学习的能力

教师通过大量的信息输入、语言实践活动以及各种学科知识,使学生在更广阔的学科领域中,在更丰富的语言层面上,扩展外语实践的空间,拓宽外语学习的环境,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敏感度和英语思维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

5. 提升学生跨文化的意识

跨学科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文化的传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着眼点不能仅仅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还要帮助学生了解并尊重不同的民族习惯、风俗文化。培养学生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能够充满自信地与人顺畅交流并和谐共处。

三、跨学科教学的现实意义

英语是一门讲授语言知识的学科。既然是对语言进行学习,就会涉及到该语言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以及与本国语言之间跨文化的异同之处,也就是说,英语这门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各学科之间又有它自身的纵向紧密联系,还有与横向关联学科的联系。因此,跨学科教学是英语学科教学所固有的特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必须加强知识间的渗透联系与迁移运用,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 肖礼全.英语教学方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天文学的基础知识范文第5篇

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 道家。①老子:世界本原是“道”、朴素辩证法、“无为而治”。②庄子:“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

(2) 儒家。①孔子:“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政以德”,提出“正名”;“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②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说”。③荀子:“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仁义”、“王道”。

(3) 法家。韩非子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4) 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2.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 代表人物:董仲舒。

(2) 思想来源:以儒家思想为主,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

(3) 理论基础:“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

(4) 主要内容:①天人感应。②君权神授。③三纲五常。④大一统。

3. 宋明理学

(1) 程朱理学:“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存天理,灭人欲”;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

(2) 陆王心学:陆九渊认为“心即理也”,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王守仁“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知行合一”认为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4.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1) 李贽:否定孔孟学说;批判程朱理学;倡导个性自由;否定“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2) 顾、王、黄:反对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提出“工商皆本”。

儒学发展历程总结:创立(孔子:仁、礼)发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礼法并施)完善独尊(董仲舒: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改造、成就(儒道合一,理学、心学)批判、新生(经世致用、工商皆本、反专制)。

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1. 四大发明

(1) 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用便宜易得的原料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

(2) 印刷术:①隋唐之际,中国出现雕版印刷术。②北宋时,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3) 火药:①唐明了火药。②唐末,火药已用于战争。③传入欧洲加速了其封建制度的解体。

(4) 指南针:①战国时期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②北宋时发明了指南针,并应用于航海。③13世纪传入西欧,为西欧开辟新航路、进行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

2. 天文学成就

(1) 《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

(2) 浑仪是望远镜发明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

(3) 元代郭守敬制成了新型浑仪——“简仪”。

3. 三项数学成就

(1)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已出现九九乘法口诀。

(2) 三国的刘徽、南北朝的祖冲之都对圆周率的精确数值作出了贡献。

(3) 《九章算术》标志着我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4. 四部农书

(1) 西汉氾胜之的《氾胜之书》。

(2) 北魏贾思勰编写了《齐民要术》。

(3) 元代王祯编写了《农书》。

(4) 明代徐光启编写了《农政全书》。

5. 三部医学名著

(1)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2) 张仲景撰写了集大成的中医专著《伤寒杂病论》,被后世医家称为“万世宝典”。

(3) 明代李时珍编写了“东方药物巨典”《本草纲目》。

三、 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

1. 文学

(1) 先秦:《诗经》和楚辞是先秦文学最高水平的代表,分别开创现实主义、浪漫主义风格流派。

(2) 汉朝:汉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特点是铺陈词藻、文采华丽。

(3) 唐朝:唐诗是唐朝文学的代表,代表人物有边塞诗人王昌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4) 宋代:宋代的文学以词为代表,豪放派词人有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词人有李清照。

(5) 元代:散曲是元代兴起的新诗体,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

(6) 明清:章回体小说成为明清文学的主流,出现了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2. 汉字、书法

(1) 汉字发展脉络:图画文字甲骨文、金文小篆(秦朝)隶书(始于秦,流行于汉)楷书、草书、行书。

(2) 书法发展脉络:楷书——始于东汉,魏晋完善,唐代步入盛世;草书——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行书——东汉至西晋书体完全成熟。

3. 绘画艺术

(1) 魏晋以前:绘画艺术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调,画风质朴。

(2) 魏晋:士人群体的艺术追求体现在绘画上,出现了文人画,代表人物有顾恺之。

(3) 唐代:体现盛唐画风的代表是吴道子,被誉为“吴带当风”。

(4) 宋代:宫廷画院最为活跃阶段;风俗画是最大亮点。

(5) 明清: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突出,最终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

4. 京剧

(1) 清朝乾隆年间徽班进京。

(2) 形成:道光年间,徽剧和汉剧融合,兼收昆曲、秦腔等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

(3) 发展: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出现“同光十三绝”。

(4) 走向世界:民国年间,京剧走向世界,成为国粹。

四、 2012年高考好题选析

例1 (2012年北京卷,第14题)下列各选项中,中外名著创作于同一世纪的是( )

A.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与洛克《政府论》

B. 郭守敬《授时历》与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C. 曹雪芹《红楼梦》与薄伽丘《十日谈》

D. 关汉卿《窦娥冤》与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解析】 本题以“同一世纪”这一时间限制为切入点,考查同学们对中外若干文化成就的掌握,涉及的考点较多,考的内容也很细。但由B、C、D三项中涉及的历史人物生活的年代差距较大,容易排除。

【参考答案】 A

例2 (2012年山东卷,第9题)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

【解析】 本题直接引用战国时期某学派的观点,考查同学们对解读材料并据此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考点为百家争鸣,解题关键是把握这一学派观点中的几个特点:注重实践、反对贵族、轻视商人和学者,符合这几个特点的学派是法家。

【参考答案】 D

例3 (2012年江苏卷,第1题)“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据明代冯梦龙的这段话,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的是( )

A. 《诗经》 B. 楚辞

C. 汉赋 D. 唐诗

【解析】 本题考查同学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包括《风》、《雅》、《颂》。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而且“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因此它充分体现了“民间性情之响”,符合题意。

【参考答案】 A

例4 (2012年浙江卷,第12题)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 )

① 墨家学派的诉求 ② 王阳明心学的主旨 ③ 智者学派的主张 ④ 百科全书派的共同追求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