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债券市场流动性

债券市场流动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债券市场流动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债券市场流动性

债券市场流动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亚洲债券市场流动性,买卖价差。

一、引言

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亚洲各个国家的经济体以银行间接融资以及国外资本流入为主的金融体系面临外部冲击时候具有明显的脆弱性。开展区域金融合作是亚洲各经济体维护其金融安全稳定的必然选择,亚洲债券市场应运而生,它增加了亚洲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同时使亚洲各国的资本得到了有效的配置。

随着亚洲债券市场的不断扩大,流动性,这个评价市场功能的指标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流动性是市场的一切,一个具有良好流动性的市场,可以让市场得到飞速的发展,增强市场抵御外界经济变动冲击的能力,让市场得到更加有效的资源配置以及经济的持续增长。

二、衡量亚洲债券市场流动性的方面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对流动性的定义,流动性主要是指市场参与者能够迅速进行大量金融交易,并且不会导致资金资产价格发生显著波动。因此,在一个好的流动性市场上,交易可以进行快速而价格不会出现大的波动。评价流动性主要有紧密型,深度,即时性和弹性这四个方面。

紧密性指买卖价格的区别,例如在报价驱动市场价差的扩展。它也是投资者为了获得流动性而付出的交易成本。因此,一个市场的买卖价差越小,这个市场的流动性就会越强。在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他们政府债券的买卖价差都低于一个基点,而在亚洲,买卖价差的基点变化会从韩国,台湾的一个基点到印度尼西亚的七个基点不等。从数据上分析,亚洲债券市场的流动性相对于发达国家的流动性而言还是较低的,这种较低的流动性会降低做市商的交易欲望,此外,还可能会抵消一部分的市场深度。

深度是指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交易可以执行的大小。我们主要通过换手率来衡量亚洲债券市场深度。整体来说,亚洲各个经济体的政府债券市场的换手率都有一定的下降和变化,这与债券市场扩张有一定关系。中国香港的换手率一直比较高,类似于发达国家的换手率。这些高换手率的市场相对具有比较高的流转速度,整体的流动性较好。而亚洲的公司债券市场换手率更低,对于公司债券市场,较好的流动性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的加入,使国家的经济更有效的发展。

即时性主要指订单可以执行的速度,弹性则是指订单在面临临时的干扰和失衡以后,价格是否可以很快的恢复到正常水平。此外,流动性还与市场的规模发展有一定关系,一个比较大的市场规模具有更好的流动性。国际清算银行研究表明:G10国家政府债券的市场规模的临界值是1000-2000亿美元,如果低于这个临界值,市场的流动性会因为市场规模过小而下降。

三、影响亚洲债券市场流动性的因素

测量评估市场流动性的因素中,有几个是发挥重要影响作用的。首先是一个市场的规模,可能导致深度的缺乏。其次,小个体的行为,反映了市场大小的浅薄,会阻碍贸易。最后,狭窄的投资者基础,可能会导致片面的债券市场。上述因素,最后都会影响到买卖价差,较小的买卖价差意味着较低的交易成本,有助于市场交易的活跃,而较大的买卖价差则意味着较高的交易成本,会导致投资者在投资管理上的被动性,影响市场交易的流动。

研究表明,在亚洲,更大的市场往往会伴随着更高的交易量,更高的交易量反过来会减少买卖价差,从而影响市场的流动性。因此,大的市场规模,高的交易量会增加市场的流动性。此外,平均发行规模与买卖价差是成负相关的,这意味着,平均发行规模较大的债券市场具有较好的流动性。因此,较大的发行规模会使流动性增大。最后,狭窄的投资者基础,在二级债券市场中通过银行控制阻碍流动性发展。研究发现,越高的债券持有集中度会使买卖价差更大,因此,债券持有的集中度会影响市场的流动性。

四、提高亚洲债券市场流动性的建议

亚洲债券市场的规模日益扩张,流动性作为市场的生命力,它的增强会有利于亚洲债券市场的发展。为提高市场流动性,加大亚洲债券市场的发展,提出以下对策:

1.债券交易产品的多样化

当交易产品种类较多的时候,相互之间就会存在比较大的替代性。虽然在亚洲债券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期限,利率水平比较近的中期债券,但是短期和长期的债券品种非常少,这使得许多的交易无法完成。增加交易产品,让各类投资者可以在市场上各取所需,促进交易成交量,增强市场的流动性。

2.降低交易成本

过高的交易成本,提高了投资者进入市场的门槛,从而让投资者对此望而却步。如果成本交易降低,会增加投资者参与市场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入市,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得到良好的发展。

3.制定合理的做市商制度,增加市场透明度

做市商制度下,做市商负责提供双边报价,投资者按价格将自己委托给做市商并与之交易,由做市商维持市场流动性,此外,做市商的流动性要高于拍卖的流动性。但是在亚洲债券市场上,仅有少数的国家赋予一级交易商参与政府债券定价的过程,因此亚洲债券市场的做市商制度基本无效,大多通过证券交易所来进行交易。

此外,信息的公开,可以让投资对象对投资者保持较高的透明度。目前的亚洲债券市场,市场透明度比较差,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非常严重,极大限制了投资者进入市场的热情,市场的流动性面临很大挑战。好的市场透明度,可以消除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减少投资者的信息收集成本,增加投资者进入市场的欲望。

4.改善市场的投资者

亚洲债券市场的各个经济体应制定积极的支持投资者政策,提高私人部门对债券市场的参与度,吸引更多的境外投资者。市场投资者的增加,可以让市场参与者的类型差异程度增多,不同顾客群体会有不同的资产组合策略,投资者的结构不再单一,投资方向不再趋同,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市场的流动性。

5.建立健全的市场监管体系

国外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市场的法律监管体系至关重要,它不仅可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还能保证市场的健康发展。为提高亚洲债券市场的流动性,维护市场的稳定,需要健全完善的法律保障。

五、结束语

流动性是衡量一个市场成熟与否的重要指标,它对市场的发展,市场参与者进行金融产品的投资,定价很重要,对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实施也很重要。缺乏流动性的亚洲债券市场不仅会影响对债券的需求,还会阻碍市场资金的流通,导致资金定价的扭曲,甚至关系到一个市场的存亡。因此,政府和私人部门需要共同努力,进行金融革新,提高亚洲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加速亚洲债券市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Key Developments in Asian Local Currency Markets[J]

[2] 曹红辉,李杨.亚洲债券市场:战略构想与初步策略[J]

[3] 张志文,白钦先.发展亚洲债券市场:理念、难题与前景[J]

[4] 黄梅波.林洋.东亚金融危机之后东亚新兴债券市场的发展[J]

[5] 李卫玲.发展亚洲债券市场应从发展各国国内债券市场开始[EB/ OL]

[6] 郑文力.亚洲债券市场发展的文献综述[J]

[7] 陈红.培育东亚债券市场的现状、障碍与前景[J]

债券市场流动性范文第2篇

如果债券市场供给减少,则债券市场需求下降的不利影响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对冲,其影响程度也将有所减弱。

债券市场供给端分析

(一)发行量角度

从发行量来看(见图1),2011―2016年债券市场总发行量年均增速60%,其中2011―2014年总体平稳,2015―2016年大幅提高,拉动6年发行量年均增速整体提升。

从债券类型看,2011―2016年国债发行量从15397亿元提高到30665亿元,年均增速16.53%,低于债市总体发行量增速(见表1)。地方政府债增幅较大,占比从2011年的2.55%提高到2016年的16.63%,发行额也从2011年的2000亿元提高到2016年的60458亿元,年均增速近5倍。地方政府债对债券市场发行总量的影响较大。央行票据作为货币政策工具,其发行随着货币政策的需要而调整。从近几年来看,央行票据在2011年和2013年大量发行,其中2011年的发行量占比达到18.05%。同业存单发行情况与央行票据形成鲜明对比,自2013年同业存单发行启动以来,其占比大幅增长,2016年已占债券市场发行量的35.81%。金融债发行量与国债类似,整体发行较为稳定。信用债发行量占比有下降趋势,但发行规模增幅要高于国债和金融债,这得益于近两年政府鼓励企业直接融资的相关政策。2011年信用债发行规模21234亿元,2016年达到78845亿元,年均增幅达到45.22%。

尽管债券市场发行规模不断提高,但由于地方政府债在二级市场流动性不够高,而央行票据近两年和未来可预见期限内发行额度有限,同业存单实质是银行间同业拆借的票据化,因此真正具有债券特征且二级市场流动性较好的债券主要包括国债、金融债和信用债等。自2011年以来,上述这些债券的发行量从60776亿元增加到155788亿元,年均增幅为26.06%,低于债券市场总体发行量年均增幅34个百分点, 2016年这些债券的供给量占全年发行量的42.84%。从债券市场新增债券角度看,债券供给规模中仅有不足一半的新增债券对二级市场债券收益率具有明显影响。

债券市场发行量与债券供给量的对比反映了债券市场供给端的变动情况。为了进一步说明债券市场更有效的债券供给量,笔者对债券市场实际存量余额的变动情况进行分析。由于不同债券期限不同,如果期限较短的债券发行量较大,则其对债券市场长期存量供给的影响有限,则意味着长周期下的债券市场供给量相对有限。由表2可知,2011―2016年,债券市场存量余额年均增幅28.03%,存量债券增幅远远小于发行增幅,债券发行期限以短期为主,债券市场供给相对稳定。

(二)债券存量余额与M2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债券市场供给量的相对变化,笔者进一步考察债券市场存量与货币供应量(M2)的比值变动情况。从全部债券市场存量余额与货币供应量的比值可知,2011年以来该比值逐渐增加,说明相对于货币供应量增加量而言,债券余额增幅更大,仅从比值变动可以说明债券市场供应量明显增加。如果从有效债券存量余额与货币供应量的比值分析,情况略有不同。更有效的债券存量是指包括国债、金融债、信用债在内的,流动性较好且对债券二级市场有明显影响的债券。由图2可知,更有效的债券存量与货币供应量的比值变动较小,2011―2016年仅提高5个百分点,这说明近5年债券市场有效供给量没有明显增加,可交易债券余额一直处于稳定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需求增加,则债券收益率必然会下行,债券价格将上涨。

债券市场需求端分析

从需求端来看,债券市场的投资者主要包括银行、保险、基金公司和券商,受宏观经济低迷和股市波动影响,各类机构投资者纷纷进入债券市场,增持债券投资。加之近几年理财资金大量配置债券资产,各类需求汇聚债券市场,导致债券市场需求大增。在供给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债券市场价格受需求影响波动明显,2014年以后,债券市场受需求推动长期走牛,收益率趋势性下行。下面从总量到结构做进一步分析。

(一)银行类机构

从债券需求总量上看,自2011年以来,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各类机构债券持有量均明显提升,其中基金公司债券持有量增加最为明显,从2011年的15505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65478亿元,增幅达到322%。商业银行债券持有量也从116604亿元增加到170504亿元,增长46%。信用社增幅最小,但近五年增幅也达到35%(见图3)。

商业银行是债券市场投资交易主体,各类商业银行债券持有情况略有不同。由图4可见,近年来各类商业银行债券持有量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外资银行持有量较低,可以忽略。全国性商业银行债券持有量增幅较小,2011―2016年增幅为24%,其中2015、2016年持有量相比上年度略有下降。农商行债券持有量增幅最大,近六年增幅达到318%,其次是城商行,增幅为121%。

从图5来看,金融机构债券投资余额及贷款总额逐年递增,其中2011年1月债券投资额为84257亿元,2016年12月债券投资额为247604亿元,增幅为193.8%。而同期贷款余额从483493亿元增加到1066040亿元,增幅为120.4%,债券投资增幅要大于贷款增幅。尤其2014年下半年以后,金融机构投资债券市场力度明显增强,而刚刚过去的债市牛市也正是从那时开始的。这说明,抛开经济基本面、货币政策等因素外,在债券市场供给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债券市场波动与债券需求量增加有直接关系。

为进一步了解商业银行债券投资的实际情况,更直观地观察2011年以来商业银行债券余额变动,笔者选取了5家商业银行作为观察对象,包括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从债券投资额度看,2011―2015年这5家商业银行债券投资额度增幅明显(见表3),其中兴业银行增长900.73%,中国银行增长92.93%,北京银行增长119.39%,广东农商行增长277.14%,青岛银行增长285.42%。从增幅上看,兴业银行债券投资增幅最大,增幅最小的是中国银行,也接近1倍。从年度看,增幅最大的是2014―2015年,这也是债券市场最为活跃的一年,可以看出商I银行在“资产荒”的背景下纷纷增加债券投资,以弥补信贷收益的逐步减少。为了更加客观地考察商业银行债券投资的实际比值,笔者以债券投资与贷款余额的比重为考察指标,反映债券投资在商业银行的战略定位。

由图6可以发现,上述5家商业银行债券投资额度与贷款余额的比值逐年提高,显示商业银行逐年提高债券投资在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其中兴业银行增幅最大,说明无论是绝对量还是相对量,兴业银行债券投资量在同业中都比较领先。其次是青岛银行,尽管青岛银行债券投资绝对量较小,但是债券投资在该行的发展策略上具有重要地位。

(二)理财资金

自2004年光大银行发行第一只理财资金以来,我国银行业理财迅猛发展。截至2016年6月,我国共有454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存续的理财产品共计68961只,理财产品余额由2007年的0.53万亿元增长至2016年6月的26.28万亿元,累计增幅达到4431%,同期理财产品余额占总资产的比重也由1.01%增加到12.06%。由于理财资金一直以表外运行为特征,因此其与表内债券投资形成债券市场的两股需求力量。监管部门对理财资金一直高度关注,包括《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银发z2014{127号)在内的若干文件一直在规范理财资金运用与管理。理财资金也处于高速增长态势,其中间业务收入逐渐成为银行利润的重要来源,而理财资金的配置多以债券投资为主,所以对理财资金增量的关注尤为重要。

银行理财起源于股份制银行,经过十几年的l展,股份制银行已经成为国内银行理财最大的发行主体。从发行量来看,截至2016年6月,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占比41.46%,国内五大行占比34.25%,城商行占比14.23%,外资银行占比1.14%。值得关注的是,自 2015 年 3 月份开始,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理财资金余额已超过国有大型银行,并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从增速上看,城商行、农商行增幅较大,其理财余额同比分别增长67.76%和118.18%,国有五大行理财余额同比增长34.93%,股份制银行同比增长33.62%,外资银行同比下降11.76%(见图7)。

2013―2015年,银行理财资金投向以债券及货币市场工具为主,并且占比逐年提高,由2013年的38.6%提高至2015年的51%,超过理财资金总额的一半以上。这与非标投资监管趋严以及非标产品收益下行有关。随着2014年以后债市走牛,理财资金与各路资金一道皆直接或间接投向债券市场(见图8)。

债券市场流动性范文第3篇

最近几年,发展中国家的债券市场取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不少国家都出现了市场流动性匮乏的情况。提高国债券市场流动性不仅可以以较低的成本为政府部门融资,而且能为其他高风险的金融产品定价提供指导,有助于市场提高风险管理技术,同时对于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一、市场流动性的理论分析

(一)市场流动性的衡量指标

理论上度量市场流动性有多个标准,但没有哪个标准能够准确把握流动性市场的所有特征。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定义,市场的流动性是指市场的参与者能够迅速进行大量金融交易,并且不会导致资金资产价格发生显著波动。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通常从密度、深度和弹性三个指标来度量市场流动性(BIS,1999):

1、密度:交易价格偏离市场中间价格的幅度,它通常可以用债券买卖价差来表示。差价越小,说明债券交易市场的竞争越激烈,因而债券市场的效率越高。

2、深度:它反映的是不会影响现行价格的市场交易量,可以用某一既定时间中做市商交易报价的交易量来表示,也可以通过债券的周转率反映。

3、弹性:指的是交易引起的价格波动恢复均衡的速度。弹性代表着市场的潜在深度,这一点仅仅从当前交易量指标上很难看出来。目前还没有较好的度量方法,通常是观察债券交易后恢复正常市场状态(买卖差价、交易量)的速度。

(二)提高国债市场流动性的作用

国债市场流动性对金融市场和货币政策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于国债风险小、同质性强、规模大,是其他金融资产(如商业票据、证券化资产、企业债券等)定价的基准和众多衍生金融资产(例如回购、期货、期权等)的基础资产,同时也是交易者对冲风险的重要工具。一个富于流动性的国债市场,在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定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二,国债市场形成的利率期限结构,能够反应市场参与者对利率变化预期和长期利率趋势,这种信息既是其他债券收益曲线形成和利率期货估计的依据,也为货币政策的实施提供信息,从而使货币政策的意图得以有效地传导。

第三,国债市场操作是央行在公开市场上最重要的操作工具。如果国债市场缺乏流动性,央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社会信用总量的能力会受到限制,资产价格容易过度波动。

二、发展中国家的国债市场流动性

1、“新发行债券”的价差的大小不一。像韩国的价差只有1—2个基点,而菲律宾新发行国债的价差却高达25—50个基点,而香港和新加坡市场上的价差为4—7个基点。成熟债券市场也有类似的情况:美国债券市场上的价差为1.5—3个基点,而日本市场上的价差却高达7—9个基点。当然,在一些国家中,过低的价差可能并不意味着就具有良好的市场流动性,因为市场的交易量相反可能会很低。但是发展中国家的价差普遍高于发达国家的价差。

2、如果用周转率指标(交易量/债券平均存量)来衡量,除了少数几个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二级债券市场普遍缺乏深度。一般发展中国家的周转率介于1—5%之间,而日本和英国大约是7%、美国则超过20%。

3、在发展中国家中,债券市场的流动性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集中债券上,而发达国家市场基准债券的期限范围要广得多。

三、提高国债市场流动性的政策

一个富于深度和流动性的债券市场对于整个经济来说,可以被视为一种“公共产品”,一方面,它能够为每个市场参与者和整个经济带来好处,另一方面,单个市场参与者缺乏促进和维持市场流动性的积极性,政府部门如财政部和中央银行也可以在促进市场流动性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利率决定市场化

在提高国债市场流动性的措施中,备受人们关注的是如何发挥市场的激励作用,特别是利率市场化的程度。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政策往往比发展债券市场更受重视。但是,在发展中国家通常不会出现利率完全市场化的情况,而且对债券利率的管制也从二级市场转向了发行市场。原因之一是,这些国家往往具有很高的公共债务,允许利率自由上浮,可能会给财政政策的稳定性产生损害。

利率并没有完全市场化的另一个原因是,所谓的“市场出清”的利率可能不是一个“合适的”利率,监管当局因此认为市场未必能形成竞争性的利率。这种看法不仅削弱了投资者的信心,而且阻碍了债券市场的发展(Fry,1997)。如果债券市场没有完全按照市场原则运作的话,上述观点并不是空穴来风。例如,由于感到债券拍卖利率不合适,管理当局可能会取消拍卖,或者对拍卖的债券规定一个保底价格。如果利率过高,还可能减少原先公开的债券拍卖数量。

债券市场流动性范文第4篇

香港与内地债券市场之间的“北向通”于2017年7月3日上线试运行,标志着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引进更多国际投资者也是境内市场逐渐从不成熟走向成熟过程的一个视角。当然,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与国际接轨和走向成熟不仅体现在容量与成员上,还体现在多项制度安排上。其中,做市商交易模式作为国际上通行的为场外债券市场提供流动性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在“北向通”试运行先期予以采用。

在过去的十六年当中,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各参与方,包括主管部门、自律组织、基础设施机构和市场成员等,进行了颇多的积极探索与实践,令做市商制度不断发展,逐渐完善。在历次市场流动性不佳的时期,做市商顶住压力做市,也体现了银行间债券市场核心层机构中流砥柱的作用。但相比于成熟市场,国内做市商制度在提供流动性方面仍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银行间债券市场是直接融资的重要场所,是货币政策传导的关键渠道,也是国际投资者配置人民币资产的主要领域。场外市场高效运行需要具备良好的流动性提供机制。如能统筹资源,更好地发挥做市商机构市场流动性提供者的作用,将令银行间债券市场获得更广阔的发展,增强其国际吸引力,并为推进金融改革和完善宏观调控打下扎实基础。

十六年的探索与发展

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制度的发展历程起步于2001年的双边报价制度。2001年4月,人民银行了《关于规范和支持银行间债券市场双边报价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详细规定了双边报价商的申请条件和双边报价业务规范,8月,批准9家商业银行为首批双边报价商,构建了初步意义上的债券做市商制度。

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双边报价机制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债券行情走低时,凸显了很多问题,如为了避免被动持仓风险,双边报价商的报价多次出现中断现象;报价的券种日趋减少,或者流于形式;虽有报价,但买卖价差过大,远远偏离市场等。另一方面,在促进市场流动性提高方面的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如2004年、2005年通过双边报价达成的交易量分别只占同期双边报价总量的2.88%和3.42%。

2007年,做市商制度正式建立。在这一年的1月,人民银行《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管理规定》确定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制度的基本框架,降低了做市商准入标准,进一步加大对做市商的政策支持力度。2008年,交易商协会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工作指引》,建立了做市商评价指标体系,并在2010年进行了修订。做市商队伍不断扩大,主体涵盖了主要的中外资银行和证券公司。

做市商制度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当中也曾经受住了一定的考验。2010年,受宏观环境和资金面的双重影响,市场收益率曲线整体呈上移趋势。在市场整体波动幅度较大,流动性面临较大压力的环境下,做市商顶住了巨大的流动性压力和估值压力,坚持为市场提供流动性,确保双边报价的数量和质量,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做市商的职责,在市场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2010年,23家做市商有效双边报价36万余笔,买卖报价量达到10.88万亿元,但与发达国家成熟的市场相比,无论从参与主体、债券品种,还是从市场规模、流动性等方面,仍有极大的提升空间。

2014年以恚建立尝试做市和支持做市机制建立推动了做市制度继续完善。

2014年6月11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尝试做市业务规程》,规范尝试做市业务。做市机构的扩容有利于改善投资者结构问题,还能通过尝试做市制度进行公开连续竞价,提升市场的活跃度和价格透明度,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国债期货价格的有效性。

2016年8月,银行间交易商协会《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业务指引》及《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业务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当前市场变化,完善做市商制度和评价指标。

2016年9月,财政部联合中国人民银行《国债做市支持操作规则》,支持国债做市,为现有的做市商制度查缺补漏,提高做市商的做市积极性。

2017年6月20日,财政部开展了1年期国债随买操作,操作额12亿元,此举在市场情绪较低时注入信心,极大提高做市商的意愿,进一步提高了国债的流动性,修复利率倒挂,健全国债收益率曲线。

截至2017年4月,银行间债券市场共有做市商30家,尝试做市机构51家(44家综合做市机构,7家专项做市机构)。

当前做市商制度存在的问题

做市商承担了持续双边报价为市场提供流动性的义务,显然也承担了更大的成本与更高的风险。这种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等来自于做市商权利义务的不平衡,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做市商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得做市商制度的作用发挥有限。

以美国为例,为了保证国债市场的流动性,承销商是从做市商中选出的,即先要成为做市商,才能成为国债承销商。借鉴国外成熟的债券市场经验,国内做市商在名义上也拥有一定权利,但是实际上,这些政策支持措施并没有落实到位。

做市商提供流动性不足,价格发现功能也就不够显著。国内债券市场的交易主要通过场外询价进行,做市商直接交易市场缺乏,做市交易占比仍较低,部分券种由于各类原因缺乏足够的流动性,买卖券存在较大困难,做市商难以为市场提供充分流动性,价格发现功能不显著。做市商在实际运作过程当中,为了尽可能地满足做市商评价要求或者为了排名,只能争取报更多的债券。

举个例子,做市商为了同时满足“做市义务”与“债券持有风险避免”,可以采用“空仓报价”策略。但由于中国国债市场流动性仍然不高,在多数情况下,做市商可能会一时无法在市场上买到对应债券。此时,做市商会转而点击另一家做市商的双边报价,从别的做市商手中获得支持。这样的行为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引发一连串的连锁点击成交,直到某个做市商持有对应债券。但此时,对应债券的市场价格已经反应过度,这种价格并不是最真实的国债价格,而是在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表现出来的扭曲价格。

2017年,财政部启动国债做市支持机制,将会较好地解决“空仓报价”策略的问题,但由于随卖机制目前尚未实施,仍需观察财政部在关键时候是否会及时支持做市商,引导合理的价格发现。

此外,做市商机制漏洞会加剧流动性风险。依据当前的做市商制度,产品户在交易时必须与做市商交易。这一制度安排初衷是为防止价格偏离和利益输送,但在2016年国海违约事件发生后,由于做市商担心被违约或者被牵扯进类似交易,不愿意承担交易双方的中间人,并对交易对手进行限制,导致市场上交易的债券数量减少,机构手里的债券不能迅速变现,交易价格也就不能反映债券的公允价格。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则是完善做市商制度,推动债券市场的分层,改变一对一询价交易为主的场外模式。

再者,目前可供做市商使用的避险和套利工具仍然较为匮乏。做市商做市的最大风险是存货风险,包括存货不足而卖空的风险和存货过多而估值亏损的风险。为使做市头寸快速恢复到合意水平,做市商除了通过调整买卖报价吸引客户反向交易调节头寸外,主要还需要通过与其他做市商进行大额交易来调整头寸水平,另外是通过衍生工具来对冲风险。

现阶段,中国债券市场发展还不完善,做市商缺乏平盘的出路,也缺乏对冲风险的工具,往往只能通过显著改变报价策略来防范风险,从而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市场的波动。

完善做市商制度的建议

提高做市的内在动力,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建设与发展银行间债券市场,另一方面也需要使做市商的权利义务相平衡。基于目前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四方面建议。

首先,推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分层,激励做市商拓展自身客户,建立以做市商为核心的债券市场分层机制。

要实现市场分层,就需要搭建做市商之间的直接交易市场,货币经纪公司重点对做市商进行报价。交易商的具体标准(如资产规模、交易量、风险控制等) 需要重新梳理界定,限定客户(即非交易商机构)只能与做市商和尝试做市商进行交易,从而区分做市商与交易商之间的交易商间市场(B2B市场)以及做市商与客户之间的投资者市场(B2C市场),最终形成“做市商―交易商―客户” 的多层次银行间债券市场。同时,政策制定者可以激励做市商通过报价竞争发展自身的专属客户,形成双边报价竞争的正向激励机制。

其次,建议统一央行和财政部的各类交易商Y格,加大对做市商的政策支持措施力度。根据现有的政策资源,可以在三个领域进行统筹完善。

一是将央行公开市场的一级交易商、债券二级市场的做市商以及财政部国债承销团的资格统一起来,打破各类资格利益碎片化的现状,增强做市商资格的吸引力,促进债券一二级市场的紧密联动。

二是抓紧落实《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管理规定》的相关做市商权利。允许做市商向央行或者财政部进行债券借贷;给予做市商融资方面的便利;减免做市商直接交易市场的交易及结算费用;做市商在报价数据和成交数据获取方面有别于一般投资者等。

三是改进做市商考评制度。树立“促进市场流动性与维护做市商利益”相兼顾的思想,适当简化考评指标体系;降低对报价价差的考核权重,增加对报价量和成交量的要求等;根据考评结果,定期对做市商和尝试做市商实行优胜劣汰。

再者,完善政策性金融债收益率曲线,鼓励做市商对不同债券进行报价。逐步完善对政策性金融债的关键期限段券种的报价,进一步提高政策性金融债曲线估值的有效性;进一步细化对企业债和债务融资工具的报价要求,鼓励做市商对不同评级的非政府类债券进行全面的报价,并在考核机制上有所奖励;对于新发行的非政府类债券,建议要求承销商(若其为做市商)承担一定的做市职责。

债券市场流动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债券 市场 问题 策略

一、债券的概念及现状

企业债券是企业依照法律程序发行、约定一定期限归还本金并支付利息的有价证券。它体现了发行企业和债券投资者的债权与债务关系。企业债券融资能够有效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融资成本等优点,是很多发达国家企业长期融资的首要渠道。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与深入发展,我国企业债券市场获得了快速发展,人们对企业债券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但由于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起步晚,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二、简析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债券市场不成熟,发行规模小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和国外成熟市场相比,在债券品种,市场规模,市场的发育程度等方面都很落后。不成熟主要表现在企业债券的品种、期限单一,相对于国债、政策性金融债等利率债券而言其占总体债券市场规模总量小,且企业债券流动性相对较差,整个市场体系不完善,相关发行定价制度等不健全,同时缺乏金融创新。自1988 年我国发行企业债券以来,企业债券的发行品种基本上保持相同模式,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统一利率等,缺乏灵活与金融创新,并没有对投资者产生太大的吸引力。

(二)二级市场发育不成熟,缺乏流动性

对于企业债券市场而言,企业债券自身的流动性具有重大意义。良好的流动性可以活跃债券市场,并有效推动企业债券一级市场的发展。一级市场若要发展壮大必须依靠发达的二级市场。目前,我国企业债券一级市场总体呈快速发展态势,然而二级市场的流动性依然较弱。目前二级市场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表现在上市品种少、规模小、交易量小。企业债券二级市场发展缓慢的直接后果是企业债券的变现能力差,投资者一旦需要资金,手中的债券却卖不出去,债券的优越性不能体现出来,影响投资者的信心。企业债券二级市场滞后必然会反过来影响一级市场的发行,从而制约了企业债券市场的总体发展。

(三)缺乏权威的评级机构,企业债券信用评级制度落后

在我国,发行企业债券的企业对其发行债券情况的信息披露极少,投资者对企业债券的风险性,流动性,安全性和收益性缺乏充分了解。制度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我国虽然也出现了许多中介机构,每次发行的企业债券也都有信用评级,但由于缺乏客观的标准,甚至缺乏职业道德,导致投资者和中介机构之间也产生信任危机,影响企业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四)政府管制作用较强

我国的企业债券市场在发行管理上不规范,在发行环节上仍采用计划规模管理和发行审制的模式。并且除基础债券之外,资产支持票据等新型债券发行规模尚未放开,在政策上束缚了债券品种的创新;并且企业债券的发行定价也并非完全市场化运作,企业债券发行利率弹性不大,无法客观体现债券的风险收益关系,也难以使每支企业债券得到合理的风险定价。

三、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策略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政府监管

我国管理层应当在相关证券法规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企业债券发行的法律法规,从而规范企业债券市场与交易市场的运作。完善及强化企业债券的担保制度,开展资产抵押、不可撤销或负连带责任等多种担保形式,担保不落实或虚假担保的一律不予批准发行债券,这是对防范企业债券违约的一项重要制度;建立对债券持有人的利益保护机制,增强债券条款的约束力,建立企业受托人制度;加强企业债券市场的信息披露工作,完善公众监督机制。

(二)不断完善债券信用评级制度,树立中介机构信誉

企业债券的信用等级标志着债券本身的信任程度和企业的偿债能力。将企业债券的信用等级公开披露出来,有利于投资者识别和判断。债券评级由专门的中介机构评级公司进行。要建立一个被广大投资者信任的评价机构,就必须建立一套对中介机构进行严格监督和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对所有发行债券企业建立有效的信用评级制度,及时并动态地调整企业评级结果,形成企业追踪报告制度,反过来促进信用评级机构的工作,使其真正实现客观、公正,做到行业自律。

(三)积极培育企业债券的流通市场,提高企业债券的流动性

二级市场是债券市场的生命线,要建立一个活跃、高效的企业债券二级市场,为一级市场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增加企业债券的上市品种,逐步放开企业债券转让流通价格,使债券在持有期间能合理流动和直接变现,满足不同类型投资者的投资及交易需求,推动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吸引各类型投资者积极参与企业债券市场的投资。同时各基金作为债券市场活跃的交易方可以尝试设立针对不同企业债券品种的主题债券基金进行产品细分,为基金投资者提供更多参与债券市场的机会。此外,建立企业债券的场外交易市场,建立统一的债券登记、保管和清算中心。

(四)加强对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和债券发行市场的配套改革

首先要明确企业产权,规范发债主体,提高企业信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要从实际出发,不断明晰企业独立财产权,健全企业约束机制,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企业价值实现最大化;此外,建立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基准利率,使发行利率市场化。通过大力发展国债市场,尽快实现国债发行利率的市场化,丰富国债期限结构,增强国债利率的基础参考作用;建立科学的企业债券定价体系;发行方式创新,发行规模化,降低发行成本;积极推行企业债券的新品种,研究开发并适时推出一些新品种,以适应市场的需要。参考文献:

[1]袁东.中国证券市场论[M].东方出版社,1987.

[2]王勇.对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深层思考[J].经济体制改革,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