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绿色低碳建筑技术

绿色低碳建筑技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绿色低碳建筑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绿色低碳建筑技术

绿色低碳建筑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绿色低碳建筑技术;生态城市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是国际上“可持续建筑”、“绿色低碳建筑”以及“生态建筑”等理念提出的现实背景。过去10年来,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以及日本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已经在绿色建筑技术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建立起各自较为完善的“可持续建筑”、“绿色低碳建筑”或“生态建筑”评价体系、认证方法以及政策措施等来推广绿色低碳建筑技术,来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以说,降低建筑全寿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主轴也将是国际“可持续建筑”、“绿色低碳生态建筑”未来发展的核心使命。

一、低碳建筑的定义

低碳建筑(low-carbon buildings)的概念是近几年刚刚提出的,在国内外还没有达成统一认识,在建筑领域,对低碳建筑比较清晰的定义为:指在满足人类对居住舒适性要求的前提下,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物料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回用过程),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的建筑。

二、推广低碳建筑技术的保障性措施

1、健全法律体系

完善的法律体系保障对于低碳建筑的推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低碳建筑管理的法律建设尚属起步阶段,至今没有一部国家的关于低碳建筑管理的法律文件。虽然《民用建筑节能条例》颁布实施以来,为建筑节能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但完全贯彻实施仍需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现有的法规中有关低碳

建筑管理的定量指标无从查询,缺乏低碳建筑节能减排的专项检查、监督管理和考核评价制度体系。所以在低碳建筑推广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制订完善的法律法规。尽快制定和颁布实施低碳建筑相关法律,并对《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电力法》、《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能源法》等法律法规进行相应的修订,将二氧化碳排放标准写入法规,进一步鼓励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

对于《煤炭法》、《电力法》等辅助行政法规规定碳的标准。充分重视碳税立法问题。我国关于碳税的法律尚属空白,碳税手段还未成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制度选择。尽管理论界对碳税立法的研究不断增加,但总体仍然薄弱。因此应尽快对碳税法律制度进行完善。

2、完善技术标准

我国为了推广绿色建筑制定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了规范绿色建筑的评价与标识管理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低碳建筑相关评价标准和标识办法,建立一个完善的低碳建筑评价标准能够更加有效的实现低碳建筑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发展。建立低碳建筑评价标准应该坚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的原则,重点突出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环保要求、体现过程控制的原则、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原则、系统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该标准包括低碳建筑节能设计规范、低碳建筑标准,建筑物采暖和制冷温度控制标准等;修订风机、水泵、变压器、电动机等主要工业耗能设备、家用电器、照明器具、办公设备以及机动车等的能效标准。

3、构建低碳建筑认证体系

推广低碳建筑技术的核心是降低建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构建低碳建筑认证体系就是用法律的手段对建筑碳排放量标准进行明确的界定,对于符合要求的建筑授予低碳建筑标志或者称号,以此大力推动低碳建筑的发展,激发企业的积极性,从而向社会推广以达到建筑减碳效果。低碳建筑认证是政府用法律手段半强制化的方式推动低碳建筑发展的创新手段,努力开发低碳建筑新技术,引导全社会消费者向低碳的生活模式转变。

4、重视技术研发,培养专业人才

积极开展同国外发达国家的战略合作,借鉴其低碳建筑技术和推广经验,实现我国低碳建筑推广发展的目标。从政策和资金方面向低碳产业倾斜,加大投入进行新型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着重发展以节约能源为重要目标的低碳技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开辟新的洁净能源,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快对燃煤高效发电技术、CO2捕获与封存、高性能电力存储、超高效热力泵、氢的生成、运输和存储等技术研发。政府在经济上为个人、机构以及企业开发低碳建筑新材料、新技术提供支持,加大对新材料、新技术的扶持。

三、绿色低碳建筑技术发展展望

1、绿色低碳建筑技术应用研究中的问题

近年来,绿色低碳建筑的发展得到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建筑的良好环境。各级政府加大推动发展绿色建筑的政策力度,发展绿色低碳建筑技术是建设领域贯彻落实国家节能减排目标的唯一途径正在逐步形成共识。在过去的十年里,我国绿色建筑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绿色低碳建筑技术以日新月异的速度渐趋成熟完善。与此同时,经过几年来的实践,绿色低碳建筑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技术创新性不够,集成程度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优化措施较少,有技术堆砌的倾向;绿色低碳建筑领域的标准体系仍不够完善;绿色低碳建筑运行效果难以保证,投资收益有待进一步深入细致研究;技术适应性研究不足,对一些绿色低碳建筑技术的地区气候适应性尚不明确;绿色低碳建筑技术的应用仍然偏重于“设计层面”,出现“重设计,轻运行”的现象;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目标及方法尚待进一步明确。

2、绿色低碳建筑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正处于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在未来20年具有保持GDP快速增长的潜力,同时也面临着能源与资源供应紧缺的压力。在建设领域,推进建筑节能,发展绿色建筑是实施我国能源和资源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十二五”期间,绿色建筑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大面积发展,继续带动建筑行业的绿色革命。展望未来,绿色低碳建筑技术的发展可能会呈现以下特点:绿色低碳建筑技术将逐渐融入到建筑的规划、设计、建造及拆除的全过程,改变传统的建设方式;绿色低碳建筑技术实用性能及集成程度将不断提高,逐渐摆脱“噱头”式、简单“堆砌式”应用;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将与“碳排放”、“碳交易”的概念紧密结合,达到“绿色”同时“低碳”;绿色低碳建筑技术能够与“智能建筑”、“生态建筑”等建筑理念相融合;绿色低碳建筑技术领域的产业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技术选用将更加注重投资效益比;绿色建筑技术向技术性能更高的方向发展,即绿色建筑将逐渐向高性能绿色建筑发展;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将以“统分结合,以统为主”的趋势向前发展,紧贴最新技术动态,注重行业特点。绿色低碳建筑标准体系修订周期将更短,低碳建筑领域的相关标准将逐渐建立起来。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能源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阻碍我国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建筑业的能耗已经超过工业成为第一能耗大

户,因此降低建筑能耗、推广低碳建筑势在必行。如何科学有效的推广低碳建筑

对我国实现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围绕低碳建筑技术展开研究,重点研究低碳建筑技术的推广应用,并取得了

一定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有为,王清勤,赵海,等.学会标准《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编制简介[C]//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绿色建筑2013.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203~207.

[2]李启明,欧晓星.低碳建筑概念及其发展分析[J].建筑经济,

绿色低碳建筑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暖通空调;节能环保

1. 引言

绿色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回归自然建筑和节能环保建筑等。绿色建筑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保持环境生态平衡。“绿色”是一种象征意义,并非指普通化的绿化改造。一般的建筑在建造、使用、拆除过程中,会消耗大量资源,占全球能源的50%。对环境也会产生严重污染,其污染物占污染物总量的34%。绿色建筑的理念,由西方发达国家于20世纪70年代率先提出,遵循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又有可适用价值的原则,可持续发展是绿色建筑的核心。随着全民经济的发展,我国乃至全世界都面临着经济危机的严重威胁。环境问题和城市化进程互相矛盾。生态问题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绿色建筑也就是可持续建筑。

2. 暖通空调的应用

由于暖通空调的主要功能包括: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这三个方面,取这三个功能的综合简称,即为暖通空调。

暖通空调包括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三方面。因此简称为暖通空调。

2.1 蓄冷技术的运用

由于夏季用电量比其他季度较高,为了避免更大问题出现,国内大多省份采取高峰期间拉闸限电政策。自上世纪90年代末期,为了降低用电峰谷差,一种高效节能的蓄冷空调开始面世。大大缓解了用电高峰,同时改变了拉闸限电所带来的不便。变压器绕组反向电动势保护。由于变压器绕组具有很大的电感,在测量过程中,不能随意切断电源及拉掉接在试品两端的充电连接线。测试完毕后,应先将变压器两端短接,然后才可以切断电源。

蓄冷技术能给社会带来良好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的技术,是面对能源危机时优化资源配置、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技术。它是利用夜间时段制冷,将冷量以冰或水的形式储藏在冷设备中的一种原理。目的在于释放储存的冷量供给空调,来达到电网的移峰填谷、节能环保和节省运行的电费。冰蓄冷和区域供冷不仅可以节能环保,还有利于社会资源的优化利用。由于我国的发电主要以火力为主,发电机的可调性不强,所以就难以控制或者改变电站的发电量。冰蓄冷技术的运用,夜间可以高速运行,可降低单位的耗电量,提高电厂发电机的效率。其次,电力资源占有率的降低,是冰蓄冷和区域供冷技术避开用电高峰产生的结果。同等的电力资源可以提供给更多的项目,是由于资源更多了。电力建设的投入对缓解国家用电紧张局势做了很大的成就。

2.2 采用太阳能暖通节能技术

太阳光普照大地,没有地域的限制无论陆地或海洋,无论高山或岛屿,都处处皆有,可直接开发和利用,且勿须开采和运输。开发利用太阳能不会污染环境,它是最清洁的能源之一,在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的今天,这一点是极其宝贵的。到达地球表面上的太阳辐射能约相当于130万亿吨标煤,其总量属现今世界上可以开发的最大能源。据目前太阳产生的核能速率估算,氢的贮量足够维持上百亿年,而地球的寿命也约为几十亿年,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说太阳的能量是用之不竭的。太阳能是除核能以外的所有能源(化石能、水能、风能、生物能)之母,人类利用太阳能的历史几乎与其本身的历史一样悠久。1904年,美国人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太阳能热水器,从此、人类进入了太阳能利用的机器化时代。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富的增加,人民的生活品质不断提高;从而,对生活热水的需求迅速增加。上世纪七十年代,第二次石油危机发生,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受到重创,然而,无意中却为太阳能热水器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从此,在西方发达国家,太阳能热水器进入了大规模生产和使用时代。

太阳能供暖利用太阳能转化为热能,通过集热设备采集太阳光的热量,再通过热导循环系统将热量导入至换热中心,然后将热水导入地板采暖系统,通过电子控制仪器控制室内水温。在阴雨雪天气系统自动切换至燃气锅炉辅助加热让冬天的太阳能供暖得以完美的实现。春夏秋季可以利用太阳能集热装置生产大量的免费热水。太阳能供暖工程的寿命可达20年以上,一般5年内就可收回成本,长达15年以上的免费享用尽显它的经济节能本色。

系统组成:太阳能集热器;换热水箱;燃气锅炉(或者其他加热设施);循环控制中心;温度控制器;地板采暖系统;生活热水系统。

2.3 勿盲目规模化地源热泵

面对我国能源日趋严峻的形势,对所有从事建筑节能工作者来说,这让我们既感受到了压力,也体会到了肩上所承担的巨大责任。在使用或推广一些节能技术时,一定要慎重,要做好相关的技术经济论证,不能盲目规模化,否则一些原本可以节能的技术或项目反而变得不节能。

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减少能源的消耗,一是材料的选用,需选用新型保温材料来予以节能,在设计上采用热水预制保温埋排管,在输送系统管理上,要运用计算机系统进行调控,科学有效对网管流量合理进行配置。

不可否认地源热泵技术的重要性。要正确合理的使用,不仅节能而且清洁。但若使用不当,如不分性质、项目、规模,不分地点、场合,盲目地去运用这项技术或者规定使用这项技术,就有失偏颇。失去的原有的有利的功效。地源热泵技术并不是适用于全国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工程项目的技术,而是有它的运用范围,有使用条件的限制,包括水源、空气源、热泵技术等。如果一个项目太大,不仅需要大面积地下空间来蓄能,地源热泵技术就是把土壤作为一个蓄热体,利用它来储存和释放热能。一旦冷热取存不平衡,付出的电力能耗将非常巨大。

3. 结论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需要更多,人们对自己的生活有更高的追求和向往,如舒适愉悦的居住环境,豪华带有暖通空调的办公环境等。暖通空调的发展为人们想要的舒适生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是人们可以在舒适的建筑中,可以亲近自然。人类对新科技的认识,把它运用到世界的发展和环境回归中,建造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建筑”和“绿色建筑”。使现代建筑充满绿色的生机和活力。使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志彬.浅谈绿色建筑中太阳辐射能的利用[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3(3).

绿色低碳建筑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低碳 节能 建筑

1绿色建筑与低碳建筑概念与特征

建筑是人类生活,工作 ,娱乐的主要场所 ,但是建筑在从规划设计开始 ,到施工 ,运行,后期的装修入户,及至最终拆迁的生命周期内,出规划设计外,其他阶段都伴随着资源利用,能源输入,以及废水,废气,废物的排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筑越来越多,建筑生命周期的循环使人们意识到建筑本身就是能量堆砌的结果。正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绿色建筑的定义:“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目前低碳建筑已逐渐成为国际建筑界的主流趋势。一个经常被忽略的事实是 :建筑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几乎占到了50%,这一比例远远高于运输和工业领域。在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上,建筑的“节能”和“低碳”注定成为绕不开的话题。

2绿色低碳建筑的意义

建筑本身就是能源消耗大户,同时对环境也有重大影响。据统计,全球有50%的能源用于建筑,同时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也是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尽管诸如道路,桥梁,隧道等不能以绿色建筑去衡量,但是居住区,办公大厦公寓等对资源的利用时周而复始的。另外,建筑引起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占据了环境总污染的三分之一还多,人类活动产生的垃圾,其中40%为建筑垃圾。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大量人口涌人城市,对住宅,道路,地下工程,公共设施的需求越来越高,所耗费的能源也越来越多,这与日益匮乏的石油资源煤资源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另外,在建筑过程中使用的能量,如电能,汽油,柴油等都附属有CO2的产生,如电能来自煤的燃烧,建筑物材料的运输来自于电能或者汽油,柴油的燃烧等,而且这些耗能是巨大的。我国处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人们对高水平的生活的追求越来越强烈,这种消费升级使得人们对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人均耗能也越来越高,产生的CO2废弃物越来越多,这与全球倡导的保护环境理念相违背以火电为例,全世界火力发一度电能排放约0.5kg的 CO2。我国的火力发电技术不高,初步估算一度电约排放0.7kg的CO2,而我国火力发电量占发电总量的75%左右。建筑过程中还有一些能量是以间接电能的形式出现的据估算至2020年我国建筑能耗将达到 10.89亿吨标准煤,也意味着产生20亿吨CO2。但是如果推进建筑节能,以现在的速度和技术看,届时将减少1.4的标准煤然后,这将大大缓解地球温室效应产生的压力,也极大的保护了其他资源。

3以“低碳”应对全球气候挑战

低碳设计是指采用低碳技术和零碳技术乃至负碳技术策略,实现低碳、零污染、高效率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设计方法。全球气候变化的形势大家都很关注,对我们建筑领域来讲 ,我们节能减排的任务意义很重大,也很艰巨,建设生态低碳城市、低碳生态社区、低碳绿色建筑 ,已经成为全球应对挑战领域的主要策略。低碳建筑和绿色建筑相比,在内涵和目标上是基本一致的,但是侧重点不同。绿色低碳建筑更强调减少污染排放;低碳排放是减少碳排放,它更切合节能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主题。

4绿色低碳建筑的发展现状

绿色低碳建筑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等多重理念,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要求,顺应了时代潮流。我国绿色低碳建筑的发展现状可表述为,前途光明,但路途坎坷。目前,绿色建筑、低碳建筑在中国的推广还是刚刚起步,好多问题亟待我们去解 决,去探讨,需要设定对应的部门,才能保证政策的落实。我认为低碳的概念其实和节约型社会的概念是连在一起的,这也正符合我国可持续性发展的需求。它本身不仅仅是指建筑节能 ,而是将能源的消耗 、环境等各个因素整合起来的一个概念。低碳主要是指减少整个社会的能源消耗 ,因此低碳是大环境下的低碳 ,只有在整个大环境下实现低碳,才可能真正做到可持续性发展。还急需加大低碳减排的宣传力度,使得社会各界都来积极关 注绿色建筑和低碳生活,使绿色成为每一个普通居民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我国绿色人居的进程。 发展低碳生活、建造低碳建筑不仅是政府、专家的事,积极树立低碳生活理念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低碳生活,是一种自然而然去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注意节电、节油、节气、垃圾回收以及绿色出行,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每个节能细节做起。很多低碳生活方式,大家都是可以做到的,即使是再小的一份力量,都是对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社会的一种支持。

5低碳建筑中的施工技术

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目前低碳建筑已逐渐成为国际建筑界的主流趋势。“低碳建筑”低碳建筑采用结构体系、地能热泵系统、智能布线配电系统、太阳能综合利用、节能门窗、雨水收集中水利用及其他低碳使用技术。低碳建筑技术不仅可以大幅度降低能耗,同时可使建筑碳排放水平降低50%左右。低碳建筑主要有以下几种技术形式,外墙节能技术:墙体的复合技术有内附保温层、外附保温层和夹心保温层三种。我国采用夹心保温作法的较多;在欧洲各国,大多采用外附发泡聚苯板的作法,在德国,外保温建筑占建筑总量的80%,而其中70%均采用泡沫聚苯板;门窗节能技术:中空玻璃,镀膜玻璃(包括反射玻璃、吸热玻璃)高强度LOW2E防火玻璃、采用磁控真空溅射方法镀制含金属银层的玻璃以及最特别的智能玻璃;屋顶节能技术:利用智能技术、生态技术来实现建筑节能的愿望,如太阳能集热屋顶和可控制的通风屋顶等。制冷和照明是建筑能耗的主要部分,如使用地(水)源热泵系统、置换式新风系统、地面辐射采暖;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太阳能热水器、光电屋面板、光电外墙板、光电遮阳板、光电窗间墙、光电天窗以及光电玻璃幕墙等。

7结语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将会有更多优良的建筑材料和先进的建筑技术被运用到现代建筑施工工程当中。在新形势下,我们要坚持科技创新,实现更好的建筑技术开发,为我国的建筑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此外还有更加注重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低碳建筑。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GB/T 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oo6.

[2]李湘洲.才东明.21世纪建筑【M】.北京:建材 工业出版社.2002

[3]夏云.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建筑【M】.北京: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绿色低碳建筑技术范文第4篇

1.1创造舒适、健康、安全的生活空间

绿色低碳建筑为人类创造了舒适、健康、安全的生活空间和建筑自身的性能与特点是不可分割的。因为绿色低碳建筑不仅涉及建筑物自身,还涉及建筑物包含的生态构建、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等等。对于绿色低碳建筑而言,其包含的生活环境通常要使用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并使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低碳建筑材料、新型能源等等模式来建设建筑物,进而使得建筑和使用过程遵循“科学恰当选址、循环利用资源、高效节约能源、建筑环境安全、降低废气排放、建筑合理实用”等等建设特征。一般情况下,建筑环境对于使用者有直接影响,使用彩色建筑的设计方法,依据建筑施工情况来规划涉及建筑,使用绿色低碳的施工方法来满足人们对于绿色施工里面的追求,并且在给予人们绿色、低碳与舒适的生活空间的同时保证人们的生命与财产安全。

1.2改善气候问题

绿色低碳建筑技术就是使用新型低碳技术甚至是负碳技术来建设建筑物,使得建筑物不仅达到绿色低碳的要求,还能实现高效能、少污染的目的。近些年,人们对于气候越来越关注,就当前建筑业而言,实现降低废物排放量与节约能源更为重要,构建舒适安全、绿色环保的生活环境日益成为解决气候问题的主要环节。虽然绿色建筑与低碳建筑具备相同含义,但是实际建设时,两者关注节点不同,绿色建筑更为关注环境污染,低碳建筑更为关注二氧化碳排放量,所以,在进行绿色碳建筑建设时,将两者结合起来更为有效。

1.3节约环境资源和天然能源

建筑物自身就具备较高的能源与资源消耗,并且对自然环境具有难以预估的影响。依据有关数据显示,全球大部分能源与资源都运用到建筑业之中,并且人们在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所挖掘的原材料大多数也是运用在建筑建设中以及建筑所需的设备设施之中。另外,建筑物形成的废气污染与光污染也是非常严重的。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发展进程不断加快使得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导致建筑物生活需求不断增加,能源消耗也就不断增加,建设绿色低碳建筑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节约环境资源与天然能源,促进建筑业可持续发展。

2绿色低碳技术在商品房中的应用

2.1降低能源使用率

新型绿色低碳建筑与传统建筑技术不用,其主要使用新型原材料进行建筑施工,例如:使用隔热保温原材料,可以维护室内温度,从而节约能源。另外,还有些新型原材料可以使用在建筑物外层,降低建筑物消散速度,从而节约能源。新型绿色低碳建筑材料在建筑业达到了广泛运用,不仅尤其其实用与便捷,还具备保温隔热的效果,因此备受关注。

2.2减少电能使用量

众所周知,电能为人类生产与生活中相当重要的因素。我国目前电能处于严重短缺的状态,现阶段我国电能主要来源于火力发电,需要使用大量煤炭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环境的发展,因此,不断推广绿色低碳建筑施工技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电能使用量。

2.3减少用地面积

我国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经济不断发展,用地情况日益突出,尤其表现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建筑用地问题不断加剧,因此,应该使用绿色低碳建筑技术不断减少建筑用地面积。

2.4节约水资源

我国具有大量淡水资源,但是人均淡水资源量却非常少,很多地区都处于水资源短缺的现状。现阶段,我国建筑业对于水资源循环再利用技术相对较为却是,因此,只要能够发展区域技术来实现绿色低碳建筑水资源的循环再利用的建设任务或者是对于建筑物产生的废水进行净化处理并且使用到其他领域,就会在很大程度上节约水资源。

3应用绿色低碳建筑技术的关键点

3.1结合建筑实际环境

建筑物是否能够结合自然环境是较为关键的一个问题。根据建筑物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来选择科学合理的建筑模式,并且根据建筑模式的应用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与共同进步是建筑物应该做到的一个方面。例如:对建筑屋顶进行绿化工程,在屋顶种植植物,不但能够绿化环境,还能增加资源使用率。对于一些声污染严重的地区而言,更适合在屋顶进行植物种植,不仅能够使用植物隔音作用来对城市声污染问题进行改善,还能增加建筑物通风口的数量,选择人工智能模式,使用电脑程度改变室内湿度与温度等等因素,促进建筑物不断满足人类需求。

3.2发挥物理环境作用

目前,大量建筑设计师在对建筑物进行规划设计时,会结合建筑物周围物力环境。例如:在建筑物通风选择时,会使用天井,使得建筑物上方涌进新鲜空气,并且对较轻的气体可用使用建筑天井输出到建筑物之外,较重的气体可以使用地下管道排除室外。在对阳光进行利用时,建筑设计师能够使用天然阳光满足建筑内部照明功能,使用智能感应的方式来对室内感光度进行改变,使得建筑物得到更为舒适的光线,并且光度会伴随时间变化而进行恰当地调整。

3.3关注建筑选址

在建筑物建设的过程中,选址是一项非常关键的工作。

①选择合适的地址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建设成本,为工程建设提供更多资源能量。例如:使用合适的光照角度能够提供更佳的光线。

②在进行建筑物选址时,应该对地域日照、风向与温度等等要素进行充分考虑,因为良好的建筑选址能够使所构建的建筑物在相同的自然因素下拥有更好的光线、更通畅的通风设施等。

4结语

绿色低碳建筑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低碳城市,绿色建筑,城市可持续发展

前言

目前全球空气质量日益恶劣,主要是由于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经济顾名思义就是指在城市发展中通过减少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利用风能、核能、水能等可再生资源,转变能源利用结构,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达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低碳城市的核心是节能减排,通过发展绿色建筑,必定能为低碳城市做出贡献。

一、绿色建筑的含义及发展现状

(一)绿色建筑的含义

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人类社会对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建设之时能做到最大化节约自然能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及木材资源等等,减少建筑时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同时又能保证居住的舒适度、健康度和安全性,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持续多年,成果显著。1986年,政府《北方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拉开了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序幕。十三年后,国际建筑师协会第二十届大会促使北京颁布了《北京》,现代绿色建筑技术的研究在各地都陆续开展并有了一些实践。就目前来看,发展现状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评价标准不完善。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主要有六大指标,分别为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外环境质量以及运营管理。但在实际评价中没有具体指标,基本依靠主观判断,同时只关注了节约资源的方面,不重视居住的舒适性和自然协调性,造成了评价的片面性和低质量;第二,缺乏激励发展绿色建筑的机制。绿色建筑作为一个新行业,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和机遇。如果没有政府建立完善的政策法规和认证体系,开发商在投资时面临着的风险就更大,得不到政策保障,就不会积极发展绿色建筑。最后,政府和大众方面都没有充分认识到发展绿色建筑的重要性。政府的忽视导致了开发商迟疑进军绿色建筑市场,民众的忽视造成了绿色建筑的消费市场窄。

二、解决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

虽然我国对绿色建筑的研究已持续多年,但社会大众对此还不够熟悉,节约资源的意识还不够深入,政府或开发商应加强宣传绿色建筑的力度,让民众了解发展绿色建筑的重要意义。比如,在城市中的地铁站、公交车上做广告,广告的形式可以是平面广告,也可以是视频广告。通过诙谐幽默、通俗易懂的方式让人们重视绿色发展,关注绿色建筑。

(二)确定完善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的六大评价指标在实施过程中太过粗化,不具体,评价过程强烈主观化,且评价范围片面。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应建立健全绿色建筑评价制度,在办理施工许可证前应严格审查施工项目,组织专家团队监督并检查建筑过程中的节能问题。在项目建成后,还要重视评价建筑居住的舒适度、安全性及自然协调性,并严格将之纳入评价体系。

(三)研究推广新技术

除了现有的建筑节能设计,在建筑过程中还可以积极借鉴外国先进经验及技术,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及新工艺,不断提升建筑的节能水平,同时可以开展示范点,在示范点试验新技术和新设备。

(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各地区利用自身的人才和技术优势规划设计绿色建筑,研究适宜的绿色建筑技术路线,规范化设计标准、施工标准和管理标准,鼓励绿色建筑人才之间的学术交流,保障绿色建筑的发展。

(五)完善激励政策发展绿色建筑

除了《节约能源法》、《建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政府还应建立完善的激励政策,明确表明政府对绿色建筑的态度,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各方主体责任、各项管理制度等等,将配置市场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六)规划发展绿色产业

在绿色建筑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一体化的绿色产业发展,比如,以太阳能、水能、风能等资源为主要利用资源的产业,节水设备生产企业,太阳能电磁板生产企业等等,在税收、财政等方面放宽管制,促进绿色产业一体化的发展。

结束语:新时代下,社会对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建设之时能做到最大化节约自然能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及木材资源,减少建筑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同时又能保证居住的舒适度、健康度和安全性,与自然和谐共生,也就是绿色建筑。对我们而言,积极借鉴外国先进经验及技术,不断提升建筑的节能水平,保障绿色建筑的发展,促进绿色产业一体化的发展,不只是为了建筑的节能性和长久发展,更是为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为了这片天地能真正地与自然相融。

参考文献:

[1]费衍慧,林震. 低碳城市建设中的绿色建筑发展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S2:169-172.

[2]毛洪伟,李芬,郭永聪. 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改造技术公众认知研究[J]. 资源科学,2012,09:1798-1805.

[3]叶祖达. 我国绿色建筑的设计技术选择分析[J]. 现代城市研究,2013,10:60-69.

[4]王立. 绿色建筑: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路径[J]. 政策,2011,01: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