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的数学知识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数学乐学教学质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充分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提供观察和实践操作的机会、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大胆想象并学以致用,则能使学生变“厌学”为“乐学”,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做简要阐述,以期抛砖引玉。
一、借助生活体验,化难为易,轻松学数学
教师可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让研究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看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浓厚兴趣,又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一些合适的教学内容,融入现实的教学情境中,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学生从内心情感上接受数学课,喜欢数学课,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数学家的思维来审视世界、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学会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当然,创设怎样的生活化情境,还需要教师不断学习,积累和摸索。
二、营造宽松氛围,平等民主,快乐学数学
要想让学生喜欢学数学,笔者认为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很重要的。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应该是民主,平等的。应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自主发现甚至敢于批评争论,让周围环境成为激发学生灵感和顿悟的场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倡和鼓励三个挑战:一是向教师挑战,鼓励学生发表和教师不同的见解和观点;二是向课本挑战,鼓励学生提出与课本例题不同的解法;三是向同学挑战,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钻研,得到与同学不同的结论,避免人云亦云。实践证明,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关键在于教师能不能真正放下架子,抛开条条框框,努力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只有有了这样一个宽松的创造空间,学生才能敢说,敢做,敢于标新立异,创造潜能才能源源不断地激发出来。
三、注重实践操作,培养能力,形象地学数学
实践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厌学为乐学。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缺乏兴趣。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获得认知。
比如,在学习椭圆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主动探究、建构概念。
先明确要求,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块纸板,一段细绳和两枚图钉,按课本的要求画椭圆,再用多媒体演示画法,最后让他们概括椭圆的概念,并与书本上的概念相比较,提炼其中的关键字、词。经历这样的过程,可以亲身体验椭圆的画法,品尝成功的喜悦,形成正确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再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在绳长不变的前提下,改变两个图钉间的距离,观察画出的椭圆有何变化?当两个图钉合在一起,画出的图形是什么?当两个图钉固定,能使绳长小于两图钉之间的距离吗?能画出图形吗?
经过以上思考与实践,学生自然能很快得出结论,当2a>2c时,动点的轨迹是椭圆;当2a=2c时是线段;当c=0时是圆;当2a
通过上述实验的演示与操作,问题情境的创设,以及学生的讨论回答,使学生对椭圆的概念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认识,全面深刻的理解,不仅知其然,更知其之所以然。
四、强化应用意识,学以致用,实在地学数学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为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氛围给学生以实际应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应用中巩固新知识。通过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是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以及把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实现通过知识的运用、实际问题的解决,又能反向促进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比如,在学习“不等式应用”时,选用这样一道应用题:某博物馆的门票每张10元,一次购买30张到99张门票按8折优惠,一次购买100张以上(含100张)门票按7折优惠。甲班有56名学生,乙班有54名学生。
(1)若两班学生一起前往该博物馆参观,请问购买门票最少共需花费多少元?
(2)当两班实际前往该博物馆参观的总人数多于30人且不足100人时,至少要有多少人,才能使得按7折优惠购买100张门票比根据实际人数按8折优惠购买门票更便宜?
该题以“参观博物馆”为背景,让数学走进实际生活,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掌握数学知识,能带来许多便利乃至实惠。
五、加强思维训练,大胆创新,创造性地学数学
关键词:数学知识 高中物理 解题 运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0(c)-0148-02
在西方的科学常识中,数学是基础性的学科,它包括代数与几何;探讨数学知识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对数学中的一些函数、方程、几何、极值法等基本,但处于核心地位的内容加以应用,使其能够在高中物理学中对规律的描述、物理概念的理解、公式的推导等,能够快速、有效加以把握;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解题思路,更为简化地将复杂问题通过数学方法加以解决,提高解题效率等。以下就从这个角度对数学知识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运用展开具体讨论。
要在高中物理解题中运用数学知识,就需要先在物理教学中对数学概念进行一些渗透,比如,类似定义的名词,如:向量既是大小、方向方面的量,又能够遵守三角形的不变法则,当换到物理中时发现,需要在四边形法则之下,对其进行讨论,所以,向量、标量之区分,就是一个显著的示例;另一方面,抛物线在两种学科中均存在,但在物理中要考虑空气阻力问题,而在数学已经拥有了这方面的了解,通过区分差异,在学习中可以更好理解相在物理概念等;另外,数学是物理的基础,而物理中也应用到了好多数学方法;所以,应该加强数学知识的运用。
1 数学知识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运用
高中物理非常奇妙,而对于数学知识的应用却有助于解决诸多比较难解的问题,或者简化诸多抽象而复杂的物理难题,比如:通过函数可以让问题更为简化、易于求解,通过图像可以让抽象转变为形象,然后,通过具体的分析得到最终的答案,理解其中的奥秘;再如,几何图形的运用就可以让物理运动更为形象的在几何思路中获得认知等,以下就从这些方面进行具体说明。
1.1 函数的运用
举例:若在某两地(A、B),有2个人(甲、乙)相向而行,B-乙比A-甲出发早6 min,当二者同时见面时,B-乙再多行110 m,见面后速度相同,共同前行,A-甲到达A地B地7 min,B-乙到达A地10 min,问题是二人速度、两地距离各是多少?
如果直接根据物理学知识进行分析,似乎比较复杂,但是,若能够尝试换为数学思路,就可以设想一个求解方程,然后,通过换元方法,将较难的问题简单化,然后,通过方程来加以解决。具体分析过程是,先设x为二者见面时的地点到A地的距离,那么,B=x+110,甲速度=x+110/7、乙速度=x/10;所以可以得到方程x/x+110/7=x+110/x/9-6,对其进行简化就可以得到另外一个方程7x/x+110-9(x+110)/x+6=0;那么,设y=x/x+110,那么,就可以得到公式7y2+6y-10=0问题就变为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求解即可得到答案。
1.2 几何法的运用
在应用几何法方面,比如:物理学中对带电粒子在有界磁场方面的运动问题的分析、物理变力问题的分析,往往可以利用几何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如:三角形原理、作图方法等,这样就可以让问题更为直观得到分析;而且运用几何学解决物理学中的问题,诸如:对称点性质、两点间直线最短、相似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等,此类基本性的原理应用较多,而且通常的解题经验也表明最为一般的原理最为常用,且能够达到较好效果;另一方面,在高中物理中,会遇到电学、力学更为复杂的问题,但若通过圆的相关知识,不仅可以深入分析,也能够让圆周运动之类的原理得到很好发挥,以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解题的技巧与水平。
1.3 图像法的运用
图像法针对的是抽象问题的直观化,以及解决。因为对于高中物理而言,逻辑思维并不是很强,遇到抽象的题目,转换能力一般较差,因此,若能够引入数学中的图像法,那么,就能够将抽象题目转换为直观图像,再通过数学思维打开解题思路;从而达到以图像的识别为途径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尤其是要关注图像的绘制问题)。
比如:若从定义方面看,图像所表达的物理,主要是通过纵轴-交点,对量-函数进行表述;以运动学为例,v-t、s-t,二者图像差异较少,混淆的可能性最大,所以,需要认真分析、仔细辨别;另一方面,遇到诸如点、面积、斜率之类的问题,也需要进行重点分析,如线――过程中的规律、变化过程,而v-t图像中的线――倾斜直线是匀速直线运动,斜率是横纵坐标物理量变化率等;所以,在解题时,应该辨别物理量大小求解问题,定性并对快慢进行分析;再如,s-t图像斜率――速度大小;v-t图像斜率――加速大小。
再如,坐标、图线之间所构成的面积问题,在高中物理例题中往往也会遇到,它们往往存在对应关系,根据上面所说的图像,继续分析,若v-t图像、横轴间面积,对应于位移大小,那么,在正位移就在t上方,负位移就在其下方,就可以得到f-t图像面积与冲量的对应关系等。
从当前的教学经验可以认识到比较重要的几个高中物理图像,比如:电场线分布与交变电流、磁感线分布图(电学)、上面所提到的v-t、s-t(运动学)、还有牛顿定律中的a-1/m、a-f图(实验图像)等。
1.4 微元法的运用
所谓的微元法指的是通过微分理念进行有效分析;具体来看,就是通过细分法,让物理过程、物体成为单元,并进行适当单位单元的选取,然后达到具体的针对性研究目的,即找到相关变化规则,它的解题思路也非常简单;特点在于精细,而需要用到模型处理,所以,是一种思路简单,但解决起来应用的知识较为复杂的方法。
具体来看,在解题中,要求对微元的多样性有一个清晰认识,它可以是质量、面积、体积、线段、圆弧等任何对象,而且其基础在于整体对象的完整性;另一方面,正如上面所说,需要用到模型,即:微元模型化,通过电荷、匀速转动、质点此类视角,或者物理规律等,建立微元与物体之间的关联,从而达到最终的求解目的。另外,当得到一个微元答案之后,就可以在其他微元中进行应用,其中会用到诸多关系,比如:对称、近似极限、矢量等,当完成答案累加后,即可以求得最终的完整答案等。
2 结语
总之,在现代学术研究中,跨学科研究已经成为了比较常见的现象,尤其是作为所有科学的基础性学科――数学得到了最为广泛应用;通过上文分析可以看出,数学知识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应用有具体的关联、也有明解的方法,以及应用的必然性。所以,建议在以后的高中物理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多研究一些数学方法,透过一种新的思路打开对物理教学的创造之门,从而进一步提升解题速度与效率,并使高中学生从中能够领略并学会对多种新思维的理解、分析、掌握与应用等。
参考文献
[1] 郭新华.分类讨论思想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应用研究[J].中学物理:高中版,2014,32(19):37-38.
[2] 陈燕.探讨高中物理解题过程中创造性思维方法的训练[J].中学物理,2014,32(7):69-70.
[3] 李建军.高中物理解题的几种常用的解题技巧分析[J].中学物理,2015(11):96.
[4] 肖丽英.“微元法”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应用探究[J].中学物理,2014,32(2):90-91.
[关键词]:作业设置 研究教材 夯实基础 承前启后 注重差异
新课程明确规定,高中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思维、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在我们大量思考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时候,我也得思考如何有效的布置课后的作业以达到巩固课堂教学的效果,应该说,作业是学生与教师的一场对话,学生通过作业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教师则通过批改作业检验课堂教学的成果,更重要的是作业解题的方方面面体现了学生的各种思维及能力。因此,对于如何设置作业笔者提几点的思考:
一、 教师必须对教材、教辅深入研究
教师只有深入研究教材,熟悉教材的前后知识的关联才能明确作业的设置的方向。我们早就提出过数学要“精讲精练”,因此我在设计每一道数学作业题之前,都会深入研究教材,立足本课中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能力,做到教与练同步,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载体,以适当的思维量和思维强度训练为主轴,在翻阅大量的教辅资料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计每一道题目。并且与其他数学教师展开讨论,相互探讨为什么要选择这道题,它能解决什么问题,有没有更好的题目。通过商讨后,确定最佳的作业方案,力求每一位学生都能通过这一精心设计的作业,及时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达到能力训练的指标。
二、 作业的设置注重夯实基础
学生的认知水平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渐进过程。教师必须基于学生的现有水平和经验,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部分简单的基础性的作业,用不同的方式反复进行强化,让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否则学生失去“双基”,其他便无从谈起。同时,简单作业又能兼顾后进生,让更多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当然即使是成绩很好的学生也需要不断的巩固基础。
三、作业的设置注重承前启后、滚动训练前一段知识
作业的设置以当日所学内容为主,当然不能忘记适当滚动前面一段时间所学的知识,特别应该设置一些前后知识交汇的题目,既达到巩固的效果又能够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我经常针对近段学习的知识自主编一些题型,比如学完复数后一段时间学习了二项式定理,我就会把复数与二项式定理交汇的题目出几题让学生去做,再比如完函数与导数后学习定积分,我就会利用一些题型把各个知识交汇在一起出题,久而久之,我发现经过强化训练后的学生解题能力特别强。
四、 作业的这是要注重个体的差异
广西南宁市西乡塘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南宁 530000
[摘要]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的安全问题也成为我们当下该重点探讨的问题。在2013年6月26日17点30分,本中心接到南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办电话通报:6月26日下午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有20多名学生出现腹痛、腹泻、呕吐等不适症状在广西武警总队医院急诊科接受治疗,疑似食物中物,要求派人核实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接到报告后,立即报告城区卫生局,在城区卫生局指令下,我中心立即派出五名专业技术人员赶赴现场进行调查。经本中心调查,发病的29名学生均与6月25日在第一食堂进食晚餐有关,并从11份发病学生肛拭样品中有8份肛拭子及2份大便样品检测出副溶血性弧菌,证实为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现将这次事故调查报告如下。
[
关键词 ] 食堂;急性肠胃炎;食物中毒;溶血性弧菌
[中图分类号] R155.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3(c)-0029-03
1 基本情况
经调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位于科园大道39号,共有4个系,校内学生共有5215名,教职工442人,卫生所1个,食堂2个,分别称为第一食堂和第二食堂。第一食堂位于校门右侧,食堂南北面及西面均为电力系学生公寓;第二食堂位于卫生所西面。学生一天三餐基本于学生公寓附近的食堂就餐;约有80名教师早、中餐于学生食堂就餐,其中约有50名教师的早餐、中餐就餐于第二食堂,其余30名教师就餐于第一食堂。2013年6月25日第一食堂餐厅晚餐就餐人数4135人,就餐时间为17至19时。该学院电力系1101班学生黄亮于25日进食晚餐后于26日凌晨3时10分开始出现腹部绞痛、腹泻等症状后于7时到学院卫生所就诊,医务室诊断:“急性肠胃炎”给予泻痢停口服后病情无明显好转于下午4时到广西武警医院急诊科就诊,随后该学院陆续出现上述类似症状的学生20多名分别到该院及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西院就诊,两家医院均诊断为:①急性肠胃炎;②食物中毒,即给予雷惜雄等12例发病学生检查血常规,4例病人检查大便常规,其中有8例病人血常规中的白细胞均明显升高,2例病人的大便潜血阳性(+),经医院及时给予抗炎、补液等治疗后均于3 d内全部痊愈,其中住院3例,未出现危重及死亡病例。根据临床症状及流行病学的现场调查最终核实确认发病人数为29例,罹患率0.56%。
2流行病学调查
2.1 病例定义及诊断标准
6月24日以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同一餐厅同一餐次进食史的学生及教职工具有以下症状/体征之一:腹泻或呕吐(≥3次/d)者;腹痛、腹泻、发热等2项及以上者。
2.2中毒餐次与原因食物
2.2.1 中毒餐次 首发病例时间为26日3时10分,末例发病时间为20时30分,首末例发病时间间隔为18小时20分,发病时间中位数为26日14时,可推断中毒餐次为25日晚餐。见图1。
图1
本次29例中毒学生均于25日在第一食堂进食晚餐,学生普遍反映晚餐食品中的卤鸭、烧鸭、回锅肉、豆腐油果等肉变质有异味,进食时感觉肉质为粉状,但未进食上述食物而进食其它食物的学生也发病,故不能确定原因食物,再做进一步调查,并结合实验室的检测结果。
2.3临床表现
2.3.1潜伏期 本次食物中毒潜伏期最短为9 h,最长为26 h,潜伏期中位数为19 h。
2.3.2 症状与体征 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绞痛、腹泻、呕吐,大便呈水样便,无洗肉水样便,部分病例伴有发热、头晕等症状。见表1。
表1 29名中毒学生主要临床表现
2.3.3人群分布 本次共有29例中毒,均为学院住校学生,其中电力专业19例,动力专业4例,电子专业、管理专业各2例,建筑专业1例;男生27例,女生2例;最大年龄24岁,最小年龄18岁。表2。
表2 25日第一食堂晚餐人群分布情况
6月25日有4135名学生均食用早餐、中餐、晚餐,33名教师仅食用早餐、中餐。由此可推断25日晚餐为可疑中毒餐次。
2.3.4时间分布 6月26日凌晨3时10分出现第一例病例后,病例数逐渐增多,6月26日12时至14时出现高峰,此后发病人数明显下降,26日20时30分以后无新发病例出现。见图2。
图2
2.3.5事发前24h学院的供餐食谱 调查了25日食谱,早餐:豆沙包、白粥、肉包、花卷、粉丝包、炒粉、肉粥、绿豆粥;中餐:回锅肉、碎肉玉米、豆角香肠、豆角火腿、红烧鱼、碎肉豆角、回锅肉、酸笋鸭、豆角炒肉、青椒炒肉、碎肉茄子、大白菜、冬瓜、南瓜、苦瓜、韭菜炒蛋、卤鸭;晚餐:番茄豆腐、冬瓜、苦瓜、豆芽、黄瓜、空心菜、韭菜炒蛋、莴笋、青椒炒肉、豆角火腿、烧鸭、酸笋鸭、肉饼、碎肉玉米、豆腐皮、回锅肉、豆角炒肉、柠檬鸭、卤鸭、碎肉茄子、黄豆排骨、蒸鱼、红烧肉、粉丝包、绿豆粥、炒粉。(23、24日食谱食堂未提供)。
学院师生饮用水情况:教师饮用“西津矿泉水”,由广西横县西津矿泉水有限公司提供;学生饮用“五象矿泉水”,由南宁新源饮料有限公司提供。学校食堂直接使用市政管水网提供的自来水,无二次供水。
3现场卫生学调查
第一食堂餐厅持有合法有效的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餐饮许可证,共有32名从业人员,均持有有效的健康证和培训证;厨房布局较为规范,防“四害”设施较完善,生熟菜分开储藏、制作,卫生环境一般。23日至25日间工作人员无人请假,家人也无人出现类似症状,在此期间食堂也未停电、停水,食品原料、半成品及成品冷藏设施正常运转。每天早上9时专人从白苍岭综合农贸市场采购生肉类及其它配菜如豆腐油果等,经严格验收后洗净、切好、腌制存放于电冰厢储藏室内备用;烧鸭是每天早上9时由供货商送货上门(用塑料袋装用电动车运送),经专人严格验收后由熟食间师傅切成块状,于中餐开饭前30 min淋上卤汁(由供货商提供)备用(未煮),熟食师傅制作熟食前有洗手习惯,供货商只制作烧鸭和叉烧两种熟菜,其店工作人员及家人也无出现类似症状;9时制作酿豆腐,豆腐油果包含碎肉末、木耳和葱花等,10时入锅蒸约30 min后出锅,供应中餐。工作人员称中餐卖剩余的饭菜均放到冰箱冷藏,下午煮热再次供应;下午3点半起制作晚餐的饭菜。青菜均从南宁市五里亭批发市场采购,配料从附近超市采购,均有票据。否认23~25日采购、供应及接触过海产品。
4 实验室检查
采集到第一食堂25日早中晚餐留样食品共28份,其中早餐2份,中餐14份,晚餐12份,共为28份,中晚餐食品只留部分样品,刀具、餐具、砧板均已冲洗干净,学生反映晚餐供应的烧鸭、回锅肉、酿豆腐等有异味口感不正常的食品样品没留样,晚餐剩余的食品也全部倒掉,故无法采集。学生公寓饮用桶装水2份;发病学生肛拭11份,呕吐物1份,大便2份,食堂工作人员肛拭4份,均送往南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进行检测,检测项目分别为: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病原性大肠埃希氏菌、变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检验结果报告: 11份发病学生肛拭样品中有8份肛拭子及2份大便样品检测出副溶血性弧菌;食堂工作人员肛拭子及食品样品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检验结果见表3。
表3 样品检验结果
5结语与分析
本事件29名中毒学生发病前有共同的进餐史,主要症状为阵发性腹痛、呕吐、腹泻、伴发烧,发病潜伏期9~26 h,全部病人经消炎、对症等治疗均在2 d内康复。这些表现与副溶血性弧菌中毒的临床表现和潜伏期一致。在实验室检查中发病学生肛拭8份、2份大便及1份呕吐物样品中均检测出副溶血性弧菌。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潜伏期、临床表现、卫生学调查分析及检验室检验结果综合分析,根据《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GBl4938—94)规定,确认这是一宗由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第一食堂提供的可能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未煮熟煮透的食物所致的食物中毒,诊断符合WS/T 81-1996《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学生反映烧鸭、回锅肉等肉类有异味口感不正常有可能为食物贮藏不当所致,具体可疑中毒食物及污染环节不明。
6 建议
①食品药监部门依法对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第一食堂采取卫生执法措施,停止销售可疑中毒食品,对可疑中毒食品进行封存、销毁。
②生熟食品要严格分开贮藏、制作,当天的早餐、中餐剩余食物应冷藏好,晚餐供应前应煮熟煮透。严格管理原料的采购、运输、储藏、加工、存放等各个环节,培训从业人员食品安全卫生知识。
③学院学生出现群体性食物中毒时应及时上报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同时建议停止食用可疑中毒食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救治中毒学生。
④学院要加强食堂管理,做好食堂环境卫生工作,培训从业人员食品安全卫生知识。
[关键词]仿真技术 电力类专业 实训教学 教学资源
高职电力类专业肩负着为电力系统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任。由于电力系统的发、输、变、配、用等关键环节的生产设备具有高电压、大容量、自动化程度高、连续运行、价格昂贵等特点,为了保证电力生产的连续性、安全性、可靠性,生产现场很难安排电力类专业学生的实训教学,而在校内建设发电厂或电网,投资巨大也不现实。近年来,随着仿真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力类高职院校结合电力生产、建设和发展情况,积极组织开发仿真实训教学项目,自编教材,培养师资,开展仿真实训教学,为电力系统培养了大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一、仿真技术在高职电力类专业实训教学中应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应用范围较小
根据全国13所电力类高职高专院校开展仿真实训教学项目的调查情况来看,仿真技术主要应用在变电站、火电机组仿真实训教学,仅有部分院校开展了继电保护仿真、单元机组集控运行仿真、热力过程自动化仿真和电子技术仿真实训教学。由此可见,仿真技术在高职电力类专业实训教学中的应用范围较小,尚未普及。
2.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大部分院校的仿真实训均采用理实一体教学方式,教学模式单一。一般来说,教学模式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对象而采取的教学活动方式。对于同一个仿真实训教学项目,由于仿真对象(如发电机组的容量大小、变电站的电压等级高低等)的不同、培养对象(高职学生或在职职工)的差异、仿真机组数的多少等因素,各院校制定的教学目标也不相同。因此,仿真实训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教学对象的不同,由针对性地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3.教学资源缺乏
仿真实训教学资源应主要包括课件、试题、试卷、案例、文献资料、图片、视频、动画、音频等素材和网络课程。目前,高职电力类专业仿真实训教学资源十分匮乏,多数院校仅有自编教材、部分课件、案例和操作规程等,没有完善的教学标准、通用教材、教学资源库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尚未建成与职业技能考核接轨的试题库或试卷库,更没有建设网络课程。
此外,高职电力类专业仿真实训教学还存在仿真装置工位少、双师队伍建设等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二、提高仿真技术在高职电力类专业实训教学应用效果的对策
1.积极开发仿真实训教学项目,扩大仿真技术在电力类专业实训教学中的应用范围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指出,要“推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开发虚拟流程、虚拟工艺、虚拟生产线等,提升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的效率和效果”[1]。随着电力系统向高电压、大容量、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的快速发展,超临界发电机组、特高压输电线路、智能化变电站、智能化配电系统、智能用电小区、智能电能表等高新技术及装备在电力系统得到广泛应用[2]。高职电力类专业教学要紧跟电力系统的技术进步,必须综合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教学技术、计算机图形学和仿真技术,积极开发仿真实训教学设备,模拟实际的电力生产过程中的设备或系统及其运行、检修、故障状态,实现人机交互、师生互动的虚拟或真实的教学环境,为培养电力类专业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创造教学条件。
电力类高职院校要结合我国电力建设和发展的实际,在电力行业和电力职业技术教育领导机构的组织协调下,选取电力系统中典型的、通用的先进技术装备和系统,采取自主、联合开发及引进等多种方式开发新能源发电、智能变电站、智能输电网、智能配电网、智能微网、智能电网调度系统、智能电网通讯系统、智能营销系统、智能用电系统等仿真实训教学项目,逐步扩大仿真技术在电力类专业实训教学中的应用范围,提高实训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使学生尽快掌握电力生产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方法,为电力系统输送具有“四新”知识和技能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2.加强校校、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仿真实训教学资源
目前,各高职院校几乎都是单独进行仿真实训教学项目的开发、建设,仿真对象不同,仿真教学装置各异,没有统一的教学标准、教材和考核标准,仿真实训教学师资队伍相对薄弱。建议由电力行业和电力职业技术教育领导机构牵头搭建高职电力类专业仿真实训教学平台,加强校校、校企合作,联合开发、建设教学资源,制定统一的教学标准,编写通用教材,开发可共享的教学资源库和网络课程,制定统一的考核评价标准,建设仿真实训教学师资培训基地等,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3.深化仿真实训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仿真实训效果
高职电力类专业要深化仿真实训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在仿真环境下的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新型教学模式,创设仿真工作的学习情景,推进“六步法”(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教学模式的应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边学边做、做中学、学中做。积极探索情景体验教学的有效形式,使学生在对情景问题的探索中形成职业意识,提升职业能力和素养[3]。此外,高职电力类专业还要加强与电力企业之间的互动,选派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进行实践锻炼,吸收企业专家参与仿真实训教学,利用仿真实训教学项目开展企业职工技能培训,安排学生到企业参观生产现场工作流程,这些做法都能有效地提高仿真实训教学效果。
课题项目:本文是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2011年度职业教育重点研究课题(课题编号:ZJJX11ZZ005)《仿真技术在高职电力类专业实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
[2]刘景峰.高职电力类专业仿真实训教学项目的开发及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