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森林生态保护措施

森林生态保护措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森林生态保护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森林生态保护措施

森林生态保护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林业;生态保护;天然林保护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似乎已经不能正确处理好和自然环境与资源的关系。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但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作为人类必须得重视对自然生态的保护,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为了深刻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保护林业生态和天然林势在必行。对林业生态和天然林的保护,是人类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自然生态在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应值得人类的尊重与保护。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保护林业生态与天然林,不是单靠个体力量就能完成,要实现对林业生态和天然林的有效保护,需要人类同心协力,需要相关部门的努力工作。笔者从林业保护局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在林业保护和天然林保护中,国家相关部门应该采取的措施。

一、加大扶持与投资的力度,建立健全奖惩机制

全面依法治国,这是我国四个全面的内容之一。一个国家各方面的发展,不能脱离法律和道德的束缚。同样对于林业生态和天然林的保护,也需要相关部门制定一些法律,依法规范人们的行为。除此之外,相关部门还应加大对林业生态和天然林的扶持与投资力度,对林业生态和天然林的保护需要一定的物质来完成,比如全面改造林业生态和天然林的不良环境,在林业生态保护和天然林保护中引入优良树种,植树造林,全方面采取措施,改善不良土壤和水分,加强林业生态和天然林的营养,让其更加茁壮地成长。建立健全奖惩机制,相关部门可以对有利于林业生态保护和天然林保护的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而对那些肆意破坏林业生态和天然林的人,制定相应的措施,给予一定的惩罚,情节严重者应受到法律法规的制裁。制度对于一个国家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其在社会生活中也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在林业生态保护和天然林保护中,制度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使人们的不良行为受到了束缚。加大扶持与投资的力度,建立健全奖惩机制,这是保护林业生态和天然林的第一条有力措施,为了将林业生态保护和天然林保护落实到实处,国家相关部门理应重视自然环境生态,采取一些方法加强防护。

二、加强管理,防止意外火灾

“放火烧山,牢底坐穿”,这是在一些偏远农村随处可见的标语。从标语中,不难发现,火灾是自然森林资源遭到破坏的一大显性杀手。近年来,国家政策加强了对林业生态和天然林的保护,比如每年的清明节,人们祭祀活动时的烧冥纸、放鞭炮等行为都是被禁止的,由此可见在对林业生态和天然林的保护中,国家已经采取了一些可行的办法,进而加强管理防止森林火灾的发生。一旦森林火灾发生,会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轻度的森林火灾也许能让森林资源在短期内得以恢复(两年或三年),如果是重度森林火灾就有可能造成林业生态资源和天然林资源的严重流失,短期内难以恢复原状。在林业生态和天然林的保护中,火灾问题必须引起人类的高度重视,保持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防范火灾工作势必要加强。除了国家禁止在清明节等节日时烧冥纸、放鞭炮,还有其他措施可以加强对林业生态和天然林的保护。比如国家加强对森林的管理,加大资金的投入,在林业生态保护和天然林保护的过程中,增加看守和管理森林的人数。以笔者的切身体验来说,在一些贫困的边远地区,人们往往想砍伐就砍伐,一些农民在耕地或进行其他农业活动时,一不小心就容易导致火灾的发生,缺少相关人士的监管。而在一些稍微发达的地区,管理人员相对较少,不能很好地在林业生态保护和天然林保护中完成相关工作。因此,加强人员的管理,在林业生态和天然林的保护中至关重要。在对林业生态和天然林的保护进程中,要让人类树立正确的理念,不随意砍伐,不随意点火,了解火灾对森林生态系统带来的严重危害,加强人员的管理和监督,对火灾的发生进行防范。

三、科学经营,选择适宜的砍伐度

在对林业生态和天然林的保护中,不能肆意砍伐森林,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但是从生态学和经济生态学看来,适当地对森林资源进行有选择性地砍伐,能促进对林业生态和天然林的保护,恰如其分地砍伐,不仅能很好地保护林业生态和天然林,而且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还能使其更加营养、茁壮地生长。从而有利于对林业生态和天然林的保护。笔者就这一观点举个例子:对那些生长发育不良的树木和植被,人类可以将其适当地进行砍伐,然后引进易存活且生长发育良好的树木植被,完善对林业生态和天然林的保护;还有,一些树木和植被生长在土壤、空气和水分等各种条件都不太好的环境中,人类也可以适度地将其砍伐,改良周围的生存条件。适度砍伐并没有破坏林业生态和天然林系统,反之,科学的经营,适度地砍伐,对林业生态和天然林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这里的砍伐,不同于人们思维潜意识里的砍伐,而是去劣质树木迎优质树木,让林业生态和天然林系统更加完善。不是存在于林业生态和天然林生态系统的所有植被、树木都适合被保护,都要想方设法让其成长。有的植被和树木,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它们的存在,反而干扰了林业生态和天然林生态系统的良好进程,所以需要科学经营,选择适宜的砍伐度。

四、结语

在对林业生态和天然林的保护中,笔者着重提出了三点保护措施。一是加大扶持与投资的力度,建立健全奖惩机制;二是加强管理,防止意外火灾;三是科学经营,选择适宜的砍伐度。希望引起人们的关注,同时呼吁广大人类保护林业生态和天然林。

参考文献:

[1]崔师堂.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与天然林保护分析[J].科教导刊,2015(26):35-36.

[2]王桂珍.浅谈我国天然林的保护措施[J].中国林业,2008(16):67.

森林生态保护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有效研究;思考;分析

1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1.1环境恶化情况严重

我国人口众多,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很多生产活动都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从现实来看,“世界工厂”这一称号虽然响亮,但却增加了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自然失去了高度的重视[1]。调查发现,我国局部地区环境日益恶化的形势十分严峻,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严重。如果还未在整治措施的研究上下足功夫,那么其他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将变得更加不可控,人类长久生存愿望将难以实现。

1.2大气污染加剧

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对生态环境的日益破坏。工业生产造成了空气污染,并且近年来的污染程度还在加剧。有关部门一直在研究空气污染的治理方法,但仍有城市频繁出现空气质量报警的现象。例如:中西部地区某些城市全年空气质量高、天气良好的天数不到30天,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过快的城市空气质量更不好。

1.3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我国的自然灾害处于频发状态,例如:2018年4月初华北西北黄淮等地低温冻害;2018年7月上旬江西暴雨洪涝灾害;2018年9月8日云南墨江5.9级地震;2019年3月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森林火灾等,直接的经济损失数百亿元,造成人员伤亡更是不计其数。洪涝、地震、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都有不可控性,现阶段,也只能在预防工作、环境治理上投入更多的精力,争取降低自然灾害的影响。

2我国的林业生态环境恶化原因

2.1林木砍伐过度

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非常快,木材需求量明显上涨,因此,过度砍伐是造成森林覆盖率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在过度砍伐的同时,由于有关部门对林业生态环保不重视、植树造林不积极、组织工作不到位等问题,能够存活的树木不断减少,森林面积也呈现出了负增长。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粮食需求量很大,中原地区将森林变作耕地的现象较20世纪相比而言更严重了,虽然各地政府均有强调“退耕还林”的重要性,但实际管理起来困难重重、阻力重重。

2.2林木存活率低

曾经出台过的一系列植树造林计划真正的实施效果并不好,前期很受关注而后期缺乏管理也是常有的事情。加之管理人员不足、管理资金匮乏,就导致很多幼林抚育工作彻底失去了有效性。据统计,我国植树造林后林木的平均生长率仅为2%左右,而国外都在3%以上,与欧美这样的发达国家林木生长差距更大。

2.3资源耗费量大

我国正处于快速的发展阶段,林木资源消耗的同时也需要根据它们的自然生长规律进行“再生长”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2]。理想目标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实践过程中负责“后勤”保障的生态维护工作组织不够到位,技术也很落后,一些木材既得不到充分利用还造成了巨大浪费。林业资源消耗量远远超出森林生产能力,整体来看,这一危险信号必须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警觉。

3现阶段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研究

鉴于我国严峻的生态形势,提出更多的林业环境保护措施显得至关重要。基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等特点,倘若对森林保护不够重视的话,那么,其他的环境问题也将变得越来越严重,持续恶化趋势难以抵抗,森林生态弊端现状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的稳定增长。

3.1经营管理、保护建设

经营管理、保护性建设林木是极为关键的,更是十分不易的。现阶段,我国提倡用现代化的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进行各种生态资源的保护,同时依照着“生态平衡”基本原则,维护好、调节好人类与林业发展的关系,能够利用林木资源组织生产活动,做到合理平衡,林业生态环境问题也可以得到更好的解决。一直以来,林业资源的单向经营特征都是比较突出的,简单利用土壤、水资源等,保护工作没有形成规律。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们要改变这种认识,重新确立目标,先对林业生态保护进行全面经营、建设计划的制定,然后不断研究保护方式,思考各种行为是否合适,最终达到良好的保护效果。首先,完成抚育间植。森林再造中政府应该成立组织机构负责前期协调、后期管理等,并且通过改善林木的生长环境,来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寻找封林措施。要求是在重点的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做好封林工作,造林之后做好宣传工作,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对于森林保护的重视程度,在其逐渐形成环保意识后,主动参与到护林活动中。最后,体现因地制宜。在林木的选择上体现因地制宜,并且根据土壤条件、气候条件及其他条件等,选择最合适的林木品种开展森林再造。

3.2构建良性循环机制

在林业资源保护工作中,相关人员最应该思考的就是如何做到“良性循环”,才能让林木生长速度与砍伐工作保持一种平衡状态,并且更好地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林业补偿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给予森林保护人员相应的奖励,增强他们宣传林业保护、自觉规范行为的积极性[3]。长远来看,林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非常多,仅靠政府的单独努力远远不够,唯有集中了民众力量,人人自觉遵守相关规则,长远保护计划的实施才有意义,保护工作才可能高效、顺利地推进下去。

森林生态保护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园林施工;保护措施;养护意识

园林施工是一项短期工程,其主要任务就是将园林绿化设计图纸演化为现实中的景物。在园林施工会牵涉到多方面的问题,园林设计者及施工人员一定要对相关问题引起注意。园林施工的基本原则是对原有的生态环境合理保存,在施工中要合理的保护原有的树木、草地等植被,尽量减少对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重点是适当的修复原有土壤,土壤对植物的生存至关重要,在园林施工中,要注意补充和修复土壤表面和养料,为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在园林树木栽植时,要关注植物的生长周期,掌握树木成活和生长的周期,根据树木的特性进行栽植和培育。因此,园林施工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科学,需要园林工作者的不断探索,才能走上一条健康、可持续性的施工之路。

1 概述园林施工中的生态保护措施

1.1 对园林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园林区在为施工之前,具有自己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动植物都有自己的居所及食物来源,由于人为的进行园林施工,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原有的生物圈及食物链,因此,必须将强对原有生息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持,并适宜的建立新的生息环境,这是现代社会对生态保护的所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与此同时,在园林施工过程中,应及时详细的为本地生物及其生息地建档,从而便于对其进行跟踪调查及监测保护。生态环境再生能力较差,它关系着人类、植物、动物等一切生物的生存,并且,一旦遭到破坏,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

1.2 保护区域生态环境

当前,为了对城市进行整体规划和建设,满足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会建造很多的园林景点,植树造林本是保护环境,但一定要遵循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在园林施工中,经常会遇到很多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如荒坡、灌丛、森林、河川、湖泊、洼地、废弃的矿坑等,这些地方通常都是在生物多样性方面保存较好的地方,具有自己独特的生态环境。如果在园林施工中,简单的照图施工,违背了保护生态的基本原则,就会出现事与愿违的结果。因此,在开发具有保护和利用价值的地方,一定要加强与建设规划部门、施工人员等相关部门和人员的沟通和交流,最终设计出一种既不影响整体园林效果,又能有效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的施工方案。

2 对园林施工中养护意识的探究

园林施工中的养护工作非常重要。园林中的植物栽植是一项短期的工作,而养护则是长期的工作。要根据各种植物的生长习性、特点,对其进行正确的养护,从而保证植物茁壮成长,充分发挥绿化、美观的作用。

2.1 为植物提供充足的水源

植物主要依靠根部从土壤中吸收生长所需要的水分,然而有些地区,由于其地质及气候等特点,导致在土壤中含水量不足,地表水分消耗过大,为了保护这些地区的植物,就必须采取灌溉。根据植物的具体缺水情况而决定灌溉过程中水量的多少。掌握不同植物对于水分的需求程度,如抗旱类的植物对于水分的要求极小,这就不需要经常灌溉;而一些喜阴的植物则需要吸收大量的水分,就必须经常性的进行灌溉工作。因此,灌溉是园林施工中植物养护的基本要求。

2.2 适当、合理的施肥

园林中的各块土地的土壤成分存在不同,不同植物对于肥料的需求各不相同。在园林施工中对植物进行养护时,一定要根据不同植物的实际需求,对其进行适当、合理的施肥。肥料可以为植物快速生长提供必要的营养,如果没有认真进行施肥工作,有可能导致植物由于缺乏充足的营养而出现叶片发黄、成长缓慢,甚至死亡等现象。因此,对园林施工中植物养护时,必须要提供足够的养料。

2.3 及时加强病虫害的防治

就目前我国大多数园林种植的植物来看,大部分是从外地或国外引进的,有很多是珍贵的物种,如果施工中遭受病虫侵扰,必然会导致植物的死亡,并会导致经济的损失。因此,在园林养护工作中,要高度重视作物病虫害的发生,积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防治各种病虫害的侵袭,要建立长期、系统、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机制,坚持与预防为主的原则。

2.4 排水

园林中土壤的含水量过多,往往会导致植物生长不良,甚至死亡。由于植物的生存环境、生长习性、长势等不同,对水涝的抵抗能力也有所不同。园林施工中,施工人员要充分考虑到排水设施的修建和应用,严格控制同让中的水分含量,土壤中水分过多时,要及时进行排水。

2.5 保护措施与养护意识要贯穿于园林施工的全过程

园林施工中保护措施与养护意识都不是孤立进行的,两者之间有着相互补充、协调的作用。在进行施工生态保护措施时,要尽量为养护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空间。而在进行植物养护时,仍然不能放松对生态的保护工作。园林工程施工中只有全程贯穿保护措施与养护意识,才能达到最理想的园林效果。

3 结论

综上所述,对园林施工过程中的保护措施与养护意识的探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体现在下述三点:

(1)对园林施工过程中的保护措施与养护意识的探究,可以深刻认识到对施工过程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更好的保护园林工程的健康发展;

(2)探究园林施工过程中的保护措施与养护意识,对传统的只造林不养林的思想提出了批判,强化了林业工作者对园林的养护意识;

(3)对园林施工过程中的保护措施与养护意识的探究,是我国园林工程发展的内在需求,符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光宇.浅析园林施工中的养护措施[J].南京园林生态,2006(6).

[2] 李宏斌.园林绿化施工中的生态保护意识[J].生态保护・园林,2004(12).

[3] 周敏.浅谈园林施工管理与技术难点的问题[J].四川园林建筑,2008(11).

森林生态保护措施范文第4篇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朝阳产业,已经在世界各国受到广泛的重视。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国际旅游者可能达到16亿人次,国际旅游消费将达到2万亿美元。国际旅游人数和国际旅游消费的年平均增长率可能达到4.4%和6.7%。大小兴安岭林区是国家重要的国有林区之一,是国家重要的资源安全保障基地,对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经济功能。因此,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是建设生态经济体系、实现伊春由森工林区向生态功能区转变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一、伊春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的必要性

1.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是实现省委“功能区建设”目标的必然要求。建设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生态文明、全力推进生态省建设的战略举措;是发挥森林独特生态功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恢复区域内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迫切要求;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优化产业布局,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保障社会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的必然选择。

森林生态旅游是发挥独特生态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伊春特色优势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伊春由森工林区转向生态功能区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有其宏观必然性。

2.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是实现伊春发展理念转变,增强生态意识的必然选择。人类对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选择,是人类在经过人与自然之间矛盾冲突的严重教训之后的必然选择,与是人类从以往过失造成严重后果中认识到人口、资源、环境在人类发展中极端重要性之后的历史选择。

伊春市是一个因林而生、因林而兴、因林而衰的典型林业资源城,因为经过近60年高强度开发,从总体上看,兴安岭生态处于相对脆弱状态,生态功能退化严重,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相当严峻。

生态就是伊春的生命,生态就是伊春的未来。把生态保护好、建设好,实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是伊春林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对于伊春而言,就是发挥区位优势,生态资源优势,更是增强生态意识的必然结果。

二、伊春森林生态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伊春森林生态旅游兴起于最近几年。目前,森林生态旅游开发以成为热点和亮点,并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对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重要性的认识普遍提高,将生态旅游业确定为支柱产业。二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旅游生产力初具规模。已由接待型行业向支柱型产业转变,初步形成了行、住、游、食、购、娱于一体的综合产业体系。三是在特色旅游产品、重点旅游景区和区域旅游热线开发等三个层面上,竞争能力明显提高。四是生态旅游业发展速度加快,收入迅速增加,初步把伊春打造成中国森林生态旅游胜地。

目前伊春森林生太旅游业的总体增长速度较其他行业快。但是伊春森林生态旅游业目前的总体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总量还不大,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四个不协调或不平衡:一是实际产出与资源丰富程度不协调。二是发展也不平衡。三是市场结构不平衡。四是速度与效益不同步。虽然游客数量增长迅速,但由于人均消费低,总产出水平并不高。

从伊春森林生态旅游业发展本身看也存在问题:

一是资源底数需要进一步探清,要为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

二是自然景观可进入性差,仍是首要“瓶颈”。由于受地理位置、交通状况和食宿条件等限制,伊春市的许多资源目前不能大规模开发利用,已开发的景区相当一部分也因“行大于游”问题而处于半闲置状态。如嘉荫的“茅兰沟”黑龙江上的高升滩太平岛和汤汪河的石林等,因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平均日接待能力极低,致使很多游客只能望景兴叹。

三是资金匮乏是导致旅游产品开发不利的重要原因。

伊春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目前还难以对旅游资源进行大规模有效益的开发,很多地方因缺乏经费无力进行资源普查和科学规划。

四是旅游业发展的环境仍需完善。

五是品牌意识不强,对外宣传尚未形成合力。由于缺乏宣传经费,加之各自为战,伊春旅游的整体形象还不够鲜明、生动、突出,没有以“中国森林之都――伊春”为整体形象加以宣传,很多旅游精品至今“藏在深山人未识”。

三、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加快伊春由森工林区向生态功能区的转变的对策

1.制定可行性的森林生态旅游发展战略。森林生态旅游是一种以观赏森林生态环境、领略森林风光,普及生态知识,维护生态平衡的新型旅游形式。它是21世纪的新时尚产品,是现代林业建设不可科缺少的重要内容,也是伊春实现向生态功能区转变的一个有效途径。伊春要发挥森林资源优势,突出林区特色,要在旅游设施建设上、旅游产品上,突出生态优势,力争在发展上快于伊春市经济总体水平,跻身于国内旅游强省、市之列,使之成为伊春经济发展的重大产业支柱。实现伊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进一步强化宏观调控,加强对伊春森林旅游开发的领导。建议市有关部门尽快对伊春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普查、系统研究和科学评价,并帮助在发展方向、市场定位、开发步骤、森林资源保护措施等方面进行综合规划,以利于合理开发利用宝贵资源;建议设立高层次的工作协调机构,定期研究并协商解决伊春旅游开发中的重大问题;理顺管理体制,在充分发挥旅游部门主导职能的同时,进一步调动有关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旅游开发的合力。

3.加大财政性资金投入,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多争取资金,搞好重点旅游景区的路、电、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伊春旅游业发展条件及投资环境;通过发挥政府投入的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以利吸引更多的外资及社会资金参与旅游开发建设。

森林生态保护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贵州;生态环境;对策建议

1、研究背景

贵州省地处我国两大水系长江和珠江的上游,在两江生态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生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周边省区和两江中下游人民的安危及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由于贵州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喀斯特地貌分布较广(占73%)、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山区省份(山地占83%)。贵州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景观、社会经济背景明显有别于其它地区。因此,结合贵州特点和实际,开展有特色的生态环境建设及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2、生态环境问题现状

由于贵州喀斯特地貌占全省面积的比重高达73%,且地形破碎、山高坡陡、成土速度慢、土层薄,土被多不连续、地表渗漏强、临时性水分亏缺严重、现实生产力低、生态环境稳定性差、敏感性强、环境容量小、土地人口承载力低,极易产生水土流失形成石漠化、抗灾承灾能力弱、植被遭受破坏难于恢复等这一系列不利于生态环境改善和农业持续发展的脆弱性特征,使其成为世界上生态最脆弱的地区之一。

由于人口膨胀,人地矛盾突出,森林过度采伐,毁林毁草,陡坡垦植等,使贵州省的生态环境总体上并不乐观,出现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2.1森林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

解放初期,贵州许多地区的森林覆盖率都达到了30%,但到80年代中期迅速下降到平均12%左右,个别区域下降到不足5%。近几年通过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和退耕还林,森林覆盖率虽有所提高,但仍明显偏低。而且在现有林中,普遍存在林种、树种、年龄及水平和垂直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加之林分质量差,从而大大降低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及经济效益,使森林的生态防护功能明显减弱。同时,也造成其它植被系统的破坏和草场的严重退化[1]。

2.2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加剧

全有资源表明,贵州省水土流失面积已达7.67万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3.5%,仅乌江流域贵州部分,水土流失面积已达5.03万km2,占区内面积的75%,比80年代初增加23%,平均侵蚀量为2900t・km-2・a-1,最高者达13500~17500t・km-2・a-1,年均总侵蚀量达1.96亿t,约相当于8・7万hm2耕地10cm的耕作表层土壤被流失,每年至少有1.1亿t泥沙直接流失。赤水河流域泥沙含量达1.261kg/m3,坡耕地侵蚀模数达8000t・km-2・a-1。强烈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壤退化、土层瘠薄、泥石流频繁发生,泥沙毁坏农田,淤积河道和水库,进而造成喀斯特山地石漠化。全省石漠化面积已从1975年的0.88万km2,发展到1980年的1.34万km2,目前达2.2万km2,而且每年仍以933km2的速度递增,大面积石漠化地区出现了丧失人类生存的无土、无植被、无水的生态环境[2]。

2.3旱涝灾害和地质灾害频发

由于喀斯特地表渗漏,土层保水能力差,抗旱能力一般仅5~7d,形成一种特有的喀斯特干旱,加剧了气象灾害的发生,给喀斯特丘陵地区的农业开发和生态恢复带来了极大的因难,干旱灾害成了制约农林牧业发展和提高生产力的最主要的自然因素。喀斯特洼地排水系统特殊和水土流失,常引起泥沙堵塞洼地落水洞,致使洼地涝灾频繁发生。由于特殊的地质环境和人为的不合理干扰,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在贵州经常发生。

3、建设好贵州生态环境应采取的对策

3.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和宣传的力度,增强公众的生态环境意识

大力宣传《环境保护法》、《森林资源法》等有关法律法规,除了对有关管理人员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教育外,应着重对公众开展环境教育,不断增强公众的法制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舆论氛围,使每个公民都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此外,逐步在贵州中小学有计划地增设和开展一些生态环境保护课程和宣传教育活动,使中小学生知道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己,从小养成良好保护生态环境的习惯,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2生态保护与建设并举

生态治理必须体现保护与开发建设并重的思想,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对可通过保护措施而自然恢复的区域,应以保护为主,村庄、公路、铁路沿线等需要采取防护措施的地方则应加大绿化保护力度。

3.3继续做好退耕还林工作

退耕还林在贵州省已开展了好几年,目前已取得了较大成效,但是新时期,退耕还林要把生态建设放在第一位。搞好退耕还林,就是要把退下来的耕地利用好,农民感到退耕还林后的经济效益不比退耕前的差,才能使农民愿意退耕还林,达到稳定退耕还林的效果。因此,要正确处理好农、林、牧的关系。首先,要有以林为主的思想意识。综合治理应定位在生态功能的发挥上。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基础。大力发展林业,是实现贵州经济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目标”的有效途径。治水之本在于治山,治山之道在于兴林,山青才能水秀,林茂才能粮丰,粮丰才能致富。根据贵州各地土地条件、市场需求和农民需要,在退耕还林的过程中,合理安排林种,因地制宜地发展生态林与经济林,使植树造林成为有经济效益的产业。

3.4大力推广推行清洁生产和清洁能源,综合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一是限期治理污染严重的企业;二是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要尽量采用能耗低、物耗小,排污量少的生产工艺;三是大力发展小水电、沼气、太阳能等能源,解决农民的燃料问题,减轻农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四是提高“三废”的综合利用水平,实现“三废”的资源化,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3.5依法保护生态环境

法律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依据与保障,依法保护生态环境是做好生态保护工作的根本途径。应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法打击各种乱砍滥伐林木的违法犯罪行为。此外,还应杜绝乱修路、乱开矿等直接或间接破坏森林植被的行为。同时还要依法惩处破坏生态环境的其它不法行为,使生态保护工作赢得公众的有力支持,最终达到保护好生态环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