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循环经济发展趋势

循环经济发展趋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循环经济发展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循环经济发展趋势

循环经济发展趋势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文章首先明确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示范区的重要意义,进而指出我国循环经济示范区的建设目标和区域选择,最后提出了我国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的具体措施。

一、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示范区的意义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传统的工业增长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能源,同时使污染物的产生量和最终排放量降至最低;既能有效改善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状况,又能在减轻资源环境负荷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国内外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内在要求。

2.能有效缓解资源和环境问题。循环经济要求以3R原则(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这就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在生产中,要求产品体积小型化和产品质量轻型化,产品包装追求简单朴实而不是豪华浪费,以达到减少废物排放的目的;通过对产品和包装容器的多次利用,以减少一次性用品的生产和排放;促进废水和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再利用,以减轻资源压力、进一步减少废物的产生,从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效缓解与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

3.实现与国际接轨的需要。在以日本、德国为代表的一些发达国家,循环经济正在成为一股潮流和趋势。一方面,从企业到区域层次,甚至到国家层次,国外已经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这些经验充分证明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虽然也作了一些尝试性工作,但尚处于起步阶段,更多地停留在企业层面的清洁生产和特定产业的生态链接(生态工业园区)层面上,与发达国家在理念和实施行动方面存在的差距较大,需要加快区域循环经济的建设步伐。另一方面,“绿色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日益增大,国外来华投资者对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都对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构成一种严峻的考验。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无疑会有效调整产业结构,合理使用资源,提高出口产品的社会责任和环境亲和力,改善出口产品的环境形象和在国际贸易中的不利地位,实现与国际贸易标准和发展趋势的接轨。

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示范区的选择

1.循环经济示范区的内涵。循环经济示范区是一种以污染预防为出发点,以物质循环流动为特征,以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最大限度地高效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的示范区域。

2.循环经济示范区的建设目标。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的指标体系可以分为四类:一是经济发展指标;二是循环经济特征指标;三是生态环境保护指标;四是绿色管理指标。其中,循环经济特征指标是循环经济示范区和国内其他示范区的重要区别,应该成为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的重点。

3.循环经济示范区的区域界定和选择。循环经济示范区的建设特征之一是其全方位的渗透特性,循环经济示范区的建设涉及的领域较多,涵盖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既包括生产性的,也包括消费性的;既包括经济层面的,也包括社会层面的;因此在空间上是以一定行政区域为单位实施的,行政区域可以以乡(镇)、区(县),乃至市、省为基本单位。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以区(县)或市域范围的循环经济示范区为主。综合考虑当前我国的发展现状,可优先考虑三类地区进行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一是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的地区;二是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有待生态治理的地区;三是老工业区或者资源面临枯竭的地区。这三类地区既要求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同时又要兼顾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完全能够满足这种要求,因此适合在这三类地区进行循环经济示范区的试点工作。

三、我国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的对策研究

1.成立专门领导机构。成立以区域行政主要负责人为领导的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包括发改、环保、建设、规划、物价、财政、税收等有关部门。领导小组负责组织编制完成《区域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规划》、组织对规划中各项建设任务的分解和落实,督促各部门之间加强协调合作。领导小组还要对建设任务的进展情况和建设目标的完成情况组织检查验收,保证示范区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2.编制专门规划。制定《区域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规划》,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各类规划的编制。规划编制的重点是对废物减量使用和资源的再生利用,控制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量,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制定相关政策。各地区应在相关法律法规框架下,通过采取税收、奖惩、绿色采购、收费等经济措施,从降低生产和消费成本、增加收益入手,借助市场机制推动绿色采购、节能改造等项工作的不断深入。循环经济示范区还应制定废物处理及循环利用、水资源管理及再生水利用的相关政策。在新能源开发和生态住宅、公共资源信息系统方面,制定相关政策,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区基础设施的生态化建设。其他政策措施还包括:建立生态信息公告制度、建立鼓励和倡导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制定公众参与政策、制定投融资优惠政策等。

循环经济发展趋势范文第2篇

*石材产业集中区是经*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下设的集中区之一。该集中区使用*国有闲置土地进行规划和建设。集中区一期总体规划包括a区、b区、c区,规划面积28.8公顷,于2005年7月委托苏州科技学院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所设计,2006年7月通过评审。集中区二期总体规划为d区,规划面积80公顷,于2007年5月委托攀枝花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2007年7月通过评审。*政府已批准规划实施。

规划区位于××镇*,占地面积120公顷,紧临214省道,距高速公路出口3千米,距*铁路米易火车站5千米。集中区以提升产业档次、做强做大花岗石产业为目的,把石材产业集中区建设成西南地区最大的加工、批发、销售一条龙综合性大型建材和一、二类工业集聚地的生态产业集中区。

*石材集团等15家企业已正式入驻集中区,其中花岗石加工企业13家,花岗石废料综合利用建材企业1家。到目前为止,协议投资金额为21700万元,一期设计安装花岗石加工切机200台,其中园盘锯188台、组合锯10台,砂锯8台,已形成年产板材250万m2以上的能力。到2010年,集中区建成达产后,实现年加工花岗石荒料15万立方米,将年产板材400万平方米以上,实现产值5亿元以上、税金3000万元以上。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石材加工集散、贸易基地。

*花岗石资源丰富、品种多、易开采,经过地勘单位和市、县地矿部门多年努力,已基本查清我县花岗石资源情况,包括“中华绿”、“翡翠绿”、“豹皮花”、“紫罗兰”、“冰花兰”等品种。花岗石矿主要分布在白马镇和草场乡,目前已求得“中华绿”花岗石d级资源量3300万立方米,“翡翠绿”花岗石d级资源量1841万立方米,“豹皮花”花岗石d级资源量448万立方米,“冰花兰”花岗石d级资源量3500万立方米。除此之外,还有“二滩兰”、“星星黑”、“紫罗兰”等花岗石品种正在逐步开发。

二、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指导思想、目标和意义

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综合对废弃物进行产业化无害化处理,提高资源利用率为基础;以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为手段,实现经济增长、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保护。坚持科学发展观,突出发展主题,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生态建设、生态恢复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运用生态学原理和循环经济理论破解发展难题,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特色工业强县,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依托资源优势,坚持市场导向,优化生产力布局,加快制度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做大做强支柱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链,积极培育新兴产业,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不断开发新产品;扩大对外开放,承接产业转移,强化科技支撑,推进结构调整,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布局合理的循环型工业发展新格局,实现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和谐统一。

到2010年,实现年产花岗石荒料15万立方米、板材400万平方米。实现产值5亿元以上。

三、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基础、途径和措施

政府统一协调各有关部门和科研机构,做好符合本县实际的理论论证、建立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体系和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技术范式革命的基础实现“两化一利用”,以合理高价格为手段,出让公共资源和污染物、废弃物的排放,促进企业自觉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措施:强制性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企业生产过程的资源和能源消耗;延长和拓宽生产技术链,将污染排放在企业内进行处理,实现生产零排放。

(一)发展模式设计

石材产业生态工业园区发展模式:

废水(循环使用)

花岗石荒料—板材—边角料—工艺品

石浆(粉)碎石建材(免烧砖)

(二)资源市场运作,为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尤其是2004年通过市场运作,公开拍卖了具有开发价值的矿权,改变了过去企业矿权无偿划拨,企业不珍惜资源,破坏、浪费严重的现象,迫使企业珍惜来之不易的,赖以生成的资源,逐步过渡到资源节约型、循环型、科技型轨道上来。

从2005年6月1日起全县所有花岗石加工企业废水必须实现零排放,*工矿区将对石材产业生态园区花岗石加工边角料和石浆进行统一管理和集中处理。

(三)政府调控、社会参与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相结合,促进企业发展循环型工业

以“三个转变”为指导,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和政策导向作用,狠下功夫,创造良好环境,出台优惠政策,加强政府可持续发展调控能力的建设,依靠和调动各地、各部门和全社会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尤其是增强民营经济的活力,努力把流向西部的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不断吸引到*,广泛争取国内外支持与合作,建立多种有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实行全面开放。同时,严格执行市场准入制度,以生产企业规模化保障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根据发展需要,不断调高进入门槛,限制初级产品的出境,促使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延长产业链,充分利用有限的宝贵资源。

(四)科技进步为发展循环型工业提供了支撑

进入21世纪,人类面临严重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如何保持经济增长、环境保护、能源供给的平衡关系意义重大。石材及其相关产品的深入开发,具有较强的开发潜力,石材以其优良的性能、良好的环境相容性和对县域经济的巨大带动作用,得到我县的高度重视,市、县已将其纳入工业发展的重点。政府规划石材产品生产的新技术的应用和研发,促进科研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从政策、激励等多手段着眼,鼓励企业创新技术,应用新技术。使园区现出全面而快速发展的崭新局面。技术的不断成熟为白马工矿区发展循环型工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尤其是薄板生产技术的应用,在相同能耗的条件下,使得资源利用成倍提高。

循环经济发展趋势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社区 循环经济 瑞景公园社区 对策研究

1我国循环型城市社区的内涵和特征

1.1 循环型城市社区的内涵

循环型城市社区是以城市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和出发点,通过制定并落实城市社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制度,构建生态建筑和循环型生产生活体系,倡导社区居民绿色消费,使社区的物流、能量流、信息流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得以高效循环利用,从而促进城市社区内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1.2 城市社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

1.2.1低能耗,强调社区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

城市社区发展循环经济首先是在源头上进行控制,在社区生产和生活的整个过程强调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最大限度降低资源的投入,强调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的最大限度利用。

1.2.2再利用,强调社区废弃物的内在消化及资源化

城市社区发展循环经济在中端的特征主要体现在资源再利用和循环回收利用方面,具体表现为对社区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分类回收和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实行废弃物资源化,从而提高资源的再利用率。

1.2.3低排放,强调社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

城市社区发展循环经济在末端的特征体现无污染、零排放原则,具体反映在对社区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最大限度地降低废弃物对社区居民生存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1.2.4全面参与,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城市社区发展循环经济重点强调社区居民的全面参与,倡导绿色的生活方式,塑造循环型社区的新型文化,将循环型社区的构建内化为一种社区居民共参与的行为和时尚,从而减缓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健康、舒适和高效的社区生活环境。

1.2.5参与社会大循环,实现社区与城市循环系统的高效联动

循环型城市社区注重参与社区外的社会大循环,强调社区与城市循环系统间的高效联动。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中水回用系统,将城市社区排出污水纳入市政污水处理厂,通过中水回用系统将污水处理成中水返回到社区进行循环利用;其二,建立垃圾分选和废物回收体系,由社区物业管理处牵头,从源头即每个家庭开始分类,对一些危险的废弃物如电子垃圾等,设置专门的搜集点进行回收处理,社区清洁部门进一步细分,将可回收的废弃物出售给再生资源企业,将有机垃圾就地处理后转化为肥料用于社区绿化,最后由城市垃圾处理厂负责处理剩余垃圾,对可燃又无法循环

利用的生活垃圾可选择性地进行焚烧发电,做到垃圾处理的无害化、资源化和再利用。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机制和政策研究》(项目号:09BJY042)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2厦门市瑞景公园社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实践

2.1 社区基本概况

瑞景社区隶属思明区莲前街道,是“全国花园式小区”和福建省优质小区,先后被授予全国和省、市级“绿色社区”、省、市级“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创建第二届文明城市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辖区总面积0.56平方公里,由13幢高层住宅、2幢多层公共建筑组成,建筑板式结构,住宅总户数984户,容积率1.69,绿化率高达60.6%。小区利用自身优势,将城市形态、公园景观、人文气息元素加以融合,营造出“人―建筑―自然”的和谐居住小区。

2.2 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做法

2.2.1节能降耗

瑞景公园社区是我国第一个通过验收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工程,实现了高层住宅24小时热水入户,13幢高层住宅均采用太阳能集中供热,实施面积超过15万平方米,它所依托的是三个系统:太阳能集中供热、热泵加热、电加热。据该社区有关负责人表示,该系统全年常规能源替代量为282.88吨标准煤,同时,该系统的二氧化碳减排量698.71吨/年,二氧化硫减排量5.66吨/年,粉尘减排量2.86吨/年。同时,在其他节能方面,地下车库采用采光天井,屋顶采用新型保温材料硬质聚氨酯发泡保温层,外墙铝合金窗采用镀膜玻璃,剪力墙增设挤塑板保温层,设置抬眼更能集中供热系统,屋顶设置太阳能集热板等,满足了超过节能50%的要求。

2.2.2节水与水资源综合利用

瑞景公园社区自建一座日处理量达1500吨的污水及中水处理站,将生活污水经过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可以把小区每天产生的近1000立方米的生活污水处理成为中水,循环利用于绿化浇灌、道路社区保洁、业主冲厕和车库冲洗等用途,做到污水的零排放,每年可节约水资源约20多万吨。同时,瑞景公园社区大力倡导居民日常生活节水,取得明显的节水效果,比如通过选用节水器具,在社区建筑内最大限度地提高用水效率,从而减少市政给排水的负荷。

2.2.3资源综合利用,实现垃圾分类处理及再利用

垃圾分类作为瑞景公园社区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内容之一,需要社区居民的全面参与,如设置分类垃圾桶、生物垃圾处理机等。瑞景公园社区在垃圾分类处理方面充分发挥社区联席会的桥梁作用,及时传达政府及企业、部门有关垃圾的各类政策,设置了垃圾分类箱和果皮箱,实行垃圾分类投放,做到生活垃圾和装修垃圾袋装化、分类回收,定点存放并日产日清,从而避免了二次污染。

2.3 创建循环型社区的实践总结

瑞景公园循环型社区的创建工作,坚持以宣传发动、思想教育为先行,以贴近社区、面向公众的方式来设计创建,积极引导社区居民自觉参与,力求提高社区公众的绿色生活理念,循环型社区创建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2.3.1逐步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构建循环型社区的基础

社区卫生整洁、环境优美,实行垃圾分类投放,定点存放并日产日清,从而避免了二次污染;社区生活污水全部纳入市政管网处理,实现雨污分流;采取节电节水措施,节约能源;车辆规范停放,管理有序;家装施工严格控制工作时间,实现文明施工的要求。除基础建设外,社区配备专门的太阳能系统专业人员、社区保安人员和保洁人员,共同为构建循环型社区而努力工作。

2.3.2创建工作新平台,完善管理和监督机制

瑞景公园社区创建工作的成功之处在于领导重视、居民参与、志愿者共建。首先,以社区党总支为依托,成立由居委会、物业公司、辖内单位、共建部队和志愿者组成的社区联席会。建立健全联席会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讨论创建工作,并规范组织制度,实现了社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协调机制。其次,志愿者行动为创建“循环型社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社区共有各种环保志愿者360多人,他们在社区服务、环境保护、环境管理以及环境教育中发挥着模范带头作用。联席会这个纽带,开创了“绿色社区”共建工作新平台,完善了环境管理和监督机制。

2.3.3创新宣传教育形式,提高公众参与意识

瑞景公园社区着力推进“三个结合”,即创建循环型社区与社区宣传相结合、与“争创文明城市、构建和谐社会”活动相结合、与社区教育相结合,创新宣传教育形式,提高公众参与意识。通过市民文明学校、大型宣传广告画等宣传教育阵地,开展“环保警示教育图片展”等系列活动,提高了创建“绿色社区”整体水平,让群众在活动中了解更多的环保法律和绿色生活方式知识。

3我国城市社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现状分析

城市社区发展循环经济不仅需要政府支持、市场推动,还需要社区居民主动参与、自觉在日常生活中选择绿色生活方式,形成社区主导、政策引导、市场推动和居民主动参与的运行机制,才能共同促进循环型社区的建设。从这个层面来看,我国城市社区发展循环经济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3.1 政策法规不健全、执法不严,造成循环型社区缺乏制度法规保障

相对于传统社区而言,循环型社区所倡导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与以往有着根本性的不同,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有关循环型社区建设的政策法规,来激励、引导和约束社区主体的行为。目前,针对社区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激励、约束政策法规体系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同时,相关部门执法不严,有关政策法规在实施中效力较弱,未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大大影响了循环型社区的健康发展。

3.2 循环型社区管理主体不明确,资金来源渠道较单一

我国长期形成的“大政府、小社会”治理模式,导致了社区管理者的主体地位不明确。目前,创建循环型社区的大部分工作由环保宣传部门来完成,未形成统一的管理机构和完善的社区资源环境管理体系,职能分工不明确,在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缺乏必要保障,尤其是专项资金用以构建循环型社区的来源单一,难以调动各方的积极性,社区基础设施难以得到有效改善。这是当前循环型社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3 社区居民对循环型社区的认识不全面,宣传引导方式有待创新

我国长期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得部分居民对循环型社区的理念认识不全面,将社区发展循环经济等同于绿色花园社区,单纯强调改善居住环境,而忽视社区资源节约、废弃物循环利用、绿色消费等层面,同时宣传引导方式较为单一,缺乏有效的利益挂钩机制,使得社区居民参与循环经济的热情普遍较低。

4我国城市社区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对策探讨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促进城市社区实现“低能耗、可持续、零排放、零污染”为己任,全面开展循环型社区建设,是未来社区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瑞景社区创建循环型社区的成功经验,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来促进我国城市社区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

4.1 建立循环型社区管理机构,形成合理高效的环境管理机制

瑞景公园社区在构建循环型社区过程中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小组成员由社区居委会、物业服务公司、社区学校的负责人和居民代表等组成,统一运行机制,提高了创建效率。城市社区应建立以社区居委会和居民代表为主体的社区环境管理机构,组织和开展日常环境管理活动;建立健全社区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对社区企事业单位和商业网点的环境管理,定期搜集居民对社区环境管理的满意度,形成创建循环型社区扎实的组织基础和高效合理的环境管理机制。

4.2 制定构建循环型社区的发展规划,建立社区网络体系

瑞景公园社区每年都制定工作计划,内容涵盖本年度社区将开展的一系列主题活动,为循环型社区提供指导。城市社区立足社区发展现状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明确社区的生态环境、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等目标和任务,建立相应的考核指标体系,制定具体行动计划,安排开展活动的时序,并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逐步形成符合本社区实际情况的循环型社区创建模式。同时,建立循环型社区网络体系,形成社区内外资源共享、交流与互动平台,创建社区论坛,进一步激发社区居民参与循环型社区建设的热情,及时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社区内居民之间、社区和居民之间、社区之间的信息沟通。

4.3 重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瑞景公园社区在筹建之时就规划了一套完整的基础设施,包括太阳能系统、中水回用系统、垃圾分类箱、地下车库采光天井、雨水收集系统等硬件基础设施,为创建循环型社区奠定了基础。针对我国现有城市社区基础设施不完备的实际情况,应采取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多方筹资等方式,对诸如给排水、供热、垃圾分拣等设施进行改造;新建社区在规划初期就应考虑将社区各种要素连接起来,注重与社会大循环之间的联动,诸如水循环、能源循环、垃圾处理等系统,在一种便捷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内将社区基础设施与社会大循环系统衔接起来。、

4.4 建立公众全面参与机制,倡导公众绿色消费

瑞景公园创建循环型社区离不开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该社区居民对社区良好环境的渴望程度较高,加上社区多样化的宣传教育和通过互联网组建社区志愿者队伍,激发和调动了社区居民参与构建循环型社区的积极性,为社区开展循环经济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因此,在创建循环型社区中,构建相应的利益挂钩机制,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建立一支稳定的志愿者队伍,调动社区居民参与和监督循环型社区构建的积极性。同时,创新宣传教育方式,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循环经济理念,倡导绿色环保消费,引导社区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节电、节水,回收利用废弃物,优先采购各种环境标志产品和绿色产品,减少使用一次性物品,逐步形成有利于循环型社区发展的节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参考文献:

[1] 丛澜,徐威.创建省级绿色社区的思路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福建环境,2003,20(5):43-46.

[2] 张林英,周永章,温春阳,税伟,等.创建绿色社区,促进生态城市建设[J].现代城市研究,2006,21(1):35-38.

循环经济发展趋势范文第4篇

【关键词】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阜阳地处安徽省西北部、华北平原南端、淮北平原的西部,交通便捷,是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是皖北地区乃至黄淮地区重要的商品交易、对外贸易、物流中心以及重要的文化、艺术、教育、旅游中心,是安徽省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全国比较大的地级市之一。

随着我国畜禽生产规模愈来愈大,现代化和集约化程度愈来愈高,饲养密度及饲养量急剧增加,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污染物对人类以及畜禽自身生活环境的影响愈是突出。为促进畜牧业的良好发展和实现畜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笔者针对阜阳地区畜牧业及相关产业的调查进行了研究和综合分析,对当地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模式进行了有效探索,以期为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阜阳地区的畜牧业概况

阜阳市地理位置优越、气候适宜,适合各类农作物和动植物的生长繁育,适合广泛发展生猪、黄牛、山羊等畜牧业产业。2012年,全市肉蛋奶总产量达73.7万吨,实现畜牧产值161.3亿元,其中生猪存栏267.5万头,出栏527.9万头;牛存栏31.6万头,出栏30.2万头;羊存栏126万只,出栏217万只,全市规模化养殖比重达73%。通过畜牧发展的转型,规模化养殖场的比重有了很大的提升,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力度和措施得当、有力,切实保障了畜牧养殖的健康和稳定。

2 畜牧业循环经济理论

畜牧业循环经济是“生态中国”、“美丽中国”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现,党的十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和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在畜牧业发展过程中,要注重污染治理与经济一齐抓,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党的十指出: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畜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契合党十提出的生态中国、美丽中国、低碳发展的主题,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现。

3 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的意义

3.1 畜牧发展的基本要求

在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畜禽养殖需消耗大量的植物性饲料,同时排放大量的污物,而废弃物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和微量元素,经相关处理就可以被制作成肥料、生产沼气、产生饲料和养殖其他生物等,有利于促进种植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形成一个循环经济模式。当前,我国畜牧业正处在转型发展的节点上,在保障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上兼顾污染处置和打造畜牧业循环、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是畜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3.2 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

畜禽养殖产生的污水、粪便和恶臭气体会造成环境污染;污染物的随意排放也会导致土壤透气、透水性下降和板结,从而严重影响土质。在各种资源日趋紧张的同时,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污染排放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探索新型绿色循环经济模式是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

3.3 公共卫生的迫切需要

对于传统畜牧养殖产生的动物粪便以及废水等,89%的养殖户选择将其直接排入地下,35%选择暴露丢弃,用作肥料直接使用的有77%,而用于制作沼气和基料的分别只有14%和24%。污染物不能合理处置造成大量微生物繁殖和传染病的蔓延,尤其是人畜共患病的暴发。此外,在投入品中过多地使用精饲料和添加剂、激素、抗生素也极大地危害到公共卫生安全。

4 阜阳地区畜牧业循环经济模式的构建

畜牧业循环经济养殖基本模式是利用较少资源满足畜禽养殖的最大要求,对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便、污水等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再利用、资源化处理,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持续利用,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减少环境污染。通过对阜阳地区畜牧业现状的调查研究,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和目前的规模化养殖模式,笔者结合区域性的畜牧业生产方式对本地区的畜牧业循环经济模式进行了探索。

4.1 营养调控措施

提高饲料利用率和使用绿色饲料,减少畜禽污染物的排放。世界先进水平肉猪的料肉比为2.4∶1,我国为3.5∶1;肉鸡的料重比为1.6∶1而我国为2~2.2∶1,这表明我国的养殖技术同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差距,大量的饲料未得到有效的利用。另外,通过在饲料中添加丝兰属植物提取物可明显减少粪中NH3等臭味气体的排放,可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4.2 粪便的污物资源化措施

4.2.1 粪便的发酵

将粪便中温堆放20d以上,高温酵解后可作为有机肥料施于土壤,该模式对于土壤的改良、工业化肥的使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都能起到积极作用。阜阳市部分地区在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利用辖区内养殖肉鸡的优势,把鸡粪堆肥然后用于种植草莓,实现了粪便的合理处理,也带领农民实现了产业多样的转变。还有的通过对粪便喷洒生物菌群,加速其发酵速度,然后供于鱼塘;或采用生物发酵床生产技术,既实现无粪尿排放,又能满足猪自身的生活条件和原有生活习性,从根本上提升了猪的健康活力。目前,阜阳全市有69家养殖场利用了生物发酵床生态养猪技术,推广生物发酵床面积达6.1万平方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4.2.2 粪便的转化

制作饲料或者有机肥。该种模式主要是将畜禽产生的粪便通过加工后作为猪只的饲料原料,或者是通过发酵处理加工成有机肥。禽粪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是一种优质的蛋白饲料源。另外,畜禽粪便经过发酵处理、原料加工成后也可以用于生产有机肥。

4.2.3 构建以沼气为纽带资源的利用模式

利用沼气池发酵,积极探索“养殖一沼气一种植”、“养殖一沼气一果园一鱼塘”、“养殖一沼气一蘑菇”等一系列循环经济模式,能有效实现能量的转化和资源的循环利用。目前我市有130多家养殖场均采用了该循环模式。

5 关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5.1 加强宣传力度,提高思想认识

加强宣传。要通过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宣传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大力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提高对循环经济的认知度;建章立制。通过深度调研并结合地区养殖特色建立相应制度,帮助和扶持地方发展循环经济,加大投入力度,保障资金到位,通过建立法律、法规来严格规范环境保护的法制环境;科学谋划。阜阳地区人多地少,养殖业规模较大,急需循环经济发展的长期性,有关部门应尽快把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长远规划,明确工作目标和重点,精心谋划,循序渐进,科学发展。

5.2 加大污染减排力度,创新经济措施

要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粪便再利用的能力,加大污染减排的督查力度。对畜禽粪便进行合理处置,达到无害化标准后再进行填充还田、制造有机肥料、制造再生饲料等;在养殖业方面积极探索“养殖专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实现有能力处理污染物,进而树立循环、绿色、环保的理念,积极为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做出贡献。

循环经济发展趋势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低碳循环 耦合 结构 途径 国有林区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2-054-02

一、引言

长期的过量采伐,导致许多国有林区森林可采林木资源濒临枯竭,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企业的经营索取和人口的生存需求所产生的双重压力,远远超出了森林资源和自然环境的承载力,导致林区人口与资源、环境冲突加剧,森林资源结构严重失衡,国有林区深深陷入森林资源危机、企业经济危困的“两危”困境之中。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达成的共识。在2010年的两会上,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表示,林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林业要走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二、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的结构特征

(一)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的界定

低碳循环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3R”原则为指导,以高效能、高效率为特征的绿色生态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则是一种源头控制、过程控制、目标控制相结合的立体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所谓林区低碳循环经济,是指在林区经济活动过程中,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增加森林碳汇,减少林业碳源,增加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

(二)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的结构构成

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是以“社会-经济-生态”复杂巨系统为背景,以低碳循环运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特殊循环经济模式,国有林区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在实施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模式中就形成了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系统,此系统的结构构成图如图1所示。

(三)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的结构特征分析

1.开放性。开放性体现在以系统与外界环境的物质、能量交换为基础,以各个子系统间碳减排为手段,以提高循环经济发展为目标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低碳模式不断从外界汲取负熵流,在系统内部,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互为背景,通过碳减排,循环经济手段达到“社会-经济-生态”低碳循环动态均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高维性。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系统是由低碳循环经济、低碳循环社会和低碳循环生态等子系统构成的复杂巨系统,而每一个子系统又包括其各自的子系统,由于低碳循环系统组织在作用、结构与功能上表现出等级秩序性,以上这些系统还可以继续划分系统等级,如此逐层分解,形成了低碳循环模式系统的庞大的层次结构。

3.复杂性。国有林区低碳循环发展系统是“经济-社会-生态”三维一体的多目标复合系统和有机整体,发展低碳循环模式就是要从系统整体的角度着眼,综合协调和控制低碳循环经济系统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统筹整体功能和局部利益,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动态均衡。

4.涌现性。在低碳循环经济模式内部,经济、社会和生态各子系统之间通过吸收、反馈、协同、耦合等系统运动,在动态中实现系统的优化和创新,从而使系统内部组织和结构,经历从简单到复杂、从独立到融合、从封闭到开放、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涌现出各子系统所不具备的整体效应,即:“经济-社会-生态”的低碳均衡动态发展。

(四)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的战略重点

为了保证国有林区经济发展与森林资源利用、林业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走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大力推进低碳循环经济,特别是要把资源循环利用放在突出位置,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途径,贯穿于森林资源培育、资源利用、资源回收、能源生产利用、污染物排放等的各个方面,实现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的永续发展。

根据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异同点,立足我国当前国情,以两者已取得的发展成就为基础,将“3R”原则运用到“社会-生态”系统,走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耦合发展之路,以克服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单行发展的困境。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模式致力于两个重点:

第一,以低碳经济补充循环经济的能源缺口,同时循环经济的经济效益则形成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如此一来,单独推行循环经济无法解决的能源循环困境就可通过低碳经济要求的低碳、零碳等新能源开发利用而得以破解;低碳经济单行发展的现实经济效益瓶颈也可被循环经济突破,从而刺激个人的低碳消费、企业的低碳生产和林区的低碳流通,推动国有林区低碳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第二,在具体到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时,整合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所需的运行环境“软件”及技术“硬件”的相似性,积极推行能促进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耦合发展的相应措施和相关对策,实现两者正效应的叠加,做到一举两得。

三、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的实现途径

(一)加强森林资源培育、管护和监测

1.加强森林资源培育。按照碳汇和减排的要求,加强林业低碳循环森林培育业的建设。一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管理等手段推进科学经营,加强速生丰产林、珍贵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能源林等商品林的建设以及防护林、水源涵养林等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和营造,加大森林资源培育力度,提高森林资源总量,增加森林碳汇储量;二是在森林培育全过程中,科学整地、施肥和抚育,减少土壤、化肥以及林木腐解等释放的CO2量,并充分利用生物质能、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新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从而实现森林培育的减排。

2.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建立健全森林资源管护经营责任制,将管护区落实到山头地块,将管护责任落实到人头,强化管护人的监督和管理责任,充分调动职工群众管护森林的积极性。要逐步建立管护经营责任人参与分配森林资源培育成果的机制。

(二)遵循3R原则,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森林资源(下转第56页)(上接第54页)循环利用

实施清洁生产,既需要有国家宏观层面的推动,又需要有企业微观层面的执行。在企业层面上,实施清洁生产,提高森林资源循环利用率。林业企业的生产方式是:“木质或非木质资源―产品―剩余物―产品”,它以闭路循环的形式在生产过程中实现森林资源的最充分和最合理利用。实施清洁生产要求企业转变生产经营观念,发展节能环保技术,发展回收处理技术,尽可能的减少产品和服务的森林资源使用量;尽可能减少废弃物质的排放;尽可能提高森林资源产品的耐用度和抗变性;尽可能提高森林资源产品和服务的强度;尽可能强化相关森林资源产品的回收和再利用。

(三)建立区域产业代谢,构建林区低碳循环经济产业化体

建立林区低碳循环经济的林业产业化体系,建立绿色森林资源原料产业基地,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发展绿色林副产品加工、种植和驯养产业,充分利用现有森林资源;发展森林的生态观光、旅游业,满足现代人日益增长的多重需求;发展高科技绿色森林产品深加工业,用高科技来发掘森林资源的无穷价值;强化森林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维护森林资源未来发展潜力。可以发展低碳循环产业园区,构建低碳循环经济产业化体。

(四)实施绿色低碳消费方式,增强低碳消费意识

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和讲座等方式宣传低碳农业相关知识,鼓励人们节约资源、使用节能产品,推动全社会节能减排行动;加强媒体和公众在低碳农业发展中的监督作用,引导企业逐步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低碳经济”形象,促进企业完成低碳经济目标和指标。

(五)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提高森林碳汇功能,继续推动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

林木生物质能源是直接来自光合作用的木材,以及根、茎、叶等采伐剩余物和刨花、碎木、木屑等加工剩余物,还包括各类可作为能源的木制品废物等。林木生物质能源资源丰富、可再生性强,林木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可以有效地缓解能源紧张的局面,调整能源结构,改善生态环境。

在吸收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发展实际,制定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林木生物质能源的发展规划与措施,以促进林木生物质能源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

(六)加强政府对林区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

要加强政府对低碳林业发展的指导,制定农村新能源发展利用纲要和专项规划,提出低碳循环林业的发展目标、重点和措施,研究低碳循环林业的统计方法和考核指标,逐步建立和完善能源效果评价机制。

研发森林资源低碳循环利用技术,大力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环境无害化技术、再利用技术、系统化技术等,支撑森林资源低碳循环利用的技术体系。推广低碳循环林业技术并建立林业示范区。借鉴国内外经验,大力推广沼气工程、秸秆综合利用、节水灌溉、林业机械节能减排等技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改善生态环境。

借鉴国际经验,设计市场化的政策工具,探索发展碳排放配额交易市场,建立广泛的碳交易机制,使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服务市场化。

建立林产品低碳认证制度,对符合条件的低碳林产品实行低碳认证,并给予这些林产品一定价格补贴,改善林业生态补偿机制。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0C02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DL11CC14)]

参考文献:

1.徐玖平,李斌.发展循环经济的低碳综合集成模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3)

2.韩宝华,李光.论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异同及整合[J].云南社会科学,2011(2)

3.张秋根.林业低碳经济探讨[J].林业经济,2010(3)

4.王锋.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及对策分析[J].农业经济,2010(6)

5.陈钰.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新模式及对策分析―以河西走廊为例[J].商业时代,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