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范文第1篇

方法:2007年3月至2010年11月,13例完成IMR技术性调强放疗的原发性鼻咽癌初治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处方总剂量为65-78Gy,单次剂量为2.81-3.01Gy,总疗程为35-88天,放疗后6个月和3年内每年测量患者最大门齿距离,评价标准参照SOMA标准。

结果:全组6个月、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97.35%、95.11%、93.57、92.28%,I-II度张口受限发生率4.10%,未检测到III度和IV度颞颌关节损伤张口受限。

结论:调强放射治疗技术对鼻炎癌患者颞颌关节损伤具有明显效果,发生严重张口受限率降低。

关键词:颞颌关节损伤早期原发性鼻炎癌调强放射性治疗张口受限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023-01

鼻咽癌为头颈部恶性肿瘤之一,好发于中国广东、广西等南方各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发病率与年龄成正比,且以50-59岁为患病高峰年龄。鼻咽癌患者首选放疗,两颞侧为常规放疗途径,包括颞颌关节、大部分腮腺等部位[1],不可避免地造成颞颌关节、咀嚼肌群、颞叶下部等部位损伤,由放射性颞颌关节损伤引起的张口受限就是典型的鼻咽癌患者放疗后遗症,这种症状可直接引起患者门齿距缩小,严重者可以引起牙关紧闭,甚至危及患者生命。下面对我院鼻咽癌患者进行放射性治疗造成的颞颌关节损伤影响因素进行探求,具体内容均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入选标准:经组织病理学确诊为鼻咽癌患者;鼻咽肿瘤尚未侵及颞下窝和颞颌关节区;无颞颌关节及胶原病史;上下门齿尚存,能够准确测量门齿距;具有完整病史及有关放疗资料。2007年3月至2010年11月,在我院完成IMR技术性调强放疗的原发性鼻咽癌初治患者符合入选标准患者共13例。其中,男性10位,女性3位,男女比例约为10:3,年龄分布为25-78岁。

1.2治疗方法。本次研究所选为IMRT治疗法。IMRT治疗法,即利用适形调强放射治疗技术进行放射治疗的方法[2],其基本特征为能够根据人体内各解剖位置剂量限制,计算出最适合患者的射线束分布及其参数,设计理想治疗方案,也能够根据医生要求进行调整,实现照射野内的理想剂量分布,通过多目标优化过程,从而尽最大可能解除患者痛苦。具体方法:患者仰卧位[4],戴好面罩,固定头部,通过动态多叶强直准直器螺旋切层扫描照射,可扫描至锁骨头下1cm,并根据ICRU50号报告,逐层勾画鼻咽癌原发病灶大体肿瘤面积、颈部转移淋巴结等以及颞颌关节、脑干、脊髓、视神经、腮腺等恶性肿瘤可危及的部位和器官。

1.3疗效及随诊。放疗前,整组患者都需要做一系列检查,其中包括血常规、血生化常规,胸部X线片,腹部彩超以及头颈部CT、MRI扫描以及全身骨骼同位素扫描,并留下检查资料。

在整个治疗期间,凡是参加研究的患者均进行体格检查和鼻咽间接镜检查,研究人员定期观察并记录肿瘤消退情况,以及急性毒性反应,同时根据RTOG标准对情况进行评价。治疗结束后1个月、3个月、5个月,随后每隔3个月定期复查一次。每次复查时均包括体格检查、间接鼻咽镜,必要时可进行包括血常规、血液生化检查、胸腹部彩超及头颈部放射线扫描检查等全面检查,疑似恶性肿瘤转移者可进行胸腹部CT扫描检查及骨同位素测定。

1.4齿距与颞颌关节受到放射线照射剂量的关系。齿距即用直尺或者专业门齿距测量器测量用力张口到最大时上下门齿之间的距离,将其作为观察颞颌关节损伤所致张口受限症状的重要依据。根据SOMA标准评价患者张口受限程度[3]:一度张口受限,门齿距为2.0-3.0cm;二度进干食困难,门齿距为1.0-2.0cm;三度进软食困难,门齿距为0.5-1.0cm;四度无法进食,只可鼻饲,齿距为0.5cm以下。临床上,一般把三度和四度颞颌关节损伤归位重度放射线损伤。患者在放疗前及放疗后6个月,及连续4年进行门齿距测量,分别为(4.3±0.5)cm、(4.2±0.6)cm、(4.1±0.7)cm、(4.0±0.8)cm。数据表明,门齿距缩小程度在放疗进行1年后趋于稳定,其中一度2例,二度1例,未见到三度及四度损伤。

本组患者中颞颌关节受到放射线照射剂量分别为一级2例(36.59,33.27Gy),二级1例(35.47Gy)。对患者颞颌关节受到放射线照射剂量及张口困难(受限)分期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并没有相关性,P>0.05。鉴于张口受限症状的带给患者的巨大痛苦,对其发生率与分期同样进行了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没有相关性,P>0.05。

运用Logistic回归参数遗传算法对患者性别、年龄,颞颌关节损伤分期,颞颌关节受到放射线照射剂量,以及放疗后时间,化疗和总疗程时间进行多因素分析,数据表明张口困难(受限)发生与以上提到的多因素并无关系,但是我们不能根据这样的结果做出以上所列出的因素与颞颌关节损伤无关的结论。

2讨论

鼻咽癌治疗技术自近代以来,共经历过3次重大历史革新[5]。第1次,为上个世纪50年代以前,超高压射线的出现,使得鼻咽靶区放射线照射剂量比起之前的深层X线有了质的飞跃,放疗后5年生存率词从19.6%提升到47.0%。第2次,为上个世纪80年代,CT在临床开始应用,随着医学界对于鼻咽癌浸润以及淋巴转移方式等生物学特性有了新的认识,改变了鼻咽癌放射治疗靶区概念模糊,放射线照射野设计主要由人工经验控制,以及鼻咽癌原发灶和颈部转移灶采用面颈分野的不同导致品床后组颅神经损伤率较高等不良结果。第3次为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现代影像学技术、放射治疗技术及放射治疗设备的迅猛发展和临床应用,鼻咽癌放射治疗方面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主要可见于“连续靶区”概念的提出,合理设置放射线照射靶区,对患者体内的靶组织及其正常组织器官能够进行三维重建,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患者病情,更有利于杀灭患者体内鼻咽癌细胞、保护正常组织器官。目前临床常规放疗后,鼻咽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达到70%左右。

由于本研究样本量低,颞颌关节放射性损伤引起的张口受限症状发生率不高,因此没能对颞颌关节放射性和放射线照射剂量之间进行进一步的量化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媛媛,赖淑贞,刘源,等.鼻咽癌患者调强放疗颞颌关节损伤的长期随访结果[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10,19(1):1-3

[2]张丹丹,黄劭敏,邓小武,等.初治鼻咽癌VMAT与IMAT的比较评估[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12,21(4):364-368

[3]任浙平,李先明,钟鹤立,等.鼻咽癌放疗后张口困难的临床观察与分析[J].2004,31(8):504,505,508

[4]陈东平,余意,齐斌,等.三维适形放疗和适形调强放疗技术对鼻咽癌放疗后颞颌关节损伤的影响[N].2012,32(7):991-994

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范文第2篇

一、根据重要纬线分析,宏观了解世界气候类型的种类

联系前面所学地球知识,明确地球上五带的划分依据,通过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这些重要的纬线,可以大致了解热带、温带、寒带地区的气候类型:热带有热带(雨林、草原、季风、沙漠)气候、温带(亚热带季风和湿润、地中海、温带季风、温带大陆性、温带海洋性)气候、寒带气候、高原山地气候。

二、联系大洲精确定位,细化了解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联系前面所学大洲知识,对世界气候类型进行精确定位,在学生脑海构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

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非洲、北美洲南端、南美洲、东南亚等赤道附近地区;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非洲的热带草原气候面积最广,南美洲、澳大利亚、北美洲南部等也有不少分布;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地区……

非洲北部、阿拉伯半岛、北美洲西南部、非洲西南部、澳大利亚中部和西部、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等属于热带沙漠气候,而亚洲东部略南、北美洲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南部、南美洲东南部等地区则属于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

欧洲西部是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典型分布区,北美洲西部沿海、澳大利亚东南端和新西兰、南美洲西南端等也有零星分布;温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亚洲、北美洲、欧洲东部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面积广,南美洲也有零星分布;地中海气候,顾名思义,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沿岸地区、澳大利亚西南和东南端、非洲西南端、南美洲西南偏北沿海等也有零星分布……

高原山地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中部、非洲东北部、亚洲东北部、南北美洲西部、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脉地区、亚洲的中西伯利亚高原地区等,寒带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北美洲、南极洲极圈以北地区……

三、结合气温和降水,深化了解世界气候类型的特征

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大要素,教师展示各种气候类型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让学生对号连线,引导学生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分析气候,培养学生表述气候特征的能力。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有干季和湿季;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有多雨季和少雨季;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冬季寒冷,全年降水不多;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高原山地气候与同纬度地区相比气温低,降水迎风坡多于背风坡;寒带气候全年严寒,降水稀少……

四、精选典型气候分布,全面了解影响气候的因素

从南北来看,热带、温带、寒带气候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纬度位置;从东西来看,同纬度大陆东岸、大陆内部、大陆西岸的气候存在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是海陆位置;从海拔来看,高原山地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地形。

不同地区气候的形成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往往看最主导的因素。亚洲是季风气候的典型分布区,自南向北分布着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从气温方面来看,其影响因素是纬度位置,从降水方面来看,其影响因素是海陆位置;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远离海洋的大陆内部,显而易见,海陆位置是其主要影响因素;非洲的东部高原虽然位于赤道附近,却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从纬度位置来看虽位于南回归线附近,但从海陆位置来看则位于陆地东岸、降水多,因而属于热带雨林气候;韩国南部、日本南部纬度位置较高,但受海洋影响较大,属于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南北美洲西部沿海低纬度地区,距离海洋较近,但由于西部高大山脉的阻挡,却分布着热带沙漠气候,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受海洋影响显著;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40°地区,濒临海洋……

五、认识气候与人类活动相辅相成的关系

气候影响人类的生产活动,其中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显著,不同气候区的农作物品种、长势等各不相同;气候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不同气候区人们的服饰、饮食、民居、交通工具等存在显著差异;气候会发生异常变化,产生灾害,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危害……

反过来,人类活动也会对气候产生影响,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不焚烧秸秆、少开私家车、使用水力和风力发电等都有助于改善气候。目前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很大程度上是人类活动不当产生的后果……

我们要利用气候的优势发展生产、享受生活,又要身体力行地保护气候,最大限度地减少气候灾害……

六、联系家乡实际,形象直观感知气候

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气候政策 公共政策分析 战略情报研究 气候变化

[分类号]G353 X24

气候变化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困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环境问题,国际社会也为此进行了广泛合作。目前,旨在减缓或适应气候变化的气候政策和行动不断实施,部分行动已经取得阶段成果。但无论气候变化的减缓还是适应行动都与一个地区或国家的资金投入、经济发展和环境风险等密切相关,因此,气候政策成为与国际环境政策、外交政策和经济政策等密切联系的重要内容。

目前的国际气候政策总体上具有以国际公约为主体,以区域协作政策为支撑,以国家和地方行动与政策为基础的框架性特点。气候政策分析工作涉及气候的应对立场、适应选择、减缓行动、行动方案及其组织方式等多层次、多方面内容,尤其是有关温室气体排放评估、减排义务和排放配额的分配等更是气候政策的关键内容。与一般的公共政策分析工作相比,气候政策的分析方法和模式也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

1 气候政策分析的特殊性

作为当代公共政策的前沿和重要组成部分,气候政策分析工作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科学性

气候政策分析工作需要考虑气候变化的基础性科学问题。气候变化仍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在科学上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而这将直接影响气候政策的决策基础和执行效果。

1.2历史性

气候政策分析工作不能脱离历史而就气候变化论气候变化。目前的气候变化事实与人类工农业活动和生活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密不可分,在这一过程中,发达国家应付主要责任,如自1850年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发达国家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量是发展中国家的3.95倍,占全球总排放量的79.3%。考虑气候变化的历史责任,也是国际公平准则的重要体现。

1.3全球性

气候政策分析工作需要认识到气候变化的全球关联性以及全球协调的国际一体化框架的重要性。气候变化虽然会表现出区域的差异,但总体来看,其产生、发展以及影响机制均具有全球联动效应。某个区域集中的工业污染物排放可以带来跨大陆的影响,如气溶胶形成的棕色云可以远距离迁移;一个地区的温室气体减排行动也将直接减缓全球大气温室气体浓度上升的趋势。

1.4政治经济性

气候政策分析工作不能忽略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影响。气候变化的减缓和适应均意味着在常规发展模式基础上的成本增加,但气候变化的潜在威胁同样会带来巨额的损失,甚至威胁到人类的可持续未来。因此,在分配减排义务和排放配额、支付资金和技术援助时,各国政府和组织会进行艰苦、持续的谈判,以尽量减少本国的发展压力或展现积极的环境立场,政治也因此成为气候政策的重要影响因素。实际上,气候问题已经成为最近几年国际政治和外交博弈的主要议题和重要筹码。

1.5动态变化性

气候政策分析需要关注气候政策环境的动态变化。由于气候政策对政治、经济和科学因素极为敏感,尤其是在当前气候变化科学不断发展、政治经济因素变化较快的情况下,气候政策也表现出快速演替的特征。气候变化科学上不确定性的减少、政局的变化和动荡、经济发展的波动都会直接影响到气候政策的确立和执行。

除了以上这些特殊性,气候政策的分析还具有其它一些特殊的方面,如保证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是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根本目标,因此要基于长远目标开展气候政策的分析工作(长期性);要尽早制定具有更高执行力的气候政策,气候行动实施越晚,成本将越高、损失将越大(紧迫性)。

2 气候政策分析的主要内容

气候政策分析工作主要针对政策主体和行动主体展开。政策主体是与气候变化应对行动和政策相关的计划、规划、技术文件、法律和公约等以及主导气候政策的咨询、决策、执行和监测等的政策体系。分析工作涉及气候政策的决策基础、目标、方案、可行性和效果等内容。行动主体主要包括气候政策的建议者、制定者、执行者和利益相关者。对行动主体的分析包括这些主体在气候变化中的脆弱性、恢复力、立场和参与方式等信息。由于损益情况和立场的不同,各行动主体参与气候政策和行动的方式也有所差异,如表1所示:

3 气候政策分析的方法

除了一般性的政策分析内容外,气候政策分析工作格外关注以下内容:①气候政策的科学基础:重点分析科学成果对气候政策的支撑情况;②气候政策的伦理基础:分析气候变化问题相关的环境伦理和公平发展伦理问题;③气候政策的法律基础:分析气候政策在各级法规下的合法性;④气候政策的技术基础:主要分析可以支撑气候目标实现的当前和预期的技术因素;⑤气候政策的政治基础:重点分析政治因素在气候政策中的驱动、阻碍或保障等作用;⑥气候政策的执行效率:评估气候政策的组织方式、参与者、资金状况、实施方案、执行进程和成果等,判断气候政策的执行效率和预期目标的实现情况;⑦气候政策的经济成本:评估气候政策实施的经济成本、风险和预期收益,确定气候政策实施的投入产出比及其在经济上的可行性;⑧气候政策的综合效益:评估气候政策对减缓气候变化和提高适应能力的量化贡献。

作为公共政策的内容之一,气候政策的分析方法与一般公共政策分析方法总体上一致,但由于气候变化问题的特殊性,气候政策分析方法又与一般的政策分析方法有所不同。总体而言,气候政策分析特别需要以下几方面分析方法的综合运用。

3.1量化历史责任的分析方法

当前气候政策争论的焦点之一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责任问题,这关系到当前减排义务和未来排放空间的分配。气候变化的历史责任、义务分担方式、行动组织/实施方案等工作需要利用数学、经济、法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等理论和方法来确定,可能涉及的方法包括边界分析、分类分析、层次分析、问题文件法、文献评论法、系统综合分析法、因果分析、回归分析法等。在历史责任量化的过程中,更多是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以从多个方面和多个角度确定可以广泛认可的历史责任分担原则。目前气候变化历史责任分析主要针对温室气体的排放展开,如哪些国家、区域或集团,累计排放了多少温室气体,其人均累计排放情况如何等。通过计算确定人类社会在过去(一般是工业化以来)的累计排放情况以及将大气温室气体浓度控制在安全水平(如550ppm)之下的温室气体排放空间,确定全球基于公平原则(如基于人均原则)的累计排放量,继续分配剩余的排放空间和确定减排义务。这一原则符合国际法准则和公平精神,但由于发达国家的排放空间将因

此骤减,在确定实施细则时阻力较大,因此会在此基础上发展出若干变通的计算方案。

3.2确定政治影响的分析方法

气候变化作为当前最紧迫的环境问题之一,与社会经济运行以及人类社会的未来关系极为密切,再加上同际合作过程中复杂的利益关系和立场,使气候变化成为当前的国际政治核心问题之一。在气候政策制订和执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国家利益、行业和部门利益、公众利益和国际形势等因素的影响,而这些诉求最终将通过政治和政府行为予以体现。通过定性和定量地分析气候政策过程中的政治影响,可以判断气候政策的政治立场、利益诉求等,具体的分析方法包括行为过程方法、假设分析、分类分析、层次分析、问题文件法、系统综合分析法、德尔菲法、个人判断法、运筹博弈等。

3.3经济成本和效益的分析方法

一方面,气候变化的减缓和适应等应对行动需要采取经济转型、能源技术研发、降低能耗、建设适应工程等措施,而这意味着直接或间接地增加经济成本;另一方面,气候政策的执行将产生现实或预期的环境效益,减缓气候变化或增强气候变化适应和恢复能力可以降低经济损失。最近的一些研究成果均表明,越早采取气候行动,则投入越少,损失越低。如Stem报告中提出,如现在就采取措施,在2050年前把温室气体浓度控制在450~550ppm的安全水平,则减排的成本大约仅占GDP的1%左右。气候政策的经济成本和效益的分析方法主要利用计量经济学等分析方法,如敏感性分析、成本-效益分析、对比法等。

3.4未来趋势预测的分析方法

气候政策的执行效果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显现,如一项海岸堤防工程,仅在数十年后海平面显著上升或高强度的风暴潮发生时才能体现作用,但其对堤防工程内密集的人口和经济基础的保障意义显而易见;目前正在执行的温室气体减排活动,其效果也至少数十年后才能有所体现;而且,由于科学上不确定性的存在,对这些效果的预估也就存在更大的不确定性。利用政策分析的方法,如情景分析法、趋势外推法、回归分析法、专家判断法,判断某项气候政策的科学性、可行性,并对其预期效果进行预估,是气候政策获得通过和有效执行的关键因素。

4 气候政策分析的框架模式探讨

通过以上对气候政策分析对象、内容和方法的介绍,基本可以了解气候政策分析工作的主要内容,但由于气候政策的政治经济复杂性和动态变化特征,气候政策的分析工作往往需要协调多方面的冲突,以相对灵活的模式开展。图1显示了气候政策分析的框架模式,从中可以发现政策过程、环境目标和利益目标三个工作模块之间的复杂联系。

4.1政策过程模块

政策过程模块是气候政策分析工作的主体部分。按照公共政策的一般过程,气候政策也需要经过“问题界定标准确定方案筛选政策制订政策执行评估监测”等环节,该模块的分析工作主要包括对以上各个环节的产生、执行和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4.2环境目标模块

如果不考虑气候行动的成本、风险和利益分配问题,气候政策的目标将只是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环境目标。该模块的分析工作主要包括分析气候政策制订和实施过程中的科学性、可行性、变化调整的影响因素和环境效益(如气候目标、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目标和适应工程的潜在效益等)。

4.3利益目标模块

该模块的工作主要是分析各决策者和利益相关者等行为主体和政策主体在气候政策过程中的政治立场、利益诉求和风险机遇等信息,反映了干扰或促进环境目标实现的利益因素。

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范文第4篇

一、命题趋势

高考对气候的直接考查很少,但非常注重对气候的综合分析,命题的方向主要有:

1.从气候的要素入手,考查气温、降水。命题形式主要有:通过等值线、分层设色地图、统计图等考查气候分布特点、影响因素、特征差异等。

2.区位分析中突出气候对农业、工业、城市、交通的影响。如农业区位分析中,要求描述气温、昼夜温差、光照如何、降水多少及变化,甚至要从农作物的生长期考虑这些要素的分配等。

3.气候影响分析:气候对地形、河流、土壤、植被的影响。例如,气候影响河流的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从而影响水能开发、流域整治、可持续发展战略。气候对人文地理要素也有重要影响,如区位分析中要考虑气候因素的作用。

4.气候影响下的天气特征描述与分析。如描述阿拉伯半岛的天气特征,我们就需要在了解热带沙漠气候特征的基础上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5.以气象灾害为背景对灾害原因探讨分析。如西南旱灾、北方旱灾等。

二、网络构建

三、重点剖析

1.下垫面对气候的影响。下垫面是指与大气下层直接接触的地球表面,它包括地形、地质、土壤和植被等,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之一。下垫面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海陆差异的影响:①因热力性质不同,陆地比海洋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都要大。②海陆位置不同的地区水热状况存在差异。(2)洋流的影响:暖流对大气底部有加热作用,降水较多;寒流对大气底部有冷却作用,降水偏少,但易形成雾。(3)地形的影响:海拔高的地区比海拔低的地区温度低;坡向对降水也有很大影响,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4)不同性质的地面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量不同,从而影响局部地区的小气候。

2.亚洲南部和东部季风气候的特征、成因和分布。

3.热带草原气候与地中海气候的形成。热带草原气候和地中海气候都是受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而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区处于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以北半球为例,夏季,太阳直射点北移,赤道低气压带控制该地区,高温多雨;冬季,太阳直射点南移,东北信风带(低纬信风带)控制该地区,高温少雨。地中海气候区处在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以北半球为例,冬季该地区受中纬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夏季该地区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炎热干燥。

4.我国雨带的推移规律及其影响。(1)锋面雨带的形成:夏季风带来的暖湿气流与北方南下的干冷气流相遇,在我国东部地区出现一条降水较多的锋面雨带。(2)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主要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影响(副高势力强――夏季风势力强――锋面雨带北移快――北涝南旱;副高势力弱则相反)。5月份,雨带位于华南,北方春旱;6月份,雨带在江淮之间徘徊不前,形成梅雨;7、8月份,雨带移至华北、东北,北方地区进入雨季,江南地区伏旱;9月份,锋面雨带开始快速南撤;10月份,雨带撤出我国大陆,雨季结束。(3)影响:北方降水少、雨季短,南方降水多、雨季长,降水量地区差异大;锋面雨带经过地区降水量大,导致降水量季节变化大,并形成北方的春旱、夏涝和江淮地区的梅雨、伏旱等灾害性天气;雨带的反常移动导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大,许多地区旱涝灾害频发。

5.气候的成因与分布(如下图所示)。

世界气候类型分布规律与大气环流和洋流的关系

6.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对于气候类型,我们通常用“以温定带”、“以水定型”的方法来判断,即依据试题所给的气温和降水数据来判断气候类型。但不同气候类型的形成、分布及特点受特定的地理条件影响。因此,在判断气候类型时,还要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入手,具体可按如下思路分析:

7.气候对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1)对河流的影响:气候影响河流水源补给类型、河流水文与水系特征,影响河流类型和湖水盐度。(2)对地形、地质、地貌的影响:两极或高山地区,由于气温低,被冰雪覆盖,多永久性冻土;山岳冰川的存在,会形成冰川侵蚀地貌、冰川沉积地貌。降水多且集中的地区,容易造成水土流失;降水多的石灰岩分布区易形成喀斯特地貌;降水极少的地区易形成荒漠景观。(3)对植被的影响:有什么样的气候,就有什么样的植被与之相适应。气候影响植被的长势,如赤道地区热量和水分丰沛,形成了热带雨林;热带沙漠气候区水分过于不足,形成了荒漠。(4)对土壤的影响:气候通过影响土壤中的有机质或腐殖质而间接影响土壤肥力。气候影响生物的分布,而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5)对资源的影响:气候间接影响矿产资源的形成,如煤、石油和天然气等都是地质历史时代固定、积累下来的太阳能,而且气候本身就是一种资源。

四、典例分析

1.同一种气候类型的内部差异。

例.(2013年高考上海地理卷)里斯本、雅典两地气候类型相同,但两地测得的气温和降水量呈现一定的差异。

11.两地的夏季温度有差异,其主要原因是里斯本( )

A.受夏季盛行风影响 B.受沿岸暖流影响

C.受副热带高压影响 D.受沿岸寒流影响

12.两地的年降水量有差异,其主要原因是雅典( )

A.纬度位置较低 B.受西风影响较弱

C.地势相对较高 D.距地中海较近

参考答案:11.D 12.B

解析:里斯本与雅典同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第11题,从气温分布来看,雅典夏季的气温要高于里斯本。位于大西洋沿岸的里斯本更容易受到加那利寒流的影响,故其夏季气温要偏低。第12题,从年降水量上看,里斯本的降水量明显高于雅典,两城市的降水都是由冬季的盛行西风带来的,西风从大西洋带来丰富的水汽,但相比之下,里斯本更容易受到大西洋的影响,且强度大、降水多。

2.从气候的要素出发,分析其影响因素。

例.(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Ⅱ)图2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读图2,完成6~7题。

6.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台风 B.海陆分布

C.地形 D.大气环流

7.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年降水量最低的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参考答案:6.C 7.A

解析:本题以等温线分布图为背景,考查气候的要素――气温和降水,搭建的是气候与地形的联系,考查考生依图进行联系与分析的能力。第6题,根据经纬度和海陆位置信息,可知该地区为台湾岛的部分地区。从图中等温线的整体分布看,主要呈东北―西南方向延伸,且在岛屿中部闭合,联系台湾山脉主要呈东北―西南走向可推断,影响等温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地形。第7题,首先台湾的降水类型主要是夏季的锋面雨,对台湾各地的影响基本是均衡的。其次有岛屿东部夏季风山地迎风坡的地形雨和岛屿西部冬季风山地迎风坡的地形雨。再次为夏季的台风雨。台风是天气现象,对各地降水的影响是随机的,所以该题比较的主要是地形雨对各地的不同影响。③地在夏季风的迎风坡,夏季多地形雨;②地和④地在冬季风的迎风坡,冬季多地形雨;①地气温高,海拔低,为岛屿西部沿海平原地区,无地形雨,年降水量最少。

3.气候特征的描述与综合分析。

例.(2013年高考浙江文综卷)36.根据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美国本土年降水量分布及棉花带范围图。

材料二 图中甲、乙两城市气温比较表。

(1)描述美国西部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据表比较甲、乙两城市的气温差异,并解释其原因。

解析:试题通过考查气候要素的时空分布,间接考查考生对气候特征的描述与成因分析。从等降水量线来看,美国西部年降水量在空间上表现为西多东少,且西北部降水空间差异较大。原因是:一盛行西风从海洋上带来丰富的水汽,遇地形阻挡形成地形雨,故降水整体上由沿海向内陆递减;二在西北部受山间高原盆地地形影响,降水的空间差异较大。根据表格数据分析,甲城比乙城冬季气温高,说明在地形影响下受寒潮影响小;甲城夏季气温比乙城低,主要是因为流经沿海地区的洋流性质不同。故两城市中,甲城气温年较差要小。

参考答案:(1)分布特点:大致由沿海向内陆递减;西北部降水空间差异较大。成因:西部南北走向的高大山脉阻挡来自太平洋的湿润气流,山脉西侧地处迎风坡,降水多;西部的山间高原盆地,水汽难以进入,降水较少。

(2)甲城比乙城冬季(1月)气温高,夏季(7月)气温低。甲城气温年较差小。冬季:甲城有高大山脉的阻挡,受北冰洋的寒冷空气影响较弱,气温较高。美国东部为低缓山地,乙城易受北方寒冷空气影响,气温较低。夏季:甲城受寒流影响,气温较低。乙城受暖流和东南暖湿气流影响,气温较高。

五、创新演练

右图为世界上某种气候类型的局部分布地区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①地区的最高纬度分布较低(低于35°S),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海陆分布 B.纬度位置

C.地形 D.洋流

2.②地区最热月均温为24℃~28℃,③地区西海岸最热月均温为16℃~21℃,产生这种气温差别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洋流 D.地形

植物的发芽、展叶、开花、落叶等现象,受环境的影响明显。选择常见、自然生长的植物,各地按统一方法同时对植物的展叶、开花等现象进行观测。这些植物展叶、开花开始时间的早晚主要可以反映冷暖状况。读下表,完成3~4题。

北京、呼和浩特市区春季各种树木发芽期的对比表

3.影响表中同一树种在两地春季发芽时间存在明显差异的最大因素是

( )

A.地势高低 B.纬度位置 C.距海远近 D.人类活动

4.据表中信息分析,此三种树木( )

A.在北京,秋季落叶开始时间最早的应是山桃

B.秋季落叶开始时间呼和浩特均早于北京

C.秋季落叶开始时间呼和浩特均晚于北京

D.生长期长度呼和浩特均长于北京

下图是47°N部分地点海拔与年降水量对照图,读图回答5~7题。

5.与乙地相比,甲地年降水量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距海距离 B.地形条件 C.局地水域 D.植被分布

6.乙地所在地形区春季影响农作物生长的突出自然灾害是( )

A.虫害 B.冻害 C.滑坡 D.洪水

7.材料所示地区河流具有的共同特征是( )

A.含沙量高 B.流程较短 C.春、夏汛明显 D.冰川补给为主

下图中M地季节性受到盛行西风影响,N地常年受到盛行西风影响,M、N两地西侧均为海洋。读图完成8~9题。

8.N地最可能是( )

A.惠灵顿 B.伦敦 C.开普敦 D.雅典

9.M地近地面的盛行风向和自然带分别是( )

A.东北风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东南风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西北风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D.西南风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右图为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模式示意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下列对甲图所示季节各纬度带气流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0°~10°盛行西北风

B.10°~20°盛行东南风

C.20°~30°主要盛行上升气流

D.30°~40°盛行西南风

11.甲、乙两图反映的时间与季节正确的是( )

A.甲表示7月份 夏季

B.乙表示7月份 夏季

C.甲表示9月份 秋季

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范文第5篇

1 粘土矿物用于古气候分析的依据

大量的粘土矿物是在地表风化作用中形成的,在沉积作用和埋藏过程中可发生转变。它的形成和转化与其所处的环境关系密切。控制粘土矿物形成和转化的因素可能有多种,但最重要的是气候条件。温度和湿度差异使地球表面形成不同的气候带,各气候带内风化作用的类型和程度明显不同,相应地形成了不同的风化复合体和土壤类型,其中所含的粘土矿物组合及其结构特点等也有明显差异。

一般认为,高岭石是在潮湿气候、酸性介质中由长石、云母和辉石经强烈淋滤形成(汤艳杰,2002),因此,气候温暖潮湿有利于高岭石的形成和保存。当气候转为干燥时,粘土很可能保存形成高岭石的气候信息特征。地层中粘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并含伊利石和绿泥石,可反映气候变冷的环境,而碎屑高岭石则指示临区的多雨热带气候。

绿泥石中的主要阳离子为Si4+、Al4+、Fe2+ 、Mg2+,形成环境为碱性。发现绿泥石在风化剖面上部的氧化条件下不稳定,这是由于在风化作用期间,水镁石层内的二价铁容易被氧化,所以绿泥石一般只能在化学风化作用受抑制的地区(像如冰川或干旱的地表)幸存下来。一般认为,绿泥石和伊利石含量增加代表逐渐变为干旱的气候条件。

在纵向分布的地层中,单一粘土矿物很少出现,一般为几种粘土矿物的组合,并常含有混层矿物。因此,一般应用粘土矿物的成分、组合和含量的综合信息来判断古气候环境。Singer(1980,1984)在研究了全球不同气候带各种沉积类型中的粘土矿物组合后指出,地表土壤、风化剖面和沉积物中的粘土矿物组合与气候条件及风化强度有密切的联系,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其组合类型不同,因而粘土矿物组合特征是解释古气候的主要指征。

2 粘土矿物对古气候解释的分析

沉积岩中粘土矿物组合及含量变化用于气候环境的解释目前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自生和碎屑粘土矿物之间的差异及判别尚存在疑问,尤其是对蒙脱石。气候与粘土矿物之间的关系由于非气候因素的影响,如地形、地势、源区岩石以及时间的介入,而变得错综复杂,搬运过程的粒度分级、凝聚差异以及搬运介质的不同都将影响粘土矿物的分布和含量的变化。

2.1母源区

陆源沉积岩中粘土矿物的气候环境解释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早已引起注意。Ataman提出沉积岩中不同的粘土矿物组合并不只是由气候变化引起的,至少还有两个经常变化的因素影响粘土矿物成分:源区物质在不同沉积区的母源可能不一样;风化阶段母源区的地形可能完全不同。

另外,粘土矿物在形成过程中受母源区不同水介质的PH值、EH值和盐度等因素的影响,可形成晶体结构、形态及类型各异的矿物(鲁春霞,1997)。这些非气候因素对粘土矿物及其组合的形成都将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2.2自生和碎屑粘土矿物

当用土壤和风化剖面中粘土矿物的特性对古气候进行解释时,只有形成于该地区的自生矿物才应该被考虑。然而在沉积岩中粘土矿物组合通常既含有自生矿物也含有碎屑矿物, 并且后者往往占大多数。

2.3沉积搬运环境

通过对南大西洋新生代沉积岩的粘土矿物数据的分析,Robert(1980)认为碎屑粘土矿物的成分和分布除了受气候的影响外,还受非气候影响因素主要有搬运介质水、冰、风,不同地区的侵蚀作用、粒度分异和凝聚作用等也都是影响粘土矿物形成和分布的重要因素。大量研究表明,粘土矿物的粒度是影响其分布的重要因素,搬运过程中的粒度沉积分异可以作为沉积岩中粘土矿物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这种因颗粒大小造成的机械分异作用在一些河口地区更明显。悬浮粘土粒级的颗粒受凝聚作用的影响而沉淀。凝聚的程度依赖于矿物的种类和环境因素,主要是电解质的成分和浓度。粘土矿物凝聚和沉积在盐溶液中具有不同速度,颗粒凝聚的速率不同,伊利石比高岭石稳定,高岭石比蒙脱石稳定。凝聚作用对粘土矿物沉积分布方式的影响可能是最重要的。

综上所述,提出粘土矿物组合对古气候的正确解释基于以下几点:1所用粘土矿物是由岩屑形成的并且在从源区到最后的沉积环境的搬运过程中几乎没有发生改变;2碎屑源区已经知道,并且源区在沉积过程中仍保持稳定3作用于沉积后的热成岩作用没有改变初始的粘土矿物组合。

3 小结

由于粘土矿物成分、结构和成因的复杂性及多变化特点,在恢复古气候时出现了不确定性和多解性。但是,粘土矿物组合反映了物源区气候冷、暖周期性变化,记录了沉积区域古环境演化的重要信息,为古环境再造提供了有力证据。可以预见,随着粘土学科的不断发展, 将粘土矿物用于重建古气候必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鲁春霞.粘土矿物在古环境研究中的指示作用[J].中国沙漠,17(4):456-460,1997

[2]汤艳杰,贾建业,谢先德. EIIE.粘土矿物的环境意义[J].地学前缘,9(2):337-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