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

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

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范文第1篇

高校具有很多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与社会普通企业有所不同,能源管理体系建设不能生搬硬套企业的模式,在借鉴企业的先进经验的同时,更要彰显高校的特色。有效地实施能源管理体系能够促进组织健康快速发展,对于规范能源利用行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能降耗等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

能源管理;高校

能源管理体系,是指用于建立能源方针、能源目标、过程和程序以实现能源绩效目标的一系列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要素的集合。它是从体系的全过程出发,遵循系统管理原理,通过实施一套完整的标准、规范,在组织内建立起一个完整有效的、形成文件的能源管理体系,注重建立和实施过程的控制,使组织的活动、过程及其要素不断优化,通过例行节能监测、能源审计、能效对标、内部审核、组织能耗计量与测试、组织能量平衡统计、管理评审、自我评价、节能技改、节能考核等措施,不断提高能源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有效性,实现能源管理方针和承诺并达到预期的能源消耗或使用目标。GB/T23331-2012《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国家标准已于2012年12月31日,于2013年10月1日正式实施。

一、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实践

2012年11月28日,国家发改委、认监委联合发文,要求列入“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的企业和单位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工作。2013年1月5日,山东省经信委等部门联合发文,将淄博和德州列为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示范市。2013年2月25日,淄博市《关于印发〈淄博市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实施计划〉的通知》,将山东理工大学确定为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单位。山东理工大学于2013年3月正式启动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是全国最早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并通过评价验收的高校之一。在建设过程中,学校聘请专业的咨询机构给予指导,制定了《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提出了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界定了体系建设的范围,明确了建设步骤和时间安排,对各项工作进行了周密部署。同时,学校确立了“安全保障、合理用能,精益管理、持续改进”的能源方针,了最高管理者承诺,在全校范围全面展开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经过标准宣贯培训、初始评审、文件编写、体系试运行、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过程,历时近9个月,学校的能源管理体系初步建成。2013年12月,在行业主管部门组织的评价中,学校以“优秀”等级通过验收。

在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过程中,学校针对评价中专家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制定详实的持续改进方案,深入学习和领会体系文件内容,将能源指标逐项分解到部门和主要用能设施设备,进一步完善能源绩效参数,继续聘请咨询机构给予运行维护指导,定期更新体系材料,安排专人参加体系标准、节能知识、内审员等方面的培训,积极开展节能技改活动,充分发挥能源管理体系的作用,促进学校能源绩效不断提高。实施能源管理体系后,山东理工大学的能源管理水平大幅提高,能源支出明显下降,国家和地方下达的节能减排指标超额完成,多次被国家、省、市评为先进单位,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二、对高校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思考

(一)充分认识高校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能源管理体系,是在我国能源日益短缺的形势下,国家大力倡导和积极推动的标准化管理模式,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有力保障,它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组织所重视。高校作为知识汇聚的殿堂和人才培养的基地,理应成为当今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引领者。因此,在高校中推行能源管理体系,是时代的召唤,是社会责任的体现,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客观需求,意义重大。首先,高校一般都是用能大户,能源经费在教育经费中所占比重比较高,是高校快速发展的沉重负担。通过建设并运行能源管理体系,可以大大提高能源管理水平,淘汰落后的管理模式,引进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设备,杜绝不必要的浪费现象,有效降低办学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其次,大学生是高校的主体,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高校的能源管理体系会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使大学生在学校树立勤俭节约的用能观念,养成节约用能的良好习惯,并将这种美德带向未来的工作岗位,从而产生广泛而深远的社会示范效应。

(二)能源管理体系建设要适应高校的特点。高校具有很多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与社会普通企业有所不同,能源管理体系建设不能生搬硬套企业的模式,在借鉴企业的先进经验的同时,更要彰显高校独有的特色。教学和科研是高校的中心工作,为教学和科研提供稳定可靠的能源保障是能源管理工作的天职。因此,高校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又不能忽视社会效益,要找到两者的最佳平衡点。在高校能源管理体系建设中,学校要合理确定能源方针和能源目标,正确识别高能耗设备,科学设置能源绩效参数,突出抓好重点管控环节,把合理用能作为工作的重点,多在开源节流、挖潜增效、减少浪费、节能降耗、技改创新、规范行为等方面下功夫。

(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专业的管理队伍是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关键。能源管理体系是一项专业性强、工作量大、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原有的能源管理部门开展此项工作困难重重,步履维艰。为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进展,学校应从大局出发,统筹帷幄,设立专门的机构,聘任专业的人员,专职从事这项工作。同时,学校还应强化各用能单位在能源管理方面的职责,在用能单位设置兼职能源管理员或内审员,形成全覆盖的管理网络。另外,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以适应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需要。

(四)全员参与关乎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成败。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是一项全校性的工作,涉及到学校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每一位个体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首先,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在政策上大力支持、在工作上周密协调、在行动上以身示范。校长作为能源最高管理者,要向全校做出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承诺,并向全校。其次,全校师生员工要积极响应国家和学校的号召,以实际行动支持学校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每个人都应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自觉养成节约用能的良好行为习惯,并主动抵制各类浪费能源的现象,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五)要建立切实有效的奖惩机制。学校要以制度的形式,形成良性的政策导向,鼓励节约用能行为,反对浪费能源现象,对于在能源管理过程中业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严重浪费能源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适当的惩处。学校应逐步建立用能定额管理制度,将能源目标进行细化分解,层层落实到基层单位甚至个人,并加强能源绩效考核,对于超额或结余的单位和个人,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同时,学校还应加强对日常用能行为的监督检查力度,成立专业或兼职的巡查队伍,可以聘请学生巡查员,定期或不定期对校园用能情况进行检查巡视,发现能源浪费现象及时采取处置措施。

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范文第2篇

[关键词]合同能源管理 标准

一、加快合同能源管理技术标准化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长期以来,标准作为商业交往的技术语言和贸易往来的技术依据,在保障产品质量、提高市场信任度、促进商品流通、维护公平竞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经济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标准在贸易竞争中的作用更加凸显,继产品竞争、品牌竞争之后,标准竞争成为一种层次更深、水平更高、影响更大的竞争形式。因此,必须越来越重视标准化工作,标准化工作也已被提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合同能源管理作为新兴产业对于在技术方面的要求更高,其标准化发展自然更不能落后于传统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标准化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对于推动技术进步、规范市场秩序、提高产品竞争力和促进国际贸易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表明,标准化对我国科技的贡献率为2.98%,对经济的贡献率为1.16%,对我国综合国力的贡献率为1.5%。但是,目前,我国标准总体水平低,制定速度慢,高技术标准缺乏,安全标准体系不健全,资源节约标准滞后等因素,而合同能源管理又必须有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一些现有的标准和规定明显落后创新的技术,都无疑对于技术性要求很高的合同能源管理产业而言是无法适应的。

目前我国的合同能源管理市场还面临着诚信问题,用能单位与合同能源管理服务机构签订合同后,一些用能单位只希望节能服务公司为其提供能源管理服务,却不愿意与合同能源管理服务机构分享节能效益,合同能源管理服务机构真正做到了节能服务目标,权益却得不到保证。一旦起纠葛,有许多双边甚至多边的测算问题便成了关键,合同能源管理服务机构在合同中承诺的节能效果的确认、项目执行前的基础能耗值和项目执行后的实际节能值、实际节约的经费是否达到预期值、项目执行期间双方的风险责任定位、某些影响因素的责任确定等等,这些都需要用数据说话。要解决诚信问题,必须有技术标准的支持。

面对严峻的竞争形势和较落后的实际状况,要使合同能源管理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加快合同能源管理标准化事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只有加快合同能源管理标准化发展,才能充分发挥标准化在合同能源管理领域的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和贸易安全中的重大作用,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深化节能减排提供技术支撑。为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推动可持续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提高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标准,完善资源节约标准体系,增强标准的适用性、有效性、前瞻性。

二、建立健全与合同能源管理相关的技术等标准

1.健全与合同能源管理相关的标准

健全与合同能源管理相关的标准具有标准化法的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第二条规定,对下列需要统一的技术要求,应当制定标准:

(一)工业产品的品种、规格、质量、等级或者安全、卫生要求。

(二)工业产品的设计、生产、检验、包装、储存、运输、使用的方法或者生产、储存、运输过程中的安全、卫生要求。

(三)有关环境保护的各项技术要求和检验方法

(四)建设工程的设计、施工方法和安全要求。

(五)有关工业生产、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技术术语、符号、代号和制图方法。重要农产品和其他需要制定标准的项目,由国务院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第二条规定,对下列需要统一的技术要求,应当制定标准:

(一)工业产品的品种、规格、质量、等级或者安全、卫生要求;

(二)工业产品的设计、生产、试验、检验、包装、储存、运输、使用的方法或者生产、储存、运输过程中的安全、卫生要求;

(三)有关环境保护的各项技术要求和检验方法;

(四)建设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验收的技术要求和方法;

(五)有关工业生产、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技术术语、符号、代号、制图方法、互换配合要求;

(六)农业(含林业、牧业、渔业,下同)产品(含种子、种苗、种畜、种禽,下同)的品种、规格、质量、等级、检验、包装、储存、运输以及生产技术、管理技术的要求;

(七)信息、能源、资源、交通运输的技术要求。

合同能源管理服务机构为用能单位提供的节能服务主要有用能状况诊断、能源效率分析、能源效率审计、管理节能量检测、项目方案设计、施工设计、原材料和设备采购、工程施工、改造、监理、设备安装调试、运行管理、设备保养和维护、人员培训、节能量测量和验证等。而将这些合同能源管理的节能服务内容与《标准化法》、《标准化法实施条例》所要求制定标准的内容进行对比,不难看出合同能源管理的节能服务内容基本上都被包含于《准化法》、《标准化法实施条例》所要求制定标准的范围内。健全与合同能源管理相关的标准不仅是合同能源管理市场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有关标准法律规定的要求。

按照标准化对象并根据合同能源管理的节能服务内容,需健全的合同能源管理标准可以分为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三大类。第一大类,技术标准就是对合同能源管理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事项所制定的标准。包括基础标准、设备能耗计算标准、综合能耗计算标准、单位产品产量能耗标准、节能量计算标准、能源计量器具标准、节能监测标准、能源审计标准、工艺标准、检测试验方法标准,及安全、卫生、环保标准等。第二大类,管理标准就是对合同能源管理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管理事项所制定的标准。第三大类,工作标准就是对合同能源管理工作的责任、权利、范围、质量要求、程序、效果、检查方法、考核办法所制定的标准。在这三大类标准中又以技术标准为重中之重。

2.完善改进现已有的与合同能源管理相关的标准

根据现有的标准来看,应建立健全完整的、系统的、定量和定性指标相结合的企业节能效果评估标准和技术方法。到目前为止,有关合同能源管理的标准共有二个。其中一个是2010年2月8日,2010年2月23日实施的河北省地方标准《工业企业合同能源管理》(DB13/T 1189-2010),在该标准中主要是关于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管理方面的内容,却并没有涉及“技术要求”的技术标准内容。另一个则是最近,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公告,由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提出,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等单位负责起草的国家标准《合同能源管理技术通则》 (GB/T 24915-2010 )于 2010 年 8 月 9 日,2011年 1 月 1 日起正式实施。应该讲该标准的制定对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用能单位采用合同能源管理这一节能服务机制实现节能降耗具有指导意义;对政府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机制,落实有关激励扶持政策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但《合同能源管理技术通则》还是过于抽象、笼统,尤其是技术标准方面,可操作性不够强。《合同能源管理技术通则》中虽含有“技术要求”,但却没有具体的技术要求的内容,只是确定用能状况诊断可参照GB/T17166企业能源审计技术通则及相关标准;能耗基准和项目节能量可参照GB/T13234 企业节能量计算方法及相关标准。但从上二个标准的使用目的和指导意义上看,上二个标准是针对单项设备、单项能源管理手段的,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的、定量和定性指标相结合的企业节能效果评估标准和技术方法,而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却往往涉及综合能源管理手段,这远远还不能满足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开展的需要,还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后才能适应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要求。

另目前还有一个关于计量器具的标准就是国标GB17167―2006《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它是GB/T17167―1977《企业能源计量具配备和管理导则》的修订版,虽然它已由推荐性改为强制性,适用范围由企业拓展至全社会(不含个人或家庭)的用能单位。但在该标准中强制性条款主要的有当能源消耗量大于限定值时用能单位必须配备能源计量器具,且此时有关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率、准确度等级的要求是强制性的。但要让相关计量器具的标准具有节能效果评估效能,适应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要求的话,则也还要对其进一步健全完善。

三、合同能源管理涉及的部分标准应提升为国家强制性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将我国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DB)、企业标准(QB)四级。国家标准是指由国家标准化主管机构批准,对全国经济、技术发展有重大意义,且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标准。国家标准是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编制计划,协调项目分工,组织制定(含修订),统一审批、编号、。法律对国家标准的制定另有规定的,依照法律的规定执行。国家标准的年限一般为5年,过了年限后,国家标准就要被修订或重新制定。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需要制定新的标准来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因此,标准是种动态信息。

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范文第3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 教学能力 关键因素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决定高等院校核心竞争力以及影响高等院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是高等院校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否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对提高高等院校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水平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教师教学能力与科研水平对于独立院校的生存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由于在发展过程中受教育体制、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独立学院在办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独立学院与一流大学相比,教师素质的较大差距是影响独立学院办学水平的的重要原因。缩小这种差距的关键是要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具备高水平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教师。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是独立学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

二、影响独立学院教师教学能力的关键因素

独立学院办学初期,专业设置与师资队伍主要是由母体学校“孵化”衍生出来的。随着独立学院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师资队伍状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逐步形成了以自有师资为基础,母体学校兼职教师以及社会企业部分专职教师为补充的专兼职教师并行的教师队伍,为教学的正常运行提供了保证。但是由于独立学院规模发展过快,独立学院的办学条件、教师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都与办学历史悠久的公办高校有较大的差距,对优秀人才的引进存在较大的困难,因此师资队伍以及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以下就影响教师教学能力的四个关键性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教师队伍结构的合理性

独立学院教师队伍结构的合理性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科结构、学缘结构。

1.年龄结构的合理性

年龄结构是指同一时期各个年龄阶段教师的组合比例。但由于独立学院由于自身办学水平、招聘机制等方面的影响,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年龄结构断层现象突出,老教师以退休教师居多,年龄都在60岁以上;青年教师多为刚毕业的年龄在30岁以下的教师,中坚力量的年龄在35岁至45岁之间的骨干教师缺乏,教师团队年龄结构极不合理。教师队伍理想的年龄结构是老中青教师的合理组合。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知识根底深厚,能够起到“带”的作用;中年教师基础知识扎实,承前启后,能够起到“顶”的作用;青年教师思维活跃、敢于创新,是教学“活”的代表。独立学院教师队伍年龄结构能够达到较合理的状态,还需要较大规模的调整。

2.职称结构的合理性

职称结构的合理性主要是指具备高级、中级、初级职称教师的合理组合。目前独立学院真正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很少,多为母体学校的兼职教授、副教授以及聘请的一些退休教师;中年主讲教师人数较少,助教与无职称的青年教师占有较大的比例。

3.学历结构的合理性

学历结构的合理性主要指教师队伍中具备博士、硕士、学士学位的合理比例。目前公办高校的青年教师大多要求具备博士及以上学位,少数特殊专业一般也是要求名校的优秀硕士研究生毕业。这部分教师专业知识较为扎实,是正确引导专业教学水平的重要力量。而独立学院目前青年教师的学历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不仅对教学有较大的影响,也对学院的长远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4.学科结构的合理性

教师的学科结构是指专业和课程设置的教学要求对各学科专业教师队伍的合理配置,它是衡量一所大学、一个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1]。目前独立学院教师队伍中基础课教师相对偏多,专业教师偏少,很多课程的任课教师不得不由非本专业教师担任,使得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5.学缘结构的合理性

学缘结构的合理性是指教师队伍的来源与层次合理。目前独立学院的教师队伍学缘结构较为单一,多为“近亲繁殖”,青年教师大多毕业于同一高校,这种学缘结构对教师队伍的整体效能发挥以及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的提高有较大影响。

(二)专职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专职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主要指教师队伍的流动性较小,不影响其稳定和持续的发展。目前独立学院专职教师数量日益增加,但数量还是相对较少,很多专职教师由于切身利益没有很好解决,使得他们很难在职业生涯发展上满意,因此,优秀的人才离岗、跳槽现象比较突出,缺乏稳定性,不利于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也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科专业建设。而兼职教师大多在教学期间缺乏主人翁的观念,更难于考虑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要增强专职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势必要在学院发展总体规划、人才引进方案、优秀人才激励政策等方面进行深入推敲。

(三)师资管理的规划性

独立学院师资管理的合理规划是保证教师教学能力快速提高的重要保证。由于独立学院的起步及发展历史较短,在教学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同一时间引进了较多同一年龄层次和学历层次的年轻教师,使得教师队伍结构极为不合理。从外部体制上看,独立学院没有教师编制,教师编制多挂靠母体学校、教育行政部门、人才交流中心等处;从内部管理体制上看,独立学院对于师资管理与建设还不够重视,缺乏中青年教师的培训机制、缺乏长远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励办法与措施,导致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难以脱颖而出。

(四)教学管理的科学性

独立学院教学管理的科学性是指大学应当怎么“教”得更具合理性。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以教师讲授知识为核心,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的互动过程。教学管理包含了课程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制度及教学监控系统的设计,它的科学性与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针对于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教学管理工作应当更具备针对性和多样性原则,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

三、改善和提升关键因素的分析和探讨

针对以上影响独立学院教师教学能力的关键因素的提出,形成了以改善和提升这些关键因素为中心的,能够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快速提高的解决办法。围绕四个影响教师教学能力的四个关键性因素,以下从六个方面的解决方案进行分析和探讨能够改善和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一)完善与健全职位分类与管理模式

以美国私立大学较成熟和完善的的职位分类体系和管理模式为例,说明这种方式能够使教师在一种公平、竞争、发展的环境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同时也可以防止一些达不到要求的教师在其中浑水摸鱼,影响教学质量和学校名誉。

在长期实践中,美国的大部分私立大学对教师实行聘任制,如果教师在任期内得到学生和学校管理者的好评,可继续签订长期聘用合同。同时,按照招生人数、专业设置等的发展与变化调整教师岗位的设置,促进高校之间教师的正常流动。在招聘教师的过程中,尽量避免“近亲繁殖”,这种做法既是一种公平的体现,同时也增加了自身的文化融合程度。对教师职务的晋升制度要有明确和严格的审批手续,实行“非升即走”的教师流动制度,促进教师队伍的稳定流动。这样可以使教师在工作中更加努力地投入,使压力变成动力,对青年教师也起到了很好的鞭策作用。

(二)创建灵活与自由的教学平台

独立学院在创办之初,各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体系等的设置基本上是仿照母体学校。随着独立学院办学的定位、学生培养目标的进一步明确,以及学生总体基础上的差异,教学过程应当适应独立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由于独立学院所处的社会背景、面向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不同、母体高校的教育资源不同,因此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方法应当是有差异,这种差异应当根据具体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多样性原则。同时,大学教育不仅在于它的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在于它的教学方法,与科研型的高校教学目标不同的是,独立学院教学应当是使课程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过程和手段,因此,独立学院应当提供给教师较自由和灵活的教学平台,使不同风格的教师对应不同的专业和课程、不同的学生群体采取灵活的、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只要教学方法得当,同样能够取得异曲同工的效果。

(三)严格把关教师岗位的聘用制度

以美国和日本的私立大学为例,他们的教育质量与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分不开的,而一支好的师资队伍是通过严格有序的招聘建立起来的。我国独立学院由于自身发展的特点限制,在教师引进上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在吸引优秀的教师方面存在较大的困难,因此,很多独立学院就降低了对教师引进的要求,简化了教师招聘的程序。如果对教师的引进不能够严格把关,将形成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素质不高的状况,也影响了它的长远发展。

我国独立学院对教师的聘用,目前没有太多的激励政策,因此所吸引的优秀教师仍然非常有限。在教师岗位的选聘制度上,应当向国外优秀高校进行借鉴,形成自己的闪光点和特点,创建吸引师资的理念和机制,为独立学院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四)形成公平、公正的激励竞争机制

所谓机制,泛指一个复杂的工作系统及其内部的结构、规律等[1]。独立学院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教师管理办法,包括教师聘用、岗位责任、考评、工资、职称职务、奖惩等管理办法,合理的对岗位进行动态分析和预测,使管理更科学化,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责。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人才引进模式,公平公开招聘教师。独立学院应当建立合理的教师薪金结构,形成一种竞争和进去的氛围,从而激发教师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工作。健全教师考评奖惩制度,打破教师职务聘任上的大锅饭,严格考核,考核合格者才能继续聘任,表现突出者应当破格提升。同时,要将教师的教学研究成果考核结果与奖惩、晋升、教师进修等挂钩,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在建立“以人为本”的激励竞争机制的同时,要实施和谐的人性化管理模式,做到“以教师为中心,以民主为核心”,实行开放民主的管理方式,以奖励为主,以自我教育为主,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为教师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和良好的沟通场所。

(五)加强梯队建设并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制定合理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建设一支结构优化的师资队伍,是独立学院发展的基础。优化的师资队伍结构应当在专业结构、年龄结构、职称职务结构、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的结构上科学配置,保证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教师的学历结构,增加中青年教师的比例,培养中年骨干教师,形成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师资队伍结构。对于建立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采取引进和外聘教师相结合、专职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方式目前较适应于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现状,但兼职教师队伍一般应控制在三分之一以内。由于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还较弱,他们很难走在学科的前沿,为使他们能够及时掌握当代最新科学技术动向,外聘教师队伍应当能够起到将丰富的教学及科研实践经验、良好的教风、学风带进学院,在中青年教师中发挥指导的作用,使独立学院的教师队伍能够不断的优化,并使这支队伍尽快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六)鼓励与引导教师提升自身学术水平

科研是教学之源,科研与教学相辅相成。真正成功的大学,科研和教学应当共同发展。独立学院不是一种简单的职业教育,而是培养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具有就业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这对教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能够把教学搞好,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能够在专业领域有足够深的见解。这就需要教师长期坚持不懈地辛勤耕耘和努力探索,独立学院应当鼓励教师参加教学的同时,积极参加科研活动。青年教师通过参与教学和科研活动能够增加自己的创造能力,只有具备创造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的学生,独立学院才能够因此显示出自己的特色。只有注重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才能使独立学院在全球化教育的大背景下健康发展,称为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主力军。

(七)提升教师师德水平高度

教师不仅要具备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具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德的力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能力,就完成了由“知性教学”到“德行教学”的转变。师德水平的提高不仅影响着学生学习状态及其效果,而且影响着学生人格等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心理健康的发展水平,更重要的是提升教师师德水平更能促进教师本人对于教学能力和学术能力的端正态度,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持续的努力下去,行动下去,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同时也保证了教书育人的实效。

四、结语

教师是形成高等学校核心力的决定因素,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是提高独立学院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就影响独立学院教师教学能力的关键因素进行提出,并对改善和提升这些关键因素的办法进行了探讨,通过借鉴国内外优秀高校的经验以及目前我国独立学院的发展现状和机遇,希望通过在教师管理模式、教学制度、激励竞争机制等方面的完善和提升使独立学院的教师教学水平能够不断提高,促使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得到更健康更诱惑力的发展,对独立学院自身的发展以及整个高等教育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2JGZ153)及2011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改工程项目(2011JGA149, 2011C0264, 2011C0265)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刘光临.大学独立学院的兴起与发展[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2]高林.应用型本科教育导论[M].科学出版社,2006

[3]林华东.趋势与策略--地方性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

[4]荣慧珠.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师德养成新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652):235

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1-0082-01

1 进一步明确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意义

建立企业能源管理体系有利于推进国家能源方面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和其他要求的实施,同时能够有效地将企业现有的能源管理制度与能源有关的法律法规、能源节约和鼓励政策、能源标准,如能效标准、能耗限额标准、计量和监测标准等,以及其他的能源管理要求有机结合,形成规范合理的一体化推进体系,使组织能够科学的强化能源管理,降低能源消耗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组织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通过能源管理体系的建设和运行,在提高职工节能意识、规范能源管理、节能技术的应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等方面,用系统的思想来指导和开展工作,而且,高度重视能源的源头控制,超前谋划。

2 烟草工业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能源管理体系作为一种先进的节能管理模式,早已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及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关注和重视,国家标准已颁布实施。因此,我省烟草系统要加快推进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有利于更好地贯彻国家标准,有利于推动节能技改项目的实施。

2.1企业内、外部环境对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需求目前,我国烟草企业能耗问题严重,国家、行业、公司对能耗的要求也越来越上升到工作日程中,全面推行能源管理体系,是烟草工业企业节能工作走向科学、系统、全面、持续的重要途径。目前,能源管理体系建设还面临着相当大的难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烟草行业能源体系粗放管理模式导致实际生产中企业各生产单位为完成生产计划而忽视产品单耗这一现象现象的长期存在。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烟草企业在能源管理方面的制度不够完善,有些企业虽然建立能源管理制度,但只在职能和机构上规定“谁”、“做什么”,而对于“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没有进一步完善。新的形势下,企业内外部环境越来越依赖能源管理体系的建设,因此,谁抓住了这一环节,谁就会受到更多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2把实施能源管理体系与工作实际相结合就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项目,推动能源管理体系建设项目,开展企业能源消费全过程的科学管理,对于促节能、降成本、增效益意义重大。要提高认识,明确目标,加强协作,确保能源管理体系建设顺利推进。要以“烟草行业十三五节能减排纲要”的要求作为指导,按照“统一策划、明确主体、分步实施”为原则,有步骤、分阶段推进各单位的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工作。为此,各企业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健全机构,保障运行。要建立健全组织机构,自上而下有序有效开展工作。同时要强化培训,营造氛围。要广泛宣传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意义和作用,强化员工对节能减排工作和能源管理体系建设重要性认识。

2.3努力提升能源体系管理水平能源管理是卷烟工业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扎实开展能源管理工作,是企业争先创优、打造标杆企业及争创优秀卷烟工厂的必要保障。应围绕企业的工作方针目标,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扎实开展能源管理,需要更加注重提高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水平及体系架构的完整性、能源管理方法的系统性及科学性、能源信息系统建设的全面覆盖率及数据分析的即时性及准确性、设备经济运行的合理性、节能降耗关键节点的准确把握及严格监控、能源计量考核监督,以充分发挥好管理、技术、人才的关键作用,不断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3 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中的几个重要环节

企业各部门要提高认识,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对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领导,精心组织实施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加强调度,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做好信息收集和工作,强化督促检查,落实好各个环节的工作,确保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取得实效,为促进全省节能减排做出贡献。

3.1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总体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降低能源消耗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目的,通过开展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建立持续改进的节能工作机制,全面提升企业节能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促进全省节能工作深入开展。坚持企业主体原则,充分发挥企业积极性与创造性,建立起切合企业实际的能源管理体系;坚持政府引导原则,通过政策激励、创造氛围、搭建平台等措施,营造开展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内外环境;坚持持续创新原则,在推进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坚持循序渐进原则,采用示范带动、逐步推进的办法,扎实开展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能源管理体系。要有明确的总体目标,要细化阶段性任务,通过能源管理体系建设,使企业节能管理水平有较大改善,节能技术水平有较大提高,能源消耗水平有较大降低。

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卷烟厂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意义;技术因素

中图分类号:F206文献标识码: A

能源管理体系与其他管理体系一样,都是通过对产品、服务和活动中影响主体对象的因素进行控制,以实现规定的方针和目标,即确保那些影响节约能源(降低能耗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的因素处于受控状态,以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1卷烟厂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意义

能源管理体系是建立能源使用的方针目标、能源管理因素以及实现这些方针目标的一系列要素的集合,建立和实施能源管理体系是从根本上解决能源管理问题的有效手段。能源管理体系作为管理节能的主要工具之一,对全面提高企业能源管理水平、推进能源管理的常态化运行、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国家烟草专卖局已明确要求包括卷烟厂在内所属各单位力争在“十二五”时期内全面建立和执行能源管理体系。

卷烟厂通过建立和保持能源管理体系,能够持续改进能源绩效,从而建立能源管理长效机制。具体体现在:通过建立法律法规、“四新”(新技术、新方法、新经验、新工艺)的收集渠道,并将其应用于能源管理活动,使企业能够紧跟科技进步的步伐;通过“建标、对标、创标”的有效实施,有利于企业细化指标、找准差距,瞄准方向;通过节能目标管理与考核,以及构建员工建议奖励机制,形成全体员工自觉推进节能工作的氛围,激发出企业持续改进、落实精益生产的原动力;通过监视测量、能源评审、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发现自我改进的空间,持续改进节能工作。

能源管理体系可以帮助企业消除管理盲点,系统高效地开展节能工作。传统能源管理活动往往是零散开展的,多项工作各自为政,比如:统计分析、计量、审计等等,繁重却见不到效果。而且,往往做了很多工作却仍然存在管理盲点,有些需要做的一直没做。这些问题都会极大地削弱能源管理积极性,导致节能工作虎头蛇尾。而企业实施能源管理体系后,可将这些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识别对节能有增值的工作,剔除非增值工作,理顺各项工作间的逻辑关系,有序展开,以PDCA的方式不断推进组织能源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

能源管理体系帮助企业从多个渠道进行拓展,最大限度挖掘节能潜力。通过建立渠道和方法,系统全面地获取节能技术和节能运行方法,通过节能评估、经济和技术可行性分析,结合企业实际进行筛选,确定最佳的节能技术改造方案。企业也可以通过疏通外部沟通渠道,加强与国内外先进企业的对话与交流,挖掘和利用最佳节能实践经验,为我所用。能源管理体系的成功实施,还能有效利用能源管理工具(例如能源审计、能量平衡分析、物料平衡分析、清洁生产审核等),最大限度挖掘节能潜力。

2卷烟厂能源管理体系中的技术因素

企业用能管理是指企业对使用能源的各个环节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达到减少能源损失,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目的。尽管不同的企业使用的能源不同,但使用过程都包括四个相同的基本环节:购入存储、加工转换、输送分配、终端利用。要做好以上环节的管理,企业必须要成立相应的能源管理机构,建立能源管理制度,加强能源计量器具配备与管理及能源的统计管理,通过能量平衡、能源审计、能源计量和用能设备管理等手段,对能源因素进行控制,不断地改进管理绩效。同时,作为能源管理的基础,能量平衡、能源审计、能源计量管理和用能设备管理等,对于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行也是必要的手段。

2.1能量平衡

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巳开始进行企业能量平衡工作,国家先后了《企业能量平衡通则》(GB/T3484-2009),《用能设备能量平衡通则》(GB/T2-087-2009)和《用电设备电能平衡通则》(GB/T 8222-2008)等国家标准。能量平衡在企业综合能耗、产品能耗及产值能耗计算中发挥重要作用。

以企业为对象,对输入的全部能量与输出的全部能量在数量上的平衡关系的研究,也包括对企业能源在购入贮存、加工转换、输送分配、终端使用各个环节与回收利用和外部各能源流的数量关系进行的考察,定量分析企业用能情况,称为企业能量平衡。能量平衡的根据是能量守恒定律。对于一个确定的边界(企业整体或具体的用能设备),输入的能量必然等于被有效利用的能量与损失能量之和。其能量平衡方程式为:输入能量=有效能量十损失能量

能源平衡的计算采用以统计计算和测试计算相结合,统计计算为主的综合分析方法。分析的工具主要是企业能量平衡表。

企业能量平衡表的主要内容为:

(1)企业能量平衡表采用矩阵形式表示,横行一般划分为购入贮存、加工转换、输送分配、最终使用等四个环节;纵行一般是能源的供入能量、有效能量和损失能量、回收能量和能源利用率等项。

(2)购入贮存环节等价值栏右侧使用双线,平衡表双线右侧数字均为当量值。

(3)最终使用一般划分为主要生产系统、辅助生产系统、采暖(空调)、照明、运输及其他等六个用能单元。

(4)以购入贮存、加工转换、输送分配与最终使用四个环节的企业能量平衡表可用表1表示。

表1 企业能量平衡表示例

2.2能源审计

能源审计是审计单位依据国家有关的节能法规和标准,对企业和其他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的物理过程和财务过程进行的检验、核和分析评价。能源审计是开展节能工作和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基础。通过把审计的管理和控制方法引入企业的能源管理工作,有效的帮助企业合理利用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如下图1所示,能源审计的思路是通过对用能单位的能源生产、转换和消费进行全面检和监督,了解造成能量损耗和损失的原因、分布等情况,然后有的放矢地提出对策,制定节能方案,以促进节能,制止浪费,不断提高能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从而实现“节能、降耗、增效”的目的。

能源审计程序主要分为七个阶段,即审计准备、预审计、审计、节能方案产生和筛选、节能方案可行性分析、节能方案实施、持续能源审计。企业能源审计报告必须涵盖以下10项内容:(1)企业概况(含能源管理概况、用能管理概况及能源流程);(2)企业的能源计量及统计状况;(3)主要用能设备运行效率监测分析;(4)企业能源消耗指标计算分析;(5)重点工艺能耗指标与单位产品能耗指标计算分析;(6)产值能耗指标与能源成本指标计算分析;(7)节能效果与考核指标计算分析;(8)影响能源消耗变化因素的分析;(9)节能技术改进项目的经济效益评价;(10) 企业合理用能的建议与意见。

图1 能源审计思路

2.3能源计量管理

能源计量是指在能源流程中,对各个环节的数量、质量、性能参数、相关的特征参数等进行检测、度量和计算。能源计量是工厂用能统计和考核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是用能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之一。如果企业没有合理配备能源计量器具,能源管理部门就难以获得准确可靠的能源计量数据,对企业的节能监测、能源审计、能源统计、能源利用状况也就难以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统计。从而无法为企业的能源管理和节能工作提供可靠、准确的指导,这可能造成企业能源浪费,增加生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