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特色旅游文化产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特色文化;融合;旅游产业
一、特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当前,敦化旅游业发展进入了转型升级的新阶段,旅游行业竞争加剧,旅游市场悄然发生变变化,消费需求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的深入贯彻落实,也走向多元化、个性化,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和压力逐渐加大。尽管近年来敦化市在旅游产业建设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和有目共睹的成绩,六鼎山旅游区还跻身全国4A级风景名胜区。但是,不可否认,由于多方面原因,敦化市旅游产业发展与先进地区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尽管全力培育“山水佛韵、神采敦化”城市文化旅游品牌,但恰恰在文化与旅游产业相融合上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品牌形象还有待树立提高。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1、文化特色不厚,内涵品位有待于提升。佛教文化、满族龙兴文化、渤海历史文化、是敦化主打的区域文化。但从产业发展来看,这三种文化的文化特色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上,目前体现文化特色的主要旅游景点全市有三处,即正觉寺、清祖祠、渤海广场。在特色文化的挖掘上,虽然改建了正觉寺,新建了六鼎山金鼎大佛,新建了清祖祠和渤海广场,但明显地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相似度太高,比如佛教文化,虽然新建了48米高的金鼎大佛,但同其它地区相比,相似性太强,没有个性和比较优势,缺乏垄断性和独占性,不能真正彰显出敦化佛教文化的特色。二是内容浅薄,渤海国文化主要从渤海广场墙壁上刻画的的几尊国王画像来体现,清祖龙兴文化也仅以大殿内摆放几尊皇帝塑像来证明,无法让游客真正了解那个时期真正的历史。普遍存在内涵品位不高、文化特色不浓,不能真正彰显出敦化地域厚重的文化特色。
2、旅游产品不足,文化内涵有待于完善。在旅游文化产品开发上同旅游发达县市相比差距较大,其主要原因是:一是品种数量少,尽管旅游管理部门动了很多脑筋,也搞了招商引资,但品种还是比较少。二是产品本地文化内涵不足,好多旅游产品没有打上本地文化的烙印,产品雷同,在这里能买到的,在其它旅游景点也能买到,而且完全一样,使游客失去了兴趣。三是大部分旅游产品缺乏文化包装,与文化不搭边,单纯卖当地产品,档次不高、没有特色,具有本地特色、文化内涵和纪念意义的寥寥无几,满足不了游客的购物欲。四是产业链条短,以木耳为例,基本都是原生态的包装产品,没有开发以木耳为原材料的精加工和系列产品。
3、品牌定位不准,宣传手段有待于丰富。敦化旅游品牌定位是:全力培育“山水佛韵、神采敦化”城市文化旅游品牌,以金鼎大佛为重点,大力发展佛韵游、民俗游和文化游。“山水佛韵”这句话放到几大佛教名山都适用,比如,九华山、峨眉山、五台山,而且让人浮想联翩的东西可能更多,但放到敦化既没有突出主题,也没有突出特色。因为敦化山无名山,水无名水,佛无道场,所以这样的品牌定位很难打出去。陋室铭中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敦化旅游品牌的定位应围绕大佛做文章,突出佛教文化,把大佛与“xx佛道场”联系起来,广辟宣传渠道,丰富宣传手段,加大选出力度,让“xx佛道场”根植人心,会及大地提升品牌形象。
4、文化与旅游结合不紧,文化深度游有待于构筑。目前,我国的旅游产业基本上还是一个门票经济阶段,是最原始的、最初级的阶段,游客到景区多以看景为主,来去匆匆,虽然敦化旅游业进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但大多数来敦化的游客以观光为主,逗留时间短,消费不足,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并不明显。这种状况,归根结底在于,敦化的旅游缺乏和文化深层次的跨界结合,旅游产业链有待于拓展延伸,旅游业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发挥的不充分。
二、打造特色文化促进地方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建议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敦化旅游产业要上档升级,必须走与文化相融之路,突出地方特色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以金鼎大佛旅游资源为支撑,以佛教文化为内涵,以资源整合为手段,以打造知名品牌为目标,深刻挖掘内涵,努力把敦化打造佛教文化旅游度假胜地。
1、围绕文化深度开发,提升内涵品位。要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确立全新的旅游资源开发理念,以大思路、大手笔、大动作全力推进旅游产业向纵深迈进,提升旅游业的发展层次。一是围绕“道场”做文章,打造敦化特色。要充分利用独有的金鼎大佛,建设“xx佛”道场,围绕“道场”做文章,打造敦化佛教文化旅游品牌。以突出“xx佛道场”佛教文化特色,逐渐扩大影响力,融入到佛教圈、旅游圈和社会大众圈,在循序渐进中提升竞争力。二是围绕“民俗”做文章,挖掘民俗特色。选择最为典型、最有特点的东北原生态村,保持草房,院落面貌,以早期农民生产、生活和用具的自然形态为展示内容,附以铲地,犁地,编筐,冬天坐雪爬犁等民俗娱乐项目,延长游客逗留时间。三是围绕“佛事活动”做文章,展现佛教文化。利用正觉寺,金鼎大佛的优势,通过策划某一特定佛事活动,精品化佛事活动内容,品牌化佛事活动名称,广泛宣传,使佛教居士有一种认同感和归宿感。四是围绕“历史文化”做文章,融入主题文化。要进一步创新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路理念,注重历史文化的发掘与传承。已经建成的渤海广场和清祖祠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挖掘和充实历史内容,使渤海历史文化更具传奇色彩,更具吸引力;使满族龙兴文化更具观赏力。让游客在市内不同景点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真正享受到文化大餐。
2、注入文化色彩,完善服务功能。要通过招商引资和发动社会的力量大搞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形成衔接紧密、特色鲜明的旅游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增强游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一是在吃上要有文化品位,风味小吃要开发出佛家素食风味,本地民俗风味,满清系列风味,渤海传统风味,体现当地的民俗风情和文化传统,吃得好、吃出品位,才能吸引和留住更多游客。二是在小商品上要讲究特色,深入挖掘推出一批敦化本地的旅游产品、如,用本地独有的树种磨制的佛珠、佛琏,民间编制,渤海和满清的特色用品或饰品等有特色、有内涵的旅游商品,不断提高购物对旅游收入的贡献率。三是打造“佛韵梵音”夜景灯光晚会,让游客在佛歌梵音中度过美好的夜晚。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进入21世纪后,我国海洋?济发展快速,在整体经济增长中处于重要位置,已经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经济增长点。[1]《“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中将海洋旅游经济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党的十对建设海洋强国作出重要战略部署。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海洋旅游经济的开发是实现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方式,也是象山融入长三角经济区的战略方向。
二、象山海洋旅游资源现状分析
象山海洋旅游经济因区位条件优越性、渔文化多样性和海洋资源多元化的优势而得到发展。《宁波日报》数据显示,象山2016年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全年接待游客1962万人次,旅游经济收入1868亿元,同比增长101%和147%。[2]
(一)港湾旅游资源丰富
象山地处浙江省沿海的中间地段、长三角经济区南面,三面环海,位于象山港与三门湾之间。[3]全县海岸线长925公里,建有象山港、石浦港两个港湾,具有独特的港湾资源。象山位处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区域中极具海洋旅游特色的地区,充分利用港湾资源,将港景、礁景、山景等自然景观融于一体。
(二)海岛旅游资源充足
海岛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众多海岛因自然景观优美、气候宜人,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象山拥有的大小岛礁数占整个宁波的80%以上、浙江的214%,在全省居首位。海岛大多毗近大陆,尤其南田、高塘、檀头山等10余个岛屿,每个岛的旅游资源都各具特色,吸引着长三角地区的游客。
(三)渔文化旅游资源独特
象山渔文化是象山人在长期耕海牧渔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具有内涵深远和历史悠久的特点。[4]象山的养生丹文化、海防文化以及商贾文化一并构成了极富象山特色的海洋文化旅游资源。
象山海洋经济发展迅速,但问题也同样突出:(1)海洋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够,没有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当地独特的渔文化资源。象山的海洋旅游产品单一,主要形式为自然景观,导致游客难以对渔文化产生共鸣,无法吸引回头客。(2)旅游产品同质性较高。由于周边县市存在海洋旅游资源相似、游客来源重叠、位置相邻等问题,导致象山与周边县市旅游资源同质化开发、项目互相模仿等现象严重,从而大大地制约了象山旅游经济的发展。
三、对象山海洋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与展望
象山发展海洋旅游经济,面临诸多困境,为应对时势,必须开发特色旅游文化产品,优化旅游空间结构,完善渔文化产业特色。根据当前经济条件与实际考察,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给出以下几点发展建议:
(一)开发特色旅游文化产品
特色旅游文化产品依托于当地特殊的渔文化来发展。象山可创造文化体验特色产品,随着象山的“四全四特”工程推进,通过“联动发展、合力兴旅”的氛围营造,利用具有石浦渔港特色的传统滨海小镇及其古街老巷,发展具有渔文化特色的传统渔家文化产品,打造传统海洋民俗艺术街区。[5]
(二)优化旅游空间结构
象山海岛总数占据最多,凝聚“海、港、岛、渔”等综合优势,应在充分整合海洋旅游资源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松兰山旅游度假区和石浦渔港古城,让长三角的游客感受别样的旅游;体验石浦渔港古城和松兰山旅游度假区的独特格局,令游客流连忘返。
关键词:镇远县;文化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一、镇远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概述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远古城,至今已有2280多年的历史。其悠久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留下了许多丰富的文化古迹。近年来,旅游文化在镇远得到快速发展跟其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密切相关。镇远集悠久的历史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为一体,现已形成五大国家级旅游品牌,既:舞阳河风景名胜区、青龙洞古建筑群、日本在华反战同盟“和平村”旧址、铁溪农业旅游示范点、高过河风景区,以及保持明清风貌的古民居、古巷道、古码头等,省、县级文物古迹160余处。
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文化旅游产业在镇远得到长足的发展。自2006年镇远县政府确立了“文化旅游兴县”的战略以来,全县把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主导产业,努力打造优秀旅游名城,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规划以及保护条例,为镇远文化旅游的保护和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并规划和启动了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对污水处理、古建筑修复、古城墙修复、河道改造和城区灯光等进行了精心的建设和打造,使镇远的景观得到了全面丰富的展现。这些公益性设施的建设,为旅游业的发展营造出了良好的氛围。
二、镇远文化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
镇远的旅游文化产业逐步成为镇远最重要的支柱产业,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不容忽视。镇远的旅游文化产业在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矛盾和问题也显现出来,阻碍着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交通建设相对滞后
镇远目前的交通具有一定区域优势,湘黔铁路、株六复线、320国道、沪昆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距铜仁、湖南芷江和贵飞机场分别为90公里、170公里、270公里。县境东界湖南新晃,南临三穗、剑河,西毗施秉,北接岑巩和铜仁地区的石阡。[1]由于受到山地结构的限制,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制约了旅游发展,使其潜在优势难以发挥。虽然得到了各级政府大力支持,投资7个亿,着力改善交通运输条件,近年来交通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但这些仍不能满足需求。虽建有二级公路,但道路崎岖不利于出行。古城四面环山,发展空间较小,道路狭窄,交通较为拥挤。
(二)人力资源开发不足,服务质量不高
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和扩大,需要更多高素质的人才。而镇远旅游文化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偏低,人才发展速度远落后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速度,制约着镇远旅游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从业人员中高素质人员较少,旅游专业管理人才、专业人才缺乏。各部门、各单位重建设、轻人才,忽视对人力资本的开发与投入,造成人才引进难、留住难、发展难、人员流失频繁。一线服务人员服务意识有待进一步提升,少数服务人员重利益,轻服务,服务缺乏规范性,很难适应旅游业的发展和游客的需求。
(三)旅游品牌和旅游产品开发滞后
镇远的旅游品牌和旅游产品处于起步状态,新产品开发能力不足。镇远的旅游产品总数较为丰富,但在建设中相对分散,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缺乏有影响力的品牌。对现有的旅游产品开发也相对滞后,大多旅游商品缺少当地特色,其它旅游景点也有销售。当地特有的陈年道菜、天印茶、霉豆腐等产品的知名度不高,只在当地销售,有待继续开发,还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
(四)生态环境的破坏
镇远的文化旅游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力度还有待提高。在旅游过程中,仍然存在对资源和环境损害的现象。游客的大量进入,在给镇远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旅游高峰期古城区拥挤,景点超负荷接待,游客乱扔垃圾、河流污染等现象时有发生,环境受到污染,造成一定程度的生态环境的破坏。
三、镇远文化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镇远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无论是但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民族风情,都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对资源和环境的过度开发,会对造成致命的破坏。从目前来看,可持续发展是镇远旅游文化产业快速、合理、健康发展的唯一途径和必然选择。
(一)加强交通建设力度
继续加大对交通建设的投入。首先要通过申请专项基金、银行贷款、招商引资、集资、鼓励民间资本投入等多种方式筹措建设资金,调动各方积极性,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既要发挥铁路的骨干作用,又要重视公路交通在的主导地位和基础作用。改善路面狭窄景区的交通条件,杜绝安全隐患。加快周边公路建设,特别是高速公路建设,改善通行条件,方便游客出行。同时,还要积极发展航空业,凯里黄平机场即将建成通航,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交通压力。
(二)培育人才,提高服务质量
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最缺乏的并不是资金、环境,而是人才。人才的开发与利用是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的根本和原动力。文化旅游人才储备不足是镇远旅游文化产业面临的现实问题。因此,必须整合政府、高校、景点和企业力量,在注意引进优秀的管理人员和专业的从业人员,也要挖掘内部潜力,加大对文化教育培训的投入,尤其重视现有旅游从业人员教育培训的投入,提高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政府要发挥好主导机制,建立、健全文化旅游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多种形式,把镇远人力资源充分开发出来,为旅游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积累人力资本。
(三)打造特色旅游产品以品牌促发展
现今,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没有知名旅游产品,很难在市场立足,更谈不上发展。镇远的旅游商品开发才刚刚起步,旅游产品种类较多,但大多数都是从外地购买的商品,缺乏本地特色。本地开发成型的商品较少,知名度、美誉度低,缺乏有影响力的品牌。应该选择比较有优势的特色产品进行重点开发,突出产品特色,打造精品。打造富有鲜明特色的旅游品牌,必须在依托当地的文化底蕴,在旅游文化地域特征的基础上,合理定位,科学开发,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加强不同类型、形式、行业、不同层次产品的整合,形成布局合理的多元化产品组合。
(四)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旅游
生态环境的优劣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好的生态环境不仅使我们有健康的身体,还会提高我们的生活品质。同样,在旅游也发展中,就没有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镇远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主要因素在于粗放型的旅游经营模式,重经济效益轻生态效益,从而阻碍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要解决这一问题,保护好镇远的生态环境,首先,政府应该加强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宏观调控,采用科学的管理办法,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处理各种突况。其次,要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来提高当地居民及游客的环保意识。再次,地方政府要加大旅游环境保护资金的财政投入,积极发展旅游周边产业,以旅游带动经济,保证旅游环境保护经费逐年增加。最后,大力开发生态旅游,发展乡村旅游、绿色旅游等形式,开展特色生态旅游,有利于旅游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旅游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
[1]刘永生.论文化旅游及其开发模式[J].学术论坛,2009(03).
[2] 李天元.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3] 翁桂兰,王甄,李山.贵州旅游业战略规划模式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5).
(一)优势(Strength)
1.区位条件优势明显
宁德市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南连福州,北接浙江,西邻南平,东面与台湾隔海相望,位居长三角、珠三角、台湾三大经济区中心位置,具有同时接受三大经济发达区域辐射和带动的特殊条件。宁德市海域面积4.45万km2,占全省三分之一,海岸线曲折漫长,山地、丘陵直逼岸边,形成大大小小接连不断的港湾,从北到南20多个港湾如串珠镶嵌在闽东海岸线上,港口优势极为突出,其中天然良港三都澳,位于太平洋西岸国际诸航线的中心位置,可以直接通达全国和世界主要海运航线,具有发展成为国家主枢纽港和国际性大港的优势,这为宁德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2.海洋文化资源丰富
从历史上来看,闽东先民从新石器时代起就在这一临海地区生存生活、繁衍发展,创造了丰富的海洋文化:有以黄瓜山遗址为代表的海洋贝丘文化;有以太姥山、嵛山岛为代表的滨海景观文化;有以灵佑禅师、空海大师及葛洪等祭祀活动为代表的海洋宗教文化;有以三都澳“海上渔城”为代表的海洋休闲渔业文化;有以大京、冷城等古城堡为代表的抗倭海防文化。而且,许多资源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资源品质较高,具有唯一性和垄断性,有的在全国还享有盛誉。这为宁德市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量的保证,也为宁德市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源支撑。
(二)劣势(Weakness)
1.海洋文化产业人才匮乏传统海洋文化的整理开发和现代海洋文化的发展,以及海洋文化旅游的发展都需要先进的技术和大量的人才,福建省现阶段高校中开设与海洋经济开发有关的专业不多,海洋旅游的专门人才和高级管理人员严重不足。宁德市高等教育水平相对滞后,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时间短,旅游文化产业的生产和经营人才更是匮乏。因此,人才的缺乏已成为制约宁德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宁德市海洋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要赶超其他沿海城市,只有依靠人才和科技才能实现宁德市海洋文化旅游的不断创新和跨越式发展,否则只会拉大与沿海旅游发达城市的差距。
2.产业规模小,产品结构单一宁德市由于历史、体制、观念及规划滞后等方面原因,成为沿海经济发展的“黄金断裂带”,导致海洋文化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海洋文化企业规模偏小,竞争力较弱,造成海洋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较低。由于受短期利益的驱动,忽视对深厚海洋文化的挖掘,缺少优化组合,缺少集参与性、娱乐性、知识性于一体的多元化“精品”,导致文化产品结构比较单一,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海洋旅游文化品牌和海洋文化精品旅游线路,造成现有海洋文化资源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制约了宁德市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机遇(Opportunity)
1.国家战略和政策赋以机遇
2012年,《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被国务院批准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全面打造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福建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构建了“一带、双核、六湾、十岛”海洋开发格局。有关部门对海峡、海湾、海岛旅游开发也相当重视,国家旅游局将“海峡两岸旅游区总体规划”(2010-2020)列入中国旅游业“十一五”期间优先规划和建设的12个重点旅游区之一,并且位列首位,打造福建“海峡旅游”品牌。为此,福建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福建省旅游局也制定了省“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提出山海联动、优势互补的“两带、四群、五重点”的全省旅游发展总体布局。其中“两带”指“蓝色滨海旅游带”和“绿色生态旅游带”,这是福建旅游资源最富有和最具吸引力的地区,具备旅游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呈现出厚积薄发的增长态势。在福建省这一系列发展思想和具体政策指引下,宁德市要重点发展临港工业、现代海洋渔业和滨海旅游业三大海洋主导产业,突出发展三都澳、白马港、福宁湾、沙埕港四个海洋经济聚集区,着力构建新兴临港重化工业基地、港口物流基地、海洋新兴产业培育示范基地、滨海旅游胜地及现代渔业基地等五大海洋产业基地,努力实现“十二五”末全市海洋经济总值达2000亿元的目标。可以预见,以上来自政府政策的强力支持,必将为宁德市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2.市场需求所带来发展契机文化产业的发展得益于人们文化消费意识的提高,而文化消费意识的提高来源于人们文化需求欲望的增长。宁德市海洋旅游区位于我国“黄金海岸”的中段,这种适中的地理位置具有天然的优越性,福建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这两个极具经济发展活力的两个地区相连接,随着我国经济的深入发展,而处于二者之间结合部位的福建省宁德市将面临更多的机会,也给宁德市海洋旅游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契机。此外,从福建省内来看,与宁德隔海相邻的是福建省内经济最为发达的沿海开放地带,居民具有较高的消费能力,如福州、厦门、漳州、泉州等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需求增强,特别是需要规模较大的度假场所,区位优势使宁德的海洋旅游开发具有明显的市场优势,也为宁德市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动力之源。(四)威胁(Threat)1.沿海区域竞争日益激烈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沿海省份掀起一股开发海洋的热潮,海洋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山东、浙江、广东、福建等沿海省市纷纷制定了海洋经济战略,陆续上升为国家战略,使沿海省份区域间的竞争日益明显。宁德与长三角、珠三角以及福州、厦门等城市的海洋文化产业强势崛起的势头相比,宁德海洋经济基础薄弱,海洋文化产业刚刚起步,海洋文化资源开发多停留在理论上的研讨和低水平建设层面,文化市场还没有得到充分培育。因此,周边沿海城市的快速发展势必会对宁德市的发展产生“挤压效应”,加快海洋文化产业要素的外流,从而对宁德市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构成威胁。
2.海洋文化资源保护不力
重视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历来是旅游目的地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前提基础,但是宁德市的一些地方部门“目光短浅”,存在盲目开发海洋旅游项目,甚至“杀鸡取卵”式的破坏海洋文化资源的状况也时有发生。例如,一些地方在建造和开发大量的文物景观、度假区时,由于规划失误或忽视环境质量开发,引进高污染的企业,使许多优秀的海洋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遭到破坏。有些地方追求经济收益,大量挖取洁净的海沙出售给外地开发商,导致海滨沙滩和浴场的资源条件下降,这些短视行为都严重阻碍了宁德海洋文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宁德市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一)积极理顺旅游文化产业管理体制
由于海洋旅游文化产业资源的开发受制于旅游、文化、城市规划、海洋等多个政府部门的管理,客观上容易造成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在资源保护、产业的规划和开发经营管理上政出多门、条块分割的混淆现状,不利于海洋文化产业政策的落实。因此,从宁德市海洋文化产业的长远发展出发,应该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旅游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理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使政府的角色变旅游产业的主导者为推动者和监管者,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优越的软环境。
(二)尽快培育大型海洋旅游文化企业
集团化、规模化是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而宁德市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培育数量有限,规模偏小,海洋旅游文化项目开发的浅层次特征明显,海洋旅游项目产品过于单一,致使旅客滞留时间短,旅游经济效益低下。因此,宁德市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调动中小企业的积极性,尽快培育出大型海洋旅游文化企业,从而带动整个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的集团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是增强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三)合理布局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区域
伴随着海洋产业开发的大背景,宁德市沿海县市海洋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普遍开展,但是各地的发展眼光还仅限于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全局性的规划意识,往往造成一些海洋旅游文化项目和产品的相互克隆,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恶性竞争和两败俱伤,也不利于形成宁德市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因此,宁德市应当根据宁德市滨海的地理现状、海洋资源特点及产业发展状况,确定以三都澳为中心,围绕世界级深水港三都澳的开发建设,以及中心城市的提升和改造,推动城市、港口建设和旅游业的一体化发展,形成以港兴城,以城推旅,以旅促港的互动发展模式,形成以蕉城区为聚散中心的城港游憩综合旅游区,带动环三都澳区域内的滨海城市景观建设,发展内海观光休闲、沙滩游泳、畲乡风情、遗址怀旧、海上运动、海上渔排海鲜美食为主导产品、畲族和海上人家等特色的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格局。
(四)精心打造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园区
宁德沿海沉淀有古代的海洋贝丘文化、海洋商业文化、海洋宗教文化、海岛景观文化及军事文化等海洋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因此,发展宁德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着力打造福建宁德“山海大观,欢乐港湾”的海洋旅游品牌,重点打造五大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园区。
1.以鱼排风情为特色的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园区,主要吸引物为国家4A级自然景观资源的三都澳。三都澳作为世界级天然深水良港,港内人文资源分布密集,不仅拥有国内罕见的自然景观资源,海景十分迷人,足以让人流连忘返,而且澳内渔排绵延成片,特有的海上渔排景观已经成为三都澳的一张闪亮的名片,被农业部认定为“大黄鱼之乡”和全国农业观光示范点,是理想的避暑胜地,也是理想的旅游休闲场所,还是著名的海钓乐园。该园区的开发定位为:以“休闲海湾”为主色调,充分挖掘港湾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系列旅游产品,整体布局旅游功能区,建成融观光、休闲、度假、疗养为一体的海洋旅游休闲渔业文化体验区。
2.以山海川岛为特色的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园区,主要吸引物为太姥山风景区。以太姥山为中心,向四周做团状发展,依托九鲤溪瀑景区、小白鹭海滨旅游度假村、沙埕港、晴川湾、福瑶列岛等资源优势。该园区的开发定位为:以“观光、休闲与度假”为主色调,丰富景区的畲族文化、宗教文化、古廊桥文化内涵,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山海旅游资源,促进太姥山、小白鹭、晴川湾与牛郎岗沙滩、九鲤溪瀑景区、翠郊与凤岐古民居等资源的整体开发,建成“山海川岛”为一体的生态休闲旅游文化基地。
3.以滨海沙滩为特色的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园区,主要吸引物为霞浦大京、高罗、外浒、吕峡四大沙滩和福鼎晴川湾海滨沙滩,各处沙滩风光旖旎,景色迷人,加上人文古迹遗留众多,形成了霞浦旅游资源突出的山、海、川、岛与人文完美组合的特色,构成一幅动态变幻的山水画卷,是踏浪淘沙、、沙滩游戏、观海赏礁、垂钓拾贝的海滨旅游好去处。该园区的开发定位为:以“海滨风光游”为主色调,打造东南沿海独具特色的风情旅游胜地,形成集旅游、度假、休闲、避暑、水上运动为一体的沿海休闲度假精品旅游线。
4.以海蚀地貌景观为特色的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园区,主要吸引物为福鼎的福瑶列岛。福瑶列岛在福建省海岛旅游发展专项规划中被列为重点海岛建设项目,列岛由大嵛山、小嵛山、鸳鸯岛、鸟岛等11个岛均等组成,岛上草场宽广、气候宜人、景色秀丽,有常年不竭的“海上天湖”和万亩草场,2006年入选”中国最美的海岛”,拥有山、海、岛、湖、崖、滩、景、渔港及海防遗址等多样性海洋旅游资源的区域,是最具发展前景的区域。该区开发定位为:以海洋生态旅游和休闲养身度假为主题,以“天湖泛影、多彩海洋”为主色调,整合资源,营造高山天然景观带和环海观光带,建成海西著名的以海岛生态观光、海滨休闲度假、运动保健为特色的天湖生态景区、海滨旅游度假区。
5.以宗教朝圣为特色的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园区,主要吸引物为霞浦赤岸的空海纪念堂和松山天后宫。宁德市滨海地区宗教文化丰富,包括佛教、道教、妈祖文化等。霞浦赤岸的空海纪念堂,是中日友好的结晶和中日佛教文化交流新的历史见证;松山天后宫与湄州天后宫同建于宋代,传说是妈祖的出生地,近年各地游客及专家学者到此参观考察络泽不绝,前来朝拜妈祖的日益增多。还有佛教沩仰宗创立者灵佑禅师“出家修行之地”的“八闽古刹”建善寺及“中国道教名山之一”的葛洪山等宗教旅游目的地。该区开发定位为:以“寻根之地”、“心灵的净化”等为主题,全力打造“赤岸空海宗教朝圣”等精品景区,打造一个适合周末出游、自驾车旅游休假的滨海历史文化旅游区。
三、结语
旅游文化是人类社会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文化在旅游活动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它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旅游业不可缺少的底蕴和灵魂。在那些不同线路、不同方式、不同内容的旅游活动中,人们不仅观赏黄山云海、漓江风光那些大自然造就的奇山异水,更喜爱那些伴随着山水的历史和传说;不仅观赏那些巧夺天工的万里长城、秦代兵马俑、东方明珠塔及北京的鸟巢、水立方等著名人文景观,更关注那些建筑的历史和伴随而生的经典艺术;不仅观赏那些各地民族的服饰、饮食、节日和生活方式,更愿意亲身体验那些民族的习俗和特有的文化;不仅观赏那些高耸入云和叹为观止的教堂、寺庙,更倾心了解不同宗教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事实上人们在旅游活动中所接触的所有内容都有特定的文化内涵,那些巧夺天工的壮美山水所包含的自然景色文化,具有极强的观赏性;那些巍峨的教堂、壮观的寺庙所体现的宗教文化,具有极强的神秘性;那些世界各地不同区域,不同历史构成的民族习俗文化,具有极强的地域性;那些涵盖历史精品大全的博物馆文化,具有极强的知识性;那些金碧辉煌的宫殿、陵墓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具有极强的艺术性;那些水上漂流、草原驰骋以及农家乐和体验民族生活的原生态文化,具有极强的参与性;那些最高建筑、最美喷泉、最具特色剧院和体育场馆等体现的现代文化,具有极强的时代性;还有那些记载中国人民解放斗争历史和建设历史而设立的红色旅游项目所强调的精神文化,具有极强的教化性。所有这些都告诉我们,旅游离不开文化,人们在所有的旅游活动中,在休闲、娱乐、怡情的过程中,都自觉不自觉的增进知识,感受文化,提高品味,陶冶情趣。民俗旅游的文化魅力在众多的旅游文化项目中,旅游者更关注、更青睐、更痴迷的是那些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历史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项目。因为这些项目通过历史遗迹和馆藏文物使旅游者能深刻了解这些民族的发展历程,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性;通过民族习俗和传统文化展示使旅游者能亲身参与民俗活动,具有一定的风情体验性;通过对民族服饰、餐饮、用具以及各种历史文物的观赏及选购,使旅游者能深入了解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文化鉴赏性。因此注重开发旅游文化资源,特别是结合当地的历史和民族特色,开发具有民俗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
这是目前世界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态势,也是每个旅游工作者关注的热点。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约有2000个民族,仅中国就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习俗、文化,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些历史、习俗、文化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人类社会的灿烂文化,成为人类社会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旅游活动中人们不仅要观赏那些美丽的自然风光,游览那些令人流连忘返的人文景观,同时更愿意对那些异于本民族的民俗风情,历史文化进行探索、探寻、探奇甚至探究,这也是旅游的魅力所在。因此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使游客在旅游活动中对各民族的吃、穿、住、行、服饰、风情民俗、传统节日、婚丧嫁娶、宗教仪式、建筑风格、民间歌舞等进行了解和体验,进而选购自己所喜爱的具有民族特点的纪念品和相关商品作为收藏,甚至作为自己生活的用品和饰品,对于提升旅游景点的影响力、旅游项目的吸引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疆利用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13个少数民族聚集区资源,开发以维吾尔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服饰观赏和采购游览,以手抓肉为代表的少数民族饮食习俗体验旅游,以体验民族风情的肉孜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等民俗节日旅游,以品尝、体验和选购哈密瓜、楼兰红枣、吐鲁番葡萄干、肉馕和各种具有新疆少数民族特色的服饰和家庭挂饰、摆饰等体验旅游,令游人视新疆旅游为首选的旅游体验度假项目。云南开发的民俗特色旅游可以说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云南境内26个民族的各种民俗节日,如傣族泼水节、彝族火把节、景颇族“目脑纵歌”节、傈僳族刀杆节、白族三月街会等就有30多个。
景洪地区给人最强烈的印象是民族风情浓郁,富有世界样的傣族妇女衣着打扮,男女青年“丢包”、赶摆、拴线仪式等风俗,令人津津乐道的泼水节等等。傣族的聚居区至今仍保留着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建筑特色、等。其他如纳西族“东巴文化”的发源地和常年被人们朝圣的“灵洞”所在地香格里拉,著名电影《五朵金花》描述的白族大理三月街会,每年农历12月初的哈尼族长街宴,以及云南的纳西族茶文化、茶山人民族婚姻、傈僳族婚礼与跺脚舞、摩梭人的风情和形形的庙会,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充分体现了特有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而这些民俗体验式的旅游项目不仅给游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也对宣传地区文化、民族文化,开发本地区其他旅游资源起到了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我国台湾地区的高山族民俗文化旅游也是非常有特点的。触景生情,即兴演唱,具有抒情寄意的高山族音乐歌舞具有丰富多彩的风格。喜爱喝酒和打猎,把猎狗看做生命一部分的生活习俗,保留着母系社会遗风的女权地位,槟榔情趣和“笼子”幽会的恋爱婚嫁习俗,类似毛利人的点鼻待客礼,以及每年最重要的播种节和丰收节节日盛会,是台湾高山族人主要的民族风俗。这些旅游项目给凡是到宝岛旅游的客人都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世界各国也都非常重视民族风俗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新西兰开发的毛利人文化习俗旅游项目,让游客从罗沱路亚的毛利音乐表演,类似夏威夷草裙舞的毛利歌舞,独木舟上、城塞村入口处以及集会场所前面及周围的雕刻,颇具民族特色的碰鼻礼、纹面等等,深深体验毛利人的历史、风俗和具有特色的文化。印度专门设置的民俗文化旅游项目,印度特有的传统服饰和女人专属服装,具备各种奇异功能的花样草药,包括出生、普迦、婚礼、葬礼四大仪式,印度教的灯节、十胜节、除十节等特色节日,以及以修行为目的的乞讨活动,都使游客对印度这个国度和民族有了较深的了解,留下难忘的回忆。
北美地区反映印第安人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的旅游项目,南美地区以巴西人为代表的忘情桑巴舞,欧洲地区西班牙的斗牛士,俄罗斯的民族歌舞和具有民族特色的套娃,以及遍及欧洲的宗教习俗,非洲人特有的饮食、婚嫁和礼仪习俗。这都是人们在世界各地游览时所接触到的民俗旅游文化,都是根据所在国和所在地的民俗特色和资源进行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如何将这些旅游资源在提升文化品味和游客体验等方面进一步开发,从而提升地方旅游文化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同时促进地方旅游景点建设和旅游环境建设,这是当前世界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和重心。作为满族和清朝发祥地的辽宁,同其他省市及世界旅游业的发展同步,针对辽宁所具有丰富的鲜明和浓烈的满族民俗特色旅游资源,正在开发结合以沈阳为核心的中部七城市群所特有的满族民俗文化,进行民俗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针对清朝兴京—东京—盛京—北京建都历程,即从努尔哈赤开始在赫图阿拉老城(旧称兴京)起事,到辽阳建立后金国都(东京),发展壮大移都沈阳(盛京),挺进中原入关北京建立大清帝国的清朝发迹史,设计和开发“清朝发迹史四京游”旅游项目;针对辽宁满族人口众多,满族历史和民俗特点鲜明的情况,设计和开发包括“满族风味美食一条街”、“满族民俗商品一条街”、“满族民俗文化一条街”等内容的“满清民俗文化体验游”旅游项目;针对沈阳作为清朝发祥地所完好保存的清故宫和新建的关东影视城等资源,设计和开发体现清代宫廷文化、历史文化、礼仪文化,展示清朝十二帝功绩、清代珠宝、清代宫廷用品、清代名家书画和文学作品、清代服饰以及包括“清代一条街”等内容的“清代特色文化体验游”旅游项目。
民俗特色旅游的特点这些地区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都具有共同的特点。一是民族文化特色突出,所开发的旅游文化项目,都有自己鲜明的异于其他地区和其他民族的独有的文化特征;二是民俗文化特色突出,所提供的民俗旅游项目,给游客提供具有绝不类同于其他民族和其他地区的特殊体验;三是民族历史文化特色突出,所设计的旅游项目,不论是从旅游线路的设计还是旅游内容的安排,都体现出民族的发展历程。特别是辽宁省旅游工作者设计的“清朝发迹史四京游”旅游项目,让游客随着旅游路线漫游,穿越历史隧道,品味那些物是人非,体悟那些沧海桑田,充分了解大清王朝300年的兴衰史,体验曾在世界历史上独树一帜、大放异彩的清代文化。更特别的是这些民俗旅游项目文化特色突出,凡是开发民俗文化旅游项目的地区,都一改以往旅游那种走马观花,看景、拍照、购物的“老三段”模式,而是让游客直接参与那些具有民族、民俗、历史特点和特色的旅游项目,让人们在旅游过程中深刻体验特有的民族文化。甚至根据游客自身需求参加那些量身制作的特色旅游项目。如旅游活动由过去的局外观看演变为旅游者成为旅游活剧的主要角色,每一位游客都是这部活剧的演员,而导游从解说者化身为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