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城市发展趋势

生态城市发展趋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城市发展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态城市发展趋势

生态城市发展趋势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发展趋势

Abstrac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are complementary to each other, interaction, to build a complete ecological system, it not only support the continuation of life system of a city, but also to maintain a balance of ecological system of nature, make the city people and natural harmonious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on the basi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effectiv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Keywords: ecological cit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velopment trend

中图分类号:[TU984.11+5]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一、发展与环境隐患

在现今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国门开放,科技、经济、贸易、建筑、文化……,以不同的方式涌入国门,推动了我国科技、贸易、建筑和文化的发展,也带动了我国各地方经济、贸易的振兴。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国土资源开发综合效益较低,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人们将面临城市扩大、人口剧增、交通堵塞等新问题。

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使我国的经济、贸易、通讯、建筑业……,以从未有过的速度向前发展,取得了瞩目的辉煌成就。但在建设发展中,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使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日益恶化,部分水资源遭到破坏,大量耕地被浪费,水土流失、空气、河水受污染、生态环境遭破坏,一些建筑存在质量问题。建筑设计使用年限50年,有些建筑却在20年左右拆迁,生态遭到破坏,都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留下了隐患。

生命支持资源,而资源——空气、水和土地却日益退化,环境祸患正在威胁人类。这不是耸人听闻,回顾我们在开发和建设中所走过的路程,对环境和自然的破坏所付出的代价便可说明。

在城市建设和改造中,大多数开发者往往首先重视建筑的功能,建成后的经济效益,企业的形象,“个性”与“特性”。却很少注意自身对环境的影响,企业“个性”与组群的关系;企业“特性”与地区建筑特点的协调;企业、公私经济效益与社会和城市的综合效益,给城市和后人留下了新的隐患。

人们在改造环境的同时又在破坏环境,使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逐渐陷入了一个新的生态不平衡状态。后人为此在建筑与自然、城市与环境、道路与污水排放、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的保护、矿产开发与环境保护等等,重新付出昂贵的代价去改造、去协调,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现代人深思的问题。因为它不仅只是建筑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以及建设部门所关心的问题,它所涉及的是一个社会问题,一个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和环境问题。仅仅停留在个人和企业的利益上,不适合21世纪人类生存与环境发展的要求。

改革开放,使我国大多数村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较发达的地区,村、镇巨大的变化令人惊喜。居住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村宅从过去的一层、二层,发展到三层、四、五层;在村、镇所划拨的一方土地上,一个比一个高的“塔楼”挤涌在一起,无规则的、大量的分布在城郊广大的土地上。其建筑形式有中式的、欧式的、美式的……,民办、镇办企业规模越来越大,有发展的,也有倒闭的。其中有些就其布置的随意性可以看出缺乏统一的规划,大量耕地被占用,水资源遭破坏,无序建设造成环境破坏。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人口剧增、交通堵塞,城市将向周边农村扩大,那种无序建设不能适应未来现代化城市的发展,必将改造或拆除。但遭破坏的自然与资源不能再生。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同时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资源可用不可生,破坏自然与环境也许只需1年、2年,但是我们要恢复自然、改造环境却需要10年、20年甚至更久。

二、环境保护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1环境保护的内涵

环境是指影响人们生存发展的各种天然的,以及通过人工改造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土地、海洋,大到城市和乡村等等所有的自然界中的因素。

环境保护是人们为避免减轻环境的污染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其目的是防止环境进一步的恶化,使得环境更适于人类的生存和自然界生物的发展存在。环境保护包括管理和治理两项,即合理使用自然资源,预防环境污染;污染之后,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治理污染,并预防污染。

2.2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指的是:城市的经济发展与城市的人口、自然和环境之间要相互的适应,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三者的协调发展,促进城市经济快速的发展。保证经济发展的质量,城市环境怡人,生态环境和谐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治安秩序良好,抗灾救灾能力强。“中国21世纪议程”中指出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为:把城市建设成为布局合理,城市配套设施齐全,方便生活,住宅区环境优美干净,居住条件保证舒适的城市。我国城市的能否良好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水平高低。因此,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我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居于重要的地位。

2.3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环境保护和城市可持续发展,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对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构建,它不仅仅支撑着一个城市的生命系统的延续,还维持着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平衡,使得城市的人与自然实现和谐的发展。

环境保护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使得人们认识到,城市的发展要在环境承受的能力基础之上,自然资源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同生态环境要协调发展。环境建设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因为环境建设不仅能够为城市的发展创造出许多间接或直接的效益,而且能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保障,给城市的发展提供适合的环境和自然资源。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中,把环境的保护来作为评定发展的质量,发展的水平的标准之一,在现代的城市发展中,环境与资源的支持显得越来越重要,在没有清楚的理解可持续发展之前,环境与资源收到了过度的破坏和开采,城市发展的不断加快,环境和资源在急剧的衰退,能为城市发展提供的支持越来越少。

有效的环境保护能够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最终实现,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的要求不仅仅满足于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消费,优良环境的建设成为了评价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三、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对环境空气的影响

城市建设过程中,建筑物施工场地大气污染源主要为施工机械、机动车辆所排放的废气及施工过程中及建筑材料运输沿途产生的扬尘等。机动车辆运行过程中,所排放的尾气是流动污染源,由于污染物不是集中大量排放,对周围环境和人群健康影响不大。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扬尘,主要来源于材料装卸、混凝土搅拌、土石方挖掘堆放等,对施工区环境影响较大。施工期间施工现场局部扬尘浓度较高,施工扬尘对环境的影响较轻。工程施工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范围主要是施工区和运输道路沿途居民区。

2.对地表水的影响

在城市建筑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的含有大量泥沙、杂物、建材粉末等污染物的施工泥浆、污废水,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和施工机械、车辆检修、冲洗等含油废水等。如果这些废水直接经城市下水道进入周围水体,不仅直接污染了城市水环境,而且还极易造成城市地下排水管网系统淤积,影响城市排水防涝。

3.对地下水的影响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多层、高层建筑的大量兴建,深基础和深基坑的开挖日渐增多,大型地下工程作为庞大的地下结构,基坑开挖常会伸入潜水面以下。在饱和土体中施工,这样大面积、长时间的基坑降水将会有大量的地下水从含水层中排出,在一定范围内降低了地下水的水位,局部改变了地下水的径流使地下水形成降落漏斗,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地下水的水量。地下水位降低除了会对地面和建筑物沉降有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局部地区地下水的动力场,使工程周围的地表污染进入含水层,引起潜水污染的加剧。另外,施工中为了提高土体的防渗性能和增强土体的强度所使用的化学物质、各种废浆、施工机械漏油、化学注浆等污染物经淋滤进入地下水并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地下工程建成后,会阻碍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影响地下水的循环,降低潜水污染的稀释,随之还将导致各种环境问题的发生。

四、.对环境噪声的影响

4.1建筑施工噪声: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主要包括建筑施工、运输土石方及其它建筑材料的载重汽车行驶所产生的噪声及各种施工机械工作时所产生的噪声。据监测,推土机产生的噪声级一般达78dB~96dB,搅拌机产生的噪声级达75dB~88dB,重型载重汽车加速时噪声级可达88dB~93dB,在施工期间对环境可造成较大的影响,有的甚至影响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而且还严重影响城市环境形象。

4.2道路施工噪声:在道路工程施工中的各种施工机械如推土机、挖掘机、平地机、压路机、装载机、卷扬机,各类搅和场的搅拌设备及现场振捣设备等所产生的噪声对城市居民造成很大的影响。

生态城市发展趋势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 城市发展 生态化转型

生态化转型是当今城市化发展的趋势,也是实现城市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保障。生态化转型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城市土地空间开发从占用土地的外延扩张为主,转向调整优化空间结构为主的有效转变,以生态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为基点,最终实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均衡循环发展。呼和浩特作为重要的区域发展规划的引领者,既拥有着时代赋予的发展提升之空间资源,也急需区域发展规划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生态化转型。实质可行的生态化转型既能提升首府城市的战略地位,也可有效改变当下突出的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发展不均衡格局,保证该区域具有足够的生态环境承载力,有效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呼和浩特城市空间拓展战略分析:适当高密度,避免过度平面蔓延式

依据呼和浩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精神,呼和浩特坚持有序扩张,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战略思想,将城区空间拓展布局定位为:“东优、南拓、中兴、西联”的规划格局:(1)东优,即在东二环区块作为呼市城市功能拓展实验区,推进精品区建设。依据呼和浩特市新区发展策略,对于新华大街东延伸段进行高标准、可循环利用的建设与改造,加速推进呼市客车东站交通枢纽区、如意总部基地、空港物流区、大学园区和滨河新区规划实施,力求建成体系完备、环境优美、生态和谐的多样化新兴城区生活圈。(2)南拓,产业发展向南延伸,全力建成新兴环境友好型、资源循环型工业化新区。以呼市盛乐园区、如意开发区为基点,依托“工业发展、产业转型、科技新城”的规划,呼市南部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工业化程度高、新兴产业群密集、城市配套基础设施完善的生态型产业链框架;加速推进托克托产业园区及清水河产业群发展的有机融合,努力形成呼包鄂重化工产业基地,全面形成自治区级产业发展示范基地。(3)中兴,即依据呼和浩特未来城市发展的远景规划要求,继续加大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继续提高中心城区多样化性能、服务档次及服务能力,使得中心城区个性化、特色化文化服务得到全面提升。针对多民族文化发展区,多维度商业发展区,特色化、优势化体育发展区以及快速多能的金融及行政服务中心的全面规划建设要求,继续推进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加力推进建设效率,切实提升城市化服务水平及服务能力。加速推进兼具现代化、民族化特色首府城市的形成,着力提高城市本身的文化内涵及民族特色。按照东西贯通、南北呼应的首府城市发展理念,努力形成以新华大街、成吉思汗大街、二环路、锡林路、通道街和大南大北街等作为城市特色精品区域,逐步形成具有多民族文化特色、蒙元文化特色的城市特色文化推广区域。在继续提高中山路商业中心的区位优势的同时,要努力建成并着力完善东西南北新建城区的商业中心及配套设施建设。(4)西联,即以呼市西部金川开发区、金山开发区以及裕隆等地的全面协调发展,努力形成以制造装备业、节能型产业研发为主体的生态型工业园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扩展和向外延伸,造成了所在区域的水系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动物群落及生物多样性退化,环境破坏及生态危机在所难免。这种水系、土地、绿地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四分五裂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之为景观破碎,它导致生态承载力下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退化、生态代谢过程失调,最终影响到城市的生态服务功能,包括城市气候、水文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变化。

城市化无序扩展的实质是区域性资源环境的过度汲取与战略错位,它是一个城市群在违背科学发展、违背自然规律,而对资源环境的超负荷开发与利用的必然结果。这里存在两种自相矛盾的循环系统:其一,城市的发展与拓展需要源源不断的各种物资、资源及其多种固化的资源型产品。其中,只有少数部分能升格为城市及市民所需的有价物品,其余大部分以污水、垃圾、有害气体等方式对水系系统、空气环境和土壤资源造成更为严重的污染效应,这种输入远远大于输出的现象即所谓生态滞留;其二,资源耗竭与生态修复的不对称问题。城市及市民从自然界索取了自身所需的各类资源,但用于修复、保护与恢复的生态投入很少,这使得自然系统的持续供给能力明显弱化,导致了城市发展与资源持续减少的恶性循环。可见,城市快速发展与无序扩张不可避免地加剧自然资源的加速衰竭,违背了自然界本身的新陈代谢的规律与自我发展的平衡。不难看出,呼和浩特城市空间规划将二环以东地区、呼南工业新城和托清重化工业城以及西部的金川、金山、裕隆等地域都纳入到了未来城市扩容区域,可谓是布局全面,规模超前,城市空间发展区域平面蔓延式的特点明显。然而,城市空间发展区域平面蔓延式的后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即造成对外向拓展区域土地资源的争夺、自然资源的汲取以及环境生态的破坏污染。这种城市发展模式导致城市空间布局向外延伸,居住密度极低,公交系统几乎无法良性运转,并且导致“现代城市建立起了一种依赖垃圾填埋和依赖汽车的城市文化”。基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及生态承载力的考虑,呼和浩特城市空间的拓展理应坚持适当高密度发展、实现中心城区的生态化转型。适当高密度发展,即在已形成城区,鼓励高层建筑及高密度的土地空间使用做法,注重对城市外围拓展环境敏感区造成新的开发压力。主城区的生态化转型即通过更新现状建筑、工厂与交通系统,可有效改善城市居住环境,促进首府城市不断向生态化转型。

二、呼和浩特城镇群一体化发展战略分析:城镇共存互补,避免区域功能叠加与重复

呼和浩特城镇群一体化发展将依托“一核双圈”的战略布局,逐步向外延伸,以中心镇和重点镇为重点,坚持特色办镇、科学安排,争取做到城镇之间的优势互补、互动发展、统筹协调发展。“一核”即二环路以内的城市核心区,“双圈”即以武川县、托克托县、清水河县、和林格尔县、土默特左旗等5个旗县所在地为节点、以50公里为半径的半小时经济圈和半小时城镇圈,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呼和浩特把“一核双圈”放到呼包鄂一体化发展格局中谋划,进行三个层次城镇圈的总体规划:即二环路以内的城市核心区和中心服务区、二环路与三环路之间的组团式发展区、三环路以外的卫星城区。根据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要求,“一核双圈”发展战略还将分步向外延伸,加速形成主城区与特色镇(县)的一体化发展格局。“十二五”期间,呼和浩特将依托哈素海旅游度假区,建设具有草原文化特色和敕勒川区域特色的察素齐镇。在托克托重工业基地,建设为工业园区提供配套完善服务的具有古云色的双河镇。在盛乐生态食品加工基地,建设具有盛乐文化底蕴的和林格尔城关镇。继续坚持向北发展战略,打造具有北魏重镇特点的武川县可镇。继续打造具有独特建筑特点的清水河县城关镇。继续加快首府周围城镇基础设施投入与建设,强化特色城镇的公共服务体系及能力,加强城镇居住环境和特色服务能力。依据整体安排和科学规划原则,继续提升和完善老城镇体系,高要求加快新城镇建设。努力建成职能各异、优势明显的毕克齐、五申、喇嘛湾等八个特色镇和台阁牧、古城、西乌兰不浪、榆林等十个重点镇。呼和浩特城镇群一体化发展以“一核双圈”为战略依托,以城市核心区——功能拓展区——周围卫星城市为发展目标,突出了全面布局、优势互补、功能各异的城市发展理念。然而,呼和浩特城镇群一体化发展突出了传统优势产业区域发展的重要地位,对于新兴绿色或生态能源产业区域的规划未能具体化,短期之内也很难形成可持续发展或循环发展的生态产业链或生态产业区域。以重点产业发展为例,武川县将建材、金属采选冶炼、农畜产品加业为主,和林格尔县以乳品、食品、饮品、药品、石材、电力为主,托克托县以电力、化工、生物制药、冶金为主,清水河县以建材、化工、金属镁、能源开发为主,土默特左旗以乳产业、化工、电力、物流以及装备制造业为主的产业化趋势。应当说,呼和浩特城镇群发展主要以经济效益见效快、易受地理及资源存量约束的建材、化工、电力等产业为主,主要区域间产业布局及产业功能叠加与重复现象较为普遍,这样极易造成区域内各功能区的过度开发与恶性竞争,一个以主城区与区域城镇和乡村联系紧密、功能互补和环境友好的生态经济系统并未形成。

呼和浩特城镇群一体化发展理应是积极摆脱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以生态化转型或是建设生态经济为主旨,而所谓生态化转型或生态化经济并非是单一的生态或环境层级的概念。以往经济发展并未有效摆脱封闭或半封闭的资源依托型经济发展模式,规模小、效益低及污染重是突出特点;城市传统工业严重依赖于对自然资源的粗放开发与过度利用,可持续利用及循环发展能力极为软弱。而生态经济是一种集自给、共荣和可持续发展为一体的新兴经济发展形态,是物态、事态、生态和人态的完美融合与和谐共存。循环经济是依托系统生态原理和可持续发展规律发展起来的,具有较高的资源循环代谢系统、完备的系统耦合结构及整体,是一种兼具协同、循环、自生功能的网络型及进化型的复合生态经济。它的循环不仅是废弃物循环(废弃物循环仅属于产业生态的小循环),还包括社会生态的中循环和自然生态的大循环。其中,社会生态的中循环包括规划、管理、研究、教育、消费等,自然生态的大循环包括水、土、气、生、矿等生态因子从摇篮到坟墓再到摇篮的全代谢过程。循环经济的循环是物质循环、能量更新、信息反馈、空间和谐、时间连贯、资金流通以及人力进化过程的生态循环。呼和浩特城镇群一体化发展理应是坚持区域间联合协调开发、功能区间共生共荣互补、物态、生态和人态因素和谐共存的生态化开放系统,以求实现首府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三、呼和浩特城市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分析:特色与优势并举,产业实现生态转型

目前,呼和浩特将城市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定位为:特色与优势项目并举,着力打造新能源产业群。“十二五”期间,呼和浩特将全力打造盛乐—如意南区、托电—清水河园区、金川—金山—裕隆园区、金桥工业园区四大工业集中区,重点发展以乳业、电力及能源、新型煤化工和石油化工产以及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等四大优先发展产业基地:(1)乳业为基点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集群。继续保持并做品经济的生产规模的同时,继续强化伊利、蒙牛等优势企业和知名品牌,加速推进高品质液体乳和婴幼儿乳粉生产,继续开发低碳环保类产品和优势乳制品品牌。继续扩大绿色环保性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形成乳品、粮食、肉品加工以及啤酒饮料为基点的首府城市食品工业体系,并努力培育国家级畜牧业示范基地及绿色食品产业生产基地。(2)电力及能源综合利用产业集群。建成托电五期、托电自备二期、清水河华润电厂、和林华能电厂等电源点项目。加快发展城市热电联产和旗县备压机组。依托高铝粉煤灰的资源优势,扩大氧化铝和电解铝生产规模,加快发展高性能铝合金及其深加工产品、废物回收利用产品,延伸产业链条。(3)加强泛呼包鄂区域资源配置的对接与协调,大力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建设煤制天然气、煤制苯胺等重点煤化工项目,打造煤气化、液化、焦化等延伸加工循环产业链,煤制天然气达到40亿立方米以上,煤制苯胺达到30万吨。扩大炼油生产能力,大力开发石油化工下游产品。同时,加快培育风电、光能、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以及信息产业。

呼和浩特城市产业集群发展战略颇具宏观性与现实性,具有产生经济效益与规模效益的战略可行性。预计,“十二五”期末,盛乐—如意南区、托电—清水河园区、金川—金山—裕隆园区、金桥工业园区四大工业集中区的电力、化工、石油及装备制造业产值规模达到4000亿元。呼和浩特城市发展以电力及能源、煤化工和石油化工产以及装备制造等为支柱产业,而这些领域取得的经济成就往往代价也是巨大的,而新兴清洁能源、绿色产业的比重并不在一个合理位置上,体现出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产能失平衡的趋势,从长远看,这并不符合城市产业生态化转型的战略初衷与方向。城市产业应当是体现生态文明主旨与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生态产业,是能够形成强大示范效应的龙头产业。呼和浩特城市产业集群发展应在全面客观地认清城市产业现状的前提上,立足于全国甚至全球市场和生态化、现代化的发展趋势,高起点、高标准、科学设计城市产业集群及其发展体系。要以生态型的示范产业园区为模块,建设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生态化现代工业体系,同时切实发展教育、文化、信息、旅游、医疗、物流、房地产等产业。要建立生态产品研发、设计、营销中心,积极实施现有产业的升级和改造,逐步实现产业的生态化转型,切实提高生态产业在GDP中的比重。

生态城市发展趋势范文第3篇

现在,当我们面临一个城市规划或者城市设计时,我们经常不得不遇到一个棘手但是很普遍的话题,那就是“生态和可持续发展”。 首先,我们必须认真考虑“可持续”这个单词,究竟意味着什么意思,我们必须搞清楚“生态和可持续”在不同的情形和不同的条件下究竟意味着什么不同的含义。

“可持续”,最被人熟悉和了解的描述,就是以一种理智的方式对待自然和人文的环境,它不但能够确保我们自己一个平衡、健康的生活环境,而且能够保证我们今后的子孙后代同样一个正常、健康和完整的生活环境。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够仅仅考虑我们目前的短期利益,而且还要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能够进一步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的自然、人文环境。在那个环境条件下,我们的后代能够拥有永远与我们同样生活质量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甚至能够有比以前更好的生活质量。

可持续的城市发展,首先就是要有按照自然界的规律,以一种合作友好的姿态去对待环境。以这种理性的工作方式,我们人类就必须尊敬地对待大自然,它就是一个巨大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我们既可以从大自然的完美生态循环系统中学到许多知识,而且还可以应用在将来的规划设计中。这并不意味着因为大自然的伟大,我们完全不能够去接触和触摸它,反而,可持续性的发展原则只是严格要求我们不能够试图去做一些伤害大自然和谐存在规律的事情罢了。

去追求可持续的城市发展,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不要粗暴地采取一切不合理的行动简单地对待环境。人类现在有许多恶心的行为必须停止。假如我们发现人类这样一些行为对环境是非常破坏性的,那么我们就应该不得不认真地消除和坚决地扔掉它。我们经常能够作出一些不可理喻的行动和举止,在多数情况下,这样一些不理智的行为对环境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相应地,它便带来相关的城市空间往往伴随着大量环境质量的恶化、下降和损失。

可持续发展往往带来发展和保护两个方面的经常性对立和矛盾。在城市空间的创造时,往往会出现大量的问题与矛盾,比如如何保证城市经济的有效系统性, 同时又要坚持保护自然、人文景观的环境质量,并且以此作为带有积极意义的地域空间可识别性的重要部分。

在做一些有关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以及城市发展的项目中,我们必须严格思考城市发展的这样一个可持续城市发展的过程。在坚持尊重当地自然和地方文化特征的基础上,找到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有效性和环境质量的最合理的方法。比如,在山城重庆的一个新城规划项目里,我们发现,这个正在被发展为新城的区域,现在是一个典型的山地自然人文景观场地。在现状地形地貌上,有许多稻田、蔬菜用地和有许多翠竹和绿树围绕的小山村,一条河流在旧城和新城自由地流淌。现存的景观格局非常好,包括了许多自然人文景观的要素,其中最重要的景观要素之一是场地周边围绕的山地地形特征。因此,在思考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上,我们必须付出我们的注意力和精力去尊重和关注这样一些有许多非常重要的富含地方性的自然人文景观特征,然后进一步应用于在今后的新城规划和具体设计中。这里,我们有三个基本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可以去探索和追求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新城规划与设计。

1.保留一系列的自然原生的景观要素

把自然的基本元素与城市的基本元素结合起来,在城市空间的塑造中保持这些即使很细小但是非常有趣味的自然人文景观部分。城市形态的这些一些现状部分,应该保留但是相应的城市功能可以发生调整变化。今后新城的居民将来可以使用这样的城市空间去休闲、休息或者仅仅就是观赏和回忆自己过去熟悉的文化和环境。它们应该是今后新城公共空间最重要的部分。但是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中当然它会与开发、建设前的现状发生变化,带来相应的区别与不同。比如这样的自然人文基本元素和城市元素,它们不同的比例、尺度,不同的方位、定位,不同的功能与位置等,所有的一切都应该能够帮助去为整个新城创造一个合理的、有理由、有因果关系和城市可识别性的生态可持续性的健康城市发展景观。

2.规划一系列开放的缓冲性城市公共空间

可持续的城市,需要一系列自然开放的城市缓冲空间,来区别和独立繁忙的城市空间和自然休闲空间,以此区别独立开自然与城市这样一些基本元素之间的特征。在城市的边缘地带用自然的元素去创造一个清楚逻辑的城市系统。这两个系统应该用一个明显而强烈的缓冲地段区别开来,但是在另外一方面这两个不同主题的城市设计要素和系统之间,应该是非常容易进行快速联系和交流的。自然景观区域,公共开放的城市空间区域,应该象其它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景观规划项目一样有相应的具体功能以及有机地生存和存在的理由,尽管不同的项目、城市空间的结构和组织方式也许是不同的。

城市各部分的功能在具体项目设计中通常都应该拥有一样的城市地位,但是应该按照它们不同的空间特征而设置不同的设计要素和不同的空间层次。用自然元素的不同位置和处理手法,我们在城市组织结构中便能够创造多样性的城市层次空间,这包括道路交通系统、私人和公共空间系统和城市的其它重要要点的塑造。如果我们能够联系项目所在地周边环境的自然、人文景观要素,以此为相关重要的设计依据,来设置不同层次和空间下的城市建筑密度、容积率和建筑的高度等,这样原理塑造出来的城市,本身便具有当地地方特征的多样性的城市空间,它本身就是一个健康、生态可持续性发展城市所必须具有的要素。

3. 吸收独特的地区文化,塑造一个谐调的多样性城市层次空间

生态城市发展趋势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绿地环境; 人居环境; 建筑物绿化;

中图分类号: F2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几年,人们把焦点从高速发展经济的关注中抽调了出来,开始用心去关注除了经济发展以外,仍然有很多问题亟待进行处理。城市快速发展了,因而衍生出各种各样的需求,关于资源的调配问题是今天社会主体急需面对的问题。城市是人类活动的结果,所以城市的核心是人。人与人的关系,人的活动对周边环境会产生影响,而这种影响是会反作用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上,或产生积极的作用或起到阻力的作用,这都是我们不得不谨慎处理的关系。

英国著名记者乔纳森·沃茨(Jonathan watts)①曾就一次访谈中指出中国在高速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他认为拖慢中国飞奔的脚步的,是生态空间的不足。“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温室气体排放者。今年,中国的燃煤量,可能将占全球消耗量的一半。自2003年以来,行驶在中国马路上的汽车数量已经增加4倍,从而提高了对燃油的需求量。”“中国经济的发展也许很快就会撞上‘生态墙’,有些地方可能已经撞上了。环境的承受能力开始制约经济的发展。” 由此可见,生态建设刻不容缓。

生态建设中的“生态”是人与环境间高效和谐的生态关系的简称,它既是一种竞争、共生和自生的生存发展机制,又是一种追求时间、空间、数量、结构和秩序持续与和谐的系统功能;既是一种着眼于富裕、健康、文明目标的高效开拓过程,也是一种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的进化适应能力;既是保护生存环境、保护生产力、保护生命力支持系统的长远战略举措,也是一场旨在发展生产力的技术、体制、文化领域的社会革命,是一种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行动。

在城市生态建设中,生态的含义不是指回归自然的原始状态,也不是人间仙境式的理想模式,而是在积极意义上的去发展生态,让积极意义上的生态建设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作用回城市建设上,同时创造更适宜的优质生活环境有利于人的活动,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因此,生态建设既要立足于对环境的保护,又要着眼于企业经济和当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平衡二者的关系才能为社会带来协调的局面。我国已经认识到生态建设的重要性,也从多年以前就开始着力于生态建设。不久前召开的党十上更是重点提到要注重“生态”的发展,为响应号召全国在生态建设方面更是注重,各种保护和改造在上演。

可是,目前我国生态建设的重心应放在力度和稳度并重的发展上,不能只是因政策风头而着重进行,而疏于生态规划布局。生态建设毕竟是意义深远的规划与建设并重的社会活动。它有别于环境保护主义和环境掠夺主义,城市可持续能力包括生存适应能力、生产进化能力和生态整合能力,三者缺一不可。

生态规划与设计是人居环境建设的关键,它的任务就是要以尽可能小的物理空间容纳尽可能多的生态功能,以尽可能小的生态代价换取尽可能高的经济效益,以尽可能小的物理交通量换取尽可能大的生态交通量。可是,现实往往与理想是不一致的。城市现今的发展都是土地减少,高楼林立,绿地空间反而越来越狭小,城市的生态空间在受到挑战。这种趋势从一线城市蔓延到二线城市甚至更深入的内地城市。可是,随着城市发展与生态关系的辩证关系上,一线城市开始注意到了绿地生态对城市的重要作用。人们发现城市城市屋顶占有约城市面积的1/5,如果合理改善并加以利用,会使城市在环境与绿化方面得到整体的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正从传统的物理规划走向生态规划,实现从绿地到绿体——屋顶花园、中空花园、立面绿化、底层公园的转变。

在深圳,第14期深圳城市建筑设计大师论坛:“向城市致敬——新世纪摩天楼的设计实践”中曾提到过,未来大城市的发展趋向是超高层建筑综合体,也就是说建筑的未来发展是空中的战役。这样的趋向值得我们深思未来城市景观绿化的前景方向是否是跟随建筑的步伐,把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技术发展到的一个指导性方向。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技术,技术的初期投入相对常规绿化来说性价比是比较高的,但是,众所周知,屋顶绿化技术从诞生到发展,建成后维护的费用高一直是设计者和建设者费心思的难题。

目前,我国的屋顶绿化技术与国外的屋顶绿化技术存在差距,而且在植物选种培养和植物生态习性培育上也存在有很大的分歧。这是由于我国景观主导方向与国外的景观理念不同所致的。国内关于在关于屋顶绿化方面不仅仅只是要求地被式(地毯式)屋顶绿化,更多的是希望会有花园式的景观作为休闲休憩空间。因此,对于植物的种植形式和植物育种以及选种配置上是有相当高的要求的,这就决定了国内对于屋顶绿化技术的继续研究和发展并不是一时一刻就可以完成,他需要我们广大工作者的长期努力。

事实上,世界上有很多城市都在推广屋顶绿化技术的应用。这绝不仅仅是为了好看,更重要的意义就在于——生态。它可以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还能吸收大气污染物、增湿、滞尘、降噪,“城市中心地带寸土寸金,可以种树种草的地方已经越来越少,但屋顶上还有大片空地可以利用。” 于是,屋顶绿化就以一种的特定的姿态——对城市建设占地的补偿,从而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国内一线城市都是寸金寸土。在地价和房价都在增长的时期,钢筋水泥混合建筑物不断在土地上成长,绿地也在一点一点的减少。在香港,为适应土地资源短缺的现实,建筑方向是以超高层建筑为主导,因此超高层建筑鳞次栉比,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的天空几乎成为一线天。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等一线城市注意到了建筑的“第五立面”——屋顶,开始在这一方面上去发展绿化空间。绿地,不仅仅是地表的定义了。绿化种植开辟了空中的高度。

屋顶绿化是一种节能环保和丰富景观的绿化形式。广义的屋顶绿化不仅仅指建筑物屋顶上的绿化,还包括阳台、天台、露台、墙体、地下车库、立交桥等建筑物上的绿化。 曾经有研究表明,城市建筑的屋顶绿化和立体绿化达到50%以上时就可以防止城市内涝,达到70%以上时,城市的空气就会湿润而洁净。对屋顶绿化下方的住户来说,也有更直接的好处:夏天房子里温度起码会降个几摄氏度,会比没有做屋顶绿化的建筑物要凉快许多——这就是屋顶绿化的“空调作用”。同时,它降低了城市的热岛效应,吸纳和降解PM2.5,节约能源,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还可以改变城市空中景观,是城市中心区廉价的绿化方式。

俞孔坚教授曾经说过,景观设计要尊重自然、尊重人、尊重“神”——文化。屋顶绿化设计也不例外。屋顶绿化技术的发展要结合建筑系统来进行研究,屋顶结构板的荷载是必须在建筑设计初期就应该考虑在内。屋顶绿化在选种和设计上也要考虑种植土的自重对结构板的影响。

城市的核心是人的活动,生态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人的活动。人——城市——生态(自然)都是息息相关,具有动态联系的。屋顶绿化技术作为生态建设的一种新的技术手段,还应该不断的改进以期发挥更好的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生态城市发展趋势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两湖地区城乡;发展模式

武汉城市圈及周边城镇和长株潭城市圈及周边城镇在现阶段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结构,在协同发展过程中必将影响和发展到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地带,所以,本文将两湖城市圈以及其周边城镇形成的经济圈统称为两湖地区城镇。

1 对生态文明新常态的内涵解读

1.1 实现新常态的条件

新生态文明(ecological civilization)下的城镇是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其中人和自然环境和谐共处、互惠共生,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1.2 实现生态文明的方法

生态文明的思路应当是:通过目标导向(确定中长期目标)或问题导向(围绕解决关系民生的环境污染重大问题),以最小的社会经济成本保护生态环境和污染治理,满足两湖地区城镇建设的需求。应处理好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的关系,使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协调;处理好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把环境作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措施,以法律、标准、执法监督、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措施作为抓手,加大检查、信息披露和处罚力度,形成环境“倒逼”机制,以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投入和废物排放发展经济,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2 两湖地区城乡发展制约因素

2.1 乡生态保护欠完善

农村人口的非农化转移带来了农村常住人口的减少,农村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帮助农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这也促使农村住宅的空间布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生态景观管理的缺乏尤为严重。在湖南常德石公桥镇进行实地调研发现,该地的经济由于城镇一体化相对发达,虽然许多历史遗迹被画线保护,但周边生态环境的连续性显得较弱。

2.2 城乡基础设施投入少

两湖地区城乡建设“重外轻内”,在基础配套设施上欠投入,许多城乡结合部村民盲目扩大宅基地,旧屋不拆直接新建,为了在建设开发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补偿款导致实用性差,城镇面貌连续性不强。在基础设施的保护与利用方面也十分欠缺。

3 两湖地区城乡发展模式研究

3.1 两湖地区城乡发展研究方法

两湖地区城乡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即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城乡差距较小、社会保障体制健全共同发展的基础上。运用3S+3L理论研究方法,3S“Slow(慢节奏)+Small(小型化)+Sustainable(可持续)”以及3L“Low Cost(低耗费)+Long Term(长远期)+Logical Development(理性开发)”,此类发展运营理念与城镇建设在生态保护与开发方面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以提高城镇质量为目的进行环境治理,重塑环境友好型社会风貌,建立“慢节奏”的小城镇生活模式,对适应新常态有重要的意义。

3.2 两湖地区城乡发展体系研究

3.2.1 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主要涉及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3大产业。

3.2.2 城镇基础设施体系。重点包括水系统、能源系统、交通系统和建筑系统。

3.2.3 生态环保体系。小城镇的绿化不能光种草,要做到乔灌草花科学搭配,针阔叶树种混交;讲求树种结构选择的生态性、适应性、经济性、需求性、观赏性,形成一个多品种、多层次、相互和谐稳定的生物群落;在小城镇还可建设成片森林或森林带,发挥森林调节气候、清洁空气、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等多项生态功能。建设生态型小城镇,还应实施雨污分流。两湖地区城镇建设还要充分考虑自然灾害因素对城镇建设的影响,避免受自然灾害困扰。

4 结语

2015年两会提出的“生态体制改革”新常态,为两湖地区城乡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不但可以带动城乡发展,而且可以拉动整个板块的经济升级,从而使得中部地区在未来致力于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从而带动生态经济的持续发展。本文对两湖地区城乡建设发展做了一个展望性研究,由于知识面有限只能进行初步的探讨,有待于今后继续摸索。

参考文献

1 郑阔.两湖城市圈协同发展必要性及可行性方案研究[J].知识经济, 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