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点总结

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点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点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点总结

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点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策略

高中政治教学新课改中生活化教学作为其改革的重要方向,该种教学方法着重与将课本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生活现象及经验有机的结合。严格落实新课改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社会高速发展的现在,高中政治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实践经验以及文献参考、调查研究,从高中政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入手,总结了高中政治的生活化教学方法。

1.高中政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解析

一是满足了当前政治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充分体现出素质教育及学生中心教育理念,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政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符合了现代政治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内在的需求;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高中生通过互联网能够得到大量信息,有利于高中生视野的扩展,如果高中政治教学还是刻板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将会引起学生的方案,课堂教学质量将难以提高。三是高中政治课堂生活化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与塑造,也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对待社会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独立且正确的思考相关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高中政治课堂生活化教学依据

2.1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

从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可以知道,学生应该作为一个人看待,这个人是一个有目的的、有上升潜能的、有求知能力的、能够自主做出选择的、能够自我控制的人。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是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也是生活化教学理论的主要来源。教育家叶澜先生提出学生应该具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积极的对待学习活动,学生应该是教学的主体,需要进行综合性的全方位发展引导,这也是当代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

2.2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提出了知识来源于实践,知识的目的也是实践,认识发展需要实践提供动力,当然检验真理唯一的标准还是实践。对于高中的政治作为一门社会人文类的科学课程,其本质是体验生活实践。在高中日常生活中,生活经验的累计以及感受,结合政治教学让学生体会到社会政治的重要性,将实践与理论有机结合。

3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3.1教学理念更新

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是开展政治课堂生活化教学基本前提,也是政治教学改革关键步骤之一。进行政治生活化教学过程中,政治教师的理解是该方式能够顺利开展的第一步,只有政治解释充分地理解且接受了该种教学方法和目的,才能将生活化教学的优点发挥出来。政治教师接受后在政治课堂上应该坚持生活化教学原则,充分掌握且运用合理科学的方法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政治生活化的理念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教学方式设计,二是教学话题的科学分析,三是教学话题的自主探究。

3.2教学氛围的营造

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前严肃的课题氛围的改变是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氛围建设的效果取决于老师与学生共同的努力。以前课堂上政治老师总是以管理者的身份出现,让学生感觉是高高在上的,因此首先要改变老师的教学身份。在教学课堂中可使用讨论及问答形式增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师生关系处理时坚持民主原则及平等原则,以便于生活化教学氛围的建立与发展。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足够发挥空间,积极鼓励学生讨论政治与实际生活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以及善抒己见的能力,使得政治课堂处于活跃、宽松的氛围之中,以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效果。

3.3充分发挥新教材作用,挖掘其中生活化元素

通过不断的改进与修订,新版政治教材比以往的在教学内容编排上更加合理,还加入了大量的生活中真实的案例,有利于政治知识生活情景化的探讨。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政治教学的范围不应该仅限于教材中的教学内容,需要合理开发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教学内容,丰富课堂知识,这种思想是新教材编排的目的,也需要加强老师的运用。开展政治生活化教学,政治教师应该将在新教材内容中存在的生活化的元素进行提炼与挖掘,结合知识内容与实际生活,选择合适的案例进行讲解与探讨,以科学的将课堂教学的广度及生活关联度进行扩大。

3.4设计实践化教学

实践性内容的增加能够使学生处于真实场景中充分体验并生动地理解政治知识点,这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教学方法。对不同的学生以及其不同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采用多样的、新颖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融洽交流,更加能够使得学生发挥出自我的特点,对学生的学习以及自我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4.总结

综上所述,高中政治课堂有效开展生活化教学是符合当前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的,是符合当前社会发展趋势的,是一种进步高效的教学方式。该方法是结合了政治理论知识点以及生活实际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的提高政治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全面发展,能够促进课堂和谐轻松的氛围,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关系,对现代化政治教育的进步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史璟.关于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性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01:150-152,174.

[2]谭娟.高中政治课生活化教学探析[D].重庆师范大学,2012.

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点总结范文第2篇

目前“生理心理学”课程教学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本课程的总学时为40学时,理论课程32学时,实验课程8学时,课程内容多、信息量大,很多学生反映“生理心理学”课程理论性强,枯燥难懂,尤其是对生物知识缺乏的文科生来说更加难懂。由于实验设备缺乏和实验学时少的原因,学生在具体实验的实际操作上能力较弱,不易掌握实验设计方法。同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很弱,原因是他们觉得本课程内容离现实生活很远,内容过于抽象,很难找到学习的意义,学习模式变成了机械背诵。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存在着不足。

(一)教学内容陈旧

目前“生理心理学”的教材为沈政主编的《生理心理学》[3],内容翔实,但缺乏先进性和系统性,原来的课程大纲为如下内容:神经系统的形态学、神经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产生机制、生物信号的传递机制、感觉的生理心理学、知觉的生理心理学、注意的生理心理学、学习和记忆的神经生物学、语言和思维的脑机制、情绪的生理心理学、睡眠与生物钟、性生理心理学、人格的生理心理学问题。教材内容很多、缺乏系统性,而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近一半是文科生,他们的生物基础相对较差,要求在32学时内理解和消化本课程的知识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同时,实验内容也存在着问题:实验课为8学时,时间较短,加上实验受设备的限制(大脑最新的结构模型、生物实验条件的缺乏等),有些实验无法演示和进行,导致学生在实验操作技能上训练不够,很难让学生体验到实验的深度,从而影响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二)教学模式有“三轻”

目前“生理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有“三轻”:第一,重讲授、轻研讨,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缺乏参与性的思考和讨论;第二,重知识、轻思考,教师授课侧重于各种心理过程的生理和脑机制的介绍,缺乏系统性、前沿性和逻辑性的思考,也缺乏与其他心理学课程的联结;第三,重机制、轻应用,教师侧重介绍心理活动的生理和脑机制,而缺乏用应用机制解释生活中的心理现象。

“生理心理学”的课程建设

(一)教学目标的定位

生理心理学在心理学体系中属于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着重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生理过程,与神经生理学、神经解剖学、生物化学、精神药物学、神经病学及行为遗传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随着心理科学、生物学、神经科学和新技术的发展,本学科已超越了传统生理心理学方法,突显出其自身与多学科交叉的发展特点和趋势[4]。目前,生理心理学的目的在于整合临近学科的研究成果来揭示心理现象和行为而产生的大脑结构和大脑运作机制,随着研究技术的突破即脑成像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得人们的心理活动过程中大脑功能的变换能够被直观地“看到”,这项技术的发展促成了新学科“认知神经科学”的产生,其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已渗透应用到心理学的各个领域,如认知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咨询与临床心理学等。本课程教学目标有3点。①理论知识的讲授:通过理论知识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生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及最新的发展方向;通过生理心理学实验课的操作和观摩学习,使得学生理解生理心理学实验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术。通过科研实践学习进一步巩固生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并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科学思维。②科学思维的培养:课程教授过程中,通过制作文献卡,讨论最新的研究成果报告,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批判和创新的精神。③科学素质的培养: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严肃的科研态度、严谨的科研思路以及实事求是的科研作风;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还要提倡有共同兴趣和目标的学生组成科研小组,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一起客观地对事物进行观察、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课程建设的步骤

第一,应建立课程教学的内容模块。教师可以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教材,整合性地建构本课程的理论知识体系。第二,重新建立考试模式,更新现有的试题库,使得新的试题库既能满足本科教学,同时又能满足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需要。第三,要增加期中考核环节,因为理论知识的内容很多,分阶段考核对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增强知识的稳固性有所帮助。第四,可以运用网络教学的交流平台,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细化与理解。第五,应增加文献卡制作和报告环节,要求学生查阅最新的生理心理学研究论文(尤其是脑成像技术的应用),按不同研究领域分成小组,做报告,从而提升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

(三)课程内容的改革

生理心理学理论知识模块的建构,应以系统性、应用性和前沿性为原则,逐步确定教学内容体系。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教材、更新教学内容。笔者在对比和参阅国内外优秀教材时,发现NeilR.Car-son教授主编的《生理心理学》第六版被美国众多高校采用,近几年也逐渐为国内高校所采用,是世界上最经典的生理心理学教材之一[5]。笔者参考该教材将课程内容按照从低级到高级、从微观到宏观的顺序分为5个模块:第一部分为基础知识模块(神经系统和细胞的基础及功能、精神药理学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输入模块(感觉和知觉系统);第三部分为“动机或本能”的生理机制(睡眠、生殖、情绪和摄食行为);第四部分为学习和言语交流模块;第五部分为神经学和心理障碍模块。首先,模块间的逻辑关系是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描述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生理机制,这保证了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其次,课程内容将整合神经科学和生理心理学近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这样才能跟进国际最新的研究进展,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再次,课程内容应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每章内容都以案例形式导入,结束时给出相关障碍的生物学病因和研究成果,而且第五部分的模块涉及各类神经系统失调和心理障碍的生理因素,这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实用性的意义,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征求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再对内容体系进行修正和补充,将讲授者的教育方式与学习者的需要更好地进行整合。综上所述,重新建构后的教学内容在理论系统性、学科发展前沿性及实践应用性方面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林文娟曾对国内外生理心理学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反复提到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正密切关注21世纪最令人关注的心理卫生课题———各类心理疾病的基础研究[4],其中涉及的心理应激、精神疾病、抑郁症、成瘾问题研究成果可以与第五部分教学模块相结合。认知、情绪、学习记忆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则可以与高级心理过程的模块相结合。而林文娟在概述中提出中国生理心理学发展方向应集中在行为与脑的关系和心身关系的研究上,关注心理行为因素影响健康的生理状态的机制,这将使得生理心理学与心身健康、与生活拉近了距离,使课程的理论知识教学变得更为人性化,从而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理论知识,也会对生理心理学更有兴趣。目前有许多生理心理学研究成果正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周芸将生理心理学研究成果运用在人才选拔工作中[6],以激素水平学说为依据,阐述了性激素对性格与能力的影响及激素知识在人才选拔中的具体应用。此类研究能激发学生对激素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且了解自身激素水平对于认识自己的个性、规划今后的职业生涯更具有指导意义。此外,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被广泛应用,如心理测试技术和脑电波心理测试技术在测谎技术中的应用,有学者将这两种技术的优点和不足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概述[7]。这部分的研究对于学生来说是理论知识在实验与实践中的具体体现,能加深学生对于生理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理解与应用,从而增强学生的科研兴趣,在条件允许时便可开展研究活动。

“生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以往的“生理心理学”的授课手段只局限于黑板画或挂画等形式,对学生来说动态的生理机制显得抽象、枯燥而不容易理解,教师也是使尽浑身解数却仍讲述不透彻。随着教学硬件的改善,多媒体教室的建设,课堂上的动画、声音等效果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心理学实验室也加强了建设,增添了如生物反馈仪、脑模型等仪器和模型,这些都是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基础,也是直观教学的重要基础。王立新、李新旺两位学者的教学改革研究都十分重视直观教学,他们的做法有两种:①通过计算机powerpoint、大量图片演示使得大脑及工作原理图文并茂[2],并在实验课中辅以教学录像;②将抽象的知识通过图片和归纳的表格呈现出来[1]。其目的一方面是使学生在理解和记忆课程内容上变得容易些,另一方面由于教学内容直观形象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参考这个思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首先是将直观教学的材料搜集起来(主要以Discovery和BBC系列节目的记录片为主),按照课程的5个模块进行归类,一一与教案对应。如:①基础模块有《裂脑人的行为实验》《爱因斯坦大脑结构解析》;②感知觉模块有《BBC人类感官系列:听觉、味觉、视觉、触觉》;③学习与语言模块有《BBC记忆的实现》《BBC语言机制》;④动机与本能的生理机制模块有BBC的《梦研究的最新发现》《犯罪与大脑结构关系》《神经递质与爱》;⑤心理障碍模块有《Discovery大脑迷思》《BBC多动症livingwithADHD》《BBC纪录片:恐惧症》。其次,重新整理知识讲授的思路,改变之前“重知识、轻思考”的模式,将各个知识点用图示的方式呈现其逻辑关系,并将生理心理学的知识点与其他心理学领域相联系。如教材内容呈现的思路是:以案例引出问题生理基础研究方法经典实验生理机制现实应用,这样就使得内容上直观而具有系统性、逻辑性,对于学生理解抽象的大脑神经通路、大脑运作机制有很大帮助,不仅增加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也提高了教学效果。直观教学的方式还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学时不足和教学内容更新的问题,因为该方式能呈现更大的信息量。再次,教师在有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同时,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还需要关注教与学两个主体。以往的教学模式是重讲授、轻研讨,意味着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为了提升学生的参与性与主动性,需要加强研讨的环节,尤其在重点和难点的环节让学生也参与到心理活动的大脑运作机制系统直观图示的绘制中,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接收与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点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平面图像处理;高职院校;任务驱动教学法;实践

大多数高职院校把《Photoshop平面图像处理》课程作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公选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图形图像的设计与制作方法和技术,具备能基本胜任平面设计工作的能力,同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从而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奠定基础。以往的传统教学法存在很多问题,由此,笔者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来改进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含义和特征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改变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是一种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处于主动积极的探究式学习状态。教师在教学中可尽量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和要求,以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这样,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传统的教师教、学生被动吸收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学生完成新任务得到的新经验和原有积累的知识经验相互作用,可不断地充实和丰富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不断地获得成就感,这又能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同时,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独立探索和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也得到了锻炼和培养。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践与应用

(一)充分备课,设计适合学生的项目任务

任务驱动教学法,关键的一环就是项目任务的设计,如何把相关的教学内容转化成一系列相互联系的项目任务,是教师备课的重中之重。同时,项目任务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合理设计,一定要具有代表性和实用性。好的任务不仅可以涵盖课程中要求的知识点和基本操作技能,又能激发学生兴趣。这需要教师纵观整个教程、熟悉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由浅入深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的项目任务。基于这些原则,笔者根据《Photoshop平面图像处理》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应具备的操作能力,结合平面图像在工作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如文字特效、平面广告、杂志封面、照片修饰、网页设计、影像创意、建筑图修饰等,并且本着职业院校教学特色,即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为该课程合理设计教学项目任务。

(二)项目任务在教学活动中的实施

先让学生明确项目任务。教师应首先描述任务的目标要求和实用背景,让学生分析讨论解决思路,根据学生讨论情况同时结合项目任务的制作方法,讲解所涉及的知识点和操作的关键地方。尤其对于新的知识点,教师最好通过现场演示的方法,从而使学生明确我们学什么、做什么、为何做、怎样做,这样既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又因为项目任务有趣而实用,激发出他们的求知兴趣和欲望。

接着让学生通过网络准备资源。在平面图像处理过程中,一般需要根据创意和项目任务的特点需要,准备相应的素材。在给学生进行完前一过程后,给出一定的课堂时间或在课前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创作设计需要,通过互联网或其他手段获得需要的素材。

再接下来让学生按项目任务要求同时结合自己的创意和设计开始完成工作任务。在通过前面的两个过程后,学生应该能够进入创作状态。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针对难度比较大或任务完成较费时的项目,可建议学生分组完成,人数为3-5人较好。小组采取协作学习方式,通过讨论设计方案,分配好设计任务,各司其职,在协作完成的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可得到充分的锻炼。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则需要及时了解学生完成任务的进展情况及操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恰当的时候给予学生合理的指导,促使学生积极完成任务。

最后是项目评价,总结知识点。项目任务的评价也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重要环节。但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不可能对学生的所有作品进行评价,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利用网络教室,对此次完成的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评价,从而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吸取优秀作品的精华,并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反思,这样不仅让学生达到了相互学习的目的,也激发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竞争意识。在此基础上,顺便总结相关知识点和操作要点,也会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知识点和操作方法的理解。

对于以上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可列表概括如下:

三、任务驱动法应用于课程考核方式

Photoshop传统的考核方式一是教师出笔试试题,包含填空、选择、判断、操作问答题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答卷。这种考核方式,只能考核出学生对该软件的理论掌握情况,并不能反映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另一种则是规定在课堂时间内完成指定操作题,这能考核出学生使用软件操作的熟练程度,但不能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构思策划和搜集素材,不能让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地发挥。

笔者在授课班级中应用任务驱动法,考核学生的是1至2道综合设计题,这在上机考核一周前就提前告知学生需提交的作品任务,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考虑自己的作品该如何创意设计和进行相关素材的收集,接下来再在考核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自己创意设计的作品。有了这样的过程,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利用网络收集资料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考核,在规定时间内按任务要求和学生自己的创意完成作品,也考核了学生软件综合使用的能力和软件操作的熟练程度。

四、结语

平面图像处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计算机软件课程,只有通过若干综合案例的制作过程学生才能熟练掌握命令、工具等的使用,才能灵活地根据自己的创意进行综合的设计。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项目任务的引导,完成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方法的介绍外,更重要是将理论应用于综合实践中,这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任务驱动教学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让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了其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芳.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设计与误区[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9,(6).

[2] 王瑞娜.高职《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

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点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国际营销;教学;改革

1 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是教育国际化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方向。国际营销课程的双语教学有利于培养国际化的人才和利用国际化的信息资源,但增加了教学难度。推广双语专业课教学有两个关键前提:首先教师必须具备具备专业、外语、教育心理学3方面复合的知识结构;其次是管理部门要有科学的评估手较,并能够及时提供先进的教材。

美国威斯康新州大学的教师曾表示,希望能和中国的学生同堂学习,因为他们认为封闭式的留学生教学方式不利于他们的学生了解中国真实的营销环境。而这种国际化的教学氛围,只有双语教学才有可能办到。

双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目前推行双语有两个现实问题需要面对和解决,一是学生英语水平差异较大,二是双语教材的选择与编写,需要管理部门和英语教学两个方面积极努力配合。

2 教材建设

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我院国际营销课程迫切需要应用型教材建设。通过课程整合、校企合作、双师”参与、建立科学合理的教材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立体化的教材等具体措施规范教材,在此基础上确定教材编写的内容和范围,体现课程特色,保证国际营销课程教材建设的科学性。

美国经济学家格里高利・曼昆的经济学教材之所以风靡全球,重要原因是他写的教材深入浅出和通俗易懂。这正是编写国际营销教材的根本出发点和指导思想。所以,真正适合我院学生实际的课程教材,要以营销原理为主线,以营销观念-国际营销环境-国际市场-国际营销战略-国际营销策略-国际营销管理为路径,以理论结合实际为主导,构建教材统一的纲要框架,每部分内容选择时效性强,针对性强的案例分析,课后针对本章内容和重难点精选大量客观题供学生自测和复结。一本高质量的应用型国际营销课程教材,应该以基础知识内容为主,融入自然科学课程教材的逻辑思路,每一个知识点都有针对性的练习和测试,案例分析的比例不仅仅体现在4PS理论当中,国际营销观念,国际营销环境、国际市场分析以及国际营销管理都辅以案例分析,结合哈佛管理学院MBA课程教学经验,案例分析题目都附有完整的参考答案,这样有利于教师教学和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形式把国际营销理论和实践有机联系起来。

3 立体化课堂

立体化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完成规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学-导多元立体化互动”的开放教学模式为基础,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出多元立体化新型教学模式:“学生学习主动化、资源整合多元化、课程讲授多样化、学习支持立体化”。

课堂讲授以老师为主,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参与话题讨论,课堂教学手段除了讲授外,案例分析,企业家到课堂座谈,视频欣赏等方式都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和理解程度。

课堂上教师理论精讲,主要是引导学生把握该学科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只讲授核心的知识点,留有足够的学习时间和思维空间给学生自学研究,引导学生多角度、深层次地理解基本原理。同时,讲授内容不断更新。追踪学科最新发展动态,重视学科前沿即“新点”的讲授。注重学生课堂上主体地位的发挥,通过启发、暗示.引导学生进人角色,自觉参与课堂分析与讨论,真正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和谐课堂。开设营销论坛,结合每章教学要求,邀请企家及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的专家、学者及走进课堂了解实战中的营销,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强调课堂多媒体教学的使用.调动学生听、视、写等多种思维活动,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组织学生进行基于市场调研的专题案例的课堂研讨,让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的碰撞中体验营销的乐趣,使营销能力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

充分利用实践基地。积极创造条件建立营销学实践基地,使市场营销学的教学活动更贴近市场营销的实际。比较可行的办法是:1)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具体业务为纽带的“学生营销公司”。在公司制度下,组织和开展有领导、有责任、有权利,有奖励、有惩罚的实际的商品营销活动,以强化和修正在课堂上掌握的营销知识和技能。2)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在企业建立实践基地。既可以检验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是否与企业营销实践脱节,也可以检验学生掌握的技能是否与企业营销实践的要求相符。3)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形式,请社会上成功的企业营销经理和杰出的营销管理人员到学校讲专题.作报告、谈经验、分析营销案例,组织学生到企业实地考察市场营销运作过程,增强对市场营销的感性认识,丰富市场营销理论知识和经验。鼓励学生在企业进行短期实习,亲身经历和感受企业的营销运作过程,了解企业营销的实际工作内容和运作方式,强化和修正在课堂上学会的营销知识与技能。

4 教学团队建建设

国际营销是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立体化教学模式下,教师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这就要求专职教师在掌握营销理论的基础上。加强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可邀请社会实战派专家进行专门的师资培训,同时鼓励教师主动与企业联合,承担横向课题。为企业进行营销策划和咨询。也可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一些有社会实践经验的MBA来充实师资队伍。

组建创新型教学团队。创新型教团队应是:l)知识结构,学历结构、职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团队;2)在教师中树立科研与教学并重的思想,以科研、教改带动教学水平的提高;3)具有较强的习能力,既要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有能力根据时展的需要,跟前沿理论,同时,更应加强与国内外的交流,把学生素质,能力的开发当作一个大课题来研究;4)注重开发创新型教。根据能力培养模块的要求,教材的开发也应体现模块化,层次化的特点;5)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合理开发利用计算网络资源、多媒体技术等,为学生创建一个现代化的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韩凤晶.高校市场营销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7(04).

[2]王肖竹.市场营销课程双语教学的思路与方法[J].职业教育,2012(07).

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点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电路教学;思维能力;迁移学习;电路仿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8-0113-02

一直以来,传统的电路教学方法在大学电路教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其中有很多有益的教学方法值得借鉴。但是,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传统电路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缺点。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要求我们在电路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以适应我国现行教育发展的需要。而新课改的重要内容就是学生学习和思维方式的改变。传统的电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被动的,在学习过程中过分注重对电路概念、定理的机械记忆和大量的重复训练,过于强求知识体系的完整,但忽略了学科特点和知识建构的作用。实际的教学过程基本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填鸭学习方式,教学方法过于机械和老化,最终导致大部分学生对大学电路教学感到枯燥和抽象,实际动手能力差。新课改革倡导“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那么,怎样才能优化大学电路教学呢?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经验和体会,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教学方法进行综合实施。

一、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要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活动,其互动的形式本身就要求师生共同参与。因此,互动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和知识的平台,也是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方式。交流的双方在课堂上都会受到课堂气氛的影响。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其次,教学的引入要从生活情境入手,或者从电路的基础知识出发,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符合学生实际的生活知识之中,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生活中实际问题(如生活中常见的电路特征、电路事故),为学生创设探究知识的特定场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心理学的角度理解:“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行为的倾向,它的有效功能之一就是能对正在进行的行为起到推动作用。”学生对电路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是构成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特别对于大一阶段的学生,积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和兴趣是积极实施课堂电路教学重要基础,而拥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将使学生拥有较强的学习动力和精神支持。

二、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思维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首先,应使学生对思维方法有明确的认识。开始引入新课时,要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上,而不应该急于做大量的习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知识的目的并不全是为了解题。在学生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等基本内容已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适量练习,对电路的特征多归类分析、寻找规律。使学生养成每做完一道习题,都进行一下总结的良好习惯,看看通过做这道习题,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上有哪些新的体会和感悟,对习题中所给的大学电路教学条件和大学电路教学情景产生的原因和有关的条件是否能独立地分析等。其次,教师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要注意观察,及时总结跟进,随时了解学生的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适当给予鼓励或进一步巩固分析。同时,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应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围绕着学生主体展开教学。

三、培养计算机辅助学习能力

电路是电工类的专业基础课,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但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电路教学中,理论和实验是分离教学。一般教师先讲授理论知识,然后做实验,理论和实践的异步,导致学生很难将理论和实践有效的结合。又如,理论课过多讲授公式、定理,比较枯燥,学生接受效率低。而实验课设置验证性实验多,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步骤机械,缺乏思考。对于传统教学中的该类问题,可以结合计算机辅助,有效利用仿真计算(比如Multisim仿真、MATLAB仿真)来解决实际电路教学中的问题。

通过将计算机仿真教学引入课堂教学和课实验教学,可以直观地显示电路性能,通过调节输入参数来显示各种动态响应的变化,使抽象的电路特征变成形象的图像显示。而且,通过对参数的改变,直观清晰地显示所需要的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学习乐趣。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设计实际电路,较好激发了自身的创造性,提高了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利用电路仿真,可有效快捷地设计典型电路,对电路的各种参数和性能进行模拟。由于仿真界面形象,实验效果直观,既节省了实际电路元件的使用,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完成后仿真电路可以多次模拟,既提高了实验效率,也节省了搭建调试电路过程中的精力和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通过笔者近几年在电路教学方面的探索表明,仿真平台的引入使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是提高电路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措施。

四、培养学生反思学习能力

反思教学在实际电路教学中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它具有探究自主性和发展创造性等基本特点。根据心理学的特点,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最重要因索是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认知水平。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通过观察和研究,将新知识融入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而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和单纯地复制与强化,而是对自己的思维活动过程不断地进行反省概括,逐步深入理解和接受。大多数学生在学习电路内容时很少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也不了解强化自己思维和学习行为的习惯,只是通过机械重复进行高强度低效率的电路习题训练模式,缺乏反思意识和能力。通过反思性学习,可有效促使学生主动实现所学电路知识的重构和整合,提高电路分析和解决实际电路设计的能力。反思性电路学习的整个过程实质上是学生自主学习电路的过程。学生通过自我分析、探究性学习来获得电路知识的提升。而且,通过反思性学习也可以消除由学生自身消极因素造成的如思维定式、以偏概全等影响思维的障碍,进而改进思维习惯,提高分析和设计电路的思维能力,提高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解决实际电路问题的能力。

五、培养学生的迁移学习能力

在大学阶段电路教学中,恰当利用心理学中的学习迁移特点,在各种不同的实际电路教学环境中,使学生根据原有的学习经验加以改造转移,从而在脑中建立系统的电路知识网络。电路教材中的许多教学概念规律的涉及面比较广泛,内容比较丰富。有些看似并不相干的问题,实质上却有着密切的、内在的有机联系,甚至遵循着同一规律。首先,在大学电路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电路概念和电路原理的联系,合理引导,促使学生实现不同内容、不同领域间的知识迁移,设置情境,将不同知识点建立实质的联系,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加速学生的认识和理解。其次,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概括一般电路原理、电路定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各知识板块中存在的共同点,并有效地将这些因索进行加工,把已有的知识经验概括成一般性原理和规律,并运用到新的电路对象中,从而把新对象纳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当中。再者,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拓宽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开放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在学习中找出知识内在的有机联系,掌握知识体系的内在规律,并加强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方法和技能等方面的迁移能力,使学生能较深刻地掌握知识间的层次和各知识点之间的相关联系,增强自身在学习中能应用所学知识去创造性地进行电路分析和电路设计的科学素质,促进自己形成知识技能和科学思维的正向迁移,提高大学电路教学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总之,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电路教学改革的研究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的课题。如何对传统的电路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和改革,已成为大学电路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对大学电路教学方法的优化,可以较好地增强工科学生的电路知识和综合素质,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扎实的电路分析基础。同时,也能够对一些大学电路教学理论进行有效的拓展。

参考文献:

[1]冯忠良,伍新春.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郑菊萍.反思性学习简论[J].上海教育科研,2002,(8):43-46

[3]龚少英.我国学习策略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心理科学,2003,26(1):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