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劳动学重点知识

社会劳动学重点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劳动学重点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会劳动学重点知识

社会劳动学重点知识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 G633.2〔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8(B)―0055―01

中等专业学校《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新教材图文并茂,形式活泼,增加了“资料卡”、“议一议,想一想”、“课外活动建议”等小栏目,它对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其综合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运用这些小栏目的体会。

一、资料卡的运用

资料卡主要是介绍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一些常识性的知识,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进一步了解经济基础知识和政治制度在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等方面的作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用紧密联系教材的“资料卡”,适当穿插在教学中,可以使之为课堂教学服务。如在讲解“宗教与的本质区别”时,教师运用有关世界各国组织实例的“资料卡”,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是冒用宗教、气功或其他名义建立的、利用制造迷信邪说等手段蛊惑人心,发展和控制成员,危害社会的非法组织。“资料卡”中介绍了美国“大卫教”、“天堂门”、日本“奥姆真理教”、中国“”等组织的罪恶事实,这些知识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组织以拯救人类为幌子,散布迷信邪说,危害社会的本质。

二、旁栏思考题的处理

“议一议,想一想”栏目主要是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实际需要,提出了一些具有一定启发意义的问题,以供学生思考。教师充分利用旁栏思考题,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根据“旁栏思考题”的内容和特点,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把握时机,适时提出问题:

1.在讲某一知识点前提出,创设问题的情景。如在讲“商品的二因素”时,一开始就提出“生产出的废品是商品吗?”虽然学生不能立刻准确回答,但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有助于提高其听课效率。

2.在完成某一知识点后提出,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如在讲“考察商品价值量时,不仅要区分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还必须区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时,教师可以以提水、砍柴、技术人员搞设计、拖地、钟表匠修理钟表等劳动为例,通过比较,让学生深刻地理解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区别,从而懂得生产不同商品的劳动的复杂程度不同,在同一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量也不同。

3.在新课内容结束后,复习巩固重点知识时提出。如在讲完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后提出:“同一商品生产者售同一商品,为什么有时赚钱有时赔钱?”使学生理解价格以价值为基础并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正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引导学生认识规律、把握和利用规律。

三、课外活动建议的指导

“课外活动建议”是配合课堂教学而编写的,其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提高自身实践能力。课外活动的开展应在一种轻松、和谐、融洽的气氛中进行,以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勇于表现自我为出发点。

“课外活动建议”均排在各章节之后,如课后做,属于验证性活动,其侧重点是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如果教师把这些活动放在课前做,活动所得有关资料,正好可为课堂教学利用。学生在利用自己准备的材料时,学习兴趣更浓,从而能提高学习效率。变验证性活动为探索性活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可有效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社会劳动学重点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材修订;新课程;应对策略

一、修订的内容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对教材上的部分材料,包括图片资料、学生活动的资料以及个别辅助文等进行了修改

如,旧教材中第4页阐述物物交换时,给出的图片资料为

“盐”“矛”“咖啡”“红珍珠”“牛奶”,其中牛奶是用玻璃瓶子装的,咖啡是在一个瓷器杯子里,最初的物物交换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这显然不符合史实。在新教材中上述图片改为“盐”“布匹”“粮食”“茶叶”“马匹”,更加符合时代特点。虽然都是一些小小的细节,但能看出教材修订者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在此也向他们表示敬意。

2.对部分教材内容进行了删减

如,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需要观念上的货币,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需要现实的货币”知识点;供求影响价格“买方市场、卖方市场”知识点;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物价变动对需求的影响”知识点;消费类型“按消费对象消费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知识点等进行了删减,删减的内容笔者认为多是一些繁琐的概念或与时展不相符合的内容,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教材容量,减轻了学生负担。

3.对部分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进行了重新整合

如,旧教材在阐述“商品的基本属性”这一知识点时,将其放在“一般等价物”的概念后利用小字部分阐述,新教材将这一知识点提前到课本首页,放在商品的含义后阐述,且在教材的正文中明确指出“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还有货币的发行规律,旧教材安排在“货币的基本职能”这一知识点后进行阐述,新教材将其推后到“纸币”这一知识点后进行阐述,而且将原有的货币发行数学公式变成了文字性说明,这些修订使得教材的逻辑顺序更加合理,便于学生掌握。

4.对个别知识点进行了重新定义

如,商品与货币的概念,旧教材的表述分别为“这些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商品”和“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新教材分别修改为“这些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成为商品”和“这些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成为货币”。前者强调的是表述性定义,后者强调的是过程性定义。后者更能体现商品和货币的发展历程。知识点的修订意味着教材核心内容的改变,这是最值得广大教师重视和反思。

二、对重点知识点修订的反思(以“供求影响价格”为例)

当教材的重点知识点修订后,教师应从“为什么”和“怎么样”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即该知识点为什么修改和该知识点的修改是否合理。下面笔者就以“供求影响价格”这一知识点为例进行

阐述。

判断价格上涨或下降必须以“供求平衡”(供给=需求)时的价格作为比较标准,即供不应求时,价格相对“供求平衡”时的价格有所上涨;供过于求时,价格相对“供求平衡”时的价格有所下降。新教材在修订该内容时,抛弃了直接对比供给与需求的大小关系的表述,采用供给与需求变化性的表述,即“需求增加、供给减少时,价格上涨”“需求减少、供给增加时,价格下降”。这样的表述逻辑更严密、更准确,但相对旧教材的表述,学生理解的难度也增

加了。

三、教材修订后教师的应对策略

教材内容的修订要求教师也要有相应的对策,核心是“不断创新、善于反思、终身学习”,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不断创新,更新课堂教学

教材修订后的变化要求教师的观念、教学策略等也要随之更新。对于旧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在新教材中已经删减的,就不必揪住不放,应该大胆放弃,更不应该为了显示自己的博学,对已经删减的内容大讲特讲,增加学生负担。对于每一节课的知识体系、重难点要根据课程标准重新把握,教师备课的素材、课堂的设计、学生活动的安排等要根据新知识进行准备。

2.善于反思,准确把握新知识

对于新教材中相对于旧教材修订的一些重点概念内容等,教师首先要进行自我学习,要善于反思,准确把握,弄清修订的原因、目的及修订后的本质内涵,这样才能给学生传授准确、新鲜的知识。切不可为了避免麻烦,按照旧教材中自己熟悉的内容去简单应对。

3.终身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

身为人师,应该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对于教材的修订,教师应该主动“接受”,并乐于钻研,平时可以借助各种媒体,了解新变化,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

社会劳动学重点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活用;激发;化繁变简;魅力课堂

我们学校的生物教学课堂有其特殊性。学校教学设备正处在不断完善之中,来自不同地区的教职工队伍力量虽然很雄厚,但还未形成核心力量,不同教师教学理念不完全相同,其教学水平、思维创新还跟不上广东省教育强省改革步伐。而且,汕尾地区学生的学习特点比较特殊,绝大部分学生都比较怕吃苦,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社会和家庭对孩子的期望值较高,但积极协作学校开展德育教学工作的参与度较低,这样,学校的教学和学生的成长几乎是单线作战。这种情形,较大地制约了学生综合潜力的挖掘开发,面对以上这些情况,如果学校的教师仍然参照教学大纲要求,实施常用的教学方法、遵守学校的教学常规进行教学,虽然教师花了较大心血去备课,学生强迫自己很认真听课,努力学习,而学生最终还是提不起学习兴趣,学习成绩也难以提高,结果也是事倍功半,效率较低,还使教师和学生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在此,我将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学校学生的学习实际结合起来,多次探索实践,加以修正,实施于生物教学课堂,形成一套有特色的创新高效教学课堂。

首先,驾驭教材,活用教材。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知识基础底子不同,按照教材内容进行常规授课,要求学生全面掌握知识点,难度非常大,更不用说去掌握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知识了。我将生物课堂学习目标先列出来,确定学生达到这个层次,化繁变简,使不同学生都能完成一定任务,享受到劳动后必有收获的成就感,进而就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欲望。

其次,常用生活例子导入,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激发学习生物课程的兴趣,生物学科知识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是与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学科,在生物课堂上将所有的知识点均可用在生活例子导入甚至把较难理解的重难点知识用生活语言将其分解剖析,举生活例子进一步加深记忆和理解,学生的注意力就主要集中在有趣的生活例子上,同时也完成了生物知识的学习,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

第三,营造公正、平等、民主、和谐课堂。进入课室争取与每一个学生都要平等和谐相处。不能以任何方式伤害任何一个学生,营造一个具有浓郁家庭式的气氛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严父慈母般的仁爱和关心,暖化、触动和净化学生的心灵,同时使学生乐意听课,喜欢听课,进而是主动听课,积极学习,学习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掌握生物知识就会事半功倍。

第四,巧设练习,分层布置作业。牢记学生的畏难心理,对知识点通过简单题目的形式练习巩固,对重难点知识进行分割成块,化繁变简,化难为易去设置成作业。为了满足极少数成绩较好的学生完成更高目标知识掌握。另设一些拓展题目为选做题。这样通过难题的简单化练习,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当中没有心理负担,做题的思路清晰,高质量完成了作业,准确率较高,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做作业成为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第五,教学课堂多种方法多管齐下,把握有利时机邀请学生家长听课,听取家长宝贵意见,促进教学提升,共同抓好学生成长之路。

社会劳动学重点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学效果;教学方法;课件

如何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不同的课程会有不同的途径,但是从最基本的来说,应该保证知识量的更新与社会同步,使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同时保证所传授的内容能与学员的实际生活贴近,这是达到教学效果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1 当前课堂教学的弊端

(一)授课过于程序和模式化

目前,在教学中大量使用多媒体成为惯例,但是慢慢地教员不在将多媒体做为教学的工具,反而被多媒体软件所固定和模式,怠于临时调整教学方法或补充新的内容,对教学方法也不做多的思考,从而使教学实多停留在教员的单向灌输和学员的被动接受上,完全不利于启发学员的思维,培养学员的能力。

(二)授课信息负载过多

目前的教学,因为多媒体的使用,大量的节约了输出时间,教员一点鼠标,内容和要点瞬间就显示出来,学员还没来得及思考,又被其他文字和图片所取代,使学员对讲授内容来不及消化。同时,教员在设计和制作课件时,为提高学员兴趣,过多追求多媒体的表现形式,花样繁多的文字、显示效果以及图片等虽然大大地提高了学员的兴趣,却因为信息的负载过多使学员难以也怠以进行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教学功能相对单一

随着多媒体的大量使用,教员对多媒体的使用出现误区,许多教员直接将多媒体作为电子黑板使用,要么是教材搬家,真接将教材的内容复制粘贴;要么是情景重现,把收集的图片和视频进行复制、重放,无论教员还是学员大家的关注的目标全是计算机,与学员之间交流少。显得教学功能过于单一,教学中仍然仅以传授书本知识为初衷,很少把学员能力和素质的发展作为主要目标,使学员的能力和素质发展的教学目标仍然附着于书本知识教学背后的隐性目标,即在知识教学的过程中附带培养各种能力,学习知识为重,能力的培养的在其次。

2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基本途径

(一)教学课件保证制作精细

课件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质量,,但是如果过于追求图、文、声、像并茂,或者为了吸引眼眼球,不惜花大量时间来进行课件设计,力求与众不同。这样的思路不是不行,但是我们应该始终记住课件是教员表达思想的一种形式,是为教员向学员传授知识服务的,如果把过多的时间花在课件的制作上,而对于如何将知识系统深入思考,引导学员进行的知识的反刍和提升却没有时间却思考,这时的课件可以说是精致,但不是精细。有的教员花了很多时间,力求把自己所讲授的内容变得明白易懂,亳无困难,比如说到名人、伟人一定要找出一张图片,说到案例,一定来段视频,这样看起来课堂是有声有色、热热闹闹,但是现有的大学学员已经是成年人,而不是懵懂的孩子,这种将学员的脑力劳动减轻到了极限的课件虽然精致,却如经过多次处理的食物,已经没有太多营养可言,是不能算精细的。精细的课件要求我们从学员的角度出发,既要使其具有兴趣,同时也要本着让学员自己去学习、去思考,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是消极的接受,而需要不断地进行较复杂的的脑力思考活动的目的,而一个课件,一堂课如果大家一看就明白就不再需要教员,也不再需要学习,学习本身就是一个相对艰苦的课程,为了使学员获得牢固的知识,能力有所提高,必须让他们进行思考。思考是自己的事情,他人是无法帮助的,教员的授课与课件都需要以此为指向,给学员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方法,或者说促进思考是课件精细的唯一的标准,从而才能提高教学效果。[1]

(二)教学内容上保证重点与更新

传统的教学重在系统知识的传授,从而得出结论。学员形成单纯了解问题以及对此问题的正确答案是什么的简单知识学习的思维,缺乏对问题“解”的思考和训练,更不用说是自己去发现问题。学员思维僵化,死记硬背,考试一过,重头来过。而现代教学传授书本知识已经成为教学一个很小的功能,而通过传授书本知识给人以智慧,教会学员思维才成为教学的重中之重。在教学内容上应找出重点、难点,摸清学员存在的疑点,在重点问题上展开,在难点问题上突破,在疑点问题上解扣,给人以新的启示。同时为吸引学员的兴趣,这些重难点知识也应该随着社会发展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更新,让各种新的发现、新的成果用以支持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知识,从而保证教学内容的充实与新颖,也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员的思考。

(三)教学形式上保证洞察与变化

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从而促使学员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是,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多媒体教学,由于是事先做好,对课堂教学发展是无法完全估量的,容易出现被事先设计好的模式束缚教员和学员思维的弊端。长此下去,导致教和学双方的思维定式和懈怠。因此在教学课堂上教员应该保持对学员学习效果的洞察力[2]。在课堂上,教员要从学员的反映来迅速评判学员的掌握程度和学习效果。根据学员的反映,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而不是单纯的依靠多媒体或者某种教学方式,一个好的教员,他具有觉察和把握课堂情况发展的能力,能从一节课的每个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教学方式的重组和知识的逻辑重新出积习难改,让学员在知识的海洋里翱翔,并在不知不觉中让学员受到感染。因而,我们不应该局限于某种形式的教学,而应该用实实在在的内容来决定形式,最好把手段“模糊”一些,实际上就是不要刻意去追求教学方法。因为教员一旦将教学的注意力聚集在这“法”那“法”上,不能随机应变,方法单一、呆板,硬抓住一种“模式”不放,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只有在教学形式上保证洞察与变化,才可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朱依萍.从游戏精神的视角看高职英语课堂活力的缺失[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4):15.

[2]谢捷.情景体验教学法:英语课堂活力的催化剂[J].衡水学院学报,2009(10):20.

社会劳动学重点知识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在各种教学艺术手段中,教师的语言艺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应做到:用准确、精练的语言分折材料,用生动多变的语言结合多谋体手段,用流杨、抑扬顿挂的语言向学生传授教材知识,用清晰的语言培养学生的思并及分折能力,用音童适中并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提高学生觉悟,就能更好地实现高中政治课的教学目标。

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指出,政治课教学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坚持学科知识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要坚持启发原则。在这一原则要求下,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以材料为依据,以媒体为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以方法为核心,以觉悟为目的。这些教学模式,都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有一定的艺术性。

一、用准确、精练的语言分析材料

近年来的高考文综试卷中的政治题,不论主观题,还是客观题,往往设计有材料题干,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材料,选用精练的语言简明扼要地提练材料,分析表达材料与教材基本原理、主要观点、重点、难点知识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材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高考模拟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列举了某地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三个现象:一是单一的公有制比重过高,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尚未真正形成;二是政府对企业管的过死,企业职工吃“大锅饭”企业效益差;三是分配上的平均主义,职工没有劳动积极性。教师在分析材料时,可以用“死”、“懒”、“穷”三个字来概括该现象的后果,那么教学语言就既准确又精练了。

二、用生动、多变的语言,结合多媒体手段

计算机多媒体能实现文字、图形、声音等各种信息的交互作用,使课堂教学更直观、更生动、更形象,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当多媒体投影上出现一些形象性很强的画面时,教师要暂时停留画面,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对画面反映的现象进行概括说明。比如在讲高一《经济常识》“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原因”时,可放映一组画面,农民在集体的土地上,懒洋洋地出工不出力。这时教师就可以引用过去群众中流行的一些“顺口溜”,“干活一窝蜂,人人磨洋工”,“上工人喊人,收工人撵人”。由于这些语言生动形象,并且为学生喜闻乐见,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以流畅、抑扬顿挫的语言向学生传授教材知识

教师相对于学生而言有两大优势:一是教师闻道在先,并长期从事某一个专业学科的钻研,具有知识优势;二是在长期师道尊严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心理优势。这两种优势往往容易造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以自己为中心,习惯于“灌输式”、“一言堂”,而忽略了教学语言的抑扬顿挫和合适的节奏。

教师教学语言节奏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活动,所以语言节奏要以感情变化为基础,更要和教学内容相一致,做到快慢得当,高低适宜。因为声音变换直接关系到授课的效果。总是平淡的声调和慢慢吞吞的语速,使课堂气氛太沉闷,往往会起到催眠曲的作用。相反,总是高亢震耳的声音,也会影响学生品味教学内容、思考知识结构。

总之,教师不能只顾自讲自知,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语速过快,学生无时间思考;语速过慢,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无论快慢都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增强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更好地向学生传授教材知识。

四、以清晰的语言培养学生的思辨及分析能力

根据《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的要求,政治学科的能力可以概括为:知识能力、理解能力、运用能力。政治课教学中,注重能力培养既符合政治学科的内在特点,也符合高考命题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语言,首先,清晰地表达要领原理的不同层次。对要领内涵的理解,一直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对语词的逐层分析,是使要领清晰,学生知识能力、理解能力提高的有效办法。其次要清晰地表达基础理论的内在逻辑线索。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全面阐述的基本理论由于篇幅较长,学生对其基本内容的理解相对容易,但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使用起来困难较大。所以要求教师能将其内容用清晰的有逻辑的语言叙述出来,再辅助以简明扼要的板书,会使学生一目了然。再次教师要清晰地表述各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当高三学生进人综合复习阶段后,教师讲授的知识密度加大,一堂课少则几个,多则十几个知识点,处理这样的课程,重点在于明确指出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抓住起主导作用的一点或两点,用一组材料高度简练地整合知识单元块,使学生在无形之中,通过对教师清晰语言表述的回忆、领悟就能够很容易地抓住重点知识内容。

五、以音量适中并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提高学生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