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劳动经济学研究生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成本效益分析 效率公平分析 研究生收费制度 农村义务教育投入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使人们更加注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了适应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索与思考教育问题及如何改革教育体制等问题成为必要。政府加大投入义务教育、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以及研究生教育收费等问题亟需解决。
一、公共经济学与财政学
公共经济学是在财政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经济学的分支学科,但两者的有区别。
传统财政学,不包括公共产品、俱乐部产品、社会保障、公共选择和政府规则等问题,而公共经济学包括政府、非盈利性组织、公共企业和民间社会组织等。公共经济学研究对象是公共部门的全部经济活动,因此也称为政府经济学。它不仅关注政府,还包括企业和个人。
詹姆斯波特巴认为,财政学包括与税收及其相关问题等筹集收入方面的问题,[1]主要是税收问题,而公共经济学则包括大量与支出相关的问题。
而理查德马斯格雷夫认为:一方面,财政学仅涉及公共政策的财政工具,公共经济学则包括贸易政策、反托拉斯政策和各种形式的管制等工具;另一方面,两者可能不存在显著差异,并且两者可以通过共同预算政策将一串财政工具合并起来。
二、高等教育的成本核算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逐渐由公共产品性质开始演变为准公共产品性质,向混合产品发展。
1.教育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即包括社会效益和个人效益,特别是个人效益。就教育体制来说,目前的教育状况与早期的免费就学不同并开始表现为只要个人承担部分费用才能接受教育。2.高等教育明显具有产业经济属性。就办学体制来说,市场主体的多元化使学校的事业性管理性质转变为多元化的产业属性管理性质。
三、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
(一)研究生教育收费观点及经济学分析
研究生教育应普及收费制度。首先,考生增多、研究生扩招政策和财政有限性是研究生实施收费制度的主要原因;其次,为适应国际高等教育财政体制改革方向,[2]对研究生教育收费是必然的。
一些人认为对研究生收费是不合理的。第一,研究生教育是公共产品,实行收费可能导致部分贫困生放弃研究生就读生涯,造成相对不公平;第二,就潜在的人力资源来说,收费可能扼杀优秀人才,最终引起公共资源的分配不公平。
1、研究生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劳动力市场也即就业市场出现的劳动力供求不平衡,增加了市场中雇佣方对高层次人才即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才的需求;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现代社会结构必然要求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市场竞争机制带来的有机成本的提高,接受高等教育成为必然选择,个人对研究生的需求增加,这也证明了研究生教育的私人属性。
2、效率与公平分析。公平,指实施部分收费,对于努力者或特殊才能者是公平的,这是市场经济公平原则体现。相反,对受教育者来说,研究生衡量标准过高,不收费则导致不公平;对国家来说,全盘公费不可能,由于不能获得全部收益,有必要实施收费。
(二)合理设计研究生收费制度
1.根据人力资本不同,在确定招收对象与衡量标准差额的基础上收费,从而防止差异。2.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配套措施的思考。首先,各高等院校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扩大教育规模;其次,学校注重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实施奖学金制度等,在补偿政府投资的人力资本和研究生所花费用的同时,与自费研究生相配合激励其进行科学研究。此外,引入高效的竞争机制,定量设置奖学金制度,金融机构介入,实施弹性学制且不规定教育年限。
四、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的政府投入研究
(一)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状况及分析
1.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存在缺口。农村税费改革前,义务教育经费主要靠乡级财政、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已存在困难;税费改革后,由于取消了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造成原有教育财政资源渠道的短缺;新的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又尚未建立。至此,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存在巨大缺口。
2.债务问题严重。税费改革前,由于投资不足,只能举债筹资。教育的债务可通过教育费附加、教育集资保障偿还;税费改革后,两者的取消打破了偿还机制,使教育事业发展的配套资金无法得到保障而增加了教学债务。
3.财政分级负担尚未形成。农村义务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税费改革前有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税费改革后,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县级财政负担因此加重,无力承担对教育的投入。
(二)政府投入农村义务教育的思考
政府投入是必要的,并且政府应合理投入农村义务教育。
1.农村义务教育的外部性决定了必须由中央地方政府合理负担农村义务教育费用。2.政府投入的保障措施:将义务教育经费单列入财政预算体制,加大政府教育投入的透明度;转移支付上加大专项支付,适当减少一般性转移。3.政府投入的效率与公平。政府加大对学生的补贴,对学校补贴可能导致腐败和低效率。可以采取现金补贴和发放教育券的形式。
教育的性质决定教育体制的完善。投入和产出即成本和效益分析决定教育的属性。教育是公共产品。义务教育的投入大多由政府承担,由于义务教育的效益很大程度上体现为社会效益。然而,教育也是私人产品。经济在发展,人们需求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日益呈现私人产品的性质,作为潜在的人力资本和人们的理性特征,加之国家的财政资源的有限性,使高等教育中的研究生教育的私人效益大于社会效益。因此,一定程度上,政府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并注重农村与城市义务教育的协调发展,最终获得更多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浅谈公共经济学与财政学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2009-09-12
关键词 药物经济学 成本测算 方法
中图分类号:F407.7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5)01-0007-04
Common costs and their estimation methods in pharmacoeconomics
QI Fangjia*, LU Jianlong, FENG Sha, WU Weidong, DOU Guanshen, YING Xiaohua**
(Center for Pharmacoeconomic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2, China)
ABSTRACT The differences of the cost contents were described from different points of view based on connotation of cost and several common cost structures and methods for its estimation were also presented so as to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 the common cost and its estimation methods in pharmacoeconomics. Finally, the difficulties and disputations in cost estimation were analyzed.
KEY WORDS pharmacoeconomics; cost estimation; methods
药物经济学是将经济学原理、方法和分析技术应用到临床药物治疗中,分析药物治疗的成本和效果并进行评价的综合性应用学科[1]。因此,成本测算是药物经济学评价中的重要内容,而理解成本的内涵是测算成本的前提。此外,不同的药物经济学评价由于其目的的差异,会有不同的分析角度,这将决定成本的内容和测算方法。本文从药物经济学评价中成本的内涵出发,阐述不同角度的成本内容差异,介绍常用的成本构成和测算方法,最后结合笔者自身经验,对药物经济学评价中的成本测算难点和争议问题进行分析。
成本的内涵
药物经济学评价中的成本是指在药物治疗过程中与该药物治疗相关的所有资源耗费的货币表现,理解其内涵时需要注意:①这是经济学中机会成本的概念,而非会计学中所述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将资源投入到其他项目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用来衡量稀缺资源配置于不同用途的代价;会计成本则为特定时段内实际货币支出的记录,基本等同于费用。②从机会成本的内涵可以看出,药物经济学评价中的成本测算要考虑特定收益的改变。例如,不同的治疗方案导致的健康结果不同,而不同的健康结果引起的效用也不同。机会成本的内涵还决定了这种成本的测算并非简单的费用记录收集,需要应用特定的方法(如意愿支付法等)进行分析。③是指与该药物治疗相关的成本。临床诊断和治疗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药物治疗仅是其中的部分组成,故药物经济学评价中与药物治疗相关的成本在大多数时候只是临床成本的一部分,如特定的药费。因此,具体的成本需要根据评价目的与临床医师商议后确定。④相关成本还包括药物治疗后可能出现的其他成本。一方面,“是药三分毒”,大多数药物有一定的副作用,由此引发的资源耗费也需纳入成本范畴;另一方面,疾病治疗结果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可能出现不同的转归和临床状态,并引发后续不同的干预方案及其资源耗费。如果这些状态与使用的治疗药物有直接关联,则与之相关的干预方案的资源耗费就应纳入成本范畴。
成本测算的角度
成本测算还需要明确测算角度,不同角度下的成本内容差异很大。
测算角度主要是指从不同的成本承担者出发进行的测算。当前,国内、外药物经济学评价中最常见的测算角度包括社会角度(全社会承担成本)、患者角度(患者及其家庭承担成本)和保险方角度(常指保险方承担成本)。其中,社会角度涵盖了全社会为药物治疗承担的成本,是政府医药卫生决策最主要的依据之一,主要表现为所有医药费和因治疗引起的劳动力损失等;患者角度主要关注药物治疗中患者的负担,主要表现为患者自付费用和潜在损失,包括自付医药费、误工损失和无形成本等;保险方角度主要是指保险方支付的医药费用,有时也泛指所有的医疗相关费用(表1)。
常用的成本构成
在常见的卫生经济学研究中,成本分为直接医疗成本、直接非医疗成本、间接成本和无形成本4部分。药物经济学评价中的成本也包括这4部分,但内容略有差异。
直接医疗成本是与就医过程联系在一起的卫生资源耗费,包括诊断、检验、治疗、护理和药品费用等,但药物经济学评价只关注与药物治疗相关的成本;直接非医疗成本是与就医过程联系在一起的其他非卫生资源耗费,包括差旅费、伙食费、营养费和正式看护(支付报酬的)费等。直接医疗成本和直接非医疗成本需根据评价目的和特定治疗方案具体确定。
间接成本考虑了健康的投资品属性,是指将来潜在的生产力/收入增加或损失,在药物经济学评价中是指治疗药物给患者带来的生产力恢复和劳动时间延长(为负值,即节约的成本)或因药物不良反应引起患者生产力的下降和劳动时间的损失。间接成本也包括患者家人因看护患者耗费时间而产生的生产力/收入损失。
无形成本又称隐性成本,考虑了健康的消费品属性,在药物经济学评价中指药物的不良反应等给患者及其家人带来的身心痛苦和生活不便。
在进行间接成本和无形成本的测算前,需要首先明确药物治疗与健康状况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明确时间和效用改变是由于该药物治疗引起的,这样才能纳入成本范畴。
常用的成本测算方法
成本测算步骤
所有成本的测算都应基本遵循“资源à数量与价格à成本”的思路:①明确方案中发生的资源类型,而药物经济学评价中的资源类型包括时间/劳动力、卫生资源和非卫生资源,其中卫生资源又可根据项目细分为诊断、化验、药品等,非卫生资源则可分为营养膳食、交通、住宿等;②确定每种资源类型的计量单位、数量和价格;③根据上述信息计算总成本。
直接成本测算
对于直接医疗成本,常用的测算方法包括项目法、病种法和微量法(micro-costing approach)。其中,微量法亦称从下往上(bottom-up)法,系首先明确药品服用及后续干预措施的详细流程,而后收集每个环节耗费的资源的数量、价格、人时和工资,最后计算出成本的。该方法可得到精确的成本,但对数据的要求较高[2]。在实际评价中,直接医疗成本有时会用特定的医疗费用来替代。
直接非医疗成本的测算因人而异,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询问或调查直接获得。
间接成本测算
间接成本用以衡量因特定药物治疗引起的潜在收益或损失改变,最常见的测算方法包括人力资本法(human capital approach)和摩擦成本法(friction cost method)。
1)人力资本法。人力资本法基于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健康可以生产出更多的劳动时间,将之作为要素(生产力)投入生产后可获得社会和个人收益。在药物经济学评价中,人力资本法使用药物治疗改变的健康时间乘时间价格来进行估算。改变的健康时间既包括患者、也包括其他相关人员的时间改变。时间价格最常用的指标包括人均GDP、人均收入和原有收入水平。但对于无收入人员,一般用替代价值法(假定该人员从事家庭工作而创造的价值)或机会成本法(假定该人员到劳动力市场就业可获得的最高报酬)来估算[3]。
2)摩擦成本法。对于社会而言,单个劳动力的损失会因替代者的出现而变小,社会的真正损失在于替代者达到原有者劳动熟练程度前的生产力减少。因此,用人力资本法估算的间接成本往往大于社会实际损失,而摩擦成本法同时关注患者离岗无人顶替期间的生产力改变和新手因技能水平导致的生产力改变,能更准确地估算社会的实际损失。不过,使用摩擦成本法需要收集大量信息,如新、老人员的工资水平以及磨合时间、就业率等,而这些信息都难以获得,所以在实际评价中较少应用[4]。
需要指出的是,非正式看护成本(家人看护耗费的时间成本)在某些疾病(如精神病)总成本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若忽略会严重影响到评价结果的正确性。
无形成本测算
无形成本的测算一般采用意愿支付法(willing to pay)。意愿支付法是建立在健康效用理论基础上的,用以测量改善特定的健康状况,包括生命延长、劳动能力恢复、疾病治愈、身体痛苦减轻和精神状态改善等时患者愿意支付的经济代价。意愿支付法需要通过设定特定的场景、然后进行询问获得,场景的设定、问题的设计等都会影响到意愿支付水平。
成本测算中的难点与争议点
药物经济学评价正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不过,由于国内药物经济学发展历史相对较短,很多评价者缺乏系统的理论基础,在成本测算中存在较多误区和争议,笔者自己在工作中也碰到过这些问题,故在此予于梳理。
贴现对象及贴现率
在测算成本和效益时,如果评价时限长于1年,一般需要贴现以矫正货币投入作为生产要素所具备的时间价值。但药品治疗的效果体现为健康改善,会带来劳动时间和效用的改变,而这两种改变(尤其是前者)也具有特定的时间价值,意味着同时亦需要对效果进行贴现,而此常为评价者所忽略。
药物经济学评价中对成本的贴现一般使用社会平均投资收益率(如利率)作为贴现标准。但与一般投资不同的是,疾病干预如果延迟可能造成病情恶化,使未来的干预成本大量增加,这意味着投资不仅有时间价值,及时的药物治疗还可减少潜在损失,故理论上需要提高其贴现率。另有学者认为,收益的贴现率应区别于成本贴现,理由是健康作为不可交换的收益,人们的偏好性更强,政策制定者也会基于社会偏好选择干预方案,而不仅仅出于成本效益(效果)分析结果[4]。这种贴现率选择方面的争议直接要求在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的成本测算时应针对不同贴现率作敏感度分析。
双重估算(double counting)
双重估算是指在成本效益(效果)分析中错误地把某部分既算作成本、又算作效益(效果)。例如,若将治疗疾病带来的生产力改变(间接成本)算作一个质量权重来估算质量调整生命年(一种效果指标),就会犯双重估算的错误。有学者认为,如果与疾病治疗相关的医疗成本和生产力损失完全被补偿,且患者不因这些成本而致生活质量下降,就不会出现双重估算的错误。但此时会犯这些成本被忽略的错误,因为从社会角度来看,被补偿的成本是社会付出的成本[5]。
不相关成本和未来成本
不相关成本是指与特定药物治疗不相关的成本,如患者生命延长后死于另一种疾病引起的损失。对于药物经济学评价,药物治疗与效果之间的明确关系是衡量其评价质量的重要标准。不过,很多时候这种关系很难判断,如多种抗生素联合用药时就很难确定特定抗生素与炎症控制效果间的因果关系及其强度。这种联合效果与潜在的不确定性会带来另一个问题,即药物经济学评价中的临床成本应否包括其他药物及其治疗的成本等。对于无法判断是否应纳入计算的成本,可对该成本作敏感度分析。此外,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本身的成本应被排除,因为它不是常规成本,但干预过程所用的药物和检查等耗费应计入成本[5]。
未来成本是指患者因疾病治疗、健康改善而延长生命后发生的成本。在数据可获得的情况下,与治疗直接相关的未来医疗成本都应计算在内。例如,对通过新药治疗存活的脓毒症休克患者的未来服务成本应包括在治疗成本中,而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成本不应包括未来不相关疾病(如癌症)治疗的成本[5]。对于未来非医疗成本,大多数国家的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并未纳入。鉴于最优性和内、外部一致性原则,建议将未来非医疗成本也纳入成本分析[6]。
间接成本
对间接成本的估算方法尚存在争议。在使用人力资本法测算时,患者及其家人的治疗和陪护的时间的机会成本应该根据时间损失的类型(工作、闲暇等)赋予不同的价格分别计算,但在实际评价中难以区分清楚。对于使用摩擦成本法也有争议。反对者认为,该理论在劳动力市场假设上存在缺陷,低估了部分间接成本[5]。
无形成本
在使用意愿支付法测算无形成本时,调查对象会因偏好与收入的差距而出现支付意愿的差异,同时容易出现患者不计成本治疗疾病的倾向(这种投入未必能获得效果)。这种基于假设场景的调查由于缺乏现实的预算约束,极易出现误差。所以,在测算成本时应将患者的主观因素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以体现医疗服务的公平效率原则[7]。
敏感度分析
敏感度分析即不确定性分析,是对药物经济学评价的初步结果进行可靠性检验的一种分析方法。在药物经济学评价的成本测算中,对于是否包含有争议的成本、间接成本测算方法的选择、贴现率的选择和药品降价的结果等,都必须进行敏感度分析。一般使用概率敏感度分析作为药物经济学评价的敏感度分析方法,但难点在于哪种概率分布最适合未知参数。有学者推荐使用贝叶斯方法,并认为在估算95%置信区间下的净效益时,中心极限定理较非参数Bootstrap法更适合用于量少且有偏倚的样本[8]。
结语
作为药物经济学评价的基础,成本测算并非简单的费用分析,也不是通过简单的调查就能完成的,评价者需要深入理解成本的内涵和相关理论依据并根据评价的目的、角度才能确定测算的内容及方法。药物经济学评价中的成本测算会因医疗服务本身的不确定性和难以衡量性而影响测算结果,故敏感度分析是药物经济学评价成本测算中的必要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张言, 张淑芳. 药物经济学的成本测算[J]. 临床医药实践, 2004, 13(10): 796-797.
李融. 山西省某地区子宫颈病变的治疗成本测算[D]. 大连: 大连医科大学, 2010.
李丽华, 陈永法. 国外疾病成本测算方法及应用现状[J].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3): 17-20.
邓建良, 孙利华. 国外药物经济学评价中健康收益贴现率选择的主要考虑及其启示[J]. 中国新药杂志, 2012, 21(21): 2470-2472.
杨莉, 胡善联. 药物经济学评价中的成本界定及存在的争议[J]. 中国药房, 2003, 14(11): 670-672.
杨丽娟, 甄健存, 吴久鸿. 国外药物经济学研究方法进展[J]. 中国药学杂志, 2010(24): 1978-1980.
秦续龙, 郑亚明. 意愿支付法在药物经济学中的应用[J].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09(4): 57-62.
吴晶, 吴久鸿, 刘国恩. 2009~2010药物经济学学科发展[J].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0(6): 5-15.
(收稿日期:2014-03-18)
由于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数学与经济这个交叉专业没有统一的名称,有的叫“数经班”,有的叫“经数班”,每个学校的开设课程、教学模式也不尽相同,但其本质和培养目标都差不多。
什么是数学专业
在大学,很多专业并不像我们高中时想的那样。比如数学,一提起来,大部分同学肯定很头疼,觉得就是好多复杂的公式定理的应用和复杂的运算。而大学里有所不同,专业学数学的人关注的是数学问题的来龙去脉。比如,什么是求导?为什么可以求导?为什么需要求导?什么情况下不能求导?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由一个个严谨的证明组成的。
说得武断一点,让一个数学专业的学生证明一个复杂的公式或者定理为什么成立,他可能很快就证出了;但是如果让他求解一道很复杂的数学题,其中要用到这个公式或定理,那他可能需要好好想一会儿。
一句话概括,数学专业是研究数学这种基本工具的――它的来历、它的适用范围,而其他专业的人只要会使用这种工具就行了。联想高中时期,学物理、学化学都要用到数学知识,这一点也是不难理解的吧。
为什么学数学
说起为什么学数学的问题,也就是说到学了数学今后可以做什么。
一种很容易想到的回答是做研究。有些同学天生爱好数学,一心钻研,毕业之后继续深造,然后成为数学这门基础学科的研究者。其他同学可能会觉得:“我不想一辈子做数学研究,所以我肯定不会报考数学学院。”这种想法是不是合理呢?是不是只有打算在数学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的人才会去报考数学学院呢?答案是否定的。
数学学院毕业的学生,除了学习数学本身,还学到了另外两样东西:思维方式和一件工具。
思维方式,是指数学专业的学习可以使人锻炼出清晰的逻辑思维,这点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非常有用。掌握了清晰逻辑思维的人,很容易在复杂的情况下看清问题的本质所在。
再说说工具。2009年6月1日,法航447航班在飞行三个小时后突然失联。事发一个月,搜救队寻回了50具尸体和640件碎片,但是飞机的黑匣子和其余部分一直未能找到。两年以后,在美国一些科学咨询公司的数学家的帮助下,利用恰当的算法,大大缩小了搜寻范围,终于在接近4000米的海底,找到了黑匣子,确定了事故发生的原因。
同理,当今社会,在经济、金融、物理、计算机等方面碰到的问题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需要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的。很多对数学要求比较高的专业,比如计算机、经济、金融、统计、物理等,研究生导师也特别喜欢招逻辑思维强的数学专业出身的学生。
经济就是和钱有关的专业吗
相比数学,经济可能就显得不那么神秘,毕竟这是一个日常生活中时常提到的话题。这里我主要回答一下一个比较常见的问题:经济就是和钱有关的专业吗?
很多人都觉得学了经济就会经常和钱打交道,其实不然,在经济学院只有个别专业,如金融学,才是直接研究“钱”的专业。经济学本身是一个研究“选择”的专业,是一个研究如何将有限的资源进行最佳分配的专业。
一个国家拥有一定的劳动力、技术、自然资源、资本(货币工厂机器等),如何最合理地分配这些资源,使得国家的经济能够又快又好地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能够不断提高,就是经济学研究的问题。
从家庭角度来看,人们凭借自己的能力去工作,将家里的资产拿去投资,比如出租房子、用钱购买股票获利等,使家庭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也是一个经济学问题。
由经济学发展出来的许多专业,例如国际贸易专业、财政学专业,都是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应用到各个具体方面而诞生的。
经济学院的毕业生好找工作吗
四川大学的经济学院在整个学校中就业率一直是数一数二的,去向多是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等。这些行业待遇一般不错,但有得必有失,工作也特别辛苦,经常是不分昼夜的。并且,在世界经济或者国内经济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经济学院毕业生的就业也会最先受到影响。
当经济遇见数学之招生篇
川大数学经济创新班的招生方式有两种,不同的年份使用不同的方式。第一种是在高考填志愿时设置“数学与应用数学(数学经济创新班)”专业供填报。第二种是在大一新生中选拔,新生报到那几天,学校广场会有“数经班”的报名点,无论什么专业的新生都可以报名并参加考试,经选拔后成立班级。
当经济遇见数学之管理模式和课程篇
大一大二的时候,“数经班”学生的一切学习、生活、学生工作都由数学学院负责,和数学学院的同学住在一起,课程也以数学学院的学习为主,与此同时,还要上不少经济类专业课。总的来说,这段时间“数经班”学生的课业量是其他专业学生的一倍多。
到了大三,就会转入经济学院,一切学生事务都由经济学院管理。
这时候,数学方面的专业课会有一个明显的变化,由原先的基础课程转变为金融、统计等应用方向的课程,难度没有降低,但是应用性增强了,从某些方面来说比纯逻辑的基础课程更为有趣。
经济方面的专业课则延续大一大二的节奏,在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上继续开设计量经济学、中级西方经济学等理论基础课程。在应用方面,则开设不同方向的专业课,如财政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等,供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为研究生阶段选择专业继续深造打下基础。
当经济遇见数学之毕业去向篇
从数学经济创新班的创立思路中就可以看出,进入这个专业是为了给今后经济方向的研究打下更好的基础,使学生在今后的研究道路上走得更远。因此,在川大“数经班”的毕业生中,继续深造的学生占到了50%。这个比例在一般高校的毕业生中算是很高的。
在读研的同学中,学数学的约占10%, 其他的可以说是什么方向都有,如金融、金融工程、保险精算、国际贸易、财政学、计量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统计学、计算机等。这样广阔的发展空间主要得益于本科阶段扎实的数理、经济学基础。
除了继续深造的同学,还有大约一半的毕业生选择就业。在被称作“最难就业年”的2013年,整个“数经班”的就业率达到了90%(包括继续深造的人数),就业方向基本上集中在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一般需要从基层做起,从事数据管理等工作。
【关键词】轿车产业;SCP;计量经济学
一、我国汽车产业SCP 分析模型及指标体系
SCP 模型是由美国哈佛大学产业经济学者贝恩(Bain)在吸收和集成马歇尔的完全竞争理论、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和克拉克的有效竞争理论的基础上于20世纪50年代建立的。SCP是市场结构(structure)、企业行为(conduct)和企业绩效(performance)的简称。
借鉴其他产业SCP分析指标体系设计方法,并结合已有的相关研究,将我国汽车产业SCP分析的输入指标分为两大类:产业结构和企业行为。产业结构:指特定的市场中的企业在数量、份额、规模上的关系。市场结构类型一般取决于下面几个要素:市场份额和市场集中度,进入壁垒。企业行为:企业行为是市场结构、经济绩效的联系纽带,企业行为通过各种策略对潜在进入者施加压力从而影响市场结构。
二、市场结构分析
本文采用了绝对集中度CR4、CR8,以及相对集中度HHI来测度市场集中度。从数据的可得性和时效性考虑选取了2006-2009年中国轿车前10名企业市场销售量及市场份额。[1]
绝对集中度:从2001年垄断程度最高的市场结构――高度集中寡占型,发展到2009年介于低集中寡占型和原子型之间的市场结构。近似于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相对集中度:此外2001到2006年的HHI指数不断减小,也印证了市场集中度下降的趋势。2001年的HHI指数大约是2006年的2.63倍,下降幅度很大。同样,根据日本学者植草益以HHI指数为依据划分的市场结构来看,我国从03-06年处于竞争I型,2006年已经十分接近竞争度最强的II型。
可以说,八年里我国轿车产业几乎经历了由最具垄断性到最具竞争性的所有市场结构类型,这也足以说明近几年轿车产业市场结构变化的快速程度。结果是,我国轿车产业的竞争性越来越高,到2009年该产业已经有很强的竞争性了。
三、市场行为
(一)价格行为
2002年国内轿车市场中进口轿车率先降价。中高档轿车在国产轿车中的市场份额从2003年的20.99%降至2004年17.89%,经济型和微型车的销量一直上升。2005年广州丰田、上海通用、长安福特、一汽奥迪等轿车先后降价后,轿车行业的价格趋于阶段性平稳。2007年降价,几乎波及所有汽车厂家,包括价格坚挺的德系车和日系车都卷入了降价的混战中。2008年由于自然灾害、CPI上涨、油价大幅上涨以及金融风暴等众多不利因素的影响,汽车市场销量持续下滑,车市价格战愈演愈烈。2009年受国家刺激经济政策持续影响,上半年,大部分低排量乘用车供不应求,因此价格被抬高。而中高档汽车市场则相对低迷,价格也就随着走低。下半年在市场供需基本平衡以及宏观政策有效调控下,汽车价格将呈稳中小幅波动走势。可以说这一年国内车市井喷,销量大幅增加。
在2002年汽车市场逐步开放,受国外低价进口汽车的冲击,挤压行业水分的过程不可避免,价格战成为争夺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长达6年的价格战使汽车行业的利润逐步减少,降价的空间被极大压缩,汽车价格水平逐渐回归理性区间。经过长期的行业洗牌以及消费者需求的释放,2009年以后行业供求基本趋于平衡,所以汽车价格波幅较小,个别月份甚至稳中有升。可见2009年是一个拐点,我国汽车业今年开始进入了第二个高速增长期。汽车行业的竞争由价格竞争转向更深层次的扩大产品差异化、完善售后服务、加强技术研发等非价格竞争行为,大面积的价格战显然不会再被厂家采用。
(二)非价格行为
对于我国轿车产业低集中寡占型的市场结构而言,产品创新和差异化显得极为重要。科研领域投入,如开发新产品等非价格行为是非常重要的衡量指标。2001年入世后,各企业很注重新产品的开发和对原有车型的技术改造升级方面。2001年-2003年,依次推出5款、42款、86款新车型。小排量轿车催生了国内自主轿车品牌的成长,自主品牌轿车的市场份额稳步上升,如吉利、奇瑞等。在国家大力倡导自主品牌轿车的研发,宏观政策和国际油价上涨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2005年自主品牌的经济型轿车受到大众的欢迎,销量大增。但在目前国内销售的轿车品牌中,合资企业生产的外国品牌占据了90%的市场份额。可见我国自主品牌的研发生产尚处于初级阶段,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四、我国轿车产业市场绩效评价
(一)我国轿车市场SCP分析
本文选取CR4代表市场结构。由于我国汽车的市场结构正处于从高度集中寡占型向垄断竞争型的过度阶段,所以产品差异化竞争是该阶段市场行为的显著代表,选取RD研究经费占销售额的比率(%)表示市场行为。介于轿车产业的绩效评价指标较多,本文选取了有代表性的销售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数据区间为2003-2007。[2]
运行EVIEWS软件,得到如下结果:
LREV = -19.5748043271 + 6.58892272785*LRD + 6.39654335251*LCR4
LEF = -8.65910277901 + 6.01399298717*LRD + 3.65148703027*LCR4
可见做为绩效评价指标的销售利润率(REV)、全员劳动生产率(EF)都与市场结构(CR4)和市场行为(RD)有密切的相关关系。
(二)结论于思考
本文借鉴SCP模型,采用了适合我国汽车产业的SCP分析模型和指标体系。目前我国轿车行业处于垄断竞争的阶段,激烈的竞争导致各轿车企业从价格战转向更深层次的差异化竞争战略,如通过加大研发力度、产品差异、品牌差异、销售价格差异、销售渠道差异、促销差异、服务差异等巩固自身的市场份额。我国汽车产业整体绩效比较高,净资产利润率高于国际一般水平,说明汽车产业市场在我国有相当巨大的空间和潜力。
参考文献:
[1]李邦勤.对中国汽车产业的SCP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0(5).
[2]林瑞鑫.中国行业集中度与利润相关性分析――SCP模型在中国汽车产业分析中的应用[J].东方企业文化,2010(4).
关键词:农业经济学;培养模式;德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7-0094-03
农业经济学是以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民经济行为为研究对象的应用社会学科。虽然古代中国和欧洲都出现过一些农业经济思想,但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则是伴随着农业中资本主义的发展而逐步形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演变,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也在不断调整,与此同时,农业经济学科的培养目标也在发生相应变化。早期农业经济学主要关注农业生产状况、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农业生产的区位配置等问题,从20世纪早期开始,农业经济学开始关注农场经营管理如农场主如何调整生产方式以获得最大利润问题,这个阶段农业经济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大量优秀的、懂得农场经营管理的农场主。在经济起飞阶段,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承担的主要功能是为城市产业工人提供便宜的食物,而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也转变到以农业政策为核心,即研究政府如何制定政策抑制食物价格上涨,通过榨取农业资本以促进非农产业扩张(于晓华、郭佩,2015)。在“食物问题”解决之后,农业又面临城乡收入扩大的“贫困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农业经济学科培养出大量农业政策研究人才。进一步,当城市化、工业化结束之后,如何减少农业政策对市场扭曲,同时调整农业经营方式,拓展农业环境生态、文化传承、教育等功能成为政府面临的新问题,即“农业调整问题”(Yu and Zhao,2009)。在这一阶段,市场对农业政策研究人才的需求下降,但涉农企业对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农业经济学科的培养目标开始向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倾斜(周应恒、卢凌霄,2009)。
当前中国正处在通过各种政策补贴解决农民收入过低的“贫困问题”阶段,但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进一步推进,未来农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会持续下降;随着城乡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完善,农村贫困问题逐步解决,如何调整农业生产功能,缓解政策对市场的扭曲,减少政府财政支农负担必将成为农业经济学科新的研究重点。研究对象和重点的改变要求学科的培养方案进行相应调整,否则必然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而趋于萎缩。当前中国的农经学科正面临关键的历史转折点,而欧洲的农业已经进入最后的产业调整阶段,农经学科也经历了大量的调整重组过程,通过研究他们农经学科的培养,有助于帮助我们设定农经学科的改革方向,缓解学科发展与市场需求的脱节,提高学生的就业情况。有鉴于此,本文首先总结当前我国农经学科的特点与挑战,之后以德国几所开设农经学科点的大学为例,简要介绍德国农经学科专业与课程设置以及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方案,希望能够为我国的农经学科改革提供借鉴。
一、当前我国农经学科培养模式与挑战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农业经济学学科培养模式依然以为政府相关部分以及高校等科研机构输送政策分析执行人才为目标,培养内容与方法也注重宏观政策问题、忽视具体农业经营、农产品市场营销、农产品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农业信息化等市场亟需人才,е屡嘌出来的学生往往熟悉体制和政策等宏观问题,但管理实务和操作技能极为缺乏(毛迎春、黄祖辉,2006)。相应的,科研工作者也大多关注劳动力、土地制度、粮食安全等宏观问题,而对农场经营、农产品营销、食品消费等具体现实问题不太关心(冯开文等,2014)。
受培养模式的限制,当前我国农经学科面临日益严重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农业占国民经济比重不断萎缩,市场对以擅长农业政策分析的农业经济学毕业生需求不断下滑,相关专业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由此导致农经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不断下降(于晓华、郭佩,2015)。其次,传统农业经济学研究对象正不断被经济学、管理学、环境科学等显学挤压(张露等,2016),而这些学科拥有更完善的培养模式和更广的就业市场,农经学科缺乏特色,丧失竞争力。
二、市场导向的专业与课程设置
德国是一个高度市场化工业化的国家,农业GDP占GDP总量不足1%(国家统计局,2016)。由于农业在经济中比重太小,传统以政策研究为中心的学科设置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因此相关大学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专业与课程设置。例如,随着收入的增长,居民对奶制品的需求不断提高,基尔大学据此设置了牛奶生产专业,开设奶制品生产、销售以及产业链管理等相关课程;欧洲居民对养马以及赛马运动尤为热衷,针对这一需求,哥廷根大学在农学院下面设置了马学,除了教授马匹饲养之外,还开设赛马运动以及体育经济等相关课程。此外,狭义农业虽然不断萎缩,但与之相关的食品加工、销售、餐饮产业、农业资源管理、棉纺木材加工利用等生物经济产业则蓬勃发展。部分大学针对这些新兴产业开设了食品经济、农业可持续发展、生物经济等新兴专业与课程。
从课程设置角度来看,德国农业学科课程设置安排非常广泛,不仅有农业经济、国民经济、食品经济等专业课程,还需要了解企业管理、社会学、法律等相关课程。由于德国实行学分制,学生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个人兴趣自主选择各种课程。
三、德国农业经济学硕士学位培养方案
德国授予农业经济学硕士学位的学校较少,最为知名的是以农业科学为主的霍恩海姆大学(Universit?]t Hohenheim),接下来我们以该大学的农业经济学硕士学位培养方案为例来了解德国的情况。霍恩海姆大学的农业经济学硕士(agricultural economics)是全英文授课的硕士项目,学习时间4个学期,合格之后授予理学硕士学位(Master of Science)。该项目分成两个阶段,第一年主要是必修课程(compulsory modules)与半选修课程(semi-elective module)的学习,第二年主要是研究方向选修课程(elective modules)与论文写作。必修课程包括农业与食品政策(Agricultural and Food Policy)、应用计量经济学(Applied Econometrics)、环境与资源经济学(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农场系统建模(Farm System Modeling)、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等五门课程;另外,学生还可以从农业发展(Agricultural Development)、国际农业贸易(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Trade)、粮食安全(Food Security)等半选修课程里面选择一些课程。除了课堂学习外,学生还要求参与上机操作、小组讨论、学术研讨会以及案例分析等训练。第二个学年学生依然要从一系列课程中选修10门与自己研究方向相关的课程,这些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强化学生农业经济学教育,并保证学生能够获得与意向工作相关的训练。硕士导师会对学生的选课和研究方向提供建议。根据每个学生的研究方向,第二学年还必须完成硕士论文的写作。
该硕士项目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视角、跨学科分析复杂系统、交流、谈判、促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学生就业领域包括政府部门、NGO、国际组织、以及私人企业,具体目标职位包括农业产业的上下游、食品产业链管理、政府和非政府涉农部门、国家与国际涉农组织、研究与教学机构。
四、德国农业经济学博士的培养方案
德国能够授予农业经济学博士的学校较少,一共只有十几个,2005年德国开设农业经济学博士学位的几所大学联合成立了农业经济学博士学位项目(Doctoral Certificate Program in Agricultural Economics,以下简称PAE项目),联合为农业与食品经济学的博士生提供培训。这个项目通过大学联合开设课程,制定统一的学位要求,组织对相关理论与方法的系统学习来提高农经专业博士生的教育质量与效率。此后相关学校陆续加入该项目,截至2016年,一共有柏林洪堡大学、波恩大学、哥廷根大学等13所大学和研究所参与该项目,基本涵盖德国境内以奥地利所有能够授于农业经济学博士学位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接下来我们将以PAE项目为代表介绍德国农业经济学博士学位的培养方案。
PAE项目的博士培养要求至少修满30个学分,每个学分相当于30个小时的学习。具体学分主要通过三个模块构成:理论方法模块18个学分(Methodological-theoretical modules),软技术模块6个学分(Soft skills),学术研讨会模块6个学分(Colloquia)。其中理论方法模块又包括理论(Theory)、实证(Empirics)、专业课程(Focus topics)三个部分,理论与实证至少需要各自修满6个学分。具体每个模块课程的选择由博士生与自己导师商量决定。课程的开设由各大学相关专业教授自行组织,通过统一的选课网站向所有13所大学和研究所农经博士生开放,学生注册登记之后会收到授课老师的邮件通知具体上课时间和地点。由于课程由不同大学开设,所以上课地点分布在13所大学,这给全德国农经专业博士提供了一个共同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具体课程的设置根据教授的情况会有所变化,以2016年为例,当前一共开设有家庭行为分析、消费者行为分析、经济数学等9门理论课程,农业与食品经济时间序列分析、生产率与生产效率分析、高级计量经济学等15门实证课程,农业部分技术与创新、高级供应链管理、农业与资源经济学中的建模模型等6门专业课程。软技术模块主要包括农业经济学学术论文写作等相关课程。学术研讨会模块则取决于不同学校,以哥廷根大学为例,农业经济学博士毕业要求至少参加18次学术研讨会,并做3次学术报告。每次学术研讨会都要提供一份证明,由导师签字;学术报告则需要事先向学院提出申请,由学院安排时间地点并公告,届时需要邀请导师之外的其他教授做正式点评。修满30个学分之后方能申请进行博士答辩,答辩论文需首先提交学院,自己负责联系包括导师在内的3个答辩委员会成员,论文会首先由交给三个评审委员评审,评审委员写好意见之后交给学院密封,答辩前一周告知申请博士生,要求按照意见做好答辩准备,答辩时三个委员会以提交的评审意见为基础提出问题,要求博士生现场辩解。整个答辩持续1个半小时左右。答辩结束后答辩委员开闭门会议讨论答辩结果并给出等级,当前的等级包括五个:完美(0分),非常优秀(1―1.5分),优秀(1.6―2.5分),及格(2.6―4分),不及格(4.1―5分)。
五、总结
伴随着城市化和工I化的推进,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发生变化,农业经济学也需要做出相应调整以适应市场需求。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中国与德国农业经济学学科课程与专业设置以及研究生培养方案,为我国的农经学科改革提供参考。
德国经验表明,食品经济、生物经济、农村可持续发展等必将成为农业经济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农经学科的人才培养也应该适应市场需求,培养涉农企业经营管理、食品市场营销、产业链管理等相关的领域人才。
参考文献:
[1]Yu,X. and Zhao,G.:Chines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30 years:a literature review,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2009,4(4):633-648.
[2]冯开文,原正军,王任,李军.改革以来的中国农业经济学―《中国农村经济》刊文视角的回瞰[J].中国农村经济,2014,(12):77-89.
[3]毛迎春,黄祖辉.中国农业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发展与趋势[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14-16.
[4]于晓华,郭沛.农业经济学科危机及未来发展之路[J].中国农村经济,2015,(8):89-96.
[5]张露,张越,张俊飚,童庆蒙.农业经济管理学科领域的研究发展:历史与前沿[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1-38.
[6]周应恒,卢凌霄.北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现状及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09,(6):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