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息技术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信息技术;探究式;信息流
在信息技术时代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产品的应用处处皆是,别说是繁花似锦的大都市,就连偏僻遥远的小山村都可看到信息技术的产物,就更不用说互联网三巨头BAT了。在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的今天,作为一名信息技术的教师,要教好基础非常薄弱的学生,就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作为信息技术的教师要面临极大的挑战,要教好这门技术性的学科,自己首先就要搞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学习、开发和研究工作。那么怎样在这种情况下教好渴求知识又想精通技术的学生呢?下面是我个人的一点见解和看法: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探究式教学
1.古人云:“教之道,贵以专。”专就要专业、专门研究、认真细致钻研本学科。作为一个知识的传播者,尤其是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教师,面对千变万化的各种信息技术的产物,要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快,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对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所以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在信息如此发达的社会要教好这门学科,那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而且这门课程还未列入高考,由于各种因素以及学生家长还没有太深刻的认识到这门课程重要性的时候,要教好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更是难上加难。
关键词:信息技术;探究式;信息流跟上时代的步伐,更甚者应该是站在时代的前列,时时刻刻要让自己作为推动时代列车前进的一份子,而不是坐在车上观光的过客。所以要教好这门学科就要专心致志地致力于这门学科的探讨和研究中。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探究怎样能使学生获得更多、更新的知识,比如关于信息安全一节,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资料或者对生活中所见所闻进行思考和研究。关于获取信息,大胆放开让他们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当然前提肯定是对学生现在学习有帮助的一些信息。他们可以借助很多的工具,比如多媒体,另外许多学生现在都有手机并且还都可以上网,所以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很多,让他们自己尝试着获取最新的高考信息,等等。然后我们相互探讨和研究所获得的信息的具体价值等。
2.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对于教,我的观点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发掘自己、慢慢茁壮成长;教师应教给他们方法,解答或者探讨他们的疑惑,而不是告诉学生最后的结果,让他们注重求解的过程,在过程中享受知识带来的快乐和力量。这样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学习兴趣也一直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个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相互提高,相互了解。另外,团队的力量是强大的,要相信团队,我们以教研组为一个团队,在团队中相互交流、探讨、提高。
二、信息技术课程的协作式学法
马云说过:“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CEO是培训出来的。”我们要在学习中成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也是如此。并且我认为学习主要是学生之间的交流,通过相互探究的结果再进行交流,这样效果很好,因为每个学生对同一个问题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再通过交流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帮助他们利用团队的力量开发信息技术的产品。未来的社会肯定少不了信息技术的带头作用。未来的信息技术需要更专业更深层次的人才。现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思想意识和基本信息常识,但这些可能会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不至于在以后的工作或学习上走太多的弯路。所以我们作为他们的引路人,就要看得更高更远,才能培养有能力的人才,或者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基础环境。
在现有条件下,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只能利用分组进行,因为条件所限,一般我们3-5人一组进行探讨交流,例如,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一节中,学生通过制作网页的形式进行学习,有的制作的是“家乡特产介绍”,有的制作的是某公司的网页,其中广告词和广告形式等都是自己设计和编写的,但由于课时比较紧张,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有一部分会半途而废,很可惜。但总的来说,学生相互协作、相互学习,好学生带动较弱一点的学生,比教师在讲台上天花乱坠的讲解效果要好,这样还培养了学生的创作思想和意识,由于他们都有惰性,所以教师的督促是很重要的。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程;工程;工程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1-0024-03
Study on Engineering Thinking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s//Wang Rongliang
Abstra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gineering and science/technology has been investigated by using the 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 triarchic theory aspect. The paper expound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gineering thinking, and analys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s by engineering thinking. We put forward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should enforce the cultivation of engineering thinking.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s; engineering; engineering thinking
Author’s address Research Center for School Computer Edu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China 200062
自2003年颁布《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以来,中小学已广泛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中小学理科教育基本是以科学理论与知识学习为主线,而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技术类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独特的作用。工程与科学、技术有着紧密的关联。2002年,李伯聪教授提出“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1],促使人们对工程的本质开展深入研究。本文以工程的视角分析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探讨工程思维教育的教育价值。
1 工程及其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根据美国工程教育协会(ASEE)的定义,工程是一种把科学和数学原理、经验、判断和常识运用到造福人类的产品制造中的艺术,是生产某种技术产品或系统以满足特定需要的过程。《现代汉语词典》对工程的释义是“土木建筑或其他生产、制造部门用比较大而复杂的设备来进行的工作”。由此可知,通俗地说,工程就是包含了设计和制造的大型的生产活动。
从活动的内容与本质来看,工程是按照社会需要设计造物、运行管理,追求在一定边界条件下的集成优化和综合优化,典型特征是创造一个世界上原不存在的物。工程活动不仅是应用科学和技术的活动,同时也是集经济、环境、文化等综合作用的社会性活动。相对而言,科学是对未知世界的发现、理解和认识,是以发现为核心,追求真理;技术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各种可能的方法、技巧和工具,是以发明创新为核心,追求构思与诀窍。科学活动的本质特征是反映客观存在的,技术活动的本质特征是探寻变革存在的具体方法,工程活动的本质特征是创造存在和超越存在。通俗地说,科学关心的是“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技术关心的是“可以怎样做”“能怎样做”的问题,而工程关心的是“可以做什么”“应不应该做”和“应该怎么做”的问题。
作为信息技术中的核心技术,即计算机技术,其科学、技术和工程是密切相关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对描述和变换信息的算法过程,包括其理论、分析、设计、效率分析、实现和应用的系统的研究。全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本问题是:什么能(有效地)自动进行,什么不能(有效地)自动进行[2]。计算机科学不仅不排斥工程的方法,相反广泛采用其他学科行之有效的工程方法,如在软件中开发采用开发工具、环境和规范,进而形成软件工程学;在计算机的设计中,目前广泛使用标准组件的方法。
2 工程思维辨析
从思维方法来看,传统的科学思维与技术思维都是理论性的,强调思维的逻辑性、客观性与真理性。与此相反的是,工程思维是实践性的,更强调思维的整体性、人文性和实践性,思考的方法可能是逻辑的,也可能是非逻辑的,即形象的、顿悟的、经验的。理论思维是认知型的思维方式,其基本特征是力求逻辑自恰、规避自相矛盾。工程思维就是在工程的设计和研究中形成的思维,是一种筹划性的思维。工程思维是工程技术人员综合运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顿悟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工程思维是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核心[3]。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阻碍因素;因子分析;问卷调查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信息技术课程逐步得到了各界
的认可与重视,信息技术教育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但是作为一门新增课程,在近些年的探索与实践中也逐渐显现出一些
问题,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受到了阻碍。
为了在今后的教育过程中能规避某些问题,或对相关问题的
解决提出合理化建议,笔者以黑龙江省实验中学部分学生为调查
对象,进行了关于阻碍信息技术课程开展因素的调查分析。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因子分析法。
(一)问卷的编制与调查的实施
根据理论构想、以往文献及访谈的结果,编制了本次调查问
卷。问卷题项均采用正面陈述方式,根据李克特量表共设五个选
项。题目顺序按对计算机或网络的兴趣、个人需求、考核标准、课堂时间、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的顺序依次排列,而各组的各类型题项均按随机方式选取。
笔者在黑龙江省实验中学高一、高二学生中随机抽取200人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60份,回收率为80%。
(二)数据的统计处理
得到可靠的样本数据后,根据研究分析目的,在PC微机上采用SPSS19.0版本软件分别进行信度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等统计学数据分析。
1.信度分析检验
经过对原始数据的信度分析,初始信度为0.834,该信度大于0.7,处于可接受的水平。但为了提高整体问卷的信度,笔者删除一些题目,删除后信度提高到0.854。
2.探索性因素分析
(1)KMO统计量检验
变量间的相关性是进行因素分析的先决条件。经过对删题后的数据进行KMO统计量检验,得到该数据的KMO值为0.799,超过了0.7,显著性水平(Sig.)的值为0.000,说明样本适合作因子
分析。
(2)因子提取及碎石图分析
在对学生的调查结果的数据分析中,根据因子提取以及碎石
图分析可得出结论:提取的五个因子解释了60.768%的方差量,因此提取五个因子是比较好的选择。
3.维度的形成
维度的形成采用自动生成法,自动生成五个维度,如下表所示。
三、结果分析
依据分析统计处理中自动生成的五个维度,笔者将阻碍信息
技术课程开展因素总结归纳为四个方面:
(一)对新学习方式的排斥
分析其包含的各项不利因素,其中包括学生对于使用计算机
网络不感兴趣、对于操作计算机不感兴趣、信息技术课不能吸引
我、不喜欢上网搜集资料这四项,这四项均为学生已经墨守成规的习惯于粉笔、黑板、教科书等传统的课堂教学及学习方式,对新的信息传播途径、媒介、工具、方法不习惯使用。
(二)与实际需求脱节
其中的“信息技术课讲授的内容在别的课上或平时生活中用不上”和“信息技术课内容过于简单陈旧,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这两项表现了信息技术课的部分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相脱节所产生的对信息技术课程开展形成阻碍的因素。学生认为学习信息技术课对于自己没有帮助或是帮助很小,自然就没有兴趣学习此门课程。
(三)“非主流”地位的影响
其中“信息技术课程未列入高考科目”和“学习信息技术课不能对其他课程学习起促进作用”,反映了社会和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把考试分数提高作为衡量对学习是否起
促进作用的标准,实际上学校不重视是社会不重视的延伸或一种
表现形式。信息技术课“非主流”的地位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这门课程。
(四)课堂设计及教学模式方面的不足
题目表现了教师在课堂设计、教学模式等方面的不足使得学
生对信息技术课的认识不明确,部分学生仍将信息技术课等同于
计算机课,或是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堂没有足够的兴趣和爱好,没能在信息技术课中找到吸引自己的地方,从而形成对该门课程的阻碍。
四、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的调查分析,笔者针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提出以
下几点思考:
(一)“非主流”地位为“主流”地位服务
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强调加强信息技术教育的宣传,提高信息
技术课程的地位,但是由于高考这个“指挥棒”的导向作用以及科技的发展与中学教育的实际情况,这些对策实施起来难度很大,逐渐变为了一些专家、学者的口号和空想。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一定的过程,我们不能急于求成地想一夜之间就让信息技术课程成为“主流”。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信息技术的辅助地位。既然目前我们作为辅助学科,那么就应该发挥他“非主流”地位的积极作用。
1.课程整合方面
建立“课件库”,提高“主流”学科教师的信息素养。我们不能奢求所有教师都能熟练地掌握操作技能,自己动手去制作课件,什么时候我们有了一个丰富的、不断更新的、操作简便的“课件库”,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实现课程整合。这种“课件库”我们可以在网络上建立一个这样的平台,或者是以随教材附赠的光盘里存储的形式
存在。目前虽然在网络上有很多这样的网站,但是课件章节不全,查找、下载不便,网站管理不善等,被应用的仍不广泛。这种“课件库”可以从三方面入手:课件、教案、题库。只有教师习惯于将信息技术融入了“主流”课堂,学生才能习惯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所以,信息技术只有有效地、全面地发挥这种“非主流”作用,才能让外界清晰地认识信息技术教育,从而引起外界的重视。
2.教材建设方面
我们的服务不仅仅体现在为教师提供这样的课程整合的“课件库”上,还应该体现在信息技术课堂所讲授的内容上,应该设立这样的章节,专门介绍讲解如何使用这样的“课件库”。这种工作我们不能完全交给“主流”学科教师,毕竟他们的专业素养有限。只有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了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学生从中感受到了方
便、快捷、乐趣,学生才会从本质上接近、习惯这样的学习方式。而且我们加强了这方面的教育,学生就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进行“主流”课程的预习、自学、复习了。
(二)搞好师资培训,建立交流平台
信息技术教师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掌舵人”,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主要依赖于信息技术教师,想要改变信息技术课程开展受阻
的现状,就应该从信息技术教师入手。信息技术教师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提高自身素质:
1.教学理念方面
虽然我们实行了新课程改革,但是仍有少数教师按照旧的教
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机械地讲授计算机的操作方法和过
程,导致信息技术课类似于计算机课,甚至仍有教师将信息技术课称为“计算机课”或“微机课”。我们应该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以及信息技术课堂的交流,让教师形成认识,接受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
2.专业技能方面
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能才能驾驭这门艺术。有人认为只要懂计算机就能讲授信息技术课,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具备教育心理学、教育学、教育技术学等方面的知识,而且应该拥有很高的信息素养,能够熟练、快速地获取、处理、应用、传输、评价信息。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加强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师才能够掌握最新的动态将之传授给学生。加强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师能够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精神。
3.教学设计方面
信息技术课程不同于中小学的其他课程,主要表现在其比较
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上机操作、学生练习的过程较难控制等等,所以,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就要求学校和教师动动脑筋,因地制宜地采用多种灵活的方式进行信息技术课程
的教学。例如,在Flash的应用这一章节,将动画的制作过程、所需素材、过程截图、动画效果等呈现给学生,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自主学习。这种教学方式避免了网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素材提供给学生,不需要连接网络。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主动性,还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经验交流。这种课堂就尽可能地减少了教学设计的不足、教学模式的呆板、课堂难以控制等给信息技术课程开展带来的阻碍。
参考文献:
[1]邱晓丹.通辽市高级中学开展信息技术课程的阻碍因素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2]杨志珍.信息技术教育与中小学课程整合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2.
[3]朱彩兰,李艺.信息技术课程技能化倾向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5(3):20-22.
[4]郭庆强.矛盾阻碍了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1):12-14.
一、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分析
1.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和总结性评价(1)过程性评价需要对每一节课都进行评价。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专业的评价体系知识来采取相应的评价策略和方法。例如,通过前面所学的word知识体系和基本操作来建构和考察学生知识的综合组织能力。分析:此题考察的是通过过去学习的所有知识体系以任务和作品形式来考察学生的知识建构。观察、积极领会和操作流畅属于过程性评价,试卷考查属于阶段性评价,上机考核属于阶段性评价,作品创作和作品互评属于发展性评价,等级量表、自我汇报表、学习日志和轶事记录、角色扮演和模拟、诊断式谈话和有声思考都属于过程性评价。过程化主要考察学生对问题解决的过程而不是结论;从评价具体的、独立的技能转变为整体性和跨学科评价;注重对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注重使用与学生生活、学习经验相关的、有意义的问题或评价任务;从过分注重抽象的任务或知识点转变为注重使用真实的任务和情景化的问题;强调以开放性问题的任务和作品进行设置、事先向学生公布评价标准;并使用对所有学生都客观公平公正的评价标准以及注重学生个别化的学习表现和学习进度。(2)总结性评价需要依托一份高质量的试题卷,确保命题在测试目标的安排、内容的选择与呈现、以及测试结果的处理等方面科学有效。在总结性评价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较难同时体现。就此提出一点解决方法:①在题型上应突破以前客观题———主观题的形式,应具有开放性;②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综合考虑;③在题干的设置上应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应体现人性化的思路;④在题型的设置上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化的发展;⑤通过平常对每一节课教学前、教学过程中、教学后多观察再结合试卷试题的开放性能很好的了解学生对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⑥纸笔测验和上机测验相结合开展总结性评价,相互补充,综合运用。同时在评价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的创造实践。2.信息技术课程三维目标的评价和评价的多元化(1)信息技术课程三维目标的评价在信息技术课程三维目标的评价当中应根据不同信息技术评价内容、评价目的选择和合理运用合适的评价方式,具体表现在:综合运用各种过程性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过程。在过程当中适当渗透表现性评价的理念,以学生在信息技术操作或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作为评价依据,全面评估学生在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运用、以及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相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2)信息技术课程中多元化的评价教师应注意发挥在信息技术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评价能力,适时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评价促进学习;组织学生开展互评,在互评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建议教师根据评价目的和当地现状创造条件组织家长、学校、外部考试机构、教育团体等有关机构和人员参与教学评价。为了减少各评价主体的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干扰,教师可以在评价之前设计统一的评价标准,并与各评价主体充分交流,提高评价主体之间的一致性,保证评价的客观与公正。3.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评价显性知识在信息技术课程当中容易评价,也同时能确立标准,但隐性知识很难设定标准评价。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通过适当的过程性评价方式随时把握、及时引导。要注意观察学生在教学过程和各种信息活动中的实际表现,考查学生是否真正将有关的法律、法规、道德规范等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自觉指导自己的实践。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最终要落实为教师对学生的适时预防、关怀或引导,要避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简单量化或脱离实际单纯打分。所以评价要与教学过程相结合,动态把握、及时引导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4.目前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中存在的问题(1)评价意识不强。应该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当中,并把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到其它学科中。(2)评价方式单一。在评价的过程中要采用评价的多元化,同时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都应同时得到重视。(3)评价的技术不成熟。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更新特别快,起步又晚,造成评价技术不稳定。(4)游戏教学不突出。把游戏教学贯穿到信息技术课程当中,所以要精心设计教学,提高学习兴趣,关注情感需求,保持学习兴趣。(5)信息技术教育的环境不完善。应高度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的环境建设如基础设施,联网情况和教师专业发展到教育应用阶段以及学校整体发展阶段。(6)数学教育和英语教育有待加强。数学教育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提高中小学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解很有帮助。英语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快速地了解国外先进技术。(7)试题的编制没有达到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里的原则即过程性、人性化和三维目标。(8)同企业的合作不突出。在真实任务的情境中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个性的发挥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9)信息技术学科课程目标、教学观念、学习方式和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整合没有达到很好的理解。
二、基于网络的信息技术课程评价设计
1.信息技术课程评价表通常可以通过评价表方式扩展传统的评价范围,以便能对学生的认知能力、交流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协作能力、自我评价能力以及独立学习能力等更为复杂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说明:每位评价者根据被评价者的具体表现和各评价标准的符合程度分别给予1~6分。如其他小组或同学、学生专家、家长等,可根据评价者的数量在后面添加相应数量的系列。2.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应用模型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构建如下模型具有以下优势:(1)延伸教学空间,扩充教学容量。(2)为自主学习提供便利。(3)为协作学习和交流学习创设环境。(4)为学生培养信息素养提供了很好的环境。(5)为评价在教学中的运用得到了很好的开展。总之,利用网络平台可有效解决现有教学中评价的诸多问题,并进一步挖掘网络平台的评价应用优势。同时,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教学本身就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范例,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隐性知识的生成、共享及发展。针对目前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网络平台构建具有的优势,特从三个层面构建基于网络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平台模型和具体实施流程。3.基于网络的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内容分析基于网络的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平台为教学内容的呈现和围绕内容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空间和技术支持,以网络课件和虚拟实验的方式呈现课程要求掌握的基本内容,该方式不仅激发学生兴趣,为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而且节省了教学时间,为扩展教学内容及分层次教学提供了可能;交流中心提高了答疑、讨论和BBS讨论工具一方面延伸了教学时空,另一方面为探究、合作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条件。以案例分析为核心,渗透理论教学,以基于任务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为主线,培养学生的信息技能;以实践活动设计为目的,强调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的教学应用。该模型的具体教学评价过程是以问题驱动、评估导向、合作探究、最终达到教学目标的有效评估形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教学质量
正文: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作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强调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其中使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展示信息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是信息时代中学生必须具有的信息素养和能力,而培养学生具有这种素养和能力是我们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所必须达到的一项历史性任务。为实现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研究如何搞好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的质量与效益。下面结合我校实际与多年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践,浅析如何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
一、高标准创设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系统环境
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需要较高水平的软、硬件环境支持。高标准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环境是顺利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要保障。若无软、硬件环境保障,谈何高质量的信息技术教学。我校按照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趋势与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根据校情和经济承受能力进行全面规划,在坚持"功能上的先进性,教学上的实用性,结构上的整体性"的原则基础上,每年划出一定的资金,完成相应设备的配置。近年来,我校已投入上百万元,保证了适应不断变化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需要的软、硬件环境:
1、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2间教室有128台工作站,并均配有服务器与教师机,并安装有网络教室控制设备。软件配置上包括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所需所有的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以及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系统。教师机配有网络教学软件远志公司的LANSTAR。
2、多媒体教室:共有3间,内有多媒体电脑、大屏幕液晶投影机、实物展示台、音响设备等。
3、师生音像阅览室、教师电子备课室以及校园网络中心。
以上各环境已初步建成校园网。这些软、硬件系统环境为我们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加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重要性的宣传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目前不是中学高考科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与教学的开展。这就需要加大宣传力度。首先是使我们的教育行政领导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对中学生的重要性与迫切性,认识到培养中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关系到学生能否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是能否成为未来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因素。领导具有了这种新理念后,必然会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开足开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从而为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打好教学氛围。另外,要加强对学生的宣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他们的成长与学习的重要作用;使他们认识到,作为一名网络时代的中学生,必须具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同时通过实例,使他们尝到具有这种能力后对学习其它学科有巨大帮助的甜头。这样学生就有了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在动力。有了领导的重视与学生的主动求学,搞好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就有了内部的动力与外部的条件了。这就为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三、加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培养与培训
要搞好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必须具有一组爱岗敬业、专业知识精堪、同时具有一定教育教学理论的高素质教师。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因此,师资相对的比其它学科薄弱。信息技术又是知识更新最快的一门学科,因而对教师的知识的更新要求更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必须加强信息技术科任教师培养与培训,使之能适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要求。我校在这方面是非常重视的,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培养是有力的,对我们参加各种培训是大力支持的。我校现有信息技术课专任教师4人,其中一人99年度被评为福建省"优秀青年教师",二人是省级"计算机骨干教师"。4位教师都在积极参加继续教育。这就为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了师资保障。
四、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好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所需的软、硬件环境系统;领导与学生的观念更新了(领导重视了,学生肯学了);具有了一组高素质的信息技术课任教师了。三个为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条件都具备了后,接下来要做的是:如何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完美结合起来,实现教学相长;我们教师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走进中学的课堂,时间还是很短的,是一门新学科、有新特色。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输信息与应用信息的能力。在教学上,我们必须采用有别于其它学科的传统教学方法,采用具有本学科特色的适应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思想、方法与手段。下面介绍我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比较成功,达到师生教学相长,实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些探索。
转贴于 方法一:采用互动式教学法
信息技术课是富含创新意识的一门学科,是非常适宜实施互动式教学的一门中学新课程。首先,现有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条件可以很容易地实现互动式教学,特别是网络技术的成熟,更为互动式教学插上了飞跃的翅膀。信息技术教学的互动性能体现教学双方互通信息,共同发展的交互作用,符合教学的最终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善思考,提高获取、传输、处理与应用信息的能力,从而实现学科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我们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中实施互动性教学呢?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师讲授法,采用老师讲授与学生使用交互式CAI学习软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初接触计算机的人往往会觉得难以入门,或者在使用过程会因一点微小的失误而茫然失措,或者会为开关机先按哪个按钮而烦恼。教师的讲授是非常抽象的,学生不易理解与掌握,而采用一些CAI软件进行互动式的学习,将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开天辟地》、《万事无悠》等,另外教师自制了一些针对性较强的课件。通过界面图形化,可视化,大大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促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吸收,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又将促使学生主动去学、乐于去学。在信息技术教学方面,这样会使学生不断体会知识点,从而增强继续学习的信心和决心,并不断在实践中主动探索,能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并与教师共同讨论,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②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教学信息可体现在学生学习的精神状态,教学时的课堂气氛,作业的完成情况,测验、考试情况分析等方面,还有学生的提问,发现、创新、实践方面也能够获取教学信息。利用所获信息教师可调整教学计划,完善教学的侧重点,针对个别学生的不同情况对症下药,因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③实行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互动式。我们强调教学中的因材施教,是因为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学习的主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同一知识环节也会有不同的理解能力,教师可在及时收集教学信息时对不同学生实施因"人"施教,如思想上不想学的学生,可配合思想教育,难以理解的部分则可以放慢教学进度,详加讲解,配以教学光盘,通过上机指导实践使学生掌握等,要求教学上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教育。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
方法二:强化上机实践、引导学生自主创作电脑作品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因此要加强学生的上机实践。为了提高上机实践课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设计好上机实践的任务。 那么,如何来设计上机实践的任务呢?任务不宜定的太死,可根据具体的教学模块设计科学的任务。例如:字处理软件WORD模块的上机实践可设计如下的任务:每位学生利用WORD制作一期班刊,要求:①一个富有创意的主题。②班刊应含有艺术字、图像、图形、各种风格的文字以及表格。③作品完成后,学生互相评测。为使学生顺利完成任务,我们提供上网、数码相机等技术与设备。同时教师在上机实践中要科学引导,因人而异地进行个别辅导。任务设计得好,直接激发学生的上机实践热情与创作的激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以开发与培养。另外,要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创作电脑作品,并适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测,公开赞扬每位学生作品的优点与创新之处,个别指出不足之处。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培养协作精神。 通过这样的上机实践,必然使学生信息素养不断进步,从而提高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
培养与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传输、处理与应用能力是我们信息技术课必须承担的主要教学任务,如何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一位从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教师永恒追求的主题。
参考文献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