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简述全球气候变化特点

简述全球气候变化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简述全球气候变化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简述全球气候变化特点

简述全球气候变化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临床治疗;因素;预防

1 前言

消化性溃疡是指发生在胃及十二指肠的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形成溃疡的基本因素是胃中的酸性液体对胃黏膜的消化作用,主要类型有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消化性溃疡是全球性的常见疾病,这类疾病的病发与气候变化和饮食不卫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全球十分之一的人口患过此类疾病。在这类疾病中,中老年人易得胃溃疡,而中青年人易得十二指肠溃疡,而男性患此类疾病的几率又高于女性。[1]。

2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从2010至2011年来我院医治消化性溃疡的病例中,对3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治疗分析。在选取的对象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范围在28-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岁。在30例病患者当中,胃溃疡10,十二指肠溃疡13例,复合性胃溃疡7例。根据临床表现,再结合其他辅助检查最后得出结论。来我院医治消化性溃疡的30例患者经过胃镜检查,确诊为消化性溃疡。

2.2 方法

2.2.1 一般方法的治疗 患者住院期间要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少食多餐,禁止暴饮暴食或刺激性强的食物;禁止吸烟酗酒,尽量保持心态的平和,精神放松,按时吃药。

2.2.2 进行有效的药物治疗 第一,利用抑制胃酸的药物进行治疗。给患者服用奥美拉唑、雷尼替丁进行治疗或者利用氢氧化铝和果胶铋进行治疗。第二,幽门螺杆菌的治疗。3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中有19例是属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对这类患者要进行抗菌药物的治疗,给患者服用质子泵抑制剂或者胶体铋再加上两种抗生素进行治疗。其中14例取得良好的医疗效果,4例医疗效果不明显,1例无效果。

2.2.3 注意并发症的治疗 有5例是并发症出血患者,此时必须给予患者酚磺乙胺进行治疗,服过药物之后,患者的出血症状就会停止[2]。

3 结果

就诊的大部分患者在接受一系列系统的治疗后,效果明显。在30例患者中,取得良好效果的有25例,疗效不明显的有3例,没有效果的有2例。因此,消化性溃疡患者应主动配合医护人员进行医治,保持良好的心态。经过回访得知,严格遵守医嘱的患者往往获得较好的医疗效果,复发率很少;不遵守医嘱的患者复发率明显高于严格遵守医嘱的患者。

4 讨论

4.1 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 消化性溃疡的三大特点分别是周期性、慢性和节律性。消化性溃疡易受气候的影响,具有季节性,而且经常反复发作。服用有损胃粘膜的药物或不佳的精神状态也会诱发消化性溃疡。胃溃疡患者疼痛的部位是上腹,出现在餐后而且时间比较早,更有甚者在进食后反而会加重疼痛。诱发因素:气候变化、精神刺激、饮食不慎等,出现消化性溃疡疾病后要注意饮食和休息,服用促进消化的药物等。

4.2 消化性溃疡的诊断 消化性溃疡的诊断方法主要有X线钡餐和胃镜检查,而X线钡餐检查的征象又分为直接和间接征象。如果X线钡餐检查的结果不甚明朗时,医师一般会为患者进行胃镜检查,这样会加大消化性溃疡的确诊,同时还可以用来查找幽门螺杆菌,用来指导消化性溃疡的治疗。除此之外,消化性溃疡的诊断方法还有胃液分析和粪便隐血检查。另外治疗消化性溃疡要防止疾病的复发以及并发症的病变。[3]。

4.3 诱发消化性溃疡的原因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消化性溃疡主要是由胃酸分泌过多而引起的,医务人员通常使用抑酸剂或制酸剂来治疗消化性溃疡,虽然这种方法可以愈合溃疡,但是复发率高。经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在胃和十二指肠内寄存,而且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原因有关。要想在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中取得最佳疗效,就必须重视抗菌。现在研究人员推崇的三联疗法,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有极大的帮助[4]。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消化性溃疡的致病因素,不同的病人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医务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给以患者针对性的治疗。现在,治疗溃疡病的主要方法依然是药物治疗,利用药物就看可以使大部分的溃疡愈合,消除后患。除了药物治疗,患者还需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气候变化和良好的饮食习惯等。

参考文献

[1] 应优优.浅谈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治疗[J].医学信息,2011,(05):2009-2010.

[2] 王建江.浅谈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治疗[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03):100.

简述全球气候变化特点范文第2篇

纵观人类的文明进程,人类大致经历了狩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智力文明。从中可见的基本特点是人类从自然界获取资源,并加工和利用资源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工业革命以后,随着科技的进步、生产方式的变革,人们获得石油、煤炭、天然气及各种自然物质资源等的能力大大增加,大量自然资源被开采、加工成人类生活的消费品,满足了人类精神和生理等各方面的需求。但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200多年里,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带来了大量污染物排放,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同时也使现代社会面临着不可再生资源严重短缺的严峻挑战。研究发现,细颗粒物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燃烧等人为活动,如能源工业部门煤炭的燃烧、机动车尾气的排放、金属冶炼过程中金属蒸汽的冷凝聚结、居民生活炉灶的燃烧等。另外,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气态污染物经化学反应后也可以形成粒径较小的二次粒子。PM2.5的化学组成因地区及污染源的不同而差异较大,目前所知的主要成分为硫酸盐、硝酸盐、铵盐、含碳颗粒(包括元素碳和有机碳,元素碳主要产生于高温燃烧过程,有机碳主要来自相对低温的燃烧过程)、金属颗粒、矿物质等。不同粒径大小的颗粒物上吸附的有害物质不相同,粗颗粒物主要由锶、铁、铝、钠、钙和镁等30余种元素组成,而细颗粒物主要是硫酸盐、硝酸盐、痕量金属和炭黑等,目前己经检测到的有机物主要包括烷烃、烯烃、芳烃和多环芳烃等烃类,还有少量的亚硝胺、酚类和有机酸等,其中具有致癌作用的多环芳烃和亚硝胺类化合物对人体危害较大。有分析认为,PM2.5的毒性大于PM10(粒径≤10μm的颗粒物),部分原因可能是PM2.5含有更多的炭粒,这些炭粒可以吸附更多的无机和有机的有害物质。据有关报道,全国有监测的1200多条河流中,850多条受到污染,符合国家一级和二级水质标准的河流仅占32.2%。污染正由地表浅层向深层发展,地下水和近海海水也正在受到污染,我们能够饮用和使用的水正在减少。一些新型污染物质如抗生素、内分泌干扰物、藻类毒素和杀虫剂氧化副产物等对生态系统、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等存在着难以预料的潜在影响,如致癌、致畸、致突变性等。一些有毒污染物在环境中难以消解,会通过蒸发-冷凝、大气和水的输送来影响区域和全球的环境。垃圾污染包括工业废渣污染和生活垃圾污染两类。工业废渣主要包括煤矸石、粉煤灰、钢渣、高炉渣、赤泥、塑料和石油废渣等;生活垃圾主要是厨房垃圾、废塑料、废纸张、碎玻璃、金属制品等。在城市,由于人口不断增长,生活垃圾正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构成一大公害。垃圾不但含有病原微生物,在堆放腐败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酸性和碱性有机污染物,并且会将垃圾中的重金属溶解出来,形成有机物质、重金属和病原微生物三位一体的污染源;同时,雨水淋入垃圾产生的渗滤液会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严重污染。此外,垃圾中有许多致病微生物,往往是蚊、蝇、蟑螂和老鼠的孳生地,导致生物性污染。据报道,2012年,上海城市生活垃圾的产出总量达716万吨,约日均2万吨。目前,通过焚烧、填埋、生化3种方式处理的生活垃圾,各自分别占比约为50%、30%和20%。据预测,到“十二五”末期,上海的生活垃圾日均产出量将达到2.2万吨。目前,生活垃圾处理面临的问题是:①不同的垃圾混杂,导致大部分垃圾无法实现资源化,只能以填埋方式处理。②采用填埋法处理,面临着土地资源紧缺和影响周边环境的困境。③采用简单的焚烧技术,可能会产生二噁英等有毒物质排放,招致焚烧设施选址与周边民众的对立情绪甚至是冲突。国际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第四次评估报告》通过数据和有关分析指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含碳能源使用均呈稳定或略微增长的趋势,在人口数量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同时,尚无一个地区采用脱碳能源;碳排放增长速度最高的是处于快速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该报告指出:自1750年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对气候变暖产生重大影响的可能性达到了95%,这类活动包括工业加工、发电厂、交通运输、农业生产,即造成地球大气温室气体成份增加并最终导致气候变化的货物与服务的全球市场拓展活动;由于全球人口数量增长了约10倍,人们追求更高生活水平的愿望需要通过更多的全球市场的产品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动力来自于森林的砍伐与树木的燃烧,以及后来煤炭、石油与天然气的利用。因此得出结论,人类活动导致碳排放的增加。

二、应对环境挑战的主要措施与趋势

气候变化是环境问题,也是经济问题,更是发展模式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实质上是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在于将不可持续的生产与消费转变为可持续的生产与消费。为此,本文从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应用的视角简述应对环境挑战的一些措施和趋势。

(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

有研究认为,经济增长与碳消耗相分离是完全可能实现的,其关键的途径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在降低能源消耗的同时刺激经济增长。随着可持续能源所占比例的不断增加,能源利用与温室气体排放相分离可能成为现实。最近数十年来在光电、地热、微水电、风电及其他可再生能源领域所取得的创新成果已表明,污染将不再是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副效应。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与产业的发展方面,从终端上看确实可以实现与碳排放相分离,同时可以解决能源转化利用的污染排放问题;但就目前的科技发展水平而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存在着生命周期环节上的碳排放转移、能量密度低、核心技术待突破、产业链待建立和完善等一系列问题。例如,太阳能光伏材料的制备是高耗能的生产过程、电动汽车的电池是目前的技术瓶颈等。从能源利用结构上看,世界目前的主要能源来源是化石能源,中国的能源结构中最主要的是煤炭。因此,应对环境挑战的出路还在于进一步推进“节能减排”。

(二)系统角度的能源和资源节约

现代社会涉及自然、社会、产业经济、居住和文化艺术五大系统,而在能源和资源利用方面又涉及全球、区域、城市、社区和建筑五大层次。工业生产涉及的能源、化工、冶金等行业,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水,并有大量废水、废气和废渣排放的问题。因此,技术创新的方向是节能降耗的新技术研发与应用,如研发和应用大功率超临界锅炉、超临界机组和超超临界发电机组与成套装备、煤炭高效清洁转化工艺和设备以及煤气化多联产等。工艺过程的水循环利用、工艺装置间的水串接利用、工厂和工业园区供排水网络的优化也为节水减排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在城市建设方面,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涉及规划、建筑设计、建造技术和材料利用等方面,空间开发与利用、绿色建筑与低碳社区建设成为重要的方向,其中包括城市建筑群资源共享生态模式、区域供能系统、各种建筑节能技术和水资源综合利用等。城市交通的节能减排涉及:①交通工具本身的技术进步,控制汽车尾气的污染排放。②提高交通通行效率,包括道路基础设施和智能交通的引导体系。③倡导绿色出行,以公交为导向,建设快速公交系统。④建立城区自行车慢行道路系统,倡导利用自行车作为短途交通工具。⑤从产业布局、住宅小区和商业配套建设等多因素优化人们的出行需求。

(三)全生命周期的资源循环利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废弃物不断增加,资源不断减少,废弃物的资源化已受到关注。在发达国家,这方面的研究和生产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环境效益。以美国为例,其垃圾炼制产业的产值为200亿美元/年、1/3的钢产量由废钢回炼产出、约60%的金属和合金由再生资源制成。再生资源炼制,可减少资源消耗,降低排放。据有关测算:每利用1吨废铜,可以少开采100吨~200吨矿石,少产生100多吨工业废渣、2吨二氧化硫、10吨二氧化碳,节约3吨多标准煤;每利用1吨废纸,可节约木材4立方米、节水250吨、节电512度。目前,在美国从事废弃电子电器设备(WEEE)资源化的企业达400多家,从业人员7000多人;早在2002年就已经实现利润7亿美元,收集处理的WEEE总量达68万吨,从中回收各种物质41万吨。瑞典现有WEEE回收处理企业40多家,德国则有300多家相关企业。日本的WEEE资源化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现设有190个回收站和14个处理厂。目前,从“能源作物”如生长迅速、纤维含量高、专门种植用作生物燃油原料的草本和木本植物的第一代生物质燃料,到木材废料(锯木屑、木质建筑残片)、农业废弃物(玉米秸秆、小麦茎秆)和废弃食用油脂的第二代生物质燃料,再到藻类物质的第三代生物质燃料,生物质转变成发动机燃料正在从技术研发走向产业化应用。城市生活垃圾的源头分类可以为资源化回收利用和处理处置过程中的减量奠定良好的基础。工业产品已从设计、制造开始,到消费和废弃的全生命周期中充分考虑到资源循环利用和最少污染物排放。

(四)高新技术的应用

简述全球气候变化特点范文第3篇

例1 “风尘沉积通量”大小可以指示地区干燥度的变化,图1反映了青藏高原隆起与西北地区的风尘沉积通量变化情况。读图1,回答(1)~(2)题。

(1)根据图1中提供的信息,推断青藏高原隆起后,我国西北地区可能( )

A.流水作用增强

B.冰川作用增强

C.风力作用增强

D.变质作用增强

(2)根据图1中信息分析,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

①气候的大陆性变强②植被覆盖率增大③河、湖及其水量增加④太阳能资源更丰富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思路分析】(1)读图1可知,随着青藏高原的隆起,风尘沉积通量逐渐增大,说明西北地区干燥度逐渐增加,风力作用逐渐增强。

(2)青藏高原隆起后,西北地区降水减少,晴天多,因此太阳能资源更加丰富;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增大,大陆性增强。

【答案】(1)C(2)A

例2 图2是东欧和北亚的植物和农业带分布示意图。读图2,回答(1)~(2)题。

(1)图2中植物和农业带的分布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2)图2中植物和农业带的分布与图3中甲~丁四线段所经地区一致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思路分析】(1)图2中沙漠草原带混合林针叶林苔原带的递变是热量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形成的,因此其体现的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2)图3中丁表示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甲、乙、丙都表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但能体现图2中沙漠、草原带的只有乙。

【答案】(1)A(2)B

二、解题准备

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整体性是地理环境的两大特征之一,是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重要体现。

(1)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例如,我国西北地区受深居内陆的海陆位置的影响,形成了干旱的大陆性气候,而由于气候干旱,这里的水文、地貌、植被、土壤等自然要素无不呈现出温带荒漠带的突出特征,形成温带荒漠景观。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环境发生改变。例如,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以及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如图4所示。

(3)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在河流中上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从而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如图5所示。

2.自然带的分布

地域分异规律的直接表现是自然带分布,自然带的标志是植被,而植被类型与分布的最重要影响因素是气候,因此自然带的分布和变化与气候类型密切相关。以北半球为例,陆地自然带与世界气候类型的对照如图6所示。

3.地带性分异规律(如表1)

(1)山地自然带垂直分异是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和热量状况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气温的垂直递减率,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约0.6℃。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分异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如图7所示),但并不完全一致。

山麓与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一般情况下,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变化。因此,在有些基带是草原或荒漠的高山,由于山地降水增多,可能出现森林带,如天山北坡。

(2)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一致。例如,喜马拉雅山南麓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3)山地自然带的发育程度与山体所在纬度和山体相对高度有关。通常是纬度越低、山体的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丰富。

(4)随纬度和坡向的变化,同一自然带在不同地区分布的高度不同。纬度越高,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高度越低,具体如图8所示。一般情况下,同一山体,同一自然带的分布,阳坡海拔高,阴坡海拔低。

(5)判断雪线高度。雪线是永久积雪带的下限(雪线以上气温在0℃以下),地球上各地区雪线分布高度的起伏变化,主要取决于气候和地貌因素的综合作用。

气温――地表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因而雪线高度也由低纬向高纬降低。

降水量――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因而全球雪线高度最高的地区不在赤道附近,而是在副热带高气压带。

地貌――地貌因素对雪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山势和坡向上。陡峻的山地,不利于积雪的保存,雪线偏高,而缓坡雪线较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4.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表现及案例分析

(1)表现。受地形起伏、海陆分布、洋流等因素的影响,某些地区自然带的分布呈现非地带性规律。非地带性规律并不是说无规律,只是与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比较,其自然带的分布没有呈现“地带性”更替,故称“非地带性规律”。非地带性因素对自然带的形成和分布的影响可以概括为“缺失”、“改变”、“约束”、“块状”等几个方面。

“缺失”:由于海陆分布差异,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如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改变”:由于地形的影响,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了变化,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是温带落叶阔叶带,东侧是温带荒漠带。

“约束”: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同一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并且很长。

“块状”:位于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中的绿洲,如我国新疆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2)案例分析(如表2)。

三、命题预测

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试题,多以某一区域的变化为切入点,要求学生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环境变化过程或原因;或者以某一要素的变化为切入点,要求学生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其对其他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变化过程一般结合河流、湖泊、三角洲等分析;原因一般从自然和人文角度去分析;影响一般从河流下游地貌变化、生态变化、生物变化等方面去分析。

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及其成因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热点,此类试题常结合自然带分布图、区域图,考查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以及地域分异规律的应用和影响地域分异规律的主要因素等。或结合局部区域图,考查非地带性现象的产生及其成因。

四、能力测试

读某区域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图9),回答1~2题。

1.引起该区域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地壳上升

B.砍伐植被

C.气候变化

D.农业开发

2.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独特性

B.区域性

C.差异性

D.整体性

图10示意我国某山地东坡的垂直自然带谱,据此回答3~4题。

3.有关该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

B.自然带分布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影响雪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坡度

D.甲处的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4.该山地可能是( )

A.横断山

B.天山

C.武夷山

D.大兴安岭

5.读世界森林植被分布示意图(图11),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图11中亚寒带针叶林的分布规律。

(2)A地气温年较差比B地________,形成亚欧大陆东岸森林类型由南向北变化的基础因素是__________。

(3)图11中亚热带森林植被分布在大陆东西两岸,分别说明它们对应的气候类型、气候特点及成因。

(4)简述C岛东部热带雨林形成的原因。

参考答案与解析:

1.A图9中地壳上升,形成了山地,影响了该区域环境。

2.D地壳的抬升使得山地一侧为迎风坡、另一侧为背风坡,背风地带由于降水减少,植被、土壤等发生了变化,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D图10中甲处之上为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之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依据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可知,甲处必然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该山地的下部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地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因此外力作用以流水作用为主。气温是影响雪线分布的主要因素。

4.A依据山脚下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分布,判断可能是横断山或武夷山;又因为主峰海拔达7556米,则可能是横断山。武夷山海拔较低,且没有永久积雪带。

5.(1)位于北半球中高纬度,横贯大陆东西。

(2)大 热量(或太阳辐射)

简述全球气候变化特点范文第4篇

常见的区域图主要有区域经纬网图、区域综合图(多种地理要素叠加在同一幅图中)及区域专题地图(只呈现某一种地理要素或以某一种地理要素为主的区域地图)等。不同类型的区域图由于承载信息的方式不同,其判读方法与技巧也不尽相同。但无论哪种类型的区域图,区域的判断是前提,区域信息的解读是关键。

一、区域经纬网图

1.图形特征

区域经纬网图是通过对世界或某区域地图添加经纬网或标注经纬度来反映区域经纬度位置或区域相对位置的地图,区域经纬网图中还常常附有海陆分布、水系、地形、城市、行政区界线、交通线等相关信息。以区域经纬网图为命题背景的试题,常要求学生根据经纬度进行区域定位(如判断半球位置、所处温度带、海陆位置及邻国、板块位置及边界类型等),并根据区域位置确定该区域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

2.确定位置

首先,根据经纬度判断图示区域“在哪儿”,进而对图示区域进行准确定位。如果根据经纬网很难准确定位,则可以借助图中的其他重要地理信息,如海陆分布信息、相邻区域信息、大陆或国家轮廓信息,以及岛屿、湖泊、河流、山脉、城市、交通线名称信息等,来判定区域位置,以提高定位的速度和准确性。其次,还可利用图中的图例、注记、比例尺等信息以及题目中的文字提示信息辅助定位。

3.解读信息

一个区域的自然条件、经济、环境的诸多方面都与其地理位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分析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应从多角度入手。首先,依据经纬度的数值间隔确定区域范围,判断图示区域是小比例尺大区域,还是大比例尺小区域,从而明确区域差异的大小;其次,依据纬度范围推测图示区域所处的热量带,并结合经度位置或海陆位置等,进一步推测该区域的气候类型及农业结构;最后,依据其相对位置推测其经济结构及发展对外贸易的条件,或依据其板块位置推测当地的地质状况及某些资源的富集程度等。

例1 (2014年高考江苏地理卷)索科特拉岛曾经与非洲的索马里半岛相连,岛上有许多奇特的动植物。图1是索科特拉岛位置图。读图回答(1)~(2)题。

(1)某年7月,一艘油轮在该岛以东附近海域泄漏大量原油,油污带可能漂向( )

A.印度西海岸

B.澳大利亚西海岸

C.非洲东海岸

D.越南东海岸

(2)岛上许多植物有瓶状茎、多刺、硬叶等特点,反映了该岛的气候特征是( )

A.温暖湿润

B.温和干燥

C.高温多雨

D.高温干燥

解析:图1是一幅可以利用经纬网信息来确定地理位置的区域图,依据纬度数值可知该区域位于热带地区,依据经度数值及图中提供的索马里半岛、亚丁湾及阿拉伯海等海陆信息可知该区域位于北印度洋海域。

北印度洋海域的独特性在于,它三面被宽广的大陆所包围,受季风的影响深刻,使得洋流的流动也呈现出季节变化的特点。一般情况下,海洋中的岛屿,在海水的调节下其气候往往具有明显的海洋性特征。图中的索科特拉岛曾经与非洲的索马里半岛相连,而索马里半岛及索科特拉岛北部的阿拉伯半岛都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据此可大致推测出索科特拉岛的气候特征。

答案:(1)A(2)D

二、区域综合图

1.图形特征

区域综合图是指按题目要求将区域中相关要素综合起来的区域地图。区域综合图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频繁出现,常见的地理要素组合形式有:地形与气候要素综合、地形与水系水文要素综合、气候与水系水文要素综合、某些自然要素与经济活动综合等。

2.确定位置

第一步,读图例。区域综合图由于涉及的地理要素较多,常常会有多种图例,只有在读图例之后再去读图中内容,才会提高阅读的有效性、针对性。第二步,定位置。区域综合图反映的是某些地理要素在空间上或时间上的分布情况,往往具有显著的区域性特征,因而学生可根据区域地理要素的名称及分布特征进行定位。

3.解读信息

由于区域综合图中多种地理要素相互叠加,学生首先要明确每一种地理要素的时空分布特点或变化特点;其次要厘清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找出内在关联性;最后要根据区域综合图中包含的地理信息,提取与设问相关的部分,并联系相关地理知识解答地理问题。

例2 (2014年高考全国文综新课标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2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解析:图2是一幅由地形、河湖及交通干线等地理要素构成的区域综合图,依据图文信息可判断出图示区域位于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区。读图时,学生首先应明确每一种地理要素的分布特点,并找出各地理要素的内在关联。如图中山地广布,错那湖是一个山间湖泊,河流较多且多发源于东部山地并向西注入错那湖,青藏铁路沿错那湖东岸分布。其次按设问指向厘清各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如“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需将图中的“河流”信息与“地形”信息叠加起来,得出错那湖东北部河流入口处三角洲面积较大,有泥沙沉积。最后结合设问中的“季节”因素,得出图示河流夏秋季水量丰沛;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泥沙面积大。

答案:(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

(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3)(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4)(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三、区域专题地图

1.图形特征

区域专题地图是指以某区域为背景,图上只表现某一种地理要素(或以某一种地理要素为主)的分布,由某一种要素的分布特征反映出其他要素的特征甚至环境总体特征的区域地图。近几年高考试题中的区域专题地图常以区域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等)、区域水系图、区域气候要素分布图、区域自然资源分布图、区域农业分布图、区域工业分布图、区域交通图等形式出现。

2.确定位置

首先观察图中反映了何种地理要素,明确该地理要素在图示区域有何个性;其次观察该地理要素与其他要素有何关联;最后准确判定图示区域的地理位置。

3.解读信息

区域专题地图是从纷繁复杂的地理信息中提取某一种信息,排除了干扰因素的迷惑作用。在获取图示信息时,学生应首先揭示该地理要素的分布或形态特征;其次分析归纳造成这种分布或形态特征的原因;最后准确理解问题指向,并联系相关知识解答问题。

例3 (2014年高考上海地理卷)地貌影响城市布局,制约其空间拓展方向。读杭州湾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杭州湾(澉浦以东)为喇叭状的三角湾,长期以来,北岸受到冲刷侵蚀,南岸不断淤涨……

(1)描述杭州湾北岸、南岸岸线的凹凸形状特征。

(2)分析杭州湾北岸容易遭受侵蚀的主要原因。

(3)比较杭州湾北岸和南岸的城镇、公路距岸线的远近差异,并阐述杭州湾北、南两岸城镇建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解析:图3是一幅以杭州湾形状为主线的区域专题地图,杭州湾形状的显著特征是呈喇叭状,并且其制约因素既与海水的潮汐运动相关,又与地转偏向力相关。杭州湾的形态特征和城镇分布可反映出当地环境的总体特征。

第一问,“岸线的凹凸形状”是相对于海陆而言的,通过观察可直接获取这一信息。

第二问,首先要准确理解问题指向,提炼出“北岸”、“侵蚀”这两个关键词;其次要拓宽思路,充分联想,厘清造成侵蚀的主要因素,即波浪和风。

第三问,“杭州湾北岸和南岸的城镇、公路距岸线的远近差异”可由图中信息直接提炼,而“阐述杭州湾北、南两岸城镇建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则需要综合考虑,全面分析。对于北岸应注意“海岸后退、崩塌”;分析南岸城镇建设时应注意新增滩涂的利用等。

答案:(1)北岸岸线向陆地凹,南岸岸线向海湾凸。

(2)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海浪向北偏折,使北岸易于遭受侵蚀;夏秋季节,盛行东南风,北岸成为迎风岸,也易遭受海浪的冲刷。

(3)(距离远近差异)杭州湾北岸城镇、公路距岸线很近,甚至紧贴岸线;而杭州湾南岸,城镇、公路距岸线相对较远。(北岸建设需注意问题)由于杭州湾北岸易于遭受海浪冲刷,岸线向后退缩,城镇与公路建设应该向背离岸线的方向拓展,采取措施,防治海岸崩塌、后退。(南岸建设需注意的问题)由于南岸快速淤涨,滩涂面积较大,城镇建设中可以适当利用滩涂荒地;注意保护滩涂湿地生态环境。(任答一点即可)

四、能力测试

读我国某地等值线图(图4),图中实线表示1月气温(℃),虚线表示降雪天数。读图完成1~2题。

1.(原创)图示区域地理环境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它介于( )

A.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过渡地带

B.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过渡地带

C.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带

D.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

2.(原创)图中Q地已建成当地规模最大的专业高山滑雪场。制约该滑雪场发展的不利因素是( )

A.积雪融化速度快

B.降雪天数较少

C.地势起伏太小

D.客源稀少

近年来,全国多地雾霾天气频现。请结合某年初冬某日雾霾分布图(图5),完成3~4题。

3.(原创)此次雾霾天气分布的一般特点是( )

A.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北京及其周边地区最为严重

B.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及其周边地区最为严重

C.主要分布在江南丘陵地区,各地能见度都很差

D.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辽中南地区最为严重

4.(原创)当日,滚滚雾霾漂洋过海,使日本局地的天空呈现朦胧感。促使雾霾东行的动力可能是( )

A.千岛寒流

B.日本暖流

C.东北季风

D.西北季风

5.(原创)2014年6月5日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立的第43个世界环境日,2014年环境日的主题为“提高你的呼声,而不是海平面”,旨在唤起全球对气候变化和小岛屿国家的关注。2014年世界环境日活动的主办国选定加勒比岛国――巴巴多斯。巴巴多斯位于东加勒比海小安的列斯群岛最东端,原是南美大陆科迪勒拉山脉在海中的延伸部分,大部分由珊瑚石灰岩构成,面积431平方公里,人口28.7万。全岛最高点海拔340米,岛上无河流,气温通常为22~30℃。图6为巴巴多斯示意图,结合图示信息完成下列各题。

(1)巴巴多斯自然环境特征比较稳定,试分析其原因。

(2)描述巴巴多斯公路分布的主要特征。

(3)巴巴多斯是拉丁美洲第一个发达国家,阐释该国经济的主要来源及原因。

6.(原创)在天山深处,伊犁河畔,有一片亚洲最大的野果林(野苹果林是天山野果林的主体群落),它们分布在海拔900至1600米的天山前山地逆温层,持有2000万年前的基因密码,它们是天山深处活着的植物化石,自发现至今500年来一直未遭到人为破坏。结合图7所示信息,完成下列各题。

(1)描述天山深处这片亚洲最大野果林能保存完好的条件。

(2)说明伊宁市与甲县代表性自然带的差异。

(3)分析甲县与伊宁市年降水量差异较大的原因。

(4)种植瓜果、蔬菜,培育鲜花、薰衣草,开发野果、蜂蜜……伊犁人在寻求农业特色的同时,由于受自身的影响也面临诸多困境。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伊犁人发展特色农业会面临哪些困境。(不少于三项)

参考答案与解析:

1.A图4是一幅区域经纬网图,依据图中经纬线及河流名称可推知图示区域位于黄河流域贺兰山附近,贺兰山是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2.BQ区域为贺兰山地区,高山滑雪场地势起伏不会太小;冬季气温低,积雪融化速度慢;该地降雪天数较少,积雪较薄;邻近城市,客源相对充足。

3.A图5以天气状况的地区差异为背景,属于区域专题地图,依据图例所展示的信息可判断出雾霾天气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且以北京及其周边地区最为严重。

4.D此次雾霾主要发生在华北地区。初冬,西北季风渐渐兴起,在它的作用下雾霾缓缓移动可抵达日本。如果西北季风势力强盛的话,雾霾天气会消失。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两大洋流系统出现在洋面,且南北向流动,不是造成日本此次雾霾天气的原因。

5.(1)纬度低,光热充足;常年受暖流和东南信风的影响;岛屿面积小,受海洋影响深刻;地处板块内部,地壳稳定等。

(2)由首都向周边辐射。

(3)旅游业,地处热带、岛国,自然风光优美;农业,地处热带,光热充足,地势低平,有大片耕地;渔业,四周海域广阔。

6.(1)地处天山深处,地形相对封闭;人烟稀少,生态环境稳定。

(2)伊宁市以温带草原带为主;甲县以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为主。

简述全球气候变化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造价管理;措施

当前,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国家现也在提倡用绿色、低碳材料进行建筑改良。当然,建筑行业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正所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建筑工程的造价是一个贯穿于整个建筑项目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从建筑项目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和竣工之后,所以工程造价对于建筑项目来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目前在建筑行业工程造价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何克服这些问题使得工程造价更好的为工程服务,这不仅直接关系到工程的顺利进行也关系着企业利益。

1、绿色建筑

要探讨造价的管理,首先需要对绿色建筑的内涵与定义进行阐述。所谓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由绿色建筑的定义里可以看出,所谓的绿色建筑,不仅仅是能够提供给人类健康、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空间,最终达到人及建筑与环境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可知,绿色建筑是今后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节约能源。由于自然能是可再生的、取之不尽用的能源,所以尽量使用可再生能源,比如太阳能、风能、页岩烧结砖等。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以及采暖和空调,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建筑采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平面形式及总体布局。

(2)节约资源。在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均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要减少资源的使用,力求使资源可再生利用。节约水资源,包括绿化的节约用水。

(3)回归自然。绿色建筑外部要强调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和谐一致、动静互补,做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建筑内部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使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当,使居住者感觉良好,身心健康。

绿色建筑还要根据地理条件,设置太阳能采暖、热水、发电及风力发电装置,以充分利用环境提供的天然可再生能源。

2、绿色建筑造价管理原则

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可持续发展观念已深入人心,人们将可持续放在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建筑是高耗能行业,据数据统计表明,全球约为50%的能源直接或者是间接的用于建筑。我国建筑耗能已经超过工业成为社会第一能耗大户,占整个社会耗能的47%,而且能源使用效率很低,是发达国家的2倍到3倍。绿色建筑与传统的建筑相比,虽然由于采用的建设技术和材料等使得总投资增加2%左右,但是其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不可估量的。绿色建筑的造价管理,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建筑寿命周期设计原则。建筑项目从最初的立项、构思、设计、直至最后的建造、使用以及拆除是其整个的寿命周期。要遵循全寿命的原则,这不仅仅是一种新型的成本价值观念的展现,要还从其发展的角度进行经济性的综合考虑。绿色建筑显著的特点是初始投资大、后期运营费用低,因此要考核整个建筑项目的经济性,既要计算一次性建设投资,也要计算建成后的日常运行和管理费用,使项目在全生命周期内的环境、经济、社会效益达到综合最优。

(2)资源经济型和造价低的原则。绿色建筑较普通建筑拥有更佳的综合效益。首先,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优于传统建筑,虽然它有着较高的前期投入和建造费用,主要是由绿色建筑的技术复杂性、材料的限制以及各种附加设施决定的,但是由于它对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使用,可节约更多的后期投入和维护费用,从而缩短了经济回收期。其次,绿色建筑更加注重地域特征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拥有更加自然的表现形式和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带给人们愉悦的身心,从而大大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特别是绿色建筑的环境效益是传统建筑所无法比拟的,环境效益更多的属于隐性效益,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却能保证经济价值的可持续获得。

(3)资源综合、高效利用的原则。绿色建筑要能够在整体上对自身的设计和管理进行优化,采用合理的技术和合格的材料,优化配置资源,建造良好的产品。也要能够降低能耗,最大限度的提高材料、能源和资源的使用率,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并且要能延长建筑的寿命,提高绿色建筑的整体性能,满足人们居住需要,增加建筑的综合效益,提供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

以广东为例,早在2010年8月,广东就被列为全国5个低碳试点省份之一,节能低碳与转型升级、改革之间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目前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成为广东绿色低碳发展的最大推手。抓好产业转型升级,就是捏住了绿色低碳发展的‘牛鼻子’。

3、绿色建筑的造价管理

绿色建筑由于涉及到初始投资的增大,所以造价管理显得优其重要。绿色建筑的造价管理主要有:

(1)、严格控制项目的成本。建筑项目的工程成本管理指的是要根据项目的特点,在施工中对项目的整体成本进行规划、预测、实施等一系列的价格管理活动。成本管理是施工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接影响建筑企业对工程项目的盈。成本控制需要以项目为根本,建立分层管理、分级核算的体系。通常来讲,建筑成本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人工费用、材料费用、设备费用以及其他的一些额外费用。所以在建筑项目开工之前,要按照施工设计的图纸进行成本的预算,做好人工以及材料等的使用情况,从而算出成本,还要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之后便是工程竣工后进行成本核算,做好结算,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调整差价,并且要将成本分析的结果进行归档备案,为以后的施工项目提供可以参考的依据。

(2)、实行整体化设计。绿色建筑在项目前期的设计时,不仅需要考虑到协作问题,也要考虑项目的利益主体的合作问题,这是因为整个项目涉及到设计单位、建设单位和消费者等多个利益组成。在进行整体设计时,需要相关的项目人员积极的参与到整个设计过程,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打破各个行业之间的限制,也能加强彼此间的交流和写作,为项目的设计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绿色建筑造价的管理过程中,各个参与者的利益是一致的,不仅是为了个人进行项目管理,也是为了整个集体进行,所以要在项目的寿命周期内,调整和组织相应的人员各尽其责、良好沟通,充分调动各参与方的积极性,将设计前期对于后期工程不利的影响因素降到最低,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保证经济效益。

3、加强关键阶段的造价管理,全面贯彻可持续发展。造价管理是需要贯彻到整个施工的工程中,尤其是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设计时,要通过采取合理的、科学的理念,引入环境概念和绿色设计理念,施工阶段,要采取绿色的施工技术和原则,加强环境保护,做好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在整个项目实施中,要密切关注成本的控制,降低能耗和材料消耗,减少建筑项目开发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绿色建筑整体的设计思路需要着眼于经济、自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造价管理,增强建筑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加强建筑项目的发展性,提高人们对于环保、低碳的绿色建筑的认识,真正的做到建筑物与环境、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和可持续发展,为我国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李玉石.浅谈绿色建筑与造价[J].建筑节能,2011,04